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7-09 12:05:0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汇编九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必备】说课稿汇编九篇

说课稿 篇1

  课文主要通过小强做事有始有终,结果什么事都做不成,后来在家长的教育下改正了缺点,终于尝到了成功的欢乐这一事例。使学生懂得做事半途而废就什么事都做不好。必须从小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下面,我说说学情分析。中年级是儿童道德认识从低级到高级的转折时期,其道德意志还很薄弱,故道德行为就不稳定,不能持久。还不能克服困难和障碍去实行道德行为。表现为遇到问题或困难时,缺少耐性,很难坚持下去,所以对他们进行“有恒心”教育,无疑对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是有益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做事要养成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2、能力目标:教育学生从小不怕困难,有毅力,养成做事有始有终的良好习惯。

  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叫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故事有始无终就会半途而废,有始有终才能把事情办好的道理。

  难点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做事一般只凭兴趣出发,做事没有坚持性。帮助学生找出做事有始无终的原因,并加以克服是比较难的。

  上课前,我先布置学生搜集班级或学校中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人好事,以便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同时也培养了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

  活动一:结合活动、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家一定很喜欢小制作,今天我们就来制作一个小坦克。看谁能做成,并且做得好。(制作时间给五分钟)

  2、制作时间到了,教师进行及时表扬:大家制作的积极性很高,课上我们先做到这儿,课后大家再接着做。

  3、接着播放录像:大家看,这是西洋镇小马力自己设计的小坦克图样,他要完成这个小制作参加学校的小制作大赛,瞧,马力放学了……

  录像出示以下镜头:马力背着书包从楼梯走上来,按动门铃。妈妈开了门接过书包一边给他擦汗一边说:"马力累了吧?妈妈给你买了好吃的,我拿给你吃"。马力忙说:"我先不吃了,做完坦克再说"。他高兴地做起来。可做着做着就皱起了眉头:"这点怎么办呢?哎,有了我用刀子剌一下。不好,剌偏了这下可麻烦了。我先粘坦克链子这个容易。哎呀!不好,胶水多了,真是烦死人,不好玩我不做了"。说完,把桌上的东西一推,大声喊起来:"妈!好吃的呢?"。

  4、学生看完录像后提问:马力这样能拿出作品参赛吗?为什么?

  5、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做事情总会遇到困难,谁怕困难谁就做不成。我也觉得马力这样是不会拿出作品参赛了,真是太可惜了。

  6、最后提问并出示课题:大家想一想,马力怎样做才能拿出作品参赛呢?大家说得对,不怕困难坚持做完。也就是要,做事有始有终。(出示课题)

  爱因斯坦说过:“世界是通过的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生活中的形象越鲜明,影响就越强烈。”在导入新课时,我把学生生活中的案例用录像的形式把它拍下来。形成具体、形象的,可感知的画面。这既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道德认识,即做事要有始有终。)

  活动二、运用故事,加深体验。

  做事情为什么不能半途而废,要有始有终呢?让我们再来听一故事。

  这时,我借助多媒体把课文内容由表态的教学转向动态的、具体可感的形象的画面,让学生看后思考:①小强做事有头无尾,结果怎样?②在爸爸的教育下,小强改正了缺点,结果又怎样?

  通过学生思维不断碰撞、思辨,使他们进一步获得体验:做事在头无尾,结果一事无成,光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把事情办好。学生的这种认识不是外界强加于他的,而是通过他们自主探究、体验、自己形成的',充分体现其学习的自主性。

  为了把这一认识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行为,我又让学生回到活动一上来。

  刚才,老师也让我们做坦克模型,我发现有的同学已经做不下去了,结合我们学的道理,谁能说一说怎样才能做好这个坦克模型?

  (让前后桌同学议论议论),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把它做好。

  此时,本课的重难点得以突破。

  (本活动的教学我采用故事启迪法,并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向互动。我把获得的道德巩固深化。并让他们用这一认识解决自己存在的问题,以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本课的知识和情感目标得以落实。)

  活动三:联系实际,深化导行。

  1、议一议:下面两个同学为什么都没有把要做的事做完?他们毛病出哪里?

