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海燕》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海燕》教学设计1
【教学思路】
《海燕》是一首抒情诗,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解读这首诗时,要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欣赏海燕大无畏的精神,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由表及里地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⑴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⑵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品味本文语言激越奔放强烈的特点。
⑶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⑷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
2、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对表达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对比、衬托的运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教师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等形式,让学生把生活感受与作品内容结合起来。
2、提问法: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形象,并理解主要形象的精神内涵。
3、练习法:
采用仿说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认真预习课文,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高尔基的资料。复习《雷电颂》中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海燕》一文。
(板书,出示课题)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教师播放音乐,范读:
要求:学生看书,仔细聆听,发挥想象,静心感受,认真思考,用一句话概括你听到了哪些内容?
(教师点拨:同学们可以从文章提到了那几种事物来考虑。)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
⑴勾画出下列词语所在的语句,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
苍茫精灵呻吟胆怯翡翠蜿蜒高傲
⑵用一个词语概括海燕的精神内涵。
3、教师出示“海燕形象图课件”,让学生认识、感受海燕的形象,让学生对海燕有初步的认识。形象感知,领略海燕风采。
4、同学们知道高尔基为什么要对海燕进行歌颂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熟悉背景,把握时代脉博:
教师出示幻灯片资料: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也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出生于木匠家庭,四岁丧父,十岁就为生活所迫,走向社会,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等,备尝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和剥削,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他第一次投稿时具名为马克西姆·高尔基(俄文意为“苦难”)。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和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本文是一篇著名的散文诗,是高尔基早期的代表作品。它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的革命运动正不断高涨。高尔基参加了种种反沙皇统治的斗争,发表了尖锐抨击沙皇的演说。他根据自己的斗争经历,写了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又译为《迎春曲》《幻想曲》),《海燕》就是其中的末尾一章。它的发表具有极大的宣传性和号召力,受到了列宁的高度重视和称赞。
三、品味探究,赏析艺术形象
1、学生默读全文,思考并讨论:
本文是一首感情强烈的抒情散文诗,也好似一幅富有音乐节律和流动感的画。请同学们思考海燕在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活动,在这几个不同的场景中海燕又有什么表现?(注意结合场景景物的变化来思考。)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整体场景:上边:乌云──下边:大海。
全文给我们随着场景的变化为我们展示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海燕在这三幅典型环境中活动,其形象逐步完整、鲜明:
第一幅,风卷云集,海燕高翔,渴望着暴风雨的到来;
第二幅,暴风雨迫近,海燕博风击浪,迎接暴风雨的到来;
第三幅,暴风雨将临,海燕以胜利的预言家的姿态呼唤暴风雨。
这三幅场景以时间为序,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逐步展开。
2、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本文中正面描写海燕形象的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作用,具体分析海燕的形象。
示例一:“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赏析:这一句从两方面来写。一是从形状、颜色角度写,既表现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又在大海背景上现出一点亮色,使人看到光明和希望;二是从行动角度写,表现出海燕藐视恶劣环境的英勇气概。
示例二:第二、三段:
赏析:先承接前面的“飞翔”而来,以瞬息交替的动作,写海燕的勇敢低飞,又迅疾高翔的矫健雄姿。而后从声音角度写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
示例三:第九、十段:
赏析:再现前面对海燕的描写,又补写海燕形象。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这里,作者绘形绘声地描写了海燕在海浪与云空拼搏的情景。抓住了那些词语来写的?找出来。
“叫喊”“大笑”“号叫”,显示其欢快、豪壮;海燕从“飞翔”到“飞舞”,从“直冲”到“穿过”,从“碰着”到“掠起”更显出其敏捷、勇猛。
示例四:文章的最后三段:
赏析:这是写海燕的呼喊,写它的两次大声疾呼,表达了海燕作为报讯者的欢快之情,作为胜利预言家的豪迈情怀。
海燕的形象终于随着暴风雨的渐次迫近而更加鲜明、完整。
4、归纳总结海燕形象(板书):
全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时勇敢、乐观、大声疾呼的形象描写,再现了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先驱者的形象。
四、课文还描写了其他的动物,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描写其他动物的句子,用曲线划出表现其精神的关键词语
提示:海鸥、海鸭、企鹅;恐惧。(板书)
在开始我们就能感受到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到其他三种动物呢?这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板书)
五、小结并板书
勇敢海鸥
海燕乐观先驱者海鸭恐惧
自信企鹅
富于献身精神对比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感知了海燕形象,知道了作者是如何来描写海燕的,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共同探究这一问题。
二、课文研讨
1、教师播放音乐,指两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读出激
雄浑的气势。
2、理解本文深刻的寓义,即象征手法的运用:
⑴学生回忆在《雷电颂》中所讲的象征手法,教师强调:本文的作者也运用了象征手法。即象征是“托义于物”或者叫做“托物寓意”也就是“借此言彼”。
提问:本文的`“大海”、“狂风”、“乌云”、“闪电”、“海燕”、“暴风雨”、“海鸥”、“海鸭”、“企鹅”、“巨浪”等物以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
⑵以小组为单位,分类总结自己在文中所勾画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深入探究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讨论明确:
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它们的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写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作者对它们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这一组意象群象征
革命的黑暗势力,写它们的猖狂是为了点明海燕所处的险恶的环境。
此外,本文还两次写到大海与风、云、雷、电展开了殊死搏斗,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
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
3、问题讨论,合作探究:
教师出示下列两组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⑴在文章的结尾,海燕为什么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海燕的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本文是如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
三、归纳总结本文
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或假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
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四、拓展训练
请你仿照句子说一段话。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将对(海鸥)说(收起你对暴风雨的恐惧吧),因为(生命本身不同寻常,所以不仅要善于享受生活中的阳光,也要敢于承受生活中的风雨,这样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句式:假如我是(),我将对()说(),因为()。
五、总结归纳散文诗的特点
诗歌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诗歌是格式化的,古典诗词讲究五言绝句或五言律诗,七言绝句或七言律诗,字数与平仄都有严格要求;而散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如果我们要两者兼得,怎们办呢?有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这就是散文诗。散文诗多采取跳跃流动、轻捷灵活、多节段的结构,既适应语言精炼简洁、节奏起伏跳荡的要求,也体现了建筑美的视觉快感。散文诗的构思是诗化的,讲究诗的情绪,诗的精魂,讲究铸炼意境。散文诗的另一个特征是大都追求寓意和哲理,散文诗的语言具有以一当十的张力,是压缩饼干。另外,散文诗多是可以朗诵的,如高尔基的《海燕之歌》,历来是朗诵的必选篇目。
五、作业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的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写一篇300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
高傲暴海鸥
勇敢海燕风海鸭恐惧
敏感雨企鹅
(革命风暴)
(革命先驱)对比(不革命者)
象征
《海燕》教学设计2
一、情景导入
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正是将这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精美的华彩乐章。
本单元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雪》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作者追求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雷电颂》是主人公屈原歌颂风雷电、怒斥神祗的独白,也是一首激越澎湃的抒情散文诗。《短文两篇》(《日》《月》)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高尔基的《海燕》,作者以象征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海燕”形象,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组歌》采用拟人化手法,借海浪、雨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守护者”及“奉献者”的赞美。
通过这几篇课文的学习,同学们对“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已经有所认识。西方有句名言,即“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我们只有掌握散文诗的学习方法和规律,才能提高我们阅读散文诗的能力。
二、目标展示:
了解散文诗的有关知识
掌握赏读散文诗的方法
提高阅读散文诗的能力
三、知识梳理
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是诗的散文,散文中的诗,说到底,还是精短的、有着内部韵律的、文字精美的、哲思的文字。
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歌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篇幅短小,不分行,不押韵,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充满诗的意境,有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第二个特点是内容的跳跃性,以凝炼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第三个特点是多用象征、暗示等手法扩大内容和容量。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作者写作散文诗,其根本就是要抒发内心充溢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往往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传达,具体的形象与情感就形成了诗的意象,也就是说,诗的形象(意象)之中渗透着诗人的情意。
