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内环境的概念,并能与外界环境区分开。
2.描述内环境的组成以及成分之间的联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提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内环境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比较以及联系,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并能够与健康联系起来,注意日常生活的防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内环境的概念,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比较以及联系。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难点】
内环境中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比较以及联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展示两幅图片,第一幅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第二幅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提问学生这两幅图中分别是什么细胞,并且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两者的生活环境有何不同?
引导得出单细胞生物(草履虫),可以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并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交换。
而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再次提问,血细胞又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交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明白了。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内环境概念以及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大家回忆生活中的实例,手脚磨出水泡的情景,思考水泡中的液体是什么?
其实水泡中的液体是体液中的'一种。那么体液是什么?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思考血液是否为体液?
血液并不全是体液,体液包括细胞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现在请大家在5分钟时间内,自主阅读课本的内容,找出细胞外液三者的存在部位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刚才的问题,对于正确与否,一起来先看一段视频。请大家观看多媒体上播放的动态图,图中血液在不断流动,出现的箭头表示血浆、组织液以及淋巴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在观看完视频之后,根据自己刚才看课本的理解并结合视频,尝试画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的过程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了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的外界环境人们将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细胞外液的成分。
细胞的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什么区别?认真分析课本中资料分析中血浆的化学组成,并结合下面的图1-2,总结出血浆的主要成分,进而思考血浆、组织液以及淋巴的成分又有何不同?
血浆中约90%为水,其余10%分别是: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三者之间的异同。
相同点有2个:都是液体环境,成分相似。
不同点有3个:其中生活的细胞不同,三者所处环境不同,蛋白质的含量不同(其中血浆的蛋白质含量高于其余两种细胞外液)。
环节三:拓展与应用
引导学生回顾导入的问题,手脚磨出水泡,水泡中的液体是组织液。
接着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组织水肿?组织水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自由发挥。总结并解释:组织间隙液体过多而引起的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肿胀症状称为水肿。当组织液生成超过回流时,就会造成水肿。引起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的因素主要有:毛细血管血压升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淋巴回流受阻。
针对其中一条: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会引起组织水肿进行分析。正常毛细血管仅允许水分、晶体物质(Na+、葡萄糖等)和少量白蛋白通过。但在病例情况下,通透性增加,会使大量蛋白质漏出到组织液中。结果,一方面血管内液体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发生水肿。炎症引起的水肿,就是因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
环节四:小结与作业
本节课已经学习完成了,请一位同学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作业。内环境究竟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呢?课后思考,下节课进行交流。
四、板书设计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细胞中的各种物质是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2.举例说明细胞膜的作用。
3.解释线粒体、叶绿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能力目标
运用类比和推理的方法,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重点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的种类、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1.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知道这个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故事的片段:
在下着雪的大年夜,卖火柴的小女孩蜷缩在墙角。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
她又擦了一根,仿佛看见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桌子上里摆满了苹果和梅子,烤鹅也正在冒着香气。火柴又灭了,烤鹅也不见了。最后,卖火柴的小女孩冻饿而死。
怎样才能改变故事的结局呢?
同学们心中可能已经有了答案,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当我们觉得冷,觉得饿得没力气的时候,是身体里缺少了能量,我们需要消耗能量来维持我们的体温和体力。而当吃了足够的食物的时候,除了觉得有力气了,同时也觉得暖和了。可见,食物为生命活动提供了所需要的能量,同时也转化成了热量维持了体温。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归根到底是在细胞中进行的,因此,我们身体里的每个细胞的生活都是需要物质和能量的,植物以及植物细胞的生活同样也需要物质和能量。
【设计意图】从童话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深入浅出。
(二)细胞中的物质
1.问题探究:请根据下列问题或事实推测细胞内可能含有哪些物质。
(1)吃西瓜或苹果等水果时,你有什么感觉?
