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13 17:58:2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长方体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体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长方体教学设计

长方体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1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每桌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形状的盒子,四面体、六面体形状的盒子,白纸,吸管,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1.出示一组实物图片。(教学楼、卷柜、长方体形状的盒子、装墨水瓶的盒子等)

  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生: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

  师:板书“长方体”

  2.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师:老师在每张课桌上都放了长方体形状的物品,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生:找出长方体形状的物品。

  3、 说长方体形状的物体。

  师:你能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可以近似的看作长方体呢?

  生:说一说。

  4.抽象长方体形状。

  师:如果我们只考虑墨水瓶或盒子的形状,是什么样的呢?

  课件演示:墨水瓶上的图案和颜色飞走,只剩下长方体的透视图。

  师:为什么这么多物体的形状都可以叫做长方体呢?长方体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我们就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的认识”

  二、探索发现,归纳特点。

  1.引导学生说出对长方体的认识。

  师:相信同学们对长方体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请同学们以小盒子为例,说一说关于长方体你已经知道了什么?可以一边比画一边说。

  生:(可能说出:长方体有6个面,有12条边,8个角。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长方体对面相等。等等。)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内容依次写在黑板上。此时不做任何评价。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同学们的`说法都对吗?哪些是长方体的特点呢?我们来研究研究好吗?

  2.了解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你们说的面,指的是盒子的哪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学生摸,其他学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

  师:板书“面”

  师:你们说的边指的是盒子的哪一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学生摸,其他学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

  师:你们说的边在数学里叫做棱。板书:“棱”

  师:你们说的角,指的是盒子的哪部分?摸一摸,指一指。

  生:一名学生摸,其他学生看是不是和自己想的一样。

  师:你们说的角在数学里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师:课件演示长方体透视图上的面、棱、顶点。然后指出,我们认识长方体的特点,就可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

  3.进一步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点。

  (1)从面、棱、顶点的数量的角度来认识长方体的特点。

  师:这位同学说“长方体有六个面”,这是不是长方体的特点呢?那就要看一看我们的盒子上是不是都有六个面。

  生:先独立数,再由一名学生数给大家看。

  师:(学生数前强调)大家看看他是怎样数的,一会我们来点评他的数法。

  生:点评那名学生的数法。

  师:评价学生的点评。注意数法的有序性,特别是按面的相对关系数的方法。板书“6个”

  (用如上方法引领学生认识“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的特点)

长方体教学设计2

  复习目标:

  1、复习体积与容积的意义,区别与联系。

  2、复习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使用及其进率。

  3、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和利用转化思想进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

  4、在复习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复习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复习难点:

  体积公式的应用。

  复习思路:

  展示学生整理知识的思维导图——由学生介绍自己设计的思维导图,同学补充说明,自然引出知识——系统整理知识——集中训练知识(发散式训练)

  复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教师随机拿起学生桌面上的一饮料瓶,提问:同学们,这个饮料瓶所占空间的大小叫这个饮料瓶的什么?(体积)那这个饮料瓶中所装饮料的体积叫做饮料瓶的什么?(容积),你们回答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上一节关于体积和容积的复习课。(板书课题:体积与容积复习课)

  二、知识梳理:

  1、展示同学们整理设计的思维导图。

  2、你们最想向哪位同学学习,请这位同学介绍一下自己整理的思维导图。

  3.有谁要补充的吗?或者有谁要向这位同学提建议的吗?

  4、同学们,刚才你们说了很多,也很对,但是有些零散,你们看,老师把你们说的知识点分了一下,就三类:(一边说,一边随机贴成脉络图)

  第一类:意义:体积和容积的定义。

  第二类: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单位的换算。

  第三类:应用:规则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不规则物体(石块、土豆等)的体积计算。

  大家看,这样归纳一下怎么样?

  (学生:嗯,老师,这样看起来整多了,一点也不乱。)

  好,大家既然觉得这样还可以,那么我们下面就按照这三大类开展有针对性的'练习吧。

  三、集中训练:

  教师根据本课设计了七个版块的题目,课件制成链接点击式,学生随机做哪一个题目,具体题目如下:

  (一)意义理解

  1、物体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把一块正方体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橡皮泥的体积没有发生变化。()

  3、冰箱的体积就是冰箱的容积。()

  4、小明和小红各有一瓶同样的桔汁,如果小明倒了3杯,那么小红也一定能倒3杯。()

  (二)单位的使用

  1、一个火柴盒的体积是12()

  2、一个冬瓜的体积约是8()

  3、一台冰箱的容积是201()

  4、一小瓶眼药水的容积是30()

  5、一个大型冷库的容积是150()

  (三)单位的换算

  5、7升=()升()毫升

  500立方分米=()立方米

  3、2立方米=()立方厘米

  (四)计算误区解析

  1、棱长为6厘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相等吗?

  2、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2倍,表面积扩大到原来的4倍,那它的体积也扩大到原来的4倍吗?

  3、表面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体积一定相等吗?

  (五)初级应用

  1、将一个长9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截成一个体积最大的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

  2、一个长10厘米,宽8厘米,高6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可以切成()个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

  3、东村要修一个长80米,宽50米,深1、5米的晒水池,如果要在池中放入1、2米深的水,水池内水的体积是()立方米。

  (六)中级应用

  1、有一个棱长4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现在要把它熔铸成一个横截面积是8平方分米的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是多少分米?

