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西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部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欧洲西部地区的位置、范围;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学会运用地图、及相关资料分析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特征。
3.理解欧盟在本区内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4.记住欧洲西部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
欧盟在本区的地位和作用,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课件辅助教学、分析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六、教学步骤
1、范围和位置(教师板书)出示课件【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地图】,让学生描述欧洲西部的范围和位置。
2、地形(教师板书)
出示“欧洲西部的地形图”课件,由学生合作分析本地区的地形特点。由学生分组找出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海湾、海峡的名称。
3、气候(教师板书)
通过P63欧洲西部的气候图引导学生分析气候。
4、传统的畜牧业(自主学习)
5、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教师板书)
西部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地安排线索与结构。
(2)培养学生对写景抒情散文的整体感知能力、概括能力、鉴赏评价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精读细研文本,感受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之美;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做到既能进行审美体验,又能进行审美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激发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从而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和审美品位。
【学情分析】
学生对落日很熟悉,但是对“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却只能通过文体去理解体会,没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因此,学习理解“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之美可能会有些困难。因此,搜索一些“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图片,用电脑多媒体显示,可以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通过文本研习,感悟两次落日不同的美,感受壮美的审美特征。
2、对“世间有大美”的解读;理解想像和联想在文中的作用,对联想内容的深层思考和解读。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学方法:点拨启发及用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学习方法:
1、运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研习文本、探讨问题。
2、用心感知领悟,让鉴赏文体与表达概括相统一。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用电脑搜集关于“西地平线上的落日”图片,讲课时给学生直观感受。
学生的准备:预习课文,标划并掌握生字词,初步感受“西地平线上的落日”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到大西北,我总会想起被称为“死亡之海”的罗布泊,会想起唐代散文家李华所描写的“平沙无垠,敻不见人” 的蛮荒、“黯兮惨悴,风悲日曛”的凄凉;会想起邓稼先和他的战友们为了核武器试验置身大西北,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悲壮。而今天,也有一位西部的“淘金者”——高建群,他每年都会去一次新疆,不只是去体验生活,更是在体验生命,他几乎以生命为代价,去感受神话般的西部。确实,西部“有大美”: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有秦汉明月、千年关阙,有搅云长幡,有羌笛之怨;有久远的丝绸之路、伟大的敦煌壁窟……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形成了大西北特有的神秘,对人充满了诱惑。今天我们跟着当代作家高建群去体验一下大西北的落日,感受那里的雄伟风景。(板书课题、作者。)
二、课题诠释
“西部”点明了位置,即中国的甘肃、新疆、宁夏等地区。“地平线”指明了方位,表明本文所记的是太阳即将西沉时的景象。“落日”是本文所描述的对象。这篇文章就写了作者站在旷远、辽阔、苍凉、岑寂、广漠、蛮荒的大西北的背景之下,为我们描述太阳即将西沉时的壮美的景象。
三、作者介绍
高建群,新时期重要的西部小说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遥远的白房子》、《雕像》、等19部,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等5部,散文《西地平线上》、《胡马北风大漠传》等8部。其中,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被称为陕北史诗、新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批评家认为,高建群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是中国文坛罕见的一位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被文坛誉为“浪漫派文学最后的骑士”。
四、检查预习情况
诳(kuáng)语 垭(yā)口 勒勒(lè)车 攫(jué)来 模(mó)糊 雾霭(i) 罗布淖(nào)尔 混沌(hùn dùn) 蓦( mò)地 酝酿(yùn niàng ) 胭脂(yān zhi)
五、理清思路
1、第一部分(第1节):总写落日印象,引出写作的主体。
2、第二部分(2—18节);分写两次落日。
第一层:第2—6段是写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看日落;
第二层:第7—18段是写在罗布泊荒原上看日落。
六、研习课文
1、下面我们先来看第一段是如何总写落日的?