(2)小麦磨制后能得到面粉。
(3)从花生中可提炼出花生油,从大豆中可提炼出大豆油。
与学生充分讨论后得出: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如:水、糖类(包括淀粉)、脂类、蛋白质等,此外还有无机盐和核酸等。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认识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
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有一个发生在水中的现象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
演示实验:糖在水中溶解。请学生尝试分析糖在水中溶解消失的原因。
结合课件的图片解释溶解的分子机制,说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初步形成物质的概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3.演示实验:燃烧小麦种子,初步形成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而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则属于有机物。
【设计意图】初步形成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为理解有机物中贮存化学能做铺垫。
(三)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1.请同学思考:这些物质是否进出细胞?物质进出细胞时要通过什么结构?细胞膜是否将细胞完全封闭起来呢?
2.请同学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把萎蔫的青菜放到清水里,会怎样?
(2)据测定,某海藻细胞中镁的浓度仅为周围海水中镁浓度的万分之一,这是为什么?
(3)为什么海带中的碘的浓度比周围海水的浓度高很多?
3.展示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认同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初步形成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的概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四)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1.物体的运动和生物的生活都是需要能量的。能量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为了进一步认识能量,我们做个技能训练,你能说出各项中的能量形式吗?
电能转变为光能、热能,化学能转变为光能和热能,化学能转变为动能。
2.食物中有能量吗?属于哪种形式呢?
我们知道,食物中含有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化学能。食物中的化学能是我们观察不到的,食物中到底有没有能量,我们怎样来证明呢?
将一粒花生种子点燃,花生种子中含有有机物,点燃后,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释放出来了。由此我们知道食物中的有机物确实储存着能量。
3.食物中的有机物储存的能量又是怎样转变为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的呢?说到底,这些有机物是来自于这些生物体内的细胞,答案要到细胞中去寻找。
展示图片,细胞中有两个能量转化器――叶绿体和线粒体。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则能将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分解,并将有机物里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细胞生活。绿色植物中多数细胞是没有叶绿体只有线粒体,它们释放能量所需的有机物是从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中获得的。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认识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深入浅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无机物:分子较小,一般不含碳,如:水、无机盐
有机物:分子较大,一般含碳,如:糖类、蛋白质、脂质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3.线粒体、叶绿体是能量转换器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3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生能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②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类比、推测、分析、归纳等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及信息,同时尝试运用本节课知识对一些相关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细胞中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理解,使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细胞的生活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逐步建立“细胞是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同时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科学奥秘的情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2、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区别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但对于细胞是如何生活的却不是很了解,本节的内容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学生在充满好奇心的同时也对该节的内容难以理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种类、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复习细胞结构,引入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展示PPT
活动2【讲授】新课
新课
(一)细胞中有哪些物质
探究细胞内的物质
(1)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处于不断运动中
演示实验:
1、红墨水滴到清水的过程。
2、白糖溶于水的过程。
设计思路:课堂通过观察一滴红墨水使烧杯中的水慢慢变红的过程,体会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目的是使“细胞中的物质”的教学具体化。教师再通过让学生观看白糖溶于水中的过程,从而突破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运动的这一知识难点。
小结:水和糖都是细胞中的重要物质。
过渡:细胞中还有哪些物质呢?
(2)细胞内含有的物质
讲解:细胞中的物质分两类:一类是无机物,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原子,如水、无盐、氧等 (不能燃烧部分);一类是有机物,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原子,如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等(能燃烧部分)。
演示实验:小麦粒燃烧的小实验。
用铁丝穿一粒小麦粒,把它放到酒精灯上燃烧。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燃烧时发出光(光能),感到热(热能),小麦粒是否会完全被燃烧。
燃烧后的小麦粒与未燃烧的小麦粒作比较,引导学生说出小麦粒中的物质分为能燃烧(有机物)的和不能燃烧(无机物)两部分。
设计思路:通过小麦燃烧的对照实验,现象中明显可以看到能燃烧部分与不能燃烧部分,燃烧现象中放出光和热,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同时渗透对照实验的原则、现象中光与热为后面的`学习能量的不同形式作了知识的铺垫。
(二)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1、问题过渡,细胞有物质组成,物质如何进出呢?
讲述细胞膜的功能:
①能让有用的物质进入细胞
②把其它物质挡在细胞外
③把细胞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细胞外
2、举例:
1.甘薯被晒成甘薯干有什么现象发生?