  ①明明剥毛豆时,开始觉得很好玩,可是剥了一会儿觉得心烦,就不想剥了。得出板书(有耐心)

  ②冬冬擦玻璃,擦了半天总也擦不干净,他只擦了一块就不擦了,(没有坚持性。)

  2、放值日录像,(有的有始有终,有的有始无终)。现在,我们看看自己班级里的小朋友,他们做事是怎样的?请你们评一评,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为什么?以后我们应怎样做值日?

  3、对照自己,你在学习、劳动和兴趣活动时是怎样做的?如果你做得不够好,今后打算怎么做?

  (知是基础,行是目的,我用学生日常行为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让他们自己通过辨别、分析,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把学到道德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行为准则,使本课的能力目标顺利完成。)

  活动四:课外延伸,

  1、总结:出课儿歌(做事情,想成功;先有兴趣还不够。需要耐心和着力,遇困难,不放松。有始有终获成功,我们永远记心中。

  2、让学生在本星期日做一件事,要有始有终地把它做好,并在班队活动课上汇报。

  做事要有始有终

  遇难而退 有始无终 一事无成

  遇难而进 有始有终 获得成功

  有耐心 、 有坚持性 、不怕困难

说课稿 篇2

  《动与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七课,该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运动,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一、说教学

  (一)设计理念

  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勤于钻研、持之以恒、合作学习的情感态度和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创造性地感受、鉴赏科学知识。

  (二)设计特色

  围绕“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的这一焦点,教师恰当运用多媒体VCD进行师生对话。

  (三)教学目标

  1、探究目标: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学生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根据教材分析,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

  二、说设计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就提出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学生听到这个问题后,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课堂上,于是回忆起坐车时的体验,“坐在车里看见地面上原来不动的房屋和树木都往后走”,“实际上是车在地面上行驶”等。这时我又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引起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接着我又播放多媒体VCD《汽车的运动》(动画片)让学生观看,看完VCD,学生探究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兴趣更浓了。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我让学生默看课文中“荡秋千”这一部分内容,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从秋千上女孩的角度来看,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她自己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所以她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静止的;而对于地面上的女同学来讲,秋千的男同学对于自己来讲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认为秋千上的男同学是运动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课文中判断秋千上的男同学是否是静止的,是将秋千上的男同学和判断者自己作比较,看两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作出判断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方法:说一个人或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一个参照物来说的,人或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人或物体是运动的;反之,位置没有改变就是静止的。接着我又播放VCD《汽车的运动》,让学生再次熟悉判断物体动与静的方法。

  3、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各个方面得到发展这才算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在学生掌握所学知识之后,我就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这时我播放多媒体VCD《奔跑中的狗》,让学生判断VCD中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又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分析课文中自动扶梯上、公共汽车上、旋转餐厅里戴帽子同学的运动情况。最后让学生分析电风扇工作时各个部分的运动情况。通过分析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三、说体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运用多媒体VCD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到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同时我也感到,跟采用传统手段教学相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得轻松。

说课稿 篇3

  一、 说教材

  《小数乘整数》是在整数乘法、积的变化规律等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为后面学习小数乘小数、小数除法等知识作铺垫。

  我根据教材的知识建构和学生思维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合适的解释。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方法学习小数乘法。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算理。

  二、 说教法

  1、 情境教学法

  2、 启发质疑法

  3、 学练结合法

  三、 说学法

  1、 自主探究法

  2、 联系实际法

  (怎么教才能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实现上述目标呢?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 “启发质疑法”、“ 学练结合法”“物质化的和非物质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如:多媒体体课件整合各种音相资源、自制卡片、小磁铁、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肢体动作等)以期望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实际,自主探究,正确迁移类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

