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冀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义。
3、在测量、交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能估计较短的物体,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准备:双面胶,直尺、同样长的小棒一包、整根铅笔、蜡笔、新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测量
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
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
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6、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
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①测量橡皮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方法。
②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1、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第2题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把结果都填在统计表中。
2、“个人特别小档案”活动。
从生活实践引入,沟通数学与相识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做工具(单位)去测量另一物品长度的过程。亲自参与测量活动,通过汇报交流,促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测量方法多样化,提高操作能力。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讨、汇报,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思考、汇报、交流等活动。 让学生始终经历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直尺,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含义。测量、划线、用手比划、举出实例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在应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估计,学会测量。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同伴共同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中取长补短,进一步尝试估测和学会测量,而且充分体验与同学合作解决测量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习测量,感受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测量延伸到课外。
教师谈话:(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要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这支腊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课桌有多高,又可以怎么办?分别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揭示课题
我们都要进行测量。本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我们就学习测量。
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学生估计后发言。
要知道估计的是否准确,就要测量。
下面就请你拿出一根铅笔和蜡笔来量一量,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学生试量后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量法)
首先教师通过谈话过渡引出用身边的物品作工具,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度。 教师提示参与活动的方法:先估计课桌面的长度有几个测量物体那么长,然后再测量,
预设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
①用铅笔来量的课桌的长度,有4根铅笔那么长;
②用文具盒量的课桌的长度,有3个文具盒那么长;
③我们是用拃量的,大约有6拃。
教师谈话和学生一起思考、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文具盒量,用铅笔量,还有用拃量;┅┅测量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教师引导:要是我们测量的课桌的长度结果一样,我们必须用同样的一种测量工具而且一样长的来测量。下面我们就都用小棒去量,看结果是多少?请学生用一样长的小棒再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长度。(学生按照要求去操作,然后汇报交流) 教师:今后测量长度只要都用这样的小棒不就可以了吗?(让学生质疑)别人没有这样的'小棒怎么办?
看来要知道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工具和长度单位来测量。那现在都用什么工具呢?(尺子)
教师:请大家都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一下,然后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
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4??;还有cm等。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用字母“cm”来表示。
请大家找到1厘米,从“0”到“1”就是1厘米长。
请学生用在直尺上找一找、用
手比一比、在练习本上画一画1厘米的线。然后进行比较,结果都一样长。 学生自由找出几种约长1厘米的物品。如: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长度等。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你能用它正确测量物品的长度吗?请大家用直尺测量一下一块新橡皮的长度,测量、交流、汇报,同时展示他们的测量方法。 重点让学生展示要从“0”开始量。
教师引导学生测量新铅笔的长度:要求先估计,再测量。然后交流、汇报,说出是如何测量的,和测量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参加测量活动:然后展示各组的测量成果,表扬合作出色,测量正确的小组同学,并以发“合作优秀”卡奖励。
学生在测量前往往不喜欢先估计,教师应给与重视:可让学生比一比谁估计的最准确,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有效的进行,可以这样安排:学生前后桌4人一组,分工测量文具长度,测量前每个人都要估计,填在估计表格中,然后一人用直尺测量,一人监督,一人读书,一人记录。如此轮换分工,比一比谁估计的最接近,谁测量、读数不出现错误。 教师深入到各组参与,指导。学生随便测量自己的身体各部位,然后填“个人特别小档案”表。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结合“小猫吃鱼”的情境,探索并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巩固对减法的认识。
2、能正确计算和0有关的5以内数的加与减,初步体验加与减的互逆关系。
3、训练学生说完整话的能力及思维能力。
重难点:
探索并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进一步巩固对减法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中的小猫在做什么?你能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吗?
自主探究:
(一)小猫钓鱼活动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
1、
(1)出示前两幅图,你看到了什么?(盘子里有3条鱼,小猫吃了1条)
(2)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还剩几条?)
(3)要求还剩几条,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减法)
(4)为什么?(要求还剩几条,就是从盘子里原来有的`3条鱼中去掉小猫吃了的1条,所以,要用减法来计算。)
(5)样列算式呢?(板书:3-1=2)现在,盘子里有几条鱼?(2条)
2、出示第三幅图,谁来说一说?(小猫又吃1条)还剩几条?怎样列算式呢?(板书:2-1=1)现在,盘子里有几条鱼?(1条)
3、出示第四幅图,谁来说一说?(小猫再吃1条)还剩几条?怎样列算式呢?(板书:1-1=0)
4、1-1为什么等于0?(因为剩下1条鱼后,小猫再吃1条,最后,什么也没有了,就用0来表示,所以,1-1=0)
5、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可以用1-1=0这个算式来表示?6、只有1-1=0吗?
