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06 01:01: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的特点。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学习两首古诗,领悟诗意,做到感情朗诵、背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小朋友,谁能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两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杜甫)。你们对李白、杜甫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借助拼音自读诗,遇到难读的字可问老师、同学。

  2.同桌互读生字、诗歌,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卡,学生自愿上台认读生字,并当小老师教读。

  4、开火车读生字。

  5、你们发现这四个生字有什么特点?

  (庐和炉相似,字音相同,都有户字,偏旁不同。瀑与水有关,是三点水,右边是暴字。)

  6.抽生读诗,其他生评议。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7、齐读诗,想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

  8、借助图画和自己的想象,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词、诗句的意思。师随机指导。

  (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远望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峰顶烟雾袅绕升腾;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前高挂。生紫烟的“生”字,给人以动感,再有一道瀑布的照应,景象奇特非凡。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写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景象。诗人想象它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天空飞落下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9、小组代表交流理解了的诗句意思。

  10、质疑,提出没理解的词。释疑。

  如:生——升腾、升起。

  川——河流。

  紫烟——紫色的云雾。

  疑——可能、好象。

  11、理解了诗意后,你有何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2、抽生读,评议。比赛读。齐读。

  13、练习背诵。

  三、学习《绝句》

  1、自读诗,把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小老师教读。

  (注意:岭是边音、后鼻韵、三声。)

  3、开火车读。

  4、同桌检测读。

  5、抽生读诗。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6、齐读。

  7、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诗。(可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等。)

  8、交流自学情况。

  (我通过读,知道了第一、二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春光明媚,一对黄鹂欢唱于浓浓翠绿的柳枝上;水光云影,一行白鹭展翅飞翔于蓝蓝的天空。诗中写了两种鸟、两个背景,据说,这种鸟能给家园带来喜庆、祥和的气氛。第三、四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诗人从窗口望去,西山绵亘,白雪皑皑。而在门前不远的江岸边,停靠着等待远航东吴的大船。这两句,一写千年雪之山镶嵌在窗口,一写行万里之航船停泊在门前江中。)

  (我通过画明白了《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田野风光,表达了诗人安适愉快的心情。)

  9、抽生读、唱、说、画,评议谁学得最好?

  10、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1、齐朗诵

  12、练习背诵。

  拓展训练

  1.背两首古诗

  2.回家搜集古诗,背一背。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走近古诗。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2、贺知章写了一首《咏柳》,大家会背吗?(齐背),诗中的“剪刀”可以换成“菜刀”吗?(学生说说理由,教师用“推敲”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精炼及韵味)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2、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

  3、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4、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学习生字“焚”,描红。

  3、范读,明确节奏。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集体交流:(预设)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四、再读古诗,想意境,悟诗情。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五、三读古诗,融情感,练诵读。

  1、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其中的4个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借助拼音和课文插图,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借助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具、学具

  教具:自制CAI光盘,课文放大彩图,生字卡片,画有小鱼、荷叶、东南西北图案的头饰。

  学具: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CAI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江南夏季的荷塘人们采莲和水中鱼儿戏游的情景。(学生一边看画面、听音乐,一边想象)

  小朋友,看了刚才屏幕上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个地方美吗?想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想不想到那里去游玩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那里去游玩一番吧!板书课题。学生借助拼音齐读课题两遍。

  教师讲解:江南就是我国的长江以南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的.鱼米之乡。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地轻声读课文。要求: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

  2、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话组成的。

  3、检查自读情况。问: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抽几个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画出生字,教师抽查。

  4、教师范读、领读。

  三、学习生字

  1、指名分句朗读,结合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卡片)

  第一句:江、可、采;第二句:叶、何;第三句:鱼、戏、间。

  2、学生拿出生字卡自读,教师相机正音。

  注意“江”、“间”的读音一个是后鼻音,一个是前鼻音。“采”的读音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可”和“何”韵母相同,“叶”和“鱼”的读音是自成音节。

  3、检查识字情况。先打乱顺序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抽读,开火车读,齐读;再朗读包含这些生字的句子。

  4、指导写字:可、江、采、鱼。

  (1)记住字形。

  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如何识记生字。可启发学生用学过的笔画和熟字来分析记忆字形。

