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29 14:08:3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1

  一、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与大纲要求

  从学习方式上来说,大致可分成“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学式习”任何一种成功的高中数学课中这两种方式总是并存的,传统教学比较重视接受式学习,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个性与创新潜质。因此,引导全体教育工作者重视发现式学习,树立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是这次课改的重点。1959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率先倡导在教育中实施“发现法”,1961年,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提出了与发现法类似,但更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方法,此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对它进行了论证,桑德和特罗布雷奇则对探究式学习所要培养的技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从而使之成为美国教育教学改革中最重要的、最有影响的教学方法,并方泛地传播到其他国家。20xx年,我国教育部首次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大纲中分别增加了“实践活动”“探究性活动”和“研究性课题”等语词。20xx年,又将高中教学大纲中的“研究性课题”更名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大纲在第3页规定:“每学期至少安排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在第14页上给出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界定,在第15页上给出了四项教学目标,并在这一页上给出了必修课的四个参考课题“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在第19页上又给出了选修课的五个参考课题“杨辉三角;极值问题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统计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数学软件的应用;复数的几种不同的表示及运算(包括向量表示)”大纲还在第14页的最后说,课题可以从上述参考课题中选择,也可以师生自拟,并在第22页上指出,要把研究性学习课题“作为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力的重要载体”以上规定说明,研究性学习课题不是可有可无的,对于每一名高中学生来说,都是必修的或限定选修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含义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若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应属于学习论的范畴,但教学过程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因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从教学角度进行研究更是重要,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含有课程意义的必修课,是写进课本的课题,是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因而是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简称,它的真正含义是“研究性教学”。

  三、研究性学习的技能要求

  桑德和特罗布雷奇对探究式学习的技能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后,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技能,可供我们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时参考。

  1、收集技能,包括倾听、观察、发问、探索、明确、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等。

  2、组织技能,包括记录、比较异同、体系化、概括、评论、分类、评估、分析等。

  3、创新技能,包括展望、设计新问题、发明、综合等。

  4、操作技能,包括使用保管仪器、演示、实验、维修、制作、测量等。

  5、传达技能,包括提问、讨论、说明、报告、记录、批判、图表化、会教给他人等。

  以上五个方面的技能中,有些词是同一个词,有些词意义相近,这说明它们是相通的。例如,作为收集技能的“发问”,与作为传达技能的“提问”,其实是近义词,但用途不同,前者可用于收集信息的“访谈”工作,后者则用于传达信息、结果的范围。组织技能、传达技能中都有“记录”一词,也应这样理解。

  四、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

  1、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授式学习而言的,自主性的主要标志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他们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主体性的评价,不能只看学生的活动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的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

  自主性的第二个标志是个体性或独立性。课堂虽是集体学习的场所,但课堂的学习活动却是从个体开始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与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提倡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出心裁,以培养独创精神。

  2、协作性

  协作性是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此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通过相互协作,往往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学习也被称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

  合作学习可划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几人一组,人数不多,便于沟通,有利于互相启发,与个体研究能紧密结合。

  二是班级性的大型思维展示,这也是一种合作学习,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范围大,人数多,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维过程,并开展讨论和争论,两种层次的合作学习可在课堂中多次交替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3、研究性

  前两个特性都是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学习的方式等方面简述的,并没有对研究的方法、研究的过程给以突出说明,我们认为,“研究性学习”最本质的属性是“研究”二字,“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不同于讲授式,也不同于自学式,它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研究探索——得出结论,其中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很重要,无论是由学生提出,还是由教师给出,所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开放的,只有素材而没有结论,这样才具有研究的意义,可以这样说,问题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模式的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还应表现在研究过程中对研究方法的实践,研究不应该盲目进行,而应体现出方法性,也就是说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教给学生一些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研究的实践,使他们从中学会研究的方法,我们认为学习实践研究的方法比得到研究结论更为重要。

  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最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有:归纳性研究方法、类比性研究方法、试验性研究方法和实验性研究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突出强调并使用相关的研究方法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的重要标志。“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特性,除上面所述的三种以外,还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创新性等其他特性。但我们认为后三种特性的本质属性不如前三种突出,有的还可以包含在前三种之中,因此就不再赘述。

  五、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怎样实施课堂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我们认为与“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设计时应重点考虑下面几个问题:

  1、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步骤

  一般地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应包含以下内容:课题、科目、年级和学期;时间地点、材料、步骤、参考资料、评估(只写评语不打分,评后依据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来进行,主要是肯定学生的成果和进步,也可以提出一些希望)、变例。

  其中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可操作性隐含在七个步骤之中,这七个步骤可以按一张七行五列的表格来操作。

  事实上,对这张表考虑得越周全,课题学习的效果就越好,但因为受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每一空格都必须填写得十分充分,能填写的空格,也应该鼓励有所变化。

  2、教学设计应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思想

  什么是新的教学理念?什么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我们认为应该从教学目的出发,在新的高中教学大纲中去寻找答案。

