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合集9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四课《诗两首》之《金色花》。
七年级上册是根据生活内容编排单元的。第五单元是以亲情为主题,《风筝》写手足之间童年的故事;《羚羊木雕》写子女与父母的矛盾;《散步》写三代人的和谐美满;《世说新语》两则是写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聪明机智的故事;而《金色花》及《纸船》则是表现母爱的两篇诗歌;所以在教学时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比较而言,泰戈尔的诗歌清新自然,想象丰富,语言秀丽,因此,本课时只讲授泰戈尔之《金色花》,而冰心的《纸船》则让学生课后比较阅读。
文中孩子天真的想法,顽皮可爱的形象,无不充溢着浓浓的对母亲的爱和依恋。学习诗中奇特的想象不仅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也为区别下个单元《郭沫若诗两首》中“想象”与“联想”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因此积累生字词语应是每一篇课文的知识目标;根据单元目标中“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的要求,以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原理,第二、三个目标则是掌握常用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以及掌握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教法:
1、启发点拨法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朗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美读感知法
新课标重视感性层面,重视美读,读出语气、语调和韵味。在美读中,体会“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通过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
3、多媒体演示法
引入音像资料,制作课件,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4、板书辅助法。
学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最主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1、充分预习,收集有关母爱的诗歌、名言,增大学生阅读的容量,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为上课的相关环节做好准备;
2、针对七年级学生照搬参考书相关资料的现象,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参考书,筛选关键信息,作圈点勾画;
3、结合自主、合作、质疑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归纳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及单元目标说明,“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即是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根据语文学科和诗歌体裁的特点,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直至背诵,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2、难点: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想象”的能力,运用“想象”以借物抒情进行拓展练笔,积累创造思维的体验,将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程序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为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力。语感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要美读课文,披文而入情,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思想感情。按照“读读——背背——写写”的思路,我安排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
1、背背古诗,导入新课。(3分钟)
课前播放表现亲情的歌曲《懂你》,以营造学习氛围。由歌曲联想到古诗《游子吟》再联系到课文《金色花》,学生利用参考书简介作者。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5分钟)
初读课文时,结合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畅所欲言,从感知人物形象入手,感知诗歌情感。
3、美读诗歌,咀嚼品味。(15分钟)
首先全班集体朗读,针对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如整齐而无感情等),安排第二个步骤,选择喜欢或感受深刻的段落朗读,要求读出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及与众不同的感受。给学生三分钟准备时间,提示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老师简单介绍常用的朗读符号。
学生边读边评边议,老师作好评价的引导,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用放大镜观察别人的优点”等。通过对第1、6、8自然段朗读语气的讨论,实现三个问题的探究:“为何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孩子是希望妈妈猜出来还是猜不出来”、“‘你这坏孩子’表现妈妈的何种情感?”,在此过程中,若遇冷场,老师机智加入朗读,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如“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4、背背诗歌,积累内化语言。(6分钟)
首先请学生介绍背诵方法,在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前提下,教师补充介绍几种适合于七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背诵方法,如:游戏背诵法、抓关键词背诵法、情景背诵法、角色背诵法等。再给学生三分钟准备时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
5、写写小诗,学以致用。(6分钟)
首先提供老师在研读《金色花》之后受启发以借物抒情的手法所作的一首小诗,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再让学生放飞想象,续写小诗,借其他事物抒发对母亲的爱。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6、小结及作业(5分钟)
如果把父爱比作高山,那是因为他高大、挺拔;而母爱则是一条小河,一片大海,她温柔、清澈、博大、源远而悠长。短短的四十分钟很快就要结束了,但我们对母爱的深情却永远抒写不完。希望同学们下课后能将收集到的表达母爱的诗歌、名言,也可是刚才的即兴创作,制作成卡片,回家送给妈妈,再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朗诵方法,诵读泰戈尔诗歌《审判官》、《飞鸟集》节选、《繁星》节选、《乡愁》、《海燕》等。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学重点的设定