  “可”:有五笔。扩词:可爱、可口、可以。

  “江”:三点水加“工”。江与水有关,所以有三点水。口头组词:江水、江边、江上、长江、江岸。

  “采”:上下结构,采要用手,注意上面是一个爪字头。口头组词:采花……

  “鱼”:下边的一横是“鱼”的尾巴,利用课件展示。口头组词:鱼儿、鱼尾巴……

  (2)指导学生按笔顺提示描红。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写字姿势。

  (4)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5)生练习写生字后师点评。

  四、精读课文

  1、学习诗的一、二行。

  (1)指名朗读诗的一、二行。

  (2)指导学生看图,观察荷叶。荷花长得怎样。“何”:表示感叹,惊讶;“田田”:指荷叶长得层层叠叠,茂盛鲜亮,非常可爱。

  (3)指导反复朗读,展开联想,从这两行诗中你知道了什么?从中感受荷叶茂盛鲜亮、非常可爱的样子。

  2、学习诗的后五行。

  (1)指明朗读诗的后五行。

  思考:在荷塘里除了荷叶、荷花、莲蓬之外,还有什么?(鱼儿)鱼儿在干什么?(游水嬉戏)

  (2)鱼儿在莲叶间是怎样游动的?哪些地方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

  指导反复朗读:“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北。”

  课件展示鱼儿在莲叶下面游水嬉戏的情景,让学生展开联想,感受鱼儿的快乐和自在、逗人喜爱的样子。

  理解方位词:东、南、西、北,并让学生动手画出方位图。这里的东南西北是指荷叶的四周。

  展开想象:鱼儿在莲叶间游玩,它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同桌互相描述鱼儿在莲叶间游玩的欢快情景。

  教师揭示:鱼儿在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又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又滑到了北面。五个“戏”字写出了鱼儿的快乐和自在,“东、南、西、北”则写出了鱼儿在水间自由自在、逗人喜爱的样子。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问:小朋友,当你看到鱼儿那样欢快,你心情怎么样呢?

  怀着高兴的心情朗读鱼儿戏游的句子,注意重音和停顿。

  五、背诵课文

  1、尝试背诵。(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背诵课文。)

  2、抽生背诵,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背诵课文。(看图记、根据重点字词记、想象记)

  六、戴上头饰表演鱼儿在荷叶中戏游的欢乐情景

  4个同学戴着东、南、西、北的头饰扮演东、南、西、北,3个同学戴着小鱼的头饰扮演小鱼,6个同学戴着荷叶的头饰扮演荷叶,边背诵边表演。

  七、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本课的生字,理解了诗句的意思,看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感受到了大自然是多么美好,我们以后要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从本课的学习中,我们还体会到了阅读古诗的乐趣,希望今后继续努力,多阅读多积累一些优秀的古诗。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

  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

  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

  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

  (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

  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

  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芦芽:芦苇的嫩芽。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

  (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

  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

  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

  强调“泛”“尽”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一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衢道中

  宋曾几

  心情变化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准备:

  1、师生查找有关诗人、诗作的相关资料。

  2、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3、介绍作者:杜牧,字牧之,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

  了一些好事。他和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红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会背诵。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教师肯定学生所说)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有人说:“秋风扫落叶,何等凄凉萧条!”但是,在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山行》。

  2、板书:山行杜牧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自由朗读

  2、请学生读,互相评价

  3、齐读

  4、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齐读。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读诗句,悟诗情。

  5、根据学法,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或课前收集的资料,学习古诗。

  6、小组汇报交流。

  (1)简介诗人杜牧;

  (2)了解题目意思:山行:在山上行走。

  (3)字词解释: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á,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红于:比……更红。

  (4)学生根据小组讨论说说诗句意思。(大致了解即可)

  (5)教师点拨:

  a、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b、第4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于”不仅点出色彩鲜艳,而且显得更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c、同样写红叶的诗句,古人也留下不少,如“林间暖酒烧红叶”“红树青山好放船”,比较而言,杜牧的写法好在哪儿?(在深秋时节,诗人惊喜地发现,枫叶流丹,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诗人运用比较的写法,写出了这时的秋天像春天一样充满活力,通过“霜叶”作者感受到了山林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d、前两句描写景物特点与作者情感表达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前两句描写的景物很美,但作者最爱的还是枫叶,所以说,前面景物的描写是为下面的第四句作铺垫的)