2.品尝地瓜干:吃地瓜干会感到甜味又说明了什么?(糖类没有出来)
3.炎热的夏天人们容易出汗,尝一下,汗有什么味道?含有什么?
问题:红苋菜放入清水中不会变色,但煮它的过程中汤却是红色的,为什么?
(活细胞才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设计思路:通过对生活常见几种现象问题的思考,以及品尝感受到有些物质能从细胞膜到细胞外出来,有些物质并未通过细胞膜到达细胞外,由此形象地引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
(三)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
1、回忆小麦粒燃烧时的现象:放出光(光能)和热(热能),说明小麦中储存着能量,知道能量的多种形式,
2、类比:汽车奔跑需要什么(汽油),汽车中的什么装置能使汽油燃烧让汽车跑起来?(发动机)发动机起什么作用?(能量转化作用)
3、教师设问导出下一问题:发动机是汽车中的能量转换器,那么细胞中是否也能能量转换器?
讲解:植物细胞中叶绿体的作用,将光能转化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线粒体作用将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使用,
小结:细胞质中的能量转换器是叶绿体和线粒体。
植物细胞的能量转换
叶绿体:光能转换成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线粒体:将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物细胞的能量转换
有机物来自食物
线粒体:将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设计思路:对于初一的学生理解能量转换器是个难点,小麦的燃烧、从汽车奔跑的生活经验中导出能量转换器的概念、通俗地解释细胞通过叶绿体和线粒体实现了能量的转变,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活动3【活动】小结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可以认为,细胞的生活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
活动4【练习】练习
1、如果把细胞比作汽车的话,相当于汽车发动机的是( )
A、线粒体 B、叶绿体 C、细胞膜 D、细胞核
2、在植物细胞的细胞质中,与植物制造有机物有关的结构是( )
A、液泡 B、线粒体 C、细胞液 D、叶绿体
3、给花浇水的时候,一些有害的物质不能进入到植物细胞内,因为细胞内有控制物质出入的结构,它是( )
A、细胞膜 B、细胞壁 C、细胞质 D、细胞质
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有机物?( )
A.糖类和脂类 B.蛋白质 C.核酸 D.水和无机盐
5、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结构是 ( )
A. 细胞壁 B. 细胞膜 C. 液泡膜 D.细胞质
6、动物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是( )
A. 液泡 B. 染色体 C. 线粒体 D. 叶绿体
7、细胞含有 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物质 。
8、细胞的生活离不开_____和______。
9、请你将下列细胞的不同结构与其相应的功能用线连起来。
细胞膜 细胞的控制中心
叶绿体 将化学能转变成细胞能利用的能量
线粒体 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核 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第四节 细胞的生活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4
教学设计说明
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运用了活动、实验探究等方式,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出发,使抽象、枯燥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缩短抽象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行直观教学。
为了实现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让学生对直观现象进行深入探究。采用探讨式学习,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收集数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章将围绕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讲述细胞的生活。细胞作为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具有与生物相似的特征。从细胞的角度认识生命的活动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介绍细胞中的物质,由此引出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其次阐明能量的形式及能量可以转换,细胞质中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最后,介绍细胞核是控制中心,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二)学情分析
我们已经学习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学生有进一步了解“细胞各结构具有的功能”的学习渴望。对人类自身活动规律的好奇心,使学生有对“细胞生活规律”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常见生活现象和事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论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2)学生能知道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通过举例,学生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4)了解克隆羊多莉的身世,能说出多莉与三只母羊之间的关系。
(5)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种子的燃烧实验,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特点。通过类比的方法理解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收集与克隆有关的资料,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到研究细胞的生活是与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健康密切相关的,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细胞含有的物质。
(2)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教学难点
(1)描述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2)描述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
①食物、分组实验器材(酒精灯、铁丝、花生)。
②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策略
多媒体辅助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
开导体验活动——明确食物中含有物质。
演示实验——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运动的;物质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
推理、类比——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需要的能量通过能量转换器获得。
资料分析和讨论——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教法建议
本节课可以采取推理法、类比法进行讲述分析。
学法建议
把学生分成3~4人一组展开讨论、实验活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教师:你知道吗?你的身体是由数不清的细胞组成的。在你不知不觉中,有的细胞在长大,有的'细胞在衰老,有的细胞在死去,有些新的细胞在形成。细胞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细胞是怎么生活的。
(二)传授新课
1.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
教师:为解决大面积烧伤病人的植皮难题,科学家研制出人造皮肤,研制过程中就需要将人的皮肤细胞置于培养瓶中进行培养。怎样才能让培养瓶中的这些细胞活下去呢?应该向培养瓶中加入哪些物质?