《方块字里探春秋》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红红的中国结》的内容。本课教学分3课时。下面我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品味方块字独有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培养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
二、说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
1、基于我对课程标准的研读。本单元是根据课标内容“我是中国人”第3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编写的,围绕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展开,重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从小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2、基于我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本单元以展示文明、传播文明、发扬文明的线索按排了四个教学主题,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的内容。《方块字里探春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教学侧重让学生认识文化遗产,从独具魅力的方块字入手,让学生追寻汉字的历史演变,找寻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精髓,品味方块字独有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浓厚气息。
3、基于我对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标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道汉字的基本演变过程。(2)简单了解我国古代重要文化先贤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及思想。(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培养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
4、基于我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五年级的学生认识了3千多个常用汉字,对汉字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安排教学,是对汉字理解的适当提升,让学生加深对汉字艺术美的理解,领悟中华文化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说解决教学重点的方法
1、说教法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也是品德与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我根据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采用字谜激趣、联系旧知、情境渲染、小组合作、朗诵诗歌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参与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寓教于乐,顺学而导,顺学而教。
2、说学法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本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知识性与活动性的统一。学生主要采用搜集资料法、合作探究法、联系旧知法、活动竞赛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了解汉字演变的历程,学生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
3、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我制作汉字字体变化的了课件,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跟汉字相关的资料,如绕口令、对联等。
四、说突破教学重点的过程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范例,是供师生共同创造的文本。根据教材特点,我在处理教材上做到有取有舍,围绕“品味方块字独有的艺术魅力,体会中华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浓厚气息”这一主旨,我将分三个环节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1、探究汉字的演变历程
上课一开始,我用“字谜激趣法”组织学生猜字谜。首先出示甲骨文“鸟”字,让学生猜猜是学过的哪个字。其次组织学生用不同的体态表现不同的汉字,猜猜是哪个字。这样从关注字“象形”这一特点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有趣地参与到活动中。再结合已搜集的资料,知道汉字最初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字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演变过程,有悠久的历史,汉字不仅是表情达意、互相交流的工具,它还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思想和智慧。(板书:历史悠久)
2、探究汉字的艺术美
(1)出示一段绕口令,请学生先用家乡话念,再用普通话念,最后进行比赛,比一比谁念得快,念得准。学生在绕口令活动中,感受汉语方言虽多,但都能用汉字进行交流,在领略汉字音韵美的同时,懂得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赏对联,知道对联的一些特点,然后对对联,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氛围中感受汉字的意境美。(3)运用情境渲染法:先让学生边听古典音乐,边引导从作品的点画、结构、章法、神采等方面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然后讨论、交流自己喜欢哪个字,为什么喜欢,感受书法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接着出示中国印,合作探究“京”的内涵,最后让学生结合资料说说自己喜欢的字的内涵,如“龙”、“福”“虎”等字。这样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神韵美,在于传递着华夏文明独具的人文特质和优雅品格。(板书:内涵丰富、创意无限)(4)诵诗歌《赞汉字》,表达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拓展自主探究空间
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将课内学习延至其他学科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用短短的一节课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设计了作业超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艺术形式,拓展自主探究的空间,为后面的学习内容做好准备。
(1)作业超市:学习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艺术形式,制作探究活动计划表
A、名著欣赏 B、剪纸艺术 C、茶道 D、传统戏曲
E、饮食文化 F、国画欣赏 G、制作中国结 H、刻印章
五、说突出教学重点的板书
8、方块字里探春秋
历史悠久
形态美
内涵丰富 意境美
神韵美
创意无限