  小结:

  这首诗中,作者杜牧用惊喜的目光把“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统摄起来,构成了一幅秋山旅行图,以“爱”为核心的情感表达,使这首诗情景交融,令人白谈不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创设情景,男女生交替朗读,品悟诗歌表达情感。

  2、设置导语,配置音乐、角色、扮演(把自己当成诗人)。

  3、反复吟唱,强化记忆。

  四、选择性作业。(任选一道完成)

  1、画一幅秋

  2、改写《山行》(以第一人称,把古诗改成一篇记叙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1、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诗情。

  2、突破方法:

  充分朗读,讨论。

  【教学准备】

  1、了解三位作者生平。

  2、收集思乡的古诗。

  【教学程序】

  一、学习《泊船瓜州》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生回忆,师总结: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⑵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2、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3、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⑴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⑵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⑶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4、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⑴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⑵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⑶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⑷同桌互读,练说。

  ⑸指数名学生说。

  ⑹ 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⑺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⑻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⑼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⑽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⑾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⑿ 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5、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⑴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⑵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⑶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⑷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⑸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⑹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⑺感情朗读。

  6、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⑴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⑵练习背诵。

  二、学习《秋思》《长相思》

  1、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2、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⑴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⑵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⑶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⑷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⑸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3、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⑴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⑵指名答。

  ⑶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⑷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⑸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⑹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⑺小组内交流:

  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⑻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⑼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⑽感情朗读。

  ⑾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⑿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⒀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4、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同伴互评】

  设计者将三首古诗融为一体,第一首古诗精讲,第二首略讲,第三首古词就基本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悟,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上的循序渐进。在诗文学习中,教师较好地抓住了以诗情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拘泥于以诗讲诗,同时又注意了三首古诗的一贯性,让学生体会到,乡思的表达也各有不同的特点。如果在最后一部分加上一个三诗的对比,相信对表达方式的感悟,学生会有更深的理解。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8

  复习理念:

  小学语文复习是以巩固学生所学语文知识与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迁移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的。因此,在设计本节复习课时,我充分利用六年级下册的古诗教材,并通过回顾与整理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使学生习有所得,自觉养成自读自悟古诗,自我复习、积累古诗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复习技能和方法水平。我还严格遵循了以下三个复习原则:复习过程要简约,复习方法要整合,复习内容要全面。另外,为了避免复习课枯燥无味,消除学生对复习课的抵触心理,改变沉闷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在设计过程中还力求强调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氛围中知诗人、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记诗句、用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目标:

  1.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帮助学生整合归类古诗。

  2.重温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并学以致用。

  3.学会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养成自觉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4.激发学生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

  复习重、难点

  1.学会整合归类小学阶段所学过的古诗。

  2.吟诵古诗,想象意境,理解诗意,感受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复习准备

  教师准备:1.将小学阶段重点古诗进行整合归类。2.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1.重温六年级下册所学过的古诗。2.回顾以前所积累的古诗,并加以整理,编成目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复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古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古诗园,领略古诗的魅力。(板书课题:漫步古诗园)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直接明确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以此诱发学生的复习欲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复习的状态。】

  二、交流方法,灵活积累

  1.过渡:我们小学阶段学过的古诗不计其数,犹如一个繁花似锦的百花园,如何又准又快地记忆所有的古诗呢?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绝招,谁愿意把你的绝招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板书:记忆古诗的方法)

  2.学生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师随机板书:归类列表法、熟读成诵法、古诗吟唱法、理解记忆法等。

  3.重点交流归类列表法。

  (1)回顾古诗分类的依据。(可以按诗人分,可以按内容分,可以按题材分,也可以按朝代分等。)

  (2)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诗人和朝代对古诗进行归类。

  (3)小组汇报交流,展示成果。教师作适当补充,并出示课件。(表格内容略)

  朝代诗人所写的诗篇(4)组织学生根据题材对古诗进行归类。(提示学生可参考六年级下册的回顾?拓展二和《古诗词背诵》板块。)