作者采用了由大背景投放到局部特写的方法,层层推进,先写令我惊骇的中亚细亚的“独特的地貌,奇丽的'风光”,“世间有大美”是作者对西部风光的总评价,由此引出在这“所有雄伟的风景中”,最令我震撼的落日。“震撼”是作者看落日时的感情,也是贯穿全文的感情线索。
2、“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去一趟新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写去的次数多,使得观察落日机会多、欣赏两次落日的体验才显得真实可信。
(2)去的次数多,对大西北的体验才够深刻。这样落日与其它景物相比才有可能,与其它地区相比才有可能,“世间有大美”才有所依附。
3、作者是如何来具体描写落日的哪?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应的句子或段落。
第2段: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地那里。
第3段、第6段、第9段、第11段、第12段:“不经意一回头,突然看见一平如抹的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驻在那里。”第13段:“它是那样鲜艳、温柔,就像早年间,我家里的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第18段:“胭脂色”
4、写景要抓住特征。本文写日落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征?
颜色、形态。
5、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两次落日在颜色和形态上的变化,比较有什么区别。
次数
颜色
形态
第一次
血红
勒勒车的轮子
第二次
灰白→血红、姑娘的红脸蛋、胭脂色
硬币→一轮
(1)多媒体展示落日“春联”红的色彩,并让学生体会用“春联”来写红的效果。
用“春联”红来写落日,体现出一种净化心灵的“静”(年冬的效果);更体现一种历史文化氛围。
(2)朗读第一次描写落日的段落:第2、3、6段,体会这些描写有什么不同。思考讨论。
第2、3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颜色和形态来描写了落日的柔和、美丽、安谧,体现的是落日的静态美;第6段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落日的整个过程,展现的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跳跃着,颤抖着”是动,“纹丝不动”是静。动是美的,“跳跃”“颤抖”“跃”。静也是美的,它“依恋”“贪恋”“不愿离去”。由动到静,再由静到动,直到完全消失。作者抓住了落日即将消逝的瞬间,真实而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落日在消逝过程中呈现出的梦幻般的美。
(3)朗读第二次描写落日的段落及句子:第9、11、12、13、18段,体会这些描写有什么不同。
第9段从色彩和形状描写落日“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一样不显明,又用“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来侧面烘插太阳的不显明,“甚至被我们遗忘了”,此时的落日不美;第11段落日的“不死不活”甚至让人生出厌恶之感了。这与第12、13、18段描写落日的辉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更突出的辉煌与壮美。
(4)体会用“勒勒车的轮子”、“硬币”写形的修辞效果。
用“勒勒车的轮子”作比,体现出一种民族特色。
用“硬币”作比,一是体现出了落日的圆,二是写出一种苍白的感觉。与气氛相对应。
(5)文章在写第二次落日时,为什么两次提到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音乐?
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音乐令人感伤又觉得非常悲壮。悲剧的东西往往是美的,它能打动人心。爱情本身是美的,再加上悲剧式的爱情,自然听到这种音乐让人荡气回肠,弥久难忘。但《泰坦尼克号》所反映出来的,让世人推崇备至的,不止是悲剧式的爱情,而是对生命的伟大赞颂。
因此,第一次提到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音乐是为表现苍白的气氛,用到歌曲里死亡的气息与“死亡之海罗布泊”照应。第二次日落出现前的苍白加上萨克斯曲子的渲染,气氛由悲凉转为悲壮,突出了落日给我们带来的感受。
(6)除了以上对落日的直接描写外,作者还写了什么内容来表现的?学生默读课文,讨论探究。
还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历史典故的渲染。
a.侧面烘托:第一次,“面对落日,我们全都在那一刻惊呆了。”“我们刚才见到的那一场奇异的风景,恍若一场梦境。”第二次,“我们互相看着对方的脸,每个人的脸都泛着红。我们感到自己像在画中。”“那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西边半个天空,烧红了大地上的一切,这种景象令我惊骇。”对火烧云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落日的辉煌。
两次落日,都有侧面烘托,但我们并没有感到一丝的枯燥,原因是每次都有变化,而且体现出了一种由“旁观”到“向红光走去”的变化,这是落日对人的感染。两次落日,一次比一次热烈,一次比一次壮阔,由静态美到动态美,由“恍若梦境”的一瞬到“挥舞魔杖”让人倍感平庸的“惊世骇俗”,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奇幻的画面。
b.历史典故的渲染:让我们感觉西地平线上两次落日伟大动人之处的原因,还在于作者对历史、文化典故的回顾上。第一次:左公柳(左宗棠征西);第二次:萨克斯曲《我心永恒》,罗曼·罗兰对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塑造。
关于“左公柳”的故事,是由落日的背景自然想起的。走在异地他乡、陌生的环境,将眼前之景与自己熟悉的传说故事进行时空上的联系,是人之常情。同时,这些联想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体现作者的文化涵养。
罗曼·罗兰是因为日出,给他带来了创作的灵感。约翰·克利斯朵夫产生于日出,却已包含了落日的大悲情怀。作者用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具有太阳精神的人来旁衬落日,也使得落日具有了英雄的感情。由日落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由此可知,人与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连的,一个睿智的人可以从自然那里发掘力量,可以从自然那里获得启示。
教师小结:席勒说过这样的话:“真正美的东西,一定是生存于自然,另一方面,它要体现理想。”落日固然美丽,但如果离开了我们美丽的眼睛,它便失去了光辉,如果没有了人类的文化,它便不再让人感动。作者在文中两次落日的描写中引进历史文化典故,不仅仅是增加了文章的历史文化韵味,更是对“大美”之本质面目的还原。
(7)文章两次描写落日之美是否相同?
不相同。第一次:表现了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动;第二次: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是一种悲剧美。
教师总结:
1.文章采用总分式结构,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的脉络清晰。
2.写景能突出地域特征。作者对落日的描写,能结合西域的风情,比如,用勒勒车的轮子、墙壁上画着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来比喻落日。
西部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的安排线索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精读课文,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二、题目解说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首先点明描写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西部”点明物象的环境,为什么是地平线呢?因为西部是平原,很平坦,所以才能看见地平线。