(这样板书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赶海》,这篇课文记述了"我"童年时代跟舅舅去赶海的事,生动展示了赶海的无穷乐趣,抒发了作者对大海、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每当"我"唱起《大海啊,故乡》这支歌,便想起童年赶海的趣事。文章巧妙地以人们熟知的歌词开头,很自然的引出下文。"每当……便……"突出童年赶海给 "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第二到五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具体记述了"我"童年时代的一次赶海的经历:"赶到海边—抓蟹—捉虾—快乐而归". 第二自然段中"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像不忍离开似的"赋予浪花以人的神态心理,使浪花奔涌跳跃的形象跃然纸上。"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写出"我"赶海的兴奋与快乐。第三自然段既用"有的……有的……"句式,总体写出赶海的人们的活动,又通过细节描写,写了"我"和一个小伙伴的个体活动。其中抓蟹、捉虾是记叙的重点,具体生动,富有童趣。第四自然段写赶海的人们在夕阳中归家,海滩也恢复了平静。既展示了傍晚大海的美景,又给人留下想象与回味的余地。结尾再次引用同样的歌词,从内容上说,突出地抒写了作者对大海的热爱之情;从结构上说,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文章语言儿童化,清新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流露出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是激发学生热爱童年生活的好教材。课文插图再现了课文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悟课文。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编排的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良好的听说能力。
(2)学会10个生字,绿线中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反复朗读,感受"我"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难点
三年级学生对大自然的了解不是很多,虽然内容比较浅近,但"赶海"对大多数同学来讲是非常遥远的。因此,我把"感受作者童年赶海的乐趣"就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有限,较难有真切的体验,因此,我把"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的思想感情以及通过文章的语言描述,感受赶海的乐趣"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属于转折点的学生,积累了一、二年级所学的知识,虽掌握的知识不多,但已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以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说教法
(一)以读代讲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加之本文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充满了童趣,因此我决定采用以读代讲,用感情朗读贯穿全文教学。以读代讲,不但可以培养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使学生能"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
(二)情境教学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才能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
四、说学法
(一)自主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因此我决定把质疑、释疑作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启发鼓励学生思索探讨,逐步解疑。本篇课文教学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思"感受赶海的乐趣及文章的语言美。
(二)合作学习法
新时期需要合作性人才,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因此,我在本课教学时,我决定让学生小组讨论,集思广益,互相切磋,在知识方面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借鉴。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教学伊始,我决定利用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到环境气氛的感染而产生共鸣这一点,借助背景图画和乐曲来营造气氛,出示大海的背景图,再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乐曲,把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然后引导学生说说大海是什么样子?大海退潮后,人们常去干什么?待学生自由发言后后归纳"赶海"的意思,板书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质疑。
(二)以读代讲,品趣悟情
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训练。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通过阅读,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1)自读探究,整体感知
在读课文前,学生已经针对课题进行了质疑,所以他们迫切地想通过学习来寻求解答。在初读课文环节,我决定引导学生自读探究,让学生通过自读、互读、默读等方法读通课文,初步理清课文脉络,知道课文讲了"我"童年时赶海时的哪些趣事。
(2)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一位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的信息与体验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接触文本,展示对文本不同的理解。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白课文写了我童年赶海时追浪花、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这几件趣事后,我决定放手让学生围绕"趣"字自读课文,找出文中哪些地方最有趣?作者怎样写出有趣的?先自读,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然后小组内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间议议自读的感受,互读对方感到有趣的.内容,并相互评议。(这一环节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能分享别的同学的学习成果。在这样的交流中相互比较、相互评价,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收获,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接着,再组织学生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渗透阅读教学的方法,读读句子,想想画面,细细品味,再读出趣味。交流中,不断启发学生"你觉得什么地方有趣?你来读读。""你有和他不一样的理解吗?你读读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鼓励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和表达。同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嘿、哦、咦、哎哟"等语气词,通过比较、动作演示,体会赶海时我摸到海星时的惊喜、得意,小伙伴被螃蟹夹到手时的疼痛、好玩,让学生在多次的尝试朗读过程中感受乐趣,体验成功,获得美的感受。
