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精选20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1
课题:第五课水墨画动物
课堂类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水墨画的基础知识、用笔用墨,学习几种动物的画法。
2、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样貌特征,感受动物的美和可爱;感受中国画工具特性。
3、培养保护动物的环保意识,体验合作、探究、发现的愉悦,激发自信心和美术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训练学生的用笔用墨用笔用墨的技法技巧,以及动物的造型。
教具、学具:几张小动物的照片、笔墨宣纸等国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简要地复习国画的基础知识和用笔用墨等作画技巧
教师出示几幅动物的水墨画,并结合课本的范图,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A、欣赏灵活多变的用笔,加深中锋侧锋以及点笔的了解
B、欣赏用墨焦浓重淡轻五色,加深学生对墨色的了解
C、构图以及动物的造型
D、欣赏名家名作,了解名家的风格及其代表性作品了解几位画坛大师,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
(二)教师现场示范,让学生直观了解作画的全过程,并归纳出步骤:
讲解归纳动物的大形体
讲述调墨调色
分步作画,讲解画动物的先后顺序
修改调整完成
三、布置作业,画两幅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麻雀、虾。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五、课后拓展:收集徐悲鸿齐白石等画家的资料,了解马和虾的画法,进行水墨画临摹、写生、创作。
教学随笔:通过水墨画的练习,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了解中国画的精髓。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2
一、谈话式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在这段美好的时光里,少不了“朋友”的陪伴,你有哪些朋友呢?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呢?(指三名同学说)
过渡:是啊,这个“朋友”可能是你的玩伴,也可能是你养过的小猫、小狗或者陪伴你长大的布娃娃。著名作家—维·德拉贡斯基就有这么一个童年的朋友,你想知道他童年的朋友是谁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找回他童年的朋友。(出示题目)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想它和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总结:课文主要写了“我”想用童年的朋友—旧玩具“小熊”作为练习拳击的沙袋,但是在“我”准备练习前,回忆起以往与小熊朝夕相处给我带来的快乐,我改变了主意,再也不想当拳击家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受
你过去的理想是什么?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你呢?(指三名同学回答)
过渡:童年的理想不是唯一的,是善变的,作者童年也是这样的,课文是怎样写作者的理想善变的?
学生汇报:有时,我幻想当一名远航船长,到老远的新加坡去,为自己买一只逗人的小猴儿。有时,我觉得当个勇敢的旅行家也不坏,像阿连·蓬巴尔那样,光靠吃生鱼,横渡大洋。这个蓬巴尔旅行结束后,体重减了二十五公斤;我呢,体重才二十六公斤!要是我也像他那样去横渡大洋的话,天哪,旅行完了我的体重只剩下一公斤了!万一有一两天我捉不到鱼呢,那会瘦得更厉害呢!把这笔帐算完后,我便放弃了这个念头。
想当一名远航船长只是为了买一只逗人的猴儿,放弃当旅行家的念头的理由却十分幽默,那你就带着幽默的语气再读一读。(指名读)
过渡:作者的理想善变还表现在:
学生汇报:第二天,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当一个拳击手了。因为我在电视里看了一场欧洲拳击冠军赛。拳击手们你来我往打得真来劲!接着电视又播放了他们的训练片段。训练时候他们用的是皮制的“梨”,那是个椭圆形的有分量的沙袋。拳击家们使出全身的力量来击打这个“梨”,为的是锻炼自己的攻击力。我看上了瘾,也想成为我们院里最有力气的人。
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迫不及待,渴望)
那你就读出作者迫不及待渴望的心情。
过渡:课文除了直接告诉我们作者理想是善变的,还通过什么描写来烘托作者理想的善变?(如果学生找不出,可引导)
“没有‘梨’,你就随便玩儿点儿别的吧。你反正什么也干不成。”通过父亲的谈话,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汇报:体会到了“我”的理想善变,也感受到了父亲对我的不屑一顾,请你读出来)
这是通过父亲的语言描写,从侧面烘托描写,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应用这种写作方法,会突出人物特点。
过渡:是啊,童年就是这样色彩斑斓的,曾经的理想是那么的强烈,但真正把旧时的朋友当作练拳的“梨”时,却又放弃了,为什么?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我”放弃当拳击家的原因。
(学生汇报):小熊坐在我的面前,一身巧克力色。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小的是原有黄色,玻璃做的;大的白色,是妈妈后来用一个纽扣做的。小熊用它那不一样大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
过渡:作者把小熊举手的动作想像成投降,对这样一个缴械不杀的'可爱的朋友,我怎么能忍心锻练自己提臂力呢。
(学生汇报):我瞧了它一会儿,突然想起以前我跟它形影不离的情景来了。……,而我却想拿它练拳……
过渡:是啊,美好的回忆后,我对小熊的态度截然不同了,是哪个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和小熊的深厚感情。
(学生汇报):形影不离。
你怎么理解?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我和小熊形影不离?你能体会出作者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汇报):对往事的甜蜜回忆,对自己的想法的自责。
过渡:是啊,回忆往事,心情是甜蜜的,想想现在的想法,又是自责的,那你就把这种不平静的心理读出来吧。(指一名学生读)
过渡:回想起过去形影不离的画面,作者犹豫了,流泪了,由原来的迫不及待的想当拳击家到现在再也不想当拳击家了,故事的结尾是不曾预料的,但也在情理之中,谁会把曾与自己形影不离的朋友当作“出气筒”呢,我们应该珍惜带给我们快乐的一切事物。
四、情感体验
1、朗读课文,这篇文章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汇报):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珍惜带给我们快乐的一切事物。
2、童年的美好回忆是最珍贵的,经历了这次情感的转变,替作者想一想,小熊现在怎样?作者会怎么说呢?
(学生畅所欲言)
五、总结全文,迁移训练
同学们,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美好的,让我们珍惜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吧,也许是一些人,也许是一些可爱的玩具,也许是一本精彩的故事书。
同学们,你童年的朋友是谁?写一写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故事吧,展开恰当的想象,把你们之间的感情体现出来。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3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丫汲,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水
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幸福
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喜欢的诗歌,感悟儿童诗的特点,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比较两首儿童诗表达方式上的区别,领悟儿童诗的写法。
课前准备:
1、找几首儿童诗读一读;2、了解《水浒传》里面的英雄人物。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此时,如果有一位神仙站在你面前,能帮你实现一个愿望,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让人感兴趣的话题,尤其是孩子们,这一环节能令他们畅所欲言,一吐为快。孩子的愿望是那么多,又那么美好,教师从中更真切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是啊,美好的愿望有那么多,要是都能一一实现那该多好啊!这不,有一个孩子就把自己的愿望写进了诗里,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赶紧去读读吧。(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诗歌)
(二)初独诗歌,明白大意
指名分小节读诗(注意丫、汲的读音)。
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并想一想,孩子的愿望是什么?