理解阅读
一、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文章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二、学生精读课文,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三.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四.教师边串讲课文边对学生提出的给予解答。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提问: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2、文章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一、检查字词。
二、简介作者:
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全文共18段,可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文章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2、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4、文章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理解阅读
1、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
2、面对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
3、文章第十六段插叙“罗曼.罗兰创作”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体会感悟: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五、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我们要学习本篇文章的哪些写作方法,才能让自己的文章也引人入神.
1.写景抓住地域特征.2.写景中插叙历史故事,增强文化底蕴.
3.以情入景,以情动人.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拓展阅读
说说古诗文中有关落日的描写的句子。
(参考内容:通过幻灯片给学生看一些日出照片)
板书设计: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西部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
欧洲西部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国家的集中地,其联合组织“欧盟”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这里的工业以制造业为主,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发展畜牧业有优越的位置、地形、气候条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繁荣。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欧洲西部地区的位置、范围;能在地图上找到主要的国家及首都,说明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使学生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基本技能。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及相关资料分析欧洲西部的地形、气候特征,理解欧洲农业以传统的畜牧业为主的原因。
3.分析说出欧洲西部工业区的分布特点。 4.记住欧洲西部地区主要旅游资源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图、统计图表分析说明欧盟在本区内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通过图表和相关资料,讨论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上的差异,通过收集、调查有关资料说明制造业在本区工业中的主导地位。
3.通过读图分析本区的位置、地形和气候,归纳总结出欧洲西部发展传统畜牧业的优越条件,明确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有重要影响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以上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归纳、推理、对比及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并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得以借鉴。
三、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重点
1.欧洲西部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特点及原因。
2.欧盟在本区的地位和作用,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与发展传统畜牧业的关系。 3.旅游资源的分布。
(二)难点
1.理解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读图分析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3.通过分析欧洲传统畜牧业的发展条件,明确本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
(三)教学突破
1.国家众多、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是欧洲西部的突出特征,也是教材的一个重点,教材由此作为切入点开始学习。这部分可以联系学生前面已有的知识,通过提问、学生回顾、动手计算、读图查找等学习方式,进一步突出欧洲西部的经济特征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2.欧盟的地位和作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欧盟成员国密切联系示意图和欧盟进出口商品占世界百分比及有关资料,联系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让学生通过观察图表,亲身调查本地来自欧洲西部的产品来分析制造业在本区的主导地位。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进行调查,写一篇关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500字左右的启示,体会欧洲西部工业发达的特点及成因,我们应该借鉴点什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从生活入手提问:常见欧洲人爱吃的食物——乳产品和牛羊肉,引出发达的畜牧业。教师引导着分组读图,讨论分析欧洲西部的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为发展畜牧业创造的有利条件。因而明确本区独特的自然环境对地区农牧业的重要影响,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读图分析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