四、方法点拨
赏读散文诗要在反复阅读中把握文章的语言,情感、深层意蕴,具体读的环节有:
1、诵读内容,把握诗的结构。通过对语气、语调、重音、语速的把握,把课文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整体感知内容,把握层次结构。
2、品读语言,领悟诗的情感。“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语言形式与情感内容紧密结合,领悟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3、研读形象,理解诗的意象。具体的形象与情感的就形成了诗的意象,在理解课文表层意义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验丰富的情感内涵,感悟诗所表达的意象。
4、思读修辞方法、抒情方式。
要注意诗文中典型的修辞及它们所起到的表达效果,还要了解把自己抽象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具体自然景物中的抒情方式。
总之,品读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情感,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也就是要读出诗的形象之美、意蕴之美、表达之美。
五、经典示例:
《海燕》
高尔基
大海给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聆听《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高尔基给我们带来的生命的最强音。
1、诵读内容,把握诗的结构。
作者以海上自然情景的变化为背景,塑造了海燕这一战斗者的伟大形象,文中几次描绘了这种情景?试用准确的语言概述。
(三次。即暴风雨正在孕育时的背景、暴风雨已经迫近时的背景,暴风雨即将来临时的背景。)
2、品读语言,领悟诗的情感。
同学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读一读,理解句子所传递的情感,具体说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句话的含义。
(“黑色”写其色彩,“闪电”喻其敏捷,“高傲”表示海燕蔑视黑暗势力。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战斗者海燕的.雄姿,体现作者对海燕的赞美。)
3、研读形象,理解诗的意象。
联系高尔基写作此文的时代背景,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海鸥、海鸭、企鹅象征着什么?它们对表现海燕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海燕,暴风雨的预言家,海上的勇敢者,无畏、坚强、乐观,充满战斗的豪情,象征俄国革命即将暴发时,勇猛刚强、大智大勇的革命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革命暴风雨来临前害怕革命、反对革命的俄国资产阶级各阶层的代表。
(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比,来反衬海燕的勇敢、乐观,突出了海燕的英雄形象。)
4、思读修辞方法、抒情方式。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起到怎样的作用?
(反复;表现出海燕对暴风雨的强烈渴望。)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祈使句抒情,表达了革命者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直抒胸臆,具有号召力。)
六、赏读演练
《雷电颂》
1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感情朗读,说说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课文运用了象征手法,说说风,雷,电,洞庭湖等形象的象征意义。
4这篇散文诗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观众。试举例说明。
答:1、主要写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来摧毁黑暗,表达对光明的渴盼。
2、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热切愿望。
3、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4、夸张的艺术手法,让屈原凭借暴风、怒雷、闪电的翅膀,展开美好的幻想,飞向光明的境地,凭借他们的力量,毁灭一切黑暗。拟人兼呼告修辞,还有反复、排比,使独白既最直接最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如“风你咆哮吧!咆哮吧!”“你们风,你们电,你们雷”“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七、闯关练习
阅读《雪》,完成1—5题。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品读江南雪部分,思考: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描写时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又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4.作者从来惜墨如金,何况又是散文诗,可是作者却用较多笔墨描写雪罗汉的形象,你怎么理解,请简单谈一谈。
5.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②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文章细致生动地描绘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2.江南的雪有一种平和恬静的美,她“滋润美艳”、色彩斑斓,蕴育着生命,透露着生机。江南优美的雪景中,倾注了作者对故乡的几多怀恋,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追求。3.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升腾”,俨然一个奔放的挑战者。这里更多地倾注了作者的情感,他更欣赏北方雪的壮美,在孤独中抗争、奋斗、向上,这种张扬的个性与精神正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4.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在内容和结构上是联接朔雪之景的桥梁。雪罗汉虽然“洁白”“明艳”,非常优美,但却很快消融。作者更欣赏的还是朔方雪的壮美,那种在苦寒中独立抗争的形象正和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屈不挠战斗的形象吻合。5.①“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欣赏的。②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海燕》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培养阅读散文诗的能力。
2、反复诵读课文,在学习象征、烘托、对比手法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作品内涵。
3、体会作品中反映出来的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散文诗,象征手法的运用是难点,文中语言渗透了不同的情感,注意引导学生在美读中思索深刻的`主题思想。
课前学习:收集有关面对逆境不低头的名人的故事或名言。
教学过程:
一、读中动手、听中想象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找出课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
2、学生朗读文中描写海燕的句子。
3、教师根据自己的感悟配乐朗读《海燕》,学生听读,想象意境。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式可以是齐读,也可以是朗读某一语段)
二、交流中思索,品读中感悟
学生放声读课文,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当时的环境如何?(提示:可按时间顺序,即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来思考。)
2、结合描写海燕的语句思考:在那样的环境下,海燕是什么形象的化身?
3、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们面对海燕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读课文,思考,全班交流。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验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是大海的主角,那么,海面上还有其他海鸟吗?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海鸟?
2、暴风雨来临之前,海面上的景象是如何变化的?把海燕置于这样的环境中又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合作交流,班级交流。
(二)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象征手法
1、学生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做补充,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分析其他形象,学习象征的表现手法。
3、列举常见的青松、红旗、鲜花等事物的象征意义。
四.作业设计:
1、写出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乌云”、“狂风”象征
“海燕”象征
“太阳”象征
“蜜蜂”象征
“杜鹃”象征
2、《海燕》这首散文诗主要是写海燕,而诗中还写了海鸥、海鸭、企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多次提到海燕的“笑”,刻画了海燕怎样的形象?
4、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海燕怎样的性格特点?
(1)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2)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海燕》导学案3》全文共877字
《海燕》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海燕》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领会作品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极其作用。
2、理解作者如何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方面塑造海燕的形象,分辨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的作用。
3、朗读指导和诵读。
4、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感悟诗意。
2、对象征手法、正面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法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象征手法、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法的理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诗歌是通过意象来说话的,散文诗也是如此。鲁迅的借江南的雪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借北方的雪来表达自己对战斗人生的渴望。郭沫若用风雷电来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用庙里的“土偶木梗”来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统治集团。巴金在《日》《月》里,用光和热来象征对光明和幸福的追求,用扑火的飞蛾、逐日的夸父、奔月的姮娥热情的讴歌了为追求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英雄。也正因为如此,诗歌才有了张力,才有了深邃形象的意境美,才成了所有艺术形式里的艺术。那么,高尔基在《海燕》里,又想借海燕的形象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投影1)4种海燕的图片,包括白腰叉尾海燕、日本叉尾海燕、黑叉尾海燕、烟黑洋海燕。
(投影2)作者图像及简介:高尔基(1868~1936)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奠基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苏联作家,代表作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小市民》。《海燕》是高尔基作品《春天的旋律》的结尾,是散文诗名作。
(投影3)课题《海燕》。
二、披文入情
1、自由朗读,感知文本:
⑴ 提出朗读要求:
(投影4)朗读要求:
① 大声朗读,自己读自己的,读出自己的感觉。
② 边读边标注不太懂的、觉得不错的字词句段。
③ 读后想一想:我觉得《海燕》写的是______,朗读时应该________。(写在本子上)
④ 完成后抓紧时间和周围同学交流。
(说明:A、学生出声读,可以大声读,但不能几个人齐读,乱吵吵也行,不管他人怎样读,就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自己的。B、教师不给任何提示,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获得对文本的第一感知,不剥夺学生第一阅读、第一体验、第一经历的权利 )
⑵ 学生按“要求3”交流阅读的感受。
(说明:此时,教师只关注和倾听学生的交流,不插入、不干预学生的.交流,不强加、不扰乱学生的第一阅读感受)
2、听读入情:
⑴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投影5)听读要求:
① 评价老师的朗读:老师有没有错读?朗读处理好不好?