交流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师随机板书)
(三)精读诗歌,进入情境
1.那么多愿望中,哪一个最令你神往?说说理由。
2.诵读最神往的愿望,品读这一节诗句,想象画面。
3.想象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愿望?
(四)赏析诗歌,领悟写法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体会这首诗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每一小节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
每一小节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一)自由读诗
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的打上?。
(二)理解大意
1.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
2.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三)赏析诗句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3.感情朗读。
(四)鉴赏写法
1.默读两首诗,比较这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交流感悟。
3.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4.模仿这两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5.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三、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练习设计:
1.我的梦想是
2.仿照课文尝试写首诗歌。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4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0个生字。指导写好碎的“十”字部分、爽的笔顺。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学生:预习诗歌。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分享童年的快乐。
(1)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师随机指导“墨”的写法。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这些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课文里,请你打开课本,结合注音,借助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请3名学生接读课文,每人一节。师随机正音。
预设点:
(1)染,出示演变过程,字本义:用取自草木的`色汁浸泡丝帛绢布,使之着色。读句子,于文中识字,组词:染绿、耳濡目染。
(2)碎:造字本义:岩石经过多次爆破最后形成的小石块。形近字:翠、醉
三、复习生字,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自由练读。
2.生字组词,巩固识字。
3.指导书写“碎”。提示最后一笔出头,但不要写到从字上。
指导书写“爽”。注意笔顺,长横要像房顶一样盖住下面部分。
第二课时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老师导入:同学们,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诗歌—《童年的水墨画》。
二、整体感知:
本课包括三首小诗,分别是:溪边、江上、林中(板书)
看到这三个题目,你能发现什么?学生随便发言
师:是的,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三、学习《溪边》
1.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个别读。
3.默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那些不懂的?
4.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不懂得?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学生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一个小孩在这里钓鱼。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以“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师: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预设2:生: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师: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话,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生:默读、思考
生:老师,我从“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师: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生:“染”字最好。这样把溪水当成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生:这样写就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谁给大家读出这美丽深的景色?个别生读。
师:多美的想像啊!大家体会得真不错。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老师,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5.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自由读、个别读。
6.师范读:生闭眼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自由交流。
思考一下,作者写孩子们快乐钓鱼的场面,为什么还要写景呢?
老师总结:写景色突出了“平静”,为什么要突出平静呢?联系《小儿垂钓》体会儿童钓鱼的专注。也更能体现钓上鱼后的欢乐。
四、学习《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自学《江上》。
2.出示自学提示,自学。
思考《江上》是写什么?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交流:
师:《江上》是写什么?
生:游泳
生:戏水
师:你们觉得哪个词更好?
生(异口同声):戏水!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写儿童的。
生:都写童年的快乐的。
生:都运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江上》与《溪边》有什么不同点呢?
生:《江上》没有写景色的美丽,只是写了儿童的戏水的情景。
师: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作,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你仿佛能看到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孩子们会怎样戏水?你仿佛还听见了什么?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4.感情朗读。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
五、学习《林中》
5.总结学法:刚才大家运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小节?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法读懂。
6.请大家利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7.交流:文中有两个斗笠“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和“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意思一样吗?
生畅所欲言:第一个斗笠指“蘑菇”,第二个斗笠指“儿童”
8.小蘑菇和儿童有什么相似之处呢?都戴着斗笠,很卡爱。除了可爱,还能读出什么呢?儿童的欢乐。在哪里能读出来?
9.谁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可爱和欢乐。齐读并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六、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断,你的童年生活一定更有趣味。说说童年生活的还可能发生在哪些地方?
2.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3.共同交流,师当堂点播。
七、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品味质朴语言,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走近大师,引童年
播放20xx年《感动中国》季羡林先生部分:(屏显)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吗?认识他吗?被人们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怎样的童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一起去感受他的童年岁月吧!(板书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知童年
1.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完之后,谈谈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2.收集整理学生的疑问和感触。
(问题预设:
学生的问题呈现可能有:
①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说他的童年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暗呢?
②他为什么以能有“山大王”的同学为荣呢?
③离开故乡,他过上了好日子,为什么还宁肯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呢?
三、细读课文,品童年
(一)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我甚至想说,没有身边的琐事,就没有真正的好散文,我们的灵魂往往以一些琐事触动起。”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着眼于身边的琐事来写。细细品读课文,抓住文中最能触动你的一词一句,读一读,品一品,谈一谈。要求先大声朗读,再小声品读,并圈点批画。先在组内交流,然后推举代表发言。
教学预设:
1.品读第一部分:
我们家是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教师引导:穷到什么程度?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背景,品读“……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中三个“最”字的含义,并指导朗读。
适时补充:(屏显)
家里日子是怎样过的,我年龄太小,说不清楚。反正吃得极坏,这个我是懂得的。按照当时的标准,吃“白的”(指麦子面)最高,其次是吃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最次是吃红高粱饼子,颜色是红的,像猪肝一样。“白的”与我们家无缘。“黄的”(小米面或棒子面饼子颜色都是黄的)与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这“红的”又苦又涩,真是难以下咽。但不吃又害饿,我真有点儿谈“红”色变了。
——《赋得永久的悔》
我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我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在这期间,我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倒行逆施但又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她视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她手下的小喽啰们曾两次蹿到我的故乡,处心积虑把我“打”成地主,他们那种狗仗人势穷凶极恶的教师爷架子,并没有能吓倒我的乡亲。我小时候的一位伙伴指着他们的鼻子,大声说:“如果让整个官庄来诉苦的话,季羡林家是第一家!”
——《赋得永久的悔》
教师总结:三个“最”字,让我们理解了季先生童年家庭的境况。贫贱家庭百事哀。灰黄或许就是贫穷,就是作者对饥饿、对贫穷的深刻回忆。
2。品读第二部分
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几次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
重点品析“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无父无母的孤儿”、“饿得到枣林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的细节,为什么“被迫弃家出走”,“逃”字的含义等等。
适时引导并补充:(屏显)
母亲的娘家姓赵,门当户对,她家穷得同我们家差不多,否则也决不会结亲。她家里饭都吃不上,哪里有钱、有闲上学。所以我母亲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她家是在另一个庄上,离我们庄五里路,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赋得永久的悔》
总结:灰黄或许就是苦难的家庭,苦难的家世。那些父辈痛苦的记忆,留给季羡林先生深深的伤痛。
3.品读第三部分:
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没有钱买盐……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
重点品析:“一年到底”这个词的含义。“一年到底”是什么意思?“一年到底”说明了什么?你能体会到那种生活吗?明确:可见生活的艰辛,艰苦。
我三四岁的时候……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重点品析:为什么是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说明了什么?
作者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是一种什么心情?哪些词语体现了这种心情?是不是给“灰黄”不一致了呢?
讨论明确:连吃一个白面馒头,都成了我一天的最高的享受。“最高享受的深层含义”——应该是带泪的微笑——更折射了家中那种生活的苦痛!