学生:进入意境,说出生物的生活需要物质。
教师:组织体验活动,引导学生推测食物里面所含的物质。
学生:品尝食物,推测出水果中含有糖、酸性物质和水。
教师演示活动:蔗糖溶解在水中的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学生:根据活动体验和动画演示,尝试理解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运动的。 总结归纳:
(1)食物中含有的物质种类。
(2)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教师实验:燃烧花生种子。
学生:观察:食物燃烧现象,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性质。
教师:讲述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而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则属于有机物。
学生:根据概念区分物质的种类。总结出物质分为两类:有机物和无机物。
教师:请同学思考:分子进出细胞是否如在水中扩散一样,物质进出细胞时要通过什么结构?演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动画,启发学生注意观察: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特点。
学生:观看动画,理解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教师分析归纳:
细胞内的物质不断消耗,需要不断从细胞外吸收物质。
2.细胞的生活需要能量
教师:设疑过渡:细胞内消耗的物质对生命活动有何作用?汽油对汽车起什么作用?食物对生命的作用?食物提供建造细胞的物质,还能提供能量。
学生:通过类推,理解细胞生活需要能量。
教师:介绍各种形式的能量。演示实验花生种子的燃烧,说明能量可以转换。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理解能量的转换。
教师:车加油就一定能跑吗?能量有不同的形式,汽油中含有的是化学能,当汽车开动时,化学能就被转化成动能,使汽车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汽车的哪一个部件在起作用?进行类推。
学生:理解能量转换器的作用。
教师:请学生思考:细胞中的能量从哪儿来?细胞中的能量又是如何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类推:发动机是汽车的能量转换器,细胞中是否也存在能量转换器?
学生:理解叶绿体和粒体的功能。
教师,总结提问“细胞的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是如何转换得到的?”
学生:对细胞中的能量转换进行整理归纳。
3.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教师导言:我们的生命始于一个细胞——受精卵。受精卵中含有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中的什么部位呢?
学生:阅读多莉诞生的资料,思考问题:
(1)在小羊多莉的诞生过程中,A羊B羊C羊分别为多莉提供了什么?
(2)多莉和哪只羊长相相同?由此可以说明什么呢?
教师:演示“小羊多莉的身世”的课件,鼓励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组织分析活动并适时评价。推测总结: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介绍讲述细胞核中含有遗传物质——DNA,DNA上有遗传信息。
(三)总结归纳
学生:在细胞生活中各细胞结构的功能。
教师:细胞的生活是物质、能量、信息变化的统一。
板书设计
一、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1.细胞中的物质:
(1)种类
有机物:分子比较大,一般含有碳。
无机物:分子比较小,一般不含碳。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2.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线粒体:将有机物分解,释放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供细胞利用。
二、细胞核是控制中心
1.细胞核控制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2.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DNA上有遗传信息。
三、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
教学反思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发现从事生物学新课标内容的教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细研教材,理清教学主线,把握课标核心内容,不被课本所束缚。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程序的设计,应以全体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激励探究性学习愿望和创新思维的形成。这需要在生物新课程中不断探索。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③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难点: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学生对于微观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
教学设计
复习:细胞都有哪些结构?
