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06 07:47: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初中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教学设计15篇

初中教学设计1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特点

  (一)重视基础性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设计当中,教师需要从实际生活出发,然后逐渐融入物理教学当中去,然后再从课堂走向实际问问题。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要看重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理解和知识核心体系的建立。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和创新能力比较强,这个阶段中教师一定要注意保护他们的探索兴趣和求知欲望,在强调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

  (二)体现时代性

  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物理的教学应当更加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观念的融入,强调知识的前沿性。同时要适当融入一些国家的科技发展内容,重视物理知识教学与现代物理之间的发展结合,从而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和能力素质培养奠定基础。

  (三)反映选择性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认知特点和生活环境等影响因素,要精心为他们设计教学方案,促使方案更加丰富,能凸显出教学特点,尽量让学生接触到更多他们没有接触过的内容,从而促使学生能得到更加充足的发展空间。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一)明确教学目标

  在初中物理的教学当中,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首先,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当明确教学的任务和知识体系,不能完全按照课本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而是要更多突出教学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目标。全面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能力。教师对此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层次和认知水平来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具有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从而为学生价值观念的建立提供可靠的保障。此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应当体现出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分析学生主体的区域特点,积极利用好当地的资源来进行知识补充和教学开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二)激发学生兴趣

  对于初中阶段的教学来说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足够的兴趣,他们才能在学习中更加主动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达到知识和能力上的全面提升。对此,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积极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民主的学习环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尤其是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设置出适当的探究性题目内容,并在课堂中留有一定的空白时间,让学生能进行知识交流和学习,同时也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想法,并给予适当评价。要将当中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全面记录下来,以便于为学生制定接下来的教学计划。作为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尊重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看法和思想,尽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促使教学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要利用物理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物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科学设置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多方面的,当中既要体现出教师对教学主体活动的指导,同时也要体现出教学活动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其中。教师针对教学主体的活动开展,当前应当强调当中的针对性,并且要保证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其中。在教学设计中则应当以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生活经验作为基础,以实践案例的方法来代替传统的说教手段,要求教师掌握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课堂的多样化发展。同时,作为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班级的不同情况来设计出可见性比较强的教学计划,要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适当的改进,弥补教学当中的错误问题,促使教学设计能够得到适当的延展。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态度调动,只有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才能更好地配合教学实施。对此,教师可以使用现代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使用其他的方法,总之要保证教学设计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从而更多的学生愿意投入中。

  (四)引导学生探究和感受

  现代社会中市场竞争是十分激烈的,学生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要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同之处,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当然学习当中的基础部分也是很重要的,對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只有通过探究和实验的方式才能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到知识本质所在,从而提升自身经验。创新不是实验结果相同的不同实验方法应用,而是要求在理念上是全新的,在方法上也是全新的,只有真正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给创新一个更高的期望。只有学生有了对知识学习的新认识,他们才能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中,探究的方式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激发他们物理学习动力的关键所在,能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习的意义,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

  (五)积极展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成绩的评价,而且是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开发的一个过程。学习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教育当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为了改变当前的评价现状,作为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主体地位,要在评价中重视人性化,从而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念能得到进一步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意志力等方面的培养,采取自评、互评等方式来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全人格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同时也要从环境、氛围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来进行综合的考虑,从而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初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工具

  大烧杯、小烧杯、品红液、酚酞液、浓氨水、胶头滴管、针筒、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入]生活中你经常碰到这种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逐渐减少了,如果拿去加热会减少得更快;当你漫步在果园,便有一阵阵果香飘来;当你把紫色高锰酸钾晶体丢人水中,水就会变成紫色,但我们肉眼却看不到高锰酸钾晶体的存在等等,大家是否想过原因呢?

  [演示实验J教材中(实验3-2)o

  [观察]品红溶液逐渐扩散,最后溶解在水中,烧杯中的溶液经振荡后变成浅红色。

  师: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减少?加热后减少得更快?为什么品红滴到静置的水中能逐渐扩散呢?

  [学生讨论]水慢慢变干了,实际上是水微粒蒸发到空气中;我们闻到果香味,是看不见的果子微粒分散在空气中。

  师:同学们都说得对。这样的问题很久以前就引起一些学者的兴趣,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后来,这个大胆的设想随着科技的进步得到了验证。

  [小结]由课本图3-6和图3-7分析得出:

  1.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口(科学仪器直接观察)。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师:分子除了有一定的质量,还存在哪些性质呢?(从现象说明)o

  生1:从品纽的扩散、水的蒸干……等现象说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断运动。

  生2:从水受热蒸发加快这一现象,说明分子微粒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这也说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生3:闻到香味也可以说明分子微粒在不断运动。

  师:回答得很好!分子除了在不断运动外,还有哪些特点?

  生,:当水加热至100℃,水变成水蒸气,说明水分子间的间距拉大;在O℃时结成冰,呈固态,说明水分子的间距拉近;这一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一定间隔。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从生活经验、日常现象中,从前人探究中,我们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得出分子的一些特点,归纳如下(投影):

  (1)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师:这3个特点中第2、3两点是你们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得出的,那么你能不能用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呢?

