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乡愁》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乡愁》教学设计1
【设计】
文本细读教学法。
【创意说明】
对这样一首妇孺皆知的新诗名篇,仅仅只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浅层赏析,显然是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我们应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骊得珠,进一步寻求它大获成功的深层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把对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还可以由此诗的成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艺术上成败的'规律性因素。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二、细读探究
1、细读乡愁的情感内涵:
⑴ 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读来似乎没有任何理解障碍,然而它举重若轻地浓缩了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你认为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具体指的是什么?
亲情
乡愁 爱情
祖国情
⑵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仅仅是乡愁吗?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细读乡愁的形式讲究:
⑴ 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些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⑵ 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三、规律把握
1、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读一首诗歌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拓展阅读《乡愁四韵》。
《乡愁》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下第一课,也是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以爱国和思乡的新诗,而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正是一首表现爱国思乡主题的诗歌,篇幅短小,节奏和谐,内容浅显又意味深长,特别适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诵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领会优美意境,陶冶学生的情操。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学习态度较端正,课前都能自觉的完成字词和诵读预习。但对于如何把感情融入课文进行朗读,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关于诗歌的意象比较抽象,不好把握,学生也缺少相应能力,这是学习本课应重点突破的地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思乡情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乡愁》教学设计3
【设计】
文本细读教学法。
【创意说明】
对这样一首妇孺皆知的新诗名篇,仅仅只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浅层赏析,显然是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我们应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骊得珠,进一步寻求它大获成功的深层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把对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还可以由此诗的成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艺术上成败的规律性因素。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二、细读探究
1、细读乡愁的情感内涵:
⑴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读来似乎没有任何理解障碍,然而它举重若轻地浓缩了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你认为“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具体指的是什么?
亲情
乡愁爱情
祖国情
⑵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仅仅是乡愁吗?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细读乡愁的形式讲究:
⑴“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些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⑵“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三、规律把握
1、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读一首诗歌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拓展阅读《乡愁四韵》。
《乡愁》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角度:
语言品味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回忆、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 朗读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 品味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美,美在”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
《乡愁》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flash课文配乐朗读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幻灯片]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xxxx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
1、课件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节奏与重音的划分。(展示幻灯片)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幻灯片]
(1)、诗中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请找出这几个词语。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这种难以言尽的情感?那么作者的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3)、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2、归纳板书(幻灯片)
补充讲解:
(1)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写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作者可以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为生活而奔波,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与爱人团聚,了却作者无尽的牵挂。
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远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现在,“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五、欣赏歌曲《乡愁四韵》。
(现在,音乐家已经把这首诗谱上乐曲,赋予了乡愁更深刻的含义,请同学们欣赏音乐,体会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愁)
插入:两案形式分析
游子的思乡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目前,我们党和政府正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两岸和平同一。台湾政界重要人物(连战、宋楚渝)也频频访问大陆,两岸前景一片光明。了切台湾人民思乡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远了。
六、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让学生再次深情朗读课文。
七、课堂练习(幻灯片)
八、欣赏其他诗人写的“乡愁诗”。(幻灯片)
九、作业布置(幻灯片)
教学后记:
1、用音乐导入及熏陶效果非常好。
2、朗读还可以延长一些时间,多读几遍。
3、多联系目前的两岸关系。
《乡愁》教学设计6
学问储藏点:
1、品尝诗歌语言,了解诗人的情感。
2、了解诗歌的写作挨次和感情线索。
力量培育点:
1、培育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力量。
2、反复诵读,使学生把握诵读诗歌的要领和技巧。
3、提高学生观赏诗歌的力量。
情感体验点:
使学生增加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立志刻苦学习,以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喜爱之情。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致的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探究法、
教具预备:
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投影片:一位中年人,坐在床前抬头凝视窗外明月)同学们,看这幅画,你们会想到谁的诗句呢?这首诗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学生答复)对,这首诗是闻名的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家乡是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当我们一旦离开它,总会生起或多或少的乡愁。今日我们再一起来学习闻名学者余光中的〈〈乡愁〉〉,体会其中的情意好吗?
二、板书课题
一、研习新课:
(一)听读,整体感知。
1、播放〈〈乡愁〉〉配乐诗朗读录音。
2、同学们听了以后,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大家争论。
3、教师适当评点后,范读课文,让学生再次体会诗中悲愤而激扬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体会诗的音乐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请同学代表读课文,集体纠音。
2、结合练习三划分全诗节奏。
3、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三)解读,品尝诗的意象和情感。
(出示投影片,分小组探究以下问题:)
1、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受里,乡愁始终萦绕在诗人心头,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2、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但许多诗人却把它寄予在详细可感的事物中,如:李白就通过“明月”寄予乡愁,那么这首诗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乡愁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结合上文,说说你由“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产生的'联想,它们是如何表现乡愁的?
(四)课堂互动。
(学生针对本课不懂的问题发问,由学生来答复,教师适当点拨。)
(五)延长拓展,深化积存。
1、“乡愁”从古到今都困扰着羁旅他乡的游子们,因而也成为文学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我们学过的作品中还有哪些是反映这个主题的?你能背出来吗?