导入: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有许多细胞构成,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又有不同的功能。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有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在变老,有些细胞在死去,同时又不断的有新细胞在形成。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走进细胞,看一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细胞内的物质与外界环境之间是有交换的。
通过观看课件讨论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对图片进行分析,得出物体的运动和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能量。
理解加油站和汽车的发动机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叶绿体相当于加油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
尝试着对能量转换器进行理解。
通过练习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巩固。
提供给同学们教学图片。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汽油中含有的是化学能,当汽车开动时,化学能就被转化成动能,使汽车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汽车的哪一个部件在起作用?
植物体中,叶绿体把太阳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这些化学能被线粒体转化成植物生活所需要的能量。
因此我们把叶绿体、线粒体称为能量转换器。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6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说出细胞中含有的物质的种类,说明细胞膜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2、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3、描述细胞核在生物的发育、遗传和细胞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对实例或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完成概念的学习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勇于质疑,积极参与讨论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3、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设计
激思引学
1、细胞中的物质
演示冰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为什么糖会在水中溶解呢?
学生:观察、思考,描述现象,得出物质由很多小颗粒组成,即由很多分子组成。
师:展示图片,你知道这些食物中有哪些物质吗?列举人出汗流入口中的味道、燃尽物质剩下的成分等实例。如果将这些物质分成两大类,如何分?依据是什么?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分析尝试给物质分类。
设计意图: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借助直观的实验现象帮助理解,增强学习的兴趣。再由学生熟悉的食物、经验、常识等引导学生了解细胞中的物质,通过师生互动将其进行分类。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师:展示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动画。
问题引导:所有的物质都能进出细胞膜吗?细胞的哪个结构起了重要作用,说明了什么?你能列举实例说明吗?
学生:观看动画,描述现象,思考、回答问题,通过互动得出细胞膜能控制物质的进出。
3、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1)出示教材2-7四幅图片观察这四幅图片,说明什么呢?
(2)让学生畅谈对能量及能量转化的认识。
①在叶绿体中的能量是怎样转变的?
②在线粒体中能量是怎样转变的?
③相当于“加油站”的是什么结构?相当于“发动机”的是什么结构?
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思考、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细胞通过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生命活动利用,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四、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请同学谈谈感受和收获。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2.同细胞的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3.试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细胞含有的物质
2、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3、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难点:
1、理解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描述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演示实验器材
教学设计
1.通过提问复习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并引出本节课题。
2.用实验引出细胞中含有的各种物质。
3.各种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的?引出细胞膜的功能——有保护作用和控制物质基础的功能。
4.通过教师巧妙地设问,说明细胞中有能量转换器。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第二章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细胞中的物质分为两类,有机物和无机物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对上一章的内容进行回忆,回答老师的问题,通过回答问题产生对新内容的学习兴趣。
通过讨论人的活动,说出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
仔细观察演示实验,理解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尝试分析糖在水中溶解消失的原因
观察演示实验,理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不同
知道细胞含有哪些物质
思考后说出物质要进出细胞
通过观察图片,认同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思考后得出物体的运动和生物的生活够需要能量
理解叶绿体和线粒体的功能
复习细胞的结构
导入:列举几组不同生物体细胞的.数目,得出细胞是绝大部分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既然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那么生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归根到底是在细胞中进行的,因此,细胞又是生物体功能的基本单位。下面我们就一起研究以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谈论我们人要想进行学习和工作等日常活动需要定时吃饭,粮食属于物质。而细胞要想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也需要各种物质。猜测细胞中又哪些物质?含量最多的物质是什么?
水是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有一个发生在水中的现象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
演示实验:糖在水中溶解
结合书上P51的图片解释溶解的分子机制,说明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演示实验:燃烧小麦种子
交代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概念
细胞中的水和无机盐属于无机物,而糖类、脂类、蛋白质和核酸则属于有机物
请同学思考:这些物质是否进出细胞,物质进出细胞时要通过什么结构?
展示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的图片
提问:物质进入细胞后有什么用呢?为什么车要加油才能跑,人要吃饭才能运动呢?
