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汇编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八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
2、教材简析
三角形在平面图形中是简单的,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并且对三角形的特性及分类有了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抽象的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多边形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心理特点,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实际出发,通过互动学习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在此基础上,用实验的方法加以探究。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归纳推理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4、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是学生从直观形象到抽象掌握的过程,即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对学生发展类推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认为学生通过操作,自主探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多种途径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是本节课的难点。
5、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以下教具和学具:课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纸片、量角器、剪刀、胶水。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程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学中以直观教学为主。运用动手观察,分组讨论等多种方法,采用现代化手段结合教材,让学生在“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的自主探索过程发挥学生相互之间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尽量体现:
①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②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交流,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③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角,但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知识,生活中很少接触,显得比较抽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较弱,有待进一步培养。
四、说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这样设计教学流程:
1、设疑导入。
为了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再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心理的特点,我采取了直接设疑导入。具体步骤如下:
(1)让学生汇报三角尺各个内角的度数,并计算出每个三角尺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2)提出问题:当学生答出三角尺的内角和度数之后,我问:所有的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吗?学生讨论之后引出课题。
2、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为创新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学生动手量、剪、拼等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这一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从而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体做法是:(1)先让学生思考如何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然后通过讨论交流得到几种验证方法。(2)让学生利用量角器量出学具三角形纸片的各个内角的度数,再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3)让学生利用剪拼的方法感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是一个平角,从而得到结论。
3、巩固新知
本环节我设计了不同类型的习题。有操作题,计算题,画图题,拼角题等等。其目的是: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掌握、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并把所学知识回归于生活实践,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具有启发性、指导性和应用性。精巧的板书设计有“引”和“导”的功能,“引”是引学生之思,“导”是导学生之路。
说课稿 篇2
宋晓娟
一.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识字》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识字课。本课借鉴传统“三字经”的语言形式,利用三字经押韵上口、好读易记的特点,将识字写字教学与爱长辈、爱家庭的教育融为一体,并赋予爱的教育以新的内容。
2、教学目标:
(1)认识“懂、貌”等14个生字,会写“洗、真、父、母”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三字歌。
(3)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自主识字,激发主动识字的乐趣,掌握识字方法。
(4)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5)有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背诵儿歌。通过读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语言的韵律美, 有尊重长辈、孝敬父母的愿望和行动。
三、说教法。
1、图文识字法: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少,为了让学生易于识记生字,我将采取图文结合的识字方法,让学生在图文并茂中识记生字。
2、观察归纳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观察,大胆地归纳汉字的规律,从而达到自学、自悟的学习体验。
3、自主学习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所以我在学习儿歌中,不给予学生固定的学习模式,把学习的`自主权再一次还给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
四、说学法。
根据本首儿歌琅琅上口的特点和本课教学要求的特点,确定运用“自主读——多种形式读——练习说”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不断读的过程中巩固生字,领悟儿歌的情境,培养学生正确朗读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说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基本策略及自己根据策略设计的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自主认读
学习目标:对识字有兴趣,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初步感知语境,基本
认读生字。
操作要领:利用各种活动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此环节要注重通过复习旧知、方法渗透、能力展示等,让学生充分感受识字的快乐,产生识字的愿望。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拼音、猜读、请教、工具书等方式自读词串、段落或短文,初步感知语言情境,能够基本认读新生字。此环节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激励学生大胆尝试、自能识字。
《识字2》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自主认读
1、师:我们都有温暖的家。我们爱自己的家,爱爸爸妈妈,爱家里的每一个人(课件出示)。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学习一篇识字课文。这是一篇三字歌,小朋友们学好了,就会知道怎样对待父母、对待长辈、对待他人、对待劳动。
板书课题:识字二,学生齐读课题
2、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字,现在读书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会怎么办?——读拼音
请同学们自由读三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指名读
4、课件出示本课课文男女生比赛读
5、出示本课带拼音的生词,反复读
出示本课去拼音的生词,多种方式读
6、出示本课生字,带拼音认读;去拼音认读
(二)、交流收获,合作发现。
学习目标
交流识字经验,分享他人成果,提高识字能力。
操作要领
多种方式交流学习收获,感受合作的快乐。此环节要充分体现生生之间的互助识字、师生之间交流中的有效引导,善于发现汉字音、形、义的联系,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方法,发展识字能力。 《识字2》教学设计
1、回忆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变一变、其他方法
2、小组内交流识字收获
师: 你有什么好办法牢牢记住本课这些生字?快把你的方法告诉你的同桌吧。
生:(同桌合作探索学习生字,老师边巡视边发现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作指导)。
3、共同探究,巧记生字。
师:孩子们,我们不仅要读准字音,认识汉字,还要想办法把这些汉字深深地留在自己的头脑之中,永不忘记。谁能说说自己记字的好方法,帮助同学们都能学会?