  四、 说教学设计

  依据教参,紧扣教本,我充分利用语言的亲和力、电脑课件和自制卡片等物质化和非物质化手段,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安排我的教学: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课堂伊始,怎样才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很快的进入课堂学习呢?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充分挖掘主题图的内涵,创设明明一家准备进行户外放飞风筝前的采购活动,用声情并茂的话语把学生带入现实生活的`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学生熟知的购买食品入手,(意在复习整数乘法,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提出明明家准备购买三个喜鹊风筝,要学生帮助算要多少钱,还要学生谈想法,这时学生的情绪高涨。老师要学生先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能写几种就写几种。

  教师巡视,走近学生,倾听心声,帮助有困难的学生,融洽师生间的关系,当学生和老师的亲近感进一步增强时,他们自然会踊跃发言,急于把自己的想法与老师分享、与同学们分享。并主动参与购买风筝的行列中。这时老师唯一能做的就是与学生一起快乐分享他们的智慧,凸显计算策略多样化,并引导分析比较得出将小数化为整数的这种方法是比较简便的,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会了知识。“如果是你,你会怎样买?买几个?共需多少钱?”更是把此次购买活动推向了高潮。学练结合及结合情景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

  (二)自主探究 发现规律

  1、自主探索

  2、汇报交流

  3、总结方法

  在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心之际,老师引导提出“刚才我们解决的都是有关钱数的问题,如果不是钱数,如0.72×5,那该怎样计算呢?你能运用刚才学到的知识来解决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再次被调动起来。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们为了在师生面前展现最好的自己,积极主动投入到有效的思考中,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

  而后再请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并相互补充,碰撞思维的火花。最后引导得出0.72×5=3.6,并深刻理解了其算理。也就是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老师起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作用。在次基础上,教师再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难点突破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实际运用 开拓创新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根本目的。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并有所拓展,每题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比如第一题,侧重比较每组里的两个算式,从而得出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不同,同时理解它们间的相互联系。第3题是运用老师自制卡片题,列举了学生在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要求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第4题是第2题所发现规律的运用,尤其是最后一小题,答案不唯一,具有拓展性和一定的开放性,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全课总结 畅谈收获

  在总结中谈收获,便于老师和学生进一步沟通,更好地梳理所学知识。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叫魏清君,来自临洮中学。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第六单元张溥的《五人墓碑记》。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师生活动、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五人墓碑记》所处的单元是明清散文单元。明清两代散文成就虽不及先秦、两汉、唐宋几个朝代,但其数量之丰、流派之多,却是前所未有的。作者张溥生活在明代晚期,他的《五人墓碑记》反映了明末天启年间苏州市民反抗阉党斗争的现实,阐明了人的生死价值观。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根据大纲和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学生已经接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疏通文字,积累语言的教学,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教课程理念、学生实际及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本文时代久远,了解时代背景,清除时代隔阂,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主旨。

  2、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典型的文言句式,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重在积累。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熟读成诵。

  2、培养结合语境推断词义的能力。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断文中一些多义词的含义和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3、了解叙议结合的写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第三、情感目标:

  思考课文论述的人的生死价值观,体会"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意义。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疏通文字,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文章阐述的生死价值观。

  三、师生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课的教学拟采用体现学生主体理念的教学方法,以大量的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来代替教师的讲授。教师主导下的学生活动,大体包括四个方面:

  1、读。包括朗读、听读、默读等读的多种形式,以读来保证各项教学目标的完成。

  2、思。思是思考,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生活动。设疑引思,理解语言、写法和主旨,是本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3、说。由思生疑,由疑而说,符合认知心理学原理。本课的说,主要指学生就相关问题的讨论发言。

  4、写。学生积累不够和写的落实不够关系很大。本课的写应从积累语言现象和训练表达角度提出要求。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四册第8课《出壳了》。

  本课从破壳而出的小动物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神秘生命的世界,从感知、认知到思索、表现、创造,多层面地拓展学生创造的领域。生命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神秘的话题,他们想知道生命是怎样产生的,是从哪里来的,而卵生动物鸟类在孵化过程中,做容易被学生观察到,让学生了解生命在形成的时候,是需要吸收补充很多营养才能孕育生成;了解小鸡出生的时候,就需要自己用嘴巴和脚挣破蛋壳的包裹,显示生命的力量。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懂得热爱生命、关注生命,捕捉感人、美丽、生动的瞬间,表现自己的不同感受。

