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30 10:17:30 禧雯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精选14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2.鼓是什么意思?(弹)

  【设计意图】

  本课讲述的本身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内容,又能引起学生注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以下字形字音有误的一组是?

  4.师讲解:哉、巍、弦

  5字词读准确了,相信这两个句子也难不倒你,谁来读

  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3.生读课文。

  (1)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借助注释学生先进行自学

  2.教师指导学习课文

  3.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件1:《伯牙鼓琴》课文节奏划分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附件2:《伯牙鼓琴》公开课学习单

  一、下列字音有误的一项是()

  A善哉(zāi)汤汤(shāng)B巍巍(wēi)少选(sho)

  C绝弦(xián)锺子期(zhōng)D若(nuò)鼓琴(qín)

  二、我会写生字(一个生字两遍)

  三、边听范读边画停顿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四、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伯牙鼓琴》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这是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但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重点字词我稍作点拨即可。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这两点:

  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曰:‘()’”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二胡曲《长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映衬着,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最后,我让同学们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进一步体会友情的珍贵。通过以上做法,我觉得基本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的。

  评课稿:

  练笔设于感慨“得遇”,好处有三:第一,从伯牙的角度看,得遇知音的巅峰情感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此刻抒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第二,从文本的角度看,故事对伯牙的不吐不快却做了某种类似于“休克”的艺术处理,这一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给了学生极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间;第三,从课堂的角度看,学生为伯牙代言,将得遇知音的喜出望外、欣喜若狂尽情倾诉,营造出课堂教学的高潮,而这一高潮旋即与接下来的“子期死”形成一种巨大的情感落差,使教学充满了震撼心灵的张力。嗣后的课堂实践证明,此练笔确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高效的语文教学,焉能放逐“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三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的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重点:凭借注释理解词句,背诵课文。

  难点: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

  三、教学设计

  课前游戏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板书:杨柳依依)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

  白雪皑皑,流水潺潺,其乐融融,书声琅琅……

  师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芳草萋萋、炊烟袅袅、云雾蒙蒙

  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美丽的景物)

  (一)导入

  1、有一个故事,流传千古,令人吟诵至今,他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伯牙鼓琴》,这是一篇文言文,有事我们也把他简单的成为古文。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争取读通课文。有个别字不流利的多读几遍。

  2、请一个同学读。(真是不简单那,不同于白话文那么顺溜却读的如此娴熟,我最欣赏他的.是把这些词都读对了!)

  (跟我们白话文还是有些区别,不难顺利,那我们先来看看这些难读的词语)

  需要注意的字音:

  少选,汤汤乎若流水,巍巍乎若泰山,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谁再来读读。不仅读正确,还能读流利。(不错,一字不差)

  4、请你读给同桌听,有错误的马上请你帮他纠正。

  5、文言文啊,不仅要读正确,更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你先试着用上铅笔划一划节奏读一读。

  6、想不想听听老师怎么读,看看你的节奏跟上了没有。

  你来瞧一瞧,你的停顿对了么?赶紧跟着划一划。

  7、请你根据斜线试试读。现在齐读课文,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二、

  1、读的越来越有味道了,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是有了。我得考考大家:这篇古文写了谁?(俞伯牙和钟子期)他们是什么关系?(知音)

  2、思考:伯牙为何视钟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课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善哉又是何意啊?(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这个善就是好啊,哉是一个感叹词,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既然这样,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止好啊这一种方式来赞叹,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真行啊,不错啊,了不起啊,真厉害啊)

  4、妙极了,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理想到了高山,子期就说:好啊,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像泰山一样巍峨。(你理解的非常棒,老师也忍不住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伯牙志在流水,你们应该也能读懂。

  (心理想到流水,子期说:好啊,就好像流水一样浩荡。)

  5、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钟子期,志在高山,透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于是乎你怎样赞叹——(用文中的话来)

  你呢?请你也来赞美一次

  志在流水,你有看到了什么?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文中的话)

  6、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可见他的琴技高超。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高山、流水”,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双气泡图整理对比收集到的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透过语言文字展开合理想象,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琴棋书画是古代文人修身的必备技能。古琴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在古代只叫作琴,近代区别于其他乐器,才习惯叫作古琴或七弦琴。孔子所教授的课程“六艺”中的“乐”就有弹琴咏唱诗歌的项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琴”有关的文章——《伯牙鼓琴》。

  二、自读课文,理解文意

  1、指名检测重点字词的读音、解释。

  2、分组读、合作读检测课文朗读。

  3、说说两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三、调动五觉,想象画面

  1、《伯牙鼓琴》这篇课文中,伯牙弹的琴曲是什么样的?课文中是如何描写伯牙弹琴的?

  2、锺子期的语言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3、调动“五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分别说一说“巍巍乎若太山”和“汤汤乎若流水”让你想象到了什么?

  4、同桌讨论,全班交流,用上“我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尝到了……触到了……”将自己的`想象描述出来。

  四、人物对比,感受“知音”

  1、快速阅读资料袋,说说什么是知音?