(1)、出示“筷”
①、指名读
②、说说识记“筷”的方法
③、出示筷子图片
一般我们用的筷子都是竹子做的所以“筷”是竹子头 可以组成词语:竹筷、筷子、碗筷
(2)、出示“碗”
①、指名读
②、说说识记“碗”的方法
③、出示碗的图片
古时候用的碗是石头做的所以是“石”字旁,我们现在用的碗多数是瓷质的所以可以说成:瓷碗;还有玻璃碗、塑料碗。
(3)出示“扫、认、错、愿”
这四个字也可以用刚才的方法记忆,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出示词语学生跟读。
(4)出示“事”
①、指名读
②、说说识记“事”的方法
我们每天做的事情都是“事”,古人把捕猎当做重要的事,所以下面的这部分就是“手”手里拿着长长的工具捕猎就是做事的意思。谁能帮它找个朋友?
③、出示句子
“故事”人人爱听,“事故”个个害怕。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水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变化,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2、目标定位:
《纲要》指出,五大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让幼儿在玩水中感知水的特性,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无味的,是会流动的,具有浮力和溶解性的特点。
(2)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脑动手能力。
(3)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3、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
(1)教师材料准备: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碗各一个,在水中会下沉的小物品(如石子、玻璃珠、麻将牌等)两个;示范用的各组实验用具一套。
(2)幼儿材料准备:盛水的大脸盆四个;小脸盆两个;塑料小篮、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白糖、盐、奶粉等若干;筷子、汤匙及装有半杯清水的小杯等若干;泡沫板、大花片、小石子、玻璃珠、螺丝帽、吹塑纸等各种不同质量的物品或玩具若干。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2、演示法: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教师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观察到各种物品在水中的变化,而且通过教师的演示方法,可以避免幼儿在实验中的操作错误。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水的各种的秘密。
2、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活动流程:
1、猜谜活动:(指导语:今天天有位小客人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要想知道小客人是谁,请先猜个小谜语——一样东西真稀奇,看得见,抓不起,洗衣做饭离不开,洗手洗脸需要它。)一开始,教师就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谜来请出小客人,然后请小朋友找出小客人身上的小秘密,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2、演示活动:(指导语:水宝宝和牛奶娃娃、醋娃娃有什么地方不一样?):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比较找出水的小秘密之一,为接下来的操作活动做好准备。
3、操作活动(指导语:请你们也来试一试、玩一玩,来找找水的其它小秘密)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在此环节中,教师更多的是采用了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办法。
4、交流总结活动(指导语:说说你是怎么玩的,你发现了水的什么秘密。想想水有什么用,我们该怎样节约水和保护水)在这里,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幼儿可以尽情表达,不仅发展了幼儿的友语言,还拓宽了幼儿思维。
5、结束活动:结合前面幼儿的回答——水龙头里的水是流动的,教师让幼儿到盥洗室去观察水是如何流动的,使幼儿的兴趣持续下去,并寻找更深一步的原因。
说课稿 篇4
目的:了解光电效应的产生条件、规律及光子学说。了解光的量子性,会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对实验事实加以解释的能力。
器材:光电效应演示器,应急灯,紫外线灯,X射线管,感应圈,灵敏检流计。
重、难点:从实验现象总结出光电效应的规律,经典理论在解释光电效应遇到的困难。
教学过程:
一、引言:
师:前几节课我们了解了人们在研究光的本性过程提出的几种有代表性的学说。(简单回顾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的发展过程)自从麦克期韦提出光的电磁说,赫兹又用实验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后,光的波动理论发展到了完美的地步。可是,光电效应的发现又给光的波动理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今天我们就来通过实验研究光电效应的规律,并且通过分析光电效应的规律弄清为什么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评: 点明课题,强调已经十分完美的理论又受到新的实验事实的挑战,引起学生的悬念,激发求知欲。
二、新课进行。
1、介绍实验装置。
师: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分别介绍锌板、铜网、高压电源、检流装置,一边介绍,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整个装置的示意图)
评: 介绍装置后画出装置示意图,将具体的较复杂的实验装置变为简明的板画,突出了原理,有助于后面对实验事实的进一步分析。
师: 现在我把高压电源接通,检流装置接上,为什么检流计不发生偏转?
生:(集体) 电路还处于断开状态。
师: 哪一部分断开?
