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4 15:09:5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用已学的圆柱体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渗透转化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转化、测量和计算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初步建立“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等积变形”的转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践,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并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分析、解决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转化前后的沟通。

  三、教学准备

  每组一个矿泉水瓶(课前统一搜集农夫山泉矿泉水瓶,装有适量清水,水高度分别为6、7、8、9厘米),直尺。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1.板书:圆柱的体积。

  问:圆柱的体积怎么计算?体积和容积有什么区别?

  2.揭题:这节课,我们要根据这些体积和容积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整板书:用圆柱的体积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以及体积和容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为学习新知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二)探索实践,体验转化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每个小组桌子上有一个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

  教师:原本这是一瓶装满水的矿泉水,已经喝了一部分,你能根据它来提一个数学问题吗?(随机板书)

  预设1:瓶子还有多少水?(剩下多少水?)

  预设2:喝了多少水?(也就是瓶子的空气部分。)

  预设3:这个瓶子一共能装多少水?(也就是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2.你觉得你能轻松解决什么问题?

  (1)预设1:瓶子有多少水?(怎么解决?)

  学生:瓶子里剩下的水呈圆柱状,只要量出这个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就能算出它的体积。

  教师:需要用到什么工具?(直尺)你想利用直尺得到哪些数据?(底面直径、水的高度)

  小结:知道了底面直径和水的高度,要解决这个问题的确轻而易举。请你准备好直尺,或许等会儿有用哦!

  (2)预设2:喝了多少水?

  学生:喝掉部分的形状是不规则,没有办法计算。

  教师:当物体形状不规则时,我们想求出它的体积可以怎么办?

  教师相机引导:能否将空气部分变成一个规则的立体图形呢?

  学生能说出方法更好,不能说出则引导:我们不妨把瓶子倒过来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在瓶子倒置前后,水的体积不变,空气的体积不变,因此,喝了多少水=倒置后空气部分的体积,倒置后空气部分是一个圆柱,要求出它的体积需要哪些数据?(倒置后空气的高度)

  小结:这个方法不错,我们利用水的流动性成功地将不规则的空气部分转化成了一个圆柱体,得到所需数据后能求出它的体积。这样一来,第3个问题还难得到你吗?

  (3)怎么求这个矿泉水瓶的容积?引导学生得出:倒置前水的体积+倒置后空气的体积=瓶子容积。

  【设计意图】课本中的例题呈现如下,

  例题是直接呈现转化方法的,我是想先屏蔽相关数据信息和方法,通过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需求,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来想办法解决,才有了对数学情境的改编,以期通过转化、观察、对比,让学生发现倒置前后两部分立体图形之间的相同点,沟通两部分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顺利地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分散了难点,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合作,测量计算。

  (矿泉水瓶内直径为6cm)

  教师:方法找到了,接下来能否正确求出瓶子的容积就看你们的了!

  (1)课件出示:

  一个内直径是( )的瓶子里,水的高度是( ),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 )。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测量时取整厘米数)

  (2)四人小组合作:

  A.组长安排好分工:

  要量出所需数据,其他组员要监督好测量方法与结果是否正确,要按要求把题目填完整。

  B.组内互相说一说:倒置前后哪两部分的体积不变?

  矿泉水瓶的容积=( )+( )。

  C.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利用所得数据独立计算,再组内校对结果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大胆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在同伴的交流中拓展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在合作中建立协作精神。

  4.交流反馈。

  教师巡查,选择矿泉水瓶中原有水高度分别6、7、8、9厘米的同学板演。

  瓶中水高度为6厘米的:

  3.14×(6÷2)2×6+3.14×(6÷2)2×13

  =3.14×9×(6+13)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7厘米的:

  3.14×(6÷2)2×7+3.14×(6÷2)2×12

  =3.14×9×(7+12)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8厘米的:

  3.14×(6÷2)2×8+3.14×(6÷2)2×11

  =3.14×9×(8+11)

  ≈537(毫升)。

  瓶中水高度为9厘米的:

  3.14×(6÷2)2×9+3.14×(6÷2)2×10

  =3.14×9×(9+10)

  ≈537(毫升)。

  教师:出示某品牌矿泉水瓶的标签,上面写着净含量为550毫升,基本符合。

  5.解答正确吗?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小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转化方法,像这样不规则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转化为规则的立体图形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把本环节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碰到相似的问题也可同样利用转化的思想来解决。

  (三)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1.数学书P27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把自己的想法与同桌说一说。

  (3)交流反馈:重点交流如何转化,倒置后哪两部分体积不变?

  求小明喝了多少水实际上是求矿泉水瓶上面无水部分的体积,这部分为不规则的立体图形。

  将水瓶倒置后不规则容器转化成了圆柱:该圆柱体积=小明喝了的'水。

  3.14×(6÷2)2×10=282.6(毫升)。

  2.输液100毫升,每分钟输2.5毫升,请观察第12分钟时吊瓶图像中的数据。问整个吊瓶的容积是多少毫升?

  (1)请学生计算,并反馈订正。

  (2)反馈要点:

  整个吊瓶容积=图像中空气部分的容积+还剩下液体的体积。

  根据图象,可以得出在第12分钟吊瓶有80毫升是空的。

  剩下液体的体积=100-2.5×12=70(毫升)。

  即整个吊瓶容积=80+70=150(毫升)。

  【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常见的吊瓶问题引出,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图像提取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 ,既提升了所学知识,又关注了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如下图,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的圆柱体,从中间斜着截去一段后,它的体积是多少?

  (1)思考:这是一个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要求它的体积,它不能像瓶子里的水一样可以流动变形转化,怎么办?

  (2)讨论方法:

  A.重叠:假设把两个大小一样的斜截体拼成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6)厘米的圆柱,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是新圆柱体积的一半。

  B.切割:把这个立体图形分为两部分,下面是一个底面周长为9.42厘米,高为4厘米的圆柱体,上面是一个高为(6-4)厘米的圆柱斜截体,且体积是高为(6-4)厘米的圆柱体积的一半。

  (3)用自己认可的方法计算,并进行反馈。

  解法一:3.14×(9.42÷3.14÷2)2×10÷2=35.325(立方厘米)。

  解法二: 3.14×(9.42÷3.14÷2)2×4+3.14×(9.42÷3.14÷2)2×2÷2=35.325(立方厘米)。

  (4)反馈小结:可以有不同的转化方法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不满足于一种方法的转化,展示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维。

  (四)全课总结,提升认识

  教师:回忆一下,今天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和学生共同小结:求不规则的立体图形的体积可以将它转化成为规则的立体图形,这节课我们主要是将不规则的立体图形转化成为圆柱,用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主要要弄清楚转化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自主地对回顾本课所学知识进行梳理总结,通过归纳与提炼,让学生明确转化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孕伏转化策略:

  教师:同学们,你听说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听说过)

  教师:好的故事总能给人以启迪,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呢?学生自由交流感受,教师适时小结:曹冲能将复杂的事情与简单的事情相转化,从而巧妙的解决了问题,真是有志不在年高,了不起,相信同学们也会有不俗的表现。

  一、直观演示,发现转化策略

  课件出示:

  师:请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哪个图形面积大呢?拿出彩色题纸,可以用笔画一画、算一算,想办法比较出哪个图形的面积大?

  师:有答案了吗?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谁来说说。

  生1: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生2: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

  师:你是如何比较出来的?

  生:(边演示边说)我们把这块切开放到这块,都变成了长5个格、宽4个格的长方形。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方法,如何平移、旋转的?

  师:听明白了吗?想的巧妙,讲的也非常清楚。谁再来说一说?

