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12 11:32:3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汇总10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必备】说课稿汇总10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整册书的落脚点。所有的教育都在解决一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二十一世纪对青年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以及是否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青年学生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理解终身学习对个人,对社会的意义,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

  2.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

  能力目标:接受社会新事物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能力等;初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知识目标:当今时代对青少年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终身学习的意义。

  3.重点、难点

  (1)时代对青少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下面阐述确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依据:

  针对的问题:现今教育体制存在的弊端在学校生活中有所体现。一些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没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缺乏开拓进取精神。这大大阻碍了学生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还有的学生只顾自己,缺乏合作和团队精神,不懂得与他人和谐相处。或认为学习就是在校的时候的行为,认为毕业了,工作了就不用学习了,学校生活就是自己学习生涯的顶点,以后就不用再继续学习了,这种错误观念需要得到及时的更正,教育学生树立终身教育观念。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

  学生的需要:对于新时代的青少年不仅需要学习知识,更要有终身学习知识的理念和行为,以及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现代化精神所需要的人才,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不确定的,或者说是开放性的。因此本课内容应以学生的探究活动和老师的点拨指导为主。教师应尽量多地提供情境,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的活动和交流中,让学生在实践中自己体验、感悟、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主要是启发学生结合新的时代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生成新的知识。

  教学是门艺术,既需要规范性,更需要创造和有所实践,针对本课内容,我根据我校导学案要求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小组活动探究法、启发式教学法、创造性思维培养法、当堂训练法等。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事例、材料的分析,归纳出有关的观点和原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学法

  针对本课特点,我指导学生用以下学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知识迁移法总结升华法等。这样有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框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1、导入新课:首先大家欣赏一个视频《科技放飞梦想 挑战成就未来》提问:课前我们观看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的小明做了一个梦,他梦到了哪些场景?

  2、讲授新课: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近100多年的时间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日常生活中,你所了解到的科技成果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可能有——互联网、纳米、克隆、3G……

  确实,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门类激增,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信息化特征明显。我们在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要求。那么,时代究竟对我们中学生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呢?

  学生回答,可能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终身学习……

  (2)师:刚才有同学(或那位同学)提到要有创新精神。

  我们在开始的视频中看到的是科技方面的创新。其实,生活中,创新无处不在。

  接下来让我们来认识一位善于创新的重庆小女孩。

  师:这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女孩子。她的父亲得了重病,连穿衣服都很痛苦,她想减轻父亲穿衣服的痛苦。怎么办呢?大家帮她想想办法。

  学生回答,可能有——……

  师: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小女孩。她通过努力,不仅减少了父亲的痛苦,减轻了母亲护理的难度,而且也为残疾人、老人等生活不方便的人们提供了帮助,造福了人类。她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贵品质呢?

  学生回答,可能有——爱心、孝心、爱思考、爱动脑、创新精神、合作意识……

  师:大家概括得非常好。

  许重宁身上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可贵品质。其中,她的创新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那么,创新精神究竟有什么重要性呢?

  学生个别回答。

  师: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许重宁的发明创造减轻了那么多人的痛苦,她也收获了成功,实现了人生价值,也从中获得了成长的快乐。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创新带来的快乐。

  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做一个小游戏。

  (教师点读——游戏的内容和要求。)

  教师点评,评分,填上黑板的表格。

  (3)我们今天合作完成的小游戏,以及今天的小组合作学习,都体现了我们同学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

  师:我们请第?小组谈谈他们组活动过程的体会及获得成功的经验。

  学生发言。教师适时提问: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有哪些?

  (才能更好地施展才华,实现自身价值;才能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创造力,形成文明和谐、团结高效的集体,推动社会进步。)

  (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师:团队精神,我们在初二思想品德课上有所接触。

  团队精神是团队内部形成的上下一致、相互支持、密切合作、无私奉献的群体精神,其核心是集体主义,是合作共享、乐于奉献。

  获得20xx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就是一个善于发扬团队精神、获得事业成功的典范。通过18年的努力,他带领的团队对激光照排技术进行了革新,为报业和印刷业的技术革命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也被誉为“当代毕昇”。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P141王选院士关于团队精神的阐述。

  师:刚才的这几段话不仅反映出王选院士谦虚的美德,同时也说明社会发展既需要个人的智慧,更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

  (4)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讨论,我们知道,迎接社会新挑战,我们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等等。

  飞速发展的社会,对我们青少年的素质还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

  学生回答,可能有——远大的理想、高尚的修养、环保意识、法制意识、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各种技能、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

  师:对,大家归纳得很全面。

  刚才有同学提到,我们应该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门类激增,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接下来,让我们走近一位可敬的老人,他就是一位“活到老、学到老”的典型。

  郑孝燮,1916年2月出生,现在担任国家历史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建筑史学会顾问。郑老认为,学习是终身的职业,他把“学海无涯,热爱祖国,匹夫有责,读书有用”作为一生追求的信念。他说:“我的老年生活,没感到有什么失落,因为我忙多闲少。忙,不论是劳心还是劳身,归根到底都是运动,都是生命在于运动。”看来,不断的学习和充分的脑力劳动让郑老的晚年生活充满乐趣。

  根据材料,结合书本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你还能说出哪些体现终身学习理念的名言名句?

