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31 19:40: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戊戌变法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篇1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公车上书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人物,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由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初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识读课文插图等多种历史资料,制作百日维新中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措施的表格,思考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分析

  《戊戌变法》一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第6课。近代化是指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过程。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戊戌变法上接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是近代化探索中重要的一步。戊戌变法是在《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威胁之际,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维新派掀起的一场变法图强的运动。变法时间虽短,最后也以失败告终,但却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从爱国救亡方面来讲,谭嗣同等人以实际行动激励了国人的民族和爱国意识;维新志士通过学会、报刊、学堂等传播西方变革思想,启发了当时很多的知识分子,同时,维新派提倡断发、易服、改元等,都使之后中国面貌大不同前。戊戌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反映了历史变革的趋势。这些都大大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

  【导入新课】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使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面对这样的局面,中华民族的未来在哪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仁人志士给出了他们的答案,掀起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这场变法运动会改变中国的命运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6课:戊戌变法。

  吴玉章对《马关条约》签订后的回忆。我还记得战败的消息传到我的家乡的时候,我和我的哥哥曾经痛哭不止。这真是前所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某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戊戌变法就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一次尝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多媒体展示康有为、梁启超图片]

  某年某月某日《申报》所载内容:昨接京电悉,公车孝廉(指参加会试的举人)千余人,上书二万言,力拒议和,叩求都察院代奏。足见圣朝养士之隆,亘古所罕。

  一、变法成天下之治;二、下诏鼓天下之气;三、迁都定天下之本;四、练兵强天下之势。

  ——康有为《公车上书记》

  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

  师:康、梁二人听到《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后有何反应?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生: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公车上书。

  师强调: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始。请问:公车上书结果是什么?

  生: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皇帝,却轰动了京、沪。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的一段话和严复的一段话:西方胜过中国的地方,不仅在器械,而且在制度。中国只有实行变法维新,才能“自强保种”。

  师:从公车上书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梁启超是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那么,“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等维新人士又开展了哪些运动?

  生: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师:阅读教材,列举一些著名的学会和报刊。并说说他们宣传了哪些思想观点。

  生:著名的学会有强学会、农学会等;影响最大的报刊有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其中《时务报》宣传了梁启超“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等力行变法的思想;严复等主持的《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师强调:维新思想的传播,极大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为百日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百日维新

  正当维新运动日益高涨之时,德国悍然出兵强占胶州湾,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康有为闻讯后,连续三次向光绪皇帝上书,痛陈时弊,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了康有为,决定支持康有为实行变法,百日维新迅速展开。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什么事件促使光绪帝决心变法?

  生:某年,德国强占胶州湾。

  师强调:某年,德国强占胶州湾,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光绪帝“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以自强。

  师:请同学们列表总结变法的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分析各个内容的影响。

  生:小组形式回答。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日本以变法而强大,中国如不变法,将会因守旧而灭亡”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变法通议》·梁启超

  师总结:内容影响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有利于精简吏治,使官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提高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有利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有利于国家财政的制度化建设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的传入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

  师过渡:实施变法的某年是农历戊戌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追求制度革新的变法,是否取得了成功呢?

  生:没有,某年某月某日,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史称“百日维新”。

  [多媒体展示《谭嗣同殉难图》]

  提问:我们应该学习谭嗣同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师归纳:学习他为民族大业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师:结合下面的材料,请同学们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一:变法遭到守旧势力的强烈抵制和反对,除慈禧控制的朝廷外,各省督抚大多持观望态度。

  材料二:变法形势危急时,维新派势单力薄,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的身上,结果被袁世凯出卖。

  材料三:当慈禧太后把光绪帝囚禁后,他无奈地感慨:“朕虽有改革之心,却毫无实权,朕就是一个傀儡呀!”

