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说课稿

时间:2024-10-14 00:47:0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说课稿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说课稿1

  本节课笔者以新课程理念为教学设计指导思想,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进行合作及探究学习,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属于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的第三章《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的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的重点是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这也是《生物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目标之一。在前一节介绍完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后,教材重点选取了与水分的吸收和运输有关的结构知识,此外还有形成层及筛管等内容。可见,植物通过根吸收水,根吸收的水分通过导管运送等内容实质上是为后面第三节的学习作知识储备的,也是学生应重点学习的内容。

  根据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笔者将植物细胞吸水的道理纳入本节学习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做探究实验来加深对科学探究及其方法的认识,并利用所了解的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本节的主题是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因此,有关形成层及筛管的结构和生理特点不作详细讲解,让学生通过课后的课题研究来深入了解。

  根据本节课在第三章中的地位,笔者认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是“根与吸收水分相适应的特点”和“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同时,由于学生对根为什么能吸水,根的什么部位吸水以及根毛的存在都缺乏感性认识,在学习根为什么能吸水,根毛对吸水的意义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根与吸收水分相适应的特点”又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本节教材在《生物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目标中的地位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设计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说出植物细胞吸水的道理及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及观察、分析,提高分析能力及对照实验的设计能力。

  2、运用本节有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情感目标

  1、加深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统一规律的认识。

  2、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具媒体的组合和资源的开发利用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疏导组织、根尖的结构等基础知识,但对根为什么能吸水、根的什么部位吸水、根毛的存在和根毛对根吸水的意义缺乏认识和理解,同时对根、茎、叶的导管也缺乏整体的认识。因此,笔者根据生物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准备长出根毛的萝卜幼根、叶脉染成微红的带着叶的木本植物的`枝条、根吸水模式图、茎纵切片图、叶片的结构示意图、放大镜、枝剪等作为学生课堂观察的材料用具,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让学生加深植物整体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和开发学生资源,教学中以学生的知识经验为起点,并指导学生在课前开展“溶液浓度对植物细胞有什么影响?”的探究实验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观察材料,也为课堂知识的学习积累一定的体验和感性认识。另外,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视频及图片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设计

  目前单纯的一种教学法很难满足生物新课程的课堂教学需要,多种教学法的互相渗透与有机组合,对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发展很有帮助。本节课主要选择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得出结论、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新型的师生关系,强调课堂教学中民主的学习氛围。笔者选择谈话法的目的是为了创设更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利用这种对话式的授课形式增加师生感情的交流,拉近师生的距离,密切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以谈话的方式不断设置新的问题情景,及时对学生的反馈做出合理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还能不断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更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2、探究性教学法

  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教学实质上是以探究为目的、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本节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溶液的浓度对植物细胞有什么影响?”的课前小组探究实验,并经小组分析、讨论和交流,进而发现根细胞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吸收水分。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观察探究萝卜的幼根和木质部染红的枝条,探索根毛对吸水的意义及水分运输的途径,较好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认真操作、观察、讨论、解决疑难的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比较分析的能力,有助于养成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并能在小组协作中发展合作学习能力。

  虽然学生已初步学会基本的观察法,对科学探究的方法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独立学习的能力比较差,科学探究能力也非常有限,尚不能自主探究。本节课教师进行有步骤的探究指导,保证学生顺利完成探究活动,在探索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笔者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的目的是利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各种教法学法互相渗透,也使课前、课中、课后的学生活动成为一个整体。此外通过多媒体课件还能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进入根的抽象生理过程以及导管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形象化、活动化,变难为易,有利于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促进对知识的理解,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另外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根毛的有关补充资料拓宽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法设计

  根据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和生物学科的要求,笔者在本节主要设计以下学法:

  1、观察法

  生物学是一门自然学科,感性知识或经验是生物学学习的基础,生物学的学习过程更是学生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本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萝卜的幼根、导管染红的枝条等直观材料以及茎的切纵切片图、叶片的结构示意图、根吸收水分的模式图,来感知根、茎的微观世界,形成足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理性认识的形成,从而对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有更全面、深刻地理解。

  2、探究性学习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假设,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实验,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通过实验的操作加深对对照实验设计原则的认识。在探究过程中,组内学生可以实现资源互补、互相启发,提高认识,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团队精神和训练语言表达的能力。

  3、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是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采用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将学习向课堂以外的空间延伸,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特殊作用。“树木为什么会有年轮,它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树怕剥皮,不怕掏心?”这两个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学生课外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动将学习延伸到课外,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能发展合作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将带叶的植物枝条插在稀红墨水中,看到叶脉微红取出,冲洗备用,一个合作小组一枝。准备培养好的萝卜幼根、放大镜、枝剪等其它器材,每组一份。

  2、指导学生进行课前的探究性实验:

  ①教师联系《细胞的生活》的有关知识,由溶解→溶液,再由甜、淡→浓度大、小。提问:溶液的浓度对植物细胞有什么影响?