  (5)教师作适当补充,并出示课件。(表格内容略)

  题材对应的.诗篇 4.根据板书鼓励同学们课后用自己喜欢的记忆方法把小学阶段积累的所有古诗进行整理、归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记忆古诗的方法,有效地进行了资源共享,使学生从中“得之以渔”,并学以致用。整个环节,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参与者的角色,把课堂的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使学生复习兴趣浓厚,复习氛围活跃,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三、重温学法,品读古诗1.指名背诵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江畔独步寻花》。

  2.出示诗内容。

  3.回顾五言诗和七言诗的诵读方法。

  4.指名朗读《江畔独步寻花》,随机点评。

  5.回忆交流理解诗意,感悟诗境的方法。师板书: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结合注释,读中理解,联系插图,发挥想象等。

  6.出示《江畔独步寻花》诗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画面,通过想象来感悟诗境,理解诗意。

  7.入情入境地诵读《江畔独步寻花》。

  8.巩固练习:根据出示的诗意图,背出相应的古诗,并感悟其诗境,理解其诗意。

  9.总结学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复习的重难点,为了让学生重温读诗句、晓诗意、悟诗境的方法,我以六年级下册《古诗词版块》中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为例,引导学生回忆交流,并加以点拨小结。最后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从而提高复习技能。】

  四、快乐闯关,加深记忆

  1.过渡:为了加深同学们对古诗的记忆,老师还准备了系列闯关练习,希望同学们在闯关过程中能大显身手。预祝你们闯关成功!

  2.出示课件。

  第一关:吟诗对对。

  (1)乡村四月闲人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

  (3)桃花潭水深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

  (5)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家家乞巧望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孤帆远影碧空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笛弄晚风三四声。

  第二关:诗献四季。

  把自己最喜欢的古诗献给最喜欢的季节。

  第三关:百家争鸣。

  思念家乡时,我们吟——感谢母爱时,我们吟——依依惜别时,我们吟——赞美柳树时,我们吟——喜迎春节时,我们吟——观赏瀑布时,我们吟——第四关:金睛火眼。

  利用你们的金睛火眼,猜诗主,说出处,看谁最厉害!(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2)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

  (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

  (5)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6)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3.师小结:通过闯关练习,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也看出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诗句。恭喜你们,你们都顺利过关了!【设计意图:采用形式多样的闯关练习,使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变得饶有趣味,不但调动了学生复习古诗的热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又打开了学生的记忆大门,使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再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从中受益匪浅,习有所获。】

  五、迁移运用,促进提高

  1.过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来也会偷。”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请看下列情境,你想到了哪些诗句?2.出示情境题,指名回答。

  (1)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子女缝补衣服,此情景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刮胡子,过两天又长出来。小明幽默地说:“_______________。”

  (3)湖边,那株丰姿的柳树亭亭玉立,纤细的嫩叶泛着点点绿光,远远看去,就好像一树绿色的宝石,柳枝也不逊色,低眉顺眼,柔柔软软、缠缠绵绵,似风姿绰约的美人。让人情不自禁想起:“___________________。”

  (4)中秋佳节,手捧着香甜的月饼,凝神眺望着皎洁的月亮,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远在大连的表弟,心里默默祈祷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英雄被敌人抓住了,敌人对他说:“只要你肯说出八路军在哪,我就放过你!”可小英雄昂着头说:“我要像石灰一样:“_________________。”小英雄被敌人杀害了,可他永远留在我们心里。

  3.在日常说话、习作中,你们巧妙地运用过哪些诗句?(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知识的多少,更在于能否学以致用。设计情境题,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将自己所积累的古诗运用到平时生活和习作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语文能力的提高。】六、交流收获,总结提升1.组织学生交流复习收获。

  2.总结:今天的复习课,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不但复习了学过的内容,还领悟了不少的复习方法。但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只不过是古诗园的一角,要想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我们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功夫。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起努力,一定能大有收获。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交流复习收获,目的是使学生能从多个角度去体会,共同分享成就感。进行课堂总结,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七、布置作业,凸显个性

