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7-18 03:39:4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汇总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品】说课稿汇总9篇

说课稿 篇1

  【设计理念】:

  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教学时注重诗歌教学的特点,以读为本,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进入角色。按读有发现,读有感受,读有情感的层次,深入感悟诗的内涵。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在读悟中感受朗读的快乐,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会认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渺小、惭愧、气馁、微不足道、奉献、索取、幸福、锁住、天涯海角”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诵读诗歌,体会小草的精神,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韵律美。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语感。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教学重、难点】:

  品读诗歌,感悟小草品质,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体会诗歌美好的意境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新词,指导书写,读熟课文,初步感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读生字,理解“渺小、惭愧、微不足道”等词语。

  3、自主识记生字,汇报识记方法。

  4、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所占的位置,指导书写。注意“福”、“奉”等字的结构。

  三、初读感知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交流汇报:诗歌是从哪几方面赞美小草的?

  四、布置作业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品读诗歌,感悟小草品质,体会诗歌意境,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回顾感知,导入课题

  1、 板书课题(指导“之”、“歌”的结构),齐读课题。

  2、结合上节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对小草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学情预设:从小草的样子、作用、品质等三个方面回顾。

  如:小草外形很渺小,微不足道……小草能抗击洪水,固定沙丘,打扮山河……小草顽强、自信、奉献……)

  小结:上节课的'学习竟有这么多的收获,相信大家再一次走进《小草之歌》,会有更多的收获。

  二、自主研读,读有发现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把自己新的发现在文中做出批注。

  2、组织交流读书的新发现,训练学生有条理地把自己的发现表达出来。(如句式训练:“通过再读这首诗,我的新发现是――”)

  (学情预设:诗歌内容与形式上的发现。)

  3、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和交流,同学们又有很多的发现,这些发现对我们进一步学习诗歌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带着所有的发现重新走进《小草之歌》,试试看,还能够收获到些什么。

  三、熟读感悟,读有感受

  1、创设情境,师配乐范读诗歌,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2、 启发学生自读体会,交流读书的心得。

  3、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交流,同学们读出了那么多真实的感受,看来会读书不光关注内容,还要有各自不同的体会。让我们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通过朗读展现出来。

  四、精读品味,读有情感

  1、学生有侧重地自由练读。

  2、创设情境,朗读展示与指导。

  3、 尝试背诵

  4.(生成性)多元展示。

  (学情预设:学生可以通过朗读,对话,唱歌,表演,做画等多种形式展示。)

  五、拓展延伸,读写结合

  1、指导学生重新认识课题,谈自己的新的收获。

  2、【课件出示】小草是渺小的,甚至微不足道,它却那样的乐观、自信;小草也是弱小的,它却那样的坚强、勇敢;小草是默默无闻的,它却把祖国山河打扮得如此多娇…… 然而我呢?我不是小草,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课稿 篇2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综观历年以来的江苏省普通高校单独招生统一考试的数学试卷,解析几何综合题为必考题,20xx年开始求轨迹问题成为单招高考命题的热点。这类问题除了考查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定义、几何性质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充分考查了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及推理能力和运算能力,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但是许多同学由于对求解这类问题不懂章法”,往往无从下手。面对这一状况,我们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轨迹方程问题的求解策略,顺利突破这一难关,为解决整个问题铺平道路。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求轨迹问题的常规方法并能选好相应的解题策略。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方法求轨迹方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依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求轨迹问题的常规方法并能选好相应的解题策略。

  2、能够综合运用解决轨迹问题的常用方法——直接法、定义法、相关点法;

  3、树立从运动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加强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运用;

  三、说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确定本课主要的教法为: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呈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投影重、难点。在学生给出轨迹方程后,通过观察方程,检查其中是否有多余或遗漏的条件。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总结,体现数学的严密性。 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

  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勤于思考的精神,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五、说教学对象

  单招班的学生由于客观原因,是临时组班,大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很差,学生对解析