  (分组实验,重点探究特点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二、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前先做个演示实验)

  在一试管中加入lOmL无色的浓氨水,然后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作为信息提供给同学们。

  [现象]溶液呈红色。

  [结论]氨水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岔

  [实验内容]探究分子特点之一——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

  [实验方案1]在一只小烧杯中加入10ml。水,然后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方案2]在一只试管A中加入lOml。水,然后滴人2~3滴酚酞试液;另取一支试管B中加入10ml。的浓氨水,然后用带寻管塞子塞好.并用橡胶管连接,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实验方案3]如右图所示,A、B两烧杯中装有无色酚酞试液;另取一个C烧杯加入约5mL的浓氨水。然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观察现象(约5分钟后)。

  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案,从理论上推测结论,完成下表:

  师:同学们亲自进行实验究话动,通过实验,我们归结出以下几点

  1.氨水会挥发出许多微小颗粒并扩散到空气中,所以最先打开瓶塞时,我们都闻到了刺鼻的气味;(亲自体验得出。)

  2.氨水中的氮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含有酚酞的溶液中,使酚酞变红;

  3.说明构成氨气酌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二点,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并举例说明.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然后小结本节的内容。.)

  [讲解]水的蒸发,是水分子微粒受热蒸发,从液态分子微粒变成气态分子或粒,水分子(H2O)本身没有变化。一个水分子(H2 0)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如图:藏骚,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所以水的蒸发过程是属于物理变化;而水的分解不一样如下图所示)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从图中看出,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的分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有了新的分子生成,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水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因此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强调这一句话)

  [讨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一句话应如何理解7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然后举例。)

  [讲解]下面的图示表示氧化汞的受热分解过程

  (投影)。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例如,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予和汞原子,氧原子无论存在于水中、氧气中.还基在氧化汞分子中始终是氧原子。可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课后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利用实验探究验证了分子的特点。现将本课题总结如下: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存在着以下特点:

  (1)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距。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初中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唱歌曲,体会歌曲真挚的情感,并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正确的歌唱,培养良好的歌唱习惯。

  【过程与方法】

  在体验、比较的过程中感受民族音乐多元化的风格特点。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演唱歌曲,体会不同作品之间体现的不同音乐要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演唱歌曲,并表现出歌曲舒展优美的特点。

  【难点】

  用正确的发音技巧唱好变化音。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青春舞曲》,学生自由跟唱。提出问题:曲作者是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青春舞曲》是王洛宾的作品,那么他还写过那些作品?

  学生再次发言,教师总结:王洛宾,中国作曲家和民族音乐学家。王洛宾自1937年就开始搜集、整理、编写、出版中国西部地区的民歌,被誉为“西部歌王”。1938年他在兰州改编了第一首新疆民歌《达坂城的姑娘》之后,便与西部民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半个月亮爬上来》等优美动听、流传极广的民歌。

  引出这节课主题《在那遥远的地方》。

  (二)新课教学

  1.欣赏歌曲

  (1)聆听歌曲,感受情绪,歌曲描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是一首青海民歌,前两段用形象的比喻赞美姑娘的美貌,后两段则表达出青年对姑娘真挚的爱情。

  (2)再次欣赏

  老师设置问题:边听边思考歌曲的速度、节拍是如何表现的?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优美、抒情的旋律,舒展的节奏、高亢自由的音调、缓慢的速度。

  2.朗读歌词,体会歌词所抒发的情感。

  3.学唱歌曲

  (1)进行发声训练,以气带声,以声传情。

  (2)老师跟着钢琴范唱歌曲。

  (3)学生学唱歌曲第一段,注意歌曲音准。

  老师设置问题:请同学们看歌谱,曲调中出现了一个变音记号,大家知道这个变音记号的名称和意义吗?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这个变音记号叫“升记号”,所标示的音符将升高半音演唱。

  (4)跟琴学唱旋律,识读乐谱。用模仿的方法唱好变化音。

  老师用两种方式演唱,第一种是短促的嗓音,第二种是圆润的嗓音。设置问题:哪一种唱法更好?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归纳总结:第二种我运用了正确的发音技巧与咬字方法,演唱出了青年对姑娘的爱慕,同学们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歌唱时气息的控制,口腔打开,微笑着歌唱,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处于兴奋的状态。

  (5)学生完整的有情感的演唱。(刚才提到了前两段和后两段在表达内容上的区别,为了体现青年对姑娘的.真挚情感,第二段要逐步推向高潮。)

  (6)分小组练习并表演。

  (三)巩固提高

  欣赏《康定情歌》,对比《在那遥远的地方》与《康定情歌》之间的区别。

  老师设置问题:《康定情歌》是四川民歌,音乐热情饱满,旋律欢快跳跃,轻快的速度,形象的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直白和坦率。《在那遥远的地方》是青海民歌,以舒缓,深情的旋律,形象、生动、真挚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男青年对年轻貌美的草原姑娘的爱慕。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这节课学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感受了新疆音乐的温柔含蓄的风格特点,希望同学们课下多了解关于新疆音乐文化,了解我们祖国各民族的音乐,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初中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通 形 象 计

  卡 设

  虽然卡通艺术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长,但它以亲近自然,可爱夸张的形象,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甚至很多成年人也是对卡通情有独钟。“卡通文化”已经伸向全世界各个角落。无数的儿童书,画册、作业本、书包、铅笔盒、衣帽服饰、贴纸等等到处都是卡通形象。卡通正逐步成为青少年喜爱的一种绘画形式。卡通综合了漫画,连环画的一些特点,形成了他特有的表现手法,具有造型夸张幽默,色彩鲜艳、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一些卡通片寓教于乐,寓教于美,有善恶、有美丑、有现实与想象、有历史与未来生动有趣,学习卡通画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观察生活的能力,增添幽默和智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本课知识内容丰富,包括了漫画、卡通画两方面知识。通过对卡通作品的欣赏,来提高对卡通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认识,并尝试用卡通形式设计一个卡通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思路:

  通过播放卡通片,引导学生欣赏卡通作品,以游戏的方式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探究卡通画的特点和形式,以编一个有趣的卡通故事为题启发同学们的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初步了解卡通造型的方法特点及表现的语言,用夸张、变形、幽默的手法尝试卡通形象的'设计。

  情感目标:通过卡通形象的欣赏和分析,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观察体验生活中的乐趣与情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增添幽默和智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卡通画的造型方法及特有的表现语言 教学难点:尝试用夸张、变形、幽默的手法设计卡通想象 课 时:1课(转载于:初中美术教学设计案例)时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VCD 卡通片 图片若干张 动物人物表情 场景

  图片等等

  学具准备:铅笔 卡通图片 颜色 等

  教学过程:

初中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思考、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

  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师:物质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生讨论回答:(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①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②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①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②不易生锈;③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师: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思考: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认为还需考虑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投影]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板书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第1课时 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

初中教学设计6

  一、教材内容:

  体育课(足球选项)

  1、简介足球运动的发展概况及锻炼价值

  2、学习脚内侧踢、停球技术。

  3、教学比赛

  二、教材分析:

  足球是趣味性与竞技性强,体能技能与团队意识要求高的集体性运动项目,具有集体性、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足球运动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和思想品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足球是高中体育教学的选修教材。足球运动由于技术动作多样,攻防频繁,使之富有吸引力深受广大高中学生喜爱。通过足球运动,可以发展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提高灵敏、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增加内脏器官的功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等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是一项有很高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

  本课教学内容是足球运动中的学习脚内侧踢、停球技术。脚内侧踢、停球技术是足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本技术,是高中足球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习和掌握这一技术。因此,本课着重要解决在各种情况下学生控制并支配球的能力,巩固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同时加强准确性、熟练性,为以后的教学竞赛和学生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三、学情分析:

  本次课的.授课班级为初二一班学生,共40人。学生来自全市各个初中,体育的运动技能虽然有差异,但学生总体身体素质都比较好,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很强,有比较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善于学习,加上高中学生有较强的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本课采用了讲解、示范、启发、模仿、创新、竞赛等教学方法,以及各种新颖的练习方法。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的确定:

  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脚内侧踢、停球技术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动作和对球的控制能力、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一致、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本课的重、难点确定:

  重点:脚内侧踢、停球--准确的脚型及触球的部位、力量。

  难点:脚内侧踢、停球技术--协调配合和脚对球的控制掌握能力。停球时伸脚提前量和及时后撤的掌握。

  六、教学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主要采用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反复练习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灵活多变手段,做到身心结合,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全课的组织结构不拘泥于过分的统一规整,而以服务练习与教学为目标,力求合理、紧凑、流畅、新颖。

  全课教学的内容及手段,用循序渐进、分解和组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七、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2’ )

  1、课堂常规

  2、本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及要求

  (二)准备部分( 8’ )

  1、绕操场慢跑( 3’ )学生成两路纵队绕操场慢跑两圈,慢跑时速度均匀精神饱满,队列步调一致

  2、熟悉球性( 5’ )

  教师先进行各种方法练习和讲解,然后学生自由模仿创新练习。组织形式为散点。

  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培养学生的球感和对球的兴趣,改善脚对球的控制能力,进一步热身,同时活跃课堂气氛,为基本部分做充分的准备。

  (三)基本部分( 30’ )

  学习脚内侧踢地滚球技术

  动作要求:直线助跑,脚尖正对出球方向,支撑脚踏在球的侧方距球15cm左右,大腿外展,脚底与地面平行,脚尖微翘,踝关节紧张,用脚内侧击球的后中部,同推送或敲击的方法将球击出。

  重点:支撑脚站位

  难点:脚型固定

  组织:全班两人一组,每组一球,同时进行练习

  教法:

  讲解脚内侧正面传地滚球(四)结束部分(5’)

  1.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音乐来放松,促使学生消除肌肉的疲劳,身心得到恢复。

  2.对本课进行小结,学生参与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综合评价。 3.布置回收器材

  (四)场地器材:

  本校的体育设施比较齐全,基本上可以做到人手一球,需要器材:足球41个,挂图1付。

  (五)预计课的效果:

  预计课的教学目标基本实现,85%以上的学生能学会基本动作。预计课的平均心率110-120次/分。练习密度35-40%

初中教学设计7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今天请同学们猜一个谜语:‘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你们知道这种小动物是什么吗?”(蜘蛛)“你观察过张网捕虫的蜘蛛吗?你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吗?你知道它们为什么能结网吗、’“蜘蛛很常见,但往往不被我们注意。本文的作者却对它作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哥尔斯密写的这篇说明文。

  (教学设计:教师激情导入,学生体会作答。)

  二、出示学习目标并阐释,明确重难点

  1、整体把握,理解主旨。(重点)

  2、学习本文说明性文字与叙述性文字综合运用的写法;体会拟人等修辞的妙处;品味科学小品文的特点。(难点)

  3、学习蜘蛛身上体现出的坚强不屈,毫不气馁的、坚强不屈的精神。

  (教学设计:教师出示目标并解读,让学生明确,做到学习有的放矢。)

  三、挑战新知识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哥尔斯密(1730—1774),又译哥尔德斯密斯,英国诗人、剧作家、小说家、散文家曾就学于都柏林大学和爱丁堡大学。1759年给一家小刊物《蜜蜂》撰稿时,才作为文学批评家和散文家初露锋芒。哥尔斯密的主要作品包括小说《威克菲尔德的牧师》、诗歌《荒村》和喜剧《委曲求全》。作为英国优秀的散文家,哥尔斯密写了大量散文小品。如《世界公民》有意识地模仿法国启蒙作家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假托一个旅居英国的中国人的通信,讽刺英国社会的虚伪和矫揉造作。它的文体接近口语,流畅自然,充满了幽默和智慧,是英国散文的杰作之一。