  根据以上的教材简析及我校学生学情的分析,结合美术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探索生命伊始的奥秘,展开回忆、想象,大胆自由地表现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生命出壳时的情景。通过观察、幻想、体验与交流,感受生命的不屈与独特的美丽,进行想象与构思,追求表现的新颖与生动。

  2、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生命奥秘的激情与关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的良好品质,提高观察、想象、探究、联想的能力。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把重点定为:启发学生回忆与联想动物出壳的生动情景,利用多种方法打开学生思路,鼓励创新,表现出生动的画面。

  本课的难点为:表现的自由性和不同种动物的特点,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为了顺利完成本课教学任务,课前准备也应充分。教师准备为:孵化过程的录象、课件、图片资料、范作、头饰等。学生准备为:水彩笔、彩色铅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课前收集的孵化动物的图片、资料等。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将教学设计为:讲故事导入、欣赏观察、表演巩固、想象创作、课后延伸这五个环节,同时把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各个层面之中。下面我就来着重讲讲我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讲故事导入。

  教师讲关于鸡妈妈孵蛋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导出本课课题。

  第二环节:欣赏观察,这一部分分三部分。

  1、欣赏录象,通过讲故事,教师承上启下,精心设问,来刺激学生的思维活动。再播放小鸡出壳的录象,让学生欣赏、了解小鸡在蛋壳中的神秘现象,让学生比较清楚、直观地了解孵化动物的生命过程,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并通过提问,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孩子们大胆的想象、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交流能力,以此来解决本课的重点。

  2、 交流、讨论。欣赏完录象后,教师设计几个精心准备的问题,通过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让学生了解到小动物是用身体的什么部位破壳的?破壳后鸡但的形状又有椭圆形变成什么形状了呢?除了鸡宝宝是孵化后破壳而出的,还有什么小动物是靠孵化后破壳而出的呢?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让学生回忆、联想动物出壳时的生动情景,不仅解决了本课的重点,而且还为接下来的学生绘画作好铺垫。

  3、联想与交流。教师根据以上的教学过程,慢慢展开以下的教学过程。那些考孵化出来的`小动物分别有些什么样的特征呢?这时,同学们就会积极动脑、相互交流、讨论。教师再归纳小朋友的答案:小鸡嘴巴尖尖的,头上长着一个很小的黄冠,金黄色的绒毛;小鸭子嘴巴扁扁的……通过教师提问、归纳和学生讨论、交流等多种方法,打开学生思路。小朋友就会用自己独特的想象来展开联想,想象小宝宝出壳后的会是怎样的心情、表情等等。这时。小朋友的思路就会完全打开,也能解决本课的重点。

  第三环节:表演巩固。

  二年级的小朋友十分活泼、好动,根据学生的这些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让学生根据刚才观察到的小动物们出壳的情况,根据自己的理解,分别戴上教师自己准备好的各种孵化小动物的头饰来表演小动物出壳时的情景。通过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同时头饰的展示也能让学生更好的抓住小动物的特点,也让学生对这课更感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掌握知识,更为接下来的想象创作作好充分的准备。

  第四环节:想象创作。这一环节,分二部分。

  1欣赏、交流。教师出示范作,让学生在欣赏中、交流中学习到绘画、创作的方法。比如说在绘画中要抓住小动物的特点,把主体部分画大并放在突出位置,注意主体和背景色要有差别。构图可横、可竖,画既有妈妈又有孩子的时候,注意比例关系。通过这一环节,可让学生在欣赏、交流中解决本课的难点。

  2、讨论、创作。经过欣赏别人的范作,教师可引导小朋友们讨论:我们除了可以表现小宝宝们破壳而出时的情景,还可以表现什么情景?我们除了可以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本课,还可以用什么形式表现本课?通过提问、讨论,完全打开学生的创作思路,接着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完成本课的学习内容,教师巡回辅导,解决本课难点,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各有收获。