  2、一个长方体水箱的容积是320升,这个水箱的底面是一个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那么,这个水箱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土豆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土豆的体积是多少?

  (七)高级应用

  把一块长46厘米,宽26厘米的长方形铁皮的四角各剪掉一个边长3厘米的小正方形,然后将剩下的铁皮做成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铁盒,这个铁盒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困惑?

  本节课是一节单元复习课,立足于梳理单元知识脉络,并且针对本单元在日常教学中反映出来的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展开集中训练。现将实际教学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归纳如下:

  一、导入比较自然,能够结合学生身边常见的饮料瓶的体积与容积引入课题,自然简洁。

  二、知识整理到位。第四单元的看起来虽然没几课,但是每一课时里的知识都很多,进率,公式……如果全写在黑板上,很乱,也会花费很多时间,于是我先让学生回家利用思维导图整理知识,课堂上再请思维导图知识点整理得较好的同学带头梳理知识点,让同学们自己补充,然后我提出我的想法,就是分成三类:意义,单位,应用,并随机完成脉络图的板书。但是,在前期,学生自己说知识点的时候,可能是我问题的导向不够强,对学生思维启发不到位,所以一开始学生说得不好,后来还可以,有点耽误时间了。

  三、习题的训练直奔考点。小组成员老师一致反映,我在习题的选择上下了很大功夫,的确是这样的,我们复习的终极目的是学生会做题,在考试时取得好成绩,所以我多选择了学生在平时容易错的题目,但这样也有一个不足之处,那就是这些题多属于中等难度的习题,对于后进生来讲要求就有点高了,这样会影响照顾到全体学生,这个有必要改进一下。还有就是在题量的安排上,有些大,导致最后一道题目没有做完,这说明我对课堂容量的把握还有欠缺。

长方体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说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联系简单的生活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拼搭,培养动手和动脑能力;

  2.通过公式的推导,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个人及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勇于探索的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教学关键:

  学生通过摆放、观察、比较、分析,明确“长方体的体积所含体积单位数正好是长、宽、高的乘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具:每人一些单位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引言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有幸来到这里共同学习一节数学课,我感到非常高兴。与其说是共同学习,也许不如说我们共同分享。其实,我是一个愿意和大家共同分享的人,因为“分享倍增快乐,合作迈向成功”(图片)同学是否愿意一起分享你们的聪明与智慧呢?(出示故事,学生阅读)

  问题:你认为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师:对!聪明与勇敢是她最高贵的品质,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

  那么,你想不想成为这样的人呢?老师有几条秘诀给大家共同分享。(出示图片)你们能做得到吗?愿意展现自己的聪明与勇敢与大家共同分享吗?看,聪明的学生就是这么任性,愿意倍增快乐,迈向成功。好!回答老师一个问。

  (问题2)为什么三个一齐就拉不上来呢?(引导学生说明三个一齐占的空间大或地方大)

  师:同学们,这就是聪明,这就是勇敢,我们分享了快乐,我们也会取得成功。这位同学的回答,使我们这一节数学课从一个精彩迈向另一个精彩,因为他说出了我们数学生活学习中常用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体积,什么是体积,体积就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板书)这一节我们就来研究(板书: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上课)

  一、读题目,明目标。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明白)

  生:长方体的体积与哪些条件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

  教师板书学习目标:

  1、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2、长方体的体积如何计算?

  师:下面就让我们共同分享我们的聪明与智慧吧

  二、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

  目标: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哪些因素有关

  材料:三本五年级数学书。

  要求:

  1、用三本相同的书通过摆、拼来说明此题。

  2、小组合作,有讲解,有观察,有记录。 3、将你们的成果写成结论,推荐学生讲解汇报。

  (教师巡视,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指导,引发学生对长方体问题的思考)

  学生汇报: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因为宽和高不变,长增加,体积增加。同样,体积也增加。

  师:我们找到了体积变化的相关条件,那么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呢?

  探究活动二

  目标:长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材料:长宽高1厘米的小正方体若干

  要求:

  1、组内学员要有分工合作精神,有观察,有记录。

  2、请你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几种不同的长方体。

  3、拼一种长方体,指出相对应的长宽高,并填写到表格中。

  4、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得出有关体积的结论。(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对体积的探究)

  学生汇报:要注重引导学生说出推导体积公式的过程,如: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相关,也就是说长宽高的某种运算就能得到体积,相乘得到长方体的积。又试用其他几个,也同样得到相同的结论。所以我认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相乘。

  教师引导学生说完整,说明理由。并板书,学生齐读。

  师: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要求我们将数学生活化,将生活数学化,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决数学问题,请看:

  探究活动三:

  目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要求:

  1、认真审题,理解题目中的数字和问题。

  2、有疑问,可以在组内进行交流探讨。

  3、要写出计算公式,工整认真,格式要正确。学生汇报,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

  师:每一组的同学都完成的.很好,在组内进行了分享了自己对长方体体积的学习成果,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类特殊的长方体,那么,它特殊在哪儿呢?看!

