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1 17:17:5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新闻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闻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闻教学设计

新闻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读课文,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诉我这则新闻分别讲了什么事?(借机引导学生什么叫导语及其作用)

  2.再读,找出记叙这件事的六要素。(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精读讲析:

  1.教师导学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2.思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几个方面总领全文?

  它的主体部分分几层,是怎样衔接的?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1.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3.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赏析:

  新闻的语言要求准确精炼,且这两则新闻记叙了我军排山倒海的

  ,是语言铿锵有力,品味这两则新闻,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课后记:

新闻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多途径收集新闻,培养搜集新闻的兴趣和能力。

  2、在互动、合作的口语交际情境中,着重实践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见闻,并说出自己感受和想法的课程目标。

  3、通过交流、评议,激励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收集新闻,谈谈看法。

  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如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观察生活等,收集有关新闻,如国际新闻、国内新闻身边的新鲜事等,从收集到的新闻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想想怎样说得清楚明白,简明扼要,多练说几遍,再想想对这些新闻有什么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共鸣

  1小游戏:看谁反应快

  2谈对联

  3小结,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新和真。

  二、自由交流,共同感悟

  1读教材,明确搜集新闻上的要求

  2说新闻(指名)

  3从同学说的新闻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人、事等)

  (板书:讲清楚 听清楚)

  4再读教材,明确本课其他要求

  (板书:谈看法 积极评)

  5小结

  三、巧设平台,课中实践

  1观看发布会录像

  2讨论:发布会上有什么样的人物?主持人怎么做?

  3小组活动,尝试进行发布新闻会

  4选择主持人,简单培训

  5全班交流

  四、展现成功,经验共享

  1记者采访:发布会进行到现在,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2小结

  五、现时播报,开放交际

  1评选一批受欢迎新闻发言人

  出示要求:请根据今天学校和班级所发生的情况发布一则新闻

  自己练习-指名发布-集体评议

  六、课后拓展延伸、鼓励实践

  根据今天学校和班级所发生的新鲜事向家人发布几则新闻。

  板书设计:

  小小新闻发布会

  新

  真

  讲清楚

  谈看法

  认真听

  积极评

新闻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录音新闻》这则录音广播稿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赞扬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战,为祖国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歌颂了党的领导。教学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真切地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为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学生常见的电视新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用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 :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三、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

  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二、出示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三、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给下列字注音):

  翱 硕大 悫 顷刻 停泊

新闻教学设计4

  一、创设情境:

  1、学生展示合作完成的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包括震撼人心的图片,配上《辛德勒名单》音乐,让学生入境。

  2、假如你是一名记者,来到这个曾经的集中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一切,你会选择什么角度来报道奥斯维辛,或者你会将镜头对准什么呢?

  二、研读文本:

  1、标题设疑

  本文的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疑问:为什么说没有新闻?

  既然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

  作者写了些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文本。

  2、解决第三问:“作者写了什么?”

  镜头一:参观者的反应和神态

  镜头二:奥斯维辛周围的自然景物

  镜头三:废墟上的雏菊花

  镜头四:年轻姑娘的微笑

  3、总结

  写法:正如焦点访谈所说的“新闻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有一类新闻,会把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因素掺杂其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这类新闻的典范之作。

  角度:将镜头对准参观者的'反应和奥斯维辛集中营四周的景物,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道德责任感。

  4、回到开头的问题“奥斯维辛到底有没有新闻?”

  一样的景点,一样的游客的震惊愤怒,这里阳光明媚,的确没什么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要写呢?用文中的话来说,“非写不可的使命感”齐读6段。“这种不安的心情是什么?”担心人们遗忘历史。

  三、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罗森塔尔1958年写的,那我们今天读这篇新闻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罗森塔尔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历史,希望这类惨剧永远不要发生,可是这半个世纪来,人类又有过多少战争,种族之间经过多少野蛮的屠杀,人类怎样才能杜绝这一悲剧重演呢?

