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闻》教学设计 篇1
一、创设情境:
1、学生展示合作完成的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介绍,包括震撼人心的图片,配上《辛德勒名单》音乐,让学生入境。
2、假如你是一名记者,来到这个曾经的集中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一切,你会选择什么角度来报道奥斯维辛,或者你会将镜头对准什么呢?
二、研读文本:
1、标题设疑
本文的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疑问:为什么说没有新闻?
既然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
作者写了些什么?
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文本。
2、解决第三问:“作者写了什么?”
镜头一:参观者的反应和神态
镜头二:奥斯维辛周围的`自然景物
镜头三:废墟上的雏菊花
镜头四:年轻姑娘的微笑
3、总结
写法:正如焦点访谈所说的“新闻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有一类新闻,会把人类永恒不变的情感因素掺杂其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就是这类新闻的典范之作。
角度:将镜头对准参观者的反应和奥斯维辛集中营四周的景物,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一位新闻工作者的良知和道德责任感。
4、回到开头的问题“奥斯维辛到底有没有新闻?”
一样的景点,一样的游客的震惊愤怒,这里阳光明媚,的确没什么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要写呢?用文中的话来说,“非写不可的使命感”齐读6段。“这种不安的心情是什么?”担心人们遗忘历史。
三、拓展延伸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罗森塔尔1958年写的,那我们今天读这篇新闻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罗森塔尔希望人们不要忘记历史,希望这类惨剧永远不要发生,可是这半个世纪来,人类又有过多少战争,种族之间经过多少野蛮的屠杀,人类怎样才能杜绝这一悲剧重演呢?
四、以《集中营生还者的一封信》结尾。
希望同学们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同时,永远不要忘了培养健全的天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做一个大写的人!
《新闻》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申奥成功的重要意义。
2、了解近两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教学重点难点:
文中的一些欢腾场面,理解人们的感情。
主要板书安排:
4、新闻报道一则
标题:首都各界欢庆申奥成功
导语:北京申奥成功,人民欢呼
主体:世纪坛狂欢
结尾:中国民族史册上光辉的一页
作业设计、安排:
收集了解近两年中国发生的大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导入
1.新闻报道就是对国内外社会中最近发生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事实的报道。它要求简明扼要,迅速及时,真实准确。
2.读标题。2001年7月31日,中国获得了2008年奥运举办权,当是,作为中国人之一的你有何想法?
二、自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书,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师生共同解决。
2、自由读课文,读懂什么说什么?
自由汇报
(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人们的兴奋、激动找出来读一读
师:什么意义,你说说看?
师:请大家齐读这篇报道,感受一下当时的气氛,注意请把我们大家的激动、兴奋、自豪的心情也融合进去)
3、指导朗读全文
三、再读全文,了解新闻报道稿的结构。
1.师在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
2.生根据师的'归纳再读课文,再次了解新闻报道。
四、总结
五、作业
希望经常读报,向小星宇电视台投稿。
教后感:
本课的重点在感悟,感受亿万中国人民无比喜悦,无比自豪的心情,从心底里迸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但在学生交流时,还体会的少够,交流面窄了些,我想如果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再回忆一下、了解一下那段难忘的经历,会说的更好。
《新闻》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体会新闻准确、简洁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
把握新闻的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以模仿电台主持的形式,带出对自我的介绍,同时用新闻的形式也是对后面的学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新学期 、新教改、 新创举
东绛、蠡园两所中学互派教师换岗。
一座沟通两校之间教学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建成。
为了促进东绛、蠡园这两所滨湖区各具教学特色的中学之间的.教学交流,东绛、蠡园两所中学的校长在暑期合作商谈,在一拍即合的融洽氛围中提出了“互派教师换岗”的新型教学交流形式。
据悉,开学前几天,东绛、蠡园两所中学分别从教语文、物理的两名青年教师便均已到对方学校报到。今天9月1日,这四名青年教师在交换的岗位上已各就各位,正式开始教育教学工作。
据两校校方称,此次“互派教师换岗”的交流形式将进行两个月,这一“实验”若获得成功、效果明显,将在今后大范围、长时间的推展下去。
由此,我们看到一座旁逸斜出的更能促进沟通交流的新“蠡湖大桥”正在于东绛、蠡园两校间悄然建成。
二、新授
1、由示例,引出学生对新闻的认识,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新闻的结构、六要素。
2、由“新闻作为记叙文的一种,既有记叙文的一般特点,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与一般的记叙文比较,你觉得新闻有什么特点?”