(三)升华感悟,延伸童趣
在学生朗读体会意犹未尽的时候,我决定借助多媒体展示夕阳西下,海鸥低翔的场景,伴以《大海啊,故乡》的乐曲,使学生对大海产生无限向往,感受"我"对大海深深的爱,了解课文首尾呼应的特点。
全文教学结束,我决定这样设计结束语:今天,我们跟着童年时代的作者一起到海边赶海了,并且感受了浓浓的赶海乐趣,有机会我们也要亲自去感受一下抓蟹、捉虾的乐趣。我们的童年虽然没有像作者小时候一样去赶海,但我们也有自己不一样的快乐。课后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和同学说一说,再学着课文的写法写一写,下节课,咱们再交流,体验一下咱们身边的童趣、快乐。(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忆童趣、说童趣、写童趣,把自主的空间继续留给学生,把学习活动中轻松愉快的交流延续下去,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的快乐,在生活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六、说板书
这一板书设计我主要板书赶海过程所做的,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直观地理解赶海的趣事 ,并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与学情
《扁鹊见蔡桓公》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十三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言文选自《韩非子.喻老篇》本意是在喻老子“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的观点。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中认识“讳疾忌医”的危害性,理解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意见的重要意义。《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基本内容。”《扁鹊见蔡桓公》是一篇精讲课文,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故事,故事的后面隐含了深刻的道理。作为初一的学生刚刚接触到文言文,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说教学目标
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熟练朗读课文。
2、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及揭示的深刻道理。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使学生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三、说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简明扼要的概括故事的内容,明晰故事揭示的哲理。
本节课的难点是:蔡桓公“遂死”的结局揭示的讳疾忌医的危害性。
四、说教法
1.本文通俗易懂,情节生动有趣,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有能力独立完成文意的疏通,掌握重点词句的意思。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重在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故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乃至全文的意思。
3.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讨论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每次见面的结果怎样,蔡桓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4、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课件,打开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思维,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5、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五、说学法
1、诵读法:文言文学习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力求声情并茂。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人物形象,深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
2、复述法: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3、讨论法: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体味学习的乐趣,与人交流的乐趣。
4、谈话法: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大胆的谈。
5、课本剧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
六、说教学手段
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七、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知课文。教师要求学生讲成语“起死回生”引出《扁鹊见蔡桓公》
提问作者生平、出处、主人公等:(韩非子喻老)韩非子是什么时期、哪国人?哪家的代表人物?(战国末年、韩国、法家)——本文的扁鹊,其真实名字叫什么?——扁鹊(秦越人)——真正的扁鹊实际上是谁?(传说中的上古名医)
(二)、自主合作,朗读课文(示范读、齐读、分角色读):
读前可提示学生,一要注意句中停顿,二要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
(三)、掌握常用生字词注音,辨析多音字;注意文言文的特殊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汤(同“烫”)用热水焐还(同“旋”)回转,掉转火齐(同“剂”),药剂
(四)、讨论探究,研读课文。
提出“突破口”,讨论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每次见面的结果怎样,蔡桓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一见:在腠理……恐深寡人无疾
二见:在肌肤……益深不应,不悦
三见:在肠胃……益深又不应,又不悦
四见:望桓侯……还走使人问之
结局:扁鹊逃桓侯死
(五)、教师小结,拓展延伸,感悟课文。
通过蔡桓公的事例,来说明做人不要讳疾忌医,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要接受别人的忠告与帮助。
(六)、思维迁移
讨论交流: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你最想对扁鹊和蔡桓公说什么?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能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以便更好的接受别人的批评和帮助。
八、板书设计
扁鹊见蔡桓公
说课稿 篇5
今天我讲的这一课选自未来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我们能离开水吗》。下面,我从教材、目标、教学思路几方面来谈一谈我的设计思路。
一、说教材