  四、以《集中营生还者的一封信》结尾。

  希望同学们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同时,永远不要忘了培养健全的天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做一个大写的人!

新闻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和收集天下大小事,训练搜集材料能力。

  二,培养学生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通过组织发布新闻和评议新闻的活动,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激励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和身边小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大方自然发言,认真细致倾听,文明礼貌交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结合具体交际内容、情境,培养学生的认识、评价能力和交际应变能力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前准备: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搜集国际、国内新闻,或用调查、访问等形式了解周围最近发生的事情。从搜集、了解到的新闻事件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练说几遍,再想一想自己对这则新闻有什么看

  教学过程:

  一、阅读交际内容,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1、自读课文78页口语交际内容第一段。

  3、说说这节课的任务:召开新闻发布会。

  4、再读第二段,为交际做准备。

  二、小组交流。

  1、以2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新闻发布尝试练习。

  2、发言可以按照“新闻──收集途径──看法”的思路,也可以自己确定思路。通过讲、听、评完善各自发言内容。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引导点拨。

  3、综合学生发言,指导学生明确新闻的.两个基本特点:新、真。

  三、全班互动。

  1、选出主持人到台前主持。

  2、第一个栏目:“国际时讯”。搜集国际新闻的同学发言,其他同学可以听后谈谈对每则新闻的看法,也可以对发言情况作出简单评价(指导学生从语言、态度、情感等方面进行评价)

  3、第二个栏目:“国内要闻”。搜集国内新闻的学生发布新闻,并谈自己的看法。其他学生自由评论。

  4、第三个栏目:身边的事情。搜集周围新闻的同学分栏目发言,其他学生发表看法。

  5、教师小结:

  以上新闻发布会开的特别精彩,我非常感动。同学们不仅搜集了许多新闻,而且还用自己的表达才能很好地发布了新闻,说明大家会搜集,会思考,会表达。大家发布的新闻内容非常全面,说明大家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关心国家大事,这是21世纪少年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

  四、总结

  1、评选“最佳新闻发布者”和“最佳新闻评论员”

  2、小结本次活动,提出新的目标。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更使我明白了:

  1,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说”的能力,还必须历练人格修养,拓宽知识视野。举行“新闻发布会”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面对林林总总的报刊和新闻媒体,学生懂得了筛选,学会了比较。

  2,在一个口语交际话题结束的时候,我们的着力点不应主要在于学生是否学会了做某件事,不应主要在于学生在交际内容方面有怎样的收获,而更为重要、更为核心的是,学生在口语交际能力方面学锻炼了交际技巧和交际策略。

  3,在口语交际课上,老师的指导要适时、适度,尽量不要当“第三者”,不要插足,要放手让孩子自己主讲,自己主持。让每一个孩子敢于当众发言、善于当众发言,是小学口语交际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目标。

新闻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以模仿电台主持的形式,带出对自我的介绍,同时用新闻的形式也是对后面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学期 、新教改、 新创举

  东绛、蠡园两所中学互派教师换岗。

  一座沟通两校之间教学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建成。

  为了促进东绛、蠡园这两所滨湖区各具教学特色的中学之间的教学交流,东绛、蠡园两所中学的校长在暑期合作商谈,在一拍即合的融洽氛围中提出了“互派教师换岗”的新型教学交流形式。

  据悉,开学前几天,东绛、蠡园两所中学分别从教语文、物理的两名青年教师便均已到对方学校报到。今天9月1日,这四名青年教师在交换的岗位上已各就各位,正式开始教育教学工作。

  据两校校方称,此次“互派教师换岗”的.交流形式将进行两个月,这一“实验”若获得成功、效果明显,将在今后大范围、长时间的推展下去。

  由此,我们看到一座旁逸斜出的更能促进沟通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于东绛、蠡园两校间悄然建成。

  二、新授

  1、由示例,引出学生对新闻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新闻的结构、六要素。

  2、由“新闻作为记叙文的一种,既有记叙文的一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与一般的记叙文比较,你觉得新闻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凭感觉和经验谈。