  2、思考,为什么伯牙和锺子期二人会成为知音呢?他们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出课文中进行对比的两个人物。

  (2)逐句分析,将提取到的信息分别填入相应人物的气泡上。

  (3)将相同点填在中间的气泡,不同点填在两边的气泡中。

  师总结: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伯牙用将高山流水的情志寄托在琴声之中,锺子期能用语言描述出;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他们二人不愧是彼此的“知音”!这种图表叫做双气泡图,它可以帮助我们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和不同点。关于伯牙和子期,你肯定还想了解更多,下面让我们阅读补充资料,完善双气泡图。

  3、小组合作,练习巩固。

  (1)四人一组,快速阅读补充资料。

  (2)提取人物相关信息,完善双气泡图。

  提示:提炼主要信息,看哪组找的准确、快速、全面。

  4、小汇报交流,说说“知音”的故事哪里让你感动。

  五、回顾总结

  1、利用双气泡图回顾课文内容。

  2、阅读诗句,品味“知音”。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

  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斜线是停顿符号,“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适当延长后再停顿,一咏三叹,颇有韵律美。)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指名配乐读。

  【设计意图】

  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男女生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学会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

  高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一定的知识及方法的积累,采用合作探究的形式,便于学生释放已知,解决疑难,获得更多的新知。“反馈组内不能理解的问题”环节,通过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词句的意思便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刚才探究的成果解释全文的内容,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同桌互背。

  【设计意图】

  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六、补充拓展悟情感

  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课件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

  (1)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2)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3)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课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增广贤文》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小结:

  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设计意图】

  通过补充资料、教师渲染等手段,让学生走进伯牙内心,体会痛失知音之情。

  通过历朝历代关于知音的名句积累,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影响力,体会知音难觅。在此基础上,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就很容易了。

  七、对比关注编者意

  1.课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时的(教材第96页插图)。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板书:艺术的魅力)

  2.配乐诵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伯牙鼓琴》中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为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本环节从人物的介绍中,从学生的质疑中,来感悟艺术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

  “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根据注释和“资料袋”的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1、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与知音相关的句子。

  知音共饮醉当歌。

  知音世所稀。

  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学生自由朗读,找出诗句的共同点。(都有“知音”一词。)

  3、教师过渡,板书课题。

  过渡:从刚才我们读的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珍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它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伯牙鼓琴》。(在黑板上板书课题。)

  4、学生齐读课题,弄清题意。

  r“鼓”是什么意思?(弹。)

  r这里的“琴”指的是七弦古琴。(教师可出示古琴。)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①“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②“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ɡ,不要读成tānɡ。

  ③“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朗读时要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预设: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应放在首位。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才能深入理解,并品悟出文言文的美感。这篇文言文篇幅很短,适合反复诵读,所以在教学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们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大家能说说有哪些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吗?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板书:①借助文中注释、工具书、相关资料;②联系上下文;③反复朗读,用心思考。)

  2、学生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1)结合课文下的注释,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学生尝试自己复述故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教师适当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过渡: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伯牙鼓琴》讲述了伯牙与子期之间的知音故事,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他们两个人的身份呢?他们是怎么相识的呢?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技艺高超。他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尊称为“琴仙”。而锺子期只是一个山村里的樵夫,以砍柴为生。他们俩相识于伯牙探亲回家途中。伯牙在汉江边弹琴,锺子期正巧遇见,于是就有了一段动人的故事。一个是著名的琴师,一个是普通的樵夫,伯牙为何会为子期之死而破琴绝弦,终身不复弹琴?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品读一下课文。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过渡: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学生尝试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第一层(前三句话):伯牙遇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层(最后一句话):伯牙失知音,悲痛欲绝。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预设:因为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心声、琴声,所以伯牙视他为知己。锺子期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樵夫,但音乐是不分贵贱的,这份艺术上的共鸣是极其难得的。锺子期从伯牙的音乐中听懂了他这个人,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学生或许能说出其中的原因,但难以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知音难求的深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他与好友心有灵犀的感觉,有时只需一个眼神就能明白对方说的话,这种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令人非常愉悦的,能让人体会到友谊的奇妙之处。而作为音乐家来说,音乐就是自己的事业和追求,如果有人能听懂自己的音乐,明白自己的志向和胸怀,这难道不是件奇妙而美好的事情吗?所以伯牙才会这么珍视锺子期这位朋友。

  (3)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会用琴声表达他的见闻、思绪、情感。文中只提到了他“志在太山”“志在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景物。

  ①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师生合作,完成句式训练。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明月。”

  小结:只要是伯牙心里想的',锺子期全都知道,他真是伯牙的——(学生补充“知音啊”)。“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伯牙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学生补充“喜”)。是啊,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学生补充“欣喜万分”)。

  (4)学生齐读前三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的喜悦心情。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过渡:伯牙与子期因琴相识,相处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再见。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赶来,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等来的却是子期病逝的消息。面对子期冰冷的坟墓,一位老人告诉他,子期病逝前一再叮嘱自己死后要把遗体葬在江边,等他的知音伯牙来的时候,能再听到他的琴声。可是,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伤心欲绝的伯牙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悼念子期,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

  (2)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3)出示补充资料。

  过渡:相传伯牙在破琴绝弦之前,在子期坟前吟诵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4)教师配乐范读诗歌,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5)学生配乐朗读诗歌,思考: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痛。)用一个词来形容。(伤心欲绝,肝肠寸断,撕心裂肺。)

  4、质疑探讨,升华情感。

  (1)伯牙破琴绝弦,“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破琴绝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从伯牙的职业来考虑,破琴绝弦意味着他将不再以琴师为业,也就断了自己的前程。这更可见伯牙对和子期的这份友谊的珍视。

  (2)讨论:你怎么看待伯牙破琴绝弦这一举动?你是赞成还是反对?