  1.继续漫步古诗园,丰富古诗积累,并整理归类,资源共享。

  2.自主编制古诗练习,与同学互相交换进行考查。

  3.选做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搜集一些回环诗进行吟诵,也可以自己当“小诗人”,创编古诗。

  【设计意图:作业设计突出个性化,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学生自觉养成自我阅读与积累古诗的良好习惯。】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认识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的: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平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总结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板书设计:

  9、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景物思乡之情忆

  人物追忆童年思念亲人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想想使中所描绘的画面。

  3.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4、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课文。

  2、品读体会课文,了解并学习作者表达、抒发情感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

  1.组织交流作者的资料

  (板书课题及作者)王昌龄的诗歌创作。王昌龄工七绝,堪与李白争胜。清人叶燮《原诗》云:七言绝句,古今推李白、王昌龄。李俊爽,王含蓄。王昌龄的诗歌有边塞诗,宫怨、闺情诗,送别诗等。其边塞诗讲究立意构思,风格苍凉悲壮,清刚劲健,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宫怨、闺情诗善于细节描写、心理刻划和艺术概括。总体来看,王昌龄的诗意境高远而情致深长,语言婉曲含蓄,风格偏于清逸明丽,缠绵婉转。

  2.教师出示幻灯片

  二、练习朗读古诗

  1.组间巡视,随机指导。

  2.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汇报(指名读、同桌间合作读、齐读)

  三、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1.组织学生通过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古诗的意思。

  2.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主要讲的是什么?

  3.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作者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讲清楚的?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王昌龄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手法,反复渲染环境气氛,为突出主题而服务。诗歌由背景写到人物,由所见写到所闻,由外在行动写到内心世界,层转层深。正如陆时雍所言:昌龄作绝句往往襞积其意,故觉其情之深长,而辞之饱决也。法不与众同。

  四、指导品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1.学生有感情读课文

  2.个人读-自愿读-齐读

  五、指导学生背诵

  1、学生默背,准备参加比赛

  2、全班一齐背诵

  六.课外延伸

  教师用幻灯出示,组织学生阅读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组织学生背诵《从军行》。

  二、学习新课

  1.导语:出声地读一读古诗《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看一看这一次你又感受到什么?组织学生汇报针对这首古诗你都了解了什么?(教师相映出示幻灯)

  2.组织学生体会着读一读

  3.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意

  4.你们还有哪些地方讲不通。

  润州:州名,在今江苏镇江市。行营:主将出征驻扎之地。

  事鼓鼙:从事军务。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楚:古代楚国,现代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5.教师幻灯出示有关典故的资料

  6.小组内讨论诗的大意

  7.组织学生有感情朗读(感情激昂、充满豪情)

  8.组织学生背诵。

  三、课外延伸(出示幻灯片)

  四、作业

  预习下一课(自学生字、读通古诗、查阅资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古诗配画》是佛山市《信息技术》编委会编写的《信息技术》小学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内容。本课通过《古诗配画》这个例子介绍了在Word中插入竖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调整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图、文结合的表现优点,并且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课程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Word软件的一些基本排版技巧,能够进行输入文字、修饰文章、插入图片等操作。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普通对实际操作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理论方面反而不感兴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观察,亲自动手操作,有条件的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体验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文本框的使用方法。

  2、学会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并与文字进行混排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1、在文本框中如何插入图片。

  2、如何调整文本框中的图片。

  五、教学准备

  1、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古诗配画的图片。

  2、教师预先制作一个古诗配画的Word文档范例。

  六、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动手、动脑能力很强的学科,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下:

  一、创设情景:首先通过Word文件举例,让学生在浏览中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引入“引、放、扶、收”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

  三、通过练习反馈,让学生展开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时点评,培养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

  四、通过事例讲解,让个别学生到多媒体平台操作演示,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平台上操作的学生立即加以改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创作和协调能力。

  七、教学过程

  1、新课引导、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诗配画、给画提诗,是中国古代文人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下面,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古诗配画的作品吧。教师出示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到的一些古诗配画图片。

  教师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一些古诗配画作品,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紧扣课本、内容学习

  在学生看完范例后,教师出示课题《古诗配画》,然后提问:

  1、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作品是如何通过Word软件制作出来的?

