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12 16:33:2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总是在发生着变化。

  2、有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有些物质变化后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重点:

  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

  简介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手工纸、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药瓶、装有冰的小药瓶、粉笔、白纸、蜡烛、铁片

  演示材料:

  自制简易天平、酒精灯、课件(教材相关内容),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让我们每人准备一张手工纸,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张手工纸进行一次小小的折纸比赛,有没有兴趣?

  (讲述比赛要求:1、请同学们在一分钟之内自行设计一种你喜欢的折纸作品,做好后放到展台上。2、看谁的作品设计的最好,用时最短,谁就获胜)听清楚了吗?好现在开始)

  同学们自行活动,教师计时(3、2、1停)。

  师:评价学生们的表现

  谈话:同学们刚才用纸制作了这么多种物品非常好,,现在请同学们看看我们的周围,教室里有哪些物品?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做的?

  学生汇报:

  小结:同学们说出了这么多的物体,而且这些物体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实际存在的,我们把这些实际存在的物体称为物质。关于物质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发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物质方面的知识,学习第二单元第一课“我们身边的物质”揭示课题:(板书:1、我们身边的物质)

  二、学习新课:

  1、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实际观察到的物体是物质,那在教室里有没有我们观察不到的物质呢?(预设:空气)

  讨论:空气它实际存在吗?你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它的存在?

  学生交流,汇报:

  谈话:同学们用间接的'方法可以观察到空气的存在,老师也有一种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演示实验:边演示边讲解过程)出示自制简易天平,用酒精灯给其中一个易拉罐加热,学生观察。

  提示:注意观察,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汇报:(引导:空气受热膨胀跑掉了,说明空气的存在)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看到了空气的存在,所以空气也是物质。实际上除了空气,还有在实验中我们看到的酒精灯燃烧时的火焰,以及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和我们每天用到的电都是实际存在的东西,它们也都是物质。

  (出示课件)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指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认识物质在变化

  谈话: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当中,世界上这么多的物质会不会发生变化呢?让我们通过下面的观察来研究一下吧。

  讲述: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四组身边的物质,它们每一组还是兄弟家族呢!下面请各组同学打开材料袋看看每一组兄弟家族都是什么?

  小组观察、介绍材料名称:(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装有水的药瓶、装有冰的小药瓶)(师板书: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铁钉——生锈的铁钉;水——水结成的冰)

  提问:看一看谁和谁是兄弟?

  学生汇报:

  谈话:一会儿就请每一组同学选择你们喜欢的一种方法来观察,比较每一组兄弟家族,观察中你们会有什么发现?观察前先让我们看老师给你的观察提示:

  (课件展示)观察提示:

  1、把易拉罐压扁,易拉罐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变化是不是改变了物体的材料?

  2、观察水和水结成的冰它们有什么不同?水结冰后是否变成了别的物质?

  3、观察火柴和火柴燃烧后变成的火柴梗,思考:火柴燃烧时发生了哪些变化?燃烧后的火柴梗还是火柴吗?变成了什么物质?

  4、观察铁钉和铁钉上的锈,思考:铁和铁锈有什么不同?铁锈还是不是铁?

  讲述:在观察前我们还要根据老师的提示,来认识一下观察记录表。

  (课件展示)观察记录表:

  物质名称

  物质有哪些变化

  物质本身有没有变化

  第一组

  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

  有□没有□

  第二组

  水——水结成的冰

  有□没有□

  第三组

  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

  有□没有□

  第四组

  铁钉——生锈的铁钉

  有□没有□

  谈话:现在就请各组同学根据老师的提示仔细观察思考,并讨论合作填好观察记录表。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观察结果(展示小组观察记录表)

  小结:评价学生的表现

  提问:根据我们的观察,你发现这四组物质中哪两组变化有相同之处?(引导:第一组和第二组有相同之处;第三组和第四组有相同之处)

  讲述:我们先来分析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相同之处。(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单)

  (出示课件)讨论:易拉罐和水结冰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引导:这两种物质的变化都是形态、大小发生变化)

  小结:这两种物质在变化上都是形态和大小发生了变化。板书:形态、大小变化

  讲述:下面我们再来分析第三组和第四组的相同之处。(投影:展示学生填写的实验记录单)

  (出示课件)讨论: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这两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相同之处?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引导:火柴燃烧后变成了木碳是一种新的物质;铁锈也是不同与铁的新物质)

  小结:这两种物质在变化上都产生了不同与原来的新物质。(板书:产生新的物质)

  (课件展示)讨论:以上四种物质的变化过程,你觉得那种变化在课堂上能实现?那种变化在课堂上不能实现?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引导:把易拉罐压扁、火柴燃烧这两种变化能实现,因为他们变化速度快。水结成冰、铁钉生锈不能实现,因为他们变化速度缓慢。)

  小结:物质都在变化,有的变化速度很快,有的变化速度缓慢。

  三、让物质发生变化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在变化的,老师今天还为同学们准备了这样几种物质(粉笔、白纸、蜡烛)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让这些物质发生变化?