  预设:学生可自由发言,对于这一举动,可能有些学生会不赞成。比如伯牙是一位有名的音乐家,他从此以后不再弹琴,对音乐艺术的发展来说,这是多大的损失啊!而且,锺子期虽已不在人世,但可能还会有人能听懂伯牙的音乐,可能他还会遇到一位知音,可他摔了琴,就等于放弃了这个机会。学生思维活跃,可能会有各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教师不必过多评判。

  小结: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道理。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伯牙和子期的故事是一个传说,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不存在的。后来的人把这个故事记载成文,或多或少都有些艺术上的修饰成分。“三尺瑶琴为君死”,正是因为这种可歌可泣的举动凸显了伯牙对知音的一片赤诚,这个故事才有着这么动人的力量,被人们一代又一代地讲述、传颂。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结合板书试背全文。

  2、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抱着愿望在生命中寻寻觅觅着我们的——(生:知音!)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通过想象画面的方法体会艺术之美。

  3、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欣赏,知音难觅以及音乐的魅力。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朋友间知音难觅的情感。

  教学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曲入题

  1、播放《高山流水》

  2、上课

  3、音乐能荡涤我们的心灵。它本身就是一种美,能提高我们对美的欣赏能力,使我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就是音乐艺术的魅力。今天,我们就走进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板书课题,齐读。)

  二、解题

  1、谁来说说“鼓”的意思呢?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

  4、这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在五年级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学习文言文有三步走,分别是读通文言文;读懂文言文;读好文言文。什么是读通、读懂、读好呢?(预设:读通是把课文读顺,读出节奏;读懂是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意思;读好是带着感情去读。)

  5、这是我们学好文言文的“三部曲”。今天,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继续学习文言文。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首先,我们要读通文言文,请你们打开书,认真倾听视频朗读,给容易读错的字音做上记号。

  2、出示字音容易读错的字:

  少选汤汤乎以为复为鼓琴者

  过渡:“为”字是多音字,我们应该根据意思去选择读音,这叫“据义定音”。(板书:据义定音)

  3、现在,我把这些易读错的字放到句子中去(出示句子),大家试着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4、文言文的朗读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请看大屏幕,先试着自己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四、读懂品情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请看插图,图上画了什么?

  1、齐读

  2、它是什么意思呢?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3、一个善鼓,一个善听。

  过渡:老师带来了一则资料,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伯牙和子期的'身份吧。出示背景:伯牙子期,一个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的樵夫。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

  预设:音乐、古琴

  过渡:对音乐的共同理解使得伯牙和子期走在了一起。那么你是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子期善听的呢?快速默读课文,找到相关句子画下来。

  1、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针对第一题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并订正。

  2、看你们讨论得很认真,哪个小组愿意来分享下你们的成果呢?

  预设:①学生解释字词(你能借助注释或词语手册理解词语的意思,真好!)

  ②学生解释第一句时(单单根据字面上的意思去解释,句子不通顺怎么办呢?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语境去展开联想或想象理解句意。板书:根据语境展开想象)

  ③生读

  3、(出示句子)当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子期的思绪飞向了那巍巍的泰山之巅。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生:我仿佛看到了高大(巍峨)的太山……)于是,你赞叹道————(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见了一座巍峨的太山矗立在我眼前。下面有请男生来读读这句话。

  师评:不愧是铁骨铮铮的男子汉。

  4、(出示句子)少选之间志在流水,汤汤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子期,此时的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广阔无边的江河。)于是,你脱口而出——(生读)

  过渡:男生已经给我们展示了太山的巍巍,下面有请女生来读读这句话。

  师评:真是“巾帼不让须眉”,你们的朗读,仿佛让老师看到了汪洋的流水。

  5、小结:子期就是用这种联想的方法来点评伯牙的琴技。你们看,不管伯牙弹什么,子期都能知道,如此了解自己的人,我们可以称作“知音”。(板书:知音)

  师评: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已是伯牙,你们是子期,我们也成为了知音。现在我来读伯牙,你们来读子期,看看我们的默契吧。(齐读)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伯牙是个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太山巍巍,江河洋洋,想象一下,还可以表现哪些动人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单,聚焦第二题,一起来交流下吧。

  2、出示词语:请同学们照样子写词语。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

  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方鼓琴而志在清风,你会怎么赞叹?

  指名学生回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而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小结: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感悟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吧!

  3、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那还是什么呢?

  (预设答案:看来善听的子期不仅听懂了琴声,还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高山般的志向和流水一样的胸怀,他们还是人生的知音。)

  六、悟痛——摔碎瑶琴凤尾寒

  师:孩子们,伯牙和锺子期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

  1、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谁读懂了这句话呢?(生交流)

  2、子期已死,伯牙又要回到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这种无人能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那就是—破琴绝弦--(读)

  3、伯牙为什么要破琴绝弦呢?