  (教学设计:课前布置预习,搜集作者资料,课堂展示,教师补充,整理重点。)

  (2)基础知识

  螫刺shì甲胄zhòu绷紧bēnɡ钳子qián积蓄xù

  诧异chà擒住qín诅咒zǔzhòu束缚fù

  遭遇战:敌对双方在行进中相遇而发生的战斗。

  计穷智竭:计谋和智慧用完了,没有法子可想了。这里的穷和竭都是尽、完了的意思。

  诧异:惊讶奇怪。

  量力:估计自己力量或能力的大小而行事。

  领地:这里指动物为自己圈定的活动场所。

  陷阱:铺着野兽的深坑或害人的圈套。

  惊惧:吃惊而惧怕。

  精疲力竭:用尽了全部精力。

  死于非命:遇到意外的灾祸而死亡。

  逃遁:逃走。

  (教学设计:课前预习自学,课堂检查落实。)

  (二)重难点学习

  1、文章通过“我”对一只蜘蛛的细致观察,饶有兴趣地向我们介绍了有关蜘蛛的哪些常识?我们从中体回到了作者对蜘蛛有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介绍了蜘蛛的外形特点、织网过程、战斗生活、捕食习性、成长过程等方面,展示了蜘蛛坚强不屈、毫不气馁、不向生活妥协的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蜘蛛的`敬佩、赞叹和喜爱之情。

  (教学设计:学生速读课文,要求抓住中心句、关键词快速概括,举手作答。)

  2、请举例说说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可采用的答题格式:文中第自然段的这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或把记叙和描写作为手段,或科学准确,或具体清晰)地说明了(或介绍了)的特征。

  (教学设计:学生先自主学习,要求每人在文中找到3处赏析,然后组内交流,教师抽取几组展示。)

  3、本文运用拟人手法,以相当夸张的手法,具有感**彩的语言描述了两只蜘蛛之间的战斗,这样写是否影响本文的科学性?

  明确:并不影响本文的科学性。拟人手法、夸张手法的运用有几点好处:(1)大词小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两蜘蛛间战斗的激烈;(2)流露出对那只辛劳蜘蛛的同情;(3)夸张有趣,赋予蜘蛛人的感情,使文章和有感染力。

  (教学设计: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然后展示。)

  (三)拓展提升

  作者为什么能把与人们常见的蜘蛛有关的科学知识写得如此新鲜清晰、又饶有情趣?

  明确:(1)细致的观察,抓住蜘蛛的特征;(2)说明,叙述、描写相结合;(3)语言准确、严谨、生动有趣。

  (教学设计:学生自主作答,教师归纳整理。)

  (四)当堂检测

  1、下列各组中注音无误的一组是(D)

  A.螫刺shì甲胄zòu绷紧bēn积蓄xù

  B.诧异chá擒住qǐn束缚fù毅然yì

  C.厌倦juàn俘虏lǒu蜷曲quán考虑lù

  D.扰乱rǎo犹豫yóu遁逃dùn遵循xún

  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1)腿末的强壮可与龙爪相比,脚爪之长如同长矛。(打比方)

  (2)蜘蛛善于保存体能,当苍蝇落入罗网时,它并不急于吞食,而等待苍蝇挣扎到精疲力竭之时,才去捕获。(举例子)

  (3)小蜘蛛在长大以后,自己织网,能够在三四天不得食物之时还能继续长大。(列数字)

  3、本文介绍蜘蛛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四、课堂总结

  (1)学科班长总结

  (2)教师总结

  五、课外作业:小练笔

  自然界是奇妙无穷的,在广阔的大自然中,生活着无数种动物,它们有各种各样的习性和特点。请拿起笔来,写一个片段,把你感兴趣的一种动物介绍给大家。

初中教学设计8

  一、教材分析

  (一)本课地位:

  本课的内容选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对教材的处理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立:

  (一)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和地理学科整合。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二)重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三)难点分析: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设计: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

  (设计意图)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网络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设计意图)如何有效的评价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作品与交流区可以是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重要天地,也是自我才能展示的舞台。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

  首先在任务中安排的这四个任务就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本课重难点设计的。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思想。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

  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衰落、启示五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或学生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

  (设计意图)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

  (设计意图)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外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中原和边疆,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与渗透。

  丝绸之路到5世纪时逐渐衰落,你能寻找它衰落的原因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的进行引导。主要原因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阻碍,中原王朝的盛衰,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当时的世界形势,土耳其帝国当时对世界贸易的影响,环境的变迁和地理因素等。主要材料如楼兰古国,罗布泊等历史遗迹。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的扩展,更有利于理解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意义,如国力、内外形势、环境、自然条件等。

  六、练习反馈:

  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这一系列的安排层层推进,分解进行,学生在自然当中就会作出一些理性思考。

初中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设计:

  1、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

  (2)知道物体在水中受到水的浮力。

  (3)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2、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

  知道在生活中存在着浮力。无论上浮的物体,还是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生掌握简单的测量物体受到的浮力的大小以及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实验用具:小石子、水槽、塑料泡沫、石头、乒乓球、钉子、木块、钩码、测力计、笔、盆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文彦博树洞取球故事,好吗?

  生:好!

  师:从前有个小孩名叫文彦博,有一次,他跟好朋友在玩皮球,当他们玩得起劲时,皮球掉进了旁边的树洞里。小朋友都望着树洞兴叹:“唉!没有皮球可以玩了!真可惜!”正当大家都手足无措时,文彦博镇定地说:“有办法了!”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取到树洞里的球呢?

