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说课稿汇总4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地位、作用
《剪纸》是苏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17课,本节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内容和题材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在本课的创作行为中,不需要事先设定某类形象,学生主要是凭感觉和想象来进行造型,并从中获得快乐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剪纸是在纸上通过剪刻镂空成纹的一种古老的民间美术形式之一,其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剪纸历史悠久,发展同古代的风俗有直接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庆的装饰品,还广泛适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剪纸材料易得,一把剪刀,一张纸就可以为生活增彩,添喜,创作出受欢迎的作品。
本节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剪纸的艺术美,发扬剪纸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对剪纸艺术的热爱,帮助学生了解民间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方法。我在教学中运用典型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学生可根据自己头脑中了解的物体表象,进行设计构思,再加工,来表现或想象创造新事物。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能促进学生美感的形成。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希望通过学生在动手操作、尝试的过程中学习一些简单的美术理论及技法。
认识目标-----欣赏剪纸作品,了解剪纸的一般常识和中国民间剪纸的特点。
技能目标-----进行剪纸练习,学习剪纸的简单技法和创作设计方法,锻炼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了解剪纸的图案特点和用途,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大胆展开探究性学习,摸索剪纸小窍门,运用折、剪等技法进行形象表现,激发学生的表现力。
难点: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连接与完整性,做到线线相连、面面相接。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三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三年级学生对剪纸比较陌生,虽然拥有比较熟练运用剪刀的经验,但他们对剪纸的点、线、面相连的表现方法依然难以适应。因此,剪纸教学须将繁杂的内容分解后逐一学习,以达到较好的学习结果。
三、教法的选择及依据
《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三年级设计应用类型的课提出了一条活动建议: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对于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的主张是,要让学生在操作实践的过程中去学习剪纸的知识,而不是先把理论教给学生,再在理论的轮廓里实践。我主要运用两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
感知新知时,以创设情境法为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开始,我运用“海洋世界要举办时装会”为主线,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欣赏各种各种各样的剪纸造型。学生从课堂开始就被剪纸的氛围所包围感染,也通过课件的欣赏看到了各式各样的剪纸。有趣的场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解、学习新知时,以引导发现法、深入探究法为主。教师并不急于引出本课的理论,而是让学生欣赏更多的剪纸作品——剪影。让学生对剪纸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剪纸的特点。然后通过教师提供素材,进行从剪纸到剪影的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剪纸。三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剪纸,由浅入深的教学模式让原本复杂的教学变得简单。能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求知欲会更强,在欣赏和讨论中不知不觉地学习美术知识,比较符合三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形成技能时,以辅导法、练习法为主。学生在学会剪影的同时,获得很大的成就感。引导学生在这种情感的愉悦中释放创作的原动力,将更多自己的想法表现在剪影上。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过程保持敏锐的监控能力,指导学生突破学习障碍,攻克学习难关。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稍加点拨,解决学生的困惑;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即时表扬,给学生鼓励与肯定。
评价、拓展时,以多元评价法、激励评价为主。创设宽松、民主又积极的评价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老师给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四、学法指导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剪纸的制作技巧,感悟作品,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引导学生在学习剪纸过程中逐渐形成技巧并赋予巧妙的构思从而用合适的表现方法转化成作品,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从而获得知识。
五、教学设计及依据
(一)创设情景,导入剪纸。
1、教师创设情境,播放海底世界的视频:以“海洋世界要举行时装舞会”为整节课的线索,引导学生观看视频。
【海底世界视频】
2、播放鱼形的课件:“艺术大师把这些可爱的海洋生物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是哪种艺术表现形式?你最喜欢哪张,为什么?