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享受了。
重点品析:吃完了饭,为什又偷一块吃?体会“尽情”的深刻内涵。
总结:作者就是这样,如话家常般的叙述、没有矫揉、没有造作,只有质朴和真纯,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童年所经受的苦难。
增加下面的内容:
屏显:
季羡林先生的语言特点:
①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是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
②季老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
③昔年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酒,质胜于文,不舍本逐末以辞害义。
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这一部分,体会作者那种平和、冲淡而又质朴的情感。
4.品读第四部分
家里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也没有见过。”、“连有“山大王”这样的同学都成为了骄傲。
重点品析:为什么颇有骄傲之意?
总结:灰黄的童年或许就是单调、就是寂寞。
5.品读第五部分
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但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重点品析:为什么会“从梦里哭着醒来”?为什么宁愿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说明了什么?
总结:灰黄的童年或许就是孤独的童年、难过的童年。那种心灵的寂寞和无助。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多少次梦中醒来。让我们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那种精神的孤独和心灵的无助怎么能让人相信和理解?
让我们再一次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体会作者——一个六七岁孩子离开母亲后的那份深深的孤独和内心难言的苦痛!
四、资料链接,悟童年
季羡林先生是怎样面对这段生活的,又有着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到能表达这种感受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板书:以苦为乐、受用不尽、习以为常)
齐读:“每天最高享受”一节。
总结:这就是季羡林先生,虽然他用了灰黄来描述自己的童年,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深深的感激。或许,也正是这种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他坚忍不拔的个性和非凡的人生。(屏显)
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背井离乡,飘泊天涯。在济南住了十多年,在北京度过四年,又回到济南呆了一年,然后在欧洲住了近十一年,重又回到北京……
——季羡林《月是故乡明》
他在《我的童年》(完整版)的结尾这样写道:(屏显)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不管还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样挂一漏万,也不管我的笔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一些,我们今天的儿童读了,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吗?
读了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你又有了哪些感悟呢?
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教师小结:其实,或许正是这些童年的“苦难”、“经历”才让季羡林养成了坚韧的品格,能够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忍受孤独努力求学,从而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有人这样评价他:“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啊,也许正是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师。(板书:一代大师)
五、关照自我,说童年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你的问题是不是都解决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小结:后人在评价季羡林先生的时候这样写道:他“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啊,也许正是苦难的童年,才成就了一代大师。个中滋味,我们应该懂得。
季羡林先生用“一片灰黄”来形容他的童年,那么你的童年是什么样的呢?你愿意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呢?为什么呢?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几个画面中描绘的景象,体会儿童快乐的心情。
过程与方法
1.安排学生预习课文,掌握字词,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根据诗歌描绘的场景展开联想和想象。
3.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绘的三个典型场景,感受诗歌意境,感受儿童可爱的形象和快乐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了解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欢乐美好,体会儿童在大自然间的天真快乐的心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书写、组词、造句。
2.朗读课文,背诵《溪边》,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难点
1.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展示的.三个场景,理解课文内容。
2.从学习中感受儿童诗的意境,体会儿童生活的多彩与美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歌曲《童年》)童年如诗,充满了奇思妙想;童年如画,溢满了五彩斑斓;童年如歌,萦绕着欢快悠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儿童诗,作者为我们勾勒了三幅美妙的图画。让我们快快走进课文,打开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去感受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幸福快乐吧!(板书课题)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生字。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平舌音“碎”,翘舌音“染、爽”和后鼻音“腾、浪”。
2、学生在文中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竿、蘑、菇、葫”等字时,可以结合图片;学习“墨”字时,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学习“腾、碎、爽、溅”等字时,可以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拨、浪”等字时,可以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
字谜示例:
黑土地,上下立,变成水,能写字。(谜底:墨)
对比识字示例:
竿(竹竿)—干(干净)—杆(笔杆)
拨(拨动)—拔(拔牙)—泼(活泼)
浪(波浪)—狼(狼皮)—狠(凶狠)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墨”上下略窄,中间四点底略宽,末横比其他几横稍长一点。
“腾”左窄右宽,右边两横写短,撇捺不宜伸展,盖住下面的“马”。
“爽”整个字结构宜紧凑,横宜写短,中间竖撇和捺伸展;四个撇点要分布匀称。
“浪”左窄右宽,三点水写在田字格左边中间,“良”写在竖中线靠左一点处。
易错提示:
“染”左上是三点水,不要写成两点水;右上是“九”,不要把竖弯钩写成竖弯。
“竿”的部首是竹字头,不要写成了草字头。
“拨”右边是“发”,不要写成“犮”;末笔是点,不要丢掉。
“蘑”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磨”,不要把广字头写成了厂字头。
“菇”是草字头,不要写成竹字头;下面是“姑”,不要写成“如”。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带竹字头的字:竿(竹竿)—笋(春笋)—管(水管)—篮(摇篮)—筷(筷子)—笛(笛声)—竽(滥竽充数)
带草字头的字:葫(葫芦)—蘑(蘑菇)—苗(禾苗)—莓(草莓)—茅(茅屋)—芦(芦苇)—英(英雄)
(4)多音字。
斗
dǒu:斗笠气冲斗牛
dòu:争斗明争暗斗
扇
shān:扇动扇风
shàn:扇子电风扇
钻
zuān:钻洞钻研
zuàn:钻石钻孔
(5)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全文分成了几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用三首小诗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描绘了孩子们在溪边钓鱼、在江中游泳戏水、在林中欢笑嬉戏的场景。
(2)你从这几个场景中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欢乐,他们亲近大自然,无忧无虑、自由自在,让人羡慕。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童年的水墨画》由三首小诗组成,虽然不是图画,但字里行间却处处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童真童趣。同学们喜欢作者描绘的这三幅图画吗?大家课下可以互相交流。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7
【教学设想】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孩子们回忆童年中的趣事,讲给大家听听,一起分享快乐。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板书)分享童年的快乐。
二、初读儿童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2、找喜欢的伙伴读诗、互评、互相正音。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三、再读儿童诗,交流学习
1、再读诗,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2、指名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诗
四、学习《童年的水墨画》
1、自由读诗生自由朗读全诗,理解诗歌大意。
2、理解大意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节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主要内容;生个别回答,教师随机板书:“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4、学生质疑,释疑。
5、赏析诗句
6、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
7、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天真有趣。
五、鉴赏写法
1、默读这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主要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2、模仿这首诗中,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
3、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六、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8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积累优美的词句。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中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与美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选取几段优美的音乐,准备配乐朗诵。
教材简析
也许你吃过菱角吧?那淡淡的清香会让你久久回味。那么,你见过满塘的菱叶吗?见过采菱人置身于碧水中,快乐采摘的情景吗?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他的故乡,去看看长满菱角的池塘,去听听采菱人欢乐的笑声,当然,也“品尝品尝”美味的菱角。
全文共有5段,第1段写故乡长满菱角的池塘远看似大大小小的水墨画。第2段写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一过“黄梅”,菱叶就挤满池塘,菱盘上缀满小花。第3段写临近中秋,采菱女采“头朝菱”的情景。第4段写采菱时节,家家户户飘出的菱香。第5段写“我”想象自己又加入采菱队伍,边采边品尝。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词句意思,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感受故乡风景的独特、美丽,学会在阅读中积累优美的词句。
课后1题:有感情地品读课文,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此题有助于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情感。
课后2题:
⑴“涨满”“挤”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菱叶们长大了,整个池塘都是菱叶,显得很茂盛。
⑵“溢”“诱惑”突出了煮熟后的菱角四处飘香,让人嘴馋。
课后3题:叠词的运用是本课的特点之一,它们把池塘的美和采菱人的快乐表现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有节奏美。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中的叠词,积累语言。
没课后4题:背诵是积累好词佳句的有效途径,此题的完成要在熟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教学设计参考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体现江南水乡特点的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欣赏一段乐曲。师: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你听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