  几何的基本思想的理解不太深刻,对轨迹问题的求解方法更是不熟练。针对以上情况,我采取学案导复的模式,让学生在完成课前尝试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预复习情况。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课前尝试

  在学案的课前尝试部分,第一要求学生能过预习知道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方法:直接法、定义法、代入法。并且在书上划出四种方法的步骤,并能有感性认识。同时回顾了圆锥曲线的轨迹定义,要求学生能熟记。为讲解求轨迹方程的定义法作准备。第二设计了部分简单的求轨迹的题目,让学生课前练习,对求轨迹有一定的理性认识。

  (二)课堂探究

  针对性地选用三个例题,教师引导学生用定义法、直接法和代入法求解。并归纳解题步骤。并结合计算机作出轨迹,让学生直观感受轨迹的形成。在教学设计时,我调换顺序,将定义法放在第一个,把直接法放第二个,设计意图是在刚刚复习完圆锥曲线,学生对圆锥曲线的定义比较熟悉,而且圆锥曲线定义的应用在单招考试中也是一个重点,在这儿再次强调可以加深印象。同时利用定义直接可以得出轨迹方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方法的直观性,增强学习的兴趣。

  1、定义法

  若动点轨迹满足已知曲线的定义,如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定义,则可以直接根据定义求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例1:已知动圆经过点且与定直线x=-1相切,求动圆的圆心M的轨迹方程。

  引导学生联系抛物线的定义,关键是圆心M到定点和定直线的距离相等,满足抛物线的定义,即可得轨迹方程。

  本题的设计意图,要求学生能很熟练地说出圆锥曲线的定义,而且对于图形特征要很明确,这样才能很快地确定是否可以用定义法求轨迹方程。

  变式练习:ABC,已知A(-2,0),B(2,0),|AC||AB||BC|成等差数列,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 )

  2、直接法

  直接法是求轨迹方程最基本的方法(类似于求曲线方程的五步法),它直接通过建立

  动点坐标x,y之间的关系,构造F(x,y)=0。直接法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为:(1)建系(2)设点(3)列方程(4)化简(5)证明。一般情况下(5)可以省略。

  例2:(20xx年单招试题)已知动点P到定直线lx=-3与定点M(1,0)的距离相等,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3、代入法(相关点法)

  当互相联系着的两动点、中的`一个动点在定曲线上运动时,求另一动点的轨迹方程时,可用相关点法。其具体做法是:建立用表示的式子,而后代入定曲线方程,可得的轨迹方程。

  例3:已知点P是圆上的一个动点,Ax轴上的定点,坐标为(12,0),当点P在圆上运动时,求线段PA的中点M的轨迹方程。

  参数法也是求轨迹方程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而且参数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但考虑到学生实际,一堂课接受四种方法有困难,所以准备放在第二课时进行。

  (三)当堂检测

  有针对性地选择三个练习,让学生巩固三种求动点轨迹方程的方法,在学生的反馈练习中强调解题步骤,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当的方法。

  (四)课后拓展

  学生学习的特点是,课上听得懂,但一到课后就糊里糊涂了,不练更是等于白学。而且学生的实际情况是练习的难度还不能太大,和课上的例题类型差不多才能依葫芦画瓢。所以我还是针对例题对应地设计了相关的练习,真正让学生能动手做,并达到记住解题步骤的作用,并能初步会根据情况选择方法。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幼儿天生对简单的科学现象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并喜欢动手探索和问成人问题,蜂蜜、油、水不仅是珍贵的食物资源,而且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水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蜂蜜是怎么产生的、什么味道;油是怎么来的、什么味道,但是当这三种液体和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对于大班的幼儿而言,在中小班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学习经验,并且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深入分析了本班幼儿的特点和教材并数次试验之后,我选择了了解三种液体分别是以怎样的顺序叠起来的作为重点。正如刚要中所说: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2、目标定位:针对我们班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挖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

  (1)、发展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能捕捉水和油相遇时的变化,同时能较全面说出其中的.变化。