总结细胞的生命活动
提高生物成绩的办法
生物学习方法 方法有两个,一是归纳,二是做题。
首先讲讲归纳,知识归纳帮助我将系统的整理知识和思路,很有效的提高了复习效率,达到比较好的复习效果。
基本知识的归纳就是把书本上的所有知识点有条理的罗列出来,解释各个术语的含义,列出它包含的的种类或分支的方向,并清晰地标明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知识归纳能帮助你准确的理解并牢固的掌握课本的知识。
习题归纳就是把做过的错题、好题、经典的题目归在一起,然后写出每道题目的关键,如某个知识点或某种方法或技巧。如果是错题则写出出错的原因,尤其是要写明是哪个知识点的缺漏造成的。如果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把题目抄在本子上,但如果觉得自己没那么多时间,可以在那道题目旁边做个记号,考试前认真察看就可以了。
生物学习方法与经验总结
生物学习方法一,教科书要熟烂于心。
生物,掌握了教材就是取得了一半的成功。
书中的图例、实验、涉及的化学式(光合与呼吸),要时常归纳、总结重点词,如“功能、“作用”、“本质是”,这些都要留心,书上的黑体字要背下来,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这往往是高频考点。
生物学习方法二,要选择一到两本辅导书(多了就没工夫看了)。
一定要吃透,高中三年我一直用《教材完全解读》(王后雄主编)和《高效学习法》(薛金星主编),觉得就很够用了。前者会把每个知识点细致地分析一下,是一本服务于课前预习、课后归纳整合的教辅,帮你夯实基础;后者则服务于课后,归纳比较凝练,重在教授做题的方法,让你快而准做题,冲击高分。
生物学习方法三,最重要的是做题与总结。
把做题当成积累。
在做题中你会逐渐摸清哪些地方经常成为考点。尤其是大题,出题套路会比较固定,答案也很固定。比如一些有“本质是”这样字眼的题一般要答与基因、DNA有关的知识点;又如,问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是单向传递的、要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生物是很有规律的一个学科掌握这些常考一些卡点的知识点,会保证得一个中等、稳定的分数。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生活经历分析、推测、类比、归纳等思维活动过程,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乐于探索生命奥秘的情感,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
1、细胞中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2、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感知物质由分子构成。
2.描述细胞质中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教学思路]:讲述细胞的生活,内容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距离较远.教学难度较大。因此,基于学生的经验创设问题情景,按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先宏观后微观的顺序开展教学活动是本节课的教学思路。
[课前准备]:糖、水、红墨水、烧杯、玻璃棒、课件
[教学方法]:基于问题情景分析、推测,类比推理
[教学过程]:
一、引课:
1、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的慌。说话没力气、走也走不动,这说明什么?
(体内缺乏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2、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是细胞,说明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板书课题: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二、授新课:
学生实验:将一些白砂糖放入盛清水的烧杯中,用玻璃棒搅动。要求注意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肉眼可见的白砂糖溶解在水中,成为肉眼看不见的物质。
结论: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粒子组成。我们把这些微粒叫分子。
学生实验:将红墨水滴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要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红墨水散开了。
结论:分子在运动。
播放动画:糖分子在水中运动(展示微观现象)
结论:物质是由运动着的分子组成。
回顾生活经验:甘蔗水多而且甜、花生可以炸油、种植植物需要施肥、人呼吸时吸入氧排出二氧化碳,可见细胞中有许多的物质。(板书:细胞内有哪些物质)
讲解:根据分子的大小将物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分子比较小的,一般不含碳的,叫无机物。如水、氧、无机盐等。一类是分子比较大的,一般含有碳,叫有机物。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等。我们可以通过燃烧的方法大致区分这两类物质。能够燃烧的是有机物,不能燃烧的是无机物。(板书:细胞内的两大类物质)
问题情景:
1、新鲜的蔬菜放的时间长了会萎焉,萎焉后的蔬菜放入水中又会变得硬挺。
2、刚买会来的苋菜用清水洗时,水是清的,但炒熟了的苋菜汤却是红的。
3、人呼吸时,吸入的是氧,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讨论:细胞中的物质会不会发生变化?