2.今天,我们将随着作者走进江南水乡,去欣赏清新淡雅如水墨画一样的江南美景。
二、初读课文,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梳理自己不明白的字词,不理解的问题,并批注在旁边。
2.读课文,同桌交流独立预习情况。
3.老师针对读音、字形较复杂的字,指导认读和书写,特别注意“菱”“馨”“掐”“嚼”字的字形和笔顺笔画。
三、粗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段写些什么。
2.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真读一读,看看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再读课文,思考每段之间的'联系。
四、品读课文,感受美丽
1.故乡的“水墨画”指的究竟是什么?课文是怎样概括介绍它们的?(理解第1段的比喻句)
2.仔细读读第2~4段,看看从初春到中秋,池塘发生的变化和呈现的不同的美。
初春:池塘渐渐有了生机,菱叶细小,疏疏朗朗。
黄梅后:菱叶涨满水面,挤得密密严严,菱盘上缀满了小花,小蜻蜓、小青蛇等尽情地嬉戏。
临近中秋: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开始采“头朝菱”,动作轻快、熟练,划着扁舟,荡着水盆,穿行在绿色的“小巷”里。
3.将写池塘美景变化的词语用不同符号勾画出来。
4.家家户户煮菱角、品菱角,乐在其中。品菱角是有趣的,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
五、巩固拓展,升华情感
1.读完全文,你体会到些什么?(作者难忘故乡的美和童年的快乐)
2.读课后第2题的两个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妙处。
3.抄写文中叠词。
4.课前,我们搜集了不少关于菱角和江南水乡的资料,下面就来交流交流。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9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儿童诗,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重点
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感受童年的快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
课前分发印有《童年的水墨画》的纸张,让学生自己预习,并进行一定的摘抄。
教学过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童年》。
简介你认识的高洪波。
师导语: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着名儿童文学家高洪波的《童年的水墨画》。
二、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1、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
2、说说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三、感悟诗句优美,欣赏画面
1、从学生摘录的词句入手,引导品味一节诗的语言美,画面美,并进行朗读。
2、提炼欣赏方法。
3、学生自己按方法欣赏其它诗节。
4、交流,师引导点拨,并指导朗读。
四、动笔仿诗,抒发情感
1、说说童年生活的一些片断,再小组合作,模仿诗歌,试编诗歌。
2、交流所编的`诗句。
五、总结,布置作业
1、补充采蜜本。
2、继续阅读儿童诗。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
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教学中应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
《童年的水墨画》描绘了每个活动场景的趣味性,学生们进行了大胆想象。
有的学生说:“这是一幅有动有静的画,有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鱼的挣扎、人的欢笑。”
也有的孩子说:“这是一幅色彩明丽的画:绿色的小溪、绿色的人影、红色的蜻蜓,真是万绿丛中一点红。”
还有的孩子说:“这是一幅充满快乐的画,柳树、小溪、蜻蜓是快乐的,孩子们更是快乐的……”
每个同学说出了自己的体会,可见同学们用心的去体会了,所以才如此的精彩,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美美的读起来。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10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墨、染、竿、碎、爽、浪”等10个生字,会读本课的“墨、爽、溅”等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背诵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学习重点: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准备摘录本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播放《童年》歌曲。学生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述)
2、导:对呀!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儿童诗《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课题:《童年的`水墨画》
二、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幻灯片出示自学要求:
1、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写会“墨、染、竿、碎、爽、浪”等10个生字,读准“墨、爽、溅”等5个生字字音。
2、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3、指名读诗,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幻灯片出示)
①街头阅读
②溪边钓鱼
③江上戏水
……
3、细细朗读有关的诗句,体会其中的快乐。
4、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
5、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三、感受诗意,学习借鉴
1、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引导学生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2、师:如果溪边是一幅画的话,不知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畅谈)
3、播放音乐,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描写的场景
四、诵读诗歌,感悟语言
1、自由诵读诗歌,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特别的句子。(幻灯片出示)教师重点指导的句子。
(1)“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2)“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3)“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
2、说说这些诗句特别在什么地方?
(1)很有韵味。
(2)语言中有图画。
……
3、再次跟随音乐朗读或背诵这些诗句。
4、优美的诗句仿佛把我们也带进了一幅幅童年的画里,老师收集了一些童年生活的图片,请同学欣赏一下,同时也请你回顾一下你童年生活的片段。(多媒体出示图片)现在和同学交流你童年时的一个片段,然后请用你灵巧的小手把它画出来。
5、生动笔画画,教师巡视。
6、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五、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六、作业
1、背诵诗歌。
2、有兴趣的,可以试着写一首儿童诗。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街头阅读
童年快乐溪边钓鱼
江上游泳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11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3、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能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诗句。背诵《溪边》。
2、能说出在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童年》,学生欣赏歌曲,互相交流自己的感受。
2、引导交流: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同学们在童年时一定都有过幻想和一些快乐的时光吧,请讲给大家听听。(学生畅所欲言)这节课让我们来欣赏著名儿童文学家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请大家自由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在小组内读诗歌并互评、正音,品味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
3、指名分节朗读诗歌,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4、师生交流诗的大概内容。(童年的生活场景)
三、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溪边》,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诗,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用一个短语来概括。(板书:溪边钓鱼)
3、这一小节中,有哪些诗句让你印象深刻?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1)课件出示: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这句话中“人影”真的可以被“溪水染绿”吗?(青翠的山倒映在平静的小溪里,溪水变绿了,人影倒映在绿色的溪水里,也被染成了绿色。)
(2)课件出示: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笑声”能“蹦跳”吗?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体现了小朋友们钓到鱼的喜悦之情。)
4、师范读诗歌,生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自主识字。
2、师范写“墨、爽”,讲解字形结构和关键笔画。
3、生练习,师巡视,展示优秀书写作品并评价。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溪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上节课所学生字,背诵《溪边》。
2、今天,我们接着和作者一起享受快乐的童年生活。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自由朗读《江上》《林中》这两小节的内容,说说你知道了什么,试着简要概括这两部分内容。(板书: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这两小节中,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句子呢?画出来,与同桌交流你喜欢的理由。
(1)课件出示: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指的是什么?“两排银牙”又指的是什么?这句话表现了怎样的场景呢?(“水葫芦”本义指水生草本植物,文中指水性好的小伙伴;“两排银牙”指孩子们戏水时开心的样子,这里绘声绘色地描写出了孩子们戏水时快乐无忧的场景。)
(2)课件出示: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你喜欢这句话吗?为什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小孩子戴斗笠采蘑菇的样子,把他们融入了大自然。)
三、总结延伸
1、自由朗读诗歌《童年的水墨画》,谈一谈你的感受。(板书:快乐幸福)
(1)师:你在画上都看到了哪些镜头?(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菇)
(2)再读诗歌,感受诗意。
2、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或者仿照课文写法,记录下自己童年的精彩片段,与大家分享。
3、把你最喜欢的一个镜头简单地画下来,画完后,配上简单的文字说明(也可以是儿童诗)。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教学板书]
童年的水墨画
溪边钓鱼
江上戏水
林中采菇
快乐幸福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熟读之后,细细品味诗句,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让学生想象出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林中采菇的生动画面。通过读写结合、读画结合的环节,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而发想到自己童年的趣事写下来、画出来。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1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认识本课生字,背诵喜欢的诗歌。如果有兴趣,尝试写一首儿童诗。
2.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过程与方法: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教学重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方法
导学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教学准备
1.磁带;
2.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3.找几首儿歌读一读;
4.了解《水浒传》里的英雄人物。
教学设计:
一、学习《我想》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指名读导读部分的前三句。
师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儿童诗。刚才同学们读的这几句话实际也可以称得上是一首赞美童年的.诗。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一读,看看它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二)诵读诗歌,感悟想象
1.生自由读诗。想想每个小节作者所表达的愿望。
2.指名分小节读诗,想一想,每节写什么?