② 了解文章的脉络:
A、海燕出场几次?找出直接描写的句段。
B、每次出场前,总先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C、除海燕外,文中还写了哪几种海鸟?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⑵ 评价老师的朗读:
① 在老师的朗读中,你听到了一种什么的情绪?头脑中联想到了个什么样的形象?
② 你认为老师读得怎么样?
③ 老师有什么地方读错了?
⑶ 了解文章的脉络:
(说明:重点为对海燕形象塑造的分析)
① 在文中出场了几次(请用圆括号标出相关语句)?各写了什么内容?(概括层意)
(投影6)作品脉络:
(投影7)海燕形象塑造一(直接描写)
② 每次出场,总先写什么(请用方括号标出相关语句)?这些内容对海燕形象的塑造起了什么作用?
③ 除海燕外,文中还写了哪几种海鸟?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投影8)海燕形象塑造二:
三、知人论世
过渡:在诗歌中,诗人往往借助对某一形象的描绘来表达情感,或譬喻哲理。你觉得高尔基笔下的海燕,──那只能够穿破乌云、掠起波浪,敢于“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的中间,高傲的飞翔”,呼唤着暴风雨的海燕,究竟内含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我们一起来猜一猜:高尔基通过这只海燕想说点什么?
1、探读诗意:
⑴ 探究一:《海燕》写的仅仅是一场暴风雨吗?
⑵ 探究二:如果《海燕》描述的是一场战争,那么,请找出对垒的双方,并说明理由。
(投影9)对垒双方:
⑶ 探究三:猜一猜,对垒双方可能是什么人呢?
① 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的探讨。
(投影10)《海燕》创作背景一: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 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 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 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1901年4月号上发表了出来。
(投影11)《海燕》创作背景二:
《海燕》一发表,沙皇当局就发现了“漏审的疏忽”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下令查封了《生活》杂志。由于《海燕》这首散文诗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沙皇政府认识到危险性,不经审讯就决定把高尔基放逐到库尔斯产克。但《海燕》却被人们传抄,被印成各种传单,被编进国外出版的革命诗集中。作者高尔基也因此被誉为“俄国革命的海燕”和“反抗的群众的天才表现者”。
列宁在1906年写的《暴风雨之前》一文中,就征引了高尔基在《海燕》中所描绘的海鸟和企鹅的形象,文章结尾是“──无产阶级正在准备斗争,他们正在同心协力地、精神焕发地迎接暴风雨,一心想奔往战斗的最深处。胆怯的立宪民主党人,这些‘蠢笨的企鹅’的领导权够使我们讨厌的了,他们‘畏缩地在崖岸底下躲藏着肥胖的身体。……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斯大林1905年写的《告全体工人书》也引用了高尔基《海燕》中的话:“我们不害怕真理,我们不害怕革命!让霹雳响得更厉害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胜利的时刻迫近了!”
② 学生根据背景讨论、猜测:
A、高尔基《海燕》中的“暴风雨”描述的应该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暴风雨象征俄国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运动。)
B、对垒的双方可能是什么人?
C、这样写用的是什么写作方法?
D、风、雷、电的形象和《雷电颂》中风、雷、电的形象一样吗?
(不一样。《雷电颂》中的风、雷、电是正面形象,《海燕》中的是反面形象)
(投影12)象征手法的运用:
2、明确意象:
问题:
《海燕》的意象是什么?
明确:《海燕》刻画了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海燕”的形象,是时代的战斗宣言,它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表现了一种坚强无畏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
四、诗境重现
1、教师再次朗读,学生闭目想象,努力把文字描述的形象还原为具体的场景,并在场景中进一步体会诗境和诗意。
(投影13)请闭上你的眼睛,跟随着老师的朗读,用你的想象再造诗中描述的情境,用你的思想领会作品深含的主旨,用你的心灵去体验欣赏诗歌的愉悦……
(投影14)
──乌云遮不住太阳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2、请简洁的描述一下你在脑海中看断的短电影。
五、美读欣赏
1、明确本环节学习要求:
(投影15)
⑴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片段朗读,并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
⑵ 作品中有什么写的不太好的败笔吗?请说说你的想法和猜测。
⑶ 你对作品还有什么看法或疑问?请说出来,我们共同交流探讨。
请自由选择问题交流
2、关于质疑探疑:
本环节由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由老师引导进行探讨解疑。
3、评价作品:
⑴ 你认为作品有什么写得很精彩的地方?为什么?
⑵ 你认为作品有什么写得不太好的地方?为什么?
预设示例一:第11自然段的断段可能错误,“狂风吼叫……雷声轰响……应该新起一段。
预设示例二:把“海燕”比喻为“黑色的闪电”可能不妥,文中的“闪电”是反面形象。
(说明:在上面两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及时抓住机会,对修辞手法、写作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分析 )
4、美读展示:
学生选择自己最有感受的部分进行朗读表演,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朗读时要注意的问题。
六、总结全课
七、拓展训练
课后第三题:除了海燕,课文还描写了海鸥、海鸭、企鹅在暴风雨来临前的表现。请你想像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它对海鸥、海鸭、企鹅会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
八、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准备参加单元结束后的朗诵比赛。
2、生词、摘抄。
3、课后第3题。
(说明:本设计只是一种教学预设,实际教学将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调整或生成新的教学环节。也即是说,课堂教学将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学活动的开展将根据学生学习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以求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 )
《海燕》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能力目标:反复诵读,体会散文诗的音乐美
3.情感目标:培养乐观自信的精神
教学重点:
1.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作用
2.赏析海燕形象及其深刻的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散文诗的象征手法及其运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前准备:
1.通读全文,初步感知情感
2.预习生字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通过课件来观看这一幅图:
奥运会女子体操团体成员程菲、杨伊琳、李珊珊、何可欣、江钰源和邓琳琳站在金牌的领奖台上。我们一起来回顾这个得金牌的过程。程菲是一个老将,她的失利,从平衡木上摔了下来。后面年轻的选手顶住了压力,很自信很完美地继续走下去,克服了心里压力。最后程菲也自信地克服了自己的内心压力,完美地完成了她最拿手的`自由体操,战胜了实力相当的美国队,为中国人民拿下了这块来之不易的金牌。在空中飞翔的那一刻,她们的姿态就像海燕一样,在国家体育馆上空飞翔,他们面对困难,没有退缩,勇敢自信地继续飞翔,并把自己飞得更高,更远。
为什么说他们像海燕,而不想海鸥?理由就让高尔基来告诉我们吧。让我们走入课文《海燕》。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请同学说一说所了解的高尔基。(自由作答,互相补充)
2.教师归纳总结。
明确:高尔基,俄国作家,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他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高尔基在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塑造了海燕这个“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精灵”般的艺术形象。
三.朗读感悟
1.自由朗读,圈画批注出生字词,理解字义,并标序文段。(朗读过程中,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初步感知酝酿情感)
2.听录音朗读。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朗诵者感情节奏的变化,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3.齐声朗读。(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质疑探究
1.同桌互动,思考交流:从文中找出,海燕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海燕是暴风雨的预言家
2.小组讨论交流,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场面?各个场面中海燕各有什么样的表现?(自由作答)
教师点拨1:根据暴风雨来临前的时间段寻找
明确:三个场景画面
a.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暴风雨酝酿中(1-6)
b.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暴风雨逼近(7-11)
c.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暴风雨临近(12-16)
教师点拨2.根据上面的三个场面,分析海燕的表现:
a.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的到来
b.搏风击浪,迎接暴风雨
c.以胜利的预言家姿态呼唤暴风雨的到来
五.探讨感知
1.教师引导设疑,高尔基在当时那样一个紧张的社会气氛当中,有着闲情逸致来描写海燕吗?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思考交流: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教师点拨:海燕在暴风雨的表现我们可以概括出它一系列的品质,从而在这些品质中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
明确: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2.作者通过对海燕的赞美,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教师点拨:类似于诗歌中的“托物言志”
明确:作者以海燕善于搏击暴风雨的特点,联想到敢于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以满怀的战斗激情,热烈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表现了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六.拓展延伸
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的“暴风雨”,虽然不像战争年代具有斗争性,但是依然具有挑战性,而当面临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像高傲的海燕一样,坚信自己的信念,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人生的标杆直跑,暴风雨越猛烈,你就会变得越坚强,暴风雨也就会变得“微不足道”。
七.布置作业
1.作品为什么还写其他的海鸟?
