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九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的课是《统计》,《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的知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统计经验,以及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方块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教材通过提供动物投球场景,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引出不同的分类,从而得到不同的统计结果。接着呈现相应的统计表让学生整理数据,并思考分析两次统计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验到不同的统计方法。“想想做做”中的练习则强调实践与交流,让学生再一次全面亲身经历统计的完整过程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解决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体验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并学会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教学难点是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四、说教学流程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分三大环节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借助多媒体创设小动物投篮场景,通过谈话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然后交流,看到了什么?这样设计,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主动进入学习状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统计的需求,为新课的探究作好铺垫。
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分三个层次组织教学。
第一层次合作交流,经历统计全过程。首先观察花盆,统计出不同颜色的花有多少朵。这样设计,呈现了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意义,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因为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就要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处理数据。接着组织学生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分小组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统计表的填写。统计知识的教学强调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我这样设计,自然地让学生经历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提高了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而且通过多次组织交流活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体会,从而积累统计活动的经验,掌握一些基本的统计方法,获得成功的体验。
第二层次是画统计图。首先出示同学们喜欢小动物的统计表,从统计表画出统计图。学生尝试活动,发现格子不够,然后想办法,讨论发现一格表示2人的方法。
第三层次应用统计数据,解决问题。从画得统计图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设计,重在让学生学会应用统计数据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统计的价值,进一步体会到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联系实际,巩固深化。
结合书中的习题,我安排了一道联系生活的又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次结合“想想做做”第1题,组织学生调查11月份的天气的情况,并在小组内画统计图,最后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你还想知道什么情况?明白了什么?这一练习通过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收集、整理、分析数据,使学生知识得到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二层次是拓展延伸。根据已学内容一格表示2人的方法,出示一格表示5、10或者更多的单位的统计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和媒体优势,选择、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统计素材和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在统计活动中采用了让学生主动探索、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分析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经历数据信息处理的全过程,突出了统计活动的本质,学生在全程参与中不仅掌握新知,发展能力,同时又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今天我想和大家交流的是一堂写作课《爱,一直都在》。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综合性学习写作课,“献给母亲的歌”。是在学习了课文胡适的《我的母亲》、课外阅读老舍的《母亲》之后,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感受爱、理解爱、奉献爱。通过本课多侧面的认识母亲,体会母亲的关爱,培养孝敬母亲的情感;全面了解母亲一生的酸甜苦辣,能够理性的思考母爱;培养用多种方式(实践、口语表达、写作)表达情感的能力。
二、说学情
从年龄发展阶段来看,八年级学生自我意识加速发展,独立性增强,他们对父母的教育方法有了自己的评价。但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又导致他们看问题的偏颇,从而引起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与父母交往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部分学生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爱而不知回报。
从写作实践来看,学生写作的困难主要是缺少素材或不会积累素材,尽管母亲是自己最熟悉的人,作文时还是搜肠刮肚、编织故事,文章干巴巴的,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缺乏真情实感。我曾经在教学中总结过一个笑话:学生笔下的妈妈们统一干三件事,感冒发烧,半夜送医院,凌晨守床头;放学暴雨,送伞湿自己,背过臭水沟;考试砸锅,不但没臭骂,安慰暖胸口。
三、说教材处理
针对以上情况,我对教材进行如下处理:
1.将情感激发的重点放在了解母亲上。原来教学本课时,将课堂重点放在激发对母爱的体验上,但是这样缺乏了对现实生活中母亲的了解,这种对母爱的体验容易流于形式,变成了名家名篇名句做代言的局面。在本堂课的45分钟里,学生要做到透彻地了解母亲是不可能的,但我希望他们能意识到母亲的社会身份不仅仅是儿子的妈妈,她还是妈妈的女儿,丈夫的妻子,以及公司的职员等等。也就是说,母亲不是仅仅为儿女而存在的,她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她对儿女的爱不是天经地义的,是伟大的无私奉献。
