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时间:2025-05-14 11:46:05 晶敏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谏逐客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精选6篇)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1

  一、创作背景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二、文章大意

  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高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三、练习

  (一)文言现象积累

  1、找出下列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遂散六国之从:②四君却客而不内:

  ③而陛下说之,何也?:④西蜀丹青不为采:

  ⑤说耳目者:⑥河海不择细流:

  ⑦藉寇兵而赍盗粮: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至今治强:②西取由余于戎:

  ③西并巴蜀:④使之西面事秦:

  ⑤使之西面事秦:⑥蚕食诸侯:

  ⑦娱心意、说耳目者:⑧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⑨却宾客以业诸侯:⑩强公室:

  3、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

  ①窃以为过矣:②窃以为过矣:

  ③移风易俗:④举地千里:

  ⑤拔三川之地:⑥包九夷:

  ⑦制鄢、郢:⑧遂散六国之从:

  ⑨功施到今:⑩杜私门:

  ○1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1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14服太阿之剑:

  ○15树灵鼍之鼓:○16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17退弹筝而取韶虞:○18非秦者去:

  ○19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20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21故能成其大:○22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24今逐客以资敌国:

  ○25不可得也:

  4、特殊句式

  ①东得百里奚于宛:②遂霸西戎:

  ③国以富强:④百姓乐用:

  ⑤东据成皋之险:⑥江南金锡不为用:

  ⑦西取由余于戎:

  (二)理解性默写:

  1.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因:。

  2.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

  3.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4.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故能成其大;,故能就其深。

  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6.《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三)重点子翻译: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3.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5.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6.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2.难点: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李斯

  李斯(?—前208),字通古,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六国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李斯勾结内官赵高篡改遗诏,迫令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陷害,被腰斩于市。

  李斯流传于后世的散文有《谏逐客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

  (二)历史评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称:“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写道:“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

  林云铭《古文新义》:“秦之逐客,以宗室大臣谓诸侯人来事秦者,皆为其主游间耳。李斯既在逐中,其上书不便作谏止语故。……利害凿凿可睹,不必请除其令,而令自除,乃不谏止之谏止也。细玩行文,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三)历史背景

  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秦王览毕,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四)题解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五)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正字音

  ①缪()公②蹇()叔③殷()盛④鄢()⑤郢()⑥成皋()⑦膏腴()⑧穰()侯⑨太阿()⑩纤()离9322;灵鼍()9323;外厩()9324;傅玑()9325;珥()9326;阿缟()9327;搏髀()9328;黔()首

  2、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二、合作探究

  (一)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3)河海不择细流:

  (4)藉寇兵而赍盗粮:

  (二)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⑥一日,大母过余:

  (2)乘

  ①乘纤离之马: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③自京师乘风雪: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

  (3)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4)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⑤听妇前致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②东据成皋之险:

  ③使之西面事秦:

  ④蚕食诸侯:

  (2)名词作动词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③损民以益仇: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②遂散六国之从: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④故能明其德:

  (四)文言句式

  (1)西取由余于戎:

  (2)东得百里奚于宛:

  三、交流展示

  (一)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二)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分析。

  论证方法论证分析

  (三)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谏逐客书》答案

  【学习过程】

  (五)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正字音

  ①缪mù公②蹇jiǎn叔③殷yīn盛④鄢yān⑤郢yǐng⑥成皋gāo⑦膏腴yú⑧穰ráng侯⑨太阿ē⑩纤xiān离9322;灵鼍tuó9323;外厩jiù9324;傅玑jī9325;珥ěr9326;阿缟gǎo9327;搏髀bì9328;黔qián首

  2.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为绪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关系——为本论部分

  第五段: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首束全文与篇首呼应——为结论部分

  二、合作探究

  (一)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说”同“悦”,喜欢,高兴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同“纳”,接纳

  (3)河海不择细流:“择”同“释”,舍弃

  (4)藉寇兵而赍盗粮:“藉”同“借”

  (二)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名词,过失,过错)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动词,走过,经过)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动词,胜过,超过)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副词,过分,过于)

  ⑥一日,大母过余:(动词,拜访,探望)

  (2)乘

  ①乘纤离之马:(动词,驾,坐)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③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3)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动词,拒绝)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4)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动词,罗致)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名词,情致)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到达)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得到)

  ⑤听妇前致词:(动词,表达、表述)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向西,向北)

  ②东据成皋之险:(在东面)

  ③使之西面事秦:(向西)

  ④蚕食诸侯:(像蚕一样)

  (2)名词作动词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成就)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作为宝物)

  ③损民以益仇:(仇恨)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使……退却)

  ②遂散六国之从:(使……离散)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使……愉悦)

  ④故能明其德:(使……贤明)

  (四)文言句式

  (1)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句)

  (2)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句)

  三、交流展示

  (一)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第1段:正面论述历史上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先纵情放开,铺叙八位客卿有功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结,一放一收,恰到好处。

  第2段: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尽情铺叙秦王喜爱异国的美色、音乐、珍宝,然后用“今取人则不然”一笔收拢,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使文章既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又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从全文看:作者不纠结于“客”本身的纷争,撇开个人的利益,从大处、远处着眼,将秦国的安危、利害系于笔端,把对客卿的态度同秦国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抓住秦王急于成就帝业的心理,以铿锵的语言、无可辩驳的事实、无懈可击的严密推理,层层剖析论证,得出“逐客为过”的观点。

  (二)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分析。

  明确:(1)史实论证:列举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国强兵的史实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2)类比论证

  (3)道理论证

  (4)对比论证

  (5)比喻论证。

  (三)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1)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

  ※(《谏逐客书》的作者)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字不提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陈建森、陈一平编著《中国古代散文选》)

  (2)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雠”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3)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

  ※本文(指《谏逐客书》)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4)文章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文常见的文言知识。学习秦汉散文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课文的结构:开宗明义→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秦国丞相李斯名句: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垢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栗,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是—件生活琐事,但却集中反映了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不愿安于现状。他从观鼠所悟出的人生哲学,便是要善“自处”,作“仓中之鼠”。

  基于此而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欲西入秦时向荀卿告辞时说的一段话:“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穷。”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坦率,和他把厕鼠、仓鼠进行对比时所发的感慨是一脉相承的。苦于贫贱而贪恋富贵是李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这种思想是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祸根。

  这就是李斯的“老鼠哲学”一一“穷通所处”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秦王政十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所以此文是秦统—前的文章。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

  “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

  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李斯的文章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