7、学生说一个后立刻跟问: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件说一说吗?)(学生边说师边写算式,说2-3个就可)
8、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板书:减号前后的两个数相同,得数就是0。)像这样的算式还有很多。板书……
9、小结后对学生适当表扬(刚才我们)
(二)拨珠,理解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掌握算式中间有0的加减法算式。
1、(4、1组合)
(1)看师拨珠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2)小结:同一幅图既可以解决加法问题也可以解决减法问题。
2、5颗珠子分成两部分还能怎么分,又怎么用算式表示呢?自己看书说一说,填一填。如果有困难可用珠子拨一拨后再填。
3、找学生作品在展台上反馈(看对错、结合图说一个算式)
4、关注中间有0的。
分别指加法、减法算式,说这为什么是0?(引导学生结合拨珠过程说。)结果怎么还是5?
5、5+0=5,5-0=5那3+0呢?4-0呢?
6、看来任何数与0相加减还得这个数。(板书)
揭示课题:看来0不仅会在算式结尾,也会在算式中间出现,同学们真了不起,研究明白了算式中间或末尾有0的加减法。(板书)
二、巩固练习:
1、想一想,填一填。
请同学们看图,列出1个加法和1个减法算式。谁愿意说说你的思考过程?(套中1个圈,3个没有套中,一共有几个圈?1+3=4,一共有4个圈。/一共有4个圈,套中1个,几个没套中?4-1=3,3个没套中。/一共有4个圈,3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圈?4-3=1,套中了1个圈。)
2、如果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你可能套中几个?怎么列式?
总结:学生说收获,教师适当插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得数为0或算式中有0的加减法,知道了减号前后两个数相同,得数就是0。任何数与0相加减,还得这个数。把两部分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从总数中拿走一部分,求剩下多少,用减法计算。并用学会用加减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学会更多更好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得数为0或算式中有0的加减法。
3-1=22-1=11-1=0减号前后两个数相同,得数都是0。
5-1=41+4=5
5-2=32+3=5
5-3=23+2=5
5-4=14+1=5
5-5=05+0=50+5=5任何数与0相加减,还得这个数。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的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质量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结合具体事物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也明白要想知道物体的轻重不能光靠眼睛去观察,必须用秤来称一称。这说明学生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他们对质量的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的质量概念,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教学评价设计之一是课堂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掌握情况,尽量让更多学生有发言机会。
2.对学生课堂上的练习及时进行反馈。
3.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反馈。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1、拿出教师买的香蕉,组织学生猜一猜这些香蕉有多重,花了多少钱。
2、老师告诉你们,每斤香蕉3元,老师一共花了12元,谁能算出这些香蕉有多重?组织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说的好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3、组织交流学生认识的各种秤,(同学们说的都对,那谁知道平常人们都用什么工具来称物体的重量呢?)提示学生: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秤。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指出每个小组老师给准备的秤叫盘秤。
学生活动:
1、可能有不同的说法,充分发言。可能回答的是几斤,因为实际生活当中人们通常都以“斤”做质量单位。
2、可能有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除法计算,还可以是加法计算。
3、可能回答用“秤”。通过老师的提示回答出各种秤,如:电子秤、台秤、杆秤、可能回答泵秤。
观看并认识盘秤。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创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获得学习的体验。让学生认识了解各种秤,增加生活常识。
二、认识千克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观察盘秤,说一说都有什么。对观察仔细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2、先找几名学生用手掂一掂。再称一称。组织交流发现了什么,香蕉有多重?