教师小结:引出课题《剪纸》
【设计意图】:在本课之前,我利用海洋世界的一段视频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年级学生并没有接触过剪纸。而观察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课件的展示,能让学生更多的欣赏到剪纸作品,更加了解剪纸。以“海洋世界的时装舞会”为整节课的线索,能激起学生的创作兴趣。
(二)初步了解,欣赏感知
1、教师示范,学习剪影制作方法
教师先展示一些剪影图片,让学生欣赏了解“剪影”的含义。(剪影可以作为剪纸造型的一个突破口。)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剪影的制作方法。
教师总结:这种把海洋生物外形特征表现出来的剪纸方法叫做剪影。
2、然后课件出示一张海洋生物的照片,引导学生观察海洋生物的外形特点。教师在纸上展示整个剪影的制作过程。
教师演示并讲解剪影制作步骤:以金鱼为例:
(1)、仔细观察金鱼特征,在纸上尝试用铅笔画一画;
这个环节提醒学生注意: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构图要大。只有构图大,后边的剪纸环节才能更顺利的施行。
(2)、可以对造型进行夸张、变形(这一步鼓励大家大胆想象,勇于尝试);
这个环节可引申前面一课学过的关于对称美秩序美的教学内容,提示学生可以进行对称造型设计,叫做对称剪。而教师介绍的这种单独的剪影方法,叫做单剪。
(3)、用剪刀将画好的轮廓剪下来,并加上眼睛(强调眼睛是由两个半圆形成的,不能刻断)
小结设计步骤:看一看——画一画——改一改——剪一剪
【设计意图】:剪影可以做为剪纸教学的突破口。先从外形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总结绘制出剪影。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思考,从而画出造型新颖的剪影。教师通过示范,让学生了解剪影的制作方法,并从中得到启发画出更有创意的剪影。
(三)交流分享,深入研究
1、深入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制作剪纸。提问:“一样的剪影有些单调,还能做什么?”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在剪影上添加花纹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的剪纸作品。
教师出示剪纸常见花纹:
(1)锯齿纹:常用来表现刺、草以及类似的东西。特点:较硬。
(2)鱼鳞纹:用来表现鱼鳞、波浪以及类似的东西。特点:柔和,具有动感。
(3)月牙纹:用来表现衣纹皱褶、头发、纹路以及类似的东西。特点:用途广泛,变化多端。
教师补充和总结:除了上述三种花纹外,还有橄榄纹、剪刀纹、半圆纹等。在我们的剪影中,加上这些花纹。能让剪纸更加生动,漂亮,具有艺术性。
2、教师出示刚才的剪影,示范花纹的剪法:
(1)、教师取花纹中的一至两种进行简单介绍,克服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无从下手的问题:画:1、利用对称美秩序美的方法来设计海洋生物身上的花纹
2、同学们也可自己设计更漂亮的花纹
剪:1、怎样剪?可以分为折剪和单剪两种。
2、要做到线线相连,面面相接。
(2)、拿出另一张不同剪法,相同图案的剪纸,简单介绍阴剪和阳剪。
教师小结:
阴剪:图案上的.装饰纹样被(剪)去,形成镂空效果,一般要求线线相断。
阳剪:将图中的装饰花纹留下,花纹以外的部分剪(刻)去,要求线线相连。
综合剪:一幅漂亮、完整的剪纸作品往往是阴刻、阳刻相结合的,它们互相连接,互相映衬,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
3、欣赏同年龄学生作品,看看其他同学运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作品】【学生作品】【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介绍最常用的几种剪纸花纹,以此激发学生无穷的创造力。明确剪纸的花纹多种多样,没有固定唯一的答案。通过欣赏更多的同龄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体会剪纸设计的巧妙;另一方面激起学生的制作欲望,鼓励他们大胆的进行剪纸制作。
(四)拓展思路,动手动脑
教师出示课件,创设情境:“让我们也来为海洋世界的海洋生物们设计一身漂亮的衣服吧。海底世界各种各样神奇的生物层出不穷,可能有些我们还没见过呢。同学们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设计一个海洋新生物的时装。”
提出作品要求:1、用剪纸的形式为海洋生物设计一套时装
2、发挥想象设计不同图案的时装,比比谁的金点子最多
3、不能与老师做的重复,越新奇越好。
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同时循环播放剪纸作品。
【设计意图】:理解了剪纸后,再次创设情景,利用评选“金剪刀设计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让学生在愉快,放松的状态下,更好地完成本课的作业。
(五)展示评价,拓展延伸
1、展示评价:“海洋世界时装舞会”,将学生作品直接贴到做好的海底情境板上,以采访形式让作者上台介绍作品。其他同学提建议。未完成或失败作品也可说说原因。
2、课堂小结:剪纸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我们的衣服图案,文具的装饰,房间的美化等等。通过今天学习,同学们更深刻感受到剪纸的魅力,今天我们还要介绍和剪纸有关的另一件艺术品:过去,人们把剪纸往灯光下一照,觉得很好看,人们就把这种叫做灯影。后来人们用牛皮、驴皮等材料在上面剪刻画,制成各种各样的戏曲人物来进行演出。这个艺术就叫做,皮影。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教师也加强了形成性评价,旨在通过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原有水平的发展。课后的拓展作业,可让对本课感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剪纸的魅力,从而增强了本课的实效性和延续性。也为下一课皮影的学习做了铺垫。
建议:
1、 在规范中说出亮点,呈现出个性化的东西。
2、 用自己的语言说,而非读稿子。
3、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说透,不要大而化之,如“激发兴趣”,如何激发,目标达成否,用何种手段解决等。
4、 说课件占10%。用课件比不用课件好,好在哪儿?要将我们的设计体现出课件的优势。
5、 教态自然,最好能脱稿说。
说课稿 篇2
空气占据空间吗整个思路我是这样设计:理解两个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而恰恰这也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明白空气与其它物质一样是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也是一种物质。
要实现这一目标这节课主要安排: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达到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针对这节课的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空气占据空间吗?二、杯中的纸会湿吗?三、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三个环节都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望,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验证,动口解释。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空气占据空间吗?