  (2)、鼓励幼儿积极猜想试验后的结果,大胆的回答。

  (3)、初步了解液体的密度不同,相遇时就会产生分离的现象。

  (4)、积极参与实验,感受实验的乐趣,能主动的于同伴合作完成。

  3、活动的重难点:

  了解三种液体分别是以怎样的顺序叠起来的。

  帮助幼儿通过教师的此次试验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试验并比较和记录结果。

  4、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为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可能,在科学活动中材料的结构及投放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能否构成问题情境的探究点,有时甚至影响到活动的成败。我为活动做了以下的准备:

  一是经验准备:

  接触过油、水、蜂蜜,开展过与液体有关的活动。

  二是物质准备:

  (1)油(2)蜂蜜(3)水(4)塑料水杯(5)毛巾(6)旺旺碎冰冰外壳(7)记录表(8)笔(9)黑板(10)牛奶瓶(11)硬纸板

  三是空间准备:

  幼儿半圆型集中;分组操作采用五张桌子,分5组进行操作。

  二、说教法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教师要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幼儿,时时有教育,以互动的、开放的、研究的理念,让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因此,本次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教法有:操作法、设想法、经验迁移法、猜想验证法

  1、首先是操作法,所谓操作法是指幼儿动手操作,在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是幼儿建构经验的基本方法。本次活动不定次数,材料足够幼儿每一种方式都试一遍,从而保证了幼儿有充分动手操作的时间,让孩子们动起来。

  2、其次是设疑法,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通过提问,会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引发幼儿的思考,使幼儿对所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本活动大量运用了设疑法,为什么按照从上到下的次数来到液体的结果和打乱顺序到液体的结果是一样的?为什么它们不会和在一起?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着幼儿的探究逐步深入

  3、此外我还将采用猜想验证法,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案,然后实施方案,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体现了新《纲要》中终身教育的理念。

  三、说学法

  我们总是说教学方法,可见学法与教法是密不可分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幼儿内在的学习动机,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参与探究,让幼儿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试一试等方法,在与材料、同伴、老师的互动中,感受空气流动产生风的现象,体验发现的乐趣,发展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善于学习同伴经验的能力。

  四、说活动程序

  (一)导入: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四周的物体,比如:一垒书,向幼儿提问,本来书很薄,怎样做书会变成这么大一推?一座房子,一块砖这么小,怎么做?变成又高又大的房子?

  (二)1、教师带领幼儿玩桌上的牛奶瓶和硬纸板,鼓励幼儿想办法把牛奶瓶和硬纸板堆起来。

  2、幼儿操作中,教师简单引导,操作结束,教师简单小结,这些玩具都能叠起来变得很高。那小朋友们知道蜂蜜、油还有水,他们三样融合在一起,会怎么样?可以引导幼儿联想这三种液体在我们生活中运用时的情景,请幼儿猜想。

  3、教师简单小结幼儿的猜想,并鼓励幼儿说得好,并将猜想结果记录下来。记录时告诉幼儿应该怎么记录记载哪里为下一步的试验做好准备工作。

  4、教师示范一次实验,实验时引导幼儿正确的操作的一些规则,并且请幼儿仔细观察它们的变化,在实验过程中并告诉幼儿到液体时要小心不能到太多、并且三种要基本上一样多。并示范给他们看,教师试验的步骤是蜂蜜、油、水。

  5、教师示范实验完成,请幼儿观察,这时幼儿惊奇的发现:蜂蜜、油和水居然没有和在一起,很清晰的分开了。教师请幼儿回答最下面中间和上面依次是什么液体?