如果学生说出千克要给予表扬,说不出要直接教授。
3、教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一个新的国际质量单位“千克”,用字母表示为“kg”。香蕉的质量是多少。肯定学生的答案。板书千克(kg)。
4、组织学生仔细观察表盘。交流。字母“”表示这个盘秤是以“千克”为质量单位的。
5、小组动手先掂一掂大袋的大米的质量,在实际称一称。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
1、有一个托盘,下面有一个像钟一样的表盘,上面有数据,有一个指针。
有的学生会发现上面有“g”或“kg”,细心的学生会发现两个盘秤的`数据不一样。
2、观察,发现指针的变化。(从0指到了2)学生的回答意见可能不一样,例:是2斤,不对呀,老师刚才说是4斤呀?是3千克。
3、倾听,识记。准确读取数据。(2千克)
4、观察结果:有数字从1到10。上面还有小格。有字母“kg”。
5、掂一掂,称一称。
准确读取数据。
设计意图:为后面的操作做准备。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融合在一起,感受新知。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认识新知,经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亲身体验1千克的实际质量。
三、认识克
教师活动:
1、组织学生拿出一个梨,先掂一掂,说一说和大米比较谁重谁轻,再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盘秤上,称一称。观察变化。
再组织学生把梨放到标有“g”的盘秤上,观察。
2、一个梨有多重?答对的同学要给予表扬。
教授: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的国际质量单位“克”,字母表示为“g”。板书:克 g。看我们的盘秤,指针指向多少就是多少克。
3、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先用手掂一掂再称一称一个鸡蛋、一袋食盐、两小袋大米分别是多少克?教师巡视指导。
4、组织全班交流,充分交流。拿出硬币掂一掂,他大概重为1克。
5、组织学生交流,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
学生活动:
1、发现梨比较轻,大米比较重。指针变化很小。在标有“g”的盘秤上,指针变化明显。这个盘秤的数据比较大,发现表盘上标有“g”和“kg”的不同。
2、200克。倾听,识记。观察盘秤,正确读出数据,大概是“200克”。
3、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准确读出数据,了解这些商品大概的质量。
4、交流巩固知识,掂一掂,感受1克有多重。
5、称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称比较轻的物体,不到1千克的物体用克做单位。
设计意图:在认识千克的基础上认识克,加深认识。体会小组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之间融洽的合作关系。
四、千克和克的关系
教师活动:
1、刚才有同学称出了一袋食盐重500克,那两袋食盐呢?先算一算再称一称。把两袋食盐放到以“”为单位的盘秤上再称一称。
2、两个秤的数据不同,说明了什么?教师给予肯定,并加以表扬。板书:
1000克=1千克 1000g=1kg
学生活动:
实际操作,先计算500+500=1000(克)(1000以内加法还未学习但一部分学生会计算)再称食盐的质量。(1000克)
再称发现是(1千克)。
2、1000克等于1千克识记,掌握。
设计意图:自己探索,发现千克与克的关系,更有助于理解记忆。
五、课堂巩固练习。
1、大屏幕显示电子秤,教授认识电子秤。
2、1000克=1千克
20xx克=( )千克
4千克=( )千克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认识
1千克=1000克
Kg g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
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主要是直尺或米尺)
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
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
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
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
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有关0的加减法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减法的意义以及0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因为0的特殊性,所以在学习计算时教材把0的加减法专门安排一课时进行,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0的意义,学习有关0的加减计算。
教材安排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首先是0的加法计算。教材安排了学生熟悉的小猫钓鱼的情境图,让学生在讲故事的基础上,通过对兔博士提出的“小猫和妈妈一共钓了几条鱼”这个问题的解决,体会0的意义,学习0的加法计算。通过讨论: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使学生受到做事要专心的教育。
第二个环节是0的减法计算。教材安排了小猫吃鱼的情境,通过兔博士提出:发生了什么事情?的问题,继续展开故事。让学生观察到鱼吃光了,就是没有了,就是0条,用算式3-3=0表示。让学生对0的认识更进一步,同时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加深。再通过对小猫做法的认识,让学生受到关心长辈的教育。
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教材安排了3道练习题和一个数学游戏,第1题是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景图,让学生根据图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这不仅是对本节课所学新知的检查与巩固,而且也考查了上节课减法的意义以及5以内的减法计算。第2题是对号入座,这样以游戏的形式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参与的热情。第3题是6道5以内的加减计算题,目的在于考察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数学游戏是抽数字卡片,进行加减计算,目的是加强口算能力。
教学目标:
1.在童话故事的情境中,学习有关0的加、减法。
2.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会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3.结合童话故事,使学生受到做事专心和关心长辈的教育。
教学重通难点:
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会口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特别喜欢听故事,其实,很多故事不但有趣,而且还蕴含着数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今天老师就带来了一个这样的故事片,你们有没有兴趣听?