  (2)有人把人生分为两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学习阶段在学校完成,工作以后就不用再学习了。你赞成这种观念吗?为什么?

  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既是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学们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

  (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打算如何向郑孝燮老人学习。)

  3、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应该象郑孝燮老人那样——把学习作为终身的职业。我们现在就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不仅要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而且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将来无论升学还是就业,同样要把终身学习落实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因为, 21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一个更加注重开发人类自身的资源、潜力与价值的时代,我们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发扬团队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使命,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抱美好的未来!!!

  4、板书设计

  一、新时代、新要求

  二、我创新、我快乐

  三、齐合作、共发展

  四、活到老、学到老

  5、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 《思想品德作业本》相关练习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位于苏教版八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游记散文《蓝蓝的威尼斯》,这是一篇介绍威尼斯奇特、瑰丽的风光和文化艺术,展现威尼斯水都美、建筑美和秋色美,称颂中意两国人民悠久而深厚友谊的自读课文。

  文章语言生动形象、魅力绚烂,充满着诗情画意,蕴含着作者对威尼斯美丽景色的无限热爱的情感。

  初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学过《阿里山纪行》等游记散文,对散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本年级的学生年龄尚小,阅历甚浅,他们对文章语言的品味、鉴赏能力相对还比较薄弱。所以根据以上这些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 领略威尼斯绮丽的风光;

  (2) 体会中意两国人民深厚的友谊;

  (3) 理解比喻修辞手法对增强文章语言魅力的作用。

  同时,将教学目标中的“领略威尼斯绮丽的风光”和“理解比喻修辞手法对增强语言魅力的作用”这两点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学生自主阅读、感悟,教师适当引导、点拨的方法,让学生领略威尼斯瑰丽的风光;同时采用分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手段培养学生对美的感悟。

  接下来,我就重点谈谈我对这篇文章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节课,我是按照“导入新课-----预习交流-----感知欣赏-----拓展质疑”这几个板块进行的。

  首先我从“威尼斯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水城,是亚德里亚海滨的一串明珠”这句话直接进入课文,带领学生一起去欣赏威尼斯美丽、独特的魅力。

  随后,我请学生将他们在预习过程中的重点字词和其他同学交流分享,同时请其余同学补充、指正,然后再将收集的字词集体朗读以便加深记忆。

  当字词的障碍扫除清楚以后,我就可以和学生一起整体感知课文。我请学生一边朗读课文一边画出文章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或句子;同时画出文章中表现威尼斯城市特点的词语。当学生朗读课文结束后,学生两人相互交流文中得到的答案,明确文章是按照移步换景的方法来组织材料的;同时明确城市特点的词语是“瑰丽、奇特”。教师乘势再问:“奇特在哪里?

  瑰丽在何处?”学生再次到文章中寻找答案,明确:奇特在它的交通工具,瑰丽在“圣马可广场”、“教堂”、“叹息桥”等建筑及两岸的风光上。它将威尼斯的“水都美”、“建筑美”、“秋色美”等展现的一览无遗。教师还可以再问:文章到此结束了吗?其实没有,文章最后一小节还写到了中意两国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文章写的内容基本上清晰了,教师再请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文章为什么以“蓝蓝的威尼斯”为题?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蓝色的是大海的色彩,它符合威尼斯水都的地理特点,同时它又不仅是一种自然的色彩,在文中也表现为一种人文景观,它是美丽、和谐、幸福的象征,圣马可广场的来历、建筑、游客等都是一种人文景观,这种景观构成了一幅宁静、和谐、幸福的生活画卷,这些正是威尼斯的内在特征,也正是它串联起了文中看似繁多而无关联的内容,这很好的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美丽的威尼斯需要用美丽的语言描绘,在下一个环节中,请学生将他们最欣赏的句子找出来和大家分享。可以提示学生从修辞等方法入手寻找。学生找出之后,再请他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让学生读出关键的词语,注意读出重音,注意抑扬顿挫。如果学生朗读不到位,可以请其余同学再读或教师范读以此感受那种幸福、美丽的美,在读的基础上还要学生讲一讲喜欢的原因和理由。

  例:

  1、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天,是蓝的;地,也是蓝的。水天连接的远处,耸立着几处高楼和尖顶教堂,仿佛在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一簇簇的村落

  这段文字描绘了一个蓝色的世界。作者把威尼斯比作“蓝色的盆景”,而威尼斯的建筑则是“蓝色的盆景里点缀着”的一簇簇村落。这个新鲜贴切的比喻,不仅紧扣了题目,描绘出威尼斯给人的整体印象,而且有着深邃的意境,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瑰丽美妙起来,使游客产生了急于去观赏个究竟的冲动。

  2、118 个岛屿,177 条大小河道相互沟通,由 401 座各式各样的桥梁串联缀接而成的“水都”,就像一串颗颗珍珠连缀起来的瑰宝。入夜,灯光映着碧水,明月照亮大海,泛舟在亚德里亚海滨像进入了水晶宫一般,真是人间奇景。

  这里运用了两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前一个比喻写水都白天之美,后一个比喻写水都夜晚之美。这两个比喻的共同特点世“闪闪发光”,给人以光彩夺目、如诗如画的感觉。灯光、明月、碧水、大海、珍珠、瑰宝……这是多么绚丽灿烂的“人间奇景”呀!