  6、教师引导幼儿这个现象和密度有关,因为每一种东西的密度都不一样,蜂蜜、水、油他们的密度不同就没能合在一起,而是一层层叠起来了,密度最大就在最下面,密度最小的就在上面。

  7、带领幼儿分组做实验,并向幼儿交代实验规则。并且做两次不同的实验,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做实验看看结果会如何。

  8、实验结束,教师请每一组代表讲述他们是怎么做的实验,到液体的顺序是怎样?结果又是怎么样?幼儿可能会发现结果都是一样的,这就说明到液体的顺序不影响他们的密度和重量。展示幼儿的记录表。

说课稿 篇4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的学习既能加深对数列概念的理解,又为后面学习数列有关知识提供研究的方法,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而且等差数列求和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还蕴涵着倒序相加、数形结合、方程思想等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二方面: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学生已掌握了函数、数列等有关基础知识,并且在小学和初中已了解特殊的数列求和。

  能力基础:高二学生已初步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但处理抽象问题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三方面:学习目标

  依据课标,以及学生现有知识和本节教学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ⅰ) 初步掌握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及推导方法;

  (ⅱ) 当以下5个量(a1,d,n,an,Sn)中已知三个量时,能熟练运用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求其余两个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应用,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经历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重、难点

  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而且在应用公式的过程中体现了方程(组)思想,所以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和简单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但由于高二学生推理能力有待提高,所以难点在于一般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上。

  第四方面:教法学法

  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幺,而是我们怎幺知道什幺。”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教师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学生的学法以发现式学习法为主。

  教学手段上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提高课堂效率。

  第五方面: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应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开展教学。为此,我设计如下(情境引入、公式探索、公式推导、公式应用、归纳总结和发展作业)六个环节

  1.情境引入

  上课伊始,先给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回顾学校建校60年的光辉历史,然后跟同学们共同欣赏照片,提出

  问题1:学校为了庆祝建校60年,在校园里摆放了一些鲜花,最前面一行摆了4盆,后面每行比前一行多一盆,共八行,一共摆放了多少盆鲜花?

  这样设计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历史,渗透德育教育,激发学习热情。

  有的学生会选择直接相加,教师提出问题: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呢?自然进入第二环节。

  2.公式探索

  发现公式的推导方法是本节课的难点,我先引导学生明确上述问题的本质是等差数列求和问题,引出课题并板书,提出:

  问题2:如果每行的花都一样多,则花的总数易于求得,我们怎样能把这些花补成每行都一样多呢?

  此时,学生会想到如下几种拼凑形式,我们选择最易于解决原问题的第1种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小结:

  对于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已知a1,an,n时,可选择公式(1);已知a1,d,n时可选择公式(2);

  设计意图:例1是等差数列前项和两个公式的`直接应用,对于不同的已知条件选择不同的公式,帮助学生完成对公式的记忆和巩固,例1的第(2)问由教师板书解题步骤,起到了示范教学的效果。

  例2由学生板书,师生共同完善给予评价,变式由学生互评,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已知等差数列如下a1,d,n,an,Sn五个量中三个可求其余两个,即等差数列“知三求二”。

  设计上述题目,实现对公式的简单应用这一教学目标。

  5.归纳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和思想方法,师生共同完善,对本节内容整体把握。

  6.布置作业

  我根据学情分层布置作业,基础性作业的安排是为巩固课堂内容,发展性作业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结构,通过开放性作业,帮助学生关注课堂,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件打出(1)课本第41页练习B 1,2题

  (2) 思考与讨论:自主探讨公式(2)并思考:如果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Sn=an2+bn+c(a,b,c为常数),那幺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请同学们给予证明。

  六、设计说明

  1.设计特色

  (1)在探求公式推导思路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

  (2)公式推导和应用阶段,借助问题台阶,创造性使用教材,符合认知规律,体现教学科学性。

  2.是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编写意图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第二单元第5主题《我心中的老师》第一课《老师教育我成长》。《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去感受生活,从而使学生从心灵深处真正理解、关爱老师,从行动上真正、尊重老师。根据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劳动。

  (2)、形成尊重教师的情感,体验融洽的师生关系。

  (3)、从个人的真正经历出发,认识和理解教师对自己成长的作用。

  3、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是走进老师的生活,了解老师的工作目的。难点是引导学生形成尊重教师的情感,体验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说教法学法:

  道德情感具有情境性,一定的道德情境能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我在设计《老师教育我成长》一课中根据教学需要,重在从创设一定的环境气氛和教学情境的入手,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如一幅幅老师忘我工作的画面,一个个老师耐心教育的事件情景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深刻地体会到了老师为学生的付出,增进了学生对老师的敬佩与尊重之情。下面谈谈我的教学过程及带来的教学效果。

  三、说过程与效果预设。

  (一)、激趣学习,激发情感。

  新课标指出:创设一定有趣的情景氛围,能激发相应的环境气氛,使学生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因此,教学一开始我就在不同的学生座位上放下了学校里熟悉的老师的照片,让他们来猜猜他是学校的哪位老师?你对他们的了解有多少?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走我们老师的生活与工作的世界里,去看看他们是怎么生活的?引出课题《我心中的老师——老师教育我成长》。一个激趣学习的情景创设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纷纷透过日常生活的观察说出了各自喜欢的老师,加深了老师在他们心中的印象。

  (二)、指导体验,引导发现。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内容:认识老师和尊重老师。在学生了解老师的过程中,我设计了模拟活动。课堂体验5分钟:体验老师的辛苦:以小组为单位在3分钟内当一回校老师教会组员学生学会2个新生字,并和他们听写、批改,改错。模拟体验后,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起初,学生们有可能感到活动有趣,发笑不止,但随着体验活动的进展,学生们就会感到在他们看来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但老师却是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完成,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困难。这时过渡到“尊重老师”这部分内容,将录制好的一些老师工作的片段放给学生们看,进一步感受了老师生活、工作过程的艰辛,引发他们对老师的尊重(板书:尊重)随后,教师适时地启发学生学习课前收集的`有关老师忘我工作的先进事迹,并适当进行点拨、提示,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体验的结果。

  本环节的两个内容,真正达到了学生了解老师,走进老师的世界的目的,课堂中,会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以及愉悦的体验,学生也在体验中获得了情感的熏陶,促使教学目标的逐步落实。

  (三)、畅谈思想,升华情感。

  新的课程理念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这种学习获得的知识最直接,最有效。这种参与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层层递进中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有效的突破了难点,突出了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在结束部分我播放一首歌曲“老师”,随着悠扬的乐曲、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老师?通过学生回答,引出学生从言行上对老师的理解与尊重。

  在这个过程中,指引了学生不仅仅在口头上尊重老师,还指引他们在行为上尊重老师,深化了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6

  微课作品介绍

  本作品是针对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圆锥的体积”这一知识点而设计的微课。适用于义务教育六年级即将学习“圆锥的体积”或者已经学过但仍需巩固的学生。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些学生可能通过预习等途径已经知道了圆锥的体积公式,但公式是熟知的,原理是抽象的。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而来的?怎样透过公式了解原理?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针对这个学习内容制作了本节微课。

  通过本节微课的学习,学生能突破“圆锥的体积是怎么推导得出的”这一难点,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体积公式的由来,进而更好地理解、掌握、运用圆锥体积公式,为今后学习立体几何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需求分析

  适用对象分析

  本节微课适用于即将学习“圆锥的体积”或者已经学过但仍需巩固的学生。本节内容是在学生了解圆锥的特征、掌握了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高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逐步增强,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几何知识,了解部分几何图形之间的转化方法。但学生的立体空间观念还没得到完全发展,形体之间的转化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学生的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观察法,猜想、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切身体验知识的生成和形成。

  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重难点部分,是小学学习立体图形体积计算的飞跃,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较深入地理解几何体体积推导方法的新领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重视类比,转化思想的渗透,直观引导学生经历“猜测、类比、观察、实验、探究、推理、总结”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计算公式。

  教学目标分析

  1.使学生在认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设计

  (一)定向明法。

  1,谈话:生活中有许多圆锥形的物体。

  生:今年我家粮食大丰收,爸爸他们把稻谷堆成一堆一堆的,就是一个个大圆锥。可是,这些圆锥的体积怎么 求啊?