4.通过分小组查找资料,合作探究、交流,教师播放录像或VCD盘和出示相关材料,了解欧洲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繁荣的旅游业,再运用连线的方式加以巩固。
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第一课时,准备制作的本节课件;关于欧盟、欧元的材料介绍;欧洲西部的国家分布图;收集有关欧洲西部出口产品的图片(汽车、飞机、手表、手机等);划分学习小组。
第二课时,欧洲西部牧场景观图;欧洲西部的地形图;欧洲西部的气候图;欧洲的旅游胜地图片和有关录像带。
(二)学生准备
第一课时,有关欧盟、欧元的图片、文字或实物资料;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的政治地图;收集有关欧洲出口的产品。
第二课时,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图;收集欧洲西部牧场景观图片;收集有关欧洲西部旅游名胜的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等。
五、教学总结
总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对外敞开了国门,在欧洲西部的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为了进一步加强联系,他们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盟。根据老师布置查找欧盟的资料同学之间交流。
西部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欧洲西部是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国家的集中地,其联合组织“欧盟”在世界政治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高二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欧洲西部的相关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的视野还不够宽,对了解外界知识的新鲜感特别强。地理基础不扎实,学习积极性不够高。本课课堂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起引导作用。对直观的地理知识,教师激励学生自助获取,在活动中体会到地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记住欧洲西部的位置和范围,能准确地在图上识别本区主要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记住本区主要国家名及其相对位置。
②、记住欧洲西部主要地形特点和主要地形区的空间分布。
③、理解本区的气候特点及形成原因,学会运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说明欧洲西部气候自西向东的变化特点。
④、记住本区主要河流,理解其主要特征和航运价值。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阅读地图、从地图上获得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各项图表锻炼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②、根据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③、学会运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欧洲西部气候自西向东变化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欧洲西部自然环境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欧洲西部的位置和范围,欧洲西部的气候成因。
(2)难点:欧洲西部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显著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设置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动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2)自主学习法:通过自主讨论和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务
(3)情境学习法:根据提供情境,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欧洲西部国家的风景图片,让学生观看。在视觉上给学生以冲击,吸引学生的眼球。以旅游的情境在上课,让学生亲临其镜,激起学生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欧洲西部地理位置和范围
2、欧洲西部的地形地貌
3、气候
4、航运发达的河网
5、农业
6、发展较高的经济
7、欧盟
(三)课堂小结
小结课堂知识内容,突出重难点。
西部教学设计6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及其相关作品。
高建群,------------小说家,代表作有中篇小说《-----------------》,散文集《-----------------》等,其中的长篇小说《-----------------------》被称为“陕北史诗”。
唐敏,原名--------,当代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散文集《------------》等。
2.标画并识记文中重点生鲜词语,给加点字注音。
诞语 安谧 攫来 惊骇 瘴气
黯淡 雾霭 霓裳 憧憬 婆娑
3.借助工具书和具体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混沌:
恍然:
纤纤:
粗犷:
4.熟读课文,概括两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相关课程标准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能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4.“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两篇课文,掌握生鲜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2.感知文意,品味两文中的好词好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进一步学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4.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体会作者如何在寻常景物描写中表现其独特的内心感受。
评价任务
1.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能够自主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体会作者独特的情感。
3.能够比较《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和《云海》两文中精彩的拟人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比较。
过程设计
第1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结合落日图片,由刘白羽对落日的感受引入《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的学习。
二. 文题解读
1.本课的题目有什么引起了你的注意?
明确:“西部”点明了位置,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地平线上”指明了方位,表明作者所写的昰太阳将要西沉时的景象;“落日”是本文的描写对象。
2.这几个词语都具有什么特征?本文可能是具有什么风格的文章?