2.将写法指导的重点放在如何观察和体验上。如何了解母亲,就从日常生活的观察入手,观察母亲的外貌、言语、行动等等,在观察的基础上,体验母亲的内心世界,感受母亲对生活的态度,对自己的关爱。
四、说教学设计和学法指导
1.导入
老师深情讲述汶川大地震中的伟大母亲。当救助人员发现她时,她已经死了,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这是世上最伟大的死亡姿势:她双膝跪地,身子前倾,双手着地支撑身体,成匍匐姿势,身体被压得变形,成为人与大自然抗争的雕像。后来,救援人员在她的身子底下发现,有个孩子还活着。人们小心翼翼地清理开她身上的废墟,从她的身下抱出被小被子裹着的孩子,约三四个月大,孩子完好如初,还在安静地睡着。医生准备给孩子做身体检查,发现被子里有一部手机,屏幕上有一条妈妈留给孩子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一个伟大的母亲,纵使双膝跪地,身体变形,她也要撑起孩子那一方狭小的摇篮,让孩子甜甜地安然入睡!正是她的这个本能反应,让所有的中国人在这一刻记住了她——母亲。如果让我来歌颂世间最崇高、最伟大的人,那么我首先选择的就是歌颂母亲。今天,就让我们谈谈对母亲的了解,把感受到的母爱说出来,把对母亲的感激唱出来,把对母亲的爱写下来。
(学生学法:本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以深情的讲述激活学生的认知,,在事件的感染下自然地打开自己的心门。)
2.不同的母亲.相同的爱
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收集资料,感悟深刻母爱。学生所说的母爱都是生活中最常态的母爱,来自于母亲的天性,如何让他们体会到母爱的无私博大,无处不在的资源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导学生从新闻报道、影视音乐、文学作品三方面查找有关深层意义上的母爱资源。设定如下任务:边浏览边将感动你的内容保存下来,可以选一张感人的图片,写上自己的心里话,或是摘录一段文字,配上自己的感受。
学生制作好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将学生在动手制作中对母爱的深刻领悟,加以总结提炼:原来生活中的母爱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脉脉温情,又有着理性的光辉。
(学生学法:这一步,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积极参与中感知、感受母爱)
3空气.母爱
一千位母亲有一千种爱,一千种爱却是同一种情怀。从同学们的感受中老师不难发现:即使有时儿女们再不能理解母亲,,母亲依然会用博大的胸怀包容一切,然而沐浴在母爱中的你们真正了解自己的母亲吗?
其实妈妈也曾年轻过,也曾美丽过,不,应该说一直很美丽,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现在让我们的记忆回到最初的年代,那个属于妈妈的青春年华!我们的妈妈漂亮吗?大家的手里都有一张妈妈昔日的照片,和大家说说照片背后的故事吧!
为妈妈昔日的照片题写标题,说说妈妈年轻时对于事业和生活的梦想和追求
展示母亲对孩子倍加呵护的图片
(学生学法:配以课件展示一个孩子从摇篮中婴儿蹒跚学步、学会走路,再到背起书包去上学这一成长阶段中母亲精心呵护与照料的画面,让学生重温童年生活的美好,感受最初的浓浓母爱,拉近与母亲的距离。)
布置任务:仿写汪国真《感谢》中的一段诗文,把你对母亲的独特认识与感恩之情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4以后.我的爱
有了上面情感的层层深入,转而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其实,妈妈从你们出生那天起,就把整个世界都作为礼物送给了你们。作为回报,你们又做了些什么呢?从而完成了对学生由知识到行为意识的引导.
当你1岁的时候,她喂你并给你洗澡,而作为报答,你整晚哭着。当你3岁的时候,她怜爱地为你做菜,而作为报答,你把一盘她做的菜扔在地上。 当你4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下彩色笔,而作为报答,你涂满了墙与饭桌。当你们14岁时,作为报答,懂事乖巧的你们为自己亲爱的妈妈洗了一次脚。有没有哪位细心的同学留意过妈妈当时的表情?(有些难为情?感动?欣慰?)想知道你们的妈妈会对你们说了些什么吗?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学生学法:课前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任务,给妈妈洗脚。用视频记录母亲的幸福瞬间和灿烂的笑容,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官冲击,此时配合舒缓的音乐,将课堂的气氛推到高潮。)
最后以书写叶片型的卡片的形式,让学生的情感得以释放,此时的他们写作已经不再是一件难事,而是一种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
说课稿 篇3
《边城》选编在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小说单元,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是高中小说学习的'起始点,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沈从文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在《边城》里,通过湘西的青山绿水、古朴醇厚的世俗人情,通过男女之爱、祖孙之情、兄弟之亲、睦邻之意生动的表现了他心中的缠绵质朴的爱和人性的美,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小说是以人物刻画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个基本要素。通过《祝福》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学会了通过小说三要素来鉴赏小说,特别是三要素中人物里的肖像描写和对话描写,在这篇小说的学习中,教师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指导,这对学生今后鉴赏和把握小说起着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
说课稿 篇4
一、课程标准分析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有关本节内容是这样叙述的:“通过常见实例或实验观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本节课需要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两种方法表示力.留教材分析
力的概念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是本章的重点.本节课在知识技能方面,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三要素以及力的单位.但力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可能在一开始就完整地建立起来,要有一个逐步加深和扩展的过程.因此,教材首先通过一些生动的情景图片,使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事例中领悟到力的存在,并引起学生对其共性的思考,通过分析、归纳,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从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能找出施力物体、受力物体,进而通过各种熟悉的体育项目分析力的作用效果(改变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形状),再以打开房门为例提出力的三要素,学习描述力的方法(力的图示),使学生逐渐地认识力.