3.指名说作者在每一个小节里所表达的美好心愿。
4.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小节,为什么?
5.学生自由品读诗句。
(1)“我”为什么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2)“我”为什么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土地上?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如,平日里看见阳光的感受、脚踩土地的感觉以及结合天空、白云的样子和土地上草木葱翠的情景,谈感受。
6.生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似乎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7.比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
(三)回归全诗,感受意境
1.师:让我们把整首诗串起来完整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这首诗在表达上有哪些值得我借鉴的地方?
2.生谈自己的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每一小结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叠音词如“悠呀,悠──”“长呀,──”这样的语句。
3.生再次自由读文,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4.全体齐读。
二、学习《童年水墨画》
(一)自读自悟,理解大意 .自读全诗,要求基本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 2.指名读诗,交流预习所得,概括全诗大意。 3.学生质疑,释疑。尤其是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教师有必要加以解释。如:“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让学生体会“笑声”怎么会蹦跳?这说明什么?
(二)赏读诗句,学习借鉴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这样表达的妙处。2.欣赏交流佳句。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等语句,体会诗句所包含的动感画面,感受童年的瑰丽多彩。
三)比较鉴赏,模仿习作
1.默读两首诗,想一想,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感悟。
4.师小结:
第一首,每小节的结构基本相同,并且都围绕“梦想”这一主题,语言比较跳跃。
第二首主要是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场景,有一种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性。
5.想一想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模仿这两首诗中其中的一首,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与童年往事。
6.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7.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四)总结谈话,结束教学:
1.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两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2.课后小结。
二次备课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1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绘画。
2、学习中国画的执笔方法和用笔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中国画知识。
难点:学习中锋、侧锋、逆锋的用笔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多媒体等。学生:毛笔、墨汁。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出示《竹石图》。
师:清代的《竹石图》竹叶基本上是用中锋画的,竹杆运用了逆锋向上推出,岩石用侧锋居多,多变的运笔表现了竹子苍劲,挺拔的风格特征。
二、授新课
师:水墨画的各种用笔方法及轻重快慢的运笔变化,在传统花鸟画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老师示范:中锋、逆锋、侧锋。
“中锋执笔垂直,笔尖正好在墨线中间,画出来的线条浑圆、挺拔。侧锋执笔稍倾斜,笔尖不在墨线中间而靠在一起,画出来的线条灵活多变。逆锋执笔逆向推出,画出来的线条苍劲。”
2、学生练习
3、欣赏
师:放一些水墨画图片问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样的`绘画构思呢?学生讨论。在总结各个图片的特点。
4、老师示范画:
(1)用中锋、逆锋、侧锋画出景物。
(2)着色。
5、学生练习作业要求:用中锋、逆锋、侧锋表现一幅画。内容不限。
6、集体讲评,展示作业。
三、小结
中国画笔墨生动、富有诗意,课后你还能画一画其他的事物吗?意莹然。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14
设计说明:
《童年的水墨画》由儿童诗人张继楼的《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组成。《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本课教学的重点意在借助诗歌这种体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之中。依据文体特征和教学重点,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读中正音、读出节奏、读中感知、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积累”,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获取丰富的感性画面,领悟童年的乐趣,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形成丰富的语言积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回忆
1.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回忆:“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每当这首歌曲响起的时候,老师就会想起自己童年时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同学们,在你们的美好的童年生活里,有什么难忘的趣事吗?(指导学生自由交流)
2.导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走进缤纷的童年乐园,去欣赏那一幅幅精彩的“童年的水墨画”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读生字“墨”,说说这个生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从字形上猜一猜它的意思。
4.猜一猜:童年的水墨画上会“画”些什么?
设计意图:在歌曲的渲染下,引导学生交流童年中印象最深的趣事,勾起孩子们相似的回忆,更容易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为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打好基础。
二、初读指导,正音识字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朗读三首诗歌,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注意生字读音。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从这三首小诗中分别读懂了什么。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①指名朗读,读中正音。注意“染”是翘舌音,读rǎn,“爽”是翘舌音,读shuǎnɡ。
②齐读。
(2)理解部分词语:
①教师出示几幅水墨画,引导学生交流:知道什么是“水墨画”吗?这些水墨画上画了哪些内容?你怎么理解课文题目“童年的水墨画”?
②教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文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你知道是指什么吗?为什么要把孩子们称作“水葫芦”呢?
③教师课件出示斗笠的图片,质疑:见过“斗笠”吗?诗歌中讲谁戴着斗笠?(出示小蘑菇图片,对比感知比喻的恰当。)
④引导学生运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两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3.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组织赛读,不仅要读准,而且要读出诗歌的韵味。
4.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
(1)自由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收获,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在三首诗歌的'标题后分别加一个动词短语,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设计意图:“读”是诗歌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引导学生慢慢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才能将诗歌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中呈现出来。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运用实物图片和结合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意境打好基础。在学生初读诗歌的基础上在标题后加一个恰当的动词,目的是帮助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溪边》
1.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自主学习。
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溪边的哪些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2)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根据学生交流,在课件上呈现如下景物(或用图片板贴):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诗歌中“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和“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应该怎么理解?