  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千百年来—直被人们所传诵。

  3、作者介绍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候,行都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4、题目解说

  谏:下对上进行劝谏的用语书:上书,古代臣子向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5、层次结构

  全文共四部分,即文中的四个自然段落。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第二部分:铺述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田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三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四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6、全文分析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泰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三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

  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四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虛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7、写作特点

  作者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铣叩,适观而矣己。”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盜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

  “益讎”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另外,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请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

  《谏逐客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_———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處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候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因”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4

  文本解读

  《谏逐客书》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成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站在“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看待逐客的利弊得失,历数秦国过去因任用客卿而逐渐富强的史实,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最终成功打动秦王。文章铺张扬厉,气势雄浑,颇有战国策士的论辩之风。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斯,了解文章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疏通文意,抓住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论证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辅佐君王的臣子,面对君王执政有误的时候,当如何作为呢?今天,让我们走近《谏逐客书》。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斯(?—前208),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从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后被秦王嬴政任为客卿。秦王嬴政十年(前237),李斯上《谏逐客书》反对驱逐客卿,为嬴政所采纳。他在嬴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王绾、冯劫尊秦王嬴政为皇帝,李斯被任为丞相。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并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他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的实行郡县制等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

  2.相关背景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3.解题

  ①谏:下对上进行劝谏的用语

  ②逐客:驱逐客卿

  ③书: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种是公文,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著名的书有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一种书其实就是信,如《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宛(yuān)蹇(jiǎn)鄢(yān)施(yì)

  穰(ráng)雎(jū)太阿(ē)鼍(tuó)

  缟(gǎo)瓮(wèng)缶(fǒu)髀(bì)

  赍(jī)駃騠(juétí)

  三、文本研究

  鉴赏第一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段意

  臣闻吏议逐客,窃(私下)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向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招致,招揽)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生,出生)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兼并,吞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殷实,富裕),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乐于为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军队),举(攻克,占领)地千里,至今治强(安定强盛)。惠王用张仪之计,拔(攻取)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吞并,囊括)九夷,制(控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瓦解)六国之从(同“纵”),使之西面事(侍奉)秦,功施(延续)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使……强大)公室(王室),杜(堵塞,封闭)私门(指权贵大臣之家),蚕食(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步吞食侵占)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假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同“纳”,接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活动二:文本探究

  1.分析本段的内容及效果

  明确文章一开头便提出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给人以明快之感。观点明确,但语气婉转。他对秦王下逐客令的`前后因由只字未提,只是对“逐客”发表看法,“窃以为”用自谦、商量的口气,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臣闻吏议逐客”,针对官吏的议论发表看法,避免将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秦王,让秦王有回旋的余地,便于收回成命。这样做的好处是去除了不必要的麻烦,为下文的展开提出了一个总纲。

  鉴赏第二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段意

  今陛下致(获得)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悬挂)明月之珠,服(佩带)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树立)翠凤之旗,树(陈设)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同“悦”,喜悦、喜爱)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可以使用),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马棚),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用来……的)饰后宫、充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娱(使……快乐)心意、说(同“悦”,使……愉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附着,加上)玑(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珠子)之珥(耳饰)、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娴雅变化而能随俗)佳冶(娇美妖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一种瓦制的打击乐器),弹筝搏(击打,拍打)髀(大腿),而歌呼呜呜快(使……畅快)耳者,真(的确,实在)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取用)《郑》《卫》,退(摒弃)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适于观听)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百姓)也。此非所以跨海内(驾驭天下)、制(制服)诸侯之术(方法)也。

  活动二:文本探究

  1.分析本段内容及效果

  明确李斯巧妙地将笔锋一转,由回顾历史而写到眼前的现实,列举秦王爱外物、逐客卿的大量事实,进一步指出驱逐客卿的错误,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生出的一段新的议论,有如奇峰突起,而又自然流畅。

  鉴赏第三四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段意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因此)太山不让(辞让,拒绝)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同“释”,舍弃)细流,故能就(成就)其深;王者不却(推辞,拒绝)众庶(百姓),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的原因)无敌也。今乃(却)弃黔首(指平民、老百姓)以资(资助,供给)敌国,却宾客以业(使成就霸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同“借”,借给)寇兵而赍(送给,付与)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来,表目的)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结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实现)也。

  活动二:文本探究

  1.简要概括文章第3、4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第3段由论述事实转入论理,理论概括、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第4段得出结论,告诫秦王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照应开头的中心论点,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探究本文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色

  1.《谏逐客书》的论证方法值得鉴赏并且学习,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1)层层深入,推理严谨。从全篇看,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之一。文章开头提出“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的总论点后,集中了足够的论据,如江河直泻之势,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本文的论证结构,可以说是层次清晰,推理严谨,结构缜密,析理透辟。

  (2)申之以事理,晓之以利害。摆事实:四君用客的事实、秦王用物的事实。讲道理:纳客无敌的道理、逐客亡国的道理。并且是千秋功业论是非,得失天下陈利害。可见李斯的文章不仅说理透,而且着眼点高,句句点中秦王的要穴,无怪乎能够说服秦王撤销逐客令。

  (3)多角度对比,反复论证。这个对比,有纵横之比、古今之比,也有正反之比。纵横之比是利害之比。纵比:四君重客建业之利。横比:秦王重物轻士之害。古今之比是功过之比。功:四君之功,五帝三王之功,功在用客成大业。过:秦王之过,过在逐客内自虚。正反之比是是非之比。纳客之是:可以跨海内、制诸侯、成帝业。逐客之非:损民以益仇,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结论就是——纳客无敌,逐客资敌。

  2.“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这句中,“取”“得”“迎”“来”四个动词的运用有何特点?能否互换?