  第五环节:展评作业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欣赏,并采用自评、互评为主,教师简评为辅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自评中,让学生说说自己作品的名称、怎样添加的。互评中,让学生在共同参与过程中产生思想的交流和碰撞,提高审美能力。教师评价根据激励性的原则,肯定学生的积极态度和创新意识。同时也要注意给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孩子多点展示的机会,让所有孩子都参与到教学中,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教师再小结:生命是宝贵的,每一个小动物的孵化都需要考自己的努力,但每一个小动物的生活都离不开动物妈妈们的呵护和关爱。我们人类也如此。所以小朋友们要热爱每一条小生命,同时也要珍惜、关注自己的生命。这一环节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同时渗透思想教育,关注学生整体人格的发展。

  以上只是我对《出壳了》一课的预设,在具体的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优的教学,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积极、更扎实。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花草树木点头笑》是鲁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让家园更美好》的第二个主题。本单元旨在让学生建立一个初步的生态意识,重视自己生活的环境。本主题是让学生认识花草树木,了解花草树木除了能美化人类生活,还能能够为我们提供资源,改善我们的生活,让孩子们在感受植物的重要作用的同时,提升环保意识,教育孩子们热爱我们生活的大自然。

  这就是我对教材的理解,下面我再来说一下学情分析。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关心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大自然界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对追求自然界的奥妙有强烈的愿望,同时通过以往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品德知识,积累了一些学习经验和方法。通过学习《花草树木点头笑》这一课,让学生认识花草树木,了解花草树木,爱护花草树木,让学生建立一个初步的生态环境,培养与植物和谐共处的环境意识。

  因此针对孩子的这些特点、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植物的名称,愿意探究植物奥秘。

  2,能感受和发现植物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勇气尝试有挑战的活动,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初步的环境保护意识,愿意以实际行动爱护花草树木。

  教学重难点:

  能够说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植物的名称,感受植物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有勇气尝试有挑战的活动,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

  四,说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下面我来说一下我对教法地选,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决定采用以学代教,以教辅学的教学方法。

  五,说学法

  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在学法指导上我把学生当做主人,帮助孩子们来把握重点,突破难点,重视合作探究方法的运用。因为我认为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对同一问题的理解,有的学生理解的不够仔细全面,只有通过合作学习,才能充分发挥整体的优势,培养合作互动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人类都是大地妈妈的孩子。在大地妈妈的怀抱中,每天我们沐浴着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还有许多可爱的`动物作伴。你们热爱我们美丽的大地妈妈吗?

  2,瞧,老师带来了大地妈妈的照片。你们喜不喜欢这个家园呢?

  为什么?你觉得这样的生活环境怎样呢?

  缺少植物会对我们人类和动物有什么重大的影响吗?

  3、原来美丽的花草可以美化我们的家园,有益于人类的健康,还能让动物们快乐地生活。我们的大地妈妈还需要一片绿。

  二,我和植物交朋友

  孩子们你们喜欢花草树木么?那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和植物交朋友好不好?(板题)

  1,首先进入第一环节“我的植物朋友”。

  (1)同学们一同桌为单位,以班上和校园为范围,说一说你知道的花草树木的名称!

  (2)在我们的周围,如家里,上学路上,公园里,还生长着哪些植物呢?

  (3)除了这些,谁还能说出更多植物的名称?

  2、第一环节同学们表现很棒,老师送你们一个大拇指作为奖励好么!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环节“我的本领大”。

  请把你最喜欢的植物朋友以自我介绍的形式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下吧!

  首先老师来给你们做个示范

  3、第二个环节同学们表现的也很棒,老师送你们一个A作为奖励,高兴么?先别急着高兴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三个环节“慧眼识真金”

  老师这也有许多植物朋友的照片,你们想不想认识它们呢?

  我们就比一比哪组小朋友认识的植物多,快点进入“慧眼识真金”。

  教师出示,学生答。(以最快举手为准,给小组加分)

  三,小结

  孩子们其实在大自然中,花草树木多得数也数不清。这些植物用自己的美丽装点着我们的生活,初次之外它们有许多的作用和本领。下一节课我们在一起来学习!