(4)组织学生交流,明确“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的意思是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这句话进一步表明了溪水“绿”“清”的特点。“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意思是钓上鱼来了,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
3.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学生交流时可以先交流零碎的画面,再组织学生将零碎的画面整合起来。)如,一条小溪边,高大的柳树垂下一条条碧绿的柳枝,平静的水面就像一面硕大的镜子,柳树正对着这面镜子在梳妆打扮呢!小溪的水碧绿碧绿的,像一条长长的绿玉带。小伙伴们安静地坐在溪边垂钓,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一只红蜻蜓飞来,立在钓竿上。忽然,水面上传来“扑腾”一声响,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原来鱼儿上钩了!一条闪着银光的鱼儿在草地上欢蹦乱跳,小溪边传来一阵阵欢笑声。
4.感受诗情,激情诵读。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幅童年的“水墨画”吗?为什么?(自由交流)
(2)是呀,平静的溪水,高大的垂柳,立着的红蜻蜓,钓鱼的孩子,蹦跳的鱼儿,欢快的笑声……这有动有静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怎么不让我们喜欢呢?请你带着这样的情感读出这首诗的趣味。(指名读、齐读,尝试背诵)
5.赏析诗歌,感受语言美。
(1)画出课文中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组织交流。
句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打比方的表达效果。
(把“溪水”比作“镜子”,突出溪水平静、清澈的特点,把“溪水”比作“绿玉带”既突出了其平静的特点,又突出了它的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把垂柳当作了人来写,有了人的情味,使句子更有画面感。)
③有感情朗读。
句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染”字的表达效果。(进一步表现了溪水“绿”的特点。)
③有感情地朗读。
句3: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碎”和“蹦跳”的表达效果。(画面由“静”变“动”)
③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赏析诗语”等步骤展开教学。“理解诗意”是学习诗歌的基础,这种理解必须注重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于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诗歌背后令人不断回味的深远意境,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适度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语言之美,让内容与形式有效结合起来,凸显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组织交流并范写,重点指导:
“染”字右上角是一个“九”,不能写成“丸”。
“碎”左窄右宽,最后一笔“竖”不能写到两个“人”之间。
“拨”的右边是“发”,要与“拔”字区分开。
“爽”的笔顺是: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撇、捺。
“墨、蘑”的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紧凑些,总体上不能写得过长。
3.将易错的和难写的生字在练字纸上书写,并组织反馈。
设计意图:加强写字教学,夯实读写基础。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溪边》。
设计意图:巩固生字词,背诵并积累诗歌。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15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将导读前三句改成一行行诗一样的排列形式)。投影出示这三句,指名读,师生配乐读这三句。让学生谈谈读后感受。师:这短短一组排比句就像一首诗,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读几首描写童年的诗。
二、学习《我想》
1.自读感知。师:初读诗歌,不仅要读正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从诗中的某个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丫”(这个字形像什么?怎么记住它?)“汲”(给这个字换个偏旁,比较“汲”和“吸”)。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在美好的春天里,作者有哪些愿望呢?你觉得“我”的'想法美吗?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安在、带着、牵着、悠;接、伸进、汲取、长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像感悟。)
(3)感情朗读
师:从这首简短的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神奇的幻想和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了儿童诗语言的美妙,怎样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我们也要边读边想像,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作者美好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赛读时老师读最后一节。师:读了这两句诗,我有一种疑惑,你们看这首诗的前几节都写想像,而且句式也基本一致,这两句却写回了现实,写法上也与前面不同,放在这里好像与整首诗显得不和谐,你们觉得呢?
3.领悟写法:默读诗歌,看看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生谈自己的发现,师引导小结:
(1)每一小结的结构基本相同,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读起来琅琅上口。(结构一致)
(2)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双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句式相同)
(3)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4.尝试创写: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师: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小溪、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一节小诗,可以不严格遵照课文的写法,提倡创造哦!)
三、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提示:
(1)边读边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借助文后注释或互相讨论解决。用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像:读《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自悟。
3.交流点拔:
(1)指名读并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学生提出疑问,讨论解决;指名说说:如果这首诗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根据学生讲的画面,抓住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语言里的画面: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水战‘浪里白条’”。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2)师:同学们用心去读书、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出情趣,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比较鉴赏,尝试创写
(一)这两首诗的比较
1.比较本课中的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小结。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组诗围绕一个主题写的一组内容不尽相同的小诗,组诗根据内容可以有独立的小标题。)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幻想,《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生活的真实情景。(儿童诗在内容上可以是想像也可以是真实的,非常广泛)
(二)扩展鉴赏:读下面两首小诗,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是一条比目鱼
作业本下/藏着一本书/我悄悄地看/轻轻地翻/老师走过来/我赶紧提起笔//我是一条比目鱼/一只眼睛看老师/一只眼睛看书。
长和短
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肯德基很短/奇怪/为什么时间也有长有短?
(三)尝试写诗:
读了这些诗,你有没有想写首诗的冲动呢?那就写一写吧。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16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会写“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借助课后习题,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内容。
4.利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师适时引导点评的方法,让学生体会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5.通过续编诗歌或绘画“童年”简笔画,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真善美,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指导学生按一定的方法欣赏,而同时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激发学生阅读儿童诗的兴趣,通过朗读感悟儿童诗的特点,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创编。
教学准备
写作、绘画卡 “希沃白板5”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接下来请大家和老师一起走进我们的童年。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通过欣赏童年的照片,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课堂积极性。】
过渡语:美好的童年就如一幅幅水墨画,或浓或淡,意境优美。张继楼爷爷为童年写了这样一组小诗,请同学们打开书72页,我们共同欣赏一下这首小诗。
提问: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的'这一组小诗叫什么名字呢?
教写“墨”生举起你的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再看老师写一遍,提醒学生:墨字的横画比较多,书写的时候要考虑好这些笔画的长短比例和距离,避免拥挤。
学生拿出写字本练习书写,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书写,然后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利用汉字的意义来识记生字,加深学生的印象,渗透汉字文化,拓宽学生知识宽度。】
二、学习生字、游戏强化
过渡语:其实这组小诗里还藏着许多新的生字朋友,下面请自由读文,并将这些新朋友找出来,再与你的小组同学分享一下记住这些新朋友的方法,过一会儿我可是要考一考大家的哦!
生自由读文,圈生字,分享识字方法认字 1.生带拼音齐读生词
2.生开火车读词语(不带拼音)
3.生随机读字、组词
4.学生完成“生字结构分类”游戏
5.两名学生同时比赛,完成关于本课生字的先关问题 【设计意图:将枯燥乏味的识字内容转换成闯关、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爱识字,乐于主动识字。】
三、整体感知、共同交流
过渡语:看来同学们跟这些新朋友都很熟悉了,那么我们把它们再送回小诗里,看看你还能不能认识他们呢?
同桌互相读这组小诗,并监督对方是否有读错的字。
老师请三个人接读一下这组小诗,每人一节,其他同学做小老师,发现错字立刻举手给他纠正!