  师:原来的图形不规则,不容易比较大小。同学们都是利用了图形凹凸的特点想到了这个好办法,非常善于观察、思考。下面我们再来清晰的演示一下这个变化过程。请看,(课件演示)平移,旋转,瞧,哪个图形面积大?(相等)真是一目了然,原来的两个不规则图形通过平移、旋转都变成了规则的的图形。 (板书:不规则图形 规则图形)你们知道吗,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这种策略就叫转化(板书课题)

  师:这样转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周长变了,面积没变。

  师:还有什么变了?(形状变了。)

  师:你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的确,这样转化,形状变了,面积却没变。(板书:形变积不变)

  二、唤醒记忆,回顾转化策略

  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

  师:同学们,其实,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就经常用到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比如说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推导,就常常用到转化的策略,你们能想起来吗?自己先想一想,然后跟小组的伙伴交流交流。

  师:有的同学迫不及待的想说了,谁来说?

  生:在学习图形的面积时,三角形的面积。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没错,这就是转化。

  师:还有谁想说?

  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师:准确的说,这是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这也是转化。还有吗?

  生:把平行四边行转化成长方形。

  生:圆也是把圆分成若干个小扇形,然后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生:圆柱是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这也是用转化解决的新问题。

  课件出示: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

  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 圆锥的体积公式推导

  师:大家来看,我们曾经用转化的策略解决了这么多新问题。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或者感觉有困难的,同位互相说一说。

  2.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

  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不仅在图形的世界里常常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在看似简单的计算中也蕴含着转化,回忆一下,在学习数与计算时,哪些地方用到了转化的策略呢?

  生:小数乘法是转化为整数乘法,分数除法是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进行计算的……

  出示:2.5×0.4 1.25÷0.5

  + ÷

  师:请看,这儿有一组题,可以动笔算一算,体会体会转化的作用,看看从中你又能发现什么,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交流。

  (学生活动是巡视关注:是否会表达。)

  生:2.5×0.4是把小数乘法转化整数乘法。

  生:1.25÷0.5是把小数除法转化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师:说的真好,谁能像他这样,举个例子也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计算 + ,是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师:说得真完整。

  师:很高兴你和大家分享你的发现,重复的我们就不说了,谁还有不同的发现?

  师:在计算这几个题的时候,我们都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转化前和转化后有什么关系?

  生:得数相同。

  师:你可真了不起,一下就抓住了转化的实质,转化前和转化后结果不变。(板书:得数相等)

  三、实践应用,体验转化策略

  1.巧用转化写分数。

  2.巧用转化求周长。

  鼓励学生独立做在作业纸上,然后,组织汇报、交流。

  师:周长各是多少厘米?有答案了就举手。

  师:左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16厘米)

  师:右边图形的周长可有难度了。

  生:也是16厘米。

  师:你怎么想的?

  学生边指边说想法。

  师:你是想把这四条边平移是吗?

  师:大家来看,他是把这个图形想象成了什么?(长方形)能行吗?

  师:我们来看一下(课件演示)真像大家想的那样,这是把什么转化成什么?

  生: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师:这样转化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面积变了,周长没变。

  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形状也变了。

  师:咱们同学不仅会观察,还很会想象。我们在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时候观察很重要,想象也很重要。感受到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乐趣了没有?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

  3.巧用转化求面积与周长。(只列式,不计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大胆的想象,仔细的思考。要求这个图形的面积,如何转化呢?

  师:这么快就会了,谁来说?

  生:能转化成一个半圆。

  师:怎么转化呀?

  生:把那块割下来,补到缺少的那块。

  课件演示

  师:是这样吗?这样果真就转化成了一个半圆。看来咱们同学用转化解决问题已经得心应手了。不过这个问题要变一下

  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该怎样转化呢?

  生1:把左边的半圆平移到右边,转化成一个小圆,用大圆周长的一半加上小圆的周长。

  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2:整个一个图形可以转化成一个大圆。

  师:怎么就能转化成大圆的周长?

  引导学生思考大小圆之间的关系。

  生:大圆的周长是小圆周长的2倍。

  师:你怎么知道大圆的周长就是小圆周长的2倍?

  生:大圆半径是小圆的2倍,大圆周长也是小圆的2倍,小圆的周长是大圆的二分之一,合起来就是一个大圆的周长。

  师:咱们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到了不同的转化方法,并且这种转化的方法使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4、巧用转化计算。

  出示: + + +

  师:继续我们的探索之旅,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做在作业纸上。

  生:通分,都变成分母是16的分数。

  师:可以。通分也是一种转化,再仔细观察算式,你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吗?

  生:每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依次乘2。

  师:你能试着再往下写两个分数吗?

  生: + + + + +

  提问:如果是这个算式,你还想用通分去做吗?那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课件出示正方形图

  引导学生分析涂色部分的大小可以用1减去空白部分的大小,1-

  师:明明是个加法算式,怎么变成减法算式了?

  生:因为这里还空缺一个 。

  师:听明白了吗?这位同学借助图形帮助进行算式的转化,非常善于观察和思考。

  5.关注生活。

  如何求1张纸的厚度? 如何求1个灯泡的体积?

  四、畅谈收获,提升转化策略

  师:通过今天的研究探索,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真不少,最后,有两句话想与同学们分享分享。

  出示:

  解题时,往往不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而是将它不断变形,直至转化为已经能够解决的问题。

  ——数学家路莎彼得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63-64页例1、例2和“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有条理的分析数量关系,并获得问题的答案。

  2、沟通“一一列举”和“列表”两种策略的联系,通过列表,帮助学生养成有序列举的习惯。

  3、在学生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教学重点:

  能对信息进行分析并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有条理地一一列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表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2分钟)

  1、复习: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回忆一下,长方形的周长怎么求?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生答师帖卡片)

  请大家齐读一遍。同学们真了不起,学过的知识能记得那么牢!

  2、导入: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了一些策略来解决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今天王大叔遇到了新的难题,大家请看。

  二、教学例1。(18分钟)

  1、出示例1:王大叔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羊圈,有几种不同的围法?

  2、(读题):同学们愿意帮王大叔这个忙吗?

  王大叔遇到了什么难题?谁来说一说?

  师:应该怎样围呢?老师已经为同学们每桌准备了18根小棒,每一根代表1米,请同桌2人合作用小棒在桌子上围一围。在摆之前老师有个说明:(1)每次都要把18根小棒用完。(2)围成一种后就数长和宽各是多少米,记录在老师发给的表一中。(3)尽可能少的移动一些小棒让它变成另一种不同的围法,再进行记录。

  先想想怎样摆才摆得快,比比看哪一组合作得又快又好。开始动手操作吧!(师巡视,并与生个别交流:还可以怎么摆?不要动太多的小棒。)

  (有的学生已经完成,要鼓励没完成的学生。)

  注意收集有序和无序两张表格准备展示。(看中后可拿大笔给学生描大一些)

  好了,同学们,请停止操作,用很短的时间把小棒收起来。

  3、到底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呢?老师手上有两组同学的记录表。(投影)

  大家更欣赏哪种记录方法?为什么?

  (师相机板书:按顺序)

  4、请这位同学说说看,刚才你是怎么想的?(生回答)

  你怎么知道宽是1米的时候长就是8米呢?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生答师展示18÷2=9米)

  大家认为先从宽开始考虑好还是先从长开始考虑好?

  (从最小的宽开始考虑比较好,顺序较明确。)

  5、下面我们就从宽是1米开始摆一摆。

  (学生说教师展示围法)

  6、我还可以继续摆。(展示宽5长4)

  这样行不行?为什么?大家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实际是前面4个长方形中的哪一个?重复了,因此我们要把它去掉。(单击鼠标擦掉)

  同学们发现了没有?按顺序摆有什么好处?

  (师相机板书:不重复不遗漏)

  这位同学真了不起,掌声送给他好吗?

  哪位同学刚才没有按顺序排列的请改成按顺序排列好吗?

  7、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展示答)

  8、小结揭示课题:像刚才这样把事情发生的可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有条理的列举出来,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这就是我们帮王大叔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这种策略叫做一一列举。(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齐读课题。

  我们在一一列举时应注意几点是什么?(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9、下面我们把每种摆法的面积分别计算出来好吗?