  3、深秋的威尼斯,绚丽多姿,游客如云,广场上成千上百只灰鸽争相啄食,供人拍照、逗乐,穿梭来往的船艇,迎着飞翔的海鸥,构成了一幅美丽、和谐、幸福的画卷。

  这段文章是圣马可广场的秋景。有声有色,有动有静,营造了一种和谐、幸福的气氛,给人以陶醉的感觉。文中的三个比喻也恰如其分,尤其是“画卷”,这一比喻带有综合美,富有诗情画意。

  再次品味了威尼斯的美丽,同学们肯定愿意当一回小导游,将今天学过的威尼斯的美丽的景点、人文风情等向没有到过威尼斯的或者没有学过本文的朋友讲解。要求:讲出特色、讲究语言流畅,可以适当引用文中语句,注意讲解时的语气和语调,可以适当添加手势等。用这种方法带领学生又一次和文本对话,感受水都的美。

  在以上过程的基础上进入到质疑环节,让他们讲学习中有疑问的地方向同学或老师问一问。

  最后在多媒体展示一组威尼斯景色的图片中结束本课,教师布置课外作业。

说课稿 篇3

  活动目标:

  1 、情感目标:欣赏散文诗,体验和爸爸在一起的愉快、安全、甜蜜的感觉。

  2 、能力目标:愿意用简单的语言介绍自己的爸爸。

  3 、认知目标:理解爸爸的辛苦,乐意大胆表达对爸爸的爱。

  活动准备:

  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游戏的图片、《好爸爸坏爸爸》 flash 、录音机、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出散文诗。

  1 、谈话:刚刚我们已经认识了,我可都记住你们了,你们还记得我是谁吗?(汤老师)以后我们就都是朋友了啦!今天这里有很多客人,我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2 、出示图片,引出散文诗。

  教师:我还有两位朋友想介绍给你们认识,现在来把他们请出来吧!(出示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图片)。

  提问:

  ⑴你们认识他们吗?

  ⑵你们知道他们是什么关系吗?

  ⑶你们猜他们是在干什么?(玩游戏)

  教师小结:你们一定也和爸爸玩过很多好玩的游戏,那你们都玩过哪些游戏呢?

  (可用自己和爸爸玩的游戏来引导,你们玩过这样的游戏吗?你们还怎样玩过?鼓励幼儿大胆说)

  总结过渡:我们都喜欢和爸爸玩游戏,我们玩的游戏各种各样。今天,汤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散文诗《我爸爸》。散文诗里说的是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一起开心地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他们玩的是什么游戏呢?我们一起来听听。

  二、幼儿完整欣赏散文诗《我的爸爸》。

  1 、教师配乐朗诵散文诗《我爸爸》。

  2 、教师提问并根据幼儿回答表演。

  问题:

  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玩过的游戏,你记住了那一个?

  ――爸爸举起我,像什么?

  ――坐在爸爸翘起的二郎腿上,就像坐什么?

  ――爬到爸爸的大腿上再滑到脚上,像玩什么?

  ――我往爸爸背上爬,就像爬什么?骑上爸爸的脖子,就像到了什么地方?现在谁最高?

  过渡:你们想玩这些游戏吗?那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吧,把散文诗里的游戏记住了,回家和爸爸一起玩。听的时候可以和老师一起做游戏的动作。

  再次完整欣赏散文诗,可引导幼儿在欣赏的同时根据散文诗的内容做动作,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提问,激发幼儿爱爸爸的情感。

  1 、 小头爸爸能把小偷儿子举的高高的,力气真大,真了不起!你们的爸爸也都很了不起。现在,汤老师想请你们来说说自己的爸爸。告诉大家,你的爸爸有哪些了不起的地方,他都会做哪些事情?什么事情做的最棒?爸爸为什么要这么做(辛苦)?你的爸爸这么辛苦,你想你想为爸爸做些什么事情让他高兴?想对他说什么?

  2 、教师说自己的爸爸,引起共鸣。

  我的爸爸也是一位老师,我的爸爸每天晚上都看书、改作业,他的字写的很漂亮。他喜欢钓鱼,也会说很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经常一起打扫卫生。我喜欢我爸爸。

  四、欣赏《好爸爸坏爸爸》,升华爱爸爸的情感。

  你们喜欢自己的爸爸吗?看得出来你们都是懂事的乖孩子,老师很高兴,送你们一首好听的歌曲《好爸爸坏爸爸》,这到底是一个好爸爸还是坏爸爸呢?我们来听听!

  欣赏歌曲第一段:你听到这个爸爸做了哪些事情?他是个怎样的爸爸?