  明确这四个动词用得恰到好处,不可轻易互换。由余本为戎之重臣,因为秦穆公巧用离间计才将其收为客卿,并且在“并国二十,遂霸西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用“智取”的“取”。百里奚原本是入秦的晋献公女儿的陪嫁奴仆,后逃到楚国,穆公在得知百里奚之才后,用五张羊皮赎回他,故用“失而复得”的“得”。蹇叔则是由百里奚推荐,穆公派人迎接入秦的,故用“迎”。丕豹、公孙支是他们自己由晋国逃到秦国而被穆公重用的,故用“来”。这五位客卿虽然都是入秦为穆公所重用,但是其间又各有原因,各具特色,同时也避免了用字的重复。李斯仅用四个字就把这段史实准确地表述出来了,这四个动词是不可轻易互换的,足见作者在措辞上的经营之苦、锤炼之深。

  3.清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试从修辞、辞藻、句式等角度对本文的语言进行赏析,完成下表。

  明确

  角度例句赏析

  修辞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深刻地说明了“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

  辞藻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这一句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用了“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不同的动词,辞藻丰富多变,表意恰切。

  句式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这一句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的珍物。运用排比短句,有对称之美,文势流畅,富有音节美。

  对比阅读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李斯《谏逐客书》

  问题:两段文字在证论方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明确①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第一段文字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文字用秦王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进行对比,揭示出这样危害,即不能驾驭天下,制服诸侯。

  ②都运用了比喻论证,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第一段文字用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的比喻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第二段文字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

  四、明晰主旨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五、拓展阅读

  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领域。《史记》作为史学经典,能“跨界”文学领域,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

  《史记》虽被替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著作,但其审美观有“爱奇”倾向。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说《史记》“爱奇之甚”。认为司马迁爱奇,不只是记载神话传说,更是司马迁选择大量奇特之人和奇特事件。鲁迅《汉文学史纲委》说,《史记》创作目的是要“传奇人于千秋”。“奇人”,即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这些人,或在历史上有非凡之举,或在逆境中奋发有为,或有理想作为却落得悲剧结局,或出身卑贱又有出众之处。正是他们的出现,使《史记》成为一部具有强大力量的作品。为突出表现这些奇特人物,司马迁尤其注重特异性的故事情节和场面,如《田单列传》的火牛阵,《淮阴候列传》的背水一战,《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等。“爱奇”审美观不只是史学家搜求历史资料,更是文学家通过资料发现美之对象,能体现生命力的人和事,且不受他人约束,这就使《史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所写的奇特之人都有热乎的生命,具有文学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后世文学家把《史记》作为创作标本进行借鉴,古代大量咏史诗从《史记》中取材,亦见其对后世之影响。

  《史记》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个性,如项羽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描绘典型环境,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表现自己:用心理等细节描写充实人物个性:多侧面写人,使人物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运用对比描写,显示人物个性,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史记》插上了文学翅膀,避免了单纯的客观叙述和呆板的生平介绍。尤其是个性化语言,这是历史跨入文学的一道槛,司马迁的努力创造,使《史记》迈过了这道槛。从某种意又上说,典型化、个性化是文学的灵魂和生命,因为这是经过对生活深入挖掘而产生的。《史记》中还有一些想象、心理刻画,也具有文学品质。成功的传记,不仅要展现人的生命过程,更要揭示这个过程的内动力。《史记》在“实录”基础上,根据人物、环境需要,在某些情况下,适当揣度人物内心世界;适当进行艺术夸张和艺木想象。更重要的,司马迁秉笔直书,褒善贬恶,爱憎分明,加之他深刻的人生体验,使《史记》灌注着他强烈的感情色彩,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这也是《史记》迈入文学殿堂的一个标志,是《史记》区别于其他历史著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后世文学或学习《史记》纪传体的写法,或继承和发展《史记》的内在精神的例子不胜牧举。

  文学阐释和评论,是连接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桥梁,引导读者解开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密码”。《史记》在汉魏六朝就已被文学家、理论家关注。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以“雄深雅健”“峻洁”等评价《史记》。宋代形成评论《史记》的风气,欧阳修、“三苏”等从古文角度评论《史记》,如苏洵首次发现《史记》叙事写人的“互见法”。文学评点到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广泛涉及《史记》叙事写人的结构、线索、层次、情节、段落、语言、风格等方面。近现代许多学者评论《史记》文学特征。内容愈未愈丰富。1910年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教材,把《史记》写入文学史,影响至今。自此,《史记》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文学的殿堂。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何以“跨界”文学》)

  六、素材积累—李斯名句

  1.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2.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

  3.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4.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6.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5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3.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诵读先行

  1.读读课文

  2.读读“先贤语录”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选自《论语卫灵公》)

  [古文今译]

  君子在穷困中也能固守道义(安守穷困),小人在穷困中就背信弃义,为非作歹了。

  [知行启迪]

  君子在遇到人生的各种坎坷时,能够“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能够“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小人在遇到风霜时,可能会不顾法律道德,只顾自己的利益,陷入邪恶的泥潭不能自拔。

  3.读读“文体知识”

  书《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的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

  了解背景

  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发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

  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被秦王嬴政任为客卿。秦王嬴政十年上《谏逐客书》反对驱逐客卿,为秦王嬴政所采纳。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尊秦王嬴政为皇帝,被任为丞相。参与制定秦朝的法律并完善秦朝的制度;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忌,于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

  课前小练

  一、读准字音

  缪公( ) 蹇叔( ) 鄢( )

  功施到今( )穰侯( )灵鼍( )

  犀象( )外厩( )

  叩缶( )搏髀( )黔首( )

  二、辨识通假

  (1)昔缪公求士( )

  (2)遂散六国之从( )

  (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

  (4)而陛下说之( )

  三、一词多义

  四、词类活用

  (1)东得百里奚于宛( )

  (2)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

  (3)遂散六国之从( )

  (4)蚕食诸侯( )

  (5)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

  (6)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

  (7)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

  (8)王者不却众庶( )

  (9)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

  五、古今异义

  (1)使之西面事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方位词。西边。

  (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表示因果关系。②用在下半句表示结果。

  六、文言句式

  (1)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何负于秦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出于秦然后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后)

  课前思考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句话在全文有何作用?

  2.文中举出哪四位国君因接纳“客卿”而成就帝业?

  3.第2段说明了什么?