  探究活动四:

  目标: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要求:

  1、认识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特殊长方体。

  2、组内学生讨论,能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3、能利用所学正方体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看同学们学得多好啊!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意思是,我们学习了新的知识,就要及时有效地进行复习和应用,这样才能掌握地更好。

  三、巩固与练习

  1、完成对数学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再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简单计算。

  3、作业:强化训练

  4、思考:组合图形的计算。

  四:总结

  快乐的时间就是那么的短暂,同学们这一节,我们不仅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计算,而且学会了观察、思考、合作,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分享,学会了合作。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先前说过的一句话:分享倍增快乐,合作迈向成功。

  谢谢大家!

长方体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二册第23页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

  3.精心组织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尹始,教师出示灯片:由若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童话式的图形王国城门图。然后教师谈话:"小朋友,在这里你能找出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和正方形吗?"

  [评析:活泼的画面,生动的语言,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既让学生回顾了旧知,又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

  二、直观导入,初步感知

  教师拉开灯片的覆盖片,显示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并提出两个问题,(1)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个新朋友,它们是谁呢?有谁认识它们?(2)长方体、正方体跟我们的老朋友长方形、正方形相同吗?为什么?

  [评析:运用恰当的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在比较中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从而将面和体区别开来,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感知新知识。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生动的问题情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

  三、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动手操作,直观感知。

  ①教师依次出现两个长方体(一般的和特殊的)。问:谁认识它?小朋友想不想对自己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呢?

  ②教师指导学生用长方体展开图自制长方体,让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特征。

  (2)小组研讨,建立表象。学生在做一做中,初步感知长方体以后,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制作长方体过程中,你发现了长方体的什么秘密?先小组讨论,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3)验证认识,形成概念。

  ①当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长方体特征后,教师播放电视录相:一个长方体匀速转动,清晰、布序地显示长方体六个面,按着六个面一对一分解3排开。验证学生的认识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

  ②请小朋友一起有序地数出长方体的六个面。

  [评析: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剌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脑皮层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兴奋灶,认识长方体这一学习环节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一做中,感知长方体;在学生互相争论、互相补充、互相启发中建立长方体清晰的表象;再通过电视录相验证学生的认识,促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学生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2.认识正方体。

  (1)出示正方体模型,问:小朋友认识它吗?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请朋友带着这一个问题看电视录相。

  (2)观看电视画面,指名回答:正方体什么特征?

  [评析: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学习正方体就比较容易了。因此,这个环节直接采用看录相,充分利用电教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看一看、说一说的?活动中,归纳、表述正方体的特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四、引导辨析,掌握本质

  1.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呢?(先小组合作学习,再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合作学习结果。

  3.小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评析: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你是怎样来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这一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习思考。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必须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进行搜索、归纳、整理,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五、巧设练习,拓展新知

  1.数一数。如图,

  ①图A中有几个小正方体?②至少补上几个小正方体就可以成为一个大正方体?(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电脑操作,图A→B,添加部分闪烁。)

  2.想一想。如图:

  (1)这些图片中哪些可以做成一个长方体?哪些不能?为什么?

  (2)折长方体比赛。

  (3)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有几种摆法?(在实物投影仪上操作展示)

  [评析:这三组练习的设计,层次分明,学生在数一数、想一想、摆一摆的练习中巩固新知,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且,恰当的电教媒体的应用,形象直观,简洁省时,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中,主动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

  4.做一做。让学生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自由上台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

  [评析:这一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做长方体或正方体中,复习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或正方体面与面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创新意识。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制作经验将本课教学推向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完成本课的学习。这样,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发展了个性。]

  [总评:长方体、正方体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生初次接触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根据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但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点,很好地贯彻了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想,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做一做、玩一玩、看一看、想一想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从而激发了创新意识,掌握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长方体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体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理解体积的含义。

  (2)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体积单位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渗透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帮组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的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用具教师准备:盛有红色水的大玻璃杯一个,用绳捆着的大小石头各一块,沙一堆;投影仪和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一个;体积是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各一个。学生准备: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

  二、探索研究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火柴盒、工具箱、水泥板,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

  (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

  (3)做第30页的“做一做”。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

  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3)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第36页的第2题,让学生口答。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投影显示第31页的“做一做”的第一题,让学生说。

  三、课堂实践

  1、做练习七的第1题,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2个小正方体先摆后说。

  2、做练习七的第3题,学生独立做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长方体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2、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充分认识直观图;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难点:

  充分认识直观图;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发兴趣

  1、图形王国里在开运动会,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图形参加?噢!来了很多的图形,谁给它们分分类?课件演示(说说分类的依据)。

  2、老师拿的这些物体属于立体图形中的哪一种?(长方体)

  引入:那对于长方体、正方体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再一次来领略,探究长方体、正方体的奥秘。(教师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同学们举生活中长方体或近似长方体的例子。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长方体特征: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名称

  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让学生指着模型说一说哪些是面?哪些是棱?哪些是顶点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分组合作学习)

  (1)四人一小组合作,一边操作一边思考: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准备的学具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对学生的操作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及鼓励。)

  (出示探究表):

  1、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么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你怎么知道的?

  2、长方体有几条棱?你是怎么数的?哪些棱长度相等?你怎么知道的?