  生:给树洞灌水。

  师:为什么给树洞灌水能把球救出来呢?

  生:因为水能把球浮起来!

  师:你们真聪明!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有关浮力的现象。(出示板书:浮力)

  二、科学实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一:判断物体在水中是浮还是沉。

  师:浮力是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文彦博利用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理取到了球,那么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们桌面上的泡沫塑料、木块、钩码、乒乓球、钉子、石头。如果把我们准备的.6种材料放入水中,哪些能浮在水面上?哪些会沉下去呢?

  生1:泡沫塑料、木块都会浮起来。

  生2:乒乓球也会浮起来。

  生3:钩码、钉子、石头会沉下去。

  师:大家都说了自己的猜想。现在我们来亲自试一试,究竟我们的猜想与实验结果是否一致呢?请同学们把材料一个一个轻轻放入水中,一边做一边把实验结果填在表格一的“实验结果”那一行里。注意:在格中填的答案可以是“沉”或者是“浮”。

  (学生分小组进行试验并填写表格)

  师:谁来告诉老师你的结果是怎样?

  生1:上浮物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师板书:上浮物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

  生2:下沉物体:钩码钉子石头

  师板书:下沉物体:钩码钉子石头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木块、泡沫塑料、乒乓球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他们能浮在水面上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就可以知道了。

  师:首先把气球放在水上,用手向下按入水中,再稍稍抬一抬手,反复几次,看看手有什么感觉?

  (师动手压浮在水面上的泡沫塑料)

  生1:手向下压一压,感觉到手有一种向上托的力,被压到水底的物体又被一种力托到水面上。

  师:手的感觉和泡沫塑料等被压入水底又浮上来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2:水有浮力。

  师引导: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一种向上的力这就是水的浮力。

  师问:你们知道浮力的方向怎样吗?

  生齐答:竖直向上。(课件演示)

  (三)活动二:简单测量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师:既然在水中浮着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现在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课件:演示实验的操作顺序)

  师:现在我来教大家怎样使用测力计。力的单位是:牛顿(N)现在老师出示三把测力计,谁能准确读出以下三把测力计的读数?第一把是多少?

  生1:0.5牛顿。

  师:第二把是多少?

  生2:0.4牛顿。

  师:第三把呢?

  生3:0.1牛顿。

  师:现在老师说一说称钩码的实验步骤:(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

  师:首先,在空气中用测力计测量一下钩码的重量,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接着将钩码缓慢放入水中,把全部钩码浸入水中,但钩码不要碰到水槽的底部。待指针平稳后,再记录测力计的读数。然后把读数填在表格二钩码在水中的重量。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做完后,请来告诉老师你的实验结果是怎样?

  (学生分组活动并记录实验数据)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一下,哪个读数大?哪个读数小呢?学生小组讨论并齐答:在空气中读数大。

  师追问:为什么在水中会变轻了?

  生齐答:因为水中有浮力!

  师高兴地:那么怎样计算钩码的浮力呢?现在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说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第二小组组长展示实验记录表。

  师问:你知道钩码受到的浮力是多少吗?

  该组长:物体浸入水中,变“轻”了多少,就是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也就是用空气中测到的数减去水中测得的数。

  师问全班: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齐答:同意!

  师肯定并表扬该组长!

  师强调:通过表格一和表格二,我们已经知道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也就是说: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三、浮力的应用。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有关水的浮力现象。水的浮力是自然界中一种很普通的力,与人有很密切的关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水的浮力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些应用呢?(出示图片)

  师:我们回想一下在三年级下学期学到哪篇课文有关浮力的呢?(捞铁牛)宋朝时的出色工程家怀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把一只只陷入海底淤泥的铁牛拉回了岸边。

  师:(出示小朋友用救生圈游泳的图片)这幅图哪些地方应用了水的浮力?

  生1:救生圈利用水的浮力承载人的体重浮出水面。

  师出示木排图:这幅图哪里应用了水的浮力?

  生2:木排利用水的浮力载人。

  师:此外,渡河用的浮桥、浮在水上的航标灯,它用来指挥海上的交通。以上这些也都应用了水的浮力。(多媒体出示图片)

  四、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你们曾记得在二年级语文下册有一篇《称象》的课文,曹操的儿子曹冲利用水的浮力称出大象的重量。这头大象又大又重,又不能用大秤去称,也不能砍了再称。于是他想出一个方法,那就是首先把大象赶上一艘大船上接着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再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最后称一称石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

  五、课堂小结。

  师:现在我们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生1:知道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有上浮、下沉、悬浮

  生2:学习了浮力的应用

  生3:怎样计算浮力的大小……

  师:人们对浮力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只要我们注意认真观察,就不难找到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的事例。这节课同学们表现非常不错!相信你们一定收获不小!