  二、阅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第3段是如何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

  5.第4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具体说明本文哪些地方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7.说说铺陈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

  课前小练参考答案

  一、读准字音

  mù jiǎn yān

  yì rǎng tuó

  xī tí jiù

  fǒu bì qián

  二、辨识通假

  (1)“缪”同“穆”

  (2)“从”同“纵”,合纵

  (3)“内”同“纳”,接纳

  (4)“说”同“悦”,高兴

  三、一词多义

  (1)动词,攻克,占领 动词,被任用

  (2)动词,辜负 动词,依恃,凭仗

  (3)动词,成就 动词,接近,靠近

  (4)动词,资助,供给 名词,财物

  (5)介词,从 介词,在

  (6)介词,依靠 连词,来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在东面

  (2)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4)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畅快

  (7)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9)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

  五、古今异义

  (1)状语后置句 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2)状语后置句 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3)状语后置句 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

  (4)判断句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5)判断句 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

  (6)判断句 这就叫作“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7)状语后置句 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

  (8)状语后置句 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6

  【设计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6“思辩性阅读与表达”明确指出: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辩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谏逐客书》的教学应紧扣新课标的“思辩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以文体特征作为切入口,结合文言知识,理清文脉,引导学生关注思辨性的说理,进而学习古人的劝谏艺术。

  【课前预习】(将学生分为学习共同体,布置四项任务)

  任务1:梳理文中出现的“客卿”

  任务2:借助工具书,解决重点字词。

  任务3:阅读《史记李斯列传》,了解人物生平。

  任务4:归纳古代常见的政论文体。

  【学习目标与内容】

  1.阅读《谏逐客书》,把握作者的观点和结论,明确“书”的`文体特征。

  2.借鉴作者论证观点的方法,学习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的劝谏艺术。

  【教学提示】

  1.围绕“书”,明确文体知识。

  2.读译论点和论据,汲取古人的劝谏智慧。

  一、简介背景,导入文本由郑国渠事件导入

  二、预习检测,明确文体

  1.学生翻译三个结论句。

  2.文体:书论--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曹丕《典论论文》

  三、厘清文脉,汲取智慧

  (一)探究第一段

  四君结果客卿

  穆公并国二十,遂霸西戎五子

  孝公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商鞅

  惠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张仪

  昭王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范雎

  (二)探究第二段

  所重色乐珠玉明月之珠、佳冶窈窕赵女、《昭虞》《武象》

  所轻人民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三)探究第三段

  五帝三王无敌不却众庶

  秦王国危弃黔首却宾客

  四、课堂小结:

  劝谏的艺术,言语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贾谊《过秦论》,具体感受说理的方法。的论辩技巧。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精选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谏逐客书》原文及翻译06-07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01-22

《谏逐客书》阅读答案及译文08-26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赏析08-16

谏逐客书作文(通用50篇)08-27

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0-07

谏逐客书读书笔记(通用9篇)04-22

《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05-27

《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01-30

论文-AI自动生成器

万字论文 一键生成

输入题目 一键搞定毕业范文模板
AI原创 低重复率 附赠査重报告

点击生成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精选6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谏逐客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精选6篇)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1

  一、创作背景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二、文章大意

  文章先叙述自秦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然后列举各种女乐珠玉虽非秦地所产却被喜爱的事实作比,说明秦王不应该重物而轻人。文章立意高深,始终围绕“大一统”的目标,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正反论证,利害并举,说明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此文理足词胜,雄辩滔滔,打动了秦王高政,使他收回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三、练习

  (一)文言现象积累

  1、找出下列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遂散六国之从:②四君却客而不内:

  ③而陛下说之,何也?:④西蜀丹青不为采:

  ⑤说耳目者:⑥河海不择细流:

  ⑦藉寇兵而赍盗粮: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至今治强:②西取由余于戎:

  ③西并巴蜀:④使之西面事秦:

  ⑤使之西面事秦:⑥蚕食诸侯:

  ⑦娱心意、说耳目者:⑧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⑨却宾客以业诸侯:⑩强公室:

  3、重点加点文言词释义

  ①窃以为过矣:②窃以为过矣:

  ③移风易俗:④举地千里:

  ⑤拔三川之地:⑥包九夷:

  ⑦制鄢、郢:⑧遂散六国之从:

  ⑨功施到今:⑩杜私门:

  ○11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1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14服太阿之剑:

  ○15树灵鼍之鼓:○16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

  ○17退弹筝而取韶虞:○18非秦者去:

  ○19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20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21故能成其大:○22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24今逐客以资敌国:

  ○25不可得也:

  4、特殊句式

  ①东得百里奚于宛:②遂霸西戎:

  ③国以富强:④百姓乐用:

  ⑤东据成皋之险:⑥江南金锡不为用:

  ⑦西取由余于戎:

  (二)理解性默写:

  1.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因:。

  2.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

  3.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4.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故能成其大;,故能就其深。

  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6.《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三)重点子翻译:

  1.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3.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5.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6.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2.难点: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李斯

  李斯(?—前208),字通古,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千古一相”。李斯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秦统一六国之后,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完善了秦朝的制度,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李斯勾结内官赵高篡改遗诏,迫令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陷害,被腰斩于市。

  李斯流传于后世的散文有《谏逐客书》《言赵高书》《狱中上书》等。

  (二)历史评价

  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称:“李斯之止逐客,并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宋代李涂在《文章精义》写道:“中原诸物不出于秦,而秦用之,犹人才不出于秦,而秦不用,反复议论,深得作文之法。”

  林云铭《古文新义》:“秦之逐客,以宗室大臣谓诸侯人来事秦者,皆为其主游间耳。李斯既在逐中,其上书不便作谏止语故。……利害凿凿可睹,不必请除其令,而令自除,乃不谏止之谏止也。细玩行文,落笔时必有一段无因见逐不能自平之气。故不禁其拉杂错综,忽而正说,忽而倒说,忽而复说,莫可端倪,如此所以为佳。”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三)历史背景

  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情发觉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秦王览毕,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

  (四)题解

  “谏”,旧时称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与“表”性质类似。“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谏逐客书”,即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五)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正字音

  ①缪()公②蹇()叔③殷()盛④鄢()⑤郢()⑥成皋()⑦膏腴()⑧穰()侯⑨太阿()⑩纤()离9322;灵鼍()9323;外厩()9324;傅玑()9325;珥()9326;阿缟()9327;搏髀()9328;黔()首

  2、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二、合作探究

  (一)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3)河海不择细流:

  (4)藉寇兵而赍盗粮:

  (二)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⑥一日,大母过余:

  (2)乘

  ①乘纤离之马: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③自京师乘风雪: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

  (3)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4)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⑤听妇前致词: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

  ②东据成皋之险:

  ③使之西面事秦:

  ④蚕食诸侯:

  (2)名词作动词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③损民以益仇: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②遂散六国之从: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

  ④故能明其德:

  (四)文言句式

  (1)西取由余于戎:

  (2)东得百里奚于宛:

  三、交流展示

  (一)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二)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分析。

  论证方法论证分析

  (三)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谏逐客书》答案

  【学习过程】

  (五)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正字音

  ①缪mù公②蹇jiǎn叔③殷yīn盛④鄢yān⑤郢yǐng⑥成皋gāo⑦膏腴yú⑧穰ráng侯⑨太阿ē⑩纤xiān离9322;灵鼍tuó9323;外厩jiù9324;傅玑jī9325;珥ěr9326;阿缟gǎo9327;搏髀bì9328;黔qián首