那我们就比一比,看看谁听得最认真。
二、自主探究
(一)0的加法计算
1、课件播放《小猫钓鱼》的前半部分。
2、故事讲到这里,我们来比比看刚才谁听得最认真。
(1)妈妈钓了几条鱼?(板书:3)
(2)小猫钓了几条鱼?一条鱼也没有钓着可以用哪个数字表示?(板书:0)
(3)想一想: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
师小结:因为小猫钓鱼时不专心,一会儿去捉蜻蜓,一会儿去捉蝴蝶,所以一条鱼也没钓着。我们做事能不能像小猫那样?应该怎样?
(4)兔博士也有问题想问我们,想不想知道是什么问题?课件出示兔博士的问题:小猫和妈妈一共钓了几条鱼?
①谁知道?怎样列式?
板书:3+0=3
②算式中的3、0、3分别表示什么?
③还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0+3=3
(设计意图:体会0的意义,学习0的加法计算。通过讨论小猫为什么一条鱼也没有钓着?使学生受到做事要专心的教育。)
(二)0的减法计算
1、太阳快落山了,小猫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小猫和妈妈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继续看故事。(课件播放后半部分)
2、谁能说一说小猫和妈妈回家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1)指名说
(2)师小结:小猫和妈妈回到家以后,妈妈有事出去了,小猫在家里看着3条鲜美的鱼,在等妈妈回来,等了好长时间,妈妈还是没有来,小猫实在太想吃了,就把3条鱼都吃光了。看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小猫说些什么?
3、通过讨论,大家都知道怎么办了。现在,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们:一共有3条鱼,小猫把3条鱼都吃了,还剩几条鱼?
(1)你会列算式吗?试一试!
板书:3-0=3
(2)说一说算式中的3、3、0分别表示什么?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0,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再通过对小猫做法的认识,让学生受到关心长辈的教育。)
4、揭示课题
观察黑板上的3个式子,你有什么发现?
(1)引导学生说出3个式子中都有0。
(2)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0的加减法。(板书课题)
(三)深化对0的加减法的认识
0是一个特殊的数字,你们想不想进一步认识它?
出示算一算,想一想。
1、指名口算。
2、观察讨论:
(1)观察第一组题
①观察第一行题,你有什么发现?(都是一个数加0)得数有什么特点?(还得原来的数)
②观察第二行题,你有什么发现?(都是一个数减0)得数有什么特点?(还得原来的数)
③你能不能把两行的发现用一句话说一说?(一个数加上0或减去0,还得原来的数。)
④你能迅速说出得数吗?听老师说算式,学生口答。如:6-0= 8-0= 10-0= 20-0= 100-0呢?
(2)观察第二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①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
②你能说出一个等于0的算式吗?
(设计意图:深化对有关0的加减法的认识,建构数学模型。)
三、练一练
刚才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有关0的加减法的一些特点。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力片吗?知道猪八戒吗?猪八戒是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我们看看它在做什么好吗?1、练一练第1题。(课件出示)
(1)把你的算式写在53页书上。
(2)交流。重点让说一说算式中每个数字的意思。
(设计意图: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情景图,让学生根据图列出减法算式并计算,这不仅是对本节课所学新知的检查与巩固,而且也考查了上节课减法的意义以及5以内的减法计算。)
2、练一练第1题。
今天来到我们课堂的还有几个小动物,我们快请它们坐下吧。
(1)学生在书上连线。
(2)交流。重点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连线。
(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参与的热情。)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提高口算能力。)
四、数学游戏
根据卡片上的数字,说出算式和得数。如果你能说加法的就说加法的,如果能说减法的就说减法的。如果能说加法的也能说减法的,就说两个算式。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游戏——抽数字卡片,进行加减计算,加强口算能力。)
五、课堂小结: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今天在多媒体教室上了这节0的加减法。与课前预想的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差距。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所问非所答。
如在老师提出还剩几条鱼这个问题后,有学生列出了3+0=3、0+0=0这样的算式。从中显而易见学生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胡乱说出了算式。再如在提出观察第一行题,你有什么发现这个问题后,有学生说是“交叉的”有的学生说是“两边的是挨着的,中间的是挨着。”还有的说“上面的是加号,下面的是减号”……诸如此类,种种所问非所答的现象,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没有认真听老师的话,随心所欲想到哪说到哪儿。但学生说了,教师不能置之不理,从而出现了不必要的时间的浪费。
二、学生口算能力太差。
教学中,有的学生口算出现错误,还有的学生不能迅速地说出口算结果。有的学生甚至还要借助手去算出得数。
三、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学生上课有效时间短是一直以来的问题。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特点也有所考虑,所以教学时尽量把有效时间用于学习新知识。我注意到学生在看动画时精神都很集中,看得津津有味,但到了讨论0的加减规律时,很多学生根本就不去想,甚至还有的学生开始说话。
四、对学生估计不足。
主要体现在发现并总结一个数加上0或者减去0的计算规律以及两个相同的数相减的规律上。学生还不具有自己发现总结规律的能力。所以很难总结出0的加减规律。
针对以上出现的种种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勇于回答问题等。
2、加强口算训练。采取形式多样的练习形式,多样的练习渠道,常抓不懈,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3、在教学中一定要降低难度。教学设计时要关注学生年龄特点以及知识储备。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冀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32页──34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借助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线段、直线和射线,知道他们的联系和区别。
2、会用字母正确地表示线段、直线和射线。
二、过程与方法:
线段、直线和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结合生活实际体验线的特征,并发现它们的区别于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线段、直线和射线的含义及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线段、直线和射线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突破: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线段、直线、射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教具准备:
直尺或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启发思考。
1、谈话:同学们,金色的秋天到了,你们喜欢秋游吗?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美丽的大自然吧!(课件出示图片,伴音乐)
2、你看到了什么?说说你的感受好吗?