初中教学设计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压强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压强是力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对与压强相关的物理现象较为熟悉,但压强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初步知识基础上,和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压强是全章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液体压强和大气压强的重要保证。因此,搞好压强的教学是抓好本章教学的关键。

  2. 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压力及其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②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和单位;能应用压强公式进行有关计算,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

  ③知道压强增大和减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究物理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

  压强的概念统领全章、贯穿全章,因此压强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建立。

  初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得出压强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关键:实验的成功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探究影响压力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增强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做好感受压力效果的实验就显得特别重要。

  4.教学媒体: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二、学情分析:

  由于八年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较强的科学探究意识,学生完全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探究,绝大多数学生能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会对获得的信息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三、教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灵活地运用了情景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引导法和多媒体辅助法等多种方法,并且能按照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出结合学生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学法

  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年龄特点,采用的学法主要有观察法、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自学法等。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获得对压强概念的深入理解。

  五、设计理念

  本节设计总体思路是从有关压强的生活情景引入压强课题,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感受压力的效果,自然形成压强概念,并用所学压强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压强应用。充分体现课程标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突出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硬件和相关课件准备

  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的辅助,使教学声图并茂视听并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验器材准备:海棉、橡皮泥、肥皂、气球、砖两块、一只削好的铅笔、废旧玻璃输液瓶、水等。(盆盆罐罐当器材,拼拼凑凑做实验 、让土器材成为实验教学的生力军)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拿出一海绵,把瓶子放在其上面,用力向下压,提问: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投影展示图片:步行人和滑雪者对地面的压力差不多,但步行人去深陷入雪中,可滑雪者却陷入不多,两者产生的效果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压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回顾:瓶子放在海绵上使物体发生形变,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观察图片,并引发对此现象的思考。

  二、认识压力

  演示小实验:

  向下按海绵;将钢尺一端搭在讲桌上,另一端悬空,向下压悬空部分,让学生观察形变,描述力的方向。

  学生观察现象,初步理解压力的概念。

  总结:例子中的物体都受到了压力。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三、认识压强

  1.探究主题的引入

  教师提出问题:

  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针对教师的设问积极猜想:可能与施加的压力有关;与接触物体的大小、形状有关等等。

  抓住学生猜想中含有科学成分的部分,给予引导,逐步逼近主题。

初中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说出排球正面下手垫球的动作要点,80%学生能做出正面下手垫球的动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教与学的方式,学会排球的基本技术,发展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团结、勇敢、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的心理素质和体育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击球时手臂的动作

  【难点】

  击球时手臂与球的接触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快、静、齐。

  (二)准备部分(7分钟)

  1.花样跑

  方法:学生成两路纵队绕排球场地慢跑三圈,期间插入高抬腿跑、小步跑等动作。

  2.徒手操:老师喊节拍带领依次活动头部、肩部、胸部、髋关节、膝关节、手腕脚踝、压肩、压腿。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有节奏感。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导入

  老师:同学们好!在刚刚过去的`16年里约奥运中,女排精神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先来看一看夺冠时的视频,好,视频看完了,哪位学生来说一下你的心情呢?

  大家说的都非常的不错,里约奥运是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次获得世界冠军,让中国女排重回世界的巅峰,同学们想不想像这些姐姐们学习为国争光呢?今天就让我们从排球的最基础的技术—正面双手垫球学起!

  2.示范

  教师进行正面与侧面示范。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前两排蹲下。

  3.讲解

  动作要点:

  垫球的站姿:双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略大于肩,双脚向前,膝盖弯曲保持身体有弹性,身体前倾。

  双臂及手的摆放:双手重叠,双臂伸直,双肩放松。

  4.练习

  (1)原地做垫球的徒手模仿练习。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2)一人持球于腹前,另一人做垫球动作或垫吊球,体会击球点和击球部位。

  (3)自抛一次、自垫一次的方法进行练习,动作熟练后逐步过渡到连续向上垫球。

  纠错:在刚刚的练习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家在垫球的时候,会有屈臂的现象,这样会导致垫球方向和力度都不够准确,大家可以来进行徒手模仿练习,或者用“信号法”来提示对方。

  (4)个人技术熟练后,可进行两人对垫或者三人垫球。

  5.检验—优生展示

  组织教学:以体育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出两名代表分享技术动作。

  6.教学比赛—垫球接力游戏

  组织教学:方法:将参加游戏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人数不一定相等),每组选出一名技术掌握的队员,站在与本组队员面对面约3米左右远的地方,本组其他队员成纵队站立。游戏开始,这名技术好的队员把球抛向对面队员,对面队员用双手垫球方法垫给技术好的队员后,自己跑回纵队最后,技术好的队员和本组其他队员继续对垫,并计算连续对垫的次数。当教师发出停止垫球号令时,以连续垫球次数多的队为胜。

  规则:纵队站立的学生按所站位置依次垫球,不能漏人;游戏过程中只能用手垫球,否则算失误,重新计算次数;出现“连击”现象时算失误,重新计算次数。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四、场地器材

  排球20个、秒表、口哨、排球场

  五、预计负荷

  练习密度:35%~40%左右;平均心率:xx0~120次/分;运动强度:中等。

  六、课后反思

初中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人物形象美

  2、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学会欣赏美。

  3、在熏陶感染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课文理解,美点寻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讨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我想有一个家》

  2、导语:

  “我想有个家”,这是每个人的心声。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港,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今天,我们一起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的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1、听读课文,轻声跟读。(请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课文,也可以轻声跟读)

  2、问题探究: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中写了哪些人?用不同的表述来介绍。(说到三代人时点击出现幼、中、老)

  ——以文中小男孩的身份说说“我”有一个怎样的奶奶、怎样的爸爸、怎样的妈妈。

  ——你喜欢这个家庭吗?说说喜欢的理由。

  ——作者讲述这个平凡而又感人的故事,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说出尊老爱幼时,点击“尊、爱”。并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并插问:

  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

  学生发言后,师小结:老人为养育我们,付出了心血,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理应受到家人及全社会的尊重)

  学生说出中年人的责任时,(学生说不出时,师说出中年人的责任)边点边小结: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3、师小结:课文启示我们:一家人要互敬互爱(点击),家庭才其乐融融(点击),家和万事兴。其实,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人与人之间也必须和睦相处,我们才能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

  4、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小组为单位,谈谈自己家庭中平凡而感人的小事。(也许同学们都有一个像莫怀戚一样的'幸福家庭,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往往渗透着深情的爱,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谈谈发生在自家的充满亲情事,让你的同学与你一起分享)