明确:都给人以“苍凉”之感,题目显示,作者将在空旷、辽远、苍凉的大西北的背景之下,为我们描写这一背景下的“世间大美”,暗示出可能是具有苍凉风格的文章。
三.自主阅读
1.阅读课文,找出体现“苍凉”的词句。
明确:关键词——地狱 鬼域 死亡 死气沉沉 黑戈壁 回光返照 死寂 血红的落日
典型句子——
“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
它没有了光焰,颜色像我们写春联时用的那种红纸。柔和、美丽、安谧,甚至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太阳刚偏西,……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停驻在西边天空。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
……一切又重归于死寂。”
2.作者是如何用周围景物烘托这种“苍凉”的?
明确:这样的烘托有很多,比如:
“……在苍茫的远方,弧状的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
它(落日)停驻在那里,模糊的群山轮廓线托扶着它。
作背景的这棵西行路上的树,亦是一棵大有讲究的树。它叫左公柳。
(太阳)像一枚灰白色的五分钱硬币,停驻在西边天空。罗布淖尔荒原上的大地和天空,混沌一片,灰蒙蒙的。
不经意一回头,突然看见在一平如抹的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
萨克斯管吹奏的《泰坦尼克号》的音乐,这时候恰倒好处地在放着。
地平线上那一轮胭脂色的物什,终于从我们的眼前魔术似的消失,一切又重归于死寂。”
3.小结:所有这些词句,都充分地体现了大西北地区特有的景物特征。作者以粗犷苍劲的西域文笔来表现,甚至用音乐加以渲染,最终使文章形成前后一致的个性风格,营造出一种感人的苍凉之景。
四.精彩赏析
1.落日在沉入地平线以下那一刻,是跳跃着,颤抖着降落的。它先是纹丝不动,突然,它颤抖了两下,往下一跃,于是只剩下了半个,依恋地慈爱地注视着人间,好像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
明确:作者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描写落日的西沉。先写静态:“纹丝不动”,再写动态:“颤抖”“跃”,又写静态:“依恋”“慈爱”“贪恋”。这样,由静而动,再到静,作者抓住了落日即将消逝的那一瞬间,运用拟人手法,真实而生动地描绘出定西高原的落日在消逝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梦幻般的美。
2.……它是那样鲜艳、温柔,就像早年间,我家里的墙壁上画着的一个姑娘的红脸蛋……我们,我们的车,还有刚才那死气沉沉的罗布淖而荒原黑戈壁,此刻都罩在这一片回光返照中……在那一刻我突然掉下泪来,我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啊!
明确:作者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描写方法,前面“四周瘴气雾霭弥漫”的凶险、压抑的环境,却成为此处荒原落日的美的最好铺垫。罗布淖而荒原落日的美,最核心的表现是因为在这样一个死亡之地,却能有充满生命气息的“血红的落日停驻在那里”,令人感动得直落泪。
五.问题探究
1.作者两次看落日,分别联想到左公柳和罗曼·罗兰,这和文章有什么关系?这些联想有什么作用?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关于左公柳的故事,是有落日的背景自然想到的。走在异地他乡十分陌生的环境,将眼前之景与自己熟悉的传说故事进行时空上的联系,是人之常情。同时,这些联想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体现出作者的文化涵养,增强文章的人文之美。罗曼·罗兰是因为日出曾给他带来创作的灵感,而作者是由落日感受到死亡的庄严和尊严。由日落想到日出,这种联想是相称的。
2.课文倒数第二段说:“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这里的“悲剧感”是什么意思?
