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麦穗》教学设计(6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拣麦穗》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拣麦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及深层意蕴,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拓展探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配乐投影:乡村麦田、金色的麦浪、拾穗的身影等画面
(肖邦钢琴曲《月光》)舒缓、恬淡、忧伤的气氛
二、整体感知:通过朗读、导读、赏析、比较、探究课文的思路和作者的主旨,感悟幽远、恬淡、忧伤而深沉的意境。
师:朗读第1、3—8自然段
生:聆听感知村姑拣麦穗的习俗
师生:赏析环境描写,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方法)品味、交流、共同。
探究:“村姑们”怎样拣麦穗?“村姑们”为什么要拣麦穗?
穷苦村姑拣麦穗习俗;想像的幸福美好的婚姻生活,痴梦,痴想
生:朗读:女生齐读第2、12—37自然段,其中对话、灶糖老汉:男生个读;大雁:女生个读。
探究:“我”如何拣麦穗?“我”为什么要“嫁”灶糖老汉?老汉是怎样一个人?“我”和老汉关系怎样?
师生:品读细节描写、注意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细节,感悟、交流、探究:
“我”:天真无邪、向往快乐美好、可爱、真挚、丑陋而少人疼爱的少女渴求、依恋“人之间真诚”的`爱。
“老汉”:卖灶糖老头、貌丑、慈祥、孤独、居无定所、纯朴、善良、疼爱、解人意、持续关爱
习俗(童真)
少女拣麦穗往事人之间真诚的爱
情怀(少女梦想)
师生探究: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细节,对比、品悟、交流:
投影:1、“村姑们”拣麦穗的结果怎样?
2、“我”长大后和老汉的关系有了怎样的变化?
3、小火柿子两段描写有什么不同?小火柿子象征意义?
4、灶糖老汉死了,“爱”和对“爱”的渴求就不存在吗?
5、“我”与村姑拣麦穗有什么不同?
6、“我”与村姑拣麦穗的结果是否相同?为什么?
7、你对村姑们拣麦穗的习俗或我拣麦穗的往事有什么感想?
师:小结:纯朴痴梦幻灭令人感叹认命至真至善至美的爱的永恒
爱永恒执着引人深思
对至真至善美的爱执着的渴求
三、拓展探究:散文美不美?美在哪里?艺术特色?
1、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效果:(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渲染烘托铺垫背景线索)
背景:时间乡村社会背景
月夜下的麦田:环境描写烘托:空旷恬淡忧伤
意境:幽远深邃田园诗“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爱
小火柿子:象征意义:“我”对朴素的爱的渴求执着
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是作者童真的情怀和梦想追求的寄托。
2、人物刻画:性格突出(纯朴认命的村姑们;天真无邪、可爱、真挚的“我”和慈爱、孤独的“老汉”)
反映社会现实(村姑们命运的“可叹”)
3、思想性:引人深思(“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爱”的永恒及执着追求)
4、文学性:含蓄深沉、文笔清新、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四、知识点击:师:投影:介绍张洁相关资料。
五、朗读课文:(配乐肖邦钢琴曲《月光》)“年复一年。┄┄它早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
六、专题探究:“人性美的回归”分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交流。
“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朴素的爱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体现?怎样才能使世界充满爱?
七、课后作业:
1、预习《我与地坛》自读课文思考:作者二十岁突然截瘫,在十五年漫长岁月中,由“失魂落魄”到小说获奖,思想感情经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这样的变化,与地坛这个环境有怎样的关系?