2.文中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八.链接材料:从郑振铎的《海燕》、冰心的《小橘灯》、屠格涅夫的《门槛》中学习象征手法。
附:板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走进作者,识记字词及文学常识
2、理解并学习象征、烘托、对比的写作手法,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理解并学习象征、烘托、对比的写作手法,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预习独学:
1、给加点的字注音。
胆怯()怒吼().蜿蜒()飞翔()
火焰()呻吟()悬崖()深渊()
2、填空
《海燕》是________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__________》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着“____________”之意。高尔基,_______国作家,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是《_________》。自传体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者了解:
玛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在高尔基早期作品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和寓言式的故事占有重要地位,如《伊则吉尔婆婆的故事》《鹰之歌》《海燕之歌》(1901);其中《海燕之歌》是一曲鼓舞人心的向革命进军的号角。高尔基还写了许多具有极大社会意义的剧本,如《小市民》(1901)、《底层》(1902)。1906年高尔基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问世。自传性的三部曲《童年》(1914)、《在人间》(1916)、《我的大学》(1923)。“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完成了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1925),同时又创作了几个剧本,其中著名的.有《叶戈尔布雷乔夫及其他》(1932)等。高尔基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一部史诗式的不朽巨著。
第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我们读了巴金《日》、《月》两篇短文,巴金通过写“日”、“月”表达了什么情感?(由“日”、“月”这寻常的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表达作者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伟大情怀,……)
阅读写景状物的散文(散文诗),要“透过文学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今天,我们把视角投向高尔基的《海燕》,去感受作者在特定历史时代的激情。走进作者,亲近文学
二、朗读课文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记准生字字形;理解生词在文中的意思。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运用工具书查正字音词义;与同学初略探讨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2、指名朗读。方法:以意思相近的文段分段朗读,探讨重音、停顿、语速的处理。
3、听录音带朗读(或听教师范读)
(1)静听感受(2)随录音朗读(3)模仿朗读。
方法:指名读一文段,同学评价后再听该段录音(放映相应画面),让学生在听读、模仿朗读,相互评价,观看画面过程中增强感受,正确朗读。
4、齐声朗读。(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感情,读出散文诗之韵味。)
5、找出作者写作本文时的背景资料,给同学们讲一讲
三、探究课文结构
朗读时,结合海燕战斗时乌云天气的变化,抓住关键语句给文章划分结构,并概括层意
四、探究课文内容
a、理解并学习象征、烘托、对比的写作手法,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1、海燕是一种什么样的海鸟?结合背景,抓住关键词句概括海燕的形象一种善于搏击暴风雨的海鸟。课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
2、从文中结合海面上的变化,看看海燕有什么表现?其它海鸟表现怎样?这样写有何作用?
结合上面的两个小题,请仔细品析探究a的内容
b、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1、划出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分析其好处。
2、抓住文中一些字、词、句的内容,理解作者写作时的炼笔技术
例如:
五、结合时代背景探究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意义。小组内交流
大海:
海燕:
暴风雨:
风、云、雷、电:
海鸥、海鸭、企鹅: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小组准备展示
3、小组展示
4、教师补充总结:
四、朗读暴风雨来临之前大海上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的句段,具体说说你对这些描写的理解。
b.文章的末尾,为什么海燕像“胜利的预言家”在呼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为什么海燕对暴风雨充满了渴望?“──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两次大声疾呼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它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
《海燕》教学设计7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正确概括海燕的形象特点。
2、能结合时代背景探究作品的象征意义,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3、能学习本文的写法,托物寓意。
【教学重点】
感受海燕形象,体味作品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短信导入
1、师生互说新年最快乐的事。教师托物寓意,短信祝语:在新的一年里,愿你是无言的大山,愿你是潺潺的溪流,愿你是峭崖上的青松,……
教师启发学生说出寓意:祝愿大家做一个象大山一样沉稳踏实的人,做一个象溪流一样快乐活泼的人,做一个象青松一样顽强执着的.人。
2、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读准读顺
1、教师启发朗读。明确朗读要求:读准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诵读。
3、教师巡回指导。
三、选读──感受形象
1、感受海燕活动的环境气氛:
⑴请你读出描写海燕所处自然环境(即海面景象)句子,在朗读中感受海燕活动的环境气氛。
要求:快速筛选信息,准确、流利。(对上一环节是否读准读顺的检测)
⑵学生筛选语句并朗读。
⑶讨论交流,学生朗读所筛选句子。
⑷你能用一个词语概括所感受到的海面景象?
2、初步感受海燕形象:
⑴身处这样险恶的环境,海燕的表现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描写海燕的画面,通过朗读概括说说海燕的形象。
⑵教师出示示例,学生听朗读录音,感悟通过读出重音、停顿从而读出海燕勇敢、自信、乐观的形象。
⑶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另两幅画面,朗读并感受。
⑷班内交流。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齐读、推荐读等形式)朗读,学生互评。
⑸学生以“我读出了这是_____的海燕”说说自己感受到的海燕形象。
3、深入体会海燕精神的可贵:
⑴比较风平浪静中的海燕图和暴风雨来临前的海燕图,你更欣赏哪一种情景中的海燕形象?为什么?
⑵讨论交流,体会越是在险恶的环境中,越能突出海燕勇敢无畏、乐观、坚定的品格。
⑶请你以“海燕,我想对你说”的形式,表达你的内心感受。
⑷学生畅言,教师评价。
⑸你能否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读出你对海燕的这种感情?