  3、学生认识的模糊性,引出对今天新闻文体的零距离接触,在学习中掌握新闻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

  5、在抓住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6、采取四人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出新闻的各个结构部分、六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三、作业

  我来当一回报社编辑

  以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

新闻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新闻采访以及如何做好新闻采访。

  2.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

  3.通过新闻采访,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时事,明辨是非,弘扬正气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采访,了解采访技巧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采访,掌握提问的角度和技巧。

  教法学法:活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播放视频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刚才的视频内容由几部分组成?你能看出它们的关系吗?(引出新闻采访)

  二、理解新闻采访及注意事项

  1.请说说你对“新闻采访”的理解。

  2.结合新闻特写《飞天凌空》的相关语段,引导学生理解新闻采访的手段(观、听、问、记、阅、录)。

  3.教师出示课件:记者为取得新闻材料而进行的观察、调查、访问、记录、摄影、录音、录像等活动。是一种媒体信息的采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过记者和被获取信息的对象面对面交流。

  4.学生自读教材第13面的内容,了解新闻采访的流程及注意事项。

  (教师同步板书)教师引导概括:

  采访前:

  (1)确定采访主题。通过研究分析,找准热点、关键点,确定采访主题。主题应有价值、有深度、有新意。

  (2)选择、联系采访对象。确定主题后,从专业背景、个人经历、身份性格等方面慎选择采访对象。确定后,与之联络,说明采访主题、目标等,发出邀请。约定采访时间、地点等。

  (3)收集相关资料,拟出采访提纲。围绕采访主题和对象,收集与之相关资料,分析、研究。拟出采访提纲,保证采访效果。(采访提纲见书P13)

  采访中

  (1)守时赴约,注意仪表。

  (2)彬彬有礼,机智倾听。

  (3)有效提问,讲究技巧。

  ①提问应紧扣采访主题,多个角度与层面设问;

  ②要有逻辑性,可由浅入深或由主到次;

  ③问题要分门别类,一一提出;

  ④语言要简洁清晰、准确精练;

  ⑤问题要主旨清晰,范围适中,要求明确。

  (4)过程流畅,轻松自由。

  (5)做好记录,重视笔录。

  采访后:

  (1)整理材料,去粗存精。对相关材料去粗存精,选择重点。不仅要疏通文字,还要补充核实材料。

  (2)成果确认,保持联系。相关新闻作品发表前,采访者应将作品交采访对象确认,这样不仅可避免误解、曲解对方的言论,也能补充、调整自己言论的机会。

  启发:哪些环节是你没考虑到的?大家认为这些环节中最难的'一环是什么?

  三、拟采访提纲模拟采访

  1.观看视频《大学生地边谈——食品安全问题》,并对此进行评价或提出建议(可从采访对象的身份、人数、所提问题、礼貌用语等方面进行评价)。

  2.拟采访提纲。(二选一)

  出示热点素材:

  (1)最近,我班举办了“让自己更美,让班级更优”的演讲比赛,意在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增强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如果就此活动进行一次采访,你打算采访谁?请列出采访提纲。

  (2)最近,我校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文明随手拍”活动,意在宣传文明,倡导文明,践行文明。大家既是宣传者,也是实践者。如果就此活动进行一次采访,你打算采访谁?请列出采访提纲。

  3.小组展示,其他组评价或提出建议。

  4.归纳应注意事项

  (1)尊重采访对象,注意言行得体。

  (2)提问由浅入深,逻辑清晰连贯。

  (3)切忌涉及隐私,不能强人所难。

  四、模拟采访,发现问题。

  选择一组进行模拟采访,其他组评价或提出建议。

  五、布置作业

  课后根据本组的采访提纲,开展实地采访,做好记录,为新闻写作提供素材。

新闻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3、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重点:

  1、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1课时

  课型:教读课

  教学方法:教读法、谈话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请打开课本第49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