2、拓展探究:“生存环境与命
《拣麦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人物的个性、语言。
2、了解故事线索,学习作者安排故事情节的手法。
3、学习作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纯朴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难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张洁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女作家。她曾经说过:“文学对我不是一种消愁解闷的爱好,而是对种种尚未实现的理想的追求,愿生活更加象人们所向往的那个样子。”那么她向往的生活,追求的理想又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拣麦穗》这篇课文,走进张洁。
板题:拣麦穗
二、简介作者:
张洁: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散文集有《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而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得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三、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张洁作品的创作主题都是围绕着“人”与“爱”展开的。那现在我们就来欣赏她这篇描写童年的散文,一同来感受她细腻、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吧。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整体线索。(同学阅读课文)刚才同学们阅读过课文了,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来给大家复述故事。
点拨:故事是开头写了一群姑娘们在拣麦穗,再讲小女孩也拣麦穗。拣麦穗就是为了备嫁妆。因为她想嫁给卖灶糖的老汉。后来老汉死了,小姑娘很伤心,在柿子树下哭。
2、请说出本文的主要人物。
点拨:大雁、卖灶糖的老汉
3、本文写到他们哪几件事?请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明确:大雁拣麦穗时说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板书:拣麦穗嫁
请模仿这一格式归纳后面两件事,尽量用文中的词语
板书:绣荷包送站树下哭
4、大雁站在树下痛哭时,已不再是昔日那个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了,她真的只是在痛哭“世上最疼爱我的那个人去了”吗?如果不是,请说明你的理由。
板书:一个美丽的梦丢失想念
今天看来,大雁拣麦穗、绣荷包是学着其他农村姑娘编织美丽梦想的开始,而卖灶糖老汉只不过是大雁实现梦想最好、最真实的寄托。当梦想丢失时,除了痛哭,更多的是深深的思念。
5、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线,暗线)
点拨:明线:拣麦穗;暗线:爱。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
四、赏析全文:
(一)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a、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分析: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b、总领全文,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二)、请同学朗读第二部分
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是怎样的女孩?
点拨:天真烂漫,幼稚纯真、天真无邪
2、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点拨: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3、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点拨: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4、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点拨: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
五、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品味并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到她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向往。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作业布置:词句品味积累
板书设计:
拣麦穗嫁
绣荷包送一个美丽的梦丢失想念
站树下哭
《拣麦穗》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学生自觉阅读习惯的养成。
2、文中纯朴人性之美的感悟。
2、文章主题的探讨:作者通过追梦和梦想的破灭来表现人在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社会性的增长而导致美好情感流逝的怅惘之情。
学习活动设计
一、教师导语
“文学绝不仅是镜子般地反映人们的不自由和争取自由的斗争,而且是不自由态的自由补偿。受着社会与精神种种羁绊的人们,可以在文学营造的审美世界里获得某种自由感。”所以在本单元的散文世界里,淡雅的荷塘、朦胧的月色消解了朱自清先生现实世界的惆怅,精神“家园”的追寻体现了冰心老人对爱与美的永恒忆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拣麦穗》仍是一篇呼唤爱与美的力作。
幻灯展示有关张洁的内容。
二、阅读习惯养成活动
1、交流预习过程中自己关注到的生词。
2、交流预习过程中发现的妙语。
3、交流你对本文有疑问的地方。
4、教师幻灯展示应该让学生关注的字词。
三、文本解读活动
1、交流阅读课文后整体感受到的作者的感情。
(1)学生阅读课文后交流整体的感受,可以不作理性分析。
提示:惆怅和失落。
(2)通过寻找课文中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段落将此问题具体明朗化。
①课文:“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上一口气,谁也不会关心她们曾经有过的那份幻想,甚至连她们自己也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
提示:递进句式的运用将作者心中深沉的哀叹表现出来。反问句式增强了这种惆怅。
②课文:“等我长大以后,我总感到除了母亲以外,再也没有谁能够像他那样朴素地疼爱过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我那个像猪肚了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提示:此处是梦想丢失的失落之情。
2、讨论文章作者为何会感到惆怅和失落?
(1)阅读文章的第一个梦,讨论交流农村姑娘的梦与作者惆怅情绪的关系。
①体会农村姑娘边拣麦穗边做梦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抓住景物描写的清幽、动作描写的急切、心理描写的热盼来感受梦想的美好。
②体会梦想变味后的苦涩是难言的。
抓住前后心理描写的变化、如:“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的,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
③讨论:农村姑娘想嫁一个好人家的梦想为何不能实现?
此处学生可以在已有的知识积累上给出自己的看法。
提示:残酷的现实(如社会的习俗、经济上的无奈)逼迫人生的美丽梦想不能实现而破灭。作者惆怅的情绪来源于不可抗拒的现实对梦想的摧毁。
(2)阅读文章的第二个梦,讨论交流我儿时的梦与作者失落情绪的关系。
①体会我与卖灶糖老汉之间情谊的朴素、纯真之美。
提示:抓住卖灶糖老汉与我对话的语言体会。
②体会这种纯真之情随着老汉去世和我的成长而流逝后的无奈。
提示:抓住“小火柿子”的景物描写和“烟荷包丢失”这一细节感受体会。
③讨论:儿时饱含朴素而纯真情谊的梦想为什么会丢失?