  (因为子期死,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了。)

  4、文言文的学习需要资料来帮助我们加深理解,(板书:查阅资料)请看(出示资料):伯牙一直在寻觅知音,可见知音难觅啊!他们两人第一次相遇就是因为伯牙在弹《高山流水》,而子期听得如醉如痴。就这样,两人相知相惜,成为知音。所以,当伯牙听到子期死的消息,悲痛欲绝,作了一首短歌(出示):

  (指名读)

  5、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用“破琴绝弦”来告别知音,也是在谢知音。(板书:谢知音)

  6、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之后,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七、配乐诵读

  师小结: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破琴绝弦谢知音,这个故事荡气回肠,令人动容。后人就用“高山流水”这个词语形容乐曲高妙或知音难觅,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这首动听的音乐,去体会这个故事,一起试着背一背吧!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7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

  我选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的纯真友情。本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全文的重点字词理解和全文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分析学生特点:

  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理念: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以指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

  在讲述第七单元文言文的时候,我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然后为每个小组预设好具体的任务,并把每个任务的要求写在一张纸上,让各个小组抽签。而这些任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重点就放在了字词意义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任务当中有简单的,有的是课本注解找不到的,这样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会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并让他们举手请求老师的帮忙;第二课时主要是汇报他们学习的成果。

  五、教学准备:

  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高山流水》水墨动画,这个动画只有三分多钟,大致讲述的是伯牙和钟子期两人相遇到相知的过程。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本文的一个辅助资料,又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二)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准课文节奏,读出感情。

  2、师范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我为每个小组设定好了他们要完成的任务,有了明确的题目和要求,学生自学起来就有了目的性。从题解、文章出处的简介,到重点字义的解释,每一句话得翻译,再到涉及本文的相关问题,文章寓意等,都由学生通过合作自主学习。

  而在他们汇报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有的字义理解或句子翻译会出现错误,这时让学生自己去判断、讨论、解决,而老师就作为一个助手帮他们做出一些补充说明。

  此外,我会适当穿插一些问题让他们思考和解决。而在本课,由于课文中有一些文言虚词是他们没有接触过的,例如“哉”“兮”“夫”这些词语,尤其是语气词,对文章的感情抒发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借此可以指导他们的朗读;此外,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例如形容山高的“峨峨兮”形容水势盛大的“洋洋兮”可以换成其他词,再为他们创设伯牙鼓琴的情境,让学生仿造句式完成句子。

  最后,把每个小组提出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展示出来,让学生共同解决。

  (四)学生质疑,共同探讨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各小组提出问题;并让全班共同解决问题,老师作点拨。

  1、伯牙和子期是怎么相遇认识的?

  (师适当补充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

  2、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写得更多的是钟子期?

  3、何是知音?何是知己?两者是否一样?

  有一个小组提到,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文中多次写钟子期。通过这个题目的解答,可以让学生拓展一些文言知识,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知道有一些篇目是没有题目的,而后人在整理编辑的时候常常用文章的首句作为题目,例如《论语》中的《学而篇》,还有《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等。而还有一个小组提出知音和知己有何不同,虽然这个问题似乎有点咬文嚼字和钻牛角尖,但是通过补充一些资料对他们进行点拨,会让课文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五)教师总结

  总结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六)课外拓展

  让学生收集有关知音知己的诗歌。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8

  教材解析: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他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欣赏,知音难觅以及音乐的魅力。

  4、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体会朋友之间知音难觅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由“琴”导入

  1、齐读课题,提出问题

  同学们,伯牙鼓琴,“琴”是一种乐器,你还知道哪些琴?

  2、学生各抒己见:钢琴、古筝、小提琴……

  3、这些“琴”跟我们课题中的“琴”是一回事吗?(课件展示伯牙的琴:七弦古琴)

  4、由“七弦古琴”引出《伏羲造琴》的故事。

  5、简介伯牙。(课件出示:伯牙古琴,而六马仰秣)意在讲述伯牙琴技高超。

  二、问题导入,走进课文

  1、琴技这么高超的'伯牙有一天摔断了琴弦,从此不再弹琴,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伯牙鼓琴》。

  2、出示【课件:课题】(板书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3、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5、点名读,齐读。(老师指导)

  6、字体不断变化,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

  7、背诵课文。

  四、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1、借助注释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预设答案:伯牙和锺子期成为知音的故事。)

  2、锺子期为什么成了伯牙的知音?(小组合作学习)把关键的语句划上横线。

  3、汇报交流:你找到了哪些关键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句子:方鼓琴而只在太山……汤汤乎若流水。)

  4、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锺子期会欣赏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

  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伯牙是个音乐家,他一切的艺术灵感都来源于自然界,除了高山和流水还有哪些动人的场景会出现在这优美的琴声中呢?

  (预设答案:还会有杨柳、明月……)

  2、师生合作演伯牙和子期。

  ①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②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③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巍巍)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汤汤)

  ⑤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为什么把子期视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样)

  (板书:死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讲述锺子期遇伯牙的故事。【课件:高山流水觅知音】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生回答)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谱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4、引导背诵。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伯牙锺子期

  知音

  所念必得之

  不复鼓琴死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9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语文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本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后人多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但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我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在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在教学中注重渗透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通过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增补等方法理解文章的意思,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感受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3.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读好文言文。

  2.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听一段乐曲。播放乐曲《高山流水》

  2.导入: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它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板书课题)

  3.理解课题:强调“鼓”的古今异义。“鼓”是“弹”的意思。“琴”指的是古琴。

  (设计意图)本单元主题是艺术的魅力,本课讲述的也是关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既契合本课的内容,又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文言文。

  2.指生读。

  3.正音。

  4.师配乐范读。

  5.借助停顿线,指导学生朗读:“哉”和“乎”都是语气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朗读时要适当延长后再停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6.师生合作朗读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通过学生自由读,指生读,教师示范读,师生合作朗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理解文意,复述故事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如有不懂的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2.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