  2.初读文本,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为绪论部分

  第二、三、四段: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关系——为本论部分

  第五段: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首束全文与篇首呼应——为结论部分

  二、合作探究

  (一)通假字

  (1)而陛下说之:“说”同“悦”,喜欢,高兴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内”同“纳”,接纳

  (3)河海不择细流:“择”同“释”,舍弃

  (4)藉寇兵而赍盗粮:“藉”同“借”

  (二)一词多义

  (1)过

  ①窃以为过矣:(名词,过失,过错)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动词,走过,经过)

  ③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动词,胜过,超过)

  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动词,责备)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副词,过分,过于)

  ⑥一日,大母过余:(动词,拜访,探望)

  (2)乘

  ①乘纤离之马:(动词,驾,坐)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③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⑤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3)却

  ①王者不却众庶:(动词,拒绝)

  ②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

  ③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⑤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4)致

  ①今陛下致昆山之玉:(动词,罗致)

  ②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名词,情致)

  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动词,到达)

  ④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动词,得到)

  ⑤听妇前致词:(动词,表达、表述)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向西,向北)

  ②东据成皋之险:(在东面)

  ③使之西面事秦:(向西)

  ④蚕食诸侯:(像蚕一样)

  (2)名词作动词

  ①却宾客以业诸侯:(成就)

  ②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作为宝物)

  ③损民以益仇:(仇恨)

  (3)使动用法

  ①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使……退却)

  ②遂散六国之从:(使……离散)

  ③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使……愉悦)

  ④故能明其德:(使……贤明)

  (四)文言句式

  (1)西取由余于戎:(状语后置句)

  (2)东得百里奚于宛:(状语后置句)

  三、交流展示

  (一)试分析《谏逐客书》一文的论证思路

  明确:第1段:正面论述历史上客卿对秦国的贡献,先纵情放开,铺叙八位客卿有功于秦的事实,用一连串排比句尽情铺写,给人以客卿之功绩说不尽之感;然后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作结,一放一收,恰到好处。

  第2段:抓住秦王使物用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揭露逐客之非,先尽情铺叙秦王喜爱异国的美色、音乐、珍宝,然后用“今取人则不然”一笔收拢,得出秦王重物轻人的结论。使文章既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又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从全文看:作者不纠结于“客”本身的纷争,撇开个人的利益,从大处、远处着眼,将秦国的安危、利害系于笔端,把对客卿的态度同秦国的利益紧紧连在一起,抓住秦王急于成就帝业的心理,以铿锵的语言、无可辩驳的事实、无懈可击的严密推理,层层剖析论证,得出“逐客为过”的观点。

  (二)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议论类文章,用到了哪些论证方法,结合课文分析。

  明确:(1)史实论证:列举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国强兵的史实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2)类比论证

  (3)道理论证

  (4)对比论证

  (5)比喻论证。

  (三)结合文章内容,赏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明确;(1)恰切的立足点和切入点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

  ※(《谏逐客书》的作者)处在被逐的地位,如果一味央求,是换不来同情可怜的,李斯的本事就在于:明明是恳求秦王不要驱逐自己,却只字不提个人的去留,通篇都是为秦国考虑,申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就抓住了秦王的心。文章既有严密的论证,又有铺陈排比,将委婉的措辞与犀利的词锋结合起来,有很强的说服力和艺术感染力。(陈建森、陈一平编著《中国古代散文选》)

  (2)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瓮叩缶……适观而矣已。”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盗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益雠”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3)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

  ※本文(指《谏逐客书》)反复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正面论述以强调纳客之利,反面推理以突出逐客之害。正反论证,利害并举,两相对照,是非昭晰,因而使文章论辩有力。文章采用极力铺陈的手法,大量列举事实作依据,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的说服力量。排比句接踵联翩,对偶句相间迭出,也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大学语文》)

  (4)文章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谐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清代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3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秦时历史,弄清楚赢政逐客的原由。学会顺情入机,动言中务,入情入理地从事实来劝说某人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文常见的文言知识。学习秦汉散文的写作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运用开门见山的谏说方法。在议论文中掌握史实论证、类比认证、正反论证。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课文的结构:开宗明义→史实论证+类比论证+正反论证+归纳论证+得出结论。

  课文的艺术特色:立场上,立论高远,切中根本:方法上,史实为据,利害对举:策略上,修辞得当,逐层推进:文彩上:气势奔放,极富感染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秦国丞相李斯名句: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垢莫大于卑贱,悲莫甚于贫困。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栗,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这是—件生活琐事,但却集中反映了李斯的人生观、价值观。由于不愿安于现状。他从观鼠所悟出的人生哲学,便是要善“自处”,作“仓中之鼠”。

  基于此而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成之后,欲西入秦时向荀卿告辞时说的一段话:“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贫穷。”这两句话说得非常坦率,和他把厕鼠、仓鼠进行对比时所发的感慨是一脉相承的。苦于贫贱而贪恋富贵是李斯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这种思想是他人生之梦得以实现的动力,也是葬送他身家性命的祸根。

  这就是李斯的“老鼠哲学”一一“穷通所处”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秦王政十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所以此文是秦统—前的文章。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

  “臣为朝廷数年之命,就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让他完成这件工程,然而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就利用这件事情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

  到秦王政十年,秦王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于是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

  李斯的文章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逐客书》

  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千百年来—直被人们所传诵。

  3、作者介绍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俱从荀况学帝王之术,成而入秦,得到秦王的器重,秦统一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除诸候,行都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秦二世二年,宦者赵高诬其谋反,被腰斩于咸阳,灭三族。秦代因其所历时间很短,没有留下更多文章,而李斯却有《谏逐客书》及《泰山刻石文》、(琅琊台石刻》传世,所以以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4、题目解说

  谏:下对上进行劝谏的用语书:上书,古代臣子向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5、层次结构

  全文共四部分,即文中的四个自然段落。

  第一部分: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卿强国的重要性。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卿,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

  第二部分:铺述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田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三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

  第四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

  6、全文分析

  作者从秦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摆事实,讲道理,反复阐述驱逐客卿的利害得失,劝说秦王收回逐客令,情辞恳切,理直气壮,说服了秦王,也为后人留下一篇情文并茂的好文章。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第一自然段),这是文章的第一个层次,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本文的第二、三自然段为第二个层次,从事实和理论两个方面论证逐客的利害得失,是本论部分。