提示:作者失落的情绪来源于岁月的流逝导致人生美丽梦想丢失的伤感。
3、讨论这两个梦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共同的象征意义?
提示:这两个梦想都经历一个从生成时的美丽到破灭或失落时的怅惘的过程。这两个梦可以看成人生美好东西(一种生活、一份情感)的.一种象征。追逐梦想也就是追逐人生之路上的美好之物。
四、阅读延伸活动
1、学生讨论这种梦破灭与丢失引出的惆怅与失落情怀在人类的精神追求之路上有一种怎样的普遍性?
幻灯展示海德格尔在解读荷尔德林的诗时的一些关于人类精神家园的话语:
“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的本源之处。”
“生活里面应该有美。”
教师小结:作为人生行程开端的童年,像水流一样,在源头处是最干净,最自然的。人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远离本性、远离自然而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自然的本性不断地受到社会性的融解、侵蚀,人的心灵日趋复杂、矛盾,日趋远离原初的自然,而失去精神栖居之地。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在不停的寻找着自己的栖居场所,无论是现实的居所还是心灵的归宿。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我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我们更渴望精神家园中美好的情愫充满张力,从而使我们的人生更丰盈、更饱满、更多姿多彩。
2、作业设计
请大家谈谈你曾经感受过的至真的情感及其对你的影响。以《永远留在记忆深处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随笔。
《拣麦穗》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2.理解作者对人间纯真的感情的赞美。
能力目标
品味文中精彩的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以及含意丰富的语句,学习作者以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叙述事件的散文写法,深刻理解作者的思想。
德育目标
学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真情以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中所蕴含的感情。
2.品味作者在对话描写、行为细节描写及含意丰富的语句中流露出淡淡的伤感的散文语言。
教学难点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2.体味散文的思想性、文学性。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教读本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展开第一轮“泛读式”讨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接着展开第二轮“探究式”讨论,品味含意丰富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要赞美的人间纯真的感情;最后是“交锋式”讨论,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感情基调,学习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的真情付出。
2.探究拓展法。以学生自行探究研讨为主,力求从课文写作技巧出发向纵横拓展,力求从学习理解向迁移运用转化,从而达到提高思维层次,增强学习能力,完善学习素养的目标。
课前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文字资料、图象资料等;让学生预习并解决字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对人间纯真的感情的赞美;师生共同研习课文,分析文章的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爱:希望得到父母的疼爱,希望得到师长的关爱,希望得到朋友的友爱……每个人都是一个追寻爱的小溪,而每个人又是付出爱的源泉,千万条小溪汇聚成爱的海洋,这个世界才充满爱!作家张洁就是其中一条默默追寻爱的小溪,她的作品使人要让世界充满爱。我们通过品味她的作品《拣麦穗》来体味她对爱的追寻。
二、作者简介
张洁(1937-),当代作家。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三、初读文章,“泛读式”讨论,初步感知文意
1.速读文章,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醒学生积累一下词语:
(1)死乞百赖:纠缠个没完。
(2)戏谑:开玩笑。
(3)步履:步行,步伐。
(4)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
(5)约莫:揣测、估计
(6)企望:期盼,盼望。
2.学生大声读课文,初步交流阅读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四、再读文章,“探究式”讨论,整体把握文意,深层探究,理解作者的感情
1.学生默读课文,根据问题概括课文三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①“拣麦穗”在这里是一种实际的行动还是作者的某种情感的承载?
②去拣麦穗的人情感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同桌之间进行讨论交流。
提醒学生注意细化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若“拣麦穗”是某种情感的承载,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概括这种情感?拣麦穗时村姑们心中的男人和“我”心中的男人有什么不同?怎么去形容这些情感的变化过程?
明确:课文叙述了村姑们一个幻灭的梦和“我”(小女孩)一个失落的梦。
板书:
村姑们——幻灭的梦
拣麦穗
小女孩——失落的梦
3.聚焦关键问题,理解其深层含意。
①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我”拣麦穗时的梦是什么?