  材料四: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师总结:失败的原因:维新变法触及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维新派没有发动群众。

  师: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学生们探讨其影响。

  师: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发起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性、爱国性,是近代历史上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补充材料:某年某月某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宣布“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明定国是”诏的颁布,不仅表现了光绪帝变法的决心,也拉开了震惊中外的“百日维新”的序幕。

  材料一勿去旧衙门,而惟增设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裳以卿衔……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第16页。

  材料二要求振兴商务、农务、工业,劝募工艺,奖励创新,开矿筑路,举办邮政,废漕运,裁厘金,保护和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要求废八股、改书院、兴学校、废淫祠、办报馆、禁缠足、废发辫、改制服,开通社会风气。

  材料四要求裁旧军,练新军,整顿国防,创办军事学校,实行征兵制,加强边疆地区的防卫能力。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第251页

  材料一:某年,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他编写的《日本变政考》,……宣称“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

  材料二:戊戌变法持续时间仅103天,共发布280多件新政谕旨,平均一天就是两件多,其中明确指示具体办法、谕令实行的就有175件。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材料三: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戊戌六君子遗集》

  【课堂小结】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摆脱民族危机,走向富强的机会。但是维新志士们满怀爱国热情,为变法奔走呼号,殚精竭虑,他们的行动符合历史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们的爱国精神必将激励和指引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继续努力奋斗。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结合课文,利用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就变法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运动失败的理解。

  通过学习,认识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公车上书和维新变法运动,“百日维新”。

  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学法指导】

  1.指导观察插图,收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影响,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能力。

  2.运用对比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能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因此教师应事先指明比较的目的和方向(“理解变法的失败”)、比较的对象(“社会各界的反应”)等等。解决为什么比较和在哪方面比较的问题,找出历史现象的异同,促进新思想观点的产生。

  3.制作历史大事年表,列举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

  【教法过程】

  1.学生历来崇敬英雄人物。描述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史实,提问:“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

  2.“公车上书”。利用插图和康有为寻求出路的资料设计问题: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为什么人们在拒签条约的同时又请求变法?……根据这些提问组织学生讨论。

  指导学生从帝国主义、清政府内部矛盾方面、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方面、资产阶级经济政治要求等多方面对比归纳,帮助学生构思对变法运动于19世纪末在中国的.兴起进行合理的解释。

  3.公车上书未获成功,但影响很大,主要是指它冲破了长期以来沉闷的局面,康梁从此成为维新运动的领袖。上书失败后康梁创办《万国公报》、组织强学会等活动,进一步理解公车上书的影响。

  4.“百日维新”,制表格,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逐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分析,逐项设问,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机构时,为什么不见兴民权、设议院呢?”经济方面:“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多大作用?”文化方面:“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会不会引起思想文化界的剧烈变化?”等等。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了解变法法令虽对封建顽固势力做出了一些让步,带有较多的局限性,但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5.关于变法的失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康有为多次上书,显示当时官民向上陈述政治主张渠道畅通”,“光绪帝支持变法,是中国最大的维新者和爱国者”,“光绪帝的大力支持使维新派实施变法全无障碍”,“‘举国欢蹈鼓舞’,‘人人皆谈西学’表明变法在全国深得人心”等等。通过这些讨论,引导学生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6.问题探究:①思考一下,谭嗣同放弃生的机会甘愿一死,值得吗?

  赋于人的多元化。思路一:从献身精神给后人的激励。思路二:逃脱后继续斗争的作用。

  ②如果袁世凯支持光绪帝,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观点?请陈述理由。

  7、巩固小结:结合板书要点总结。

  布置作业:复习与预习下一课《辛亥革命》

  【教学后记】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戊戌变法》教学设计优秀05-31

戊戌变法的背景教案教学设计06-14

戊戌变法的教学反思07-04

《戊戌变法》教学反思08-04

《戊戌变法》历史教学反思06-22

戊戌变法的教学反思范文12-25

戊戌变法说课稿07-07

戊戌变法说课稿11-02

戊戌变法的课件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