用同学们都熟悉的童话故事“乌鸦喝水”引入,通过操作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让学生利用桌上的材料进行充分的实验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同时还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
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使学生初步理解空气占据空间。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
老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
接下来让学生小组实验,交流实验情况重点让学生解释: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进一步明确空气占据空间。 学生有了这两个充分实验对空气也象水、石头一们是占据空间的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第三个问题:空气占据空间有变化吗?
我是让学生充分利用注射器对比实验法,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得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充分的材料能让学生有机会去想、去做;充足的时间能让学生有机会去议、去说。在给学生机会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脑、灵活了他们的手,锻炼了他们的口,这样的实验学生越“玩”越爱“玩”,在玩中求乐,乐中求知,不但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无限科学知识的向往。
点评: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它有别于原来的自然学科。现行的《科学》教材,课本里的文字明显变少了,也没有什么结论性的话语,更多的是让孩子去摸索、去探究,因此我们老师考虑更多的是每节课需要组织什么样的活动,准备哪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我上《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注重较好体现以上观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灵活处理教材,正确使用教材。
教师在充分备课,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能立足教学实际,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取舍、重组后,分解成以下四个活动:(1)空气占据空间吗?(2)杯中的纸会湿吗?(3)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4)对空气占据空气的解释等。把画一画,即用图形来描述空气受力会产生压缩或扩张这一环节册去(因为空气本来就抽象,如果再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难度加大了)。这样使教学内容更加顺畅,并有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体现了用“教材教”这一课改新理念。
2、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并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究。使学生亲历问题的产生(空气也会像石子一样占据空间吗?)——猜测假设(会、不会)——操作验证(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实验:把矿泉水瓶中的水挤出;杯底塞入纸巾,杯口朝下垂直放入水中,看看纸巾是否会湿。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一现象)——得出结论(“空气”同“石子”一样也占据空间)……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教师已成为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在问题面前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在探究科学的道路上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也正因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富有挑战性的探究场景,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才会高涨,学习才能做到入境、入心,也才有那感人的一幕,即学生发自内心的心声:“太好玩了”!……这正是科学课程所要达到的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3、注重合作学习,培养良好习惯。
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本节课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注重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良好习惯:(1)学会倾听。课中老师引领学生在与他人交谈时,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听取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听清老师的要求及提问,使其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2)学会表达。仅仅会听还是不够的,课中教师能激励学生充分表达,为学生彰显自我,体验成功搭建了平台;(3)学会质疑。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比如在肯定别人优点的同时,敢于质疑,积极辩论,最后达成共识。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中国的大国地位》是人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第二课第二个框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声音很响亮》这一内容,中国为什么能在世界上发出响亮的声音,重在原因之一就是中国是个大国。因此,这一框题的内容既是对前一内容的延伸又是对前一内容的升华。同时,这一框题中的有关中国的发展成就、贸易大国地位等内容又紧扣时政热点,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因此,本框题在本教材中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框的内容和结构,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世界的影响,能够通过事例来说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鲜明特点, 从而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知识能力目标:知道中国是世界多极化中的一极,了解中国的大国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内容为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贸易大国。
2、 教学难点:(同上)
依据:上述内容紧扣时政热点,是中考必考内容。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实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四、说教法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来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由于本框题内容是学生非常感兴趣而急切想了解的话题,抓住这点,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2—3分钟)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中国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活动的相关资料来导入新课。
这样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旧知识,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望。
2、讲授新课:(35分钟)
整堂课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在讲解第一部分的时候,我首先通过展示“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
