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06 09:05:4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4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4篇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1

  一、关于教材:

  1.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

  2.教材简析:在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的透镜,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并且在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安排小组合作制作,即可使小组间形成适当的竞争,又可让学生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

  3.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

  本章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安排在第二节,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后,能够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个顺序安排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相对于旧课程安排先探究规律,再认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4、教学目标和要求:

  知识与技能:(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

  (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2)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四步教学法、自主学习探索法、直观教学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实验探索法、观察法。主要体现在学生自主分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小组探索实验过程、小组归纳实验结果。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在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观察法和归纳法,使学生养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活动的安排,我将力求培养学生以下学习习惯:善于观察、科学观察、合作与分工、语言表达、信息处理能力、准确记录、提炼与归纳等能力。

  三、说程序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活动为载体,运用教育教学形式活动化课堂教学四步模式“活动导入、活动探索、活动升华、活动延伸”,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

  ㈠活动导入

  我是这样来设置导语的: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参观一个摄影展领略一下美丽的风光吧!(课件展示五龙口、王屋山、小浪底风景照片)同学们想不想用你手中的相机记录下那美丽的风景?关于照相机你想知道些什么呢?各小组交流所提出的问题(写在卡片上),由一代表发言,比赛看哪一小组收集的问题最多。大家想不想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呢?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吧! 通过此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活动探索

  活动一:照相机成像探究

  1、调查初知:

  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大家对照相机都不陌生,照相机前的镜头相当于我们学过的什么呢?光通过镜头后是怎么成像的呢?照相机的原理是什么呢?物体在照相机中成的是什么像呢?

  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照相机的知识,通过调查初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多少,避免重复教学,明确下一步的教学方向,也让学生体会到做为信息源和信息发布者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以后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2、实验探究

  此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件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课件展示:照相机)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课件展示:观察内容和鼓励语言)。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实验中教师只是在其中巡回,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但切勿随意干涉,要充分体现教师在活动中的组织者地位。实验观察过后,要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问题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照相机成像的性质,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实验交流情况,教师要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活动二:投影仪成像探究

  由于投影仪在教室运用较多,可以采用自主学习探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照课本上的投影仪原理图进行探索式学习。认清构造后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幻灯片在投影仪上成像进行观察研究。(课件展示:观察内容、鼓励性话语)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讲解,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活动三:放大镜成像探究

  放大镜对学生来说不陌生,可以使用观察法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镜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观察。(课件展示:你看到什么像?)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会成像的特点,并且总结出看清文字的方法或要求。教师可以进一步引申:用放大镜我们还能干什么呢?如果我们现在手上没有现成的放大镜,我们可以用什么来代替呢?旨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样的'设计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学习了三种生活用具的成像特点后,发现同样是凸透镜,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点,引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欲望,为下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活动四:实像与虚像性质探究

  主要采用观察实验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学生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从不同点中初步认识实像与虚像特征和区别。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凸透镜成实像、虚像,加深认识实像和虚像形成的原因。

  (三)活动升华

  设计一组练习(课件展示)采用学生分组强答引入竞争机制,从而掀起课堂上的第二次高潮。既帮助教师检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为学生巩固知识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时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四)活动延伸

  紧扣教学目标的观察实验活动结束了,但很多学生想弄清楚的照相机的问题,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不能得到解决,为此我将通过两项安排来达到将活动延伸到课外的目的:一是利用校园局部专业网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查找;二是鼓励学生在课外参加摄影小组,用所学的知识拍出令人满意的照片。让活动融入每个学生的生活中,体现“生活即教育”的思想。

  板书设计:

  §3-2生活中的透镜

  一、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三、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四、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通过这样的板书,简明扼要地将本节课的内容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体系的认识,强化重点知识。

  课后反思:

  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有巨大的潜能,不是过多地干预,过多地束缚,过多的包办代替,充分放手,多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放飞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自行探究中获取真知。

  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时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去完成实验,自主地参与教学全过程,多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动手机会。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三、改变学习方式,通过探究空间的创设,同学们懂得了学习不能被书本所束缚,要有问题意识体验到了解问题要深入实践,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动手做实验和分析思考,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到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扩大了视野和知识面文章引用自: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2

  一、课标解读

1、通过关注生活中的放大镜、照相机,课堂上的投影仪,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自制模拟照相机,经历过程,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有较直 观、深刻的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知道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3、通过投影仪的使用,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有较深刻的印象。

  4、通过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书上的字,使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有初步 印象,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二、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透镜》是鲁教版八年级课本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透镜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安排顺序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此外,透镜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学情分析

 一、知识层面

  初三学生由于刚进入物理学科的学习,对物理知识了解比较欠缺,对许多屋里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却不全面。甚至会出一些错误的'前概念。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对光现象有比较多的生活体验,也知道透镜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但大部分学生对透镜成像的特点以及原理并不熟悉。

  二、能力层面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经历使得学生对透镜的一些现象能进行简单的分析,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出一些规律。但是在物理所要求的抽象思维方面仍有较大的不足,需要通过后续课程继续培养。

  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的成像特点,能对三者的物距进行区别;通过使用这三种仪器,体验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会制作模拟照相机,经历制作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4、会区别凸透镜成的实像和虚像。

  五、评价设计

 1、通过“模块一”中的放大镜、投影仪、照相机的使用,以及“反馈练习一” ,检测目标1、2的达成效果。

  2、通过“模块二”以及“反馈练习二”,检测目标3的达成效果。

  六、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在眼镜的家族中有两个重要的成员:近视镜和老花镜,为视力不好的人解决了不少难题。让同学们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找出辨别近视镜和老花镜的方法,并引导学生找出在桌子上哪些器材也用到凸透镜。(有放大镜,望远镜,照相机、投影仪)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生活中的透镜。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作用。