播放动画: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细胞
三、结论: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需要的有用的物质可以进入,细胞内不需要的废物加以排出。)(板书: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
问题情景:
1、汽车没汽油了就不能运动。
2、做了手术不能进食的病人要输葡萄糖。
3、人饥饿时会感觉头晕,说话、走路没力气。
讨论:
1、汽油为汽车的运动提供了什么?
2、葡萄糖为病人生命活动提供了什么?
3、食物为正常人的生命活动提供了什么?
结论:提供了能量。
讲解:汽油、葡萄糖等有机物中含有的能量叫化学能。
讨论:如果汽车的发动机坏了,即使加了汽油,汽车能运动吗?这说明什么?
结论:不能。发动机能够将汽油中的`化学能转换成汽车运动所需要的能量。发动机是能量的转换器。
讨论:动植物怎样获得生活所需要的能量?如人跑步、心脏跳动需要的能量是怎样获得的
展示:有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细胞图片
讲解:生物体的细胞中也有能量的转换器----叶绿体和线粒体
(指出动植物细胞中分别有哪些能量转换器)
讨论:
1、叶绿体中的叶绿素能吸收光能,它能将光能转换成什么能量?
2、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依靠什么来实现能量的转换?
结论:
1、植物体内的叶绿体能够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依靠线粒体将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2、动物不能直接利用光能,通过取食获得物质继而获得能量,再依靠体内的线粒体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换成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板书:叶绿体和线粒体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本节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能说出细胞含有哪些物质,细胞膜具有什么功能
2、能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的作用
[板书设计]: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学过程
【导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
〔生答师提示〕
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
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 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
〖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
〖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
【活动】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
〖问〗什么是体液?
〖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1.体液 血浆
细胞外液 组织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淋巴等
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活动】思考与讨论1
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 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血浆组 织液淋巴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
异存在的部位血管内组织细胞之间淋巴管中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各种血细胞体内各组织细胞淋巴细胞等
所含的化学成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很少
3.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 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讲授】细胞外液的成分
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 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 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
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
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
4 .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
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讲授】三、细胞外液的`渗透 压和酸碱度
〖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 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
【活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师提示〗
1.Na+和Cl-等直接来自 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
2.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
CO2+H2O H2C O3 H+ + HCO3-。
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 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
3.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 10
一、 教学目标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理解组织液、血浆和淋巴三者之间的关系。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4.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图文转换能力和组织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教学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三.教具与教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的章首,上面一图是雪山环境,如果把一杯水放在雪山的环境中,这杯水的温度是低还是高,哪么在这个环境中的边防士兵的体温又是多少呢?下面一图是炼钢炉旁边的工人,这个环境温度如何?如果放一杯水在炼钢炉旁边,这杯水的温度与放在雪山的那杯相比较那个高?炼钢炉旁边的工人的体温又是多少?为什么放在雪上和炼钢炉旁边的水的温度一高一低,然而在这两个环境中的人体温却一直是37℃左右?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起探讨一下人体内的环境——人体内环境和稳态。
结合问题,讲述新课: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展示课本第二页问题探讨)
【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两幅图中图1是什么细胞? 图2是什么细胞?他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师生共答】图1是血细胞,生活在血浆当中。图2是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当中,从水获取营养物质并把代谢废物排入水中。
【教师讲述】血浆大部分是水环境,也就是说血细胞也生活在水当中。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单细胞生物的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都是生活在水中的。
【设问】那我们知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是否也生活在水环境中呢?
【学生阅读】大家看课本P2相关信息,成年男性含水60%。成年女性含水50%。教师讲述:曹雪芹曾经说过女人是水做的。从这则资料看来男人更是水做的。也就是人体内含水量特别的多。因此我们把人体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成为体液。
【设问】我们知道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组成人体的细胞(如血细胞)外有没有液体呢?哪么细胞内呢?
【师生共答】我们又根据体液分布的位置不同又把体液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教师提问】血液是不是体液呢?
(展示血液组成成分)
【教师讲述】血液包括血细胞和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我们称为血浆,简述细胞外液的概念。
【设问】既然血液中有细胞,那么血液是不是体液?如果不是,那么血液中的什么成分是体液呢?什么成分是细胞外液?