  教师小结:

  爸爸有时候也会打我们,那是因为我们做了错事,爸爸想帮我们改正过来,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棒!其实爸爸还是爱我们的。

  欣赏歌曲第二段:现在我们接着往下听,也可以学学爸爸在做事情的样子。

  教师小结:

  爸爸不管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一直爱着我们的,你们一定也都爱自己的爸爸,把你们今天说的想为爸爸做的事情,回家真的为爸爸做一做,想对爸爸说的话也对爸爸说一说,爸爸一定会非常高兴。回家别忘了和爸爸一起玩玩我们今天玩的游戏哦!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篇课文。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日本科幻小说作家星新一的《喂——出来》作为其名作之一,一改现代科幻小说多以感官刺激为目的之恶疾,寄寓了作者真正的人文关怀,且不是以其刻板地讲述道理著称,而代之以出人意料的情节和流畅生动的语言来引人深思,朴素中透着深层的人类反思。小说通过这个“漏洞”,让我们得以“洞”窥世人、“洞”窥社会,也“洞”窥了我们自己,以此表达了他对我们现代社会的隐忧和反思。 二、教法与学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生动有趣的科幻小说,情节全然出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深省。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握情节,让学生寻找关键词,以画“情节链”的形式走进文本,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感悟文章的主旨。阅读这篇小说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破坏大自然,必将会遭到报复。另外,深入品味文本想象丰富的特点,并学以致用,通过续写课文,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热爱科学的情趣。

  结合这一理念,以期达到如下目标:

  1、品读分析小说关键字句,感受人物的荒唐表现和社会的荒诞行为。

  2、注重学生自读、自悟。本篇课文比较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感悟更加深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自主搜集概括文本信息还是师生共同探究,都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和主动参与。

  3、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适时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现并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激发学生灵感,引起共鸣。

  4、在小说的特定语境下,创作性地续写结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并与小说原结尾的对比、碰撞中进一步深入文本,发出学生自己的声音。 三、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注重“参与式”学习,强调个性培养。在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中心。 2、了解科幻小说,训练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情节,感悟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科幻小说及作者生平贡献

  1、科幻小说: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2、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特》。

  3、科幻小说之父是法国作家凡尔纳,代表作品《海底两万里》。

  4、中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高士其。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一读,写一写 2、掌握词语

  3、根据情节链复述课文内容

  四、对比-研讨-探究

  1、课文中深深的无底洞有什么用场?

  2、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处理城市中的垃圾的?

  3、小说中深不可测的洞最初给社会环境带来些什么?(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明) 4、“喂——出来”这个叫声,工人觉得奇怪,你觉得奇怪吗?这预示着什么? 5、结尾那位工人听到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6、“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7、结尾的“小石头”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说“小石头”是“微不足道”的?

  五、揣摩理解

  1、文章中哪些人去探洞了?他们各有怎样的行为表现? 2、关于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你同意哪种?说说理由。

  六、思考交流

  1、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环境? 2、这篇小说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七、拓展延伸

  为更好地保护环境,建立美好家园,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试提出一些主张和建议。

  八、布置作业

  《喂——出来》续篇

  面对着这么一个深不可测的洞,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而小说的结尾更是奇特,天上掉下那块石头后,又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想象,大胆地想像可能发生的事情吧。写200字左右的续篇,要有承前性,合乎小说情节的发展。 四、教后反思

  小说语言比较浅显,情节也耐人寻味,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从课堂效果看,应该说比较成功。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时间比较紧张。同时也觉得课堂教学的创设往往只是一种预设,就象此设计,上述的一些问题就是教师所预设的。而真正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教师备课时意想不到的情况或情景,需要教师作出敏锐反应与判断的。学生自主地发展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如何把这一理念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应该是我往后教学所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就我这堂课的教学预设而言,教学设计的新颖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也许是一个典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不默契表现,两者没有自然融合造成了课堂的僵硬。这是我今后最需要思考的,也是我本次失败最沉重的收获。我想,首要原因是课堂组织的稚嫩和教学经验的匮乏,所以出现问题后就不免紧张,而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这种紧张状态不仅影响到了课堂的从容和节奏,也影响到了学生的情绪和发挥。这急需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关注自己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间的融合,更关注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的培养,更关注自己对课堂“火花”的抓取和课堂机智的训练,以求课堂组织的成熟和圆润。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歌曲《银杯》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一首短调民歌。歌曲为C大调,四四拍。曲调婉转、流畅、动听有浓郁的蒙古族民歌优美的旋律、独特的韵味等特点。歌中渗透了蒙古族的朴实豪爽又透射出蒙古人开阔的胸襟。每当节日聚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地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通常,宴歌的歌词多为珍重、尊老爱幼、提倡团结的格言警句。

  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把握,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立为: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唱《银杯》这首歌,让学生感受蒙古人民对美丽草原的热爱和热情好客的嚎爽之情。

  2、音乐素养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学会听辨乐段,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蒙古民歌及了解相关文化,使学生喜爱蒙古民歌,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点:感受、欣赏歌曲《银杯》理解歌曲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蒙古民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蒙古民歌的风格及特点,听辨乐段。

  二、说学法

  根据音乐新课标,我认为:音乐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得过程,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都应以学生为主体。因此在学法的指导时,我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坚持以学生自悟探究、自主练习、自信表演等学习方法,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它所蕴涵的内容本身很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音乐艺术想象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始终。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教学中我打破传统、单一的音乐教学模式,把音乐和多媒体相结合,利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聆听音乐、理解音乐,为音乐所表达的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萌发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激发学生去表现音乐、创造音乐。

  三、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学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求将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的环境中学习这首歌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以激趣诱导、体验学习、情境练习等方法,让学生在“参观那达慕盛会——游玩草原——篝火晚会”等一系列图片展示中,体验蒙古的民族音乐、舞蹈及有关风土人情,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和继承蒙古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拓宽学习的视野。并能进行一些创新,培养学生即兴创造的能力。养成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让学生感受“美”,上课一开始,我会跳一段蒙古族舞蹈,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一猜这个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再引入蒙古族的音乐与舞蹈相结合,让学生领略蒙古族文化的美。一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一些蒙古族风土人情的图片,介绍马头琴的相关知识以及声音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中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与本课学习有关的文化,同时也建立起学生与我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漫谈蒙古族,然后播放多媒体,是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个民族,拓展学生的知识。