③卖灶糖的老汉为什么要如此疼爱“我”?为什么“我”会越来越依恋他?
学生联系上下文,揣摩文意,讨论交流。
明确:①文章先讲述了村姑们幻灭的梦作为下文的铺垫和映衬。她们在做姑娘时起早摸黑地拣麦穗,一个季节也许只能拣上一斗。她们把拣的麦子卖了,把钱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回来置办嫁妆。她们做着美丽的梦。但是,她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依依顺顺”地嫁出去后会发现,眼前的男人并不是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
②“我”在刚刚能够歪歪趔趔地提着一个篮子跑路的时候,就跟在大姐姐的身后拣麦穗了。别人戏谑地问她为什么拣麦穗,她“大言不惭”地说:“我要备嫁妆哩。”别人又问她要嫁给谁,答曰:“我要嫁给那个卖灶糖的老汉。”不谙世事、憨态可掬的话充满了童趣。
③卖灶糖的老汉听说“我”长大后要嫁给他之后,虽然知道这无法成为事实,但小女孩童真的感情慰藉了那个孤苦老汉,他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她。因为卖灶糖老汉对“我”的疼爱不仅是带一些小礼物给“我”如此,还表现在尊重“我”的内心上,他保护“我”的感情,在“我”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我”是他的小媳妇。他的爱带着无私的性质,他疼爱“我”,还因为“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
4.教师总结:《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村姑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
五、学生朗读文章,进一步深刻领会文意。
六、理解作者感情,“交锋式”讨论,合作研讨,开放探究。
教师提问:1.“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常常要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明确:“烟荷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一种纯真的感情,作者在卖灶糖的老汉去世后一直在追求着这种真爱,追寻着失落的梦。
2.这种感情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吗?
(老师先讲一个生活现实中的例子)前段时间报纸报道了一则新闻。马路上一位老婆婆被一辆出租车所撞,肇事司机迅速逃逸。一位男子自告奋勇要送老婆婆去医院,想请路人留下个联络方式证明事情经过,谁知路人无人肯签。后来男子与另一不留姓名的货车司机送老婆婆到医院之后被老婆婆家属反咬一口,认定他就是肇事司机。
提问:为什么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会这样?你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并相互交流。
在现实中,村姑们幻灭的梦是生活的常态,我们经常遭遇爱的幻灭,但是我们对于真爱的追求从来没有中止过,虽然这种真爱可能失落过。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深刻理解作者的感情。
2.思考写作上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形成怎样的感情基调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在熟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感情基调的基础上,探究文章的感情基调形成,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品读文章,感受作品的感情基调,赏析文章中表现作者情感的细节。
1.小女孩的童稚纯真和因为时间的无奈而使美丽的梦逝去的淡淡伤感使文章的语调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有感情地读课文,揣摩文章的感情基调,找出能体现文章感情基调的词语或句子,仔细体会品味。
学生自主赏析,同桌之间交流,然后师生交流。(先让学生自己找,自己交流,然后老师提出自己找到的一些学生没有找到的细节,先请学生去品味,然后老师与学生交流看法)
两个比较突出的而学生可能比较难品味到的细节:
①“她拼命地拣哪,拣哪,一个收麦子的季节,能拣上一斗?她把这麦子换来的钱积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然后她剪呀,缝呀,绣呀……也不见她穿,也不见她戴。谁也没和谁合计过,谁也没找谁商量过,可是等到出嫁的那一天,她们全会把这些东西,装进新嫁娘的包裹里去。
不过当她们把拣麦穗时所伴的幻想,一同包进包裹里去的时候,她们会突然感到那些幻想全部变了味儿,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呀!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啊!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这算得了什么呢?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一口气,表示同情。谁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经有过幻想。连她们自己也甚至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哪一个美丽的梦。有谁见过哪一个人会死乞白赖地寻找一个梦呢?”(由点到面地分析文段中流露的情感,然后探究表达效果产生的原因)农村姑娘们起早摸黑地拣麦穗,她们“拼命”地拣,一个季节也许只能拣上一斗。但是她们“年年拣,年年卖,年年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拣,带着美好的幻想拼命拣。她们把拣的麦子卖了,把钱攒起来,等到赶集的时候,扯上花布,买上花线,回来置办嫁妆。她们做着美丽的梦。但是,当她们出嫁时“她们会突然发现那些幻想全都变了味儿”,她们觉得多少年来她们“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依依顺顺”地嫁出去后会发现,眼前的男人并不是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但是她们“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顶多不过像是丢失了一个美丽的梦”。这一段农村姑娘们梦想的幻灭,让读者读来觉得字里行间读充溢着一种淡淡的伤感。作者在这里用了一种比较的手法。农村姑娘们当初越是拼命,越是卖力地去拣麦穗,后来就越能让她们自己觉得傻。农村姑娘们的无奈,同时她们自己的不会感到过分的悲伤,让读者们会替她们惋惜并悲悯她们的命运,淡淡的伤感涌上心头。