(学生背诵,确定学生课外的学习和积存。)
2、在〈〈乡愁〉〉一诗中,把乡愁比方成“邮票”、“船票”等,请你也仿照这个句式说一、二句话
(教师启发,鼓舞学生大胆尝试,并准时赐予中肯评价)
(六)再次朗读课文,然后课堂小结。
1、全班再次诵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堂小结:
同学们,人们常说:“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正由于如此,文学史上才留下了那么多感人至深的抒发“乡愁”名作,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应当怎样做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喜爱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观赏歌曲〈〈谁不说俺家乡美〉〉边想出答案。
(七)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以爱家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
《乡愁》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
3、学习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通过揣摩品味,理解诗歌中意象之美;通过点拨指导,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本课拟用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走近作者
播放《江河水》音乐。(创设情境,教师以饱满的激介绍这首曲的作词人)
曾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一位富有民族感和责任感的诗人,他于1928年生于南京,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就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期间他多次想回到大陆看看,可惜都不能成行,在回乡无望的时候,他于1972年写下了一首诗,一首生离死别般灼人心痛的诗──《乡愁》。他是谁?──台湾著名的诗人余光中。我们在倾听的这首歌曲就是根据他的《乡愁》谱曲改编而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如烟似雾的乡愁世界……
板书:乡愁余光中
二、诵读中感知
1、配曲《春江花月夜》,教师美读(语调缓慢、深情,期望中凸显深沉)。
问1:你从中听出了什么?
可能有以下说法:内容方面:思乡、惆怅;
形式方面:形象、整齐。
2、再读:让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3、三读:指名两位同学诵读并要求他们说说如此处理的原因。
教师明确: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作者抒写的是特殊时代背景下的千千万万的游子对亲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情怀。
4、归纳并投影朗读的方法:
划分朗读的节奏:每节诗之间停顿二拍,句与句间为一拍,句间停顿要长一些。
确定朗读的重音:抓住关键词语(表示形象的词语)以及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
把握感情基调:
感情:深挚绵长的思念
语调:低沉略带哀伤
语速:舒缓
5、动画展示音乐响起,全班齐读。
三、研读中感悟
1、这首诗是现代诗歌的上品,曾拨动了千万人的心弦。它究竟好在哪里呢?我想听一下同学们的意见。
小组合作讨论并作圈点批注,可出示两问题提示学生思考:
⑴将每节相同位置的语句进行归类赏析,看看哪一处最美?
⑵你对作品中哪一节印象最深?试作评析。
学生畅所欲言并美读相应的诗句。
教师评价,归纳整理。
如:
⑴美在意象。诗人精心撷取和提炼意象,以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可感的具体对象,把四个人生阶段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表达出来:单纯、集中、丰富、含蓄。
板书:小时侯→长大后→后来→现在
↓↓↓↓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⑵美在情感。主题逐步深化升华。第四节“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具有了其他乡愁诗不可比拟的深度和广度,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表达的不再只是个人情感,而是千千万万海外游子的恋国思家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可谓是“一首怀乡诗,满腔故园情。”
板书:个人国家
2、根据大屏幕提示背诵: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_______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_______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_____________,我在外头,_______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_______在那头。
四、拓展迁移
1、探究中国文人的乡愁情结。
诗中化抽象的乡愁为形象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种“化抽象为形象”的写法在我国古诗词中是经常使用的。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积累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说一说含有“乡愁”的诗词句。
可能有以下诗句,如:
⑴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⑶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教师点拨:在诗人的生花妙笔下,“愁”有了重量,可以搬上船;“愁”有了动感,如同汹涌澎湃而绵绵不绝的春水;“愁”如影随形,漫空飞舞。“愁”无处不在,有多少游子,就有多少离愁──
2、说说“我”对乡愁的感悟。
在刚才的品味中,诗人、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诗句生动地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让“愁”更可感。请学生们选取一物象抓住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用“乡愁是……”这一句式表达,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几句。(音乐响起,充满乡思的秋夜画面出现──)
教师举例:乡愁是绵绵的长城,岁月绵绵,情也绵绵。
参考示例:
乡愁是一弯如钩的残月,乡愁是故乡的小溪,永远流淌在心头。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辛辣而醇香,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乡愁是一条长长的小路,路也漫漫,情也漫漫。
……
(说明:学生只要能用恰当的物象表示乡愁即可,长短不拘。可以在全班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将这些句子优化,连缀成篇)
《乡愁》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
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朗读全诗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课文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美,美在”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请学生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如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教学设计9
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评价。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来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忆
背诵写“乡愁”的古诗词导入。
二、朗读全诗
1,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
2、朗读指导。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3、分四小组朗读余光中的《乡愁》,学生评点。
4、指名读席幕容的`《乡愁》,师生共同评点。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三、品味课文
1、找出第一首诗中相同位置的字、词、句,进行归类、品析。
用“xxxxx美,美在xxxxx”这一句式把品析的结果说出来。
可能的以下说法:
“枚、张、方、湾”这些量词美,美在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这些叠词美,美在它们增加发句子的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乡愁是……”这一句式美,美在它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文章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的小节美,美在整齐,美在对应,美在情感的层进。
2、师随机点拨,小结。
从语言上来说,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选择的意象美,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以及“乡愁是……”这一句式体现了音乐美,而“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又充满变化美。
3、品味词句的方法品味席幕容的《乡愁》
4、迁移
综观这两首诗,都不自觉地用了“乡愁是……”这一句式,每一首诗中乡愁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第二首诗中乡愁是一支清远的笛,是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教学设计10
一、教材简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主题。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同时,读者可以感受作者浓郁而又强列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二、设计理念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乡愁》教学设计11
一、教材简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主题。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同时,读者可以感受作者浓郁而又强列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二、设计理念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乡愁》教学设计12
【设计】
文本细读教学法。
【创意说明】
对这样一首妇孺皆知的新诗名篇,仅仅只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浅层赏析,显然是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我们应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骊得珠,进一步寻求它大获成功的深层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把对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还可以由此诗的成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艺术上成败的规律性因素。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二、细读探究
1、细读乡愁的情感内涵:
⑴ 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读来似乎没有任何理解障碍,然而它举重若轻地浓缩了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你认为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具体指的是什么?