【学生讨论回答】血液不是体液,血细胞内的液体和血浆是体液,血浆是细胞外液。
【教师强调】血浆存在于血细胞外,所以血浆是属于细胞外液。血浆就构成了血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
【设问】我们知道血细胞和血浆存在于血管内,哪么我们人体除了血细胞外还有很多其他细胞,哪么这些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呢?
(展示课本P3 图1—1)
【教师提问】请大家看一下红色的是什么?蓝色的呢?绿色的管这些又是什么管呢?这些管内是什么呢?在这些管外还有一些细胞,这些细胞由叫什么细胞呢?这些细胞之间有间隙吗?如果有,间隙中的液体叫什么呢?
【教师讲述】红色和蓝色管是血管,内有血液,其中红色的是动脉毛细血管,蓝色的是静脉毛细血管。绿色的管为毛细淋巴管,管内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以及淋巴液,淋巴就是他们的直接生活环境。管外的细胞为组织细胞,在细胞于细胞之间存在一些间隙,在这间隙中也充满着液体成为组织间隙液又称为组织液。组织液就构成组织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教师提问】通过以上的讲解,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是不是细胞外液?
【教师讲述】血浆、组织液、淋巴这些都是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这个环境与我们人体周围的这个环境有很大的区别,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生活的环境在体内,所以我们把细胞生存的环境称为内环境。
【教师提问】大家考虑一下细胞外液和内环境是否相同?
【师生共答】是相同的,都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
【教师提问】血浆中水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水又是怎样进入血浆?通过课本P3 图1—1简述三种细胞外液的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设问】细胞外液的成分有那些呢?
(展示P4资料分析 血浆的化学组成)
【思考讨论】P4资料分析中的讨论题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研究表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相近但不完全相同,最主要差别在于血浆含较多蛋白质。细胞外液成分类似海水,反映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设问】我们知道细胞外液是一种液体,在化学学习时,我们没接触到一种液体就要了解一种液体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把这些统称液体的理化性质。哪么细胞外液都有哪些理化性质?
【学生阅读】P5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师生共同总结】
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微粒数越多,吸引力就越大也就是渗透压越大。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
2、酸碱度: 人的PH为7.35~7.45。PH的稳定与酸碱对物质有关。
3、温度:人的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教师提问】我们在前面讲过了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细胞生活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都来自于细胞外液,那么细胞外液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又是从外界吸收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是怎样进入细胞?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怎样排出体外?
(展示课本P5 思考与讨论)
【学生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展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教师强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细胞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废物的排除都需要通过内环境,因此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综合知识,本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学习了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以及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着重要掌握体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外界物质如何与外界环境发生物质交换。
五.课堂作业
1、下列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C )
A.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内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C.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细胞外液
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与环境交换物质
2、内环境中不含 ( A)
A.血红蛋白
B.尿素
C.葡萄糖
D.二氧化碳
3、血浆中的水来自 (D )
A.组织液
B.血浆、消化道
C.淋巴、组织液
D.消化道、组织液、淋巴
4.人体占体液总量比例最多的是( A)
A.细胞内液
B.细胞外液
C.血浆
D.组织液
5.人体组织液中的氧气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需要
通过的磷脂分子层( D)
A.2层
B.3层
C.4层
D.6层
6.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C )
A.血浆﹑体液﹑体液
B.血液﹑体液﹑淋巴
C.血浆﹑组织液﹑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体液
答案:C A D A D C
六.教学反思
1.本节内容较多,较抽象,较难理解,因此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图片、多媒体动画。对每个知识点要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再进行总结。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内环境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要利用直观图片引导学生识别图中的各种结构和成分,为学生更好理解血浆﹑组织液﹑淋巴的内在联系。
3.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要以课堂讨论解决知识问题、课后建构模型巩固知识的形式呈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细胞的生活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伟人细胞教学设计06-16
细胞增殖教学设计05-08
伟人细胞教学设计06-23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04-05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10-01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04-10
《细胞的生活》教学反思04-05
细胞器教学设计03-21
细胞器教学设计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