  摆事实、讲道理,是论证的最基本方法,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道理是最能折服人的。李斯先用历史和现时的事实,再用常理,来论证自己的论点,论证得确凿可信,无可置疑。

  这一层次从如下两个方面论证。

  第一个方面,文章的第二段,先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论证。

  第二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先分后总,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然后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无客卿会是“国无富利之实,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泰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紧随其后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因此,是错误的。

  第二个方面,文章的第三段,从理论上论证逐客的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泰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又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

  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其后将以上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文章的第三个层次,即第四自然段,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虛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7、写作特点

  作者善用比喻,从而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最突出的例子是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如文中写道:“夫击铣叩,适观而矣己。”这形象地说明了秦王想得意于天下,在任人方面也应该弃退秦国那些平庸之辈,而取用异国的贤能之德。此外,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就其深”为喻来说明“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用“借寇兵而赍盜粮”为喻来说明逐客是“资敌国”、

  “益讎”的愚蠢行为,形象而具有说服力。

  另外,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其中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就用了“拨、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动词,可见辞藻的丰富。文中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了珍物一段,不仅手法铺张,句式多用排偶,文气充畅,言调请美,不乏色乐珠玉等方面的华美辞藻,极富有文采。

  《谏逐客书》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先谈历史,以秦穆公、孝公、惠王、昭王四位国君召士纳贤为例,强调重用客卿之重要。接着再谈现实,作者列举秦王的爱好,诸如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以及所佩太阿剑,所乘之纤离之马等,都来自诸侯各国。作者一方面列举客卿对于秦国的历史功绩,得出“使秦成帝_———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以负于秦哉”,打动秦王:另一方面,分析留客逐客的利弊,晓以利害,“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處而外树怨于诸候,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然后反复推论,归结到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候之术也。”这就是“动言中务”,从利害关系上立论,正点到秦王要称霸的雄心。

  接下来又从“地广者粟多”等联系到泰山河海的比喻,再转到“弃黔首以资敌因”的错误,归结到“今逐客以资敌国”的危殆,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4

  文本解读

  《谏逐客书》针对秦王驱逐客卿的政令发表意见,意在劝说君王收回成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站在“跨海内,制诸侯”的高度看待逐客的利弊得失,历数秦国过去因任用客卿而逐渐富强的史实,切中了秦王一统天下的雄心,最终成功打动秦王。文章铺张扬厉,气势雄浑,颇有战国策士的论辩之风。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斯,了解文章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2.疏通文意,抓住中心论点的提出方式,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

  3.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学习本文运用铺陈、排比、比喻等手法增强文章感染力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学习本文论证技巧。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辅佐君王的臣子,面对君王执政有误的时候,当如何作为呢?今天,让我们走近《谏逐客书》。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李斯(?—前208),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早年从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后被秦王嬴政任为客卿。秦王嬴政十年(前237),李斯上《谏逐客书》反对驱逐客卿,为嬴政所采纳。他在嬴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李斯与王绾、冯劫尊秦王嬴政为皇帝,李斯被任为丞相。李斯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并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他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李斯的实行郡县制等政治主张,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腰斩于咸阳。

  2.相关背景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3.解题

  ①谏:下对上进行劝谏的用语

  ②逐客:驱逐客卿

  ③书: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一种是公文,可以记叙,也可以议论。著名的书有李斯的《谏逐客书》还有一种书其实就是信,如《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宛(yuān)蹇(jiǎn)鄢(yān)施(yì)

  穰(ráng)雎(jū)太阿(ē)鼍(tuó)

  缟(gǎo)瓮(wèng)缶(fǒu)髀(bì)

  赍(jī)駃騠(juétí)

  三、文本研究

  鉴赏第一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段意

  臣闻吏议逐客,窃(私下)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向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招致,招揽)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生,出生)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兼并,吞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殷实,富裕),国以富强,百姓乐用(乐于为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军队),举(攻克,占领)地千里,至今治强(安定强盛)。惠王用张仪之计,拔(攻取)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吞并,囊括)九夷,制(控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瓦解)六国之从(同“纵”),使之西面事(侍奉)秦,功施(延续)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使……强大)公室(王室),杜(堵塞,封闭)私门(指权贵大臣之家),蚕食(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步吞食侵占)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假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同“纳”,接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活动二:文本探究

  1.分析本段的内容及效果

  明确文章一开头便提出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亮出观点,给人以明快之感。观点明确,但语气婉转。他对秦王下逐客令的`前后因由只字未提,只是对“逐客”发表看法,“窃以为”用自谦、商量的口气,措辞委婉,十分注意讽谏策略。明明是秦王下的逐客令,却把逐客的错误归之于“吏”,“臣闻吏议逐客”,针对官吏的议论发表看法,避免将批评的矛头直接指向秦王,让秦王有回旋的余地,便于收回成命。这样做的好处是去除了不必要的麻烦,为下文的展开提出了一个总纲。

  鉴赏第二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段意

  今陛下致(获得)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悬挂)明月之珠,服(佩带)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树立)翠凤之旗,树(陈设)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同“悦”,喜悦、喜爱)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可以使用),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不实外厩(马棚),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用来……的)饰后宫、充下陈(古代殿堂下放置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娱(使……快乐)心意、说(同“悦”,使……愉悦)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附着,加上)玑(不圆的珠子,这里泛指珠子)之珥(耳饰)、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娴雅变化而能随俗)佳冶(娇美妖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一种瓦制的打击乐器),弹筝搏(击打,拍打)髀(大腿),而歌呼呜呜快(使……畅快)耳者,真(的确,实在)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取用)《郑》《卫》,退(摒弃)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适于观听)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百姓)也。此非所以跨海内(驾驭天下)、制(制服)诸侯之术(方法)也。

  活动二:文本探究

  1.分析本段内容及效果

  明确李斯巧妙地将笔锋一转,由回顾历史而写到眼前的现实,列举秦王爱外物、逐客卿的大量事实,进一步指出驱逐客卿的错误,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生出的一段新的议论,有如奇峰突起,而又自然流畅。

  鉴赏第三四段

  活动一:解释词语,疏通段意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因此)太山不让(辞让,拒绝)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同“释”,舍弃)细流,故能就(成就)其深;王者不却(推辞,拒绝)众庶(百姓),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的原因)无敌也。今乃(却)弃黔首(指平民、老百姓)以资(资助,供给)敌国,却宾客以业(使成就霸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同“借”,借给)寇兵而赍(送给,付与)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来,表目的)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结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实现)也。