  3、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来数一数。

  师:自己先看一遍,有不理解的吗?强调“完全相同”的含义,即形状、大小都相同。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3)老师找学生分组板书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汇报结果。

  师:谁能把你们的学习结果汇报一下。

  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面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

  师:你们小组能派个代表给大家数一数这6个面吗?

  生数。师引导有序的数。

  师:你有这样的长方体吗?(有,出示)哪是相对的面?(指实物回答)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面积相等。

  师:说说棱的特点。

  生:长方体有12条棱。师:你来数一数吧。(棱怎样数不重复不遗漏?)生:??

  师:哪些棱长度相等?

  生: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教师演示“相对棱相等”)(如果学生表述不出来,引导学生回忆在概括哪些面完全相同时是怎样说的。)

  师:哪是相对的棱?生指。

  师2:你用什么办法来证明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1:用尺子量的。

  生2:(出示:长方体棱的框架)如果相对棱不相等,这个长方体就会变形了。师:噢,你用的是反证法来说明。

  师:谁再说说长方体的顶点?(长方体有8个顶点)(演示“顶点”)生数。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小组合作以最快的速度做一个长方体。

  师:如果让你做一个长方体框架你打算准备几根小棒?(12根)12根一样长的小棒吗?生思考,汇报。

  (2)合作做一个长方体。思考: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

  (3)展示作品,并交流分组。

  (4)揭示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长、宽、高。通常把水平方向的两条棱中较长的叫做长,较短的叫做宽,把竖直方向的一条棱叫做高。(课件演示)拿长方体模型横放、竖放、侧放,并让学生指出在不同摆放的情况下的长、宽、高,告诉学生不管相交于哪个顶点的三条棱,都可以叫做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问:长方体有几条长几条宽几条高?

  (二)、认识正方体

  1、师:认识了长方体,那正方体它又有什么特征?它与长方体有没有关系呢?

  2、独立探索正方形特征:每个同学拿出自己的正方体纸盒,通过前面小组合作探索长方体特征的方法,自己独立探索正方形的特征,并完成提单上表格的内容。

  3、完成后指名回答,并板书。

  4、课件演示正方体的特征,加深对正方体特征的认识。

  (三)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正方体、长方体相同点与不同点。

  (1)师:我们一对长方体、正方体进行了认识,认真观察课件上的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正方体、长方体相同点与不同点。

  2、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1)师:通过你们的观察和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有何关系?

  (2)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集合图。

  三、练习巩固,深化认识:

  引导学生认识特殊长方体面、棱特征,深化认识。

  1、完成练一练,先同桌交流在指名2人汇报。

  2、口答: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3、激疑:对于最后一幅图表述你有什么看法?

  (预设:最后一个图形不是长方体而是正方体,板书完整课题:正方体)

  4、问:你觉得用什么方法可以把一个长方体变换成正方体?

  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样的关系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通过你们的合作探究,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大家都很棒。下面我们进行几个练习,检验一下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小小法官会判断。

  (1)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是长方形(×)

  (2)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有4条棱,共四六二十四条棱。(×)

  (3)一个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它有四个面面积相等;

  ((4)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一、填空题。

  1、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正方体是都特殊的长方体,6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2、左图是正方每个面的面积是648厘米体,也叫做立方体平方厘米;每条棱厘米。是8厘米8厘米;它的棱长总和是96正方体棱长总和=棱长×1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厘它的棱长是8厘米米,2厘米。

  1、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6

  2、思考?一个长方体棱长之和是36厘米,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多少厘米?

  五、全课总结。

  很多时候,大家的进步就像一张纸,的厚度一样,微不足道,甚至难以发现,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它的存在,只要脚踏实地,日积月累,一定会收获更大成功,成功其实离我们很近,它就是点点滴滴人进步。

长方体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概念,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2、正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指出自带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右面、上面的长和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导入:同学们对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面积都会计算了,那么整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教师节,笑笑为老师准备了一个小礼物,她想给它进行包装,到底要买多大的包装纸才够而且又最省纸呢?这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就是求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一共是多少。)

  师:那么怎样求这6个面的面积呢?

  拿出你准备的纸盒,剪一剪,看一看,能发现什么?(可以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发现相对面的面积相等;发现6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包装纸的面积。)学生操作,师巡视。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体,谁能说出它的长、宽、高是多少?

  老师沿着棱把这个纸盒剪开,请大家帮老师算算,看你能算出它哪个免得面积?是多少?(指名汇报)

  同学们说的真好。你能把下面表格填上吗?看谁又快又对。

  师: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和又叫长方体的表面积。

  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小组内讨论以下。(师出示课件)

  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等,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把一个正方体展开,怎么求它的.表面积?(讨论)课件演示

  什么叫表面积呢?