  方法:(1)梳理层次(2)想象画面(3)联系背景

  (设计意图)讲故事是学生对文本言语再现的过程,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来,“粗知文言文大意”的目标落到实处。

  四、细读文本,品味知音

  1.教师补充人物背景知识。

  2.品味知音相遇之“喜”。

  (1)默读课文前三句话,思考:伯牙为何视锺子期为知音?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师补充:伯牙不仅知其音,更知其志,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板书:知音)

  (3)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

  (4)指导朗读

  ①“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此时伯牙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喜,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欣喜若狂。指导朗读:读出欣喜。

  ②读了这个句子,你脑海中浮现初怎样的画面?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5)想象拓展,说话训练。

  过渡:作为“琴仙”的伯牙,他的琴声中一定不止包含巍巍太山、汤汤流水,那么请大家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动人的场景?

  ①出示:杨柳依依清风徐徐白雪皑皑明月皎皎

  ②完成句式训练。

  以此方式练说出示的词语之后,尝试放手,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中,还可能志在哪儿?用“伯牙鼓琴而志在,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乎若。”

  小结:只要同学们借助语言、借助给想象插上翅膀,就能让静态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起来。

  3.品味失去知音之“悲”。

  (1)故事补白,渲染失知音之痛。

  (2)面对这座坟墓,伯牙是如何做的?出示句子。

  (3)一代琴仙,一生视琴为命。可此时他却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是什么原因让他做出如此决定?他绝的仅仅是琴吗?

  (4)指导朗读:此时伯牙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悲,用一个词来形容——悲痛欲绝、撕心裂肺、肝肠寸断。

  (5)古书中记载伯牙在子期的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出示短歌,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伯牙遇知音之喜和失知音之痛,借助资料、故事补白、视频和诗句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情感。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

  五、背诵积累,深化主题

  1.和着音乐,齐背《伯牙鼓琴》

  2.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钟子期的传说,出示资料袋。

  3.读完诗句,你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知音?

  六、链接《丛书》,主题阅读

  阅读《主题丛书》6中的《月夜听卢子顺弹琴》(第9页)

  1.借助注释,读懂诗意。说说读了这首诗你脑海中浮现出哪些画面?

  2.想想诗人为什么会发出“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这样的感慨?

  (设计意图)主题阅读既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训练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借助文字想象画面。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知音难觅”的理解。

  七、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发挥想象,增加一些细节,用现代汉语改写这个故事。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会写“哉”、“巍”、“弦”,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能借助注释,品读重点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伯牙鼓琴》故事。

  4.借助课文理解,结合资料袋,体会伯牙和锺子期对于音乐的热爱以及彼此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重点】

  能借助注释,品读重点句,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伯牙鼓琴》故事。体会伯牙和锺子期对于音乐的热爱以及彼此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琴曲《高山流水》,搜集伯牙、子期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曲非常优美的古琴曲,请大家认真聆听,想一想自己获得了怎样的感受。(课件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

  同学们,这首曲子名叫《高山流水》,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相传是春秋时期一位叫伯牙的人所作,说到这首曲子,还有一个久传不衰的经典故事呢。

  板书课题:《伯牙鼓琴》

  二、初读感知,疏通词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认读:

  善哉巍巍乎绝弦(重点指导生字,“巍”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哉”为平舌音。“哉”半包围结构。)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5.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伯牙鼓琴》文章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感悟体味。

  (一)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文中遇到的自己不理解的重点字、词或短句,学生先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试着独立翻译,不会的提出并在班上解答

  2、以四人为一小组,合作讨论翻译,小组长做好记录。

  3、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课文的理解。

  (二)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再次齐读课文,思考文章中有一个词说明了俞伯牙和锺子期在音乐上均有造诣的是哪个字,这个字出现在文中哪一句?

  生:善(擅长、善于)。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2.俞伯牙善于弹琴,并且琴艺超群,那么在文中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生: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3.那么樵夫锺子期“善听”,又表现在哪里呢?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生: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4.那么文中的哪些句子直接道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呢?

  师引导体会,为什么说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你从文章哪些句子能读出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请你充分展开想象,说说

  如果伯牙志在清风,锺子期会说:(),

  如果伯牙志在明月,锺子期会说:(),

  如果伯牙志在(),锺子期会说:()。

  所以说,伯牙所弹,锺子期都能听懂,都能说到伯牙的心坎上,所以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仅仅听懂琴声就能说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了吗?伯牙为什么志在高山?为什么志在流水?所以,透过这高山流水,锺子期听懂的不仅仅是伯牙的琴声,懂的更是伯牙的心声啊。

  5、伯牙遇到锺子期,心情会怎么样(愉快、高兴)

  而俞伯牙隐藏在琴声里的'心意就这样被锺子期心领神会,大家说他们是不是知音?