  在新的高中教学大纲中对数学课的教学目的进行了新的划分,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提出的'是一般能力要求,可归纳为“三层问题”,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种意识”,即“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四类能力”,即“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二层提出的是数学思维能力要求,把空间想象和运算等都包含在内。第三层是人格、品德和素质的要求,表现为“兴趣”、“信心”、“精神”、“价值”和“世界观”与原大纲相比较,我们认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探究能力”、“建模能力”、“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都颇具新意。如果我们在备课之初抓住其中的一两项,认真地去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不失为是新教学理念的体现。

  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了“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人作要有新举措”的工作要求。数学课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怎样体现“新”字,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又一个问题,我们不能墨守陈规,因循守旧或小打小闹,止步不前,而必须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教学设计的思维框架,在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上有所突破,要大胆创新,独出心裁,别出新意,以体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1)研究性学习从问题出发,以质疑为载体,重视知识的探索和构建过程

  教材中的概念、公式、定理往往都是前人经过长期的研究而得到的。如果教师按部就班地进行讲授,学生们恐难以体会到知识探索过程中的艰辛、挫折和知识结构本身逐步完善的形成过程,而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关键是学生能否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进而实现从发现到质疑到创造到问题解决的一个知识构建和治学能力培养的过程。

  案例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在椭圆、双曲线的有关知识学习之后,笔者要求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对“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进行研究。

  1、复习回顾椭圆(0<e<1)、双曲线的(e>1)的第二定义,从中抓住研究的切入点:离心率e,问题:e=1时,动点的轨迹是怎样的曲线?

  2、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制作: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到定直线距离的动点轨迹,观察点运动的规律,研究抛物线的曲线特点。

  3、以类似于求椭圆、双曲线第二定义的方法,探寻抛物线的标准方程表示(其中包括相关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如怎样求曲线的方程;如何建立直角坐标系;四种不同的标准方程的图形特点有何共同点和区别等等)。

  4、研究所得到的抛物线标准方程及图象特点与初中时曾学过的抛物线(二次函数图象)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在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在注得获得问题结论的同时,体验到研究性学习就是对学科教学的强化和充实,它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学会解几个数学问题,或是应用数学去解决几个非数学的问题,其更重要的活动价值在于促进学生个性品质和一般能力的发展。因此,应当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通过探索性的活动构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获得对问题以及相关数学知识、方法更为深刻的理解,探寻归纳学科知识点的内在规律性联系;让学生通过体验“观察、猜想、实验、归纳”等一系列步骤,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去领悟方法,在尝试和主动构建中形成能力,提高自己运用数学的信心。

  (2)研究性学习贵在“学以致用”,重视知识技能的应用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现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数学学科本身就来自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活动的认识,人们再用它来理解自然与社会,用它来解决自然与社会一些问题,因此教学与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具有实用性、趣味性的问题,开展课堂研究性学习,重在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在保证掌握知识“量”的同时,提高掌握知识的“质”。

  普及使用新教材近一段时间以来,各类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尝试广泛开展,有立足课堂,将教材中的概念、公式、方法的教学内容转化为研究对象开展学习,在原有教材内容上进行创新的(如例1);也有在一个知识关注的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进行研究的,在对所学知识进行重组和梳理的同时,强化训练学生的运用与实践能力。这些研究对象包括:

  1、本地通讯网络收费的调查统计;

  2、如何合理抽税;

  3、电力部门推行的“峰谷电价”措施的适用、实用性问题;

  4、分期付款问题;

  5、原材料的最优化配置的线性规划问题;

  6、个人投资人寿保险及险种选择问题;

  7、体育彩票中的数学问题;

  8、投掷铅球的最佳角度分析;

  9、证券投资中的数学问题;

  10、超市收银台数设计问题等等,下面以交通安全问题研究为例。

  案例2、在交通工具快速发展的今天,交通安全问题也成了人们所关注的一大热点,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应注意交通安全,驾驶员要恰当控制速度,保持车距。这是一个浅显的道理,但如何对控制速度、保持车距中的“恰当”进行量化,笔者收集了一些适合学生做的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

  问题一辆卡车以6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司机发现正前方约25米处有一块大石头在路中间,司机立即刹车,假设刹车后卡车做匀减速运动,问卡车刹车的加速度应满足什么条件才不会发生事故?

  变式1、改变问题中的条件,卡车正前方25米处的是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若该自行车以10千米/小时的速度与卡车同时向匀速前进,问卡车刹车的加速应满足什么条件才不会发生事故?

  变式2、其他条件同上,若该自行车以10千米/小时的速度与卡车相向匀速前进,问卡车刹车的的加速度应满足什么条件才不会发生事故?

  变式3、行驶中的汽车在刹车时由于惯性作用,要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这段距离叫做刹车距离。现已知卡车所行驶的路段限速30千米/小时,而卡车的刹车距离y与车速x的关系满足y=0.053x2+1.5x,假设卡车与路中一突然滚落的石头相碰后被测得刹车距离为28米,问卡车是否违章?