  (二)逐层聆听

  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学会听。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是我们音乐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为学习歌曲设计了聆听歌曲、体验感受的环节,分为:

  1、初听全曲,整体感知。使学生从歌词和音调两方面来感受歌曲的特点。

  2、再次聆听,听辨乐段。引导学生从速度、音区、力度、节奏上听辨并感受歌曲两个部分的内涵及情绪。

  3、深入聆听,体会情感。通过介绍蒙古人民与草原的密切关系,深入聆听,启发学生体会情感在歌曲中的表现。

  4、感受风格,作曲练习。感受风格,学习致用,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三)学唱歌曲

  节奏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演唱歌曲,我拿出歌曲中出现的较难的节奏让学生进行练习

  试唱歌谱随教师伴奏或多媒体课件以视唱为主,难点乐句可用跟唱法

  完整的演唱歌谱自由的朗读歌词把歌词带入歌谱中试着演唱

  模唱歌曲当学生初步感知歌曲后,引导学生轻声跟唱歌曲,使学生再次获得审美体验,感受到旋律美,受到美的熏陶。

  老师给与纠错和指导

  完整的演唱

  (四)丰富体验

  学习蒙古族问候语

  创设情境,随着音乐进行与蒙古族有关的情景,让学生充分体会气氛。分成小组,请学生模拟并展开想象。模拟在蒙古包中宴请亲朋好友,按照蒙古人民的风俗和礼节,相互问候并演唱酒歌——《银杯》一起跳起蒙古舞蹈。营造全员参与的气氛,注重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表现热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音乐舞蹈所表现的奔放情绪。唤起学生心底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兴趣和喜爱。

  最后完整的演唱歌曲《银杯》

  五、说板书设计

  银杯

  一、说教材

  二、说学法

  三、说教法

  四、说教学过程

  蒙古族的问候语

  节奏练习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教师总结的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蒙古族歌曲《银杯》大家都唱得特别好,我们也一起了解了一些蒙古族风情的特点,一起唱起他们的酒歌,跳起好看的蒙古舞,同学们的表现真棒!我们生活在一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里,悠久的民族文化使我们每个民族都拥有独特的一面,比如说每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服饰,比如说我们的牛皮大鼓,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才构成了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老师想在座的同学们也一定有少数民族吧!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去发现就一定能看到他们的美。下课以后同学们一定要去了解一下自己民族的特色特长,然后很好的传承下去。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是一家人所以我们每个民族都一定要团结在一起,共同进步,一起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同学们要认真的学习好文化知识,钻研科学技术,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做一个有用的人!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心声》。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说说我对本课教学的设想。

  一、教材分析:

  《心声》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要求学生能结合自身生活理解主题,分析人物,品味语言,并能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心声》通过刻画感人肺腑的学生李京京形象,表达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心声——呼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呼唤珍视学生的美好情感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达对美好生活执着的追求。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指出: “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依据以上理念,我把本文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把握小说情节,理清叙事思路。学习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和评价小说人物形象,理解“心声”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塑造人物的方法,理解本文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促进健康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按照小说教学的规律来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虽语言通俗流畅,脉络清晰但情节却富有波折,在教学中如果学生体会到了主人公心声的内涵,并由此生发开,一切问题将迎刃而解。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过主人公一样的经历,还有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对于“心声”内涵的理解、作品主题的挖掘以及本文对人生的启示也便成了一大难点。依据以上实际,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立为: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了解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揣摩“心声”的深刻含义。联系生活实际,探讨小说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

  教法选择:

  在教学中,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特点,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激趣、启思、点拨式教学。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并品析课文语言,培养语感。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读出自己的见解,在诵读中进入作品情境,体验人物内心,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是一群刚脱去稚气、临近成熟的个体,对人生、社会仅有一点懵懂的认识。由于各种原因,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在成长的路上,他们渴望得到知识,极需正确的引导、亲切的关爱。本文通俗易懂,脉络清晰,情节感人。文章无论从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内容的现实性都极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学法指导:

  因此我遵循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法指导上我主要采用的是读、品、议、入。

  读:尝试多种阅读形式:速度课文整体感知,选读浏览把握要点,示范朗读和角色朗读体会人物内心。

  品: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议:讨论课文主题思想,交流心声。

  入: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四、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预习课文,解决字词疑难,并给段落标上序号。

  五、教学过程

  根据上述的理念和方法,我在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上以“感悟心声”为切入点,力求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这节课教学思路拟订为“情景导入抒心声——整体感知听心声——读思结合悟心声——真情表白诉心声——拓展延伸写心声”。

  (一)、情景导入抒心声。

  本课开始我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由一组图画导入:从这组图画里你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师生距离,为活跃课堂气氛张本。(二)、整体感知听心声

  1、检查预习,巩固基础

  (1)、简介作者(2)、检查字词(3)明确文章的体裁——小说。(三要素)