  师:思考一下你能帮助马小兰同学解决这个问题吗!?

  2,揭示课题。

  (二)实验验证

  师:回忆一下:之前我们怎么探索圆柱体积公式的(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

  师:思考一下,我们可以怎么探求圆锥的体积?

  师:哦,是的或许,我们可以把圆锥的体积转化成圆柱的体积!

  1,估计圆锥和圆柱的体积关系。

  出示圆柱和圆锥的直观图

  师:请大家估计一下,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有怎样的关系呢?

  问:这仅仅是我们的估计,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估计呢?

  师: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吧!

  2, 明确实验方法。

  (1)实验思路:在圆锥容器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容器,看几次正好倒满,就能得出这个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

  (2)实验注意点:①装沙子要装满,又不能多装;

  ②倒的时候要小心,不能泼洒;

  3,汇报总结。

  (1)比较原来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有什么特点

  (2)结论:等底等高时,①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②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3)总结得出圆锥体积计算公式:圆锥的体积=× 底面积×高

  (三)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圆锥体积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吗?以后遇到圆锥形物体,它的体积你会求了吗?

  (四)课后巩固。

  一堆大米,近似于圆锥形,量得底面面积是18平方分米,高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学习指导

  请在预习或复习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中的“圆锥的体积”时使用本视频,并尝试在观看后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另外,相关资料还有很多,可以去网上搜索更多进行巩固。

  配套学习资料

  苏教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

  制作技术介绍

  制作PPT课件,再利用录屏软件录制过程,用摄像机拍摄实验过程,最后用非编软件进行整合。

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主要研究两类问题:一、等比数列内容的介绍及通项公式的推导。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培养独立思考和善于总结的优良习惯,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活动的要求”。

  下面我就五个方面阐述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授课内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推导。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比数列是数列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了它及其通项公式,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及前n项和的推导以及应用,从而极大提高学生利用数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的内容和教学过程对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材的处理:

  结合教参与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将《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安排了2节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根据目前高一学生的状况以及以往的经验,发现虽然这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但由于老师的讲解过多,导致学生丢失了很多重要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施趣味教学,我利用一个初中自然学科中的“细胞分裂”的问题以及课本第109页的一个典故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之后,再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设置了三个层次的问题,逐步加深学生对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的记忆和理解。由此,我对教材的引入、例题、练习做了适当的补充和修改。

  3、教学重点与难点及解决办法:

  根据学生现状、教学要求及教材内容,确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的办法是:归纳类比;叠乘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差,我把这节课的难点定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要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紧扣定义,类比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来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的分析:

  根据教学要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数学能力,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定为如下四个方面:

  (一)知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发现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运用定义及其通项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目标:

  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培养积极动脑,明辨是非的学习作风,掌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能力及互助的精神。

  (四)美育渗透目标:

  等比、等差的相似美及结构美。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师生的多边活动,在教师的‘反馈——控制’的同时,每个学生也都在进行着微观的‘反馈——控制’。”由于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建构活动才有成效,故本节课采用“发现式教学法、类比分析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全班同学分成十二组,每组4—5人,按异质分组,每组都有上、中、下三种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样,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这堂课用类比的方法学习等比数列是一种较好的学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着重提醒学生重视等比与等差数列的对比。

  四、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和时间安排:

  1、复习提问:(4分钟)

  (1)等差数列的定义是什么?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怎样?

  (3)简单回答等差数列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运用。

  目的: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类比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用熟知的等差数列内容来分散本节课的难点。

  2、导入新课:(9分钟)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两个问题:问1、细胞分裂:一个细胞,每隔一分钟后一分为二,第8分钟后有几个细胞?问2、课本第109页的典故由同学阅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教师用计算机课件演示其填充过程,并给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

  目的:由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顺序引出定义,这很自然,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强烈欲望。

  3、创设问题(27分钟)

  第一层次:(6分钟)

  (抢答):判断下列数列哪些是等比数列,如果是,求出公比和通项公式,如果不是,请说明为什么?