  二、讲习课文

  (一)环节一:

  答案: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这可以在7——15段里寻找。这部分叙述人们访问奥斯维辛博物馆的过程。

  抓取信息一般看标题和导语部分,进一步在主体里寻找。这是从新闻结构上着眼。重要的信息是新闻事实,阅读新闻时还要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而新闻材料除了上述两类外,还包括作者的主观评价,因此重要信息多在陈述部分,要分清陈述和评价。这是从新闻材料着眼。这是获取信息的一般方法,对大部分新闻适用。但是,并不是所有新闻的主观评价都与事实截然分离的。下面,请同学们划出表达作者评价的语句。

  (二)环节二:

  (以学生划出的语句引导学生认识这篇新闻的特点)这篇新闻最大的特点是写作者的主观感受。这些感受包括所见所闻所感,而且并没有通过直抒胸臆的方式抒情,但却让人感受到情感波澜的暗涌。请同学们找出最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仔细体会,说说句子的内涵。

  (归纳学生看法,引导他们品句)

  1、“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几个儿童在追逐游戏。”

  如此美好、和平的景象,作者为什么觉得可怕?如果这种景象出现在维也纳的多瑙河旁,只会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与它最相配的景象。两种不相配的东西叠合在一起,作者因此感到“可怕”。无一句控诉,却强烈表达出自己的愤懑,同时在开头给读者造成情感上的震撼和心理上莫名的压抑。

  2、“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第十三段:被囚禁的人们表情木然、姑娘的微笑

  木然:被困难、苦难折磨而产生麻木的表情。(插入资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一扇高墙上写着:“来到这里只有劳动,不能有任何别的设想。不想劳动者可以自己触动电网。”集中营的头头在囚犯到来的当天就对他们说明白:“……集中营进得来,出不去,除非从焚尸炉的烟囱里爬出去。”)“木然”及对姑娘的描写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暗示人们应珍惜今天的和平生活。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一些饶有意味的场景曲折表达感情,使文章意味深长,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这种手法的运用或许能为同学们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

  4、(请划出描写参观者的相关语句)“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他们表情茫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7——15段,作者跟随着参观者的脚步,通过外显反应表现参观者的内心感受。(让学生针对相关描写畅所欲言,想象参观者的心理活动)

  (重点讲解议论句“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作祷告,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谅解,或者为了求得上帝的保佑。杀人着丧失了人性,双手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他们是不可能向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行的,无辜的人们无计可逃,他们也没有办法求得上帝的保佑。

  (总结以上片段的写作手法)通过参观者的动作、神态,侧面表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和纳粹的残暴。

  (三)环节三:(归纳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

  1、文字简练、朴实。(一般新闻的特点)

  2、视角独特。从“平静”中找到新闻。在平淡的事实中,作者感受到平静之下的风暴,那就是每一个参观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他们都受到了震撼,从而更加热爱和平自由。这是善与恶的对立。因此,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景象,而是转而关注人的感受。这一类新闻有别于纯客观报道人和事的新闻,被称为“印象性报道”。

  3、多用否定句:使文章具有统一的风格。标题就是一个否定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背景材料后(即6段),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说“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很多次了”,所以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仍感到非写不可,表现了记者的良心,交代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第二次出现在结尾,呼应前文,突出主题。

  (四)环节四:讨论

  这篇新闻的语言富于表现力。思考:最后一段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是对纳粹罪恶的愤怒谴责,还是对和平自由的希望?还是两者兼有?(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选代表发言)

  (五)总结

  作者通过借景抒情和侧面表现的手法传达了参观者们的内心感情,表达了对纳粹暴行的愤怒和对自由和平的向往。

  (六)布置作业:

  1、找一则消息,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写一句话新闻。注明新闻的来源。

  2、完成课后练习四的第二小题。

  板书

  新闻事实

  新闻材料背景材料

  作者的主观评价

  片段2借景抒情

  7——15段动作神态描写侧面表现恐怖残暴

  写作特点:1、文字简练、朴实。2、视角独特。3、多用否定句。

新闻教学设计9

  课题:录音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教学目标:

  1、学习运载火箭参试人员为祖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学习录音新闻中口语与书

  面语的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自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现场,肯定是一个特别振奋人心的场景。我们不能亲眼目睹这壮观景象,但我们通过广播记者文字和广播员的声音,却真切地感受到了整个运载火箭发射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发射前、发射中和发射后的紧张、兴奋、激动的气氛。

  二、阅读主场

  (一)请校园广播站播音员向同学介绍录音新闻广播稿的特点。(课前准备)

  介绍要点:

  1、鲜明的倾向性,真实性(包括现场音响),注重对气氛的渲染,注重报道的条理性。

  2、语言通俗明白,有较强的口语性。

  3、篇幅短小,多使用短句。

  (二)学习小组自行组织阅读,理解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材料安排的顺序(以时间为序报道火箭发射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交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引起听众注意/火箭发射的准备/火箭的发射)。

  第二部分(8-15段),报道运载火箭落水的情景(交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过渡/测量船上测量的情况/直升飞机测量情况/现场人们的激动和欢呼)。

  第三部分(14、15段),对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任人的采访。

  (三)以课文为材料,尝试模拟播音。(校园广播站播音员提出播音建议,并进行具体指导)

  (四)播放一段录音新闻,让学生再度感受录音新闻播音稿的.写作和广播员的播音,并通过交流,找到学习写作和播音的借鉴。

  (五)学习小组内自由练习。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写在积累本上)

  扶摇直上欢呼雀跃荧光屏下锚橘红硕大遥测

  一个火球像流星般的穿过一片白云。

  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

  (四)布置作业:

  把学到的播音知识运用于实践,节选课文第一或第二部分,向家长模拟播音,并请家长进行评论。从学校即将举行的运动会选择一件事,为校园广播站写一则广播稿。题目自拟。

新闻教学设计10

  精彩开篇词

  进入信息社会,新闻与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新闻的海洋中,新闻不仅是我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享受社会主义民主权利、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重要渠道,也是推动我们日常工作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不仅要读新闻,而且还要认识新闻,培养新闻意识,学会新闻写作,这对于我们将来的工作,是有很大帮助的。

  学习目标

  1、学习采访新闻的方法技巧。

  2、了解新闻的构成要素及特点。

  3、了解新闻的种类,选择合适的新闻载体。

  教学过程

  一、文题展示

  根据自己的采访情况和搜集到的新闻素材,写一则新闻。

  二、写作导航

  同学们,在刚刚学习的第一单元的几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的新闻是哪一篇?对如何写新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技巧吗?

  要想写好新闻,首先要熟悉新闻的种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其次要知道新闻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一般而言,一篇新闻可以分成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背景。

  (一)设置醒目的标题

  消息的标题是全文的眼睛,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它主要有四种形式:

  1.主题式。如:

  (1)胜利截流腰斩“黄龙”

  (2)国民遇难海里挣扎首相挥汗球场尽兴

  主题式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核心。

  2.主题加引题式。如:

  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引题)西藏打击乱捕滥猎不法分子的活动(主题)

  肩题也称引题、眉题,在主题的上面,从一个侧面对主题作引导、说明。

  3.主题加副题式。如:

  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主题)

  希望有关部门舍繁就简,多办实事,加快住宅建设步伐(副题)

  副题也称子题、辅题,在主题下边,对主题其补充、注释的作用。

  4.完全式(主题加引题、副题)。

  如:屡遭打击流浪异地而不改其志(肩题)

  勇哉,科技铁汉刘忠笃!(主题)

  如:二十年获三十多项创造性研究成果,七项受到奖励(副题)

  (二)提炼精彩的导语

  导语是消息写作的重心,是消息的头一句或第一段话,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导语有以下四种形式:

  1.叙述式:是用摘要或综合的方法,对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作扼要的叙述。

  2.描写式:是对消息中的主要事实或某一个有意义的侧面,作间接的描写。

  3.评论式:是对所报道的事实,作简洁、精辟的评论,以揭示事物的性质。

  4.提问式:是把主要事实用提问的方式写出来,使报道的问题更为尖锐,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三)展开丰实的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和补充。其结构形式有两种:

  1.先后顺序。即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

  2.逻辑顺序。即按事情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并列、主次、点面等关系)安排层次。

  (四)介绍背景和结语

  消息的背景和结语是一篇消息中可有可无的内容。

  1.背景是指消息所报道事实的历史情况和环境条件。消息使用的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1)对比性的;(2)说明性的;(3)注释性的。

  2.结语。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有的消息已经把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了。常见的结语有下面三种方式:概括小节式;预测趋势式;提出问题式。

  三、例文引路

  新学期、新气象、新面貌

  一个漫长的寒假已过去,迎来的又是一个美好的春天。在这万物复苏的时刻,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又重新回到美丽的校园,开始了新一学期的征途。

  在过去的征程中,曾拥有过欢笑,拥有过阳光,这都已成为永远的记忆,现在加上一把锁将它封锁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都是新的。新的学期正在向我们招手,拿上我们的武器,整装待发,向新学期的目标迈进!

  今天的校园、办公室、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老师、同学们也都穿着崭新的衣服,他们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校园里到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祥和向上的新气象。

  新学期,“新”希望,每个同学都给自己定了新的学习计划:早上读英语、背单词、公式以及课文;中午回家先复习所学过的知识,再小憩一会儿;晚上按时完成各科作业;每周坚持写周记,记下学习的点点滴滴作为成长永恒的回忆……

  付出一份努力才会换取一份收获。学习并不是一种兴趣,而是一种责任,是我们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情。同时学习必定会有负担,没有苦的、累的过程,就不会有进步和提升。我们要把自己的喜悦、悲伤都化作前进的助力和动力,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新进步。没有辛勤的汗水,没有踏实的耕耘,就不会有收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我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前进吧!绚丽多彩的初中生活正等待我们去探索。也许路上我们会遇到荆棘、坎坷、艰险,但我们一定会战胜一切困难,避过所有的浅滩,到达成功的彼岸!

  新春就是新的企盼、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新的收获。新学期,新起点,新面貌,让我们憧憬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再一次踏上征途!同样的脚步在催促,同样的声音在召唤。是小草,就要染绿天涯;是水滴,就要汇入浩瀚的大海;是萤火,就要燃成熊熊烈焰。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放飞理想的翅膀吧!

  【名师点评】本文是一篇记叙新学期、新气象的通讯,小作者从校园环境的变化、老师、同学们的衣着打扮写起,写出了新学期同学们的精神状态、心理变化、奋斗目标,给人一种勃勃向上的力量。

  四、板书设计

  (一)设置醒目的标题

  (二)提炼精彩的导语

  (三)展开丰实的主体

  (四)介绍背景和结语

新闻教学设计11

  教学章节:

  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

  所属学科:

  新闻传播学

  专业:

  新闻学

  适用对象:

  新闻学xx级高本学生

  单位:

  xxxx

  授课教师:

  xxx

  一、课程简介

  《中级新闻采写》是高等院校新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新闻采访是新闻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前提和保证,任何新闻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无不从加强、健全新闻采访着手。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采访时整个新闻工作的灵魂。新闻写作能力是衡量记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条件。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采访的归宿。

  二、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本课程使进入新闻学类的本科自学应考者,在学习新闻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实际能力,提升采访能力,熟练运用采访技巧完成采访任务。同时,可以掌握新闻不同体裁稿件的写作原理与方法,提升学生的新闻写作水平,为将来从事新闻媒体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中级新闻采写》课程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系统讲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相关理论、技巧与艺术,包括新闻专业的相关理论、采访的技巧与艺术、各种新闻的写法、消息的来源与查证方法、编辑部的组织运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判断能力讲授采访与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独立采访写作新闻能力,为学生打好从事各种新闻工作必须具备的新闻基本业务基础,使学生具备新闻采访、写作的有关知识。