  变式4、条件同变式3,若要使刹车距离不超过20米。问卡车的最大速度应为多少?

  变式5、假设卡车的刹车距离与时速的平方及总重量成正比,若一辆卡车不装货物,以时速50千米/小时行驶时,刹车距离为25米;现这辆卡车1.5倍于自身重量的货物行驶,发现正前方25米处有一块大石头,(一般司机从发现到抬脚刹车的反应时间为0.7秒),问若要车必须在至少距石头2米处停住,这时卡车的最大限速应为多少?

  上述问题的解决,均是利用物理中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求得相互关系式,从而获解的。不难发现,研究性学习重视知识应用的同时,其结合性强的特点也是不言而喻的,为解决综合性问题,往往需要多方面综合知识的支持。因此,一方面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去掌握多方面知识的动力,另一方面,它也是培养学生知识的统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的途径。

  另外,研究性学习的重应用性突出了它的“育人”功能。由于它更接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因而它有利于引导学生去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为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的意义和价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3)教学设计应倡导学习研究的合作性与交流性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其中合作学习占有重要的地位。参与合作是学习的手段,而学会合作,培养合作的能力,提高合作的效果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通过合作学习与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取得高质量的成果。

  案例3、设计助学贷款的偿还方案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被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而促进了教育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助学贷款业务的开展帮助来自特困家庭的学生能够如愿以偿地实现就学愿望。抓住学生周围发生的这一教育热点问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极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问题解决的兴趣。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整体交流”+“问题解决”的模式,老师掌舵领航,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讨论设计助学贷款的偿还方案,切身体验课本知识的实际应用。

  研究切入点:能否运用数列知识,帮助特困同学研究如何还款更可行?

  问题初步研究

  问题设计1、学生甲以实物抵押获得2万元的商业性助学贷款,期限为6年,年利率为5.58%。若该学生每年能按时交付利息,6年后再一次性付本金时计算他共付出的利息金额。

  问题设计2、若学生甲无力每年交付利息,而是在第6年末用工资收入所得连本带利一起偿付,计算他应付的金额。

  问题设计3、若该学生勤工俭学,在校期间每月有300元的收入节余,那么他是否有能力按年等额还贷,若不能,研究在此条件下,怎样实现等额还贷,利息照付。

  在教师点拨“为什么第三种情形下支付的金额会相对最少?由什么原因引起?还有什么其它可取的偿付建议?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计算试验,然后归纳出几种主要的偿还方案。

  问题的深入与解决设计

  方案1、采用按月等额偿还贷款方案。(每月需还款约328元,不可行方案)

  方案2、延长还款期限方案,将还款期限延长至7年,按月等额还款。(注:助学贷款最长期限为8年)(可行方案)

  方案3如果在同学中发起助困损款倡议活动,假设学生甲收到20xx元捐助款,并于第一个月末用于还付本金,以后各月再进行等额偿还贷款的本息。(充满爱心的可行方案)

  方案4该学生的三年内全力以赴完成学业,毕业后再开始用工作收入按月等额还贷。(很有现实意义的方案)

  这是一个可操作性很强的研究性学习课例,不仅让学生在通过合作、实践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更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在充满竟争的社会里,团结合作亦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中,正是合作,使得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4)应注重引入环与小结环结的教学设计

  无论什么课型,就教学过程而言,都可以划分为引入环节、主体环节和结尾环节。不言而喻,一节课的中心和关键必然是中间的主体环节,必然要把设计的重点放在这一环节中,正因为如此,往往容易忽视对引入和结尾的教学设计,于是我们在“研究性学习”研究课的教学设计中,加强了对这两个环节的考虑。

  引入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这一环节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引入环节的教学设计,我们提出了三层考虑,即提出问题——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问题的提出,可以由教师直接给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可以由实际问题引出,也可以用数学问题引出;可以由旧内容引出,也可以开门见山直接给出,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贯彻主题和主线。能由学生提出的,最好就不由老师给出;能由实际问题引出的,

  最好就不用数学问题引出;能由旧知识引出的,最好就不开门见山。在提出问题时,应该是先大后小,先难后易,先一般后特殊,以给学生多留一些思考的余地,少一些提示,以增加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气氛。

  制造悬念是设置问题的一种技巧。对学生那些似知非知,似懂非懂,似是而非的新内容,对那些可能产生负迁移,可能发生错误的新方法,教师应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勾”起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欲望,最终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复习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常规做法是由老师或学生总结本节的知识内容,也有教师更深入一步,总结本节课所涉及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但作为“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到此我们仍觉不够。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把研究方法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因此我们提出,在总结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基础上,还应更深入一步,“在学完了这节课之后,你还学会了哪些问题的一般方法?”希望学生自己总结出在思维方法上的收获。开始时,学生肯定会不适应,说不到点子上。我们觉得,随着改革的深入,在多次使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之后,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会逐渐积累。通过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会逐步提高。