  1、教师明确: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演示课件“长方体的表面积”】

  1、学生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面积用长方体的长乘宽;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面积用长方体的长乘高;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面积用长方体的高乘宽、

  2、教学例1、

  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教师启发:“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首先要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把每个面的面积合在一起就是表面积、

长方体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交流、归纳等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3、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总结和归纳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及关系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及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形成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实物,教师准备长方体、正方体模型,长方体、正方体特征表格,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老师手中拿的这个盒子,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那么这个盒子的形状谁知道呢?(正方体)

  师:真不错,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一张图片,你能从中找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物体吗?(出示图片,指生回答)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生自由回答:大部分药盒是长方体,香皂包装盒是长方体,骰子是正方体,粉笔盒是正方体、讲台是长方体。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认识特征

  1、师出示长方体模型。

  师:(师拿模型)关于长方体,你还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长方体有平平的面。(师在黑板上课前画好长方体和正方体)(板书:面)

  师:再看一看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生:有一条边。

  师: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这条边叫做棱。(板书:棱)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生:尖。(或点)

  师: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师:请同学们拿起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摸一摸它的面、棱、顶点。

  学生按要求摸一摸。

  2、师:下面我们就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自己数一数你手中的长方体有几个面?

  生:长方体有6个面。

  师:你们同意吗?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生1:我是转圈数,再数左、右两边的两个面,共6个面。

  (边说边演示)

  生2:我是按上面、下面、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的顺序数的',共6个面。

  (边说边演示)

  师:她按上、下、前、后、左、右的顺序数,这样既不重复,也不容易漏数,这个方法不错,你们认为这些面有什么特征?

  生可能回答:

  生1:这6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2: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

  生3: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

  生4: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

  生5:老师,我和某某有不同的意见,我手中的长方体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有2个面是正方形的(师拿着展示)

  师:也就是说长方体的6个面不一定都是长方形,也有可能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都是分别相对的,我们称它们为相对的面。那么上下面、前后面、左右面的大小是否真的相等呢?请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共同验证一下这些相对的面的大小是否真的相等呢?

  学生同桌合作交流并集体汇报:

  生1:我们是用尺子测量的,通过测量我们发现相对的面的长、宽、都相等,所以面积就相等。

  生2:我们先在纸上描出底面的长方形,再把上面的长方形放在上面,发现两个长方形一样大。

  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用不同的方法验证了长方体相对的面是否相等。

  师:我们也可以用剪的方法,就像这样(指课件)将各个面分开,然后看相对的面能否完全重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在课上完成了,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师用课件演示)

  通过我们的共同验证,得出结论: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等。(课件出示)

  师:(师拿物体说)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长方体,它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那么其他的四个长方形的面积就完全相等。也就是说一个长方体最少要有4个面是长方形的。

  3、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长方体,它是用细棒和珠子做成的,数一数几颗珠子?

  生:8颗珠子。

  师:这些珠子就是长方体的(顶点)

  师:那么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生:长方体有8个顶点。

  师:(课件)长方体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一共有8个顶点。

  师:再数一数这个长方体用了几根小棒?

  生:用了12根小棒。

  师:这些小棒就是长方体的(棱)

  师:谁来说一下长方体有几条棱?

  生:长方体有12条棱。

  师:长方体的棱有什么特点?

  生1:这12条棱可以分成3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2:这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

  师指名一生到前面演示

  (师用课件演示说明)

  师:(结合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同一颜色的小棒方向都是一致的,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也可以把同一方向的棱归为一组,共有3个不同的方向,分为3组,每组4条棱的长度相等。

  4、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当长方体所有棱的长度都相等时,它会变成什么图形?(正方体)(课件)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认真观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结合大屏幕上的问题,同桌合作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师出示课件)

  学生观察,讨论。

  5、师:谁来说一说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生1:正方体也有6个面,6个面都是正方形的。

  生2:正方体所有的面完全相等,

  生3:它有12条棱,所有的棱的长度都相等。

  生4:有8个顶点。

  师:同学们真聪明,下面咱们一起来看大屏幕。

长方体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一)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投影片,长、正方体,1厘米3的立方体24块,1分米3的立方体一块,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学具:1厘米3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厘米3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教师: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所以它的体积是4厘米3。)教师:如果再拼上一个1厘米3的正方体呢?

  教师: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具)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1.长方体的'体积。

  (1)教师:请同学取出12个1厘米3的小正方体。问:它们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教师: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这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同学分小组活动,教师巡视。然后分别请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的同学回答,教师板书:

  教师: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不同点?

  问:为什么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不同,即形状不相同而体积相同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12个1厘米3。)

  教师: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

  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厘米3的正方体。

  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2)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学生说出摆法和体积后。请看电脑动画图像:一排摆出4个1厘米3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教师板书:

  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学生操作,看电脑动画图像。

  教师板书:

  3(厘米)

  3(厘米)

  2(厘米)

  18(厘米3)

  教师:想一想,如果要摆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该如何摆?体积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老师用电脑图演示。然后板书:5(厘米)4(厘米)3(厘米)60(厘米3)

  教师: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板书:V=abh。

  出示投影图:

  (3)例1(投影片)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学生口答,教师板书:7×4×3=84(厘米3)。答:它的体积是84厘米3。练习:(投影出题,学生口答。)一块水泥板,长5分米,宽3分米,厚2分米,这块水泥板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5×3×2=30(分米3)。)

  2.正方体体积。

  (1)请学生看电脑动画录像:长4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长缩短一厘米(图上从右边去掉一排)。教师: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变成了什么图形?问: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3×3×3=27(厘米3)。