  各位评委,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朗读感悟为主线的教学原则。课堂中我以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同伴的讨论、交流中领会知识,我始终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人翁的地位。这一节课,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有效指导,我相信应该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希望各位评委老师多批评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知识内容: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后,而对于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该如何做呢?因而必须要全都是小数或全都是分数这样才能进行计算。这节课就在这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以及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也让学生总结并掌握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这样就为今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通过习题练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探索分数与小数互化的规律。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分数化成小数。

  ②使学生认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能判断一个最简分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2)能力目标:

  在学生对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过程的参与讨论中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在找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待知识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特点。

  二、说学情: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通过“观图设疑,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总结规律,形成概念,知识运用”等环节,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1.通过请同学回答说出九大行星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来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数学问题;

  2.结合课堂操练,逐步把握知识的本质,形成认知结构,总结规律。

  四、说教法:

  1、观图设疑,提出问题

  幻灯片显示出九大行星,请学生说出有哪九大行星?并提出:已知水星、冥王星、月球的直径分别是地球直径的 ,问如何比较它们直径的大小并指出哪个行星是最大的,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新课,这时学生的兴趣已被调动。他们就能积极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带着问题学习新课。

  2、出示课题,自主探究

  例1把下列分数化成有限小数,如果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将其结果保留三位小数。 学生完成后,在视频台上展示部分学生写的作业,然后教师请学生看自己的作业的对错,纠正并提问:

  (1)把分数化成小数,其结果有几种情况?(启发学生说出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

  (2)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适时指导。)

  3、总结规律、形成概念

  通过学生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出:有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请同学们再看一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分数不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启发学生从分母的最小公倍数着手。 最后总结出: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只含有素因数2和5,再无其它素因数,那么这个分数就可以化成有限小数,否则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例题2,请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说说你是怎样把小数化成分数的? 0.06,0.4,1.8,2.45,1.465, 归纳:(学生为主,教师点拨)

  1、原来有几位小数,就在1后面写几个零作分母。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分子。

  2、小数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常用的因数是2和5。 对于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题目,课前了解到学生在小学时已学过把小数如何化成分数的方法,因而以学生练习为主,加以操练并巩固,有错误的及时纠正。

  4、学会运用,巩固新知

  例题3,将 ,0.5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今天学过的内容如何应用,是把小数化成分数好还是把分数化成小数比较大小好呢?最后回到今天刚开始的问题能解决吗?哪个行星的直径最大?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比较大小,开拓学生的思路。

  反馈练习:

  1、将下列小数化成分数:0.48、1.05、3.24 2、将下列分数化成小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将其保留三位小数)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设计,既遵循了概念教学的规律,又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观察、引导概括,获取新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口、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有兴趣、学有所获。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分数与小数的互化的方法以及总结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学会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方法,为以后学习分数与小数的混合运算作准备.本课首先从问有哪九大行星入手并从数据中如何比较它们的大小,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注意,并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为出发点,调动学过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亲自参与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讨论,从中发现能化成有限小数最简分数的特点的规律,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多个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比较问题。

  在学生参与了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推理过程,掌握了互化的方法后,重点放在总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最简分数的特点上,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说课稿 篇8

  一、说目标

  我根据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注释,画、演等手段理解诗意。

  2.想象诗中的画面,领悟诗文大意,体会诗人情感,背诵并默写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

  确立此目标有以下四点依据: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

  第二学段的学生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课标强调的是在这一学段中要引导学生粗知文章大意。能借助注释、插图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积累凝练的语言。

  二是基于对单元重点项目的理解:

  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三是基于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题西林壁》是诗人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从中揭示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他的哲理用原文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也就是俗语所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题西林壁》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欣赏和诵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情感。同时,背诵、积累古诗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

  四是基于对学情的把握:

  四年级学生思维形式开始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对于古诗,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但是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指导学生先自学,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再结合图片欣赏,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诗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据此我确定教学重点是在诵读中想象画面,训练口语表达,培养语感,领悟诗中蕴含的哲理,初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古诗文,要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想象力,引导学生在想象中,领悟诗文大意。抓住关键词,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

  据此我采用的教法是:品味法启发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古诗文,要在诵读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体会情感。据此,我采用的学法指导是:朗读法、想象法、自主合作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简介诗人和“题壁诗”,便于学生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二)初读感知。

  【我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学生要想真正地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就必须多读多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获得审美感受,通过恰当的语气语调,表现对作者和诗歌情感态度的理解,最后朗读中自然成诵。本首古诗没有要求会认会写的字词。但是第一首诗一般都要求会默写,还应指导学生书写容易写错的字,比如“壁和缘”。】

  (三)品诗悟情。

  【古诗的语言很精练,围绕观察点的转换,作者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将是我们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最好契机,我设计的以观察点的变换想象说话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在此过程中让学们明白了庐山确实是每一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在此过程中,理解诗的前两句意思)本诗后两句其实是一个因果倒装句,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说话,强化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并学习运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四)联系生活,体悟哲理。【其意图是:补充相关描写山水的诗歌,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通过诵读,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哲理诗看似写景,实则寓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古诗所蕴含的哲理,这也体现了“生活处处皆学问”的大语文观。】

  (五)布置作业。

  课后延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背诵及默写古诗

  2、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相类似的诗词。【语文学习三分来自课堂,七分来自课外。教学要立足课堂,同时还要放眼于课外,通过课外学习资源的补充,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上就是我的说课,由于对学情不够了解,还有诸多方面需要改进。请各位领导,同仁们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部分教材是在孩子认识100以内的数,并学会比较数的大小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教学,让孩子会用“多些”“多得多”“少些”“少得多”等词描述两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这部分内容是以前教材所没有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孩子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在具体情境中,把握100以内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语言描绘。

  能力目标:借助直观和经验,学会用“比较”进行猜数,并对猜数策略有所感悟。

  情感目标: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能乐于表达交流,善于合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具体含义,能用“多些”“少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来描述两个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或根据对方的提示进行一对一的猜数。

  四、说教学法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将先以孩子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组织孩子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性学习,让孩子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广泛交流,体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

  五、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若干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思路: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

  根据教学思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谈话,引入课题

  课前谈话的时候我让学生自由地数了数听课老师的人数,问老师的人数和小朋友的'人数比怎么样?接着就自然地开门见山引出了课题。

  2、在猜中学习新知

  课的开始,我从孩子们喜欢的弹珠引入,和他们一起玩猜弹珠的游戏。先出示10颗让孩子观察,然后出示红珠子,让学生通过和10颗蓝珠子进行比较以后猜一猜红珠子有多少个,接着让孩子观察14颗红珠子,猜绿珠子,在孩子猜的过程中,适时提问为什么猜这个数,自然就能引导孩子说出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这四个词语,孩子可以从图上直观地对这些词有一个初步的感知,通过这样的“猜珠子”的游戏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

  当出现这四个词语后,我在课件中设计了让三种颜色的珠子一起出现,让学生用新学的这四个词语来比一比,既让学生巩固了新知,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最后,把珠子去掉,就剩下三个数让学生再来说一说,这时从直观慢慢地过渡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学生能够通过跳一跳轻松摘到果子。

  3、在玩中巩固新知

  在孩子有了初步的认识后,我和孩子们再玩猜一猜的游戏,首先是猜实物小棒,通过让学生观察10根黄色小棒,相比较后再猜红色小棒,让孩子在猜数并说理由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多得多”;接着是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猜抽象的数,在猜数的过程中感知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培养数感。最后我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孩子去体会这四个词语的具体含义。

  4、在活动中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些活动,比比身高(孩子和孩子比、老师和孩子比)、比比教室里和身边的一些数量大小,让孩子尝试用语言描述的同时体会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最后由一个同桌猜数游戏,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描述两个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增强合作能力。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