  案例4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入,课堂教学形式日趋多元化、开放化,而把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每一个课堂细节中去,切实开展素质教育,让学生自主建构,亲身体验,开拓创新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高考题源于课本,立足基础,考查能力,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极佳素材。新教材在“三角函数”这一节重点研究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而许多“弦”外之音没有从教材上反应出来。下面以一道高考题为例,把课本知识自然延伸,适当拓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果函数y=sin2x+acos2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那么a等于()。

  AB-C1D-1

  (一)问题引入,诱导发现——正弦曲线的对称性

  问题是图像关于某直线对称性的。因此,教师利用投影仪显示正弦曲线,并提出问题:

  1、正弦函数具备哪些性质(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

  2、由正弦函数是奇函数可以知道正弦曲线关于原点对称,那么,你还能观察出别的对称关系吗?

  学生回答:关于点(κπ,0)对称(κz)。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点击他们的思维定势,提出新的问题:如果把正弦曲线向左平移个单位后…(自然过渡到余弦曲线的轴对称)?

  这样学生由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奇偶性总结出了正弦曲线的对称性:

  1、正弦曲线关于点(κπ,0)对称。

  正弦曲线关于直线x=κπ+对称(κz)。

  (二)制造悬念,逐步推广——函数y=Asin(ωx+ψ)的对称关系

  回到问题!问题是关于函数y=sin2x+acos2x的图象的。这函数可以分为形如y=Asin(ωx+ψ)的函数,问题就转化到:函数y=Asin(ωx+ψ)的图像又是怎样得来的呢?它又有怎样的对称性呢?

  S:函数y=Asin(ωx+ψ)的图像,是正弦曲线(即y=sinx的图像)经过平移,关于x、y轴的伸缩得到的。

  T:因此,它也关于一些点与形如x=t的直线对称,请看下面的问题:

  1、函数y=sin(2x+)的一条对称轴方程是()。

  Ax=Bx=-Cx=Dx=-

  学生注意力已高度集中,对三角函数图象的对称性的探讨兴趣很浓。分小组讨论后,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最后,总结出两个解法:

  (1)通过y=sinx的图像的平移伸缩而画出函数y=sin(2x+)的图像,再看图即可。

  (2)直接令(2x+)=kπ+,

  解得x=x+,

  当k=0时,有x=,故选A。

  平移伸缩后观察图像是可行的,当然正确;而第二个解法是十分美妙的,让我们为这个发现鼓掌!把2x+看成一个整体是我们一再强调的处理方法。如果要求y=sin(2x+)的一个对称中心呢?

  (三)激发兴趣,返璞归真,——“波峰”“波谷”及平衡位置

  T:给定一个三角函数,可以确定其对称轴的方程;反之,给定一个含参的三角函数及对称轴方程,如何确定参数值呢?(投影仪显示1994年全国高考题。)

  如果函数y=sin2x+acos2x的图像关于直线x=-对称,那么a=()

  AB-C1D-1

  学生此时已处于知识简单积累后的膨发状态,思维正处于联系旧知,探索新知的最佳认知时刻,偶然的一次触动都极有可能带来认知上的质的飞跃(教师不断提示,对称轴还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形与数是否可以结合起来?并不失时机地把鼠标在正弦曲线的最高点,最低点及与x轴的交点处点击)。一个学生突然站起,“对称轴与正弦曲线的最值点对应,如果看作波动图像,则其对称轴对应着波峰、波谷,而对称中心恰在平衡位置。”

  (让我们为他的发现欢呼!这个发现已经透过了现象,看出了本质,正弦曲线的最值点正好落在对称轴上;而三角函数y=Asin(ωx+ψ)的图像是由正弦曲线变换后得到的,最值点居于对称轴上这一性质不会发生改变。那么,满足条件的a值是多少呢?)学生热情高涨,议论纷纷,同时有十几人积极举手发言:

  S1:应选D。把a=-1代入题干,得y=sin2x-cos2x=sin(2x-)则2x-=kx+,可知x=π+π。当k=-1时,x=-为其对称轴。

  S2:应选C。也把把a=1代入计算,和S1一样,他可能算错了。

  S3:函数y=sin2x-acos2x的最值(是±)总是在x=-处取得。

  代入有sin(-)+acos(-)=±,即(a-1)=±,两边平方即得a=-1,故选D。

  (正确结果是D,反代选项是解选择题时常用的有效方法,只是要注意,计算过程中不能出错,而对最值的直接思考,无疑是最优的。它剔除了表面现象,返璞归真,是对题目本质的探讨。)

  (四)追加提问,延至课外——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整体氛围

  T:三角函数的对称性是由函数自身决定的。而课本上没有专文提及,这就是提醒我们要深入钻研课本知识,拓宽知识面,把课本知识的弦外之音挖掘出来,从而能更加深刻地去认识、去体会、去运用!这堂课只是给我们研究教材提供了一种氛围,一个模式,一些勇气,同学们以后也要多一些研究气息,少一些题海战术的做法。下课之后。我们可否继续探讨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1、余弦函数y=cosx的对称性及函数y=Acos(ωx+ψ)的对称性。

  2、由函数的奇偶性与周期性能否决定其对称性?反之,给定奇偶性和另一些对称关系能否决定周期性?