【设计意图:让每一个孩子在课上都能参与进来,都有自己的任务,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长时间集中。】
提问:那么这组小诗都写了哪些事或情景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读文、圈发现、写备注,并把自己的备注与同组同学分享或者与同组的同学探讨没有读懂的句子。
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或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体会诗歌用词、语句的精妙。】 过渡语:是的,童年是美好的,那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师找学生代表有感情的对读这组小诗。
【设计意图:在充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读文,有助于朗读时感情的抒发。】
四、趣味拓展、课外延伸
过渡语:相信大家的童年也是美好的,开心的,也会有很多趣事。那请同学们也拿起你们笔写一节属于你童年的小诗或者将你的童年中记忆最深的画面画出来吧!
师生欣赏作品,学生解说作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回味童年的美好。】 结束语:孩子们,童年的生活是一幅连绵不断的水墨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我们以往阅读了许多描写童年生活的文学作品,今天又学习了这首儿童诗,再一次打开了通往儿童世界的大门,请大家课外阅读这一组儿童诗,以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设计意图:推荐《童年的水墨画》另外三组小诗,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强化练习的同时增加学生课外阅读量。】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17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1个生字。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
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师:视频里播放的是什么?
生:视频里播放的是水墨画。
师:这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传统绘画——水墨画板书: 童年的水墨画, 齐读课题
师:猜猜童年的水墨画会画些什么?(生交流)那你们会干什么?
师: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初读课文,正音,梳理内容。
(一)了解组诗。
师:《童年的水墨画》一共有几幅画?
生:三幅师:哪三幅呢?
生:分别是《溪边》、《江上》和《林中》师:我们看这三首小诗虽然地点不同,但写的都是小朋友的童年生活。那么像这样子主题相同的几首小诗放在一起,我们就称他们叫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
(二)认读词语,正音。
师:生字词读准了吗?我们看第一组词,谁会读?(指名读)染绿钓竿扑腾碎了
师:“扑腾"这个词,在这读第一声,连起来读一遍“扑腾一声”(全班齐读)。指名读整首诗。
师:诗中有一个多音字“当dànɡ作",我们一起来读。我们汉语就有这个特点,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当中,它的读音也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朗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第二组词语,谁来读?戏耍浪花你拨我溅水葫芦
师:我们来看这个词“你拨我溅”,齐读。这组词语当中也有一个读音发生变化的,发现了吗?请你说。
生:水葫芦师:“水葫芦"轻声的。我们一起读一遍。水葫芦是什么?猜猜是什么?(出图)这就是水葫芦,它是长在水里的一种植物,我们看它叶柄处圆圆的,像个葫芦,所以人们就叫他水葫芦了。水葫芦到了课文中还发生了变化,发现了吗?
生:水葫芦的左右都加上了双引号。
师:加了双引号的水葫芦,还是原来的水葫芦?
生:就是钻入水里的小朋友。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厉害,一下子就读懂了这个词语特殊的含义。看来刚才读书的时候是动了脑筋的,来,我们一起读这两行。
师:我们来看第三组词语,开火车读。清清爽爽明明亮亮蘑菇斗笠
师:这组词语中也有一个轻声,我们一起读读,我们来看这个词。“斗笠”这帽子是什么编的?我们看“笠"的偏旁就知道了。竹子编的帽子就是斗笠。文中有两句话写到了蘑菇和斗笠,找到了吗?(指名读)
师:戴着斗笠的小朋友和蘑菇很像。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齐读)
师:我们刚才自读课文,生字词读准了,句子也读通顺了,还读懂了大概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先欣赏第一幅画——溪边。(板书:溪边)
三、研读《溪边》,想象画面,感受诗中的美好。
师:找一位同学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这幅画,你打算用什么字?
生:指名读《溪边》师:你们觉得《溪边》这幅画怎么样?就一个字来形容。
生:美、真、静师:还有其他想法吗?有的时候这幅画的特点就藏在这首诗的文字当中,再仔细看看你还有没有什么字?
生:还有“绿”。
师:同样一幅画,我们找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字。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最认可的字,对照这个字,默读《溪边》,画出与这个字相关的内容,然后小组里说一说为什么选这个字。
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我们先来说说“美"。你觉得这幅画美在哪里?
生:我觉得这幅画垂柳、山溪、人影都很美。
师:他觉得这幅画上的垂柳、山溪、人影都很美,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上还有哪些美的景物?生:还有钓杆上的红蜻蜓也很美。
师: 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出这景物的美(齐读)
师:我们再一起来说说“绿”。
生:山溪像绿带一样平静,连水都绿了,就连人影都给溪水染绿了。这幅画里都全是绿色了。
师:溪边不仅有绿色的景物,它还是一幅绿色的图画。这幅画里都全是绿色了。我们看着这样的诗句,不禁想起了两句诗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沿着玉带,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山溪?
生:我看到了绿色的山溪。
生:我看到了一条长长的山溪。
师:这山溪像不像一个神奇的染料?想想还会有什么给这山溪染绿了呢?
生:我想还有红蜻蜓的影子,因为人的影子被山溪染绿了,那红蜻蜓的影子应该也被染绿了吧?
生:大山的影子也会被染绿了。
生:我觉得溪旁的大树也被染绿了。
生:可能鱼儿也会被溪水染绿了。
师:看来“染”这个字真神奇。诗中为我们呈现的是一颗绿色的世界,水中还有一个绿色的世界。同学们看,就在这一片绿色的世界当中,还有一种颜色。是什么颜色?它独特,它醒目,请你说。
生:它就是红色。
生:红蜻蜓。
师: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可是嫩绿丛中的一点红,这样红绿相衬的画面,我们小朋友在一首诗当中过读到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相衬,这幅画是不是变得更美了?来,同学们来读这4行,突出绿和红来读。
生:指名读师:读的不错,还有谁来试试?把红和绿再突出一点?它把绿和红稍稍的延长一点,色彩的美是不是就出来了?来,我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师:《溪边》真是一幅美丽的画,画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钓鱼。
师:那你们想走进画中和他们一起钓鱼吗?(播放音乐)这是一个晴朗的.夏日,我们来到溪边,欣赏这如画的美景,到了溪边,人们才发现美丽的绿色世界,它还是一个安静的世界。你从哪里感受到“静"?
生:钓竿上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而红蜻蜓,如果小朋友稍微移动,红蜻蜓就立刻飞走了。“立”是蜻蜓的标志性的动作,“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从一动不动的红蜻蜓感受到静,你还从哪里感受到静?
生:这句话说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我在这一句感受到了静,因为这里面就提到了平静。
师:山溪平静的像一面镜子,这就叫“水平如镜”。我们再看看图上。想想溪边还会有什么让你感受到静?远处的山让你感受到静,多少年来大山就一直这么静静的望着这条小溪。他看得好,看到了远处的山真不错。还有什么让你感受到静?请你说。
生:第一句说“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镜子是不动的,溪水也很平静。
师:仔细听听这安静的大自然中还能听到呢?请你说。
生:我们可以听到扑通一声的声音,因为他说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师:你听到了后面的声音,那么在安静的环境当中我们能听到什么?请你说。
生:我们可以听到小朋友的笑声。师:远处传来的叽叽喳喳的声音,又听到什么了?