(连绵起伏的群山,它们的轮廓是一条条曲线,很温柔,很美;乡间的小路,长长的,远远望去,就像一条线一样;阳光穿过树林,一缕缕阳光很灿烂,很漂亮)
3、师:是这些线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如此五彩缤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线的世界,去认识这些神奇的线。(板书课题:线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一)认识线段。
1、课件出示图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
绷紧的弓弦和人行横道线都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谁能用你的小巧手把它们的样子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出来?
(指名到前面画线段,教师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生活中有关线条的美丽图片,激发、点燃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请你仔细看看,线段长得什么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
3、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近似地看作线段吗?(如:拉直的鞋带,拉直的毛线,书的边,课桌的边,信封的边等等)
4、量线段。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不少,这么细心的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测量出你们身边的一条线段的长度呢?你愿意量什么就量什么。(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回指导,然后汇报交流。)
5、画线段。你们想不想自己也画一条线段呀?(课件出示: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然后展示交流。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画的?教师教学线段的表示方法,强调两个端点,AB=4厘米)
6、反馈练习。完成34页第2题,先让学生数出一共有几条线段,再测量长度)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画线段,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二)认识射线。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我们将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你想是什么结果?你能试着画出来吗?
学生自己试着画。教师巡视。
教师演示课件。
教师在黑板上集体画。
让学生观察这条线的特点。学生交流。(只有一个端点,直直的)
教师小结: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的线,叫射线。
教给学生画射线:如果给你一个点,你能画出多少条射线呢?
学生想,教师演示课件。
师:你能从生活中的现象中找出射线吗?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出示手电画面,演示手电光。
认识直线
师:同学们再猜想一下,如果我们将线段的两端都无限延长,会得到什么呢?
学生自己试着画。
教师演示课件。教师在黑板上画。
学生观察特点。(直直的,没有端点)
三、巩固深化
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射线直线,你能总结出他们的特点吗?
分发表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填写表格。
教师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理解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四、练习
出示课件:判断哪是线段,哪是射线,哪是直线。(让学生说明理由)
五、谈收获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吗?
课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动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学生观察操作为主,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新知、讲练结合等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在这节课中,我充分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学习、去探索,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较好的掌握所学的新知。
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生活中找不到标准的线段、直线和射线,而教学过程中又要借助生活中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线的概念。如何把握尺寸,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量。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度的、不露声色的对这一关键点进行了处理:铅笔、拉直的绳子等都可以近似地看做线段、(重读近似两个字)其实直线是一条理论上的线,在生活中找不到真正地直线、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近似地看做射线吗?学生通过理解体会这些话,结合对线段、直线、射线的概念的理解,就能自然而然的体会到线段、直线和射线的真正含义。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去哪儿旅游过?
学生可能说道:去北京??
师:同学们去的地方还真不少。
2、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图中的事情,提出谁的车轮转动一周走的远,为什么?
师:我们一起看看聪聪一家干什么去了?同学们打开书翻到82页,观察情境图。 生:他们一家骑自行车到野外郊游去了。
师:没错,一家三口都特别高兴!再观察一下,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道:三个人骑的自行车型号不同。三个人的自行车车轮的大小不一样。
师:那车轮转动一周,谁的车走得远呢?为什么?