  [课后有同学完成了问题1、2的研究。尤其是问题2,有的同学专门写出了小论文探讨了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的关系。对这类问题的研究超出了老师的想象…

  六、小结

  总之,通过对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的广泛尝试和经验积累,对其教育教学功能的认识日渐深入和深刻,研究课程的开设,反映了当今高新技术的发展趋势,突出了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人才培养新模式。但长期以来,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已形成一种定势,要实现教学行为的重大转变,保证研究性学习的顺利、有效实施,还需要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新的突破、学校要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给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有利的支持和保证;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思考、相互间加强联系与合作、合理选题开展活动,利用研究性学习开放灵活的特点,培养综合能力,形成更为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参考文献]

  钱军先:学习与积累研究与探索选题与撰稿

  蔡上鹤: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

  郝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研究

  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挑战和要求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2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古人咏秋多发悲凉之声,最著名的当推杜甫的《登高》:“风急 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风、猿、鸟、树、 江、病、鬓、酒共牵一情,同关一愁,可谓悲广愁深。此外,还有李白的“天秋木叶下,月怜莎鸡悲”,王安石的“秋入江湖暗,风生草树悲”,柳永的“多情自古 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等等,都把秋说成一片令人伤感的悲秋世界。然而,在七年级上册,学生读到何其芳的《秋天》一诗时,使学生在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中,感受到秋天之美,令人向往。

  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课题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在大语文观的理念指导下,把社会实践与语文学习相结合,达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设计《走进秋天》的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清新和煦的秋天里,欣赏秋天之美,从多角度挖掘春秋天的信息(如描写秋天的诗歌、故事、谚语、对联、歌曲、音乐、图画、影片等),感受秋天之美,让学生学会用心感受,学会生活,更为之努力学习,努力留住这天赐的美好礼物!

  课题介绍

  本次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与季节相适应,很适合喜欢户外活动的中学生,秋天的山水原野、花草树木、日月风雨、鸟兽鱼虫都使他们满怀憧憬我抓住这个契机,设计了“走进秋天”研究性学习的主题,以“秋天”为线索,通过一系列对秋天的研究活动,让学生去发现大自然在秋天发生的美妙变化,收集有关描写秋天的资料 (如诗歌、谚语、歌曲、图画等),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秋天的感悟,更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应用、表达、欣赏的综合语文能力,感悟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并通过观察、网上搜集、访问调查、成果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合作能力和积累应用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

  目的

  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表达能力,自主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美景鉴赏能力,积累、应用、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经历研究的过程。

  2、 学生通过研究活动,学会获取、收集、运用简单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学生通过和小组同伴的协作互取经历合作学习过程,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

  方法

  1、查找资料(通过上网、查书等方法,查找与课题有关的资料)

  2、收集词语、成语资料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这次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是与学生课本上的学习内容紧密结合的,是对课本学习的拓展延伸。娄桥中学七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虽有限,但通过阅读何其芳的《秋天》后,也对秋天充满了喜爱,所以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班级共有30名学生,其中男生14名,女生16名,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探究能力两极分化较明显,在确定小组成员和分工中,要注意能力强弱的调配,以免研究受阻。另外,有些学生家庭条件、家长文化水平相对差一些,家长不能为学生提供太多的帮助,学生研究水平有限,需要老师和学校强有力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本次的活动目的旨在让学生们在课程研究的活动过程中走入秋天,发现大自然在秋天发生的自然知识和科学知识,感受秋天之美,从而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互助,收集有关描写秋天的资料,可以是描写秋天的诗歌、散文、故事、谚语、对联,也可以是关于秋天的歌曲、音乐、图画、影片等,增大学生课外知识量,开发返朴归真大语文教学观,从多渠道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上传资料、网站建设、展览交流、成果报告会等一系列活动来达到目标。

  学生可能选择的子课题有:

  1、寻找大自然中的秋天

  2.寻找秋天的诗歌

  3、寻找秋天的音乐

  4、寻找生活中秋天的图画

  5,寻找秋天的感人故事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搜集有关秋天的资料,制定小组研究方案,并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进行调查研究,克服困难,最终取得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知识的.获得,美的享受要靠自己的实践得来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乐趣,积累和丰富课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人文文化素养。在合作中形成共意,在小组交流中达到资源共享,通过网页浏览,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和技能这样,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味了秋的自然之美,更体验到了读书之趣、人性之美,收获颇丰!