生: 锌板和铜网之间。中间是空气,不能导电。
师: 对。现在让我们用紫外线照射锌板,大家注意观察。(介绍紫外线灯,用紫外照射锌板,检流计指针偏转)
师: 刚才用紫外线照射锌板时,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生: 看到检流计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电路中出现了电流。
师: 这电流可能是哪种原因产生的?
生: 可能是紫外线使空气电离,也可能是紫外线使锌板飞出了电子。
师: 对。这两种可能性都有。但是,如果我们用铜板代替锌板,则指针不会发生偏转,这样,排除了哪种可能性?
生:(集体)排除了空气被电离的可能性。
师: 这样,我们就知道,锌板在紫外线的照射下,飞出了电子,这种物体在光照下有电子飞出的现象叫光电效应;在光照下从物体中飞出的电子叫光电子,电路中的电流叫光电流。(板书:光电效应,光电子,光电流)(板画:光电效应的形成过程)
评: 这一阶段介绍什么是光电效应。从演示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为下面的研究光电效应规律作准备。
师: 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光电效应有哪些规律。
(用应急灯的可见光照射锌板,而后用X射线照射锌板) 刚才分别用可见光和X射线照射锌板,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集体)用可见光照射时无电流,用X射线照射时有电流。
师: 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 可见光频率较低,不能发生光电效应,X射线频率较高,可以发生光电效应。
师: 对。我们知道,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都是电磁波,只是频率高低不同。科学家们还用不同频率的各种电磁波照射同一种金属板,发现,当频率低到一定程度后,不论怎样增大入射光强度,怎样延长照射时间,都无法发生光电效应。这一频率界限就叫极限频率。
(板书:二、规律: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V。,只有当入射光V>V。,才能发生光电效应。)
师:科学家还发现,发生光电效应时,若将高压电源去掉,检流计中仍能发现有电流通过。这说明什么呢?
生:飞出的电子不需要加速电压,能从锌板飞向铜网。
师: 对。这也说明飞出的电子具有一定的初速度,具有一定的初动能。光电子的这一初动能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从入射光中获得。
师:对。科学家用不同的光(不同频率,不同光强)照射同一金属。发现: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晝km晞与入射光强度无关,只与入射光频率有关,并且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板书:2、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与入射光强度无关,只随入射光频率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光电效应的第二条规律。
师: 下面再让我们看一看,在能发生光电效应的情况下,从光照开始到光电效应发生,需要的.时间长短。(用X射线照射锌板,让X射线不断地断、续照射,检流计指针的偏转也断、续发生)刚才大家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光电效应发生非常快。
师:对。科学家用仪器测出了光电效应的发生时间,在10-9秒以下。在这段时间中,光只能通过约20-30厘米的距离。可以说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
板书(3、光电效应的发生几乎是瞬时的。)
师: 在上面研究的光电效应的第二条规律中,我们知道入射光强不影响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那么入射光强可以对什么发生影响呢?(把紫外线管靠近锌板,改变紫外线管与锌板的距离,检流计指针偏转幅度相应地发生变化)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生:说明入射光强度增大时,光电流强度也增大。
师:对。精确的实验表明,光电流强度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关系,这是光电效应的和4条规律。(板书:4、光电流随入射光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评: 从演示实验入手,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尽量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分析获得知识。
师: 刚才我们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了光电效应的规律。历史上科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总结
出了光电效应的4条规律,下面大家看课本,熟悉这4条规律。
生:(看书)
师:下面提几个问题。(问题是:(1)某光恰能使锌发生光电效应,那么能使课本中表格内哪些金属发生光电效应?(2)表中哪种金属最易发生光电效应?(3)为什么各种金属的极限频率不同?)
生:(分别回答上述三个问题。)
评:上面的学生看书,紧接着教师的提问,达到了巩固对4条规律的理解的目的。
师:(提出新问题)为什么说光的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从光电效应的发生过程来看,电子吸收入射光能量后才能挣脱原子核的束缚,所以我们应从能量的角度来分析光效应。光的波动理论是这样描述光的能量的:(1)能量是连续的;(2)振幅(光强)越大,光能越大,光的能量与频率无关。大家想一想,波动理论为什么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的规律?我们先来分析第一条规律:存在极限频率。
(提问学生)
生:按波动理论,光强越大,光能越大,就应该能发生光电效应,而事实不是这样。
师:对。按波动理论,不论什么频率的光,只要光强足够大,就应该发生光电效应,不应存在极限频率。 (板书: 波动理论的困难: 1、不应存在极限频率)
师: 波动理论能解释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强无关吗?