二、教法分析
本节教材中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体育项目为基础,教学中不要局限于课本上已有的素材,更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开展教学,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在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是教学的难点,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结论,要注意引导分析归纳.本节课的教学中,还要加强实验和设计各种活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体验,是形成力的概念的基础.
由于日常所说的力具有不确定的广泛含义,而物理学中对力的概念的界定严格而狭窄,教学中要注意纠正对力的一些不恰当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在认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同时,要体会“作用”两个字的具体内容,知道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是力作用产生的效果,物体造动状态的变化也是力作用产生的效果.
三、学法分析
在理解力的概念时,由于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习时要联系实际,体会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通过实验或实例来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也可以从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力的存在,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在理解力的三要素时,通过生活中开门(关门)等实例得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在用图示表示一个力时,要学会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两种方法表示力.
四、教学目标
睇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五、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物理学科的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说课稿 篇5
这次作课,我教的是冀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第12课《瘸蝉》。
《瘸蝉》以时间为线索,记叙与描写相结合,并巧妙地运用了对比。作者让人不知不觉中感悟一个深刻的道理:一方面,好心未必能办成好事,善意却有可能带来了悲剧;另一方面,痛苦与挫折是成长旅途中不可缺少的财富。
这组单元的主题是感受智慧的启迪,而本文是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的好课文。今天我所上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下面我来说说这节课设计理念:
一、基本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明确一点,那就是: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目标的陶冶思想情操,启迪智慧。《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的综合能力是阅读技能的分项训练逐步形成的。本节课就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启迪智慧。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学习从关键词入手有条理的复述课文的方法。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文中重点词句。
3、通过课文具体的语段的品读,感受蝉蜕变过程的痛苦与煎熬,感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述。(重点)
4、领悟这篇文章所蕴含的道理,从中获得启示。(难点)
三、教法:
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我力争做到: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变为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文本中的内涵。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启迪智慧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四、学法指导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师要成为“善教者”,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根据本课特点,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以下方法学习课文:
1.以重点词为索引,以词绕文,串珠引线,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述线索,学习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教学设计
1.复述导入
复述课文的目的在于温故知新,为深入探究文章的内涵作准备,使教学前后衔接。首先请学生填写课中词,回忆课文语句。接着指导读词,读出词中的情感。在读懂、读出情感的基础上尝试有条理地复述课文,是思想、语言表达相互融合的一项综合能力训练,也是本课教学突破重难点的重要一环。
2.导之以读
语文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因此本课时通过提问导读课文,使学生知道同样是经历蜕变的蝉的幼虫,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局?是什么导致了这种不同的结局?为进一步深究因果、回答问题奠定基础,达到以读代问、以读代答的目的,具体感受课文中的内涵。而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感悟读、重点词句的品读,都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3.导之以思
这篇课文中所描写的蝉蜕变的过程确实是激烈、痛苦、让人于心不忍。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去体验那种煎熬呢?首先我让学生独立去读、去批注、去感受。而后,我展示了一组蝉蜕变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去感受。抓重点段,引导学生细致品读,自读思考,感悟蝉蜕变过程中的所要忍受的痛苦与煎熬,从而明白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帮助这只蝉。思考之后进行批注与交流,珍视学生潜心读书、认真思考的点滴感悟。
4.导之以悟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成长的体验。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接下来的拓展环节启发学生思考:在为蝉惋惜的同时,你感悟到了什么?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注解,把自己的人生当正文”!