  同学们,在这4种不同的围法当中,你认为王大叔的羊圈用哪种围法比较合适?为什么?(第四种面积最大,养得羊最多。)

  10、说得太好了!请继续观察这张表,你还有什么发现?(面积越来越大)这跟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长与宽的长度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同学们真是太厉害了!没想到在围长方形的同时,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

  11、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了一种新的策略——有序的一一列举,列举时应注意什么?下面我们就用这个策略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大家有没有信心?

  三、教学例2(10分钟)

  1、出示例2:订阅下面的杂志: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读题)

  2、“最少订阅1本,最多订阅3本”是什么意思?

  (生答师展示:可以订阅1本,可以订阅2本,也可以订阅3本)

  3、那我们应该从订几本开始想起比较好?(从只订阅1本开始想起)

  4、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列举出来好吗?(我们可以怎么订?还可以怎么订?)

  (生说师展示)同学们真是太聪明了,一下子就把所有的!法都列举出来了。!

  5、其实我们还有更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列表,用“√”表示订法,订哪本就在相对应的.格里打“√”,一列就表示一种订阅方法。同学们能不能利用这张表格,按一定的顺序列举出所有情况呢?请拿出表二试着填一填,不明白的同桌可以讨论讨论。

  6、师展示学生作业,有序和无序两张表格比较。

  7、集体评:第一张表列举出所有情况了没有?再看第二张表列举出所有情况了没有?两位同学都列举出了所有的情况,大家更欣赏哪张表呢?为什么?

  请这位同学说说看,刚才你是怎么做的?(生说师课件展示)你真了不起,刚学的知识就能够运用自如!

  刚才哪位同学没按顺序列举的请改成按顺序列举好吗?

  8、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订阅方法?我们一起来答出来吧?(齐答)

  9、小结: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想一想:要想得到全部答案,列举时要注意什么?

  (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

  一一列举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经意我们就会遇见它,有时他还会出现在我们的投镖游戏中。

  四、拓展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9分钟)

  1、出示“练一练”,生齐读题。

  2、同学们玩过投镖游戏吗?投中两次是什么意思?(两镖都投在靶上)

  我们来投一次好吗?(让学生举起手来一起做投镖的动作)你想得到多少环?再投第二镖,投中多少环?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可能两次都投中同一个环数,也可能两次投中不同的环数。那老师就根据这两种可能制成一张表。)

  3、展示表格:画“√”表示投中,一个“√”表示一镖。一列就表示一种情况。请同学们拿出表3,按一定的顺序列举出所有情况。

  4、师展示表,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填这张表?

  5、集体评:他这样填可以吗?为什么?按顺序有什么好处?(如果有时间,就让这位同学说说是怎么想的)

  刚才哪位同学没按顺序列举的请改成按顺序列举好吗?

  6、请同学们观察总环数,你有什么发现?(注意:有两个16环,答题时只写一次就行了,不要重复。)

  齐答。

  五、总结全课(1分钟)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策略?列举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答师展示)

  六、结束语

  同学们,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采用一一列举可以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利用这种方法去为我们的生活排忧解难,这正是我们数学的魅力之所在。

  好了,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

  按顺序

  不重复

  不遗漏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22~23页例3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景中,能应用有关运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引入新课(5分)

  1、 我是小小神算手:

  40×6= 30×3=

  20×5= 50×6=

  31×20= 58×10 =

  20×40= 24×20=

  280+120= 270+320=

  2、我最棒:

  (1) 同学们去春游,已经开走了7辆车,每辆车可坐40个同学,已经走了多少人?

  (2) 剩下的同学还要坐满3辆车,每辆车也可坐40个同学,还剩下多少人还没有走?

  (3) 已经走了280人,还剩下120人没有走,一共有多少人?

  3、引入新课:

  同学们表现的真棒,为了奖励大家,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画。(一一展示完后)问:美不美?(美)这几幅画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美景呀?(春天)在这么美的春景里,你最想干什么呢?(春游)今天,有一位老师,也带着她的学生去春游了,在春游中,他们发现了许多数学问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他们解决呀?(愿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15分)

  1、教学例3

  (1)出示例3情景图

  这是他们在春游是发现的许多问题之一,请同学们仔细观图,从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探索算法

  a、针对题中提出的问题,请学生先大胆尝试,独立思考,尝试自主探索解法,有困难的可以和同桌商量。教师巡视指导,并指名板演。

  b、再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想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与必要的指导。

  (3)全班交流,展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a、教师先请板演的学生口述自己提供的.解法,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b、再请下面学生口述自己的解法及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4)小结

  通过对比这两种算法得出,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对,我们在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来解决问题。

  (5)用心回顾: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本22页例3补充完整。

  2、 基本练习:

  两种苹果分别有38箱,29箱。每箱苹果都能卖10元钱。两种苹果共卖多少元?

  可以,指名上小黑板做,并讲解算法和每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8分)

  做“闯三关”游戏

  第一关:我会填。请在括号里填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同学们去参观美术展览,每班都是50人,已经进去了5个班,还有2个班没有进去,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多少人?

  方法一:

  50×5=250(人)……( )

  50×2=100(人) ……( )

  250+100=350(人)……( )

  答: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350人。

  方法二:

  5+2=7(个) …… ( )

  50 ×7=350(人) ……( )

  答:参观美术展览的一共有350人

  第二关:我会做

  小红上午写了12行毛笔字,下午写了13行毛笔字,每行都是10个字,小红一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第三关:我会用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23页“课堂活动”题目

  四、归纳总结(2分)

  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

  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言。

  然后,教师再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老师希望同学们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但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且要会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应做到:1、理解题意2、理清思路3、正确解答 4、仔细检查。

  五、课堂检测(作业)(10分)

  1、新学期开学了,老师

  给每个同学发了6个大作业本,4个小组作业本,全班50个同学一共发了多少个作业本?

  2、幼儿园要买男童装20套,女童装30套。每套童装都是60元,买这些童装共要多少元?

  3、同学们给四川小朋友捐书,平均每人捐10本,三(1)有50人,三(2)班有48人,这两个班一共捐了多少本书?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40×7=280(本) 7+3=10(辆)

  40×3=120(本) 40×10=400(人)

  280+120=400(本) 答:参加春游的一共有400人。

  答:参加春游的一共有400人。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学生在以前就已经接触过估算,初步了解了估算的必要性。并且能进行简单的估算,把一个数估算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这节内容是引导学生理解“大约”的意思,学会用除法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更深入理解估算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带领学生分析题目,理解题目意思。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题目,找关键字,列出正确的算式。

  2、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估算在实际问题中的意义,并能根据关键字进行估算,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用除法估算的方法简便快速的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准确分析提取有用信息,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规范学生的书写,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除法估算的基本方法,能准确的进行估算。

  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估算,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故事引入:最近天气真热呀!小红和爸爸妈妈决定出去旅游。(出示情景图)

  2、提出问题

  旅游结束宾馆的服务员告诉他们住了3天一共消费了267元,小红想知道他们每天的住宿费大约多少钱?你能帮帮她吗?

  3、解决问题

  (1)阅读理解题目

  知道了一共住了3天,也就是住的'天数。还知道3天花了267元,也就是总的住宿费。要求每天(一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

  找到关键字“大约”有“大概、差不多的意思”不需要求出准确值。

  (2)解决问题

  求每天(一天)的住宿费大约是多少钱?就是把总的住宿费平均分成3份。不用算出准确的钱数。也就是要进行估算。(估算要写约等号)

  列除法算式: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

  267÷3≈

  (3)学生尝试计算

  (4)判断分析

  两种结果都合理吗?

  因为不需要算出准确的钱数,两种方法都用估算的方法,很快求出了结果,而且算法很简单;虽然他们的结果不一样,但与准确值差距都不大。所以都合理。

  第二种往大估成270更接近267,算得约等于90更接近准确值,更合理一些。

  (二)小结

  一般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而个别的是需要结合乘法口诀进行估算的。

  (三)巩固练习

  请学生说一说每天的住宿费比90元多还是比90元少?为什么?

  比90元少,因为每天90元3天要270元,而实际的住宿费是267元比270少,所以比90元少。

  每天的住宿费比80元多还是比80元少?为什么?