水是儿童非常熟悉的、与生活关系密切的物质。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水的知识。因此,围绕水开展节约用水的活动,不仅学生有兴趣,容易理解,也能够帮助他们在知识上、认识上得到提升,进一步感受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本单元内容是和水交朋友。目的是引导孩子们在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尝试用多种方法认识水,激发他们对水的探究兴趣,了解水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感受我国水资源的稀少和宝贵,进而自觉地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和爱护水资源的初步意识。
二、说目标
在新课标生活化、活动化的`理念下,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水的广泛用途和我国水资源的稀少。知道世界水日和中国水日。
技能目标:初步了解水资源的现状,感受水资源的稀少和宝贵,养成关心周围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情感目标:懂得珍惜每一滴水,并在生活中形成节约用水的意识。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水的用途有很多。
教学难点:对缺水的危害和水污染有清楚、明确的认识,从而受到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教育。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条件下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主体。所以我根据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二年级儿童好动,爱玩的特殊性,特预设的基本教法是启发式、合作探究式。通过调查、比较讨论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开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及利用课件深化感悟,促进课程资源有效整合。使学生认识到尽我所能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从而达到品德素养和生活能力的提升。
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水的重要性。
(二)、了解水的用途
通过交流,观看课件展示相应的生活图片,使学生充分认识水的重要性,突出了重点。
(三)、感受缺水的艰辛
观看与干旱、缺水相关的图片,切身感受。主要是引导学生从侧面来感受水的重要性。
(四)、引导节约用水
通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水的重要性和缺水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他们一定会想到在生活中节约用水,在此基础上,倡导学生集思广益,想出节约用水的好点子。
(五)、拓展升华
唱儿歌是大多数孩子的一种爱好,我用编儿歌的方式来巩固教学内容,不仅愉悦学生的身心,也为这个单元第三个主题的教学作铺垫。
(六)、课后延伸
学生的发言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选自湘版九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8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教学内容。通过本课教学主要是想让学生探索和发现与门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在跨学科的广泛联系中,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在造门的进程中,设计思想和审美趣味的变化,认识造门艺术与时代、场所性质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门的人文内涵。然后再结合对门的审美感受与了解,大胆尝试设计有特色的门,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2.教材处理
新课程改革提倡教师应该灵活又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考虑到原教材在教学程序编排上的先欣赏后设计或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思路,不利于开发学生的原创力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因此将本课的总体教学程序更改为设计、欣赏、再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接受理论指导而提高实践能力,符合人的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
3.教学目标
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综合探索”领域的学习要求:“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和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与创造水平,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为:
⑴.具体目标
①.能较详细地描述门的结构、功能,懂得造门艺术与时代、民族文化、场所性质和社会环境等因素之间存在着联系。
②.区别不同门的艺术风格,简要分析各类门在造型、色彩、材质和装饰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点,并获得对造门艺术的审美感受。
③.探讨有代表性的门的设计意图,领会造门艺术的人文内涵。
④.尝试设计一个独特的门造型,并画出设计草图。
⑤.喜爱古今中外的不同造门艺术,激发美化生活的创造热情。
⑵.教学重点
①.了解造门艺术与场所性质之间的关系,并探究有代表性的门的设计意图。
②.感知和简要分析各类门的设计要素的艺术特点,获得对造门艺术的审美感受。
③.尝试设计一个独特的门造型。
⑶.教学难点
领会造门艺术的人文内涵和拓展设计思路。
4.课时安排
在本课教学活动的时间安排上,为了给以学生更充裕的尝试设计和绘制门的效果图的时间,可安排3课时。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设置,因考虑到实际教学条件的限制,将原教材中课内安排的调查活动列为学生课外自愿完成的学习任务。
二.说学情与教法
1.学情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每天都需要穿越各种大大小小的门,其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为他们了解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虽说初一学生没有多少有关门的艺术设计知识与技能,但他们还是对门有一些粗浅的认识,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对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组织教学活动。观察、感知、比较、分析、推断、归纳、探究、练习和实践等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学习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各种门进行观察、感知、比较和分析出门的结构、功能和艺术特点,并获得审美感受。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推断、归纳和探究出造门艺术与时代、民族文化、场所性质和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有代表性的门的设计意图,并领会造门艺术的人文内涵。想要学生能设计出独特的门,就应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设计门,使他们在尝试中的创造性思维能自由地发挥,并在尝试中提高动手的实践能力。此外,教学活动中的初期阶段就让缺乏专业设计经验的学生来设计门,或许还有使学生少受条条框框束缚的优势,这对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有益。