  2、这些文件应用了Word软件中的哪些技巧?

  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阅读书本16~19页内容,然后,让学生回答,要做出这些漂亮的作品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需要用到“竖排文本框”、“插入图片”。

  然后教师讲解了如何插入竖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调整图片的知识,并实际操作一次,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接着,学生结合书本的提示,归纳出操作的步骤。在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自己去掌握,并通过教师的操作,找出制作文本框和插入图画的操作流程,并归纳。

  3、理解内容、讨论分析。

  学生归纳完后,教师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首先讨论在上述例子中使用了Word中的哪些知识,如何进行处理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其次,如果你来做的话,你会采取哪些步骤进行修改,使整个过程显得美观、大方,赏心悦目?

  再次,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设计出大家通过想象和讨论所设计的内容,并选出一人,准备让他上讲台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后,从学生中选出两个设计比较好的例子,上讲台的教师机处实时制作(多媒体平台可以让所有的学生看到整个制作过程)。让学生在台下思考,哪些地方处理的比较好,哪些地方不够完善,提出意见。当每个学生操作完成后,让下面的学生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所有的操作完成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好的,好在哪里,稍逊的,需要怎样改进。

  4、发挥想象、设计内容

  让学生按照书本的提示自己设计作品。

  首先,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设计出自己的作品。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描绘与热爱。

  2.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了解古诗大意。

  3.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背诵这两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师:你能背哪些古诗?

  指名背诵,表扬鼓励。

  2.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两首古诗。

  二、学第一首古诗

  1.师板书:春晓。

  师:谁会读?(指名读,请小老师读)

  2.师:谁已经会读了?请他读一读(表扬)。

  3.听老师读,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4.听录音,跟着读(两遍)。

  5.再听老师读一读,自己轻轻地读一读。

  6.师生合作读,一人读一行(生提出不懂的字词,师揭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

  7.生看图,师讲古诗大意:春意绵绵好睡觉,不知不觉天亮了,猛然一觉惊醒来,到处是鸟儿啼叫。夜里迷迷糊糊,似乎有沙沙的风雨声,呵风雨风雨,花儿不知吹落了多少。

  8.师:谁已经背出来了,请来试一试。(看图试背,师表扬鼓励)

  9.齐背古诗

  三、学第二首古诗

  1.板书:咏柳(指名认读)

  诗得作者是谁呢?(贺知章)师板书。

  会背的站起来背一背(表扬鼓励)。

  2.听录音,想想你听到了什么?

  3.请小老师领读古诗(两遍)。

  4.听录音,跟着读(注意停顿)。

  生质疑问词,师揭示,生试讲古诗大意。

  5.生看图,师讲诗意: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装饰成的,下垂披佛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你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裁剪的吗?就是那锋利如尖刀的二月春风啊!

  6.指名背诵古诗。

  四、复习巩固

  1.男生、女生分别朗读两首古诗。

  2.指名背诵。

  3.小组开展背古诗比赛,选出优胜者,表扬鼓励。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一们小朋友,一起先听听他的自我介绍吧。

  放录音:嗨,我是古诗博士,非常高兴认识你们。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学习,在学习之前,我想和你们进行一场背诗比赛。

  小博士要求:

  1、任意背一首诗,开火车背。

  2、别人背过的`不能得复背。

  教师小结背诗比赛:同学们表现很棒,教师也想背了,想不想听呢?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诗背古诗,请同学评价后,让学生自读《春晓》、《村居》。

  2、师:这两首古诗的题目分别是,。指名读,区分“春、村”的读音。

  3、出示生字。

  a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读一读。

  b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c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d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4、巩固识谘。

  5、比赛背。

  二、巩固生字。

  1、出示词语(指读、抢读、同桌互读)

  2、比赛:出示字卡,打乱顺序,分别发给四个小组,让小组合作,按诗句的顺序摆一摆。

  三、写字。

  逐一指导书写。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知道这些生字在诗句中的意思。认识一个多音字。

  2、初步懂得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诗意。

  2、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写几句话

  课时布置:两课时

  优秀教案: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春雨》。

  2、初步感受《春雨》的诗意,感受作者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现在正好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古代诗人抒发自身对春天喜爱的古诗。

  2、板书课题

  二、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2、你们知道这首古诗是谁写的吗?