学生自由讨论,凭感觉和经验谈。
3、学生认识的模糊性,引出对今天新闻文体的零距离接触,在学习中掌握新闻的特点。
4、自由朗读课文。
5、在抓住文章感情基调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6、采取四人小组竞赛的形式,找出新闻的各个结构部分、六要素,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三、作业
我来当一回报社编辑
以课堂上学到的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新鲜事。
《新闻》教学设计 篇4
课题:录音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教学目标:
1、学习运载火箭参试人员为祖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学习录音新闻中口语与书
面语的结合的写法。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自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现场,肯定是一个特别振奋人心的场景。我们不能亲眼目睹这壮观景象,但我们通过广播记者文字和广播员的声音,却真切地感受到了整个运载火箭发射的全过程,感受到了发射前、发射中和发射后的紧张、兴奋、激动的气氛。
二、阅读主场
(一)请校园广播站播音员向同学介绍录音新闻广播稿的特点。(课前准备)
介绍要点:
1、鲜明的倾向性,真实性(包括现场音响),注重对气氛的渲染,注重报道的条理性。
2、语言通俗明白,有较强的口语性。
3、篇幅短小,多使用短句。
(二)学习小组自行组织阅读,理解熟悉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材料安排的顺序(以时间为序报道火箭发射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1-7段),报道火箭发射的情况(交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引起听众注意/火箭发射的准备/火箭的发射)。
第二部分(8-15段),报道运载火箭落水的情景(交代这部分的主要内容,过渡/测量船上测量的情况/直升飞机测量情况/现场人们的激动和欢呼)。
第三部分(14、15段),对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任人的采访。
(三)以课文为材料,尝试模拟播音。(校园广播站播音员提出播音建议,并进行具体指导)
(四)播放一段录音新闻,让学生再度感受录音新闻播音稿的写作和广播员的播音,并通过交流,找到学习写作和播音的借鉴。
(五)学习小组内自由练习。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词句积累(抄写在积累本上)
扶摇直上欢呼雀跃荧光屏下锚橘红硕大遥测
一个火球像流星般的穿过一片白云。
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
(四)布置作业:
把学到的播音知识运用于实践,节选课文第一或第二部分,向家长模拟播音,并请家长进行评论。从学校即将举行的运动会选择一件事,为校园广播站写一则广播稿。题目自拟。
《新闻》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录音新闻》这则录音广播稿比较全面地报道了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赞扬了全体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大力协作、团结奋战,为祖国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歌颂了党的领导。教学中感知课文内容,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真切地体会参试人员为祖国做贡献的战斗精神。
本文是一篇录音新闻,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因为录音新闻既不同于一般广播稿,又不同于学生常见的电视新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把握录音新闻的特点,可采用听录音新闻或模拟播音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 :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三、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四、教学难点:
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科技的发展,火箭上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我们经常在电视中看到火箭发射成功的盛况,而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电视还没有走进千家万户,火箭发射还很不容易,你想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盛况吗?今天我们借助“录音新闻”来回味一下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吧。
二、出示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三、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给下列字注音):
翱 硕大 悫 顷刻 停泊
《新闻》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通过多途径收集新闻,培养搜集新闻的兴趣和能力。
2、在互动、合作的口语交际情境中,着重实践能清楚地讲述自己的'见闻,并说出自己感受和想法的课程目标。
3、通过交流、评议,激励学生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收集新闻,谈谈看法。
课前通过各种途径,如看电视、读报纸、上网、观察生活等,收集有关新闻,如国际新闻、国内新闻身边的新鲜事等,从收集到的新闻中挑选出自己感兴趣的,想想怎样说得清楚明白,简明扼要,多练说几遍,再想想对这些新闻有什么看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共鸣
1、小游戏:看谁反应快
2、谈对联
3、小结,了解新闻的基本特点:新和真。
二、自由交流,共同感悟
1、读教材,明确搜集新闻上的要求
2、说新闻(指名)
3、从同学说的新闻中你知道了什么?