  三、教学方法

  R讲授型R问答型R启发型R讨论型□演示型□实验型£练习型□表演型

  R自主学习型□合作学习型□探究学习型□其他类型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第二节对新闻采访活动本质的探讨

  第三节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五、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课堂引入、知识讲授、课堂练习、归纳总结

  教学媒体

  《第一章新闻采访的本质和主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案导学

  出示多媒体课件、课程安排、本节课课程目标

  导入新课

  教学过程

  收集并讲解有关于新闻采写的全面资料

  教师活动

  使用教材和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内容

  学生反馈

  认真观看多媒体,积极提出问题,多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先初步的了解本章节的内容

  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的工作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能够充分的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

  通过课本,多媒体自主归纳总结新闻采写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共同探讨新闻采写的重难点的学习和记忆方法

  教师活动

  指导同学高效率的探究讨论

  学生活动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总结新闻采写的学习方法、备考技巧

  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讨论探究加深对新闻采写的了解

  归纳总结拓展提高

  教学过程

  总结教学过程的每个阶段

  教师活动

  归纳学生总结出的结果

  学生活动

  提出并分享自己总结的结论

  设计意图

  让学生对新闻采写有更深的认识

  六、教学知识点

  1.第一节新闻采访的含义和特点

  2.第二节对新闻采访活动本质的探讨

  3.第三节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双主体

  七、特色创新

  1.讲授与提问结合,课堂活跃,互动度高。

  2.拓展课堂,丰富授课形式,提升学习趣味。

  3.借鉴多种新媒体手段,讲练结合,及时复习回顾,让学生学有所得。

  4.教学方法丰富,线上线下同时进行,为期末考核打下坚实基础。

  八、参考资料

  [1]皮传荣.新闻写作实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xx.

  [2]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

  [3]刘海贵.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

  [4]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华夏出版社.20xx

新闻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了解申奥成功的重要意义。

  2、了解近两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教学重点难点]

  文中的一些欢腾场面,理解人们的感情。

  [主要板书安排]

  4、新闻报道一则

  标题:首都各界欢庆申奥成功

  导语:北京申奥成功,人民欢呼

  主体:世纪坛狂欢

  结尾:中国民族史册上光辉的一页

  [作业设计、安排]

  收集了解近两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1.新闻报道就是对国内外社会中最近发生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事实的报道。它要求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

  2.读标题。2001年7月31日,中国获得了2008年奥运举办权,当是,作为中国人之一的'你有何想法?

  二、自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书,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自由读课文,读懂什么说什么?

  自由汇报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人们的兴奋、激动找出来读一读

  师:什么意义,你说说看?

  师:请大家齐读这篇报道,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注意请把我们大家的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也融合进去)

  3、指导朗读全文

  三、再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稿的结构。

  1.师在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2.生根据师的归纳再读课文,再次了解新闻报道。

  四、总结

  五、作业

  希望经常读报,向小星宇电视台投稿。

  教后感:

  本课的重点在感悟,感受亿万中国人民无比喜悦,无比自豪的心情,从心底里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但在学生交流时,还体会的少够,交流面窄了些,我想如果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再回忆一下、了解一下那段难忘的经历,会说的更好。

新闻教学设计13

  【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储备点:

  ⑴ 掌握新闻常识。

  ⑵ 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2、能力培养点:

  ⑴ 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⑵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3、情感体验点: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设想】

  1、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2、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3、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 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二、课前热身

  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溃退( ) 要塞( ) 阻遏( ) 锐不可当( )

  2、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 锐不可当

  三、合作探究

  1、整体感知:

  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2、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四、达标反馈

  讨论课后练习三。

  五、学习小结

  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六、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二课时