2.教法
为了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与热情,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的要求,本课教学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①.学业游戏法。以组织全体学生进行组词游戏,激发他们参与本课学习的热情。②.演示法。体现了美术学科的直观形象性特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与形象思维能力。③.头脑风暴法。此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效。④.案例学习指导法。通过对相关案例的观察、感知、比较、分析和归纳,能使学生较为浅显易懂地了解事物内部的各种关系,并为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提供参考的案例材料。⑤.练习与实践指导法。美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美术课中学生必然要运用工具材料进行练习或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而培养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的练习与实践进行指导。
三.说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九个环节,即游戏导入→初步感知→尝试设计→展示评价→提高认识→深化设计→技法传授→完善设计→评价总结。第一课时的教学进程预计先完成前五个环节。考虑到实际课堂教学进度可能会因多种原因而有所变化,因此第五环节的教学内容和进度将进行临时的调整,把上不完的内容移到下一节课。
1.游戏导入
组织全班同学以“门”字进行组词接力活动而导入课题,是试图通过较为轻松的游戏调动所有学生参与本课学习的热情,并激活学生对门已有的认识。在游戏规则中规定所组的词的词意要指向建筑物上的门或门上附属的物件,目的是不想让学生“节外生枝”地偏离课题而浪费时间。还有本环节所组的词可为下一环节的进一步了解门提供切入点。
2.初步感知
以讲演法简介一些有关门的常识性知识,让学生对门的基本形、结构和材质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可为接下来拓展门的造型活动做好知识铺垫。在此环节为了培养学生的视觉美感和避免学生被动地听与看,还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和感受不同造门材料的材质美,以及不同形状的门的视觉美感差异,并且这一要求也强化了对教学重点的掌握。
3.尝试设计
本课教学之所以在初期阶段就要学生大胆尝试以几何形设计门的造型,意图让学生在对门的设计还没有太多的“杂念”时,更能不受条条框框约束,自由地组合几何形而创新门的造型。这样的放任与自由是有益于学生独创性的发展,而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针对这一目标在此采用头脑风暴法,这一教法就是让每个学生自由地、无顾虑地在头脑中刮过一阵思维的风暴,产生更多的设想与创意,这样就有利于突出本课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
4.展示评价
在尝试设计后立即展示和评价学生的活动成果,能使教学信息得到及时反馈,并且能让全班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从而拓展视野与设计思路,这对突破教学难点或许有益。在评价时将遵循不批评的原则,更多地肯定学生创新精神和独创的价值,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保持积极创造的热情。
5.提高认识
有了对门的初步感知和尝试设计之后,再组织学生赏析一系列有代表性的门,学生才能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识,这是因为更高一层的认识,只有在初步感性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被接受。本环节分别从造门艺术与场所性质、民族文化、时代和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中,结合典型实例,以案例学习指导法引导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里观察图例,感知、比较、分析和归纳出不同门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感受的差异,门的外观形象与内在场所性质的密切联系,门的造型、色彩和装饰的人文内涵与象征意义,门的时代、地理环境特征。本环节涉及到的问题较为繁杂,因此要围绕本课安排学生所做作业的侧重点,选择了解造门艺术与场所性质之间的关系,探究有代表性的门的设计意图和领会造门艺术的人文内涵为教学重难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习。其中对待重点应该多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感知、比较、分析和归纳,这样才可能透过表面看实质,真正了解造门艺术与场所性质之间的关系。对待难点可引发学生探究和讨论,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本环节提高学生对门的认识,学生才可能以更高的审美眼光和丰富的门文化知识,在前面用几何形自由设计的门造型的基础上深化设计,然后设计出一个符合场所性质的有特色的大门。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江西版小学美术第十册第1课《凝固的动感》。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根据《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所确定的阶段目标,确定这课属于造型表现这一学习领域。本课内容主要是让学生欣赏一些精彩画面和优秀雕塑作品,教师对这此画面和作品进行讲解。本节课中,我想加一点内容:让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雕塑,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面对的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年龄段的.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结合他们的学龄特点,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 通过对感人的形象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去观察生活、关心生活,进而热爱生活。
2. 初步了解雕塑的制作和表现手法,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利用一些实物,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雕塑,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确定了目标,本课的重点、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教学重点:通过对感人的形象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利用实物,动手制作雕塑。
三、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过程、享受学习快乐。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造的快乐,发展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视频播放一些精彩瞬间,如体育赛场上、抗震救灾中那一幕幕感人画面。学生欣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师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把这些精彩瞬间铭记呢?(学生回答后,引入“雕塑”一词)