⑹学生有感情地读。师生互评总结。
四、悟读──探究寓意
1、通过朗读,相信你对本文也有了一定的感悟。这篇文章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奏出了一首激动人心的赞歌。可也许大家不会想到,这篇文章竟然属于“非法”出版物。这是怎么回事?大家一起来看一段背景资料。
2、学生阅读写作背景,说出自己对本文主题和写作意图的理解。
3、本文具有强烈的革命色彩,其中的种种景物也各有寓意。你能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你的发现吗?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五、听读──读出感情
1、理解了本文的象征意义,相信大家再次朗读一定能读得更有激情。下面,请先欣赏名家的朗读录音。
明确听读要求: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停顿、快慢、重音等)和朗读情感。听出朗读的精彩之处,听出朗读中的不足之处。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听读:或轻声跟读,或静静听读,或边读边做标记。
3、学生交流听读感受。
4、优美的文章百读不厌。满怀激情的诵读更能使你充分领略诗文之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挑战名家,挑战自我,用善于发现美的心,用满怀激情的朗读去感受美,表现美。
5、学生齐读描写海燕的一个片段。
6、教师点评总结,寄语学生今后在学习中养成乐读、善读的习惯,在读中理解、感悟、积累,读出情,读出美。
六、续写短信
1、教师殷殷寄语:愿你是暴风雨中的海燕!希望同学们能直面生活的暴风雨,象海燕那样勇敢、自信、乐观。
2、学生运用托物寓意的方法向自己的老师、同学等赠写短信祝语。
七、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内容,发挥合理想像,写一段海燕与乌云(或海鸥、海鸭、企鹅,或惊雷、闪电等)之间的对话。要求生动形象,感情鲜明,能恰当地运用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表现其心理活动。
2、课外荐读:郑振铎《海燕》;席慕容《燕子》
《海燕》教学设计8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和课堂学习研究的理论,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运用变易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授课。
二、教学背景分析
大部分学生对寓言故事都很有兴趣,并且读过一些寓言,对寓言故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对寓言的特点把握不准,对寓意的揭示方式认识模糊,对寓意的理解欠全面和深刻,尤其是学生在创作寓言故事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所写的寓言故事没有寓意或寓意不恰当,故事内容的取舍剪裁详略安排不妥当等。
学生对寓言故事早有接触,刚学过刘征的寓言诗《木偶探海记》,并且《海燕戒》这首寓言诗内容浅显易懂,寓意明确,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所以这节课定位是读写结合课,难点是学生构思寓言故事,因为如果没有足够的引导和铺垫学生很难展开想象、打开思路,也不太会根据寓意对故事内容进行取舍剪裁。
三.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的特点。
2、学习《海燕戒》,深刻体会寓意。
3、模仿课文,展开联想、想象,构思寓言故事。
四.本课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学习《海燕戒》,通过朗读讨论交流,把握寓意。
2、改变寓意,改写故事,掌握故事内容(剪裁)和寓意的关系。
教学难点:展开联想、想象构思寓言故事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海燕视频,要求学生用合适的词语填空,并且用文中的语句描述画面。
的海燕,在的大海上,地飞翔。
明确:勇敢的海燕怒吼、波涛汹涌的大海高傲、自由自在地飞翔
无数海燕冲天起舞,多么豪迈!小海燕跌跌撞撞,一头栽进大浪,再也没有回来。
(设计说明:利用海燕搏击大海的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展开想象、带学生走进海燕的世界,导入课文)
【理解品味】
问题设计之一:
联系小海燕的生活背景,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海燕?
明确:生活在动物园,且不必说冲击暴风雨,压根儿就没见过真正的大海,
小海燕飞到海面上东摇西摆。
——缺乏锻炼
问题设计之二:
联系小海燕理想的大海,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海燕?
明确:重点词语:定然、镶着宝石的金笼、吃什么有什么,只要把嘴张开,
消遣、隔、懂得、可不打算、等——住、吃、玩、乐
——贪图享受
问题设计之三:
小海燕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及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结局:不听劝告、葬身大海
原因:缺乏锻炼贪图享受
问题设计之三:
联系文中的点题句,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找出揭示寓意的语句:“不要以为海燕的子孙一定是海燕,只有海燕的翎毛并不能驾驭大海”引导理解:海燕的哪些子孙不能驾驭大海不是海燕?缺乏锻炼贪图享受的海燕子孙引伸道理:不要贪图享受,在锻炼中成才。
(设计说明:理解故事,依据文本的顺序,设计相关的几个问题,带学生逐层缕清故事脉络,重点品味描写小海燕贪图享受的三、四、五、六节,一方面通过具体分析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具体生动的想象,为学生想象构思寓言故事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为学生领会故事中详略处理和寓意的关系奠定基础,这是针对学生在创作寓言故事时出现的问题:对故事的取舍剪裁详略安排不妥当。)
【构思寓言故事】
1、梳理《海燕戒》的形象、情节和寓意
形象:小海燕、老海燕
情节:逐层推进——详写小海燕的贪图享受
寓意:不要贪图享受,在锻炼中成才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特点,借鉴《海燕戒》构思寓言故事,从三个方面借鉴海燕戒:寓言故事中的形象;故事情节;文末点明寓意,为学生展开构思写作构思提供范例。)
2、构思寓言故事
两个题目任选其一:①虚构有关小海燕的新故事,揭示新寓意;②虚构其他动物的故事,也来警戒贪图享受
学生模仿《海燕戒》的构思框架,按照下列提示完成自己的寓言构思:①寓言故事中的`形象;②故事梗概;③寓意
学生构思前教师引导:
第一个题目教师结合例文引导:①增换形象:举例:海鸥、企鹅、野鸭、小鱼、大海、白云、风浪、园长、渔翁等②调换环境:从大海到动物园荒岛人家的鸟笼等 ③更改情节
第二个题目教师结合例文引导:如乌鸦、企鹅、猪、家鹅等
(设计说明:第一个题目引导时不仅举出可增换的形象如海鸥、企鹅、野鸭、小鱼、大海、白云、风浪、园长、渔翁等,又给出学生两篇例文《下一个对手》《天鹅和小海燕》,另外一个角度是调换小海燕的环境如生活在大海边的小海燕飞到动物园,飞到荒岛等,第二个题目引导时出示给学生两篇例文《乌鸦取经》《猪的思想斗争》,另外又讲述了《野鸭和天鹅》的故事,试图让学生在这些铺垫之下展开想象、打开思路,构思故事,在课上因为时间关系,只要求学生写出故事提纲,但是考虑到初一学生概括能力不强,不太会写提纲,所以在学生的工作纸我给出以《海燕戒》为例的示范,设想让学生模仿示例,把自己的构思想象用框架的形式清晰地展现出来。注:给足学生独立构思的时间)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要求:每一组找出一篇优秀的寓言构思进行展示
评价的标准:
①想象丰富
②故事完整、合理、具体、生动
③故事围绕寓意
(设计说明: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交换阅读讨论交流,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不仅为学生评价寓言构思提供标尺,而且在无形中强化学生的意识:在写作寓言故事时要注意故事的完整合理生动,故事要围绕寓意取舍剪裁,想象要丰富。)
【课后作业】
学生按照课上的构思,课下完成寓言故事,字数不限。
补充说明:本课字词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字词检验巩固。
《海燕》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
2.体会象征、比喻、拟人、反复等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把握海燕形象。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2.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研讨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1节课
教学设想
《海燕》是一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语文课上对学生(特别是对初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形象的感染手段。学生受感染的过程一般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据作者所提供的全部艺术细节,在自己的头脑里初步再现作品的境界,把握其中的主要形象,并在思想感情上跟作者产生共鸣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第二阶段是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学生能运用自己的想象去感受作者曾经感受过的生活,据此,再逐步深入领会作者怎样按照自己的写作方式把他的感受凝聚成作品中的形象。到这一步,也只有到这一步,学生才能接受作者美学观的影响,变作者的追求为自己的追求。历来的教学经验证明:形象的感染是深入理解的基础,也是学生从作品中获取审美感的必经途径。
教《海燕》这篇作品,尤其离不开形象的感染。
《海燕》写于1901年,正是俄国第一次革命(1905年革命)的前夜。它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和乐观战斗的.精神,号召人民群众跟沙皇专制制度进行决战。由于高度集中地表现了当时俄国革命群众的斗争要求,这首诗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作者高尔基也因此被誉为俄国革命的海燕和反抗的群众的天才表现者。要使学生深刻理解这篇作品的主题,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是,使学生真正进入作品中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的形象,进而体会在作品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的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这就意味着必须有效地利用形象感染的手段。
要使诵读法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收到实效,下面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朗读的起码要求是把节奏读好,把重音找准。这首诗的原文是有格律的(轻重音按一定的规律交错安排),译者非常重视这一点,他用不同的形式让读者能感受到散文诗的语言美,不仅把词语译得十分准确,而且语句的节奏非常鲜明,句中重音也很明确。应当首先要求学生读出节奏和重音,而后在理解作者创作意图的基础上继续提高,直至能够有表情地朗读全文。
(二)讲清时代背景,在本课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认识作品主题的条件,也是理解作品思想感情的基础。不懂得作品的背景,只凭直感,也不可能朗读好这篇作品。
(三)要正确地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文学作品中的象征物不是现实生活中某些事物的简单代号;它们在本质上仍然是艺术形象。应当首先把它们作为完整的艺术形象来加以分析,而后让学生通过联想去认识它们的象征内容;切忌每讲一个细节都要说它象征什么,这种索隐式的讲法对学生理解作品内容其实并无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看过高尔基的哪些作品?