  〖本课目标〗学习《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教学过程〗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⑴ 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⑵ 语言鲜明、富有感情色彩。

  第三课时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⑴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⑵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 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教学后记】

  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

新闻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使学生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2。讨论交流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开启地狱之门,和作者一起到有“人间地狱”之称的奥斯维辛作一次地狱之旅。

  二、幻灯片展示一

  游览过程:

  毒气室和焚尸室——怒放的雏菊——死囚牢——女牢房——试验室——纪念长廊——微笑的女孩——绞刑架

  1、看到“雏菊花在怒放”,你想到了什么?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2、面对照片中注视着你的眼睛,面对女孩的微笑,你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样的?

  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

  三、关键句理解

  1、“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在文中几次出现,各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1)强烈反差,奠定基调;

  2)首尾呼应,寄托提醒。

  2、为什么作者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设置悬念,引导读者;

  2)承上启下,巧妙过渡;

  3)突出主题,回环照应。

  3、是作者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从而产生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四、幻灯片展示二

  直观感受参观者的表情

  五、技巧探究

  1、这篇新闻与一般注重时效性和客观性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一般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最新发生的事件时效性不强

  报道内容客观事件个人感受

  情感倾向客观个人情感浓厚

  2、这篇报道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现在请大家以评审委员会的身份给它写一则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六、拓展讨论:

  幻灯片:在地狱之门的思想者(罗丹)

  1、一个走在人类文明前列的的德意志民族为什么会犯下滔天罪行?怎样看待人类文明与罪恶的关系?

  2、莫泰利的诗

  七、结语

  希望我们能够终结罪恶,开启幸福和平的天堂之门。

新闻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3、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4、牢记历史教训,树立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奋斗的雄心壮志。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启发式。

  【教具】幻灯片、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一、导入激趣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二、奥斯维辛集中营介绍

  资料图片ppt、展示:

  奥斯维辛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第一集中营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组成,用于消灭欧洲的犹太人,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是第三帝国——纳粹德国最大的灭绝营。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戮。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犯下滔天大罪的'历史见证。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一个只有4万多居民的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兰斯在这里设立了它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40平方千米,包括3个集中营:奥斯维辛主营、布热金卡营、莫诺维策营。莫诺维策营又包括40个小集中营,分布在波兰南部整个西里西亚地区。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希特勒的杀人中心,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许多人是在苦役中死去,其余的则被有计划地残杀。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浏览课文按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结语几方面概括一下这篇新闻的内容。

  一、导语:

  二、背景:

  三、主体

  四、结语:

  2、让我们随着参观者的步伐走进集中营

  (1)、看了视频和课文以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

  明确:

  (2)、作者又没有直接写集中营是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如何体会到它的可怕的呢?

  明确:

  (3)、在文中第三部分7-15段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明确: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人们感情的变化,从侧面证明了

  四、独立思考,深入分析

  1、这篇新闻与我们常见的新闻在叙事和感情流露方面有什么不同之处?

  常见新闻作品:

  本文不同之处:

  2、文章开头写“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结尾又写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荫……”,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结构上:

  内容上:

  写法上: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承上启下。

  第二次:呼应前文,突出了文章主题。

  4、这篇新闻的主题是什么?

  五、合作探究

  1、文章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新闻呢?请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并组合自己的体会谈谈原因。

  明确:

  2、《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为什么成为新闻史佳作?

  六、拓展延伸

  七、课堂小结

  历史大潮滚滚向前,岁月可以冲淡一切,但有些东西却是永远无法忘记的,也是不能忘记的。虽然二战早已经过去,但“奥斯维辛”仍旧在默默地提醒着人们:忘却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们要以史为鉴,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我们要团结一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新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新闻》 教学设计06-17

《录音新闻》教学设计04-27

录音新闻教学设计06-12

《新闻》教学设计5篇05-04

(中级新闻采写)教学设计03-21

《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01-11

《新闻两则》的教学设计模板06-29

新闻稿写作教学设计04-06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