  3、作者简介“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被人称为“诗史”

  三、学习课文

  1、自身小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导看图,说一说春雨的特点

  3、指名读第一句,边读边理解

  这一句的意思就是:这真是一场好雨,你知道什么季节需要雨水吗?春天一到,就下了起来。

  4、为什么春雨是好雨呢?

  5、齐读第一句

  6、指名读第二句,边读边理解。

  这句诗的意思是:春雨往往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轻轻地洒落,滋润着万物。

  7、齐读第二句。

  教师范读,同学自身练习。

  8、有感情地背诵。

  四、小结

  这首诗赞美了和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5个生字,掌握“春晓、眠、觉、闻、啼鸟、知”等词语。

  2、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内容,并能用自身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能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4、到郊外或公园去找春天,把看到的大自然的`变化,先说说,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朗读背诵《春雨》。

  2、今天,我们还将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课题:春晓]

  二、学习《春晓》

  1、范读课文,学会体会诗的意思。

  2、讲解诗意。

  (1)介绍诗的作者。

  《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所作。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有名。

  (2)逐句分析。

  全诗共四行,两句话。

  第一行:讲春天的晚上人们睡得很熟,很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眠:睡 觉晓:天亮)

  第二行:讲醒来以后,听到到处都有鸟的叫声。

  (闻:听到 啼:鸟叫)

  第三、四行:昨夜又刮风又下雨,不知花被打落多少。

  3、问:《春晓》写了怎样的景象?

  仔细看图,展开讨论

  《春晓》写的是百花盛开,小鸟在枝头欢快地鸣叫,风雨过后,地上满是落花的春天清晨的景象。

  4、小结

  这首诗既写了春天的早晨,雨过天晴,小鸟在枝头鸣叫跳跃的欢乐局面,又抒发了作者对昨夜风雨交加,满地落花的惋惜之情。诗中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意境清新、自然,构成了一幅情景交融的春晓图。

  三、朗读背诵课文。

  1、范读课文,注意停顿。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2.请同学反复读诗,在注意停顿的基础上,注意生字读音。

  3.请同学背诵课文。

  4.指导生字。

  (1)复习旧字。

  浇 民 耳 帝

  (2)请同学说出新字。

  晓 眠 闻 啼

  (3)指导重点字。

  晓:右上角最后一笔为撇,没有点。

  5、看图读诗,体会文中意境,注意语气。

  四、指导练说。

  1、指导同学说话。

  (1)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你看到了什么变化?

  (2)花、草、树有什么变化?

  (3)小动物有什么变化?鸟和自身所见到的动物有何变化?

  2、教给同学说话方法。

  (1)注意说话次序,回忆上次《春天》看图说话的次序。

  (2)要加进想象和形容词,体现出春天万物复苏的情景。

  3、广泛让同学练习说话。

  (1)单个说。

  (2)同位子说。

  (3)请同学到前面说。

  五、作业

  1、让同学通过观察说出春天大自然的变化,再让同学练习写一写。

  2、收集几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设计

  5 春 晓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情所代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课,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编选本课的意图是,增加学生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学习这两首古诗,可以通过反复吟诵,感受诗歌优美的音韵、完整的意境和蕴含其中美好的情感。要充分调动学生对秋天的印象,从而理解诗人情感的生发和变化。可以让同学收集一些与秋天有关的古诗句,在课上进行交流。

  一、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这两首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体会其中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要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四、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五、教学准备:1.课文插图。2.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六、教学时间: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夜书所见》

  二、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已知的材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他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2.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3.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4.感情朗读。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五、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六、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七、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八、拓展活动

  九、你还读过哪些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第二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习《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怎么学习这一首古诗。自学基本步骤:

  (1)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2)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渎中产生的疑惑。

  (3)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4)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四、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提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提问:你能用读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吗?3.

  3.引导以读启发想象。提问:同学们在朗读时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象,并再次练习有感情朗读。

  5.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五、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六、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在用得特别好?