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口头的表达能力。
5.导之以说
在学生充分交流阅读体会后,引导学生大胆想象,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表达,将课文内容进行拓展,把自己设想成那只瘸蝉,换位思考,进行说话练习,使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进一步提高认识、升华情感,引发共鸣。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内涵,也把文章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了。
遗憾的是教学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的重要性没能很好的发挥,学生互相质疑的积极性没能开发出来,课堂氛围调动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定会把每一步都走扎实,使语文课丰富起来!
我真诚地希望:我的每一节语文课都能陪伴孩子们度过一段轻松快乐而有所收获的时光!
说课稿 篇6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成吉思汗和鹰》。我将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教材分析:
《成吉思汗和鹰》一课选自北师大版小学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面对错误”。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代伟人成吉思汗在狩猎时饥渴难忍,好不容易找到了水源,接水时却被他宠爱的老鹰四次打翻水杯,气急败坏的他一怒之下射死了老鹰,最后他知道自己错怪了老鹰而懊悔不已的故事。本文的故事虽然离学生实际较远,但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感人,故事性很强,寓意深刻。
设计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教师采用“思—问”方法,提问做到精、明、引、逐层深入,以问促思,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并将本课学到的道理引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构建有效的“思问”课堂。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预习中基本能自学掌握生字词,查阅和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写出简单的阅读批注,但大部分学生在抓关键词和句子,写出阅读感受方面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汗、狩、腕、拧”字的读音,理解“满载而归、一饮而尽、宠爱、气急败坏、懊悔不已、小心翼翼”等词语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学会画情节曲线图;
3、抓关键词,体会成吉思汗四次被打翻水的心情变化,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
4、通过成吉思汗射杀鹰的教训,懂得“永远不要再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对待错误要认真反省、总结教训。
教学过程:
一、兴趣开启思问之门首先由趣味问题导入,引入课题,并板书。我会提出一个精确的问题:成吉思汗是一位怎样的人呢?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汇报人物背景,全班进行交流,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教师提出自学要求:学习生字词,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鼓励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说。
二、明确问题,集思广议我会提出明确的问题:用四分钟进行小组讨论,拟出表事情发展的顺序的小标题,并试着画情节曲线图。由于学生是第一次画情节曲线,可以引导学生找出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指出高潮部分的曲线应该最高,最后由学生汇报教师示范出情节曲线的画法。
三、抓住问题,逐层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在预习中提出的疑问和读出的感受,让学生汇报批注情况。老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批注情况进行灵活的引导教学,特别是要抓住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应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引导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
1、学生可能会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比如成吉思汗犯了怎样的错误,成吉思汗为什么犯错误,成吉思汗是怎么样对待错误的,这只鹰是只怎么样的鹰,成吉思汗会对死去的鹰说什么等问题。简单的问题可以通过互相交流的方式来解决。
2、当学生谈到成吉思汗为什么会犯错误的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默读等10—18自然段,提出第一层问题:成吉思汗为什么要射死鹰?这个问题学生比较容易回答出答案:成吉思汗是反复地四次被老鹰打翻水杯,一怒之下射死了老鹰。紧接着提出第二层问题:为什么鹰第一次打翻水杯成吉思汗没有射死它?学生会联想到成吉思汗认为老鹰在跟自己开玩笑,并没有在意。这个时候成吉思汗“没
有生气”,在黑板上板书这四个字。然后提出第三层问题:成吉思汗心里是怎么变化的呢?学生会找出“有点生气”、“真的生气”、“气急败坏”这几个关键词,教师板书,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成吉思汗心情的变化。例如成吉思汗在“真的生气”时说了两句话,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朗读,学生朗诵语气比较平淡,教师就要示范带感情地朗读,让学生领会在朗读中读出成吉思汗的心情,然后全班再一起朗读。例如在讲到“气急败坏”这个词语的时候,在学生领会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替换词语,如“火冒三丈、暴跳如雷”等,这样可以利用近义词的方法,让学生理解气急败坏的意思,从而达到体会成吉思汗心情的教学目的。
3、当学习到成吉思汗发现毒蛇的时候,同样是三层问题:他心情是怎么样的?你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你能用别的词语替换一下吗?引导学生抓住“愣住了”、“呆呆地”、“懊悔不已”、“小心翼翼”这几个词语加以理解,体会成吉思汗懊悔不已的心情;
四、思行合一,拓展延伸在学习成吉思汗最后悟出的道理的时候,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永远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这句话的理解,举出实例与大家分享,将书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最后教师小结:成吉思汗在面对错误的时候,没有一味地苦恼,而是积极面对,并从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如果每个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冷静面对,三思而后行,会减少很多悲剧的发生。
这节课的板书是课题、情景曲线图、成吉思汗四个心情变化的词语和最后得出的结论。布置课后作业拓展:
①、关于面对错误的名言警句积累诵读。(语文天地中的3句;课外的如:浪子回头金不换;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
②、阅读《负荆请罪》。
通过课堂问题的引领来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以问促思,构建有效的思问课堂,培养孩子具有正确的判断力,独立的思考力,卓越的表现力,为孩子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说课稿 篇7
《位置与方向》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数学常识,实践性、应用性很强,有力的体现了新课标中指出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这一基本理念。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有关方向知识的巩固和应用,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xx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xx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
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
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5、教学准备:数学书本,每组学生一张校园平面设计图,学生按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就坐。
五、教学过程:
数学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学生体验探索、实践活动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课的一开始,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在班级内的位置;介绍完自己后,再把你前后左右分别是谁也介绍一下?;转个方向再次介绍,从而引出“为什么同一个人,他一会在你的左边,一会又是在你的前面呢?让学生体会到用前后左右描述位置有一定的局限性。从而引出新课,用东南西北来描述。
教师板书:东南西北
【课始师生的谈话,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为后面认识东南西北埋下了伏笔,同时顺利地导入了新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第一层次: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
让学生介绍自己所知道辨别方向的方法,如:看太阳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这两种方法在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等等。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辨别生活中的东南西北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坐在教室里,你能辨别现在的东南西北吗?
我给学生出示了三个活动内容:
1、你首先找到的是哪个方向,用什么方法找到的?
2、你是怎么根据这一个方向辨别出另外的三个方向的?
3、你知道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吗?学生依据个人的不同经验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有的先找到了东方,那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西方,那是太阳落下去的方向,有的先找到了北方,那是北极星的方向。然后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如听口令做动作等,感知南与北相对,东与西相对。此时,教师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东南西北是按顺时针的方向排列的。这里教师不对学生做统一的要求,尊重学生不同的思维习惯。接着让学生说一说教室的东南西北四面墙上都有些什么?将物体与方向建立联系,有利于学生对方位的记忆。
认识了东南西北,接着我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东南西北分别坐着谁?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不同方向的认识。接着我让讲台前的学生进行介绍,同时变换方向进行介绍,学生可能会受前后左右相对性的影响,认为方向也会因为转个方向,而使自己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通过探讨使学生明白,方向是固定的,不会因观察者的朝向而发生变化,从而使学生区别前后左右的相对性。
随后安排一个开火车找方向的小游戏,让学生闭眼想象,睁眼判断,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三层次:辨别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课前,我带领学生进一步熟悉了校园,让学生说一说校园中的建筑物在学校的大体位置。然后发给每个学生一张画好方格的校园平面图,让学生以操场为中心,先确定操场四周的四个方向,再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物体补充完整。
学生独立设计,反馈。预计学生中会出现上方定为东南西北的都有,让各种不同表示方法的同学做一下介绍,从而引出为了统一,方便大家观察,地图一般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设计的。
教师板书: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让学生亲身经历画平面图,统一平面图方向的过程,感受方法的多样性,明确了统一方向的必要性。实现了从实际方向向地图方向的迁移,注重了对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探究。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本环节主要设计了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
1、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周海军和王小娟同学上学可以怎样走?(练习一第3题)
2、出示北京天安门广场及四周建筑的照片和相应的平面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各建筑物之间的位置。
【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知识运用实际生活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课到此时,我想每一位学生都有很多的收获与想法,让学生说一说本课的收获与遗憾,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遗憾,因为这是急需解决的。
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本节课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各种活动贯穿其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教学中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活跃。这一课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的有效引导,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谢谢!