  【设计意图】:此环节目的是检查课前准备情况,让学生积累字词,巩固基础。并为下面感知课文打下基础。

  2、速读课文,梳理情节。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事情的发展,地点的转换,给文章划分层次,梳理故事情节。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准确把握故事情节;训练概括能力。并进一步激活课堂,提高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点。

  (三)、读思结合悟心声

  1、学习故事开端

  (1)、老师选读1——10段中有关伏笔的语句,让学生体会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2)、分角色朗读11——16段,教师指导评价。

  (3)、齐读17段,激发情感,探究“心声”之一:渴望平等相待。

  2、学习故事的初步发展

  引导学生速读第二部分内容,思考文章主要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描写?抒发了人物的什么心声?教师可以范读片断(21、23),激发学生情感,体验人物心声之:渴望温暖亲情,渴望纯真友情。

  3、学习故事进一步的发展

  分角色读33——41段。齐读42段。体验人物心声之四:渴望理解尊重。

  4、学习高潮结局部分

  京京的心愿最终实现了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实现的?他读得怎样?

  【设计意图】在以上的环节中,我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梳理情节,并采用悬念设置、读思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不仅培养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而且突出了教学重点。课文篇幅较长,因此选读有代表性的语言揭示情节梗概。分角色朗读和齐读既体现个性特点,训练朗读能力,又能激发学生情感,体会人物内心世界,感悟“心声”内涵突破了难点,也品味了文中深情精当的描写语言。

  5、交流探究话主题

  出示这样的几个思考题,引导学生探究交流。

  (1)、课文对京京的刻画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主要是什么描写?从中可以看出京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2)、文中对程老师的着墨并不多,但性格鲜明,请你谈谈对程老师的看法。 课文通过程老师这个形象想说明什么?

  (3)、李京京,一个在老师的眼中不听话的孩子,却凭着自己的执着、勇敢,最终实现了自己心愿。这个小小的故事到底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学生与老师面对面交流,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明确心声的含义,探讨教育问题,引导学生从中获得正确的人生观,促进健康的师生关系的形成。答案可多元化,鼓励个性化体验。从而突出教学难点。

  (四)、真情表白诉“心声”

  同学们,在成长的历程中你有过和李京京相似的经历吗?在与父母、老师、朋友的相处中,你一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吧。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勇敢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好吗?(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设计意图】在内容与情感的双重延伸中,走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情感,与上一环节一起突破教学难点。

  (五)、拓展延伸写心声。

  “放学后,李京京又来到小树林子里......”李京京会有怎样的心理和行为呢?

  结合小说内容,模仿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续写一个场面。(300字左右)

  【设计意图】:此作业是在学生理解主题的基础上,表达内心真实情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以此指导生活,实现语文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也锻炼了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氛围里结束这堂课。让学生感情得到升华。)

  六、板书设计 :

  在一堂课中,板书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它能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行整体把握,也是自己教学思路的一个整体体现,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板书:

  要求朗读

  练读课文

  指出错误

  勇敢救场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遭拒绝 忆往事 受嘲笑 抒真情

  综述:

  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以课堂改革的精神为指导,以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为基点,意在以学法为重心,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达到心声的共鸣。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私塾先生”》,下面我将从教材理解、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意图这三个板块一一陈述。

  第一个板块我先讲讲对教材的理解。

  《“私塾先生”》是浙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8课,是本册第3单元的第2课,重点巩固练习注意人物的言行反映人物的特点。前一篇课文是《忆铁人》,后一篇是《“我是您的儿子”》。这是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担任新四军军长的陈毅同志到张八岭工作时发生的事。生动地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本陈毅同志大智大勇、临危不惧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四段。

  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如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

  2、理解词语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特别是读好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能详细地复述课文。

  3、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4、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词语意思,理解句子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革命大无畏精神。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能详细地复述课文。

  第二个板块我来说说教法和学法。

  我先说教法:

  1、朗读感悟法。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大纲》指出: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读为本。以读为本是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在课堂上,我将让学生自由读、合作读、默读、齐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2、情境感悟法:松软适度的土壤有利于种子的萌发,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教学中我将设计多种学习的形式,创设多种感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氛围中愉快学习。这也是新课标的一个理念。

  我再来说说学法:

  “强而勿抑,开而勿达,异而勿牵。”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教师,更属于学生。在教学中我将让学生通过自学感悟、讨论交流、集体评议、师生共同探讨等,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第三个板块我来重点说说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意图。

  我分四个环节来安排我的教学:

  第一个环节: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三个环节:研读课文,感悟中心

  第四个环节: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接下来我分步来叙述:

  第一个环节: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并朗读,理解“私塾”和“私塾先生”的意思,并让学生质疑,随机板书有价值的问题:私塾先生是谁;为什么要用上引号;课文写了“私塾先生”什么事。

  这样简洁的导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让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①认读生字词,读通课文,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②课文着重写了一件什么事?接着检查交流,先让学生认读词语。再说主要事件。最后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可分四段。

  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达成教学目标1。

  第三个环节:研读课文,感悟中心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打算采取“先开头结尾,再中间突破”的阅读顺序。

  因此,我分三个步骤来实施这个环节。

  第一步:虎口脱险

  第二步:剖析脱险的原因

  第三步:激发情感

  在这几个步骤的实施中,我将突出一个研究的主题,立足一个语言训练的根本,展示一种读书的过程,创设一种对话的情境,运用一种大语文的思想。接下来我分步来叙述一下。

  第一步:虎口脱险

  1、我打算抓重点词语来学习第一段。首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说说从中了解了什么?学生朗读交流,从中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在这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抓住“潜入”、“包围”两个词语,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这基础上来体会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学生肯定能感受到那种紧张、危急的气氛。随即进行朗读指导,把那种紧张、危急的气氛通过朗读体现出来,自由读,个别读。个性化的理解,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2、用“知道了事情的起因,那结果是如何的呢?”过渡,引出文章的结尾部分,让学生自由读,说说明白了什么?学生交流,知道了事情的结果:仲先生原来是陈毅同志,他安然脱险了。

  3、引导学生首尾对照,提出疑问:在鬼子重重包围之下,陈毅同志为什么能安然脱险呢?