(时、人、事等)
(板书:讲清楚 听清楚)
4、再读教材,明确本课其他要求
(板书:谈看法 积极评)
5、小结
三、巧设平台,课中实践
1、观看发布会录像
2、讨论:发布会上有什么样的人物?主持人怎么做?
3、小组活动,尝试进行发布新闻会
4、选择主持人,简单培训
5、全班交流
四、展现成功,经验共享
1、记者采访:发布会进行到现在,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2、小结
五、现时播报,开放交际,评选一批受欢迎新闻发言人
出示要求:请根据今天学校和班级所发生的情况发布一则新闻
自己练习-指名发布-集体评议
六、课后拓展延伸、鼓励实践
根据今天学校和班级所发生的新鲜事向家人发布几则新闻。
板书设计:
小小新闻发布会
新
真
讲清楚
谈看法
认真听
积极评
《新闻》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使学生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1、直观教学法。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2、讨论交流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开启地狱之门,和作者一起到有“人间地狱”之称的奥斯维辛作一次地狱之旅。
二、幻灯片展示一
游览过程:
毒气室和焚尸室——怒放的雏菊——死囚牢——女牢房——试验室——纪念长廊——微笑的女孩——绞刑架
1、看到“雏菊花在怒放”,你想到了什么?
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摆在一起,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纳粹的讽刺:纳粹的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2、面对照片中注视着你的眼睛,面对女孩的微笑,你的感受和理解是怎样的?
揭露了法西斯对美好的摧残以及作者的愤恨之情。
三、关键句理解
1、“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在文中几次出现,各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1)强烈反差,奠定基调;
2)首尾呼应,寄托提醒。
2、为什么作者多次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1)设置悬念,引导读者;
2)承上启下,巧妙过渡;
3)突出主题,回环照应。
3、是作者亲自参观这些地方吗?如果不是,记者的眼光又是落在什么上面的?
众多的参观者(游客)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残酷遗迹,从而产生感受、反应;记者(罗森塔尔)观察他们的感受和反应。
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想象成了现实——“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看见毒气室时——“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看见试验室时——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会“羞红了脸的”
参观纪念长廊时——沉思
参观执行绞刑的地下室时——“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参观结束时——“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四、幻灯片展示二
直观感受参观者的.表情
五、技巧探究
1、这篇新闻与一般注重时效性和客观性的新闻有什么不同?
不同点一般报道《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时效性最新发生的事件时效性不强
报道内容客观事件个人感受
情感倾向客观个人情感浓厚
2、这篇报道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新闻史上的佳作,现在请大家以评审委员会的身份给它写一则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六、拓展讨论:
幻灯片:在地狱之门的思想者(罗丹)
1、一个走在人类文明前列的的德意志民族为什么会犯下滔天罪行?怎样看待人类文明与罪恶的关系?
2、莫泰利的诗
七、结语
希望我们能够终结罪恶,开启幸福和平的天堂之门。
《新闻》教学设计 篇8
一、导入
1、收看过新闻联播吗?
2、播音员报道的新闻都是由记者撰写的“新闻报道”。
3、今天我们要来学做小记者,了解“新闻报道”的写法。
二、自学例文,了解这则新闻报道
1、自读,再指名读。
2、思考,讨论:例文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3、讨论:读了这则报道知道了什么?
三、明白新闻报道的框架
1、我们读了例文,就能对这次男篮比赛情况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呢?自读习作3第二部分,发现报道的写作特点。
2、讨论
1)、例文各部分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归纳,板书: 标题:题目突出重要内容
导语:交代结果
主体:事情经过
结尾:补充交代
四、指导写好一次体育比赛或学习竞赛
1、可以组织一次拔河或跳绳比赛等。
2、学生口述比赛情况,注意体现出报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为什么等因素。
3、指导确定标题,突出重要内容,然后按导语:交代结果;主体:交代事情经过;结尾:补充交代这一格式开始落手报道内容。
五、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要求报道的事件清楚,重点突出,语言规范。
《新闻》教学设计 篇9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配合一定的历史资料图片,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激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主题曲(多媒体展示),自然导入课文。
二、文本助读
1、奥斯威辛简介(多媒体展示)
2、多媒体图片展示:通过有关奥斯威辛图片展示,把学生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使老师和学生在情感上寻找与课文的共鸣点。
3、写作背景知识介绍(多媒体展示),导入新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新闻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二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标题说“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呢?这标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这篇新闻到底有什么价值使它荣获了大奖?要了解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回到课文找答案。导入文本阅读!