  6、你认为什么是知音呢?同桌讨论一下。

  整理: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小结:“朋友满天下,知音无一人”,俞伯牙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知音锺子期,也正是如此,那一曲高山流水才得以流传千古。

  然而,天意弄人。他们约定一年后再会。一年后,伯牙满怀期待,如期赴约,可他看到的却是一座孤坟!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伯牙鼓琴》最后一段: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体会俞伯牙失去知音锺子期的悲痛心情,感悟世上知音的难得。

  2.出示伯牙在钟子期碑前留下的短歌,引导学生朗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读一读与“知音”有关的古诗句(出示课件):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王安石《伯牙》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五、课堂小结

  学完《伯牙鼓琴》,让我们知道了《伯牙鼓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赞扬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表达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同时还向我们展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六、课后作业

  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文。

  2.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古文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谈论知音

  播放名曲《高山流水》。引导这节课一起感受伯牙与锺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情谊……

  二、通读课文,感受知音

  (一)学生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关注字音是否正确?是否有节奏感。

  (1)指导“少选”“汤汤”的读音;

  (2)“乎”没有确切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语气助词“啊、呀…”表示赞叹,所以读的时候要拉长音——声断气连,指名朗读。

  (3)根据学生情况初步指导朗读。

  2.全班朗读,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味。(声断气连)

  (二)说意思,整体感知文本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小故事?我们怎样才能读懂文言文呢?

  过渡: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很多同学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学习。读懂课文内容,相信大家一定能读的更好。

  品读课文,感悟“知音”难觅

  (一)整体感知课文

  默读课文,思考:从这个小故事中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学生回答:

  1.伯牙对锺子期感情深厚(第4句)

  2.伯牙鼓琴技艺高超,钟子期善听琴。(第2、3句)……

  (二)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而锺子期只是一个打柴的樵夫,伯牙为什么偏偏把子期当作知音?

  引导: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别人都会怎么称赞呢?而锺子期又是怎么称赞的?——好,咱们来个情景重现(师生配合想象)

  1.对比读(别人和子期)

  (1) 伯牙琴艺高超,所奏乐曲悠扬动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可是别人这样称赞他:“——”(您弹得真是太好了,我从没听过这么好听的.曲子。)(您真不愧是琴仙,听得我如痴如醉。)子期却是这样称赞:“——”(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少选之间伯牙鼓琴志在流水,别人又是这样称赞:“——”子期又是这样称赞:“——”(教师与学生配合读2,3句,指导朗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指导朗读:读文言文要有节奏感,朗读时要“声断气连”,可以加上动作,试着表演读。也可教师范读,学生随读。

  (男生读 “志在太山”,女生读“志在流水”;女生锺子期,男生读旁白)

  (3)展开想象:伯牙的琴声还能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徐徐清风、皎皎明月、潇潇春雨、袅袅云烟、杨柳依依……)

  子期,你会如何赞叹?能加上动作吗?

  (4)伯牙既然能用琴声表现这么多意境,面对子期却只弹高山、流水,这高山、流水代表着什么?(高山代表着伯牙高山般远大的志向;流水代表着江河般博大的胸怀)

  2.了解背景

  原来伯牙的志向和他弹奏的曲子融为了一起,但是在遇到子期之前,从没有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

  出示资料

  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化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1)如果你是伯牙,此时你心里会想些什么?(难道天下人就真的没有人能懂我?我什么时候才能遇到懂我的人呢?)

  (2)当伯牙倍感孤寂时,恰好遇到了锺子期。

  伯牙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师生配合读)凡是伯牙想到的,锺子期都能了解。

  (3)此时,锺子期还只是听懂了伯牙的琴意吗?(也听懂了伯牙的心声和志向)

  (4)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欣喜万分、喜出望外)他会说些什么呢?【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伯牙,你会对子期说什么?)

  资料:出示古书《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文:“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尤吾心也。”琴也懂,心也懂,志也懂,这才叫知音。

  3.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过渡:伯牙和子期越聊越投机,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他们把酒言欢,相约来年的今日再次相聚,也就是第二年的八月十五。时隔一年,伯牙如约而至,等来的却是锺子期去世的噩耗,去世前,子期让家人把他葬在汉阳江边,他还要听伯牙的弹奏。此时伯牙又是怎么做的?

  (1)出示句子体会:锺子期死,伯牙怎么会“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引导: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虽然还有那袅袅炊烟,潇潇春雨,却唯独不见子期之影。

  请你替伯牙为钟子期写一段话。

  出示补充资料: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描述,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一首短歌:

  师生共读: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此时此刻,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的心情(悲痛万分、悲痛欲绝、悲痛至极)

  4.总结

  这一喜一悲,真切地诠释了伯牙和子期的知音情谊。伯牙与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后人不仅用高山流水形容乐曲高妙,还把它当做“知音”的代名词。

  四、思考讨论,情感升华

  (一)伯牙为什么摔琴?(子期死,伯牙的知音不在了,没有人能在听懂他的琴意了,没有人知道他的志向了,他认为弹琴没有意义了。所以他把琴摔了。)

  (二)俞伯牙有没有必要摔琴?说明理由。

  五、拓展资料,总结全文

  (一) “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刚才大家各抒己见,可毕竟我们只有11、12、13岁,我们的阅历有限,现在你这样理解,可能多年以后再回忆起这个故事你会有另外一些感触,甚至和你现在的观点完全不同。即使相同,肯能你理解的角度也不尽相同。但是,请你记住,当你遇到知音的时候,一定要珍惜这段友谊。

  (二)(播放乐曲《高山流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一段凄美动人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千古流传,源远流长,衍生出博大精深的知音文化,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2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为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本单元以艺术之美为主题。学习本单元时,应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同时将这种艺术之美化为笔下的文字,增强写作能力。

  本文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浅显易懂,但是学生对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而是学生通过学习本文能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同时体会到知音的真正含义。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文字感受音乐之美。