小组内讨论交流。
明确:“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落日,喻指美好的东西行将坠落消失,含悲剧意味。而周围的环境,亦含悲剧意味。在荒芜死寂的大地上,夕阳温柔、宁静而美好的落下。再加之《泰坦尼克号》的悲剧音乐,更是让人感到“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因而,本文的“悲剧感”,就是一种在死亡气息中仍不失庄严和尊严的诗意的美。
六.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可以知道,人与自然从来都是血肉相连的,一个睿智的人,才能像本文作者那样,可以从自然那里发掘力量,可以从自然那里获得有益的启示。
七.评价反馈
文章通过那些词句表现了落日景象的庄严和神圣?“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为什么具有“悲剧感”?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语文助学》上的相关题目。
2.观察日出或落日,运用所学的方法较具体的描绘一下,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板书设计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
高建群
定西高原上的落日—苍凉(动静结合)—梦幻美
}反衬→庄严、神圣、悲剧感 罗布淖而荒原落日—死寂(先抑后扬)—诗意美
第2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由徐志摩在《泰山日出》中描绘的“云海”导入本课。
二. 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概括文意。
明确:本文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年轻时在高山上所见到的变幻莫测的云海奇观和快乐情景,表现了她对平凡生活的热爱和崇尚自然的美好情感。
2.抓住情感,理清思路。
明确:绘云——爱云——忆云。(板书)
三.精彩赏析
1.我的青春与别人不同,是在宁静中度过的。说是宁静,在当时被认作“寂寞”。
明确:我们对生活的感受,是有“宁静”与“寂寞”之别的。就作者而言,由于她有一颗平静的心,因而也就容易与自然交融在一起,能从观赏自然景物中获得快乐,也就不会有“寂寞”之感了。
2.云是天空的吉普赛人,它们一群群来去匆匆。偶尔有走错路的一团云,慌慌张张一头撞在山上。“轰”地一下,胖乎乎的云变成晕头晕脑的丝缕状,随后拖长了身体,又瘦又薄地从山头上漫过。好不容易脱身出来,巨大的身躯已经损失了许多,万分懊恼地向远方溜走。
明确:这一段的拟人手法运用非常成功,“脱身”“损失”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云团经过山林,云起被吸收后的变化情况。这样的描写带有人的心理、心情特点,把云写得笨头笨脑,不走运,不如意,万分懊恼,云本来是没有这些特点的,这样就写出了谐趣。
3.女孩子们最喜欢这样嬉戏。“我们是仙女!”这么喊着,人人都想象自己是霓裳羽衣的纤纤美女。
明确:这里专门提到“女孩子”,不仅因为作者本人是女生,更因只有女孩子才最显活泼爱美的一面。在那样物质生活贫乏的艰苦年代里,美与女孩子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她们也只能通过想象来得到暂时的欢欣。但本句中,她们对未来充满憧憬,却分明透露出一种乐观的精神。
4.云海隔开我们与山下社会的联系,造成无限畅通的开阔的'心情。
明确:正是云海的出现,才使得山上的人们有了漂浮于尘世之外的超然之感,仿佛自己进入了自由快乐的仙境。脱离了“与山下社会的联系”,也就摆脱了束缚,不再受尘世间的烦扰,自然便有了“无限畅通的开阔的心情”。
四.合作学习
1.“我”年少时那么喜欢云,为什么成年之后却没有了当年的那种激情?
小组讨论并交流。
明确:年少时“我”是在宁静中度过的,与人交往的很少,有隔世之感。单调、乏味的生活,使“我”格外关注天气,也因而喜欢上了云,并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了云海之中。而成年之后的“我”饱经风霜,早就彻底融入了世俗世界,心再也不能“宁静”,自然也就没有了当年那种爱云的激情了。
2.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中,作者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该如何理解?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议论和抒情。第九段是在前面记叙和描写的基础上阐发了当时的感受,并特别强调了“超然感”和“孤独感”,是“与自然相亲如手足”的单纯状态。最后一段是谈自己后来岁月中对云海的感受,特别强调了当年在山中度过的那段时光的难忘,抒发了人生的感慨,表达了自己对那份经历的无比庆幸和怀恋之情。
五.比较探究
1.《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和《云海》两篇文章在结构上分别是如何过渡的?