  比80元多,因为每天80元3天要240元,而实际住宿费是267元比240元多,所以比80元多。

  五、板书设计

  每天的住宿费=总钱数÷住的天数

  列式为:267÷3≈

  第一种:把267看成300,267÷3 ≈ 100元 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100元。

  第二种:把267看成270,267÷3 ≈ 90元 每天的住宿费大约是90元。

  六、作业设计

  1、面包房烤了236个面包。

  (1)如果每3个面包装一袋,大约可以装多少袋?

  (2)如果每4个面包装一袋,大约可以装多少袋?

  2、洋葱课堂的随堂小测

  七、教学反思

  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估算不能只出现在估算课上,要把它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此类应用题.

  2、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比较思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解答“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

  难点: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学会分析这类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学 习 新 课

  1. 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走进教室,发现值日生把教室打扫得真干净,解决问题。我很想知道我们班与别的班级相比较,卫生成绩处于第几名?

  生:第二名。

  生:第一名。

  2.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全校卫生评比表。(出示表格)

  生:我们班最多16面。

  师:用统计表很容易看出各班的卫生成绩。

  3. 师:那你还可以知道其他班得红旗情况吗?(表格下面被树遮住)

  生:二(2)班比我们班少3面,

  生:二(1)班比我们班少5面,

  生:二(4)班比我们班少1面,

  4. 师:知道他们班红旗比我们班少,可以算出他们有多少面吗?(补上问题)

  学生计算。

  师:为什么这样算?同桌讨论一下。

  甲生:我是这样想的:

  二(2)班比我们班少3面,就是.我们班多,我们班的面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二(2)班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二(2)班多的3面,从16面中去掉比二(2)班多的3面,剩下的就是和二(2)班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二(2)班面数。列式:16-3=13(面).

  乙生:我是这样想的':假设我们班和二(2)班同样多都是16面,再去掉我们班比二(2)班多的3面,也就是二(2)班面数,小学数学教案《解决问题》。列式:16-3=13(面).学

  出示课件。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思路.

  5归纳.

  师:同学们讨论得很好,你们想出了不同的方法.可以把较大数分成两部分,去掉比较小数多的部分求出比一个数少几的数;也可以把较小数假设和较大数同样多,再去掉比较大数少的部分就是较小数.因此,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用减法计算.

  二、巩固练习.

  师:比15少8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15-8=7,比15少8的数是7.

  师:比30少6的数是多少?怎样计算?

  生:30-6=24,比30少6的数是24.

  (三)巩固反馈

  1.拍手游戏.

  (1)老师拍6下,同学们比老师少拍2下,同学们拍几下?

  (2)同桌同学仿照上面的做法,进行拍手游戏.

  2.出示书23页,做一做。

  (1)国庆节促销,每个球优惠8元。

  (2)让学生提出问题。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把思考过程小声说给同学听一听.

  (四)合作练习

  1、根据各国金牌数关系进行计算。小组合作完成。

  算 式

  金 牌 数

  俄罗斯

  日 本

  法 国

  意大利

  2、快乐口算练习,独立完成。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7

  科目:数学

  执教时间:XXXX年XX月XX日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例6

  课时:第七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学过的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创新性。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看懂图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对同一问题寻求不同的解决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基本口算练习

  1.看卡片口算。

  ???8+3???7+6???6+5???8+6???8+8

  ???7+5???8+4???7+7???6+6???7+4

  2.听算。

  8+2???9+4???9+5???7+3???8+3?? 10+8???7+5

  二、新课:

  1.出示例4。

  屏幕显示:活泼可爱的小兔在草地上做游戏。自然围成两圈(如例4图)。此时,提出问题:一共有多少只兔?

  2.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4人一组,每个学生都参与讨论。教师巡视,及时和学生交换看法,给予点拨。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算出得数。

  (2)如果学生没有按颜色把小兔分成两类计数,再计算

  引导学生:看一看图中有几种颜色的小兔?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把小兔分成两部分?使学生明白:可以把小兔分成白兔和灰兔两部分。

  接着,让学生数出白兔的只数(10只)和灰兔的只数(5只)。然后,由学生口述算式和得数,

  4.小结:

  (1)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2)教师结合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同时特别强调:把小兔按群分成两部分,用8+7计算出结果,按白色、灰色分成两部分可以用10+5解决问题。

  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寻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做练习二十的第1题。

  ?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08页上面第1题。

  学生之间交流、评议。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解决方法。

  (1)启发谈话:再认真观察画面,鸡栏里的鸡还可以怎样分类?想一想,还可以怎样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的问题?

  (2)让学生寻找另一种解决方法。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两三人讨论解决办法。

  (3)交流。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决办法。5.强化认识。让学生看着8+4=12(只)、9+3=12(只)两个算式,分别口述出解决“一共有多少只鸡”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强化学生对这两种解决方法的认识。

  四、练习:做教科书第108页上第2题。

  1、让学生直接把得数填在书上。填完后,集体订正。有错误及时纠正。

  2、如果时间允许,以第2题的式题为主,再适当补充一些,

  由教师读题,学生写得数,最后,学生集体订正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能完整的叙述图意,并能从多方面的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修改意见: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等周长的变形.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转化"意识,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电子课件、实物投影

  预习作业:

  预习课本第71-72页例1及练习十四的1-4题,在书上完成自己会做的题目。

  本节课是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预习效果检测分别出示两组图片

  出示第一组:你是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教师提问(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上面的半圆进行平移的?上面的半圆向什么方向平移了几格?(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你是怎样想到把左右两个半圆进行旋转的?左右两个半圆分别按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探究

  学生得出:第一个图形:上面半圆向下平移5格。

  第二个图形:下半部分凸出的两个半圆分割出来,以直径的.上面端点为中心,分别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度。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将图形平移、旋转、拼合,图形的变化过程迅速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了,从而化解了理解上的障碍。

  师:你知道你刚才比较时运用了什么策略吗?

  教师板书转化,将课题补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回忆一下。 同桌交流。学生充分列举,教师媒体配合演示并板书。

  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把新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问题。)

  转化是一种常用的、也是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下面我们就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一些题目。

  空间与图形的领域

  1、检查课本练习十四第二题。你是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的?

  2、检查课本练一练,指名学生口答

  转化成什么图形可以使计算简便?怎样转化?

  3、检查练习十四第三题

  4、试一试:1/2+1/4+1/8+1/16

  这道题你是怎样求和的?小组交流。

  5、练一练4(课本练习十四1)

  每一排的点分别表示每一轮参加比赛的球队,把两个点合成一个点的过程表示进行了一场比赛。淘汰制是指每场比赛都要淘汰1支球队。

  如果64个球队呢?100个呢?有更简单的计算方法吗?(师板书:产生冠军,就是要淘汰多少支队伍?)为什么16-1就是求的比赛的场数?