  投影出一个正方体图。(可以用翻页变换它的棱长。)问:①棱长为2分米,求它的体积?②棱长为4厘米,求它的体积?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2×2×2=8(分米3),4×4×4=64(厘米3)。教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具体的正方体的体积了,能说出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方法吗?学生口答,老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公式可写成:V=aaa或者V=a3。

  (2)例2(投影)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53=5×5×5=125(分米3)。答:体积是125分米3。

  做一做:课本34页1,2题,请4位同学用投影片写,其余同学写本上。集体订正。

  (3)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和字母公式。教师:请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相同还是不相同。

  学生讨论后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空。课本P35练习七:2,3。

  2.口答填表:

  3.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0.23= 0.2×0.2×0.2;

  ②5x2=10x;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43=12(分米3);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3。

  (四)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1.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及公式。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及公式。

  2.作业:课本P35练习七:4,6。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操作,观看动画录像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推理和最后的结论,都由学生得出,老师只起“导”的作用。正方体体积公式,设计通过动画录像引导学生把它归为长方体的特殊情况来学习,这样既加深了对长、正方体之间包含关系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其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练习中针对乘方运算和单位不统一的易错点,设置题目进行训练,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准确性。新课教学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分为三个层次。通过摆长方体,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形状不同但只要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它们的体积就相等;通过操作和动画图,帮助学生发现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数量关系,即体积公式;运用体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部分学习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也分三层。通过图像推出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沟通长、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区别与联系。

长方体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冀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并能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探索数学问题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迁移类比等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模型12块;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叫做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填空:

  (1)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2)棱长是()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3)棱长是()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二、创设问题情境,揭示课题

  1、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是什么图形?(出示两个形状不同的长方体)哪个长方体的体积大些?观察猜测。

  2、引导学生得知用肉眼估算这种方法去计算日常生活中集装箱、体育馆等长方体的体积是不科学不可取的,引出课题并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三、动手操作,探索思考。

  1、操作准备。

  ⑴提出操作要求: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12个摆成长方体,按教师要求小组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⑵将摆出的长方体放在桌上,并在答题卡上登记结果。

  2、观察思考。

  ⑴提问:你能看出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并说说是怎样看出来的,然后将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依次记录在表格中。

  ⑵启发:怎样才能知道这些由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的体积?引导学生依次去数每个长方体中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并记录在表格中。 ⑶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核对填写的结果是否正确;选择一些长方体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数出它们所包含的小正方体的个数的。

  3、分析推想。

  (1)提问:观察表格中的这些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它们的体积,再联系刚才数出它们体积的过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提出猜想:长方体的体积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四、出示教学例题,发现规律:

  1、谈话:通过刚才的操作和讨论,我们提出了一个猜想。那么长方体的体积是不是它的长、宽、高的乘积呢?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依次出示例题中的三个长方体,提问:如果用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这三个长方体,各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

  启发:看着图想一想,你能根据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来思考上面的问题吗?

  3、组织交流:摆出的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这个结果与你操作前的想法一样吗?

  追问:如果再给你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你以想像出怎样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出来吗?摆出这个长方体一共要用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

  五、概括公式:

  1、提问:根据刚才操作过程中的发现,你能说说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吗?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通过交流得出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继续提问: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如教材所示的长方体的`直观图),你能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吗?学生尝试后,交流得出:V=abh。

  3、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长缩短1厘米(图上从右边去掉一排),高增加1厘米(图上在上边增加一排),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变成了什麽图形?

  启发:正方体的棱长有什么特点?你能直接写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吗?交流得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进一步启发: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请你打开课本看一看。

  33aa让学生阅读后说说正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并重点追问的含义,进一步明确的读、写方法。

  六、应用拓展:

  1、做“试一试”。

  先让学生说说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再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注意让学生先说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再说说分别是怎样列式的。

  2、做“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图形的长、宽、高或棱长,再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关注学生是怎样得到每个几何体的体积的。如果有学生仍旧是用数小正方体个数的方法,要引导学生与用公式计算的方法相比较,强调用公式计算更简便。

  3、做“练一练”第2题。

  选择几个式子让学生说说其表示的意思,再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式子的得数。

长方体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

  2、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掌握有序观察、分类比较等学习方法。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乌鸦喝水的故事你们听说过没有?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

  因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石头的形状我们称之为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立体图形。

  观察后回答:

  (1)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

  哪些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

  (2)你知道这里面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肥皂、牙膏盒、墨水盒)

  二、揭示课题.

  从今天开始,我们的数学课主要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这节课我们首先学习长方体的认识,并板书课题.

  三、教学新课.

  教学例1,拿出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它们的特征.

  1、认识长方体的面.

  ①用手摸一摸它有几个面?(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注意出示也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完全相等?

  归纳: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认识长方体的.棱.

  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1)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要说出数的方法)

  (2)它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每组棱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是怎么知道的?

  (3)认识长,宽,高。

  (4)请学生用推理的方法说出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

  3、认识长方体的顶点.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长方体有几个顶点?(8个)

  4、拿一个长方体放在讲台上让学生观察.

  最多能看到几个面?(3个面)

  讲解:所以我们通常把长方体画成这样.

  5、用填空的形式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二长方体是由_____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_____形)围成的____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_____,相对的棱的长度______.