  1)1,-1,1,-1,……

  2)0,2,0,2,0,……

  3)1,3,5,7,9,……

  4)3,3,3,3,3,……

  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第二层次:(6分钟)

  已知等比数列的首项是-5,公比是-2,问这个数列的第几项的值为80?

  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通项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所代表的数学含义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培养学生的逆性思维能力,解决学生定性思维顽疾。

  第三层次:(15分钟)

  一个等比数列的第3项为9,第5项为81,求它的首项和公比?

  目的:让学生深刻理解等比数列定义其通项公式,并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公比的取值情况。

  一个等比数列的第2项是10,第3项是20,求它首项和第4项?

  目的:总领以上三层次全部知识,并使集体智慧个人化,书本知识灵活化: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小结:(3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练习后进行再认识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1)等比数列定义是什么?怎样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

  2)等比数列通项公式怎样?其中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是什么?

  3)等比数列应注意哪些问题?(an≠0、q≠0)

  5、布置作业:(2分钟)

  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一步巩固、提高,我布置作业如下:

  课本p128:l、1) 3)

  2、1) 2)

  4、

  思考题:

  已知:{an}、{bn}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求证:{anbn}也是等比数列。

  6、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文字化妆轻松行》这一课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一章《作家工作室》的活动四。是在学生认识了word 文字处理工具,并会在word文档中输入文字、修改文字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学习对文字的修饰,使得文字更漂亮美观;它既是对前面学习过内容的进一步加深,又为后面学习word其他功能做了铺垫,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根据小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文字化妆的基本方法,会使用格式刷工具;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 ;

  3、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文字化妆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为:使用格式刷工具;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任务驱动法,分层教学法、直观演示法、点拨法等。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探究法、情景法和体验法,给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实践、保持高度的探索欲。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环节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出示两篇文章(修改过的和没修改的)让学生仔细观察文字发生了哪些变化说说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

  2、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见解,会说出字体、字号、颜色发生了变化;认识到前一篇文字缺乏修饰而闲得单调;后一篇经过修饰而美观漂亮;

  3、老师适时地引出“大家想不想做一名文字化妆师”,给前一篇文字化化妆,把它也变得漂亮美观呢然后出示课题《文字化妆轻松行》。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一个显而易见的缺憾,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从而乐学。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还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很快地进入到学习探究的状态中。

  环节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任务一:设置标题“奇鸟趣谈”的字体、字号(链接课件)、颜色;

  1、打开老师给下发的《奇鸟趣谈》文档;

  2、先小组讨论,再动手尝试操作;

  3、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参照课本P11页“跟我来”1-2来完成;

  4、老师适时点拨:在对文字进行编辑时,一定要先选中文字;

  5、请学生演示操作方法(利用网络教室学生机演示操作)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学、自主探索、个别演示来完成本节课的新授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使用格式工具栏可以更快捷修饰文字

  字体

  颜色

  字号

  加粗

  倾斜

  下划线

  任务二: 给第一、二段文字化妆

  1、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小组自评、作品展示;

  3、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课堂重点部分,因此,第一,我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动手欲望,从而促使学生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第二,运用分层教学,照顾到学生个体差异,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任务,使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在完成前两个任务后,听讲的注意力就不集中了,为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我告诉他们,在word工具栏里有一位魔术师,它会变出相同格式的文字,问他们想不想认识接着出示

  任务三:认识魔力工具——格式刷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用多媒体软件控制学生机来演示操作方法;并思考如果想使选定的文本或对象的格式应用多次,怎么操作

  1、学生小组讨论;

  2、学生利用格式刷工具给第一、二段文字中的灯笼鸟和闪电鸟进行化妆;

  3、学生演示、师生评价;

  环节3:知识拓展

  在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后,为了巩固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早发白帝城》进行修饰;

  环节4:自我评价

  设计意图:为了促进每个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必须的,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让学生利用书中的“评价表”进行自我评价,每掌握一项内容,在表中就画一颗

  环节5: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1、教师总结本课:本节课不但学会了利用“菜单栏——格式——字体”对文字进行修饰,还学会了用格式工具栏对文字进行快捷修饰;并会用格式刷工具对相同格式的文字进行修饰。

  2、启发学生从 “文字”的美化到“校园”的美化,再到整个 “地球”的美化,增强学生的爱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认识,如有不到之处,请多指正!