  三、当堂达标:完成补充习题对应的练习并交流反馈。

  四、故事启迪,领悟转化的技巧

  数学家爱迪生求灯泡的容积的故事(幻灯片)

  有一次,爱迪生把一只灯泡交给他的助手阿普顿,让他计算一下这只灯泡的容积是多少。阿普顿是普林顿大学数学系高材生,又在德国深造了一年,数学素养相当不错。他拿着这只梨形的灯泡,打量了好半天,又特地找来皮尺,上下量了尺寸,画出了各种示意图,还列出了一道又一道的算式。一个钟头过去了。

  爱迪生着急了,跑来问他算出来了没有。“正算到一半。”阿普顿慌忙回答,豆大的汗珠从他的额角上滚了下来。“才算到一半?”爱迪生十分诧异,走近一看,哎呀在阿普顿的面前,好几张白纸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算式。“何必这么复杂呢?”爱迪生微笑着说,“你把这只灯泡装满水,再把水倒在量杯里,量杯量出来的水的体积,就是我们所需要的容积。”“哦!”阿普顿恍然大悟。他飞快地跑进实验室,不到1分钟,没有经过任何运算,就把灯泡的容积准确地求出来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课堂总结:

  多位数学家说过:“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善于运用转化,用好转化策略,才能正确解题。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两步乘法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的训练目的,一方面是巩固两、三位数的乘法计算,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今后进一步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奠定基础。本节课的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学会用表内乘法以及运用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给学生一幅广播体操表演的情景图,图下面小精灵明明提出的一个问题:3个方阵有多少人?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接着,显示出学生收集数学信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能从多个角度解决同一个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思维。

  3.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能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学校开展运动会竞赛图片

  1.课件出示学生练广播操的三个方阵的主题图,通过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解决“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探究其它的解决策略

  学生观看图片学生收集到的信息会有:每行有10人,有8行。每列有8人,有10列。有3个方阵。学生可能提出每个方阵有多少人?两个方阵有多少人?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学生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预设:大部分学生都会想到最容易思考的解决方法:先求每个方阵有多少人,再求三个方阵有多少人。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解决策略。预设:学生可能探究出以下几种策略:①把三个方阵作为一个整体横向看,先求三个方阵的一行有多少人,再求8行有多少人?② 先求一共有多少行,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热爱体育运动的思想教育。学生汇报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课件,让学生清楚看到方阵中的每行、每列。主题图为学生创设愉悦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充分准备。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考过程,发现用两步乘法解决问题可以分步也可以列综合算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三年级学生的空间观念不是很强。所以,在学生汇报方法的时候,教师及时演示动态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引导学生发现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信息不同,解决问题的策略也不相同。

  三、巩固练习

  四、总结全课

  3.优化解题方法。

  4.小结:

  1.课件出示“做一做”中的鸡蛋问题,指导学生解决“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2、让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第1、4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比较这几种方法找出最容易理解的方法。学生总结学生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思考探索解决方法也就不同,解决“一共有多少个”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

  同一应用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识,就会找到不同的“思路”,并能从“多解”中通过“比较”,找到“巧解”。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到先想后说,能完整、准确、有条理地说清楚解决问题的思路。思维的有序性和合理性的训练,有利于规范学生有序严谨的思考过程,正确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训练、发展学生的思维。练习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这道题引导学生利用学会的思维方式,掌握了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全面了解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帮助学生初步应用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掌握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板书设计

  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1个方阵有多少? 3个方阵一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行?8×10=80(人) 10×3=30(人) 3×8=24(行)3个方阵有多少人? 3个方阵8大行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人?80 ×3=240(人) 30×8=240(人) 24×10=240(人)8×10×3=240(人) 10×3×8=240(人) 3×8×10=240(人)

  (里面的问题都是用纸条贴出来的)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为出发点,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所以整堂课,我始终贯穿着阳光小学举行体育运动会这一主线,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的理解。

  2.加强小组合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需要的数学信息,然后进行独立思考再小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说说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再配合课件动态演示每种方法的每个步骤,从而让学生在说算式的意义、说思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本节课中我觉得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清晰地理清解题思路及用不同的解决办法方面掌握得比较好。

  3.本节课中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在交流之前,我都会安排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序思考的习惯——在交流时,说说你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认真听,这样才会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4.由于我本人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是很强,课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练,不时过于罗嗦。学生能说的问题,我总生怕他们不会,而“扶”得太多,没做到“扶放结合”,有时还没做到关注全体;课堂上我给学生的激励语言还是比较少,该表扬时又忘了,没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倍努力的地方。

  5.本节课我基本上是上得比较扎实,学生也有些所获,如果再让我重新上这节课,在学生解答出第一种方法后,我会让寻求到第二或第三种方法的学生自己上台来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思路,让他们有个互相学习的机会,也更能加深理解解题方法,同时还要提高自己课堂的驾奴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4、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学习的愉悦。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老师听算,学生计算在课堂练习本上。

  3×5+4= 5×7+1= 4×9+8=

  6×8+5= 8×3-6= 9×9-9=

  指名订正答案,生自己改正。

  [设计意图]:通过准备练习,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投影出示教材第8页主题图)

  (1)谈话引人:

  师:前两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游乐园里看木偶戏的人数和孩子们买面包后,面包师傅还剩多少个面包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到跷跷板乐园去看看,好吗?

  引导生观察理解图意和提出问题。

  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有3组小朋友在玩跷跷板,每一组有4人。又来了7人,一共有多少人?

  (2)小组交流讨论

  a、应该怎样计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b、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c、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d、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有一种写一种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

  a. 4+4+4+7=19(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b.2+2+2+2+2+2+7=19(人)

  6×2=12(人) 12+7=19(人)

  6×2+7=19(人)

  c. 4+4+4+4+3=19(人)

  4×4+3=19(人)

  d.4+4+4+7=19(人)

  (3)比较各种方法的异同。

  明确名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4)小结:用乘加和加法两个分步算式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合写成一个乘加的综合算式,这样算式更加简洁。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体会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

  2、做一做。(投影出示教材第9页图)。

  师先引导生仔细观察主题图,获得已知信息。

  师: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会解答吗?

  (先让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了3只,树上现在有多少只小鸟?)

  10-4+3=9(只) 10+3-4=9(只) ……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1题(投影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二的第2题(投影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同时对学生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

  (四)、课堂作业设计(视情况,投影出示)

  1、小白兔种了7 行胡萝卜,每行8个。准备送给小黑兔10个,小白兔还剩几个胡萝卜?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3、妈妈买来2盒月饼,每盒有9块。送给奶奶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4、小力买了5 个练习本,每本1元,他又买了一把尺子花了3元钱,小力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我们今天学会的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吗?

  指名答后师小结:在我们生活中,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观察、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板书:

  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a. 4+4+4+7=19(人)

  4×3=12(人) 12+7=19(人)

  4×3+7=19(人)

  b. 2+2+2+2+2+2+7=19(人)

  6×2=12(人) 12+7=19(人)

  6×2+7=19(人)

  c. 4+4+4+4+3=19(人)

  4×4=16 (人) 16+3 =19(人)

  4×4+3=19(人)

  d.4+4+4+7=19(人)

  教学反思:

  乘加的知识对于孩子们来说有所接触,而且计算也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出现在实际问题之中时,有的.孩子就不一定会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反而有个别的孩子习惯了用连加的方法。当然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今天,孩子用连加的方法计算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学习是一步一步深入的,学生也不可能始终停留在用加法计算。所以,在以后的练习中我重点引导孩子们用简单的乘加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强化,孩子们也体会到了两种方法的异同,并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好”、“优”的方法。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1

  微课作品名称

  “解决问题的策略”

  微课作品介绍

  本次微课《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以 PPT的形式,以教师讲解和展演学生常见作品的方式,将画线段图的策略潜移默化地教给学生,并通过提问和线段图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根据直观图去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微课的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需求分析

  适用对象分析

  学生能够根据波利亚四部曲完整地解决一道实际问题。

  学生会画线段图,并能够根据线段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分析

  该微课主要帮助学生通过分析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地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并能根据线段图清楚地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顺利解决问题。

  在三年级学习了从条件出发和从问题出发的策略去解决问题,在四年级上学期学习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的策略,而本节课是用画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画图是一项重要的策略,在今后的学习中会用画图的策略来分析较为复杂的数量关系,并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节课的重难点就在于两方面:一是能正确应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二是能借助直观图示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解决较为复杂的.实际问题。

  学生的学习难点就在于这节课的重难点,而微课将这两个方面的重难点进行了详细讲解,又给了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可以一边思考一边学习,学生试着画图和试着说说想法,并与正确的讲解进行对比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节微课对于这节课的重难点来说还是很有针对性的。

  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例题,理解题意

  1. 提问:同学们,阳光小学有集邮活动,原意和我一起去看看吗?(PPT: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小春比小宁多12枚),从屏幕中你知道了什么?

  2.提问:根据这两个条件,你想解决什么问题(PPT: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1.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出从屏幕中可以知道什么条件?

  2.独立思考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

  3.能够明确“小春和小宁各有多少张邮票?”就是指小春有多少张邮票?小宁有多少张邮票?