生:我们可以听到树上的小鸟在唱歌
师:是的,有鸟鸣声,因为静,我们才能听到小鸟的歌唱。跟着李老师来深吸一口气。你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草的和水的香气
师:大自然的气息让我们的心都静下来了。同学们来读这4行?读出安静。
生:指名读。
师:好的,还有谁来读?读的再静一点,来请你读。
生:指名读。师:把速度稍微放慢一点,静的感觉也能出来,我们一起读。生齐读。
师:我们就在这静静的溪边钓鱼,我们坐在溪边的石头上,握着长长的鱼竿,把小手伸出来,(生伸出手)静静的等待。鱼儿上钩了。赶紧站起来拉。
生:伸手拉钓竿。
师:你们把鱼儿甩到哪里去了?钓到这么大一条鱼,你们开心吗?开心了会怎么做?
生:开心的时候我会高兴的大叫。如果我是钓到了鱼,我就会高兴地呼唤着小伙伴们:“我钓到了我钓到鱼了,我钓到鱼了。”
师:他高兴地欢呼起来,你会高兴你干嘛?
生:我会高兴的在在地上乱跳
生:我会在地上打滚。师:在书中也写到了我们小朋友的开心,一起来读。这句话你们读懂了吗?草地上蹦跳着鱼儿,老师也能读懂。那“笑声"怎么蹦跳呢?请你说。
生:是小朋友看到钓到鱼了,在草地上又蹦又笑。
师:小朋友的笑声都在草地上回荡了。我们小朋友刚才体验了一回钓鱼,就不知不觉把句子读懂了,而且还感受到了钓鱼的快乐。老师觉得《溪边》这幅画真有意思,一开始安安静静的,到了后面画面就动起来了,欢乐起来、热闹起来了。也正因为有了小朋友的欢乐,有了你们的笑声,这幅画就变得更美了,也变得更真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前后静和动的变化,好不好?男女生配合读。
师(指导朗读):老师提个小小的建议,我们在读“静”的时候还是可以把声音放出来的,你要通过你的声音,你的朗读让别人感到“静",你也不用担心你的声音响亮了就不静了。注意只要心里静了,你就能读出“静,好不好?我们再来试一遍。男女生配合读。
师: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在《溪边》这首诗中看到了一幅画,画中有美景、有色彩,还有静和动的变化,如诗如画,我们在音乐声中在一起来一读一读这首诗,把我们刚才的静、色彩都读出来,来,一起读。配乐尝试背诵《溪边》。
师:今天我们学完了《溪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组诗中的另外两首《江上》和《林中》。
四、生字指导。
师:下面我们来看今天要学的生字。墨竿染腾碎我们看上面一行是什么结构?
生:上下结构。师:下面一行是左右结构。同样是上下结构,我们看“墨”是上大下小,“竿"上小下大,“染”是上下同大,所以我们在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笔画的安排。我们看左右结构,“腾"这个字笔画比较多,我们看老师来写这个字师:“腾”是左窄右宽,所以我们的月字旁要写的瘦一点。我们看右边,因为下面还有马,所以这上半部分的笔画我们要注意稍稍紧凑一些,撇和捺要写的舒展,尤其是捺的起笔,我们离撇稍微远一点,这样子就打开了,“马”就进来了。同学们请在写字训练上描一写三,课后把这些字再练一练。
五、课后作业
课后小练笔请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水墨画,并仿照《童年的水墨画》写一写。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1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背诵《溪边》一诗;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模仿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与纯真,体会诗歌中的画面美和情感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诗歌中画面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难点:
诗歌中抽象词句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文本、插图、背景音乐等。
学生预习材料,包括生字新词预习、课文初步阅读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童年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感受童年的美好。
导入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和诗歌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品读诗歌,感受画面美
分组讨论,学生结合插图和诗句,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画面美,如“人影给溪水染绿了”中的.色彩美,“蘑菇像斗笠”中的形状美等。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四、深入理解,感悟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孩子们在溪边垂钓的快乐、在林中采蘑菇的惊喜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美。
五、模仿创作,抒发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模仿诗歌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创作一首关于自己童年的小诗。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修改,最终完成创作。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和重点,强调诗歌朗读和创作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背诵《溪边》一诗,并准备下节课的诗歌朗诵比赛。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1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诗歌欣赏方法,理解诗歌的语言美、画面美和情感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关注与感悟。
教学重点:
诗歌欣赏方法的.掌握。
诗歌中画面美和情感美的感受。
教学难点:
学生对诗歌中抽象词句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文本、插图、背景音乐等。
学生准备采蜜本(摘录本),用于记录诗歌中的好词佳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与童年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分享一些有趣的童年故事。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齐读课文,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交流摘录笔记,感知大意
学生分享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摘录的好词佳句,并简单解释其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摘录内容概括诗歌的大意。
四、欣赏诗歌,感受画面美和情感美
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美、画面美和情感美三个方面欣赏诗歌。
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插图和诗句,深入理解诗歌中的'画面和情感。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美。
五、模仿创作,抒发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模仿诗歌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创作一首关于自己童年的小诗。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修改,最终完成创作。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 2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并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字词,能够流畅朗读并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珍惜童年时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每幅“水墨画”的内容,体会诗歌所传达的意境与情感。
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的场景,以及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创设情境:播放轻柔的音乐,展示几幅描绘儿童在自然中嬉戏的水墨画或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宁静而美好的氛围中,然后引出课题《童年的水墨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约10分钟)
自由朗读: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指名朗读:随机点名几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发音,指导朗读技巧,强调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感。
概括大意:引导学生简要概括每幅“水墨画”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品味,深入理解(约20分钟)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一幅“水墨画”,讨论以下问题:
描述你脑海中这幅画面的样子。
作者在这幅画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分享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适时引导,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情境再现: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简单的表演或绘画形式再现“水墨画”的场景,加深印象。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约10分钟)
创作小诗:引导学生以“我的童年水墨画”为题,写一小节诗,描述自己记忆中最美的'童年瞬间。
情感交流:分享个人创作的小诗,谈谈自己对童年的感悟和怀念。
五、总结回顾(约5分钟)
回顾要点: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诗歌的意境、表达的情感及学习到的诗歌鉴赏方法。
布置作业:背诵全文,选择一幅“水墨画”,为其配上插图,并写下一段赏析文字。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亮点与不足,如学生参与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时间分配是否合理等,以便于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优秀】相关文章: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06-11
《童年的水墨画》备课教学设计07-18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精选13篇)07-01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优秀10-26
《故乡的水墨画》的优秀教学设计06-04
《童年的水墨画 》教学设计(通用15篇)05-01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11-07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10-29
《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