说课稿 篇9

  各位老师:我说课的题目是《有序数对》.该节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供天津用)七年级 《数学》 上册第三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第一节(教材86页—88页).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起始内容,是学生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的学习,为以后学习直角坐标系和研究函数的运动变化奠定知识基础.虽是初始内容,但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数对”表示点或事物的位置的意识以很浓,只是谈到“有序”感到陌生.这些知识积淀,为完成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本节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符号感,是“数”向“形”的正式过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是描述解决实际生活中事物、问题的重要工具,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方面:目标分析.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内容的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理解有序数对的概念,能说出一对有序数对的实际含义.

  2.根据一对有序数对在坐标平面内能确定一个点,根据一个点能写出一对有序数对与它对应,渗透一一对应关系.

  二、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研究实际生活中座位位置的确定方法的活动,让学生树立“数“与”“形”统一的.数学思想.

  2.通过研究有序数对的含义,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参于活动,同学间协商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知识的精神.

  2.通过对有序数对的研究学习,进一步感悟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树立刻苦学习品质.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品质.

  结合以上目标,我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发展的宗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有序数对的含义,熟练、科学的达到“数”与“形”的统一.

  2.教学难点:“有序数对”中“有序”的含义.

  为了更好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我在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座位、找路线等活动,探究有序数对的含义.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合理设疑、启发引导、解疑点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三方面: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我认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基本元素.教师的教是围绕着学生的学展开的,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教之下进行的.数学研究性活动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载体.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我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教法

  我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注重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结合目标,针对我班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和教材插图合理设疑、巧妙点拨.适情设计梯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将采用以下方法:

  1.引导发现法:在活动中让学生观察所给图片,带着问题思考、探究知识,体悟有序数对的作用,感触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调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适当梯度,合理设疑法: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它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我结合目标和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合理设疑、提问,引导学生完成学习.

  3.合作交流,协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我的引导下,采用学生个体探究、小组内交流的学习形式交叉进行,以逐步突破重难点,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合作意识,树立学习信心.

  4.练习巩固法:合理选配习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检测是否达标.以此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法

  学生是否学会、会学成为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在本节课中我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学会学习.因此我注重以下学法的指导:

  1.观察分析法:给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

  2.探究归纳法:通过学生个体研究和小组交流协作进行探究归纳,真正体会有序数对的含义,从中领悟知识的产生,归纳规律.

  3.练习巩固法:让学生树立数学重在应用的意识,检验学生掌握情况,找出差距,对症下药.

  第四方面: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明确目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请同学说出自己在班上的座位的位置,就一名同学说的例如:“3排4列”进行讨论,让学生认识它的不足,补充完善,即从左向右数,从前向后数等.再次描述自己的位置,从而体会到:

  ①数对中数应有一定的顺序,是非常必要的.

  ②在每一对数对中每一个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马上引出本节课题和本节课要达到什么目标,把课堂教学推进,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入.

  第二环节:协作商讨,归纳总结,达成目标

  结合教材中的插图,“电影院找座位”.我设置了问题是:

  ①9排7号与7排9号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②在实际生活中,诸如表示座位的数对第一个数字表示什么?第二个呢?

  ③这两个人谁是对的谁是错的?请帮助错的人找到正确的座位.通过问题,学生动脑去思考、探究、归纳,真正体会“有序数对”的含义及有序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出示有序数对(2,4)、(4,2)设问这两个数对中的数字相同,只是他们呈现的顺序不同,结合我班的座位说说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表示的是同一个座位吗?问题解决后我马上又写(3,3),这个数对中的“3”分别表示什么意义?有几个座位和他对应?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