  七、练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促、忆、异、逢、佳、倍、遥、遍、插,读记、组词。

  2.说说要求会写的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同桌互相评点或当堂展评。

  八、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感受。

  板书设计:夜书所见 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听:寒声孤独寂寞,感:动客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思念家乡、亲人)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16

  猜谜激趣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面:

  一只蝴蝶轻轻飘,

  顺着风儿上九霄。

  一心向着云外飘,

  可惜绳子拴住腰。

  2、指名说

  揭题

  1、出示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诗人高鼎把他们写进了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

  2、板书课题,指导读准平舌音“村”。

  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宇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

  (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4、诗中是怎样写的?(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境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1

  读诗想画画,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复习生字词,写字指导

  1、抽读生字、词卡片,学生说一说怎么记住“醉”这个字。

  2、指导写“忙”字(方法同前)。

  扩展活动

  开展放风筝活动。

  教材简析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

  高鼎的《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13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难点:认识生字“醉”和书写“声、处”。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17

  教学预设目标: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1、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诗背给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所见》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所看到的图上的景物。让我们也来看看图,你能用几句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18

  教学目标

  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古诗配画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艺术情感。

  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用单幅水墨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结合学校或者班级活动开展“古诗配画展”,或者“看画背古诗”的活动,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添画、改画及创作。

  教学难点:诗所配画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苏东坡曾称赞画家、诗人为一身的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当你读一首好诗,眼前,常常会浮现动人的画面。那就是你感受到的诗的意境。也就是诗中有画。画家和诗人都有敏感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的素材,创造出难忘的意境。

  二、欣赏感知

  这是明代画家画得苏东坡题诗图。画中描绘了诗人苏东坡与友人在浙江杭州游鸡宝寺,在竹上题诗。“一首诗”这就是诗人和画家的情怀。苏东坡不仅是一位诗人,他还是一位书法家和画家,这就是苏东坡抄写的李白诗的书法作品。这是苏东坡的千古一篇《赤壁怀古》的图,刻印在明代的书籍中。

  这是近代画家傅抱石画的《赤壁图》,这两幅图从不同的角度表现这首词的意境。

  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的《雨粼粼》,此意杨柳岸,晓风残月,知己的离别之情,跃然纸上。

  这是清代画家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是别样的一番风景,这也是这首词的词意图。这是词特有的离别气氛烘托表现的非常充分。

  这是近代画家陆俨少画得唐诗千秋雪,文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傅抱石画得松下问童子。

  这也是傅抱石的作品,画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青苍的柳叶带着浓浓的雨意。把诗中离别的气氛表现了出来。

  三、教师示范

  同学们,郑板桥大家都知道吧!他是清代扬州八怪之一。这也是一位画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的竹石图大家都念过,今天,老师就用他的竹石图来画一张画。

  同学们,请看,板桥的竹石图画成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而东南西北风。

  四、学生操作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已经学过的唐诗或者是宋词来画一张诗意画。

  好诗总是充满了画意,好画常常洋溢着诗情。同学们各自将自己对诗的`感受表现在了纸上。看这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又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又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刚才,同学们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画入了画中。真是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本课所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1、欣赏画家们的作品,参考其中一幅,画出自己的同题诗意画。

  2、一百个人画同一首诗,会有一百幅不同的诗意画出现,因为每一个人对诗的意境理解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可能同。你将画出怎样的同题诗意画来呢?

  3、苏东坡曾经称赞集诗人、画家于一身的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4、小窍门:在未干或已干的墨块上,加上有一定覆盖力的颜色,会产生对比鲜明的墨色效果。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的教学中,我发现这样的问题。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太少了,我认为这可能是学生一下子想不出的缘故,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就做好收集故事的工作,或者是翻阅以前的语文书,或者是网上查找等。还有一部分不了解古诗的含义。可以降低作业的难度,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诗句来表现。提款有些不美观,学生可以从欣赏中了解几种提款的形式,教师提醒学生落款是要字迹端正。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精选15篇)06-28

小学语文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04-11

小学语文古诗配画教学设计(精选12篇)03-12

小学语文李白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03-30

古诗教学设计步骤 怎样设计古诗教学12-22

古诗教学设计思路03-16

古诗出塞教学设计06-01

古诗鉴赏教学设计07-04

古诗乞巧教学设计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