  小组讨论:

  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多好的办法使这些物质发生变化。

  谈话:下面就要动手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我们的想法吧!可在实验前老师还要提出实验要求我们来看一下。

  (课件展示)实验要求:

  A、请用尽量多的方法使粉笔、白纸、蜡烛发生变化

  B、把变化的情况记录在实验单上

  让物质发生变化实验记录单

  物质名称

  使用方法

  产生的变化或现象

  有无产生新的物质

  粉笔

  □有□无

  □有□无

  □有□无

  白纸

  □有□无

  □有□无

  □有□无

  蜡烛

  □有□无

  □有□无

  温馨提示:实验中要分好工,合理使用各种实验材料,注意安全。

  讲述:下面就请同学们按实验要求,取出材料袋开始实验吧!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微观指导)

  汇报实验结果:

  讨论:以上几种物质的变化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讨论汇报:(引导:有的变化只改变形态、大小;有的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小结:可见物质的变化大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板书:人为)

  知识拓展: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人为的因素可以使身边的物质发生变化,那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像岩石、房屋、马路是不是也在变化呢?说出你的依据。

  学生汇报:(引导:岩石——风化;房屋——变形、裂缝;马路——塌陷、凸起等)

  小结:这些物质也在变化,它们是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变化。(板书:自然)

  总之物质是在变化的,变化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物质的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等,但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变化是产生了新的物质。

  知识巩固:

  (课件展示)说一说通过本科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同学们今天表现的非常棒,发挥了你们的聪明才智,学到了这么多的知识,同时也展现了我们六年二班学生团队的风采,我希望同学们下节课表现得更出色,有没有信心?(有)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1、我们身边的物质

  易拉罐——压扁的易拉罐

  形态、大小变化

  水——水结成的冰

  火柴——燃烧过的火柴梗

  产生新的物质

  铁钉——生锈的铁钉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与定位

  在学完酸和碱之后,学生已经知道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指示出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对于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还没有认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否指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也不清楚。而现在,物质的酸碱性即ph的大小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了解溶液的ph有不容忽视的实际意义。

  根据目前学生学习条件不足、资源缺乏等具体情况,本课题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由于学生整体素质较差,教学设计注重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配套学案设计注重阶梯性,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到提纲的作用。课堂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学化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他们逐步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认识社会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相关资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网络中有关ph与生活的内容。

  3、仪器和药品:ph试纸、玻璃棒、20%和0.1%氢氧化钠溶液各一瓶、20%和0.1%盐酸溶液各一瓶、紫色石蕊、无色酚酞、泥土、雪碧、洗洁精、洁厕剂、橘子汁、番茄汁、肥皂水、立白洗衣粉等。

  三、课前准备工作

  1、网络中有关“ph与生活”的内容,教师和有条件的学生提前完成并打印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张贴在实验室。

  2、分组实验仪器:ph试纸、玻璃棒、20%和0.01%氢氧化钠溶液各一瓶、20%和0.01%盐酸各一瓶、紫色石蕊、无色酚酞、(以下分四组)泥土、雪碧、洗洁精、洁厕剂、肥皂水、自来水、橘子汁、唾液、牛奶、番茄汁、立白洗衣粉、厨房清洁剂等。

  3、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不限种类。

  四、教学设计的方案

  1、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酸碱强弱可用ph的高低来表示。

  2、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实验与探究实验提高操作、观察、记录数据、思维等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ph、会测定物质的酸碱度。通过对比实验与探究实验提高操作、观察、记录数据、思维等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你们闻过醋的味道吗?什么味道?你还尝过哪些有酸味的东西?这些都是酸。我们身边吃的用的物质有很多,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如何?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题。

  【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现在盖房子少不了的是石灰,它溶于水是碱。可以尝味道吗?(不可以)有什么方法既简单又方便地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学生:用石蕊和酚酞。)石蕊遇酸变红,有的有酸味的物质很酸,有的微酸,通过石蕊可以区分吗?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才能区分出酸或碱的强弱程度呢?(ph)

  【投影】学习目标。我们先认识ph。

  【阅读】学生阅读p61页,讲出所了解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

  【板书】(或投影)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04-26

我们身边的物质说课稿03-11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05-20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11-11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04-24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10篇11-11

测量物质密度教学设计03-13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03-05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