  本次研究的最终成果会以调查报告、观察日记、朗诵、歌唱、图片展、故事会等形式,在成果报告会上展现给大家,并集合各小组的研究成果,通过课题网站的建设,上传资料、展览交流,与其他班级的同学乃至家长,共享资源、分享成果的喜悦

  六、资源准备

  教师准备:

  1、培训学生上网查找、搜集资料的技能。

  2、培训小组长组织操作课题过程的能力。

  3、制作PPT课件,做好课题动员。

  4、给家长一封信,将课题内容告知家长,取得家长的协助支持。

  学生准备:

  1、阅读描写秋天的诗歌,美文、故事。

  2、收集秋天的图片。

  3、做好汇报准备,如:美文朗诵、诗歌朗诵、绘画、书法、故事等。

  4、利用休息日,在家长的陪同下走进大自然,观察秋天的景色变化,并把自己的发现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5、小组长将自己组内同学们的汇报资料进行整理,做好分组汇报的准备。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3

  教学步骤:

  一、学生探究阶段。

  1.搜集至少三首你喜欢的、精炼优美的歌词,试分析其语言特点,总结写作方法。

  2.组内成员交流看法。

  3.以《阿房宫赋》为主要内容,用你总结的歌词写作方法,创作两段话,要求能够用精炼优美的语言反映出秦王朝贪婪凶暴导致灭亡的命运。

  二、教师引导阶段。

  1.部分同学展示总结出的写作方法和创作语段,全班同学客观评价品味。

  2.教师展示《西游记》和《愚公移山》的歌词,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优秀歌词的创作方法。(歌词略)歌词写作方法:(略)

  3.教师展示仿《游子吟》创作的《阿房宫赋》语段(略),加深学生印象。

  三、学生实践阶段。

  作业:用优美的语言创作至少两段文句,从校园生活入手,反映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也可立意自定。

  案例评价:在此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学生针对一个主题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总结资料内容、涵泳感悟、学能致用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更重要的是借此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文章,作文原来也有趣,极大地提高了写作热情。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4

  活动背景:

  俗话说:“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户”,人们通过双眼看世界,围绕“眼睛”的有关知识,班级开展了《奇妙的双眼》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其中视觉错觉引起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为了更好地结合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有机地将探究性活动和实效性学习结合起来。

  活动目标:

  1、通过视频初步了解双眼视觉原理和视觉错觉形成的原因。

  2、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初步感受揭示视觉错觉的奥秘。

  3、认识到“定性思维”不一定正确,训练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现生活中的视错觉,使学生养成科学探索的习惯。渗透全面辨证看待事物的思想和观点。

  活动重、难点:

  重点:发现错觉图形的奥秘。

  难点:自主设计错觉图形。

  实施方案: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按计划实施教学活动。

  2、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与班级特色,设计有效的教学思路,及时进行教学反思,适时调整教学思路。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特别要开展好校内外实践活动,体现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

  7、有效激励机制,优化评价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铅笔、直尺、彩笔。

  适用年级:四年级

  活动过程:

  课前活动:玩游戏“五彩缤纷”

  上课之前,杨老师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想玩吗?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五彩缤纷”,请看大屏幕:看着列表,说出颜色,而不是字。谁想做第一个小勇士?(你最先举手,机会送给你)

  现在其他的同学就是小评委啦,只要他出错了,游戏就结束了,听清楚了吗?

  那就开始吧!(横着说)

  师:这个游戏有意思吗?今天这节课,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等着大家呢,你们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了吗?充满奥秘的奇妙旅程就要开始了。

  (一)、激趣导入

  1、活动一:“眼花缭乱”

  师:看着同学们的小眼睛瞪着这么闪亮,杨老师可要考考大家的眼力啦!来,让我们一起进入“眼花缭乱”这个小游戏中。睁大你们的双眼,可不要眨眼睛哟!

  小球在哪个椰子壳里?恩,咱们同学的眼力还真不错!

  看同学们玩的这么高兴,再来一轮,要不要?杨老师真是佩服大家的眼力!

  玩了这个游戏,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这个游戏很有趣。

  生:这个游戏需要我们盯住小球看。

  生:一眨眼睛,小球就不见了。

  师:对,这个游戏确实需要眼睛专注地看。

  师:但是,盯住事物专注地看,就一定能看清楚事物的真相吗?

  2、看视频:《爬坡的小球》

  【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对小球向上爬坡的神奇现象都十分感兴趣,不时发出“咦”“啊”“嗯”“真奇怪”的声音。】

  师:看来,咱们同学都非常有想法!接下来,杨老师要请大家看一段视频《爬坡的小球》。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不能说说你们的猜想?

  师:1、恩,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孩子!

  师:你很会思考,我欣赏你的思考能力。

  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我真佩服你。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非常有创造性,通过刚才的视频,我们看到小球从低处往高处运动,杨老师告诉你,这几个小球呀,可没借助任何外力!对呀,这就违反了那个被苹果砸到脑袋的大科学家——牛顿的地心引力的原理,事实上到底是怎样的呢?