②“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树梢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个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的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本来柿子长在高枝上应该是早熟的,而且比较难没让风刮下来,雨打下来,雪压下来,所以在这里这个“小柿子”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情感。卖灶糖的老汉去了之后我仍然看见柿子“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老汉的老去让“我”与老汉之间这段纯真的感情成为一段过去,一段只能在记忆中追寻的过去,因为这段感情的可贵和纯真,所以老汉的老去让这段感情显得伤感而珍贵。“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让读者觉得这种真爱禁得起考验,而且永不褪色,同时让读者也来赞美和向往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美好的情感。
其他的细节学生自主品味
③“他把旱烟锅朝鞋底上磕着:‘娃呀,你太小哩。'
‘你等我长大嘛。'
他摸着我的头顶说:‘不等你长大,我可该进土啦。'
听了他的话,我急了。他要是死了,可咋办呢?我急得要哭了。
他赶紧拿块灶糖塞进了我的手里。看着那块灶糖,我又带着眼泪笑了:‘你别死啊,等着我长大。'”
④“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倒真是越来越依恋他,每逢他经过我们村子,我都会送他好远。我站在土坎坎上看着他的背影渐渐地消失在山坳坳里。
年复一年,我看得出来,他的背更弯了,步履也更加蹒跚了。这时,我真的担心了,担心他早晚有一天会死去。”
⑤“我看不见田里的麦穗,却总是看见蝴蝶和蚂蚱”
⑥“大言不惭”、“贼眉贼眼”、“她们全都放声大笑,像一群鸭一样嘎嘎地叫着”、“我娘笑得个前仰后合,说那不是烟荷包,皱皱巴巴,倒像个猪肚子”
2.揣摩卖灶糖老汉和“我”的心理,表演“我的话,很快就传进了他的耳朵”到“你莫愁,等你长大,我来接你”的内容,尽可能地把既舒缓从容又有淡淡的悲伤情感表现出来。
学生揣摩、表演。表演之后让表演者和台下的观众交流表演者对情感的把握是否到位。
3.学习文章的写法,用一种情感基调(可以是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也可以是清新明快,还可以是活泼生动的)写一段文字叙述自己童年的往事。
学生自主构思,同桌互相交流,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这篇记事散文的特别之处在于用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语调叙述童年的往事,渴望用自己的笔帮助读者走向充满同情、友爱、关怀、信任的纯净世界。其实张洁的作品长于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她的许多小说意境含蓄深沉,文笔清新,富有散文的抒情,如同一幅幅“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黄秋耘语)。
六、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上的表达交流,然后写一篇有特定的感情基调的记事散文,二三百字左右。
2.课余通过各种途径选读张洁的其他杂文,并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村姑们——幻灭的梦思想性
拣麦穗
小女孩——失落的梦文学性
《拣麦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
2.学习本文生动传神的语言,纯净朴素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仔细感悟贯穿全文的纯朴的人性之美。
4.体会文中作者蕴涵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把握作品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通过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审美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讲解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一.导语:
a.继冰心之后,中国文坛又出现了一位熠熠闪耀的女作家——张洁。
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的文章如一幅“幽雅淡泊的泼墨山水画”,“诗情画意被罩于一层由温柔的忧郁和缠绵所构成的朦胧薄雾之中,有点难以捉摸,却又强烈地拨动读者的心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洁的散文《拣麦穗》,一起来走进张洁。
b.作者简介: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原籍辽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等。其中《沉重的翅膀》获得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她的作品以“人”和“爱”为创作主题,常在文坛中引起争论。她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作者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字词积累:
字音:拣麦穗(suì)磕(kē)碰戏谑(xuè)害臊(sào)山坳(ào)蹒跚(pánshān)
词义:戏谑:开玩笑;步履:步行,步伐;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艰难的样子。约莫:推测,估计。企望:期盼,盼望。死乞白赖:纠缠个没完。大言不惭:说大话而毫不感到难为情。
三.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四个同学一组)
思考讨论:1.课文已自然地分成三个部分,请给三个部分拟上小标题.