  2、知道幻灯机与投影仪、照相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3、了解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2、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等过程,加深对它们成像原理的解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勇于研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并逐步树立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3、通过亲自制作和使用望远镜,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幻灯机、投影仪和照相机等的原理。

  教学难点:

  尝试用已有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引入课题

  请学生回顾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由生活中使用的光学元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等引入新课。

  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老师结合仪器简图,先简单介绍投影仪的构造:镜头、投影片、聚光镜、光源和反光镜等部分,再边分析边讨论下列问题:(1)幻灯片与投影幕上的像哪个大,哪个小?(2)哪一段是物距,哪一段是像距?(3)为使银幕上获得的像是正立放大的像,幻灯片应如何放置?(4)要使投影幕上的像大一些,应如何调节投影仪?

  2、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并在黑板上画出幻灯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3、老师结合仪器简图,介绍照相机的构造和原理:镜头由几个镜片组成,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是照相机的核心;胶片相当于光屏;镜头与胶片之间即为暗室(机壳部分),相当于像距。而其它内容:调焦、光圈、快门等可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书后材料,边分析边讨论下列问题:(1)照像时,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比被拍摄的景物大还是小?(2)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正立的还是倒立的?(3)要使底片上的像大些,有什么办法?

  4、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以上问题,并能画出照相机成像的光路示意图。

  5、显微镜和望远镜(重点介绍望远镜)

  三、归纳小结

  比较投影仪、幻灯机、照相机、显微镜、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9页1题、2题

  板书设计:

  xxx

  教学后记:

  xxx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课题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2、本节内容在整章中的地位: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是本章的基础,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凸透镜的成像是本章的核心内容,本章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透镜的实际应用,要求学生有所了解,并感受“物理是有用的”,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教育都是很有价值的。

  学情分析

  1、八年级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勇于探究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已经有一定的归纳能力,能对较简单的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并得出初步结论。

  3、具备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知道如何用光路图呈现简单的光学现象。

  4、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透镜和一些光学现象,为本次课的学习内容打下了经验基础。

  设计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以多彩的自然现象导入课题采用实验进行探究,逐步深入,使学生真正懂得了透镜对光线的作用,通过科学探究体会到了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根据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3)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过程与方法

  (1)会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会利用太阳光测凸透镜的焦距;

  (3)能通过实验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能根据透镜对光

  线的作用完成光路的作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2)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3)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教学重点

  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

  教学难点

  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两个概念的理解;光路的作图。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探究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凸、凹透镜、透镜对光线作用一套器材、光具盘、光源、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在前一章光现象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所了解的镜子是什么?(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那么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镜子?(比如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等。

  2、展示眼镜教师拿一副老花镜和近视镜让学生观察并提问:老人家戴老花眼镜和年轻近视的人戴近视眼镜,与前面所学的面镜相同吗?谁能说出在生活中不戴或戴上眼镜来看东西时的情境呢?

  3、教师讲述像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一类镜子,它们都是透明的,我们把它们叫做透镜。用这些透镜能够纠正视力,只因为它们对光能起一定的作用,具体是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1、提出问题: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2、整体感知:分别出示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老花镜、近视镜、放大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让学生认真观察,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师]通过观察和讨论,概括出它们的特征。

  [生]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有往外凸的

  [生]透镜可以分为两类。

  [生]一类是两面往外凸,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生]另一类是两面往里凹,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

  [生]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生]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师]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3、教师归纳: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薄透镜:一般透镜的两个表面中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如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这种透镜就叫做薄透镜。

  [师]近视眼镜的镜片和远视眼镜的镜片,它们是什么透镜?

  [生]远视镜的镜片是凸透镜。

  [生]近视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师]引导学生了解除了玻璃外,冰、水等其他透明物质都能做透镜。[思考]

  ABCDEF

  属于凸透镜的是:A、C、D属于凹透镜的是:B、E、F

  (二)认识主光轴和光心

  图一两球相交

  如图一所示,我们看到两个交的球形的公共部分就是一块凸透镜,这两个球心的连线叫做主光轴,这块凸透镜的中心叫做光心。

  (三)透镜对光的作用

  许多同学可能都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只放大镜正对着太阳光,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另一侧,调整放大镜与纸的距离,纸上会有一个很小、很亮的光斑。光斑处的温度很高,如果长时间照射,纸会被烤焦,甚至燃起来。这个现象提示我们什么?(放大镜能把光会聚起来)放大镜是凸透镜,看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那么凹透镜也能使光会聚吗?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1、演示教师演示用平行光源、光具盘、凸透镜、凹透镜来演示凸、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1)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凸透镜,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图三)。

  (2)让平行于透镜主轴的几束光射向凹透镜,观察光通过透镜后的偏折方向(图四)。

  图三凸透镜使光会聚

  图四凹透镜使光发散

  2、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凸透镜又叫做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凹透镜又叫做发散透镜。通过光轴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不同。

  (四)焦点和焦距

  实验发现,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跟主光轴平行的光通过凸透镜的光路图如图五所示。图中F表示焦点,f表示焦距。凸透镜的焦距越小,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越强。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生活中透镜教学设计06-21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07-04

《生活中的透镜》教学反思范文03-02

《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08-17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03-30

《透镜》教学设计01-03

透镜教学设计09-13

透镜教学设计09-13

《透镜》的教学设计03-08

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范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