  不要着急,接下来,我们就一点一点的来探究我们这双奇妙的双眼。

  (二)、探索研究

  1、活动二:“笔尖对对碰”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实验的名字叫做“笔尖对对碰”。请同学们看大屏幕,默读实验要求。(一定要认真读,老师相信四年级的学生一定能读懂实验要求)。

  杨老师想提醒大家,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数一数你实验了几次,笔尖碰在一起几次?有的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那我们就开始吧!

  【生游戏过程中,师再次强调游戏要求。】

  好,同学们,停下来吧!我来采访采访咱们同学!

  这位同学,刚刚你试了几次?笔尖碰在一起几次?闭上一只眼睛,笔尖相碰容易吗?那你能把你的实验结果完整的说出来吗?

  谁还能像刚才这位同学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完整的说出来?好,这位女生!

  生:游戏5次,笔尖相碰1次,闭上一只眼,笔尖相碰不容易。

  生:游戏4次,笔尖相碰1次,闭上一只眼,笔尖相碰不容易。

  师:看来闭上一只眼睛,笔尖相碰啊,不容易!那怎样能让游戏变得容易呢?

  生:睁开双眼做一做,不就行了吗?

  师: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那大家睁开双眼试一试吧!

  师:看来这一次,同学们轻而易举的就将笔尖碰到一起了!谁能说说这是怎么回事吗?

  生:两只眼睛比一只眼睛判断物体要准确些。

  师:说的不错!让我们听听小博士是怎样说的。

  学生小博士:人的眼睛可以接收和传递大量的信息,一只眼睛看到的是一张二维的照片,两只眼睛就更神奇了,它可以使你判明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和前后远近的关系,形成立体视觉。

  师:原来,双眼看到的事物比单眼看到事物要准确,要真实,要清楚,……不过有时我们看到的事物真的眼见为实吗?

  2、活动三:出示视觉错觉图片分析。

  师:现在,就请睁大你福尔摩斯般的双眼看看下面的图片。

  出示视觉错觉图片分析。

  (1)图1:中间的两条竖线,谁更长些?

  师:仔细观察图中的两条竖线,第一眼看上去,哪一条长些?

  生:右边的那条线段长些。

  师:我们可要用事实说话,请大家拿出这张纸,用你的直尺量一量吧!

  【孩子们很认真的在测量两条线段,“一样长”“一样长”的声音此起彼伏。】

  恩,看来啊,什么事,我们都要亲手试一试才知道!我们接着往下看!

  (2)图2:中间两个橙色圆,哪个大些?

  师:仔细观察图中的两个橙色圆,第一眼看上去,哪个圆大?

  生:右边的那个圆大些。

  师:事实是这样的吗?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候。

  生:咦!一样大!

  生:一样大!真的一样大!真有趣!

  师:是啊,这两幅图可真有意思!是什么让本来一样的两个物体看起来不一样呢?谁来说说第一幅图。

  (你是不是想说,第一条线段的箭头是往里收缩的,这样他就显得短一些;第二条线段的箭头是向外拉伸的,这样他就显得长一些。)

  你说的很详细,请坐。

  生:那第二幅图呢,谁想来说一说?

  (第一个圆和周围的小圆相比较,他就显得大一些,第二个圆和周围的大圆相比较,他就显得小一些)

  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其实,这是一种视觉错觉现象。(板书:视觉错觉)。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秘“视觉错觉”。那什么是视觉错觉呢?

  我们来听听小博士是怎么说的吧:视错觉——就是当人或动物观察物体时,基于生活经验或不当的参照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

  师:视觉错觉,让我们看物体的长短、大小、弯直……都产生了变化,造成视觉错觉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将刚才看到的两幅图片定义为“参照物干扰”所造成的'视觉错觉。

  3、揭秘视频《爬坡的小球》

  师:其实,我们刚刚看的视频《爬坡的小球》也是一种视觉错觉,那它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揭秘的时刻到啦!请同学们看。

  播放视频。

  多神奇啊,只要换一个角度,我们就有可能看到事情的真相,就像一位哲人所说的,我们肉眼看到的世界不一定是真实的世界。这爬坡的小球,就是在特定视角下看到的视角错觉。

  板书:特定视角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造成视觉错觉的原因有参照物干扰和特定视角,那现在杨老师就要考考大家啦!(一屏练习)

  (哎呀,咱们同学太棒啦,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会活学活用了)

  4、活动四:观察实践体验视觉错觉

  造成视觉错觉的现象还有哪些呢,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同学们看,这些图片是受什么因素干扰而造成的视觉错觉呢?

  (有点难度吧,没关系。这个是空间透视干扰所造成的视觉错觉)

  我们来看看这幅图片,这是母狼卢帕的两个儿子雷克斯和费多,看了他们俩,你有什么想说的,他们俩一样吗?哪不一样?

  事实上啊,他们俩可是双胞胎呢,去掉背景色,你看,……是啊,他们俩是一样的!