(二)介绍“雕塑”一词的含义
教师介绍雕塑的含义和分类
(三)欣赏雕塑作品
1、展示一些实物雕塑,让学生亲身感受,亲眼所见雕塑,从而加深对雕塑的理解
2、视频展示《走向世界》、《崛起》、《永恒的运转》、《抛铁饼者》、《挑战》、《接力》、《中国女排》等作品的图片,然后教师对这些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等进行介绍,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四)讨论、交流
学生3—5人一个小组,谈谈以体育运动为题材所创作的雕塑作品的美感。
(五)动手制作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些素材,制作一些简单的雕塑。
(六)作品展示评价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并说出自己的创意理念,师生均可对同学的作品进行评价。
(七)课堂小结
最后,教师对本节课作一总结。
总之,这堂美术课通过精心设计,通过欣赏作品,讨论交流,动手制作等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
我的说课完毕,希望各位评委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本课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10 单元的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学习动词的一般将来时态,讨论人生理想和将来打算,计划。目的是通过对人生理想的讨论使青少年在这个如花的季节不仅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而且要从现在做起,为健康的理想而奋斗。
2. 教材地位
本单元从时态上是一般将来时,是继一般过去时之后的又一重要时态;从话题上看是谈论未来的打算,是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而下一单元的话题是家务劳动,这正应了中国的老话“前车之鉴,后车之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所以本单元无论从知识还是从情感方面都是承上启下的一个单元。
3.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关于职业的名词;关于一般将来时态的表达
(2) 能力目标
能听懂有关人生理想的'词汇及表达;能听懂有关未来计划的表达;能进行有关人生的谈话;能进行有关将来计划的讨论。
(3) 情感目标
通过对人生理想的讨论,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并且现在就下决心,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抱负,有动力,健康成长的新一代青少年。
4.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描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表示奋斗的想法。
(2)重点:动词的一般将来时态的学习
(3)难点:理想主义的教育与现实的矛盾
5 本课学情
情感基础调查—通过对学生人生理想的调查,了解到部分学生没理想;或有不切实际的理想;或有轻视努力的过程的思想;
知识基础—过去时,比较级的知识。
6本课特点
词汇量小,语法点少(需扩展话题)
情感教育的份量大(需挖掘学生生活,延伸内涵,触动心灵)
7教学设计的创新体现
三条主线,两个同步,一个中心。
三个调查— 整个课的展开围绕三个调查—(父辈梦想,成功故事,我的理想);
三条主线— 在对比中发展—(父辈经历,成功人生,我的道路,)
两个同步—(知识传授与情感体验)。达到同步和谐发展,不露痕迹,润物细无声。
一个中心— 学生中心:课前备学生,课堂任务型。
说课稿 篇9
一.从教材地位来说
本节课是七年级科学主题十身边的溶液复习课,本单元旨在让学生知道溶液的形成,溶液的酸碱性及溶液的使用,培养学生养成安全的处理化学药品的意识及环保意识。从长远意义来说,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的深入、掌握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的生活质量。因此充分联系生活、利用录像、实验等手段来启发引导学生,使其在对知识点的回忆过程中,逐步理清本章的主要学习内容,并学会用一些常见的酸碱指示剂来鉴别溶液的酸碱性。
二.从教学方法来说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按照情景化→过程化→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身边的溶液这一主题是七年级第一学期的.内容,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有所淡忘,因此设计的思路主要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步形成知识网络。由橙汁粉溶解实验,直观的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提示、启发让学生归纳溶液的形成。并通过列举几种常见的溶液,引导学生回顾溶液酸碱性的有关知识,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鉴别溶液的酸碱性,加强对酸碱指示剂的记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接着通过生活中对溶液的使用,录像,巩固练习等,让学生养成正确使用溶液的习惯,培养安全的处理化学药品的意识及环保意识。最后通过回顾,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达到知识点梳理的目的,学会对知识点的整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完成教学中贯彻指导——完善的启发式教学法。
三.学法指导
根据七年级学生好表现,但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差的特点,采用启发指导与学生分析、判断、讲述归纳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实验,尽量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获得亲身体验,并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最后将知识转化为终身可享用的财富。
四.从教学过程来说
1. 引入课题
在复习课导入的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橙汁粉溶解现象,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为本节课的胜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2. 知识点的整理
①溶液的形成
由橙汁粉溶解实验,直观的展示溶液的形成过程,通过提示、启发,让学生归纳溶液的形成
②溶液的酸碱性
通过列举几种常见的溶液,引导学生回顾溶液酸碱性的有关知识,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鉴别溶液的酸碱性,加强对酸碱指示剂的记忆。
③溶液的使用
通过图像、录像资料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加以巩固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小结
通过问题“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让学生总结、归纳,对前面的学习加以巩固。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给予肯定,这也是一种激励!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