  活动二:文本探究

  1.简要概括文章第3、4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章第3段由论述事实转入论理,理论概括、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第4段得出结论,告诫秦王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照应开头的中心论点,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探究本文的论证方法及语言特色

  1.《谏逐客书》的论证方法值得鉴赏并且学习,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1)层层深入,推理严谨。从全篇看,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之一。文章开头提出“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的总论点后,集中了足够的论据,如江河直泻之势,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本文的论证结构,可以说是层次清晰,推理严谨,结构缜密,析理透辟。

  (2)申之以事理,晓之以利害。摆事实:四君用客的事实、秦王用物的事实。讲道理:纳客无敌的道理、逐客亡国的道理。并且是千秋功业论是非,得失天下陈利害。可见李斯的文章不仅说理透,而且着眼点高,句句点中秦王的要穴,无怪乎能够说服秦王撤销逐客令。

  (3)多角度对比,反复论证。这个对比,有纵横之比、古今之比,也有正反之比。纵横之比是利害之比。纵比:四君重客建业之利。横比:秦王重物轻士之害。古今之比是功过之比。功:四君之功,五帝三王之功,功在用客成大业。过:秦王之过,过在逐客内自虚。正反之比是是非之比。纳客之是:可以跨海内、制诸侯、成帝业。逐客之非:损民以益仇,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结论就是——纳客无敌,逐客资敌。

  2.“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这句中,“取”“得”“迎”“来”四个动词的运用有何特点?能否互换?

  明确这四个动词用得恰到好处,不可轻易互换。由余本为戎之重臣,因为秦穆公巧用离间计才将其收为客卿,并且在“并国二十,遂霸西戎”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故用“智取”的“取”。百里奚原本是入秦的晋献公女儿的陪嫁奴仆,后逃到楚国,穆公在得知百里奚之才后,用五张羊皮赎回他,故用“失而复得”的“得”。蹇叔则是由百里奚推荐,穆公派人迎接入秦的,故用“迎”。丕豹、公孙支是他们自己由晋国逃到秦国而被穆公重用的,故用“来”。这五位客卿虽然都是入秦为穆公所重用,但是其间又各有原因,各具特色,同时也避免了用字的重复。李斯仅用四个字就把这段史实准确地表述出来了,这四个动词是不可轻易互换的,足见作者在措辞上的经营之苦、锤炼之深。

  3.清李兆洛《骈体文钞》选录此篇为“骈体初祖”,指出了本篇对后世骈文写作的深远影响。试从修辞、辞藻、句式等角度对本文的语言进行赏析,完成下表。

  明确

  角度例句赏析

  修辞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议论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深刻地说明了“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

  辞藻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这一句写惠王用张仪之计而在军事外交上取得了成功。用了“拔”“并”“收”“取”“包”“制”“据”“割”“散”“使”“施”等不同的动词,辞藻丰富多变,表意恰切。

  句式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这一句写秦王为满足生活享受而取用天下的珍物。运用排比短句,有对称之美,文势流畅,富有音节美。

  对比阅读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李斯《谏逐客书》

  问题:两段文字在证论方法上有何相同之处。

  明确①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透彻。第一段文字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论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文字用秦王重色乐珠玉而轻人民进行对比,揭示出这样危害,即不能驾驭天下,制服诸侯。

  ②都运用了比喻论证,起到生动、直观的效果。第一段文字用要“木茂”就必须“固其根本”,要“流长”就必须“浚其泉源”的比喻推出要“国安”必须“德厚”。第二段文字用秦王取物的态度为喻,来说明秦王对取人应该抱的态度和不可取的态度。

  四、明晰主旨

  全文中心论点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文中以前历史上的四位君王,用客卿而成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又举了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重物轻人,继而从理论上说明驱客与纳客的利害,最后指出逐客必到秦之危与开头的中心论点呼应。

  五、拓展阅读

  历史与文学是两个不同领域。《史记》作为史学经典,能“跨界”文学领域,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部因素。

  《史记》虽被替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著作,但其审美观有“爱奇”倾向。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说《史记》“爱奇之甚”。认为司马迁爱奇,不只是记载神话传说,更是司马迁选择大量奇特之人和奇特事件。鲁迅《汉文学史纲委》说,《史记》创作目的是要“传奇人于千秋”。“奇人”,即司马迁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这些人,或在历史上有非凡之举,或在逆境中奋发有为,或有理想作为却落得悲剧结局,或出身卑贱又有出众之处。正是他们的出现,使《史记》成为一部具有强大力量的作品。为突出表现这些奇特人物,司马迁尤其注重特异性的故事情节和场面,如《田单列传》的火牛阵,《淮阴候列传》的背水一战,《越王勾践世家》的卧薪尝胆等。“爱奇”审美观不只是史学家搜求历史资料,更是文学家通过资料发现美之对象,能体现生命力的人和事,且不受他人约束,这就使《史记》不同于一般的历史著作,所写的奇特之人都有热乎的生命,具有文学传奇色彩、故事特征和审美享受。后世文学家把《史记》作为创作标本进行借鉴,古代大量咏史诗从《史记》中取材,亦见其对后世之影响。

  《史记》选择典型事件表现人物个性,如项羽的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描绘典型环境,让人物在矛盾冲突中表现自己:用心理等细节描写充实人物个性:多侧面写人,使人物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运用对比描写,显示人物个性,等等。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史记》插上了文学翅膀,避免了单纯的客观叙述和呆板的生平介绍。尤其是个性化语言,这是历史跨入文学的一道槛,司马迁的努力创造,使《史记》迈过了这道槛。从某种意又上说,典型化、个性化是文学的灵魂和生命,因为这是经过对生活深入挖掘而产生的。《史记》中还有一些想象、心理刻画,也具有文学品质。成功的传记,不仅要展现人的生命过程,更要揭示这个过程的内动力。《史记》在“实录”基础上,根据人物、环境需要,在某些情况下,适当揣度人物内心世界;适当进行艺术夸张和艺木想象。更重要的,司马迁秉笔直书,褒善贬恶,爱憎分明,加之他深刻的人生体验,使《史记》灌注着他强烈的感情色彩,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这也是《史记》迈入文学殿堂的一个标志,是《史记》区别于其他历史著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后世文学或学习《史记》纪传体的写法,或继承和发展《史记》的内在精神的例子不胜牧举。