生:不能。按波动理论,入射光强越大,光能越大,飞出的光电子初动能就应越大。
师:对。事实是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仅与入射光频率有关。(板书:2、光电子最大初动能E晝km晞应与光强有关,与V无关)
师:光电效应几乎是瞬时发生的。也就是说,不论入射光强多么弱,只要V>V。,就立即能发生光电效应。这用波动理论能解释吗?
生:不能。按波动理论,光太弱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师:光太弱时,按波动理论,要达到使光电子飞出的能量,要有一个能量积累过程。事实上光电效应几乎瞬时发生说明一旦发生光电效应,几乎不需要能量的积累过程。(板书: 3、弱光照射时应有能量积累过程,不应瞬时发生)
师: 光电效应的第4条规律能用波动理论解释吗?
生:(集体)能。
师:从刚才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光的波动理论在解释光电效应时遇到了巨大的困难。后来,爱因斯坦在普朗克量子化理论的启发下,提出了光子学说。下面大家看课本:光子学说怎么回事。
评:这部分内容主要从波动理论的主要观点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到波动理论的缺陷,为后面引入光子学说做铺垫。)
师:光子说与波动理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光子说认为能量是一份一份的,与频率有关,而波动 说认为能量是连续的,与频率无关。
三、结束语:
师:对。光子说的这两点实际上是针对波动理论的两大要害提出的。爱因斯坦当时在实验事实还不是很充分的时候,提出了光子说,是对科学的重大贡献。这也说明理论与新的实验事实不符时,要根据事实建立新的理论,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至于光子说是怎样解释光电效应的,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本课特色: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演示实验为基础,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演示现象的观察,得出光电效应的规律。通过对经典波动理论无法解释光电效应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已知知识分析新的事验事实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标准。
课后小结:
本课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师、生配合较好,演示实验很成功,全课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说课稿 篇5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二、教材研究
1、课文简介: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的内容。作为初三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归纳,直面中考;又是对高中知识的承接。
面对去年中考的改革,出现修改病句和文言朗读节奏的两个新题型,我们应及时适当的对教授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必要的语法知识。近几年来,初中语法教学淡化甚至零化,不仅造成初,高中教学出现大断层,也使学生面对英语大量的语法无所适从。我们的学生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套教材做好这个衔接工作。
另外,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应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3、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成就(目的:扩充文学基础知识)
方法:组合学生课下搜集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2、写作背景简介(重点)
目的:便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迅速把握主题
方法:组织学生课下搜集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影象材料,创设课前爱国情境
3、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重点、难点)
目的:提高诗歌理解能力
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难点)
目的:学习朗诵方法,培养爱国情感
方法:教师指导朗诵,学生练习朗读
4、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方法: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
5、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于朗读,在此基础上深刻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课时把握意象,学习象征手法,欣赏诗歌凝练的语言。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
有关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影片中日本鬼子被打得晕头转向,看了真让人精神振奋。电视剧《烈火金刚》,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残忍行为真让人痛恨不已。作为中国人,我们一定要了解历史,记住历史,无论它是光荣的,还是屈辱的。抗日战争虽然带给中国人民巨大灾难,但同时它也是一段反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历史。(生活在和平年代养尊处优环境中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人那种特殊的内涵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深刻却并非易事,这些音像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形象感受诗人特殊的写作背景。)
2、作者及背景简介:
1938年抗战初期,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诗歌《我爱这土地》。(再次强化特殊背景,加强爱国氛围)
3、听录音,初步感知情诗人借土地抒发自己对处于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这个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在诗歌中叫意象。
4、有感情的朗读
朗读指导
重读:能鲜明表达诗人情感的词因此,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意象土地应重读。
试读,表重读
朗读节奏
关联词后如:“假如”后停顿
学生标节奏,试读
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要停顿
语法知识补充:句子成分(帮助学生掌握停顿方法)
学生自读,试划分
这一步主要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的方法,从而在理论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扩展:文言文的朗读节奏与此基本相同。课下试着划分。
5、跟读录音,再次感受诗歌的节奏美
6、朗读小擂台
重点设计这个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7、作业设计
进入角色,以诗人的身份,第一人称的角度写一篇创作感受,最终落实体会诗人感情的难点。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1、优秀作业展示,用学生自身感悟把握主题
2、紧扣“土地”,师生赏析诗歌
学生有感情齐读,提出自己的疑难。
老师进行汇总,按顺序分条列在黑板上。
分组讨论解决,发挥学生主动性,老师巡回提示,了解解决情况。(十分钟)
对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找代表自行解决。如:意象的象征义,结合背景显而易见。
稍有难度的,老师专门提出来,重点讲解。如:鸟这抒情形象的选择
3、语言赏析:
让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理由。注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板书设计:
鸟——歌唱——土地
我——热爱——祖国
说课稿 篇6
近来我们已经进入了复习阶段,文言文复习时是整个复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复习过程中出现了如下两个让人深思的现象:
一是“我看了的,但记不住”的苦行僧现象。批改作业时,时常找一些问题比较大的同学来面批,他们总是说:“我看了的,但记不住。”表现表现出很苦恼的样子。二是“还有一点点没有复习完”的惰性现象。在要检查测试之前,我会去了解部分同学复习的怎么样了,然而一些同学总是回答:“还有一点点”,这显然是一种在复习中的“惰性”表现。
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不仅要帮助学生释难解惑,更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这是一个长期、逐步的过程,教师要着眼于学生自我持续学习能力的提高,从点抓起,由浅入深地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也只有如此,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才能由“鱼”而“渔”。
所以,针对以上的现象,我觉得在检测、复习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能结合本文理解中考说明中的重点词语很重要。在此基础上,独立完成相应的中考难度的练习。
我是这样为学生进行复习的':
一,课前监测知不足
复习好课本,巩固基础知识。因为各个知识点的考核无一不是源自课本,只有先把课文里的所有文言现象弄懂记牢,才能在考场上胸有成竹;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在考场上触类旁通。
二,真题体验明方向
通过做20xx年中考题的方式达到增强学习的目的方向。验证、总结完用法以后,再总结推测实词和虚词意义的方法,当然,首先要讲一点现代汉语的知识垫底。
三,小试牛刀增信心
复习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时,先由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讲起,力求找出规律,总结方法。因为复习时强调找规律,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掌握得还比较好。
小试牛刀文言文师生共同总结复习文言文的方法:字词 、译文、理解文章的出题角度。阅读稍弱的同学,读文之前先把这一题看一下,就知道全文大概的内容,或者人物有怎样的品质等等。这样在具体读文的时候,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另外,要学会复习文言文的方法。这节课我们针对前两节,在检查复习的过程中查漏补缺,从中总结复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但我却对学生说,文言文的选择题,是可以拿满分的。因为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有翻译语段,各个知识点的考核无一不是源自于课本,几乎历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联的知识点。
首先,教给学生文言文文体阅读的意识。一般来讲,全国高考这些年考的文言文都是人物传记,这就应该弄清楚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对这个人物如何评价,作者怎么看这个人物。第二个问题,材料中的人物经历了几个阶段,做了几件事,到了哪几个地方,做官,做事。一个是分层,一个是把握人物性格。
其次,教给学生解题的一些经验。因为考卷上常常是文题互释,就是文章和题目有时候是相互解说的。比如文言文的最后一个选择题。这一题常常是内容的阐释题,如果题干说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那就意味着有三项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这三项对考生来讲是变相的翻译,变相的解释。
这样经过一轮复习以后,学生大部分能在选择题上拿高分,但文言文翻译题还需要多加练习。
通过本次活动,我希望能够对提高课堂效率有所帮助,也发现了不足。只有学习才能提高,只有不断听到好课,才能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才能提高课堂的效率。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剖析教材。
本单元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了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的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即使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情形,例如两端都要栽,只在一端栽国一端栽,或是两端都不栽。本单元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况总结出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
例1是探讨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的情况,例2讨论的是两端都不栽树的情形。根据编者的意图,要让学生经历猜想、试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从简单的情况入手解决复杂的问题,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究栽树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让学生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以及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等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并总结出“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难点: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3、课时安排:本课为第一课时。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中简单规律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认识其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方式探索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和现象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从小养成勤俭节约、合理安排开支的`习惯。
三、说学情
学生在学这个内容之前,已经初步积累了一些探索规律的经验,由于这种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学生容易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原型,因而也比较容易体会到探索规律的乐趣和成功感。
四、说教法
五、说教学程序
说教学流程:本节课我分四个流程进行教学推进,
一、情境导入
“用以改变和净化我们生存环境的‘植树活动’里面藏着许多数学问题,谁发现了?”
设计意图: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原本就来源于生活实践。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1。
⑴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设计意图:造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寻求可行性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数学猜想。
2.动手绘制线段图,通过线段图来理解题意,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
⑵学生汇报,初步建模。大多数学生在这一环节意识到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但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要让学生明白任何科学的结论都要建立在普遍性的基础上。
3.学生自己解决路长和树的间距,比较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进而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给全体学生创设水到渠成的境界
4、重新审视例题1的不同解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探索出的规律解决他们认知的矛盾,这个矛盾在此自然而然的化解开来,所有的学生都会豁然开朗。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