板书设计:东南西北
北(上)
(左)西—|—东(右)
南(下)
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做什么事最快乐》是国标本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童话故事。故事讲的是一只小青蛙想弄清楚做什么事最快乐,分别问了啄木鸟、水牛、蜜蜂、妈妈,最终找到了答案。全文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叙述,其中二、三、四自然段结构相同,适合学生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图文并茂、富有童心童趣,形象地描绘出小青蛙寻找答案的经过,就像一部活的童话剧。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2、认识到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最快乐,学会关心别人。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啄木鸟、水牛、蜜蜂的话来理解妈妈的话:“做对别人有用的事,你就会觉得最快乐。”
三、教学准备
1、准备头饰。(小青蛙、妈妈、啄木鸟、水牛、蜜蜂)
2、情境图。
[说教法学法]
一、创设情境
1、低年级学生往往通过感性认识获得表象,运用表象进行“形象思维”,因而创设故事情境在教学中十分必要,它让学生从感受形象开始学习,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
2、本文是一个情境性很强的童话故事,而且图文并茂,根据这一教学特点,可运用音乐渲染情境,用图画再现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把握情境,进入角色,兴趣盎然。
二、自主合作学习
1、自主性
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应该让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变为学生的“选择性”,建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例如:合作伙伴的选择、角色扮演的选择、练习内容的选择、作业形式的选择等等。
2、合作性
良好的学习气氛能激发学生莫大的学习热情。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之后,能较自由、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个性存在着差异,再加上个体选择又存在着差异,生生互动、优势互补,必然使学习形式不断丰富,学习内容不断充实,从而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悦地完成学习目标。
[谈教学设想]
本课的教学就是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插图、头饰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角色,从而认识到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最快乐。在教学时,教师该如何组织好教学来突破这个难点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与其教师细致地分析讲解,不如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应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读书和思考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对孪生姐妹。边读边思,边思边读,入情入境,领悟语言表达之精妙,获得情感体验之愉悦,这是熟读精思所带来的无穷乐趣。教师要敢于放手,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自由、充分地读书,并不失时机地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深入到具体的语文情境中去读读、想想、演演、悟悟。同时,低年级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就得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去锻炼,逐渐学会读书。
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标准》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裨益。讨论交流需要充裕的时间,在学生分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捕捉各方面的信息,充当“主导”的角色,主动参与交流讨论,教师要凭借自己的教学机智,把握好交流讨论的时机。课文中青蛙妈妈的话是点睛之笔,是理解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青蛙妈妈的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体会课文的内涵。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时间。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可以大声地读书,可以静静地聆听,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地表演……课堂不再是少数人的舞台,而是全体学生的乐园。教学小青蛙与啄木鸟、水牛、蜜蜂的对话时,学生在读读、演演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在学完课文后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联系生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说话的情境。在活动中学生能够主动地说、准确地说、流利地说、生动地说,使语言训练与知识巩固、情感体验相得益彰。
[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教师面带微笑看着学生,静等几秒钟)师:老师心情怎样?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快乐?
2、学生自由猜想。师:我觉得能为小朋友服务,是我最快乐的事。
【师生融洽的交谈,不知不觉把学生的思维带入本课的学习内容,教师有意识地把为别人服务的意识渗透进去,为体会课文内涵作铺垫。】
二、复习导入
1、师述:小青蛙为了弄明白做什么事最快乐,它去问了谁呢?(板书:啄木鸟、水牛、蜜蜂、青蛙妈妈)
2、过渡:小青蛙找到答案了吗?让我们一起跟着小青蛙去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的2至4自然段,看看小青蛙从这些小动物身上找到了哪些答案?
【教师改变原来个别学生读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仔细地听,培养学生的良好读书习惯。】
2、交流。(板书:捉虫子、耕地、采蜜)[多人说]
3、过渡:为什么啄木鸟觉得捉虫子最快乐,水牛觉得耕地最快乐,而小蜜蜂觉得采蜜最快乐呢?
四、细读课文
1、请小朋友再细细地读一读课文2至4自然段,读完后同桌讨论讨论。
2、啄木鸟为什么觉得捉虫子最快乐?(看图说)
3、啄木鸟在捉虫子时会想些什么呢?
4、指导朗读:谁愿意来当一只快乐的啄木鸟?可爱的小青蛙在哪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5、水牛爷爷为什么觉得耕地最快乐?它一边耕地一边会想些什么呢?