  2. 理解文意,展开想象,感受伯牙、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

  3. 结合“资料袋”以及冯梦龙《警示通言》感悟丰富深厚的知音文化内涵,传承优秀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文意,展开想象,感受伯牙、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结合“资料袋”以及冯梦龙《警示通言》感悟丰富深厚的知音文化内涵,传承优秀文化。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一)课前活动,文化渲染

  1.课前谈话:邀请大家欣赏音频、视频。

  2.播放音乐音频、视频,学生欣赏。

  3.请学生谈一谈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创设情境,明确目标

  1.读单元语文要素,明确学习目标。

  2.紧扣单元主题,创设情景任务,引出课题。

  本单元课文为我们打造了一个艺术展厅有乐曲、有书画、有戏剧、还有书法作品,今天我们就畅游第一站——古典音乐厅,在文言文《伯牙鼓琴》中感受艺术之美。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师板书:伯牙鼓琴,生学习单练写),齐读课题。

  (三)理解课题,简介人物

  1.学生理解题目。

  2.简介古琴。

  3.学生根据预学单中收集的资料简介故事人物。(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补充)

  检查预习 初步读懂

  (一)检查预学,读正确、流利

  1.读关键词句,相机正音。

  2.抽生读课文,相机指导。

  3.教师指导读好语气词。

  (二)疏通文意,读出节奏

  1.小组合作逐句理解;

  2.小组汇报学习成果,师生相互补充修正;

  3.根据意思指导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品读文本 享艺术美

  (一)想象画面,感悟知琴

  1.谈话,出示学习提示:快速默读课文前三句话,完成学习提示。

  2.师生合作品味第一次鼓琴的画面。

  老师读伯牙鼓琴的`句子,男同学读锺子期反应的句子。读到这段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3.师生合作品味第二次鼓琴的画面。老师读伯牙鼓琴的句子,女孩子读钟子期的反应的句子。透过这些文字,你又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4.相机总结:伯牙技艺高超,子期了解音律,彼此有默契。

  (二)想象拓展,练习仿说

  1.谈话:伯牙是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太山巍巍,流水汤汤。请大家听乐曲,展开想象。你还听出了哪些动人的景象?

  2.自主完成学习单,小组内交流补充,推选发言人。

  (三)想象画面,感悟知志

  1.回扣课文,找寻原因。

  相识如此短暂,他们却能视为彼此唯一的知音,除了子期听懂了音乐的意境,还听懂了什么?

  2.字理识字“志”。

  3.品味“志”字感受心灵契合

  琴声源自伯牙之志,为什么文中只写伯牙志在高山、流水呢?读一读下面的资料,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

  此时伯牙的心情用一个字来形容--(喜)。带着这样的欣喜再读前三句。

  难句理解 享情义美

  (一)理解难句,体失知音之悲

  1.指读最后一句,用自己的话说说结局。

  2.结合资料袋,和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板书:知音)

  3.带着感受齐读结局。

  (二)阅读拓展,感受知音最高境界

  1.拓展冯梦龙《警世通言》,体会:知音是生死之交。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 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哀莫大于心死。原来,知音不仅仅是对音乐的相知、志趣的相投,有时候它还是可以跨越生死。

  2.总结失知音的心情。请用一个字总结伯牙失去知音的心情?(悲、痛)

  (三)背诵积累,深化主题

  在高山流水的音乐声中,怀着对知音的敬意尝试背诵全文。

  总结拓展 传文化美

  (一)知音不散,文化流传

  当孟浩然隐居在山野中,回想一生坎坷时,他会情不自禁地说——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当诗仙太白经历了人生的种种颠簸,他会在心中低吟浅唱——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当王安石经历了变法的种种阻碍,他会在心中大声地呼告——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知音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符号,更成为了每一个中国人孤寂时最温暖的慰藉。

  (二)布置作业,延续知音文化

  1.试着将这个故事将给身边的人。

  2.读一读冯梦龙《警世通言》中记载的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3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第21课第98页《文言文二则》之《伯牙鼓琴》

  【教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

  这已经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了,六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教法】

  情景创设、引导探究、资料拓展

  【学法】

  图文对照、借助注释、诵读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课题。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2)导入: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不是“令”。

  2.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2)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片)

  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在优美的古琴乐曲中指导学生理解课题,引人入境,舒缓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抓住课题的易错字与难理解的词进行有效指导,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二、初读课文,正确流利

  1.自由读文,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1)学生大声读课文,读两至三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

  需注意的字音:

  “少选之间”的“少”读三声shǎo,不要读成shào。

  “汤汤乎若流水”中的“汤”读shāng,不要读成tāng。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第一个“为”读二声wéi,表示“以为,认为”;第二个“为”读四声wèi,表示行为的对象。

  课后生字:“巍”、“弦”读准确。

  语气词“哉”“乎”要读好,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2.教师示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停顿,试着用“/”标记。

  (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读文是初解文意的基础。教师通过示范指导,自由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层层推进,扎实训练,不仅让学生能流畅地读文言文,还能让学生感悟文中每一句话中前后一一对应的特点,也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及插图说说课文的意思,用“?”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和同桌讨论。

  2.交流句子的意思。

  课件出示: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1)教师引导:谁能借助注释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2)指名交流。

  预设:“方鼓琴而志在太山”意思是(伯牙)想着高山时弹琴。“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意思是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理解词语:课件出示图片,结合图片,说说“巍巍乎”“汤汤乎”的意思。