  文学阐释和评论,是连接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桥梁,引导读者解开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密码”。《史记》在汉魏六朝就已被文学家、理论家关注。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家以“雄深雅健”“峻洁”等评价《史记》。宋代形成评论《史记》的风气,欧阳修、“三苏”等从古文角度评论《史记》,如苏洵首次发现《史记》叙事写人的“互见法”。文学评点到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广泛涉及《史记》叙事写人的结构、线索、层次、情节、段落、语言、风格等方面。近现代许多学者评论《史记》文学特征。内容愈未愈丰富。1910年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教材,把《史记》写入文学史,影响至今。自此,《史记》名正言顺地进入中国文学的殿堂。

  (摘编自张新科《<史记>何以“跨界”文学》)

  六、素材积累—李斯名句

  1.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2.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者士勇。

  3.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4.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5.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6.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

  七、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5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把握文章的思路,概括内容要点。

  3.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诵读先行

  1.读读课文

  2.读读“先贤语录”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选自《论语卫灵公》)

  [古文今译]

  君子在穷困中也能固守道义(安守穷困),小人在穷困中就背信弃义,为非作歹了。

  [知行启迪]

  君子在遇到人生的各种坎坷时,能够“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能够“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而小人在遇到风霜时,可能会不顾法律道德,只顾自己的利益,陷入邪恶的泥潭不能自拔。

  3.读读“文体知识”

  书《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优秀古代公文。这里的“书”不是书信,而是上书、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臣子向帝王逐条分析事理的公文名称,与表性质类似。该文能比较充分地体现公文的一些本质属性,正是这些公文的本质属性形成了该文鲜明的特色。

  了解背景

  战国末年,韩国怕秦国出兵来攻,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去,建议秦国在泾阳县西北开凿渠道,引泾水东流入洛水,称郑国渠,想用它来阻碍秦国向韩国进军。事发后,秦宗室大臣提出逐客的主张,李斯也在被逐之中,他因此写了这封《谏逐客书》。

  作者简介

  李斯(?—前208),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属河南)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后被秦王嬴政任为客卿。秦王嬴政十年上《谏逐客书》反对驱逐客卿,为秦王嬴政所采纳。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尊秦王嬴政为皇帝,被任为丞相。参与制定秦朝的法律并完善秦朝的制度;主张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车轨、货币、度量衡的统一。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立少子胡亥为帝。后为赵高所忌,于公元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

  课前小练

  一、读准字音

  缪公( ) 蹇叔( ) 鄢( )

  功施到今( )穰侯( )灵鼍( )

  犀象( )外厩( )

  叩缶( )搏髀( )黔首( )

  二、辨识通假

  (1)昔缪公求士( )

  (2)遂散六国之从( )

  (3)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

  (4)而陛下说之( )

  三、一词多义

  四、词类活用

  (1)东得百里奚于宛( )

  (2)北收上郡,南取汉中( )

  (3)遂散六国之从( )

  (4)蚕食诸侯( )

  (5)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

  (6)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

  (7)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

  (8)王者不却众庶( )

  (9)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

  五、古今异义

  (1)使之西面事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方位词。西边。

  (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表示因果关系。②用在下半句表示结果。

  六、文言句式

  (1)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客何负于秦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必出于秦然后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后)

  课前思考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句话在全文有何作用?

  2.文中举出哪四位国君因接纳“客卿”而成就帝业?

  3.第2段说明了什么?

  二、阅读课文第3~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4.第3段是如何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的?

  5.第4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三、总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6.具体说明本文哪些地方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7.说说铺陈手法在本文中的运用及其表达作用。

  课前小练参考答案

  一、读准字音

  mù jiǎn yān

  yì rǎng tuó

  xī tí jiù

  fǒu bì qián

  二、辨识通假

  (1)“缪”同“穆”

  (2)“从”同“纵”,合纵

  (3)“内”同“纳”,接纳

  (4)“说”同“悦”,高兴

  三、一词多义

  (1)动词,攻克,占领 动词,被任用

  (2)动词,辜负 动词,依恃,凭仗

  (3)动词,成就 动词,接近,靠近

  (4)动词,资助,供给 名词,财物

  (5)介词,从 介词,在

  (6)介词,依靠 连词,来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在东面

  (2)名词作状语,向北;向南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

  (4)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6)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畅快

  (7)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

  (9)名词作状语,对内;对外

  五、古今异义

  (1)状语后置句 从宋国迎来蹇叔,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2)状语后置句 客卿哪有什么对不住秦国的地方呢!

  (3)状语后置句 如果一定要是秦国出产的才许可采用。

  (4)判断句 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5)判断句 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

  (6)判断句 这就叫作“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

  (7)状语后置句 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

  (8)状语后置句 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

  《谏逐客书》教学设计 6

  【设计背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学习任务群6“思辩性阅读与表达”明确指出: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辩性阅读与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谏逐客书》的教学应紧扣新课标的“思辩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以文体特征作为切入口,结合文言知识,理清文脉,引导学生关注思辨性的说理,进而学习古人的劝谏艺术。

  【课前预习】(将学生分为学习共同体,布置四项任务)

  任务1:梳理文中出现的“客卿”

  任务2:借助工具书,解决重点字词。

  任务3:阅读《史记李斯列传》,了解人物生平。

  任务4:归纳古代常见的政论文体。

  【学习目标与内容】

  1.阅读《谏逐客书》,把握作者的观点和结论,明确“书”的`文体特征。

  2.借鉴作者论证观点的方法,学习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的劝谏艺术。

  【教学提示】

  1.围绕“书”,明确文体知识。

  2.读译论点和论据,汲取古人的劝谏智慧。

  一、简介背景,导入文本由郑国渠事件导入

  二、预习检测,明确文体

  1.学生翻译三个结论句。

  2.文体:书论--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曹丕《典论论文》

  三、厘清文脉,汲取智慧

  (一)探究第一段

  四君结果客卿

  穆公并国二十,遂霸西戎五子

  孝公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商鞅

  惠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张仪

  昭王蚕食诸侯,秦成帝业范雎

  (二)探究第二段

  所重色乐珠玉明月之珠、佳冶窈窕赵女、《昭虞》《武象》

  所轻人民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三)探究第三段

  五帝三王无敌不却众庶

  秦王国危弃黔首却宾客

  四、课堂小结:

  劝谏的艺术,言语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贾谊《过秦论》,具体感受说理的方法。的论辩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