  二,根据题意和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1.谈话:要求出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分析清楚数量之间的关系。你会有什么方法表示出数量之间的关系?

  2.请学生自己画一画线段图,提示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3.教师在PPT上展示了一些同学们常见的线段图画法,并让同学们思考最欣赏哪一副线段图。

  4.教师完整地介绍线段图的画法,并由PPT进行展示。

  5.根据线段图,说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6.谈话:现在你能观察自己的线段图,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自己思考一下。

  7.教师介绍三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并通过PPT进行演示。

  8.谈话:通过观察线段图,同学们想到了三种解决问题的思路,那这三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吗?

  9.谈话:的确,从图上直观、清楚地看到了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这也是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常用到的一种策略。

  【设计意图】:1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经验,画出本题目的线段图。

  2.通过观察教师展示的学生作品和介绍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互学,想一想自己所画线段图的问题,并观察介绍者所画线段图的方法。体会线段图能够直观地表示出条件和问题。

  3.根据所画出的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方法,并根据教师的PPT展演,进行思考,理解三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4.通过观察对比解决问题的三种线段图,让学生体会和发现都要把他们的邮票转换成同样多。

  三,解答并检验。

  提问:同学们,通过线段图我们找到了三种不同的解决方法,那算出来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还要?(检验)这道题目,你想怎样检验?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完整性,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回顾解题过程。

  1. 师:同学们我们解决了一道题目,回顾一下刚才的解题过程,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用PPT展示解题的过程)

  2. 回忆:大家可以回忆一下,在我们以前的学习中,曾经运用过哪些画图的策略?

  【设计意图】:通过PPT回顾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题目都能再次回顾,通过体会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感受到画图的重要性。

  学习指导

  请在预习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时使用本微视频,初步掌握画线段图并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也可以在学习过本课时,但还没有掌握的情况下,继续重新学习微课,从而达到掌握的目的。

  配套学习资料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单元

  制作技术介绍

  所需要的软件为: 录屏工具软件 ;制作的简要流程 为:先制作相应的片段 PPT,并设计好相应的教案,在此基础上提前邀请一些学生试着画一画本节课例题中的线段图,将典型的学生所画的线段图进行展示;利用录屏工具软件进行录制。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2

  能力目标: 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探讨、交流。

  一、预习检测

  1、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20个小时完成,乙单独做要16个小时完成,现在先由甲单独做5小时,剩余部分由甲乙合作,还需多长时间完成任务?

  2、理解标价、售价、进价(成本)、利润之间的关系。

  利润= - 售价= 折扣

  二、 合作探究

  例1:一件夹克衫先按成本提高50%标价,再以8折(标价的80%)出售,结果获利28元,这件夹克衫的成本是多少元?

  练习:1、一件商品按成本提高20%标价,然后打9折出售,售价是270元,这种商品的成本是多少?

  2、某种家具的标价是132元,按9折出售,仍可获利10%,求这种家具的进价是多少。

  试一试:改变例题6中的部分条件,编一问题,再请你的同学列出一个一元一次方程,并求解。

  例2、(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本息和=本金+利息)

  1、银行的一年定期储蓄的年利率为2.25%,所得利息要交纳20%的利息税。

  (1)已知一储户的一笔一年定期储蓄到期后可取回5090元。问该户存入银行多少本金?

  (2)小红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红买了只价值为48.60元的'计算器,问小红的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

  练习: 肖春的妈妈前年买了某公司的二年期债券4500元,今年到期,扣除20%的利息税后,共得本利和约为4700元,问这种债券的年利率是多少?

  三、达标提升

  (1)某企业存入银行甲、乙两种不同性质的存款共40万元,甲种存款的年利率为5.4%,乙种存款的年利率为4.6%,上缴给国家的利息税为20%,该企业一年可获得利息共15360元.求甲、乙两种存款各多少元?

  (2)、某商店以90元的售价卖出2件不同的衬衫,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问该商店卖出的这两件衬衫盈利了,还是亏损了?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例5以及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题中涉及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2、进一步巩固正比例的意义,掌握用正比例方法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能正确地用正比例的方法来解答应用题。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精神。

  4、在成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的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并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激发兴趣。

  1、填空并说明理由。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 )比例。

  (2)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成( )比例。

  (3)每块地砖的大小一定,砖的块数和所铺的总面积成( )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为学习下面的内容铺垫。】

  3、提出问题:老师请你用一把米尺去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你能行吗?

  生1:把旗杆放下量。

  生2:爬上去量。

  生3:利用影子的长度量。(如果没有学生说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师: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找到解决的方法的。

  【设计意图:激起学生学习这习欲望,欲望是产生动机的催化剂。】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1、小黑板出示例5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

  李奶奶:我们家用了10吨水,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

  思考: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师:你能利用数学知识帮李奶奶算出上个月的水费吗?

  (1) 学生自己解答。

  (2) 交流解答方法,并说说自己想法。

  算式是:12.8÷8×10

  =1.6×10

  =16(元)。(先算出每吨水的价钱,再算出10吨水需要多少钱。)

  (也可以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10÷8×12.8

  =1.25×12.8

  =16(元)

  【设计意图:用以往学过的方法解决例题,有助于从旧知跳跃到新知的学习,同时有利于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检验,帮助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构建知识结构。】

  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3)小黑板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 )和( ) ,说说变化情况。

  2)( )一定,( )和( )成( )比例关系。

  3)用关系式表示是( )

  (4)集体交流、反馈

  板书: 水费 用水吨数

  12.8元 8吨

  ?元 10吨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师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5)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式(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反馈学生解题情况。

  8

  12.8

  10

  χ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或 =

  8χ=12.8×10 8χ= 12.8×10

  χ=128÷8 χ=128÷8

  χ= 16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设计意图: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能使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能给他们自信。在交流中,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6)将答案代入到比例式中进行检验。

  你认为李奶奶用了10吨水交16元钱,这个答案符合实际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生交流,汇报。

  2、变式练习。

  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的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呢?出现下面的练习:

  张大妈:我们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1)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学生独立用比例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指名板演。(教师巡视)

  (3)集体订正,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概括总结

  师:刚才我们用正比例知识帮李奶奶和王大爷解决了生活中的水费问题,请大家回忆一下解题思路,再想一想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总结:

  1、分析找出题目中相关联的两种量。

  2、判断他们是否是正比例关系。

  3、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

  4、最后解比例。

  5、检验作答。

  【设计意图:归纳解题的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小明在解决这一问题时,采集到了下面信息:在下午1时旗杆旁的一棵高2米的小树影长1.5米,旗杆影长9米,你能根据这些信息解决求旗杆高吗

  师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学生读题后,先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① 题中已知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② 你能列出等式吗?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解答过程。

  2、教科书P60“做一做”。

  生独立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的巩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与生活实践,从中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练习九第3、5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水费 用水吨数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元 8吨

  ?元 10吨 12.8 :8 =χ:10

  8χ= 12.8×10

  水费:用水吨数 = 每吨水的价钱(一定)

  χ=128÷8

  χ= 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科书第107页。这一课时是在学习了“9加几”和“8、7、6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呈现的是灰兔、白兔在游戏的情景,让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兔”的问题。解决方法有:(1)点出兔子的总只数;(2)按方位计数(左边8只,右边7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10只,灰兔5只)后,算出总只数。与之前的内容相比,难度有所增加,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学生自己收集。

  设计理念:

  学生学习了9、8、7、6加几的计算,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就列式计算而言,一点都不难。但是在观察的有序性和全面性方面,学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不管是在探索新知的环节,还是在练习巩固的环节,我都利用课件直观演示来引导学生进行有序且全面的观察。

  考虑到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本课的设计,试图用活泼可爱的小动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尽量做到先让善于发言的学生说想法,教师再结合学生说的演示给所有学生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在理解算法的基础上,再学会用语言表述想法。在练习过程中,基础的练习,为了避免枯燥的书写,采用选一选的形式。在拓展练习中,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后设计的猴子园,是想让学生感受当条件不足的时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想这样才能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2.数学思考:使学生会选择不同的信息解决同一个问题。

  3.解决问题:能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体验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4.情感与态度:体验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用学过的8、7、6加几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选择不同的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能选择正确的信息解决问题。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分析图意,并试着探索运用多种解题方法来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1.课件。

  2.每四人小组各一张白纸,一支记号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的课堂上来了好多客人,还有一些“小客人”也要来看看你们,你们欢迎他们吗?