  预设:“巍巍乎”,(山峰)巍峨高耸入云。“汤汤乎”,(流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

  (4)引导:谁能结合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指名说)

  预设: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高山。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汤汤的流水。

  (5)指名学生说说“破”“绝”的意思。

  预设:破,摔碎。绝,扯断。“破琴绝弦”意思是伯牙摔琴断弦。

  (6)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

  预设: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意思。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结合图文等多种方法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进而读懂文言文的大意。】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1.朗读课文,圈画语句。

  课件出示:

  自由朗读课文,用“____”画出描写伯牙鼓琴的语句,用“”画出锺子期听琴的句子。

  2.汇报交流。

  (1)指名朗读,相机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引导:读着句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教师:伯牙鼓琴,锺子期痴迷地听着。伯牙想着高山弹琴,锺子期情不自禁赞叹道——

  学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教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忘我地听着。伯牙想着流水弹琴,锺子期情不自禁赞叹道——

  学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想象拓展。

  (1)引导:伯牙的琴声不仅表现了高山流水,还表现了哪些美丽动人的场景?

  课件出示:杨柳依依 炊烟袅袅 清风徐徐 白雪皑皑 明月皎皎 波光粼粼 金光闪闪

  (2)引导: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模仿句式,想象写话,体验知音心有灵犀一点通。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伯牙鼓琴而志在白雪,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皑皑乎若白雪。”

  伯牙鼓琴而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3)小结:我们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可以像锺子期一样,感受伯牙心中所念,感受乐曲的变化。不管伯牙的琴声在表达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他俩?(板书:知音)

  4.教师引读课文,体验知音心心相印。

  教师:伯牙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

  学生: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教师:伯牙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

  学生: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教师: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伯牙、锺子期真是——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

  【设计意图:文言文教学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想象。本教学板块以读代讲,指导学生读出音韵美,读出画面美,读出情感美,在诵读中感悟知音那份真挚的友情,在想象中体验知音那份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质朴纯真。】

  (二)研读“破琴”,读懂“知音”

  1、链接“资料袋”,体验伯牙痛失知音之“悲痛”。

  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提问:锺子期死后,伯牙是怎么做的'?

  (2)追问:你体会到伯牙怎样的心情?

  (3)引导:他为什么这样做?结合“资料袋”,和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课件出示: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期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我国古诗常提及伯牙、锺子期的传说,如:

  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

  ——孟浩然《示孟郊》

  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

  ——王安石《伯牙》

  (1)同桌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

  (2)指名交流。

  3.点拨:“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知音已逝,再没人听得懂伯牙的琴声了。请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设计意图:“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用墨极其简练,但极富视听冲击力,想象空间丰富。教学时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联系生活实际,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伯牙痛失知音锺子期的悲痛绝望之情。】

  五、朗读悟情,背诵积累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齐读课文,结束全文。

  教师:一曲《高山流水》,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也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虽然当年伯牙所做的《高山流水》已经失传,但是后人为了纪念这个动人的故事,也创作了一曲《高山流水》。让我们伴着这首曲子,再齐读课文,能够背诵的同学可以背下来。

  小结:同学们,学习了今天这个故事,我想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懂自己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生:知音。)

  2.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1)积累关于友情的名言佳句。

  (2)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对话的过程。《伯牙鼓琴》就是从“伯牙、子期”超越了地位、国籍而成知音,就是因为音乐艺术的魅力。“评价学生阅读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最后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很好的达成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14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的文言文。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这个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设计意图:文言文是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和珍贵遗产。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本课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语感,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引领学生边读边思考,力图让学生体验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

  师: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千古传诵,流传至今,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设计意图:本课讲述的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这个千古佳话,契合本课内容,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以达到“未见其文先生情”的效果。出示“学法导航”,让学生“有法可依”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加。)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设计意图:“文章不厌百回读。”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熟读成诵。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二、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渗透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设计意图: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理解或者查字典理解等都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办法。通过对“鼓”字的对比学习,让学生知道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很常见。文言文言简义丰,让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同时渗透文化意味,这正是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所谓“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味“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

  (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依据学生的已有经验,仅仅停留在友谊和朋友的概念,想要彻底理解什么是“知音”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首先让学生补充伯牙没有遇到知音前的寂寞与孤独之情,前面有多孤独,那么遇到知音就有多珍惜,同时我又搭建了脚手架《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借助成语来体会“知音”的境界,此时学生对“知音”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然后我趁热打铁,火候刚好,让学生通过朗读升华感情,同时为背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 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设计意图:本文情感跌宕起伏,知音难求,能遇到知音是多么幸运又兴奋的事,然而锺子期死,情感跌至谷底,让学生通过想象此时的伯牙是什么形象,与之前的形象进行对比,这种反差让学生再次感受痛失知音的绝望感,让学生走进文本,又从文本中出来,得到一次情感的洗礼。)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设计意图:到此文章的读——品——悟已经完成,但是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很有特色,让学生多读多诵才能适应此类朗朗上口的文言体式,我一直赞成当堂背诵,此时课堂已经接近下课,抓住这个最近效应,让学生熟读成诵!)

  五、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11-10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05-10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01-12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06-18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02-04

(热门)伯牙鼓琴教学设计07-02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15篇11-14

《伯牙鼓琴》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05-24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精选23篇)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