速读并交流。
明确:《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并且在每个大的部分和小的层次之间,使用了标志文脉的语句,使得行文思路很清晰。如“第二个带给我深刻记忆的是罗布淖而荒原上看日落。”
《云海》的第四自然段是一个过渡段。第一句承上启下,由前文描写“有趣的云”引出了“茫茫云海”,但云海却不是“常见到的”,甚至于说“有云海的日子便成为节日”,从而引出了对云海的观赏,下文就是对“云海”的详细描述了。
2.比较并体味这两篇课文的作者是如何在寻常景物描写中表现其独特的内心感受的。
小组讨论后交流。
明确:《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这篇文章的作者曾经说过,体验生活就是体验生命,他对西地平线上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像钟爱自己的生命一样,深爱着这片土地。在作者的眼里,这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都洋溢着感动的因子,而所有景物中,最让他难忘的还是这落日。
《云海》的作者非常善于面对已被人们遗忘的或熟视无睹的事物,表述奇特的个人经历,抒发灵敏而独特的自我感觉和心灵经验。正如文本所表现的那样,漾满天宇的月光中的云海,既平静又丰盈,既真实又虚假,给人以熟悉的陌生感和梦中处处出现却是头一次看见的惊讶与喜悦,唤醒人们那些最生动最原初的知觉,去重新发现自然、体会万物,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六.反馈评价
提问:这篇写景散文的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作者在那种特殊年代里一种特别的心情,你能感受得到吗?
明确:作者的特别心情,主要就是开头所说的,几乎有隔世之感,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的单纯、开阔的宁静,整个心灵全神贯注于风霜雨露的自然界。在那特殊的年代,虽然物质生活贫困,日子寂寞,生活单调辛劳,精神也是孤独的,但作者的心情是宁静、单纯、乐观的。文中结尾写道现在“再也没有当年的心情了”,觉得这段“与自然相亲如手足的爱护生活”是属于心灵的,永远值得珍藏在记忆的深处的。
七.布置作业
1.摘抄本单元描写景物的好词好句。
2.完成《语文助学》上的相关题目。
教后反思
由于两篇文章的脉络较为清晰,但内容和深层挖掘的东西较多,所以一定要让学生做好较充分的预习工作,在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案的主导思想就是突出对文章本身审美韵味的把握,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方面有所收获。
课上虽然注重了学生讨论和朗诵,取得明显的效果,但可惜问题探究时难以深入,导致升华不够。而学生发言又比较浅,如果能适时加入一些背景材料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就更好了。
西部教学设计7
教材简析:
本课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教材的安排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祖国西部地区的人文地理资源,以及西部大开发新步伐的成绩,激发学生对祖国西部的向往之情与投身西部建设的壮志豪情。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我国西部大致范围、地理人文特色、经济发展状况。
2、启发学生认识西部大开发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3、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热情,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我国西部的大致范围、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少数民族风情,感受西部的美丽与神奇。
教学难点:
启发学生认识西部大开发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西部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及西部开发成果的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相关图片、课件。
教学流程:
一、以歌曲欣赏,创西部情境
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一起来听一听,你们知道这个快乐的童声来自于祖国的哪个地方吗?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二、认西部省市,知西部范围
1、你印象当中的西部指的是哪些地方?
2、打开书P81,从书上的地图上找出西部所含省市,用笔圈一圈,再读一读。
三、寻西部资源,唤西部向往
1、交流:你到过西部吗?都去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哪些印象?
2、打开书,结合P82——P86上的.内容,交流西部风采。
3、观看课件:西部风光,师动情解说。
4、知识竞猜:西部知多少
(1)、历史名人我知道
(2)、民俗文化我欣赏
(3)、丰富资源我了解
5、小结,谈感受。
板书:资源丰富。
四、找东西差距,激开发热情
1、再看地图,结合数据,谈谈感受!
板书:相对落后
2、交流西部贫穷、落后的资料。
3、观看课件,联系自身,升华情感。
交流: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能为西部建设做些什么呢?
五、知开发战略,援西志向
1、了解国家开发战略。
板书:西部开发
2、(课件:到西部去)
初步了解西部开发战略工程。
总结:西部大开发必然会给我们带来一个更加灵秀、富饶、美丽的新西部!
课下,请同学们收集西部大开发的资料,下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西部,去了解祖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欧洲西部教学设计06-30
《西部晨曲》教学设计07-04
欧洲西部的教学设计06-16
走进西部单元主题教学设计范文03-19
五年级音乐《西部风情》教学设计06-16
欧洲西部教学课件03-28
《欧洲西部》教学反思09-10
欧洲西部的教学反思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