学生可能说到:
生:爸爸的车走得远,因为它的车轮最大
生:爸爸的车轮周长最长,所以走的最远
师:你认为哪儿是车轮的周长呢?
生:车轮一周的长度就是车轮的周长。
师:那车轮转动一周走的距离又是什么呢?
生:车轮转动一周走的距离就是车轮的周长
师:对,你真聪明,车轮转动一周走的距离就是车轮的周长。
师:谁的车轮周长最长,谁的车轮周长最短?
生:爸爸的车轮周长最长,聪聪的车轮周长最短。
4、讨论:车轮的周长和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然后由车轮的半径越长周长越长,即车轮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进而得出:圆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的结论。
师:那车轮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说到:
与车轮的大小有关,车轮越大,周长越长
与车轮辐条有关,辐条越长,周长越长
与车轮半径有关,半径越长,周长越长
与车轮直径有关,直径越长,周长越长
师:同学们谈得都很有道理,车轮的半径越长,也就是直径越长,那车轮的周长就会越长 师: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生:圆的直径越长,周长越长
师:你反应真快,你们认为呢?
生:同意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周的周长,板书课题:圆的周长。下面我们继续研究,看看圆的周长和直径还有什么关系?
二、自主探索
(一)测量硬币
1、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材料测量1元硬币的直径和周长。
师:同桌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测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和直径。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参与。
给学生充分动手测量的时间和空间,获得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活动经验。
2、交流测量结果和方法,注意测量的过程要交流清楚。
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学生边说边演示:(1)緾绕法生(2)滚动法
师:同学们刚才用的.方法都非常好。
师:看看硬币的周长是多少呢?
生:7.8cm
3、计算并观察测量的数据,推测硬币的周长与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就用这个数据和直径2.5厘米来估一估或者算一算周长除以直径的结果,看看硬币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可能出现:
我估的硬币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3倍。
我估的是3倍多一些。
(二)测量圆片
1、提出做一做的要求,让学生用教师准备好的圆片测量并计算。
师:看来硬币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倍的多一些,那是不是任何圆的周长与直径都有这样的关系呢?老师课前给每个小组发了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和计算,除不尽的保留两位小数,并填在表中。
观察得到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教师进行巡视参与。
2、交流各组测量和计算结果,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师:完成测量了吗?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测量和计算的结果?
学生汇报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表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说到:
三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不管是大圆还是小圆,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师:(把从下面搜集到的统计表展现出来)我们看其它组也是这样的结果吗?
生:是
师:你们底下也是这样的结果吗?
生:是。
(三)总结圆的周长公式
1、教师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程,然后交流感受和启发,进行思想教育。
师:看来,任何圆的周长都是它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其实这个倍数是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板书: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
师:由于我们在测量时有误差,所以得不到一个固定值。
师:圆周率可用字母π来表示。板书:π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并在桌子上试着写一写。
师:我们今天课上研究的圆周率,早在几千年前,我们古人就开始研究了。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84页的兔博士网站。(学生自学)
师:在众多研究圆周率的科学家当中有位代表性的人物,你们知道是谁吗?
生:祖冲之。
师:你们觉得祖冲之怎么样?
学生谈感受
师:老师也觉得祖冲之太了不起了,做为中国人感到太自豪了。
师:现在人们发现圆周率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利用计算器已经算到了小数点后面上亿位,你们读一读。π=3.1415926535897??(生读。)
师:由于圆周率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计算时只取它的近似值。
板书:π 3.14
2、引导学生根据周长÷直径=圆周率,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师:根据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如何求圆的周长呢?
生:直径×圆周率=圆的周长
师:如果周长用字母“c”表示,直径用“d”表示,谁来总结求圆周长的公式? 生:c=πd 师:板书
师:那如果把直径d换成半径r呢?
生:c=2πr 师板书
师:再求圆的周长,你还用测量的方法吗?只需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生:直径或半径。
在教师的启发下,经历圆周长公式的推导和用字母表示的过程。
三、简单应用
让学生试着用公式求圆的周长
师:那我们利用公式试着求一下圆的周长。 (课本84页练一练的第一题的1、3小题)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冀教版美术教学设计03-07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02-28
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2-04
冀教版美术教学设计 7篇03-07
冀教版数学说课稿05-15
冀教版数学上册教案12-17
冀教版英语教学反思03-20
冀教版四年级教学设计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