和“世界上国土面积位于前五位的国家”两幅图片,使学生比较直观地认识到中国的“大”;然后通过展示经济发展图片、嫦娥一号发射视频等方式来说明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和科技发展,通过播放08年奥运会有关视频及设置情境让学生谈感受(畅所欲言)的方式来认识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再引导学生体会身边的变化,如城镇建设、家庭生活等,感受中国各方面的发展进步;最后,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还不是经济强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矩,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在进行第二部分教学的时候,主要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了解安理会的职权,及中国如何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特殊的国际地位。
第三部分“是贸易大国”。我首先通过设问:“你知道我们身边(市场上)有哪些国外品牌?”、“中国有哪些产品走向世界?”来感受中国的开放,然后通过展示著名商标、播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视频和《中国制造》纪录片的片段来强化上述感受,最后,通过列举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来突出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
上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乏味的知识趣味化。
3、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板书:
①人口多;
②面积大;
③发展快、综合实力强。
2、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会
3、是贸易大国
①国外产品进入中国;
②“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4、课堂小结,强化认识。(2—3分钟)
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单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并且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品格。我将通过梳理本课内容,来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5、布置作业。
课堂讨论:请用五个形容词写出你对“今日中国”的印象。
课外作业:列举事例,说明中国的发展有何具体表现。
(结束)
各位评委、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请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染色体变异》。这节内容要两个课时,我这里设计第一个课时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之一,在本模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巩固了《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又为本章第3节《人类遗传病》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
(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
(2)理解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
(3)教学重难点:
①染色体组的概念。
②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③染色体组数与几倍体的区别与联系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和温故知新、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情感与价值:
通过了解在自然或人为条件下,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三、说教学方法
1、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已经学过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过程中染色体的数目和形态变化规律。(本节课可在此基础可进一步演绎出染色体数目变异)
(2)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是本节课学生理解染色体变异引起生物性状变异的基础)
(3)思维特征:高一学生已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但更为严密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还有所欠缺;学生独立对复杂问题的分析概括能力还不强,这需要以小组为团体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2、教学方法的设计:
本节课,我以“以学带教”为基本理念,以“先学后教、先练后学”为支撑,以导学案为载体。课前通过学生看书,自主完成导学案左侧基础知识的学习;课堂上通过小组前20分钟的合作探究学习,对导学案右侧的难点的学习达到提升的目的。学生始终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主动学习、协作学习。
坚决实行“三不讲”,1是学生一看就会的坚决不讲;2是学生看了不会但和同学探究就会的不讲;3是教师讲了学生不会的不讲。这节课中,我更多的是倾听者和点评者,是学生是学习的合作者。
3、学习方法的设计:
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课前自主学习为基础,探究学习为载体,以课堂展示为核心,教师点评为标准,这样学生学习了知识,提高了综合能力,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1导课阶段:
新课的导入如下:
复习提问:1.基因突变导致生物变异的原因是什么?
2.基因是什么?它和染色体又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
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正常情况下,染色体结构和数量是稳定的。但在自然条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结构和数量均会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这就属于染色体变异,今天我们学习染色体变异。这样就导入了新课。
2、检查自主预习情况
对导学案上的基础知识,学生课前通过自主预习完成,学生认为重要的知识在教材上做好标记。老师课前收齐批阅,即时掌握学生在预习过程存在的问题,便于上课时有针对性的讲解。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自学中还不懂的问题做好记录,在小组讨论时提出,由小组合作完成。
3、带任务的分小组协作的探究
对于相关知识的综合、提升由导学案右侧部分来体现。这部分知识难度较大,需要小组的同学协作探究完成。
每个小组均要完成右侧的所有问题,并做好讨论结果的记载、整理工作。
4、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
20-25分钟后,由各小组选派代表,到讲台上展示该组讨论的成果。本学案共6个探究思考,任务划分为:第1小组展示探究思考1,第2小组做点评或质疑;第2小组展示探究思考2,第3小组做点评或质疑;…… 学生展示期间,老师是“倾听者”,当学生讨论不深入或不到位时,老师即时发言“我有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跟上,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5、课堂小结
本课最后5分钟,由学生或老师对本节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强调。
五、教学评估
1、课课反馈
主要是通过课堂练习形式,进行检测。
2、自我学习评估
通过导学案最后的“本节内容自我小结”和“你还存在的问题”,课后反馈给老师,老师通过自习辅导时,个别答疑。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设计这节课的基本理念是:
1、真正让学生自主性学习、协作性学习,让学生带着任务主动性的学习,老师只是“倾听者”,和引路人。
2、体现“以学带教”、“先练后学”、“先学后教”的思想。
对老师的要求:
表面上老师在课堂上的任务非常轻松,但老师编制导学案的质量、老师对突发问题的应对、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等要求非常高。老师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精品】说课稿汇总4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