(学生回答,老师确定)
谁能介绍高尔基情况?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投影)高尔基(1868-1936),俄国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他出生于木工家庭,四岁丧父,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备尝了人间的苦难,亲眼目睹了俄国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小市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这篇文章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激越的诗情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成为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让我们一起走近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板书文题、作者)
二、解题
散文诗《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为海燕之歌。当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章。
1.学生自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疏解、积累字词。
2.学生听录音范读,思考:
(1)体会文章的朗读感情处理,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散文诗有什么特点?
(2)海燕是一个是什么样的形象?课文中赞美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3)作者写海鸥、海鸭、企鹅的目的何在?
(4)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四、深层探究
全班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小组讨论探讨下列问题:
1.本文在象征手法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2.本文如何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3.作者为什么多次大声疾呼暴风雨的来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五、总结
《海燕》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奏和流动感的油画。他把诗和散文的特点结合起来,又表现出音乐美和绘画美,文笔粗犷,气势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色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象征作为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也就是所谓的托义于物。它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在今后的阅读中,我们要仔细揣摩。
六、分组朗读
将全班分成三组,分别朗读三个场景,体会作者在这三个部分情感上的变化和语气、节奏的变化。
七、课堂作业
研讨与练习三、四。
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结构
形象
手法
画面一:渴望暴风雨
海燕:英勇无为、乐观豪迈(正面描写)
象征
画面二:搏击风浪
海鸭
比喻
迎接暴风雨
海鸥
恐惧胆怯(侧面描写对比烘托)
拟人
企鹅
反复
画面三:呼唤暴风雨
对比
《海燕》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朗读的基础上感知海燕的形象。
3、学习海燕不惧怕困难,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设想: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节奏和流动感的油画,具备诗的音乐美和绘画美,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引导学生解读这首诗时,我根据散文诗的特点,加强朗读背诵,于诵读中展现海燕的活动空间,紧紧围绕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感知海燕大无畏的战斗精神,从中体验并学习这种精神,且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设置情景,投影显示如下画面:风雨交加,雷鸣电闪,大雨滂沱,漆黑不见人影。面遇这样的情景,同学们会怎样面对呢?(同学可能会回答“惧怕”、“躲藏”等)但海燕它不惧怕,它勇敢地面对暴风雨。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勇敢的海燕。(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 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 由学生先说,教师小结。
2、 出示两张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的幻灯片。
三、 听读,感知海燕形象。
1、 配乐朗诵。
2、 学生听后思考:假如在海燕之前填一个修饰语,你会填什么呢?
句式是“___________的海燕。”
四、 析读,领会海燕形象。
1、 课文是如何描写海燕的'?请在文中找出描写海燕的段落和句子。
2、 分析三幅画面,领会海燕形象。
①根据三幅画面的情景,指定学生朗读关键段落和句子。
②师生共同分析,板书如下:
画面一:渴望暴风雨
画面二:迎接暴风雨 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的海燕
画面一:呼唤暴风雨
五、 美读,体验海燕形象。
1、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加以传送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我们就会受到美的熏陶。现在,请大家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媒体投影)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和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2、推荐学生进行配乐朗读全诗。
六、 拓展,领悟海燕形象。
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有时也会遇到坎坷,甚至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你该怎么做呢?试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海燕》教学设计11
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朗诵的基本知识掌握朗诵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诵实践掌握朗诵常用的表现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朗诵活动把我作品的感情基调,感受诗歌散文等的音韵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指导与探讨】
一、什么是朗诵
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
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
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
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内容
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
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扫除文字障碍后,就要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过暴风雨来临之前。暴风雨逼近和即将来临三个画面的描绘,塑造了一只不怕电闪雷呜,敢于搏风击浪,勇于呼风唤雨的海燕一——这一“胜利的预言家”的形象。而这部作品诞生之后立即不胫而走,被广大工人和革命群众在革命小组活动时朗诵,被视作传播革命信息,坚定革命理想的战歌。综合分析之后,朗诵时就不难把握其主题是:满怀激情地呼唤革命高潮的到来。进而,我们又不难把握这部作品的基调应是对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细致的感受
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以陈然(我的自白书)为例,在对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可以设想自己就是陈然(重庆《挺进报》的特支书记),当时正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我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饱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动摇,最后,敌人把一张白纸放在我面前,让我写自白书,我满怀对敌人的愤恨和藐视,满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自豪地写下了“怒斥敌酋”式的《我的自白书》。这样通过深入的理解、真挚的感受和丰富的想象,使己动情,从而也使人动性。
(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
要使自己的朗诵优美动听,必须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朗诵,因为朗诵作品一般都是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写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话语音朗诵,才能更好地更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用普通话朗诵;便于不同方言区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诵之前,首先要咬准字音,掌握语流音变等普通话知识。
三、朗诵的基本表达手段
朗诵时,一方面要深刻透彻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常用的基本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句调。
(一)停顿
停顿指语句或词语之间声音上的间歇。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1、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
2、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3、强调停顿
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例如:
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遵义会议”之后没有标点符号,但是为了突出“遵义会议”的地位,强调“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的伟大意义,就应有一个停顿,而且比下面的其它强调停顿时间要长一些。“纠正了”、“团结了”、“使得”、“转到了”、“执行了”这些词语后面也没有标点,但为清楚显示“遵义会议”的伟大历史意义,应用停顿,句中划“║”和“│”的都表示强调停顿。
如果不仔细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强调停顿,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例如贺敬之《雷锋之歌)中的一句:“来呵!让我们紧紧挽住雷锋的这三条刀伤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条”之后略作停顿,就会给听众造成“三条手臂”的错觉,影响理解的正确性。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
1、语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的,叫语法重音。语法重音的位置比较固定,常见的规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谓语部分常重读;
②动词或形容词前的状语常重读;
③动词后面由形容词。动词及部分词组充当的补语常重读;
④名词前的定语常重读;
⑤有些代词也常重读;
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较多,重读也就不止一处,往往优先重读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分。如:
我们是怎样度过这惊涛骇浪的瞬息!
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
值得注意的是,语法重音的强度并不十分强,只是同语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较,读得比较重一些罢了。
2、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指的是为了表示某种特殊的感情和强调某种特殊意义而故意说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听者注意自己所要强调的某个部分。语句在什么地方该用强调重音并没有固定的规律,而是受说话的环境。内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话,强调重音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过上海。(回答“谁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你去没去过上海”)
我去过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过哪儿?”)