  这一步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了整件事情的起因、结果,并留下悬念:陈毅究竟是怎么脱险的?为重点段落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步:剖析脱险的原因

  我打算让学生围绕上面问题读议第二、三段的内容,让他们紧紧扣住“抓住人物的言行,概括人物特点”进行。

  首先复习单元提示,再次明确学习的方法。

  接着用“在鬼子重重包围之下,陈毅同志为什么能安然脱险呢?”过渡把学生引向第二、三段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细读三句“私塾先生”的话。

  A、“写字心要静,不管有什么情况都不要紧张,不然是写不出好字来的。”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这句话,然后说说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写字的时候,一定要静心,不能受外界干扰,不能紧张,否则的话是写不出好字来的。随即进行朗读。

  2、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想先生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让学生明白是在鬼子来搜查前为了稳定学生的情绪而说的,最后再来理解这句话含着的意思。刚才通过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理解所处的环境,通过逐步引导,学生肯定能理解含着的意思:鬼子来搜查时,千万别害怕,也别乱说乱动,只管一心一意写字就是了。从而体会到“私塾先生”临危不惧、沉着冷静的品质。

  3、就请学生来当当“私塾先生”,冷静地来说说这句话,先自由朗读,然后表演朗读。

  4、最后对这句话进行学法小结:读—理解字面意思—再理解含着的意思—体会人物的特点—感情朗读。

  B、“共产党的没有!”仲先生泰然地回答。

  对于这句话的教学,我打算让学生运用刚才的学法进行理解。

  1、首先抓住“泰然”来体会,理解泰然的意思:形容心情安定。

  2、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句子,先生在什么情况下泰然地回答。出示句子:随着一阵脚步声,一小队日本鬼子杀气腾腾地闯进学堂。一个小头目怪声怪气地问道:“共产党的有?”让学生自由读句子,说说读后的感受是什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会从“杀气腾腾”、“闯进”等词感受到鬼子的凶残,气氛的紧张,充满火药味。于是马上引导学生把两者进行对比,面对如此紧张危险的场面,先生却是泰然地回答,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仲先生那种临危不惧、英勇无畏的品质。

  3、最后进行感情朗读,先自由读,然后分角色朗读。

  C、仲先生说到这儿,哈哈地笑了。

  1、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质疑:仲先生为什么这时候要讲书法家的故事?让学生先在文中找句子:“日本鬼子既不走也不查问,只是一边听,一边察看。”然后说自己的理解,可能学生此时说不出,教师马上引导,看看日本鬼子搜查方式有什么不同,学生会发现:从“问”到“察看”再到“一边听一边察看”,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敌人搜查是越来越严密了。……………………

  从中体会到仲先生机智勇敢、胆识过人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个自然段。

  最后再次小结学法,使能力目标得以落实。

  这一步骤的教学,通过抓住陈毅的言行来体会他的品质,以及用鬼子的严密搜查来衬托,使他的形象更深刻更饱满。又是教法学法的体现。

  第三步:激发情感

  在敌人重重包围的情况下,陈毅同志凭借自己过人的胆识,临危不惧的品质最终安然脱险了。此时此刻,学生的心中肯定有很多话想说,就让学生拿起笔写写心中的感想,可以是对陈毅同志说的,也可以是对自己说的。

  在这里安排让学生写一写,既有利于学生对人物的深入理解,又进行了很好的思想教育。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一环节的安排环环紧扣,通过“先开头结尾,再中间突破”的教学顺序,使学生一直保持一种高涨的学习劲头,从而更好的感受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教学重点得以实现。

  第四个环节: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一堂语文课需要一定广度,但更需要一定的深度,而拓展广度的目的是为加深对文本的感悟服务的。因此我选择补充有关陈毅元帅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他的敬佩之情。

  圆形教学告诉我们要从起点回到起点,这样符合“整体—部分—整体”的认知规律,因此在教学快结束时我让学生再次回到课题,来理解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根据刚才对文本的理解,学生肯定已经掌握,因为那不是真正的私塾先生,而是陈毅同志。最后根据板书复述课文,既巩固第九册复述课文的能力,又落实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难点得以突破。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动能与势能”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八章第六节“合理利用机械能”中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能量、动能和势能以及机械能的初步概念,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功”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今后学习各种形式的能的起点,因此,引导组织学生学好,能为后续的教学打好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

  2、能力目标: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概括物理规律的能力;

  (2)进一步了解利用“控制变量”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3)有意识地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知道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2、教学难点: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

  二、说教法:

  1、实例讲授法

  能是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由于它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能量概念时,运用举例法进行教学,并结合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推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实验探究法

  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规律、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对于决定动能、势能大小的因素的教学则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以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3、交流讨论法

  对于实验结论的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普遍性以及科学性,则采用交流讨论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实验情况形成共识,得出可靠的正确的实验结论,从中也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

  此外还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巩固本节的知识,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出物理规律,这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加油站”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复习提问:

  1、物理学上所说的功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单位是什么?