  ②教师分别配制好质量分数20%、10%的盐水和糖水。

  ③操作布置:例如将萝卜切成大小相等的三个立方体,在中央各挖一个大小相同的坑,分别倒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20%、10%的盐水以及清水,水面距边沿0、2毫米,再分别放入三个杯中。另外,在三个杯中到入等量的上述三种液体,将三个大小相等的萝卜条放入。(备注:可以用其他植物器官,一半小组用糖溶液)

  ④每隔两小时观察坑中的液面高度及萝卜条的软硬程度。上课时,将小组的实验装置带来备用。

  课前探究可以不受课堂教学时间及条件的限制,学生能够选择多种实验的材料,实现组内资源互补,并有足够的时间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对科学探究的认识,特别是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对照实验的设计原则,同时为新课的学习积累经验。

  新课导入

  由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引入水分进入本课主题。

  示多媒体图片,提问:从生物学角度分析“拔苗助长”。

  提示本节的主题与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想想水分进入植物体的途径是什么?

  进入话题,思考回答问题。

  明确目标,展开想象,提出假设: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

  由熟悉的话题和学生已有的经验进入主题,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传授新课

  根吸收水的道理

  植物细胞吸水的道理

  多媒体视频:根是植物体吸水的器官。

  根为什么能够吸水?同学们做的“溶液浓度对植物细胞有什么影响?”探究实验可以帮助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过程和结论以及给出的问题(让采用不同实验材料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1、观察到哪些现象?

  2、有什么启发?

  3、还有什么疑惑?

  让学生互相解答疑惑。

  评价或让学生小组互评。

  布置课外探究课题:

  1、年轮是怎么形成的?年轮有什么作用?

  2、找出“树怕伤皮,不怕空心”的证据

  用两个会激发学生探究欲的问题,将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探究活动中发展合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归纳及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形成终身学习能力。

  巩固

  重申本节主题。

  请学生代表描述土壤中的水分到达植物体内其它器官的途径。

  多媒体展示总结。

  各组代表回答问题。

  水由土壤溶液→根毛→层层细胞→导管→茎、叶、花、果实。

  对重点知识进行强化,加深学生的记忆,也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

  联系除叶以外的其他器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植物的整体性。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说课稿2

  说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说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说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因缺水而引起变化的植物的图片或实物;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参与教师准备的过程。

  教师:事先培养好的长出根毛的幼根:

  将10X100厘米的试管洗净,在试管内管口附近放入棉花球。把刚刚萌发的小麦种子(2~3粒)放在棉花球上,上面在盖上少量棉花。整个棉花球上要滴足清水,使它经常保持潮湿。三四天以后,小麦的幼根钻出棉花球向下伸展,幼根的前端密布着根毛,肉眼可见,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则更清楚。

  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纵剖开的茎:实验用的枝条要用木本植物的,而且要带着叶的(当然,如果带着白色的花则更好)把枝条插在红色液体中,放在向阳温暖的地方,由于叶进行蒸腾作用,红色液体的上升会更快些。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枝条,用清水冲洗。课堂上教师可分发给学生两人一段植物的纵剖开的茎,让学生仔细观察本质部中出现红色的结构及其功能。这样,学生对水分通过茎中的途径理解会更加深刻、生动。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动态CAI课件或投影片;茎的结构,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实验CAI课件或投影片。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整体感知

  第一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师生共同确认。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展示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动态CAI课件(或自制投影片)。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本节课内容

  一、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常识大胆猜想探究并认真观察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讨论,确认很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二、水分运输的途径

  1、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获得知识。

  教师展示CAI课件或自制投影片;参与学生讨论、归纳。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教师对需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起到指导者的作用。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CAI课件或投影片,四人一组讨论老师出示的问题,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探究实验并指导学生通过看书,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教师指导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阅读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教师展示课件或投影片,参与学生讨论,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说课堂小结:

  学完了本节课,你获得了哪些知识?具备了什么能力?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达标检测方案一:学生学完一、二两大部分后,各做达标检测题一次;学完本节课后,再做达标检测题一次(具体问题略)。

  方案二:学完本节课后,学生集中做一次总的达标检测题(具体问题略)。指导学生进行“小循环,多反馈”。

  指导学生做达标检测题。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说课稿】相关文章: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说课稿08-31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教案10-20

《水分子运动》说课稿09-08

水分子运动说课稿08-04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说课稿10-11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教案范文09-27

土壤与植物说课稿09-06

判断多肉植物已进入休眠的方法06-25

初中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说课稿02-03

植物趣谈说课稿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