  这是什么因素造成的视觉错觉呢?你来说说……

  恩,我们把这一种定义为“色彩干扰”

  板书:空间透视干扰色彩干扰……

  通过探究,我们发现了造成视觉错觉的原因有(指黑板),其实,造成视觉错觉的原因还有很多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去研究。

  (三)、创意实践

  活动五:《错觉创意空间》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创作空间吧!看老师手中的这张纸,上面有两组一样的图片,你能不能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让这两幅图片看起来不一样呢?

  在你创作之前,杨老师要提两个小要求:

  错觉创意设计要求:

  1、使画面上的相同事物呈现错觉效果。

  2、有创意、速度快,画面美观。

  这张纸就藏在你的信封里,赶紧开始创作吧!(强调,让你的作品明显一些)

  好,同学们,停下来吧!咱们来展示展示同学们的作品!好,这位同学,请你上来为我们讲解一下,告诉我们,你画的什么,运用了什么干扰因素,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评价:你真是一个有创意的孩子;你的表述非常的清楚;你的作品太有意思啦!

  谁还想上来展示展示你的作品?

  你的作品太有意思啦!我们大家都被你的作品吸引住了,逗得哈哈大笑

  ……

  师:同学们,你喜欢哪幅作品,说说你的理由。

  你是一个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孩子;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你很会赞美别人,我很欣赏你。

  小结:孩子们,你们太了不起了!在你们的脑海中埋藏着无限的宝藏,因为我们的课堂时间有限,我们的创作就到此为止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创造出更精彩的作品!

  (四)、小结拓展

  1、师总结:同学们,视觉错觉可以给我们带来精美的视觉享受,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已经将视觉错觉的价值发挥的淋漓尽致,你们看……这是惊险刺激的立体电影,视觉冲击的广告……震惊吧,好玩吧……这些啊,都是利用视觉错觉的原理制作的。

  当然,视觉错觉还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扰,例如在交通运输中,如果驾驶员精力不集中,造成错觉,就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所以,我们要防止因错觉而造成认识上的错误,更好地利用错觉为我们服务。说到这里,杨老师想到一首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事物真面目,只缘奇妙在其中。”

  同学们,

  奇妙的眼睛还有许多的奥秘,例如主眼、视觉盲点等现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继续去探究。

  板书:

  奇妙的双眼

  ——视觉错觉

  参照物干扰

  特定视角

  空间透视

  色彩干扰

  ……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5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的提出,在西方被称作是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倡导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最早可追溯到瑞士的皮亚杰,他是认知发展领域一位很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是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认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⑸儿童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基本过程,同化是接受外部新信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顺应是适应外部环境,对自身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

  美国加州大学的维特罗克认为学习的生长过程就是:“学习者原由的认知结构——已经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事件和脑的信息加工策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主动地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以及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建构主义关于学习的解释:“学习者的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自然及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教师或学习伙伴等)帮助指导,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的方式而获得。”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强调学习是以学生问中心的,教师扮演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同时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基于以上两点,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的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教学案例

  我们把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作一个现象比喻,就是犹如一首完美交响曲。她包括能勾起人遐想的序曲——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主题鲜明的旋律——情感教学、合理恰当的和声与节奏——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

  《祝福》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实施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改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贯穿于学生一切活动之中的。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设计提要】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

  【设计实施】

  【第一课时】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A、人物鉴赏:a、祥林嫂b、鲁四老爷c、柳妈d、卫老婆子e四婶f、祥林嫂的婆婆g、我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C、环境鉴赏a、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b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c、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课内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下节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四课时】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题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2、祥林嫂死因探究3祥林嫂个人简历4、文题—“祝福”之我见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6、雪景作用之我见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

  【教后小记】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在具体实施中情况有些变化:一是课题的分组。有些组自己重新组合,没有按老师的指定。二是课题的布置。有些组自选了课题。三是课时安排。计划一课时陈述研究成果,在实施过程中完成不了,实际操作中增加了一课时。四是研究性小论文。老师虽然提供了一些论文题目,但同学们没有拘泥于这些题目,如有的写“论祥林嫂的笑”,有的题目是“祥林嫂眼睛发光的原因”等等。

  学生的研究成果,虽然很多体现的是资料的整合,但也有不少独到的新观点。课后,我将这些观点进行整理,成为了我宝贵的教学参考资料。学生的研究小论文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文中不少观点,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限于篇幅,恕不列举。

  【教后感触】1、课堂研究性学习确实改变了学生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的方式,在学习中主动探索,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2、老师成了学生学习的特殊伙伴,特殊性表现在老师要点拨,要引导,要有中肯的评述。3、研究性教学对老师要求更高了,课内老师讲解是少了。但老师的备课要更加细致、全面。4、不要低估学生的学习探讨能力。中学生,尤其是高二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搜集资料能力、整理资料能力等等,怎样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这是老师面临的新课题。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祝福》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06-27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04-29

研究性学习教学总结08-10

研究性学习教学心得03-05

小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07-25

语文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02-28

研究性学习教学计划03-30

研究性学习生物的教学论文06-13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14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