  课件出示:

  左边右边

  5只小白兔和3只小灰兔5只小白兔和2只小灰兔

  2.解读信息

  你们看到了什么呀?能用数学的话说一说吗?

  同桌互说,指名反馈,最后要求学生把看到的连起来说一说。

  3.确定问题,分析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小朋友们真会观察。我们要招待好它们呀,就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出示问题:一共有几只兔子?(一起读一读问题)怎么用算式表示呢?请小朋友们先想一想,然后把想到的算式写在本子上,等同桌也写好之后,互相说一说你的算式表示什么。

  (1)独立书写在纸上,然后同桌交流。

  (2)指名反馈。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按方位的:8+7=15;

  师: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啊?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看到了左边8只兔子,右边7只兔子。把他们合起来就有15只兔子。

  师:想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谁也想来说一说呢?

  第一个学生说时,教师课件演示圈出左边的兔子和右边的兔子。第二个学生说时,师板书:左边(8只)右边(7只)。

  师:明白了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b.按颜色的:10+5=15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有10只白兔,有5只灰兔,合起来是15只。

  师:想法和他一样的举手。谁也想来说一说呢?

  第一个学生说时,教师课件演示让白兔排成一队灰兔也排成一队。第二个学生说时,师板书:白兔(10只)灰兔(5只)。

  最后请说对的小朋友领着大家说一说。

  4.小结。

  A.尝试让学生总结

  谁能把两种想法连起来都说一说啊?

  B.师小结

  小朋友们真会动脑筋。在解决“一共有几只兔子”的时候,就能用两种方法解决。你们可以按照位置,把左边的8只和右边的7只合起来,又可以按照颜色把白色的10只和灰色的5只合起来。如果他们还有大小,还可以按照大小来合计呢。刚才谁把两种方法都写出来了呀?请举手。你们真了不起。为奖励你们为我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想请你们去游动物园,你们愿意吗?

  二.巩固深化

  1.选一选

  出示动物园门口停车场的图,课件演示:停着8辆车子(其中大巴4辆,小轿车4辆),又开来了4辆车(2辆大巴,2辆小轿车)。

  师:我们首先到达的时动物园门口的停车场。你们看到了什么呀?仔细看,接着又怎么样了?你们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啊?(出示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能想到哪些算式呢?请你轻声地说一说你想到的算式。

  出示选项:

  (1)8-4=4(辆)(2)8+4=12(辆)(3)6+6=12(辆)

  师:有一个小朋友想出了三种方法呢,可他不确定到底哪些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你们能不能帮他选一选啊?(生看算式)用手势表示,选1就伸出1个手指头,选2就伸出2个手指头,选择3就伸出3个手指头。

  学生思考后,用手势选择,指名反馈。

  2.动物园的“鹿园”

  师:你们真棒。好,现在我要带你们去动物园来,你们看我们要去看谁了啊?(课件显示鹿园)但在进入鹿园之前,我还有一个要求。能答应我的要求我才让你们进去。仔细听,进入鹿园之后,要求四个人小组用数学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板书:说)想到了什么数学问题(板书:想)最后把能解决问题的所有算式都写在纸上(板书:写)。听明白了吗?

  主要场景:11只长颈鹿,有5只站在树旁,有6只在跑。

  还有:12只鸟(红色5只,黄色7只),树上有8只,其中大鸟2只,小鸟6只;天空有4只,其中大鸟1只,小鸟3只。

  (1)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列式计算,把能解决同一个问题的多种算式都写在白纸上。

  (2)小组活动。

  (3)选取学生的白纸反馈。让组长说一说,这些算式表示什么,解决了什么数学问题。

  A.反馈11-6=5(只)

  师:你能说说表示什么吗?同意的举手。你们厉害,这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们以后才要学习呢。

  B.师:那要解决一共有几只鹿的问题呢?能用什么算式表示呢?能马上说出算式吗?

  师板书:6+5=11(只)5+6=11(只)

  C.反馈8+4=12(只)、5+7=12(只)

  师:老师还发现有个小组写出了这两条算式,谁知道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啊?有哪个组写的和他们一样的吗?来说一说你们要解决什么问题啊?

  生说,教师出示问题。

  师:你们真厉害,同样的问题,又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看完鹿园,你们还想继续去看吗?那我们继续走吧。

  3.动物园的“猴子园”

  这是什么地方啊?你们看到了什么啊?

  师:(出示问题)一共有几只猴子?(三只)真的吗?请你睁大眼睛瞧仔细了哦!播放动画,怎么用算式来表示呢。

  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师:看来有些时候我们想到的问题不一定都能解决。

  三.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解决了这么多像一共有几只兔子,一共有几只鸟这样的问题,而且都用了两种方法。你们都用到了什么知识啊?(数学知识,加法计算。)对,这节课我们就是学习用加法解决问题。(出示课题:用加法解决问题)看来学习数学很重要,因为它能帮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

  反思:

  在设计和执教这一课的过程当中,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非常关键的。

  一、在情境中自主获取信息

  本节课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由于学生观察的角度不同,会得出不同的信息。因此在交流信息时,通过自由说、同桌互说,以及全班交流,促使学生进行全面有序的观察,使多数学生在情境中收集到解决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数学信息,

  二、在体验中自主发现策略

  一年级的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大多数学都在我们提出问题之前直接说出问题的结果了。为了让学生体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例题时,我指出要想好好招待这些小客人就一定要知道一共有几只兔子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用算式来解决问题。在基础练习中,开始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情况自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在拓展练习中,才真正放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我真切地体会到教师在课堂上掌握好扶放程度的重要性。

  三、在交流中重视培养习惯

  让一年级的学生呈现解决问题的结果是很容易的,但要让他们把想法表述出来还是比较难的,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让口头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先树立好榜样,光有一个人会说还远远不够,在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其他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倾听之后还要及时模仿,这不仅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每种方法,并能在表述算法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算式说表示的不同意义。这一切,教师的引导性评价很重要,要使会说的学生获得被欣赏的愉悦心理体验,使会听的学生感受到会倾听的好处,使会说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结合多位老师的点评,以及自己的思考,我觉得这课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不能走出情境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是最大的遗憾

  如果说这节课的情境创设是成功的,那么走出情境解决实际问题就是失败的。我上课之前是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最终我还是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我想,如果我在整节课中,多奖励学生一些花朵,然后让这些花朵,分别贴在黑板的两侧,如左侧7朵,右侧4朵,其中黄花是6朵,红花是5朵。在最后的总结之后,让学生帮我计算一共奖出了多少朵花,是不是算走出了情境,解决实际问题了呢?

  二、练习题的设计和反馈处理有待改进

  在“停车场”的那道题,有人会问为什么车子都用红色的,我的考虑是这样的:按方位和颜色来计算已经在例题里出现过了,所以这道题,我就不再按颜色来分,而是按车子的种类分。关于8-4=4(辆)这个选项,我自己也有疑惑,因为学生基本上可以马上排除它,我一直在想:如果把第一个选项改成12-4=8(辆)或者是12-6=6(辆)会更好一点?因为之前学生在学习一图四式之后,就养成了看到一条算式想到其他三条算式,在探寻“一共有几只兔子”这个问题时,学生确实写出了15-7=8(只)和15-8=7(只)等算式,而且有些小朋友在和同桌交流的过程当中还很自豪地说自己不仅想到了加法还想到了减法,不过在反馈时,那些学生也没有提出减法的算式。所以我想,是该把减法放在探究新知环节中评价,还是在这个基础练习里,就可以利用12-4=12(辆)或12-6=6(辆)这两条算式做到加法和减法的比较呢?