  四、巩固练习.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展开图,按要求做一个长方体,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度量的结果,并指出它的长、宽、高.(注意不同放置法的长、宽、高)

  2、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是多少?

  3、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各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注意搞清楚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每个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六、课后作业.

  自己设计一个长方体模型,量一量长、宽、高,然后与同学交流.

  七、板书设计.

长方体教学设计12

  一、教学内容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三、编写特点

  1、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1)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认识图形和概念。

  (2)注意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选取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素材。

  2、更加重视对概念的理解。

  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空间。然后通过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物体确实占有空间,为引出体积概念做充分的感知准备。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让学生利用已建立的体积概念想到可以用排水法求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加深对体积概念的认识。

  3、加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本单元一些概念和计算方法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学习的。如,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先让学生用1cm3的正方体拼摆出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对这些长方体的相关数据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自己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4、对一些内容进行了调整。

  不再安排对体积和表面积进行对比的例题。

  四、具体编排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表面积

  表面积计算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体积和体积单位

  体积计算公式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容积和容积单位

长方体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含义.

  2.初步学会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建立表面积概念,初步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

  2.标出自带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右面、上面的长和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二、探究新知.

  导入 :同学们对长方体的每个面的`面积都会计算了,那么整个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一)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教师提问:什么叫做面积?

  长方体有几个面?

  (用手按前、后,上、下,左、右的顺序摸一遍)

  2、教师明确:这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3、学生两人一组相互说一说什么是.

  4、教师板书: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二)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演示课件】

  1.学生归纳:

  上下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前后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长和高作为长和宽的;

  左右两个面大小相等,它是由长方体的高和宽作为长和宽的.

  2.教学例1.

  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教师启发: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纸盒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就是要计算这个.首先要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计算每个面的面积,把每个面的面积合在一起就是表面积.

  第一种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6个面积的和

  64+64+45+45+65+65

  =24+24+20+20+30+30

  =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

  第二种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上下面面积+前后面面积+左右面面积

  652+642+45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

  副标题#e#

  第三解法:

  长方体表面积=(下面面积+前面面积+右面面积)2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硬纸板.

  3.思考:你认为哪种解法简便?

  (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第一个式子和第二个式子改写成第三个式子;第三个算式更简便些)

  4.教师小结:

  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找出每个面的长和宽.

  5.练习:

  一个长方体长4米,宽3米,高2.5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学习了有什么用?(铺地砖、粉刷墙壁、计算长方体罐头商标纸的大小,都要用到这部分知识)

  四、随堂练习.

  1.用两种方法计算自带.

  2.计算下图的表面积.

  ①计算.

  ②有几种计算方法?

  ③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五、课后作业 .

  一个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如下图:

  它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它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它左、右两个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分米?

  这个是多少平方分米?

  六、板书设计 .

  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例1.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板?

  64+64+45+45+65+65

  =24+24+20+20+30+30

  =148(平方厘米)

  =60+48+40

  =148(平方厘米)

  652+642+452

  =60+48+40

  =148(平方厘米)

  (65+64+54)2

  =742

  =148(平方厘米)

  答:至少需要148平方厘米硬纸板.

长方体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长

  方

  体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体积(立方分米)

  5

  1

  2

  4

  3

  5

  10

  2

  4

  正

  方

  体

  棱长/米

  体积(立方米)

  6

  30

  0.4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 ( )

  ② (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

  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

  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

  不同点?(数据不同)

  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

  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

  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 “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

  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

  (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 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分米3)

  答:体积是125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

  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长

  方

  体

  长/分米

  宽/分米

  高/分米

  体积(立方分米)

  5

  1

  2

  4

  3

  5

  10

  2

  4

  正

  方

  体

  棱长/米

  体积(立方米)

  6

  30

  0.4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 ( )

  ② ( )

  ③一个正方体棱长4分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

  ④一个长方体,长5分米,宽4分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60分米.( )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11页例1及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以及它的直观图,知道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的含义,掌握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2、在具体情境中,经历猜想、操作、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及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数学活动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1、充分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直观图;

  2、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教学准备:

  课件,每人一个长方体,小组四人中有一个相对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每人一张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谈话:我们在低年级时已经认识了长方体,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长方体。(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2、提问: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击出书上的图片,也可让生结合手中的实物回答。

  3、介绍:这是长方体的一个面,(板书:面),这也是一个面,摸一摸,数一数你的长方体,它有几个面?