2.结合文章标题思考:谁拣麦穗?在拣麦穗时她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梦实现了吗?两者对梦的态度有怎样的不同?3.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线,暗线)
1.第一部分:直接入题,叙写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幻梦以及幻梦破灭,姑娘们拣麦穗或姑娘们的梦想;
第二部分:回忆“我”童年拣麦穗的幻梦以及得到温爱,我要嫁卖灶糖的老汉或我的梦;
第三部分:卖灶糖老人的离去,“我”渴望爱的幻想破灭,卖灶糖的老汉去了或梦幻的破灭
2.“我”:和姑娘们;我:嫁卖灶糖老汉姑娘们:换取嫁妆,憧憬幸福的婚姻;梦想破灭;我:寄托对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信念;姑娘们:麻木、顺受.
3.明线:拣麦穗;暗线:爱。汇成一曲催人泪下的人间挚爱的歌.
四.赏析全文.
A.精读第一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课文开头部分写到农村姑娘拣麦穗时的梦,它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引导:a.为故事提供了一个背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讲解:前者是一个广阔的大背景,在这个表面美好,实则灰暗的背景下,作者不仅巧妙地暗示了世俗婚姻的愚昧和广大农村妇女在爱情婚姻方面的不幸,更哀叹了人生美好事物的易逝——连自己都不自觉地就放弃了,就像那些农村姑娘一样。这也是全文的情感基调(令人伤心、惆怅)。而后者表现的是一个具体的“个案”,表达的是一个天真烂漫幼女纯真的爱心。对比描述两种美梦的破灭,我们不难发现,两种美梦实际上有着巨大的反差。
b.总领全文,并贯穿全文,为下文写“我”儿时幼稚,纯真的梦作铺垫。
B.请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部分(独白,“我”,二姨,老汉各一位同学).
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1.我是怎样的女孩?天真烂漫,幼稚纯真.天真无邪
2.怎样理解“我”的梦想——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正因为“我”天真烂漫,幼稚纯真,才会有那样天真的想法。“我”的梦想和一般的农村姑娘的梦想不同,更让人同情,“我”也因此得到老汉的爱护。
3.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位老汉是一个十分慈祥和善的人,以卖灶糖为生,勤劳而乐观,对“我”很好,并非是真的想要娶“我”,“他那样朴素地疼爱我——没有任何希求,也没有任何企望的”。
4.老汉真是为了要娶“我”吗?怎样理解老汉对我的爱?
不是.老汉对我的爱是没有任何希求,没有任何企望的这才是人世间至真,至善,至美的爱.也是作者才讴歌的爱.