因而,在朗诵时,首先要认真钻研作品,正确理解作者意图,才能较快较准地找到强调重音之所在。强调重音与语法重音的区别是:
①从音量上看。语法重音给人的感觉只是一般的轻重有所区别,而强调重音则给人鲜明突出的印象。强调重音的音量大于语法重音的音量。
②从出现的位置看。强调重音可能与语法重音重叠,这时语法重音服从于强调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强一些就行了。有时,两种重音出现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时,强调重音的音量要盖过语法重音的音量。
③从确定重音的难易上看。语法重音较容易找到,在一句话的范围内,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就可以确定,而强调重音的确定却与朗诵者对作品的钻研程度、理解程度紧密相连。
(三)语速
语速是指说话或朗诵时每个音节的长短及音节之间连接的紧松。说话的速度是由说话人的感情决定的,朗诵的速度则与文章的思想内容相联系。一般说来,热烈,欢快、兴奋、紧张的内容速度快一些;平静、庄重、悲伤、沉重、追忆的内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叙述、说明、议论则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对话为例,朗诵时应根据人物心情的变化调整语速,而不应一律以一种速度读下来。如:
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吗?(慢速。周朴园故作与鲁侍萍闲谈状,以便探听一些情况。)
鲁: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慢速,侍萍回忆悲痛的往事,又想极力克制怨愤,以免周朴园认出。)
鲁:我前几天还见着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快速。表现周朴园的吃惊与紧张)
鲁:老爷,您想见一见她么?(慢速。鲁故意试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现周朴园的慌乱与心虚。)
周: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鲁:我要提,我要提,我闷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现鲁侍萍极度的悲愤以至几乎喊叫)
(四)句调
在汉语中,字有字调,句有句调。我们通常称字调为声调,是指音节的高低升降。而句调我们则称为语调,是指语句的高低升降。句调是贯穿整个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句调根据表示的语气和感情态度的不同,可分为四种:升调、降调、平调、曲调。
1、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
2、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3、平调。(一),这种调子,语势平稳舒缓,没有明显的升降变化,用于不带特殊感情的陈述和说明,还可表示庄严、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调。全句语调弯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词语拖长着念,这种句调常用来表示讽刺、厌恶、反语、意在言外等语气。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表达手段外,要使朗诵有声有色,还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达手段,例如:笑语、颤音、泣诉、重音轻读等,这里我们就不详细介绍了。
四、朗诵不同于朗读,也不同于演戏
朗诵不同于朗读,朗读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读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诵则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背出来,以传达文章的思想内容。可见,朗诵的要求比朗读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对观众,除运用声音外,还要借助眼神、手势等体态语帮助表达作品感情,引起听众共鸣。
朗诵常常伴随有手势、姿态等体态语,但朗诵时的姿态或手势不能过多、过火。毕竟,朗诵不同于演戏,演戏时,演员不直接和观众交流,他扮演剧中人物,模仿剧中人物的语言。动作,他只和同台的演员进行交流,而朗诵者直接交流的对象是听众,他主要是通过声音把感情传达给听众,引起听众共鸣,手势、姿态等只不过是帮助表达感情的辅助性工具,不宜过多、过火。
《海燕》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分析海燕的形象和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屏显)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高傲(ào) 呻吟(yín) 翡翠(fěi)
掠起(1üè) 困乏(fá) 蜿蜒(wān yán)
二、我与文本交流
1、师范读课文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朗读语速不可太快,虽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2、感受形象,体味情感
(1)这是一只 海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2)课文写了哪几幅画面?海燕各有怎样的表现?
把海燕的活动放置海面上暴风雨来临的典型环境中,以此来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愈险恶,而海燕的战斗情绪愈来愈高涨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热切地迎接新生;当暴风雨逼近,海燕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欢笑着,号叫着;当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
海燕是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形象海燕,一种善于搏击暴风雨的海鸟,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形象
暴风雨来临三幅图景:来临、逼近、到来 海燕:渴望、迎接、呼唤
三、我与作者交流
(一)学习对比及作用
1、抽学生朗读46节,用文段中的词句概述这些海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种种丑态;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海鸟?
——对比衬托出海燕无比英勇、乐观的形象
2、作者对这些鸟怀有怎样的思想感情?
——鄙视,摒弃
(二)学习象征意义
1、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屏显)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1901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2、(屏显)象征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来表明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而且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离和感染力
3、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暴风雨(俄国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大海(俄国广大的革命群众)
风、云、雷、电(沙皇的统治势力)
海鸥、海鸭、企鹅(俄国资产阶级中形色色的政客)
四、我与同学交流
1、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赏析
2、联系社会生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把握形象,展开联想、想象,然后作出有条理的分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海燕》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1、理解并学习象征、烘托、对比的写作手法。
2、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
4、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教学设想】
1、《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教读本文,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也是审美教育。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2、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3、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家与作品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作者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1892年9月高尔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从此,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国文坛。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等剧本。1906年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1913~1916年,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在人间》,1922~1923年,完成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二、简介文体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简言之,散文诗就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它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的内容,是散文化了的诗,不分行排列,但具有诗的意境和严格的音节、韵律。
三、范读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
⑴ 注意字音。
⑵ 思考画面应怎样切分。
2、说明: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本文的层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学生基本答出后,顺势划分一下全文结构,用时不要太多。
层次划分:
一(1~6节):暴风雨孕育之际海上景象。
二(7~11节):暴风雨迫近之时海上景致。
三(12~16节):暴风雨来临之前海上景观。
2、齐读《海燕》,注意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读毕,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教师板书,引导学生思考。
四、研讨课文
1、讲析第一幅画面:
指名朗读,思考:
⑴ 海上景象怎样?海燕表现如何?
明确:环境恶劣;海燕矫健、勇猛,藐视恶劣环境,表现了海燕渴望暴风雨到来的.快乐心情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⑵ 其它海鸟表现怎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海鸥在飞窜,十分恐惧;海鸭在呻吟,吓得掩藏了起来;企鹅非常胆怯,躲藏在悬崖底下。通过对比,突出海燕勇敢搏击、藐视恶劣环境的英雄气概,使海燕的形象更鲜明。
2、讲析第二幅画面:
默读并思考:
⑴ 海上景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环境更险恶;这样写突出斗争更险恶。
⑵ 哪些词语突出了险恶的环境?(动词、形容词)海燕较前有何变化?(见板书设计)
3、讲析第三幅画面:
齐读,思考:
此刻海景有什么变化?海燕表现怎样?(见板书设计)
五、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
1、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暴风雨(俄国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大海(俄国广大的革命群众)
风、云、雷、电(沙皇的统治势力)
海鸥、海鸭、企鹅(俄国资产阶级中形色色的政客)
说明:海燕、暴风雨、大海的象征意义是让学生明确的重点;其他事物的象征内容,学生若理解有困难,教师适当给予讲解。
2、关于象征写法:
⑴ 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易与比喻、拟人混淆。象征是一中表现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借喻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象征是赋予事物一定意义,对托义之物须做细致描写和刻画,而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无须描写有刻画。
⑵ 象征的作用:
① 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② 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海燕》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
2、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3、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设想】
反复朗读,联系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细读品味精要文段,探究疑难问题,理解课文的写作技巧及语言特色;联系生活实际,拟写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发言提纲并在班上交流。
【课前准备】
1、高尔基的资料。
2、《海燕》写作的时代背景。
3、关于高尔基《海燕》的其他资料。
4、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基本常识,朗读并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们读了巴金《日》、《月》两篇短文,巴金通过写日、月表达了什么情感?(由日、月这寻常的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表达作者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伟大情怀,)
阅读写景状物的散文(散文诗),要透过文学去捕捉作家们的情感律动,去感受他们心灵的无限风光。今天,我们把视角投向高尔基的《海燕》,去感受作者在特定历史时代的激情。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1、作者。
2、关于《海燕》的写作背景及其他资料。
3、教师归结,要求学生整理文学常识并作好笔记。
三、朗读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记准生字字形;理解生词在文中的意思。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运用工具书查正字音词义;与同学初略探讨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2、指名朗读:
方法:以意思相近的文段分段朗读,探讨重音、停顿、语速的处理。
3、听录音带朗读:
⑴ 静听感受;
⑵ 随录音朗读;
⑶ 模仿朗读。
方法:指名读一文段,同学评价后再听该段录音(放映相应画面),让学生在听读、模仿朗读,相互评价,观看画面过程中增强感受,正确朗读。
4、齐声朗读:
(掌握好停顿、语速,读出感情,读出散文诗之韵味。)
四、探讨感知
1、教师引导设疑:
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指导学生阅读课首方框内提示的文字并思考:
⑴ 作为一种海鸟的海燕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⑵ 你是从方框提示中哪句话看出来的?