亲情
乡愁 爱情
祖国情
⑵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仅仅是乡愁吗?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细读乡愁的形式讲究:
⑴ 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些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⑵ 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三、规律把握
1、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读一首诗歌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拓展阅读《乡愁四韵》。
《乡愁》教学设计13
【设计】
文本细读教学法。
【创意说明】
对这样一首妇孺皆知的新诗名篇,仅仅只满足于浮光掠影式的浅层赏析,显然是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我们应该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探骊得珠,进一步寻求它大获成功的深层原因,这样不仅可以把对此诗的解读引向深入,还可以由此诗的成功,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诗歌艺术上成败的规律性因素。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二、细读探究
1、细读乡愁的情感内涵:
⑴ 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读来似乎没有任何理解障碍,然而它举重若轻地浓缩了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你认为中国式乡愁的全部内涵具体指的是什么?
亲情
乡愁 爱情
祖国情
⑵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仅仅是乡愁吗?
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细读乡愁的形式讲究:
⑴ 乡愁四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些有什么目的?
(节与节之间完全均衡对称,每一节均为四行,第一行三字,第二行十字,第三行四字,第四行五字,各节对应,位置上的诗行字数相等)
(乡愁在保持节与节之间的均齐对称时,注意到每节内部诗句的长短参差变化,从而透出自由错落的活泼感:整齐而不僵化,自由而不芜杂。)
⑵ 乡愁的结构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结构的复沓升华了这首诗的思想意义,使这首清浅明朗的小诗显得既深情绵邈,而又庄严正大。)
三、规律把握
1、你认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去解读一首诗歌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2、拓展阅读《乡愁四韵》。
《乡愁》教学设计14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内容
学生活动
内容
媒体
使用
时间
设计
意图
一、 导入
二、诵读、分析
三、应用
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出生,也不在那儿长大,更不能回故乡去看看。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
◆1. 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2. 诗人把乡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
这首诗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第二节写离别时,表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惆;第三节写离别后,表现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用月夜的笛声来营造整个诗的凄清的氛围,把人带进梦幻般的意境中。“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惆怅,类似于通感,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诗人的思乡之情耐人寻味;接着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惆”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进一步体会乡愁的滋味;最后诗人点出乡愁,又用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现实中并没有那种永不老去的没有年轮的树)来打比方,为的是形象地说明:乡愁永远存在心中,挥之不去。强调了乡愁的绵远和永远不可排遣的浓重。
朗读课文。
余光中、席慕蓉的《乡愁》都运用了贴切、生动、新颖的比喻,仔细品味,然后以母校为描写对象,写一段40到50字的话,中间要使用3到4个比喻。
学生自己准备.
请同学们朗读自己的作品,互相交流。
然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进行讲评、小结。
下课以后每位同学进行修改,写在作业本上。
听老师范读并思考问题。
讨论问题,学生发言。
打草稿。
发言交流。
投影展示板书。
3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14分钟。
为深入理解作品内容奠定基础。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和手法。
深入理解诗歌的形象和诗人的感情,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运用比喻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力。
《乡愁》教学设计15
一、教材简析
乡愁,是中国诗歌历久常新的主题。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同时,读者可以感受作者浓郁而又强列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等形象表现乡愁,抒发对故土深深的思念之情。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二、设计理念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近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乡愁》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乡愁》教学设计04-10
乡愁教学设计02-15
《乡愁》教学设计(精选8篇)07-15
《乡愁》教学设计范文(精选9篇)07-18
初中课文乡愁教学设计范文02-18
《乡愁》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11篇)08-25
《乡愁》教学设计(通用10篇)06-25
乡愁的优秀教学设计模板3篇02-18
《乡愁》教学设计思路(通用6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