  在“猴子园”里,我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当条件不足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但如何让学生明白我的意图呢?我选择了放手让学生说,我以为他们会猜,最后再由我总结:“树上到底有几只猴子,我也不知道,那么我们都不知道这树后面有几只猴子,那这个问题能解决吗?”可是我的学生似乎很自信,有的认为就是1只,有的认为就是2只,有的认为就是3只,造成这样的结果可能有两个原因:其一,也许他们确实在猜,但是不会表达;其二,也许是我的语言误导了他们,因为我说:“一共有多少只猴子呢?谁能最快用算式表示出来?”所以他们无论如何都要想出一条算式来。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5

  原实际问题的编排设计为用下面两辆车运煤,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小货车的载质量为2吨,大货车的载质量为3吨。“怎样派车能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来。”“如果只用2吨的车,正好运4次”。突出用列表法一一列举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使学生感受到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过程的完整性。

  【设计理念】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应充分考虑现实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帮助学生分析并理解题意。让学生思考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用下面两辆车运煤,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运完8吨煤?大货车的载质量为3吨,小货车的载质量为2吨。由于学生是二年级,于是把难度降低,可以找到不同方案,有有序地,有无序的,有全的,有不全的,通过补充、交流、整理,最后达到用列表的方法有序地把不同的方案都列出来,再选择恰好能运走8吨的方案。实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历和体验用列表法一一列举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达到“不重复,不遗漏,不多余”地列举各种方案的目的,感受这一策略的特点和价值。

  【学习者特征分析】

  1. 知能基础(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点和技能)

  学生已经掌握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 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

  学生喜欢小组合作学习,喜欢利用平板电脑进行交流。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技能

  1. 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 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过程方法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教学重点: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

  【学习策略】

  1.问题任务驱动法。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验证猜想---得出结论”,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生们不仅能学习到丰富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会通过自己对事物对现象的探索,学习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与同伴合作和交流,这对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都会有积极的帮助。

  2.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学数学,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记录等活动,逐步归纳并建构列表法解决问题的意义,而不是老师生硬地把知识强加给学生。整节课的教学是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依托,展示研究问题的情景,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生动的感性认识,消除学生对“列表法”的神秘感和恐惧感,以此促进三维目标的达成。

  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方法。

  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成为交流协作的工具;成为提供丰富资源,进行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成为彻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工具。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师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

  2.学生用的资源:平板电脑

  【教学过程】

  (一)、对话导入

  1.师:今天赵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去这个地方需要坐车去,车票一张2元钱。有2张1元纸币,4张5角纸币,可以怎样付钱?

  2.预设: 1元 5角

  2 0

  1 2

  0 4

  3.师:是否有遗漏、是否有重复呢?

  师:怎样能做到不重不漏?

  生:按照一定的顺序。

  生:从1元考虑,最多2张,然后1张,最后0张。分别看一下还差几张5角纸币。

  4.师:他是从1元入手考虑的,还可以从5角入手考虑,这就需要一定的策略。

  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共鸣,在课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创设了学生熟悉的付钱场景,使学生初步感知在我们生活周围存在着“运用策略”解决的问题,以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补充课外知识,渗透爱国教育。

  师:车票买完了,让我们出发吧,到达目的地,这是一个煤场。

  你知道吗?我国地大物博,煤炭资源丰富,储量达几亿吨,非常多。这是我国煤炭分布图,这是个城市煤炭资源占有量的饼状图。在很久以前,人们亲自到煤洞挖煤,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用机器来挖煤。

  2.师:煤挖出来之后,需要运煤,看一看在运煤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在等着我们。

  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是什么?

  如果你是调度员,由你来安排发车你需要什么?

  生:需要车。

  师:还需要知道有多少吨煤。

  生:还需要知道车一次能运多少。

  师:也就是载质量。

  资源准备Ppt补充条件:用下面两辆车(载质量2吨和载质量3吨)运煤,如果每次每辆车都装满,怎样安排能运完8吨煤?

  师:方案可能有一种,也可能有多种,为了让大家一目了然,我们记录在表格里。

  资源准备ppt要求:同桌合作:

  (1).思考:怎样派车能把8吨煤运完?

  (2).把你们的想法记录在表格里。

  师出示表头。

  小组合作:列表法解决问题。(平板电脑)

  资源准备ppt要求:资源共享:

  (1).小组内交流每个人的方案。

  (2).浏览别人的方案补充在自己表格里。

  (3).怎样做到不重不漏?

  3.汇报

  4.探索方法。

  师:我们可以从哪入手考虑?

  生:从载质量2吨的车入手考虑。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运煤吨数是多少?

  生:2x4=8(吨)

  师:这种运煤方案可行不可行?

  生:可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也就是我们需要根据2吨的车来调整3吨的车。

  师:哪种方案更好?

  生:方案1和4更好,恰好运完8吨煤

  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次)载质量3吨(次)运煤吨数(吨)

  1408√

  2319

  32210

  4128√

  5039

  师:还可以从哪入手考虑?

  生:从“载质量3吨”的车子入手考虑。

  6、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亲自动手列表,完成填表的过渡。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动作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培养数学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三)、巩固练习

  1.自主选择不同任务(平板电脑)二选一

  任务一:

  资源准备ppt:用下面两种蛋托装鸡蛋,如果每个蛋托都装满,怎样放能恰好装完32个鸡蛋?

  (1)用列表法,先填写表头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任务二:第33页“做一做”。

  资源准备ppt:如果要买一顶30元的帽子,你有5元和2元面值的人民币各6张。可以怎样付钱?

  (1)用列表法,先填写表头。

  (2)找全所有付钱方案。

  (3)标注可行方案。

  师: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

  学生独立尝试列表解决问题。

  2.生生互评

  选择自己没有完成的任务,给予评价。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把枯燥的练习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场景中,前后呼应,促使学生始终以积极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在活动中练习,在练习中巩固,在交流中开阔思维,培养能力。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旧知,解决问题。

  (1)有24瓶牛奶饮料,如果每箱可以装4瓶,可以装几箱?

  (2)一种乒乓球,10个可以装1盒,8盒可以装一箱,现有4箱乒乓球,共有乒乓球多少个?

  学生独立练习,汇报解决过程,师生简单评价。

  2.教师谈话,引入新课。

  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复习除法一步计算和乘法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为学生学习新课做好知识铺垫和心理准备。引入新课,指明学习任务,简明扼要。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学生搜集信息。

  多媒体播放学生团体操表演的画面,指出:团体操表演是运动会上的又一项内容,并显示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的信息。

  2.学生说出所观察、搜集到的信息,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3.学生自主探究解决方法,然后同桌交流,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先交流再解答。

  4.个别汇报解决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解决方法,进行评价,表扬有不同解决问题方法的学生。

  (二)学生自主解决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看图获取信息,独立解决,鼓励解决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解决过程和方法。

  3.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4.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予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1.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学生独立练习,鼓励解决方法的多样性,学生汇报解决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解决方法:

  19600÷4÷2=1200(千克);

  29600÷2÷4=1200(千克)。

  让学生充分说明算理,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2.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让学生看图获取信息,明确问题,独立解决。

  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可能出现:

  1954÷2÷3=159(张);

  2954÷3÷2=159(千克);

  33×2=6(场) 954÷6=159(千克)。

  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确:有些问题既可以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也可以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

  3.编题、解题。

  教师先给出学生三个数:240、6和2,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用这三个数编出一道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解决,互相检查。

  4.分组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5、16题。

  设计意图:分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在练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积累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交流,发现有些问题可以用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进行解决,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很多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全课,自我评价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评价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反思、学会评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学习方法。

  三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载质量3吨运煤吨数

  14次0次8吨√

  23次1次9吨

  32次2次10吨

  41次2次8吨√

  50次3次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7-08

《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07-08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10-29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1-17

解决问题的教学设计范文07-07

数学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1-17

解决问题(连除)教学设计04-21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设计05-12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