  (1)生操作,指名一位学生数给大家看一看。

  (2)让学生把长方体正对自己摆好,有顺序地一起数: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板书:面6个)

  4、认识直观图

  (1)(出示长方体模型)提问:从你的角度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让三个不同角度的学生回答。

  (2)说明:因为我们最多只能同时看到长方体的3个面,所以通常这样画出长方体的直观图。(出示长方体的直观图)

  (3)观察:图上哪3个面是我们直接看到的?还有3个面在哪儿?从中明确,因为有三个面看不见,所以用虚线画出来。

  (4)辨析:上面是什么形状?右面呢?从中明确:由于透视,看上去是个平行四边形,实际上是一个长方形。

  [设计意图:

  1、从生活实物入手,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长方体,积累长方体的表象。

  2、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此在充分认识长方体面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从同一个角度观察这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从而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的直观图。然后让学生观察直观图上哪些面直接看得见,哪些面看不见,每个面的形状是什么,以此加深对直观图的认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探究面的特征

  1、猜测。让学生猜测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并说说准备怎样验证自己的猜想。

  2、操作。让学生明确操作要求:小组合作,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把研究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面这一栏内。

  长方体

  数量

  特征

  面

  棱

  顶点

  3、汇报交流。

  (1)面的形状

  可让学生观察小组内特殊的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

  小结:大多数长方体6个面都是长方形,也有一些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贴: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2)面的'大小

  ①交流验证的方法

  学生的验证方法可能有:量、比。可让学生结合实物投影演示验证的方法。

  ②小结:(结合电脑演示比较的过程)通过算一算,比一比,我们发现长方体上下两个面不仅面积相等,而且形状相同,可以说上下两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左右两个相对的面完全相同,前后两个相对的面也完全相同。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4、追问:通过研究,你知道长方体的面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把探究面的特征与探究棱、顶点的特征区分开来,促使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研究,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三、探究棱、顶点的特征

  1、结合实物介绍:两个面相交于一条线,就把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于一个点,就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2、操作。让学生在自己的长方体上摸一摸,指一指长方体的棱和顶点分别在哪里。

  3、追问:什么叫作棱?什么叫作顶点?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出示定义。

  4、操作。让学生明确实验要求。也用刚才的方法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把研究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单上棱、顶点两栏内。

  5、汇报交流

  (1)明确棱的数法

  ①让回答有12条棱的学生上来在实物上数。

  ②让学生把长方体正对自己固定好,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数。明确数的顺序。先数左右方向的棱,再数前右方向的棱,再数上下方向的棱。

  ③电脑出示3组不同颜色的棱

  (2)棱的长度

  ①学生汇报,并说说验证的方法。

  ②小结:(结合电脑演示比较的过程)左右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前后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上下方向这一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板贴: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6、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在交流中明确长方体有8个顶点。(板书:8个)

  7、回顾反思:我们从面、棱、顶点三方面研究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你能完整得说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吗?

  8、结合直观图小结长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1、让学生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棱、顶点的概念,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扎实探究棱、顶点的特征奠定基础。

  2、在数棱的多少时,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规范地、有顺序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也为后面得出每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埋下了伏笔。]

  四、认识长、宽、高

  1、(结合长方体框架)介绍:我们知道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我们就把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它的长、宽、高。(直观图上出示长、宽、高三个字,以及不同颜色的三条棱)

  2、说明:通常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上下方向棱叫做高。

  3、练习巩固。手持一个长方体,让学生指一指它的长宽高,换个方向,让学生再指一指。

  4、小结:不管长方体怎样摆放,都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上下方向棱叫做高。

  五、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1)口答。可以指一指其它的棱,让学生说说它的长度,从中明确: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有4条。

  (2)观察:第三个长方体的面有什么特点?其余四个面有什么特点?

  在交流中明确:这个长方体相对的面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其余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2、练习三第2题

  (1)学生填空

  (2)校对答案。让生上台指着图边指边校对,校对时学生说到哪个面就把那个面用色块显示出来。

  [设计意图:区分长方体的长、宽、高和长方体上每个面的长、宽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它也与后面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此,校对时,老师先用色块显示那个面,再让学生指一指那个面的长、宽分别在哪儿,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与每个面的长、宽的区别。]

  3、

  出示图:

  (1)闭上眼睛想像一下这个长方体是什么样子?

  (2)出示完整图和题目。

  ①这个长方体的长是_____厘米,宽是_______厘米,高是______厘米;

  ②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_______厘米;

  ③这个长方体的______面和______面的面积都是24平方厘米。

  让学生填空,并说说怎样求长方体的棱长总和。

  六、全课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七、游戏

  根据提供的数据,猜猜它可能是哪种学习用品?

  课后反思:

  本课时是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教时,在备课时,我发现教材上关于长方体的认识这部分内容较多,所以将原先安排的第一课时内容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分为两课时来教学,今天这一课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我想只有学生对长方体的特征有了全面的了解,才会为后面学习表面积、体积计算打好扎实的基础。

  反思今天的课堂教学,主要分三大部分,一是观察长方体,认识面、棱、顶点;二是动手操作,研究面和棱的特征;三是完成相应的练习。整节课上花了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操作,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发现长方体的一些特征,然后再组织学生交流,最后教师总结。这两个班的男生都较调皮好动,所以在操作过程中有点乱,也影响了教学进度,还有一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没有很好地执行教师提出的要求。在交流过程中,虽然学生的发现可能是零散的,并且交流时的语言也不够精炼,但交流仍是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教师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他们整理发现和交流,特别是要重点理解相对的面相对的棱,让学生在交流中互补、共享,使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能够到位。

  从练习三第2题的练习情况可以看出,有些学生不能正确说出长方体各个面上的长和宽,也就是说对于看长方体的直观图还存在困难。下节课上要花时间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会影响后继的学习。

【长方体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认识长方体教学设计04-27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02-02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06-07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05-30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02-20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03-08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02-02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01-06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热门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