  5、代表发言。(3名,内容要有尊老也要有爱幼)

  三、品读课文,美点寻踪

  1、激发:刚才同学们讲的故事非常感人。课文讲述的故事也很平凡,语言也朴素平易。但这朴实无华的小文章却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为文章中到处闪烁着美的光茫。下面我们就进行一项比赛——美点寻踪。

  2、学法点拨(课件):

  所谓“美点寻踪”就是找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最恰当、最生动、最形象的,给人强烈的美感、给人有力的感染、给人深刻的教育等等内容。

  如生动的景物描写;感人的精神;贴切的修辞;特色的句式;含义深刻的语句;精当的用词……(以上内容指名读)

  举例:美在对春景的生动描写。

  3、学生看书,用笔在文中圈点,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

  4、美点寻踪小组赛(一)

  (当学生说到一个对称句时,要求学生再找几个句子品读,特别是说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问:这句子美在哪里?(一对称;二表现儿子天真聪明。还防“也”字分析)

  四、学法实践

  理解《金黄的大斗笠》的内容,寻找其中的美点。

  1、速读《金黄的大斗笠》。

  2、谈谈对《金黄的大斗笠》内容的理解。

  3、美点寻踪小组赛(二)

  要求找出美点,并能说说为什么美?

  (品析几个句子:

  ★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

  ★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

  ★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于是挤下了雨。

  ★它抱住每一棵它遇到的树,用力摇,摇得叶子哗哗响。(拟人)

  ★斗笠像个大蘑菇。

  4、小结,评价。

  五、师生总结:

  这一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六、课堂延伸

  以《家庭琐事》为题写篇文章,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初中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本课是湘教版七年级中第一节中国画单元课,作为学习中国画的入门课,通过对大量优秀中国画作品的欣赏,介绍梅花的生长习性、造型特点以及人格精神的寓意,同时从认识中国传统绘画表现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笔墨表现的特点,体会笔墨的韵味,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感受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

  【学生分析】

  授课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本阶段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教学重难点】

  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笔墨的表现方法,并通过笔墨来抒发情怀,展现有个性的笔墨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梅花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感受艺术作品中的人格精神,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的艺术境界。

  2.熟悉中国画工具、材料,体会笔墨韵味。

  3.学习传统的画梅技法,尝试传统绘画的表现技法。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

  【教学设想】

  这是一节绘画表现课,教师除了传授必要的国画技法外,还需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发表自己对“梅花”这一绘画题材的观点,然后把学生的兴趣转移到表现人格精神的兰、竹、菊等绘画作品的欣赏与学习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关注中国传统绘画,增强人文素养。

  【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梅花,了解结构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谁被誉为“花中君子”,在凌寒中怒放,傲然挺立。

  生:梅花。

  2.师:谁能回忆起关于梅花的诗句,说一说自己对梅花品格的理解。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生: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生:梅花给人一种坚强的精神。

  生:梅花品格高尚。

  师:梅花集高洁、秀雅、坚毅于一身,其色、香、韵、姿俱佳,特别是在冰中孕蕾、雪中开花的品格,更为无数仁人志士所喜爱,古往今来有很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对梅花的赞美之言。

  3.分发知识表,学生分组讨论并填写。

  教师总结:

  ①一至二月开花,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颜色多样,有紫红、粉红、彩斑、淡黄、淡墨、纯白等。

  ②有俯、仰、侧、卧等多种形态,树干有一种很强的力度和线的韵律感。常见的梅花有五瓣的和重瓣的,是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和和平的象征。

  ③梅枝有粗有细,有曲有直,分主枝、旁枝和细枝,主枝大多曲折,一般在主枝弯曲处发旁枝,主枝、旁枝和细枝常交叉成“女”字。

  活动二:初步尝试,感知笔墨情趣

  师:我们对梅花有了一定的了解,能不能用中国画的水墨来表现梅花呢?

  1.认识文房四宝。

  2.师:“画一画,比一比”看看哪位同学用毛笔能画出一条最美的线? (学生画线条,并将自己的作品贴到黑板上展示,师生共同开展评价。)

  生:我认为这条线最美,因为它很直。

  生:这条线漂亮,因为它有变化。

  生:这张画画得好,这条线不但直,而且还有力度,像是在书法里的线条。

  教师总结:中国画的笔墨具有粗细、浓淡、轻重、干湿、曲直等不同变化;其笔法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墨法有焦、浓、重、淡、轻等,有变化的线条才显得生动而富有表现力。

  这些线条虽然没有具体的形象,但却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从感受和体验线条入手,可以引导学生生动地、创造性地组织和运用线条,来表现和塑造鲜活的形象。自然界中所具有的线感,如盘旋的公路、飘动的衣纹、流动的水纹等都给我们启迪。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从中体验线条的魅力,尝试利用灵活变化的笔法,结合墨色,可以使画出的线条表达人的情感。

  活动三:欣赏画家作品,理解画梅步骤

  多媒体展示:风格不同的作品,将作品中精彩笔墨的局部放大展示。(见图4-7)

  生:梅花的主干用了枯笔的侧锋,这样就显示出了树干的苍劲古朴。

  生:小枝条中锋用笔,显得刚劲有力。

  生:花瓣墨色饱满,浓淡变化自然。

  教师总结:欣赏理解不同形态、不同质感、不同组合规律的线条所产生的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从运笔、运墨等方面分析,并能更好地体验笔墨的韵味,感受中国画以物寄情、托物言志的特点,了解中国画以线为主的笔墨中蕴含的人格精神,为画梅做好前期铺垫。