2、师生互动探讨:
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者通过对海燕的赞美,表现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归结板书(字幕显示):
海燕,一种善于搏击暴风雨的海鸟。课文中的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联系背景理解、概括)
作者以海燕善于搏击暴风雨的特点,联想到敢于迎战革命暴风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以满怀的战斗激情,热烈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鄙弃如海鸥、海鸭、企鹅般的怯懦自私者。表现了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五、练习与研讨
1、字音词义,常识积累,朗读感受。
2、问题研讨:
⑴ 课文标题是《海燕》,作品中为什么还写到其他几种海鸟?
⑵ 如果说海燕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那么课文中其他事物也应该有其各自的象征意义,请列出来与同学探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象征、烘托、对批等表现手法,阅读理解精要文段。
教学步骤
一、上课时问题研讨交流
(对学生交流发言不作定论,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有序地理解课文内容及写作技巧,在阅读探讨过程中欣赏作品,认识并理解象征、对比等手法。)
二、朗读感受,思考探讨
1、朗读描写海燕的句段,观看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穿梭号叫的画面,加深对海燕这一形象的感受,引出象征意义。
2、朗读描写其他海鸟的语段,观看投影画面:
⑴ 用文段中的词句概述这些海鸟在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种种丑态;
⑵ 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些海鸟?
教师小结板书(投影字幕):
一会翅膀碰着波浪
迎战暴风雨,象征勇猛坚强、乐观
海燕 一会箭一般地冲向乌云 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叫喊着
海鸥:呻吟、飞窜、恐惧、掩藏 惧怕暴风雨,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
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
海鸭:呻吟、吓坏了 不革命者。与海燕形成鲜明的对
比,突出海燕的形象。
企鹅:躲藏
3、浏览阅读,探讨文中其他事物的象征意义:
教师小结板书(字幕投影):
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气势。
乌云、狂风: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等。
暴风雨:象征1905年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
4、作者把海燕摆到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描写,试举例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学生探讨后教师小结;烘托。
象征、烘托、对比等手法的概念及其在文艺创作中的运用(结合本文作引导性阐述,从写作技巧方面引导学生欣赏)。
三、精要文段阅读理解
1、朗读暴风雨来临之前大海上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的句段,具体说说你对这些描写的理解。
2、文章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试在课文中找出几例并分析说明(从表达方式、作品语言方面欣赏。)
四、教师小结
1、充满激情的描绘──间接抒情;
2、饱含激情的议论──直接抒情。
描写议论结合,热情歌颂像海燕一样勇猛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战斗精神。
五、课文总结
1、内容
2、艺术特色
六、拓展延伸
人生,并非只意味着阳光与鲜花,有时也会遇到坎坷,甚至面临各种各样的暴风雨,试以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我该这样做为话题,拟写一篇发言稿在班上交流。
《海燕》教学设计15
一、设计思想
这是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诗,教学中要抓好朗诵这一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领会作品的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 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要求。
三、学情分析
运用象征手法是《海燕》最重要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体会象征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课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作品整体上领会文中各种象征体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义的关键。
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海燕》的艺术性,使之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教学中应着重启发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挑出典型例句反复体味、深入分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四、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中蕴含的感情。
2、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
3、引导学生认识文中描写的海燕、海鸥、企鹅海鸥、暴风雨、闪电等的象征意义。(难点)
4、把握这篇文章的主题,感受作品浓烈的革命激情,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重点难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重点)
2、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诵读法、研讨点拨法、对比阅读法
七、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字词预习。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展示雷电天气的音画)在这样一个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喜欢呆在哪里呢?为什么?(多媒体展示浊浪淘天的音画)但是有一种鸟却总是很勇敢的在这样的天气里,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飞舞。这种鸟叫什么名字呢?(多媒体展示海燕画面及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高尔基的《海燕》。
二、走进作者:
高尔基(1868—1936年),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6年发表了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 “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自传性的三步曲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三、听品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
2、学生有感情自读课文;
3、师生朗读点评和教师指导。
《海燕》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朗读语速不可太快,随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四、感受形象,理解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深入理解“海燕”的精神内涵。
细节揣摩精读:
1、小组讨论圈点批注,仿句说话:“从————诗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高傲。”
“从————诗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勇敢。”
“从————诗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敏感。”
2、合作研讨:对比手法的运用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其它动物的语句,齐读后说说它们的形象,并讨论描写这些动物的作用。
明确:文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反衬海燕的勇敢、乐观、自信、坚强、高傲,表达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3、思考:如果让你在题目“海燕”前面加一个修饰性的词语,你认为应该是什么?
(修改标题的方法有利于打开学生阅读的思路。当学生找出合适的词语诗句的时候,其实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已经有了一定深度。)
明确:勇敢、乐观、自信、坚强、高傲、敏感……的海燕
五、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探讨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难点)。
1、背景:高尔基的《海燕》写于1901年3月,当时俄国正处于革命**到来的前夜,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大批工人失业,沙皇专制反动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一小部分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的`安乐窝,而许多英勇的革命先驱者,他们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奋勇抗争,虽遭到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但他们毫无畏惧,坚信胜利一定会来临。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暴发在即……
2、小组合作研讨象征手法的运用。提示学生: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明确: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
暴风雨—象征——革命**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不革命者和假革命者
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象征——沙皇专制发动势力
大海、波浪—— 象征——人民群众
3、学生朗读象征诗《礁石》,分析礁石的象征意义,进一步理解象征手法。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明确:礁石在与浪的搏斗中,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经过巨大的磨难,礁石虽然伤痕累累,但它仍巍然屹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对胜利仍充满信心,足见礁石是何等的自信与伟大。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块普通的石头,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艾青的自我形象,我们还可以把它看成是那些敢于反抗压迫、抵制逆流的英雄形象。他们不畏强权,勇于抗争,用微笑面对困难和险阻,他们应是时代和社会的中流砥柱。
六、联系社会生活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把握形象,展开联想、想象,然后作出有条理的分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七、结语
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航海者虽然比观望者要冒风险,却有到达彼岸的希望。奋斗吧,做勇敢的海燕!
八、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正面描写(海燕) 英勇无畏(飞翔、叫喊)
海燕
侧面描写(海鸥 乐观豪迈(飞舞、号叫)
海鸭
企鹅)
九、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同步测试练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检查背诵情况,教师指导学生背诵。
二、品味关键句子
1、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你的看法。
( 要求:准确指认修辞方法;反复体味,深入分析;要从表情达意的效果及营造意境角度进行分析。)
① 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明确: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风貌。
② 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明确: 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
③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明确: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三、总结这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
明确:作者通过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四、语言技能、情感技能培养:
时光流逝,百年历史已成为过去,革命的风暴也已烟消云散,但海燕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挑战生活的暴风雨需要更大的勇气。生活中的暴风雨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呢?请以“我们是勇敢的海燕”为题写几句话,表达你的观点。(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全班交流)
五、作业设计:
对比阅读
【《海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海燕》的教学设计04-06
《海燕》 教学设计08-25
海燕的教学设计02-06
《海燕》 教学设计08-25
海燕的教学设计03-14
《海燕》教学设计01-23
海燕教学设计04-18
《海燕》的教学设计05-30
《海燕》教学设计06-02
海燕的教学设计优秀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