C.精读第三部分,讨论思考下面的问题:
A.课文写到“我”在村口的柿子树下站着等卖灶糖的老汉时,有一段这样的描写:
那棵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那个柿子多半是因为长在太高的枝上,才没有让人摘下来。真怪,可它也没让风刮下来,让雨打下来,让雪压下来.……
我仍旧站在那棵柿子树下,望着树梢上那个孤零零的小火柿子。它那红得透亮的色泽,依然给人一种喜盈盈的感觉。……(第三部分第7段和第9段)
1、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象征)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②运用了反衬手法。用“红得透亮的色泽”、“喜盈盈的感觉”反衬“我”听到卖灶糖老人离开人世时极度悲哀的.心境,这里以乐景写哀景,使悲哀的感受更透彻肺腑。
2.“小火柿子”在这里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火柿子”在这里象征了自然界中那些生命力顽强的美好事物,它们历经风雨,不改本色。
3、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寄托了对卖灶糖老汉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对老汉离世的悲伤、痛苦、怀念之情。寄托了作者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着追求。
B.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1.“烟荷包”在文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象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①“烟荷包”寄托了作者对老汉的思念与感恩之情。
②“烟荷包”虽然粗糙、丑陋,但它饱含了作者对老汉所给予的那份朴素的疼爱的回忆,作者想找到它,就是想找到生活中朴素的温爱,这种温爱是作者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体会感情:年少时每个人都有过五彩缤纷的梦,梦虽美丽,有时却如肥皂泡一般被现实一触即溃。于是有人沮丧,有人绝望,也有人重新点燃理想的火花。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和第三部分,初步体会文中作者的感情。请两个朗读较好学生读。
提问:你们从他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引导:微带感伤的感情基调,令人伤心,惆怅。
六.品味语言,品味细节描写:大家已感受到文中弥漫的淡淡的感伤与惆怅。下面请大家共同来品味这两部分的语言,看看能否有更深刻更细腻的感受?(四人一组交流讨论,然后谈谈自己喜欢的,印象深刻的句子)我也找了三处,让我们来共同品味。
1.等到田野腾起一层薄雾,月亮像是偷偷地睡过一觉重又悄悄地回到天边,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又是什么呢?
唉,她能想什么呢!
学生读,然后四个同学一组思考讨论问题:
去掉加点的部分,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月亮升起仿佛是隐秘的,羞涩的,犹如少女拣麦穗时的心情。
②突出“能”,她们没有太多的奢望,只想嫁个好人。)
2.觉得多少年来,她们拣呀、缝呀、绣呀,实在是多么傻啊!她们要嫁的那个男人,和她们在拣麦穗、扯花布、绣花鞋的时候所幻想的那个男人,有着多么大的不同,又有着多么大的距离。但是,她们还是依依顺顺地嫁了出去,只不过在穿戴那些衣物的时候,再也找不到做它,缝它时的那种心情了。
学生读,四个同学一组思考讨论问题:
第一处加点部分与前文“拣呀、缝呀、绣呀”似乎有些重复,换成“当初”,不是更简洁吗?“依依顺顺”去掉之后,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作者在这里流露出怎样的感情?
(①强调她们为准备嫁妆做了许多,而这一切在她们出嫁时全都成为一场虚空,更显出惆怅和伤感。
②“依依顺顺”有这样的意味:梦幻破灭就破灭吧,认命吧。这里有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屈服和认同。作者对她们依依顺顺的出嫁有否定,更多的是同情和理解。)
3.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到那个皱皱巴巴的,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可是,它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
学生读,思考讨论问题:
把“常常”换成“很”,好吗?“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用词既不美,又与前文重复,删掉也不影响句子表达,那么可否删掉?最后一个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很”表明感情的程度深,刻骨铭心,“常常”指从那时到现在思念频率之高,过去的经历,和老汉之间纯真的情意从未忘怀,表达“我”对逝去的美好事物仍抱有不灭的怀念与追求。
②多次提到“皱皱巴巴的,烟肚子一样的”烟荷包,是因为它会让人想到纯真的童年时代,寄托了“我”儿时纯真的梦想和对美好感情的憧憬。最后一句传达出作者对美好感情和美好事物逝去的惆怅与感伤,与作品开头营造的淡淡的哀愁这种感情基调相一致。)
4.提问学生:让每个小组谈一谈所找的喜欢句子,谈谈他们的感受。以小组为单位,多鼓励,一个成员发言,其它成员可以补充。看哪一个小组说得好。
七.小结:拣麦穗以一种舒缓从容而略带伤感的笔调描述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追逐美好的人和事的故事,是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颂。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分享了张洁的一段令人伤感的儿时经历,感受到她对至真至纯的美好感情的渴求,向往。也愿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美好如风霜不倒的火柿子永远鲜红透亮。
《拣麦穗》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朗读,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文中的景物、人物描写,通过品味文章语言,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探究文章写作技巧的深层含义,提高散文的鉴赏能力。
4、通过拓展阅读,帮助学生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教学思路
整体感悟——研读赏析——深入探究
三、教学步骤
(一)熟悉作者及其作品风格
张洁:当代女作家,著有《沉重的翅膀》《方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
张洁早期的散文创作,往往直接追求、呼唤爱与美。在以童年生活为主的“大雁系列”中,作者描述了一个憨知、纯朴的女孩“大雁”追逐美好的人与事的故事,《拣麦穗》就是其中的一篇。我们早在初中的《挖荠菜》中已经认识那个在贫困的生活中苦苦挣扎却从不放弃的倔强的小女孩。
张洁以“人性”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二)整体感悟
1、读了这篇文章你会想起些什么?