  活动四:欣赏画家关山月梅花作品,并分析其画梅的步骤。

  ①教师示范梅枝和花朵的不同画法。运用书法用笔和浓淡、干湿的水墨技法,大胆画出枝干。在演示的过程中,讲解梅干、梅枝、花朵的结构与画法,尤其是梅枝穿插组合、花朵的造型要反复示范。(见图8-10)

  ②师:除了了解梅干、梅枝、花朵的特征外,还需要对绘画过程仔细观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准确的表现某个事物。让我们带着问题观看梅花的绘制全过程。(播放画梅花的视频)

  通过欣赏教师的绘画过程,让学生近距离地观摩画梅的方法,感受到画梅的乐趣。 多媒体展示不同画家的梅花作品及梅花局部的细节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画梅的步骤与技法,再次体会笔墨的特点。大大方方写枝干,疏疏密密点梅花。

  活动五:尝试画梅,师生合作完成课堂练习

  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参照范画,学习运用水墨表现的技法,尝试画一幅梅花。

  2.练习的过程中播放画梅花视频,学生可以边看边画。

  3.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落款盖章。

  教师在巡回指导的时候,要对学生画面的构图与出枝给予指导。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印融为一体,落款和盖章是一幅中国画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对初步感知中国画艺术魅力且缺乏书法功底的初中生来说,落好款的难度太大,教师的帮助既体现了师生的共同合作,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六:作业展示,小结拓展

  1.作业展示:学生自我评价并相互评价,教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评价一:在画梅花时,我觉得最难的是用墨,我画的这幅梅花,在画梅的主干时,没有把握好墨的干湿,效果就差了很多。

  评价二:这幅作品,首先构图很好,其次梅花的花朵和枝干总体画得还不错,就是花朵缺少了疏密关系。

  评价三:这幅作品,虽然没有用其他颜色来画花朵,但是总体感觉很好,还配了首诗。

  2.拓展: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熟悉了中国画绘画工具、材料,体会了笔墨的韵味,学习了传统的画梅技法, 在课后,同学们不妨去尝试用另一种表现梅花的方法――指印画梅。

  表现方法:①利用粗细不同的树枝涂上墨,印到宣纸上,这个作为梅花的枝条,也可以印画结合。②用手指粘上已调好的墨色来按印花朵。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以传统中国画的技法为主,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画接触很少,所以对如何欣赏和表现中国画缺少理性认识。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热情,适当降低技法难度,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因此,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情节进行了反思:

  1.在欣赏讨论的环节中,通过对梅花习性、品格等特点的认知和了解,让学生感受梅花倔强、挺拔向上的精神,进一步了解艺术作品与自然的关系,感受主观情感和客观自然景物相互交融而成就的艺术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并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在梅花技法的教学中,通过笔墨技法训练和教师画梅步骤示范,大部分学生入门很快,能初步掌握中国画最基本的运墨、行笔技法,虽然学生的造型不太准确,但能表现出水墨画的笔墨情趣。

  3.如何将学生对国画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深度学习中国画的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爱好者,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够。

  点评:

  《梅竹精神》是湘教版第七册的中国画单元课。陈老师选择梅花为教学内容,通过学生赏梅和画梅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中国画的兴趣,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为以后的中国画学习奠定基础。

  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诗文、音乐来渲染气氛并导入课题;请学生朗诵咏梅佳句,诠释梅花的象征意义;欣赏名家作品,感受中国画的魅力,领会中国画托物言志的特点,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并为课堂教学营造了和谐的气氛。

  在技法教学中,陈老师通过分步训练,运用示范和演示有效地化解技法难点,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画梅花的笔墨技巧和作画步骤,作业效果良好。

  课后拓展很有特色,使学生对中国画表现方法有了不同的认识,“指印梅花”不但使国画技法不熟练的学生拥有了创作的自信和乐趣,而且引起了学生对中国画学习的持续关注。

初中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 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 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 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 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 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 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 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 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初中教学设计15

  一、案例实施背景

  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3节内容——5.3.1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六、案例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2.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⑴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填写结果:

  第一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二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三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第四组:同位角( )( ) 角的度数( )( ) 数量关系( )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学生活动一:画图—剪图—叠合—猜想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猜想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⑵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⑶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已知)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对顶角相等)∠1+∠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2=∠3(等量代换)∠2+∠4=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3: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4.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⑴(抢答)课本P21 练一练

  1、2及习题5.3

  1、3.

  ⑵(讨论解答)课本P22 习题5.

  32、

  4、5.

  5.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⑴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1、

  2、3.⑵教师补充总结:

  ①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如前面将同位角剪下叠合后分析问题)。

  ②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测量后分析问题)。③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

  1、

  2、3的表述)。

  ④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2和3的说理过程)

  6 .作业。学习与评价: P 2 3 6 ( 选择);P24

  7、12(拓展与延伸)。

  七、教学反思

  数学课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单注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仅能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更好地感受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体验。这节课的教学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

  1.教的转变

  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成为了学生的导师、伙伴、甚至成为了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除了导引学生活动外,还要认真聆听学生“教”你他们活动的过程和通过活动所得的知识或方法。

  2.学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跟老师学转变为自主去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不是简单地“学”数学,而是深入地“做”数学。

  3.课堂氛围的转变

  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总之,在数学教学的花园里,教师只要为学生布置好和谐的场景和明晰的路标,然后就让他们自由地快活地去跳舞吧!

【初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教学设计03-08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03-18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02-21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1-18

数学初中教学设计02-21

初中物理教学的设计02-28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03-02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3-24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02-02

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