三、学生朗读课文
带着以上的问题,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四、突破教学重点一:匠心独具的写作角度张显新闻独特的价值
1、新闻主要内容:既然申明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作者又写了些什么内容呢?
学生自由的说一说:参观
2、参观线路(多媒体显示):
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3、参观过程中作者花大量笔墨写了奥斯威辛惨不忍睹的现状了吗?作者敏锐的目光追寻着什么?
学生找一找写参观者行动和神情的语句,然后多媒体显示:“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满了下来”“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4、写参观者如此的行动和神情,说明了什么?
学生说一说,然后多媒体展示:
控诉纳粹的残暴:今天作为一个参观者,看到这景象都万分恐惧,都无法忍受,那么当年的纳粹又残暴到何种程度?请从文中第五段找一个句子加以概括: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5、参观者如此,那么作者来到奥斯威辛是什么心情呢?(愤怒、担心、忧郁,等等)
(1)请学生齐读第一、二两段。
(2)“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这难道不好吗?作者为什么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是“噩梦”、“都可怕的颠倒了”?“某种意义”指什么?(四个“不该”两个“永远”一个“因为”)
课文第6段“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还有末段“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标题说“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有什么用意?由任一角度引导学生思考下去。
(3)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着重引导学生从内容情感两方面谈谈自己学了这则新闻的收获,进一步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并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能力。
(4)教学小结(多媒体显示警句)
①忘记历史,就会使悲剧重演!
②前以色列总理拉宾的和平宣言:我向来相信大多数人是渴求和平而且愿意抓住和平机会的。你们今晚聚集在此,证明了这种渴求:要和平,不要暴力,暴力伤害民主,我们必须抵制暴力。
(5)扩展:奥斯威辛今天已经有了新闻!!(多媒体展示纪念奥斯威辛解放60周年的相关新闻报道,并用图片与抗战60周年纪念联系起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五、突破教学重点二:耐人寻味的细节描写
1、学生说一说印象深刻的语句
2、“细节描写”的含义(多媒体展示)
所谓细节,就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的具体描摹,或对事件发展过程中某一细微事实的形象描写。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
人们读作品,常常会有一些细节打动着你,特别是那些思想光芒彻照肺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醉迷魂灵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在记忆中。
3、下面我们就来揣摩文中的几个细节(多媒体提示思考问题)
①“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②13段写到那个照片中的姑娘,临刑前她在想什么?这个姑娘给人感觉怎么样?作者为什么写这个姑娘?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③怎么理解第14段“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六、布置作业:这是一篇相当出色的新闻稿,一被评为普利策新闻大奖。请各学习小组尝试着给这篇文章写一段颁奖词?
先欣赏普利策的颁奖词(多媒体展示)——
在去年“卡特里娜”飓风期间,《时代花絮报》和《太阳先驱报》坚持对灾情展开深入详细的报道。获得第90届普利策份量最重的公共服务奖:
勇敢、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
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的报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发挥了非凡作用。
七、结束:齐唱《祈祷》(多媒体展示,机动)
《新闻》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
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授课时间: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教师配乐朗诵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整体感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1.读课文,谁能以最快的速度告诉我这则新闻分别讲了什么事?(借机引导学生什么叫导语及其作用)
2.再读,找出记叙这件事的六要素。(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精读讲析:
1.教师导学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2.思考:《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几个方面总领全文?
它的主体部分分几层,是怎样衔接的?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1.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3.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赏析:
新闻的语言要求准确精炼,且这两则新闻记叙了我军排山倒海的,是语言铿锵有力,品味这两则新闻,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课后记:
【《新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新闻教学设计05-21
《录音新闻》优秀教学设计10-14
新闻侧记《落日》教学设计09-04
《新闻》 教学设计(通用13篇)09-26
《新闻两则》的教学设计模板03-06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05-04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04-09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05-09
大班语言《电视新闻》的教学设计07-27
《新闻两则》教学设计(通用7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