提示:一些人一些事一首歌一幅画,其他诗其他文章。
2、你认为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示:一个小女孩的童年梦想。
这篇叙事散文,以童年女孩“我”的天真单纯的视角,记叙了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小女孩的失落的梦,同时向人们展现了一充满爱与美的童年世界,是一篇非常精致的散文。
3、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一个小女孩对一个老汉的依恋之情。
(三)研读赏析
1、赏析第一节
提问:文章主要写“我”的童年梦想,为什么还要在开头写农村拣麦穗这一节?
通过诵读、小组讨论的方式,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
提示:(1)写景的句子描写了自然环境。着重写了乡村麦田清晨与傍晚的景象,渲染出景色的恬淡、朦胧和宁静,如诗如画般的美丽。
(2)写了社会环境:农村的风俗习惯——拣麦穗,攒钱,备嫁妆。描绘了姑娘们拣麦穗时的心情——文中多次出现“幻想”一词。交待了姑娘们最后的结局——嫁了一个与幻想差距很大的男人。
作者通过议论表明农村姑娘们的梦都是会破灭的,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第一小节的作用:
①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一个背景: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中。用一般农村姑娘的梦想与“我”的梦想做对比,用她们的结局来昭示“我”的结局。
②为下文作铺垫和映衬。
2、赏析第二节
提问:怎么理解“我”的梦想——要嫁给一个卖灶糖的老汉?
(1)从“我”动作、神态、语言、心理中体会“我”的年龄、性格特点。
——不懂事、贪玩、天真无邪、很可爱、但又孩子气。
(2)从外貌、语言、动作来分析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年纪大,但他很慈祥,爱笑,对小孩子很亲切,说话符号儿童的心理。
能安慰“我”,给我灶糖吃。在“我”的眼中,他应该是不错的人。
(3)分析卖灶糖的老汉为什么要如此疼爱“我”?为什么“我”回越来越依恋他?
卖灶糖的老汉听说“我”长大后要嫁给他之后,虽然知道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但小女孩童真的感情慰藉了这个孤苦老汉,他以实际行动回报了小女孩纯真的感情,每逢经过村子,他总是带些小礼物给她,因为卖灶糖的老汉对“我”的疼爱不仅是带一些小礼物给“我”如此,还表现在尊重“我”的内心上,他保护“我”的感情,在“我”懂事知道害臊后,不再称“我”是他的小媳妇。他的'爱带着无私的性质,他疼爱“我”,还因为“我”是个“贪吃的,因为丑陋而又少人疼爱的孩子”。
3、赏析第三节
提问:怎么理解“我与老汉之间的感情?
(1)找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地方,
(2)怎么理解“这时,我真的担心了……难道之前我不是真的担心吗?
(3)“烟荷包”中寄托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作者常常想找到那个像猪肚子一样的烟荷包?
(4)“小火柿子”象征着什么?(答案略)
(四)小结
这篇散文的成功之处:题材写童年的经历,反映大家熟悉的心理历程,表达共通的、可理解的情感。内容上营造了田园诗一般的氛围,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纯洁美好的感情。
《拣麦穗》是一曲对人性美、对人与人之间纯真感情的赞歌,小女孩失落的梦与农村姑娘们幻灭的梦的对比,还表现出作者对扭曲的人生形式的否定,对理想的人生形式的执著追求。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忧伤而美丽,充满了爱与感动、天真与纯洁。
【《拣麦穗》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拣麦穗》教学设计05-05
《拣麦穗》教学设计06-18
《拣麦穗》教学设计6篇05-05
《拣麦穗》教案设计06-22
拣麦穗教案教学反思03-31
拣麦穗的教案04-09
《拣麦穗》说课稿07-03
拣麦穗的教案08-24
拣麦穗教案04-20
《拣麦穗》教案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