6、现在你知道蜜蜂妹妹为什么会觉得采蜜最快乐呢?
7、谁来当那勤劳的水牛爷爷?欢快的小蜜蜂谁来演?一起来读一读3、4小节。
8、让我们一起带着快乐的心情把课文的2至4自然段读一读。
【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学时:营造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读读演演,深入体会课文内涵;组织小组讨论,合作表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演为手段突破了难点。】
9、小青蛙从啄木鸟叔叔、水牛爷爷、蜜蜂妹妹身上找到了不同的答案,它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它就回家问妈妈。它是怎么问妈妈的呢?
10、指名读第5自然段。(要读出奇怪的语气)
11、我们一起做一只困惑的小青蛙读一读第5自然段。
12、青蛙妈妈是怎样告诉它的呢?(出示妈妈的话)指名读、齐读
13、课文中谁在做对别人有用的事?(老师在纸上用直线画出重点句,同时指板书)
14、完成填空。齐读。
15、听了妈妈的话,小青蛙明白了:只有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才会觉得最快乐!你知道青蛙做什么事最快乐呢?(板书:捉害虫)
五、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在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吗?
2、在你身边哪些人也在做着对别人有用的事呢?
3、学完课文,小朋友,你觉得自己做什么事最快乐?
4、小朋友说的都很棒,老师希望你们时时刻刻都能做对别人有用的事,相信你们每一天都能过得很快乐!
【针对低年级学生表达、理解能力较差的现状,用循序渐进的说话练习进行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在活动中学生的语言训练与知识巩固、情感体验相得益彰。】
5、今天老师把啄木鸟叔叔、水牛爷爷、蜜蜂妹妹、小青蛙和青蛙妈妈也请到了我们教室,谁愿意来演一演?
6、这几个小朋友演得真好,让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课后小朋友五人一组自由组合也来演一演,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比一比,哪一组小朋友演得最好!
板书设计:
18、做什么事最快乐
啄木鸟 水牛 蜜蜂 青蛙妈妈
捉虫 耕地 采蜜 ( )
说课稿 篇9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这么多年来,《梅岭三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见这一课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领会诗歌所抒发的豪壮的情怀
2.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诗歌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根据这些情况,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掌握诗的思想内容及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品味诗的语言的准确、生动和音乐性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
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以学生朗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把这堂课分为:导入新课、把握语脉、品味语句、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五大版块。
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首先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单介绍他的生平,让同学们初步了解陈毅这位“元帅诗人”。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接着学习小序,让学生了解这组诗的写作背景。根据小序提出问题:小序交代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二、把握语脉
1.听三首诗的范读录音。
听的时候,提示学生听清重音与语调,听完后让学生自己朗读。
2.学生朗读全诗,回答下面二个问题。
①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再明确答案。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这三首诗有一个宏观的把握。
三、品味语句
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我如准备何突破本文难点,我的设想是:提出问题,给学生搭个知识平台,引学生思维上路,分三步来化解本课难点:通过几组词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通过分析诗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生动性;通过分析诗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1、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并学会、体味这些词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针对第一章设计了这个问题: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表达作用,如果换用括号的字好不好?为什么?
此去泉台招旧部(集、收、率)
旌旗十万斩阎罗(打、杀、伐)
通过“招”、“斩”与括号内的字的比较,学生就会认识到一些字、词的恰当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②针对第二、三章设计了第二组问题
a.“此头须向国门悬”,一个“须”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b.“捷报飞来当纸钱”的“飞”字换成“传”“飘”“交”字行不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c.“投身革命”改为“参加革命”可不可以?为什么?
通过这几个题目的练习,第一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2.为了攻破第二个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生动性,我设计了下面这个问题
这三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通过这个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诗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给诗赋予了生命力,使诗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了。
3.为了使学生能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以第一首诗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的韵律,从而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通过以上几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变被动为主动地吸取知识,使我们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的化解“水到渠成”而不是“填鸭式”的灌输。
四、拓展思维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培养他们的比较阅读能力,我设计了下面的比较阅读训练。
下面三首诗的诗意与《梅岭三章》有相似之处,请比较它们抒发的感情有何异同?
a.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b.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c.裴为菲《自由诗》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五、提高能力
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加强诵读,准备参加本班的诗歌朗诵比赛。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精选】说课稿九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