  (为引入能量概念以及能的单位的讲授做准备)

  (二)举例引题,建立能量、动能、势能等物理概念

  1、首先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关于“能”方面的俗语,如风能、水能、电能、太阳能、能源等,引入“能”这个概念。

  2、从实例中抽取出能的基本含义。如流动的水、风、张开的弓、压缩的弹簧、举高的铁锤等都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能够使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即都能对其他物体做功,从而概括出能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具有能。做功越多,表明具有的能量越大。强调做功的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从而指出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一致也是焦(J)。

  3、针对实例中共同存在着的“有做功的能力”这一因素,并结合实例中的物体是由于运动还是举高或是发生弹性形变等而能够做功,得出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在讲完概念后再举一此实例让学生分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题:公路上奔驰的汽车具有_______能;空中飞行的飞机具有_______________能;压弯了的撑杆具有_________能。(三)进行实验探究发现物理规律

  实验探究1: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探索课本图8-35和8-36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探索出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和规律。

  实验1:利用同一个钢球来控制质量相同时,从不同的高度滚下(速度不同),观察被撞击的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钢球做功的多少,即具有的动能的大小,得出动能与运动的速度有关,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实验2:利用木球和钢球(质量不同)从同一高度滚下(控制速度相同),观察被撞击的木块在平面上运动的距离,来判断木球和钢球做功的多少,从而判断出动能的大小,得出动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以上两次实验是在“加油站”中所提供的两点结论的基础上完成的,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加油站”中的信息。

  实验探究2: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探索课本中图8-37和图8-38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探索出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和规律。

  实验1:同一重物从不同的高度自由下落到特制的小方桌上,观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进而推断出重物的势能与重物所处的高度有关——高度越高,势能越大;

  实验2:让两个质量不同的木块和铁块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到小方桌上,观察小方桌的桌腿下陷的深度,进而推断出重物的势能与重物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势能越大。

  实验探究3:弹性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将一只弹簧横放在一个丁字形架子上,一端固定,另一端用手将一小钢球向固定端压缩弹簧,叫学生认真观察放手后能将小钢球推出多远。用大小不同的力压缩弹簧做两次,再引导学生探究,最后得出决定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

  (四)小结、巩固练习

  1、让学生对本课中的知识要点进行小结,训练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2、巩固练习:

  例1:跳伞运动员匀速下落时,动能、势能、机械能怎样变化?

  例2:一物体机械能为35J,势能为27J,则它的动能是多少?

  例3:洒水车沿街道匀速行驶,将水洒向路面。在此过程中,它的动能将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布置作业:课后作业第1题;《学生用书》P116补充习题中的(1)和(2)

  五、板书设计:

  第六节:动能与势能

  1、能量的定义:物体能够对别的物体做功,就说物体具有能量。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具有的能

  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具有的能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

  2、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物体的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具有的动有就越大。

  3、决定势能大小的因素:

  物体的的重力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物体的弹性势能与物体的弹性形变有关:弹性形变越大,具有的弹性势能也越大。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 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二、说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三、说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多媒体显示:

  (1)老人 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

  男孩 嘻,爷爷,我说枣儿个儿大。

  老人 (自豪地)我的儿子就叫“枣儿”

  (2)老人 (捏捏男孩的脸)爷爷小时候,还不跟你一样?脸皮儿像这青枣,嫩白光滑 呢。唉!眨眼工夫,六十年过去了——快吃枣儿吧。(从匾子里挑了颗熟透晒干的枣儿)你吃这颗。

  男孩 (拿起熟枣儿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

  老人 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3)老人 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4)男孩 枣儿叔叔啥时候回来?

  老人 不知道。

  男孩 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见老人不语)爷爷,你怎么了?

  (5)男孩 爹回来会带巧克力,巧克力你吃过吗?可好吃了!

  老人 (心事重重)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

  男孩 来呢,你的枣儿甜!

  (6)男孩 我娘说,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2.探究枣儿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师提问:剧本采用了象征手法,“枣儿”象征着什么?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七)、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2.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戏剧短评。

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分数》中《找最大公因数》 。教材中直接呈现了找公因数的一般方法:先分别找 12 和 18 的因数,再找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教材用集合的方式呈现探索的过程。本节课,为学习约分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经历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过程,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2 、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

  大公因数。

  三、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经历探索的过程,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为“探索找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方法,会正确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四、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探究发现法、讨论归纳法,调动了学生高涨的学习情趣,从中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互相合作、归纳总结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

  五、教学理念及教学手段

  本学段的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相对第一学段而言更为丰富,解决问题的欲望更为强烈。因此我在教学中激活了学生先前的经验,创设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去归纳、总结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评价方式

  在本节课中我主要运用了激励性语言“你真了不起,你太厉害了,及你来当老师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它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加强学习的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七、教学流程设计

  《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过程根据这一认识,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因为学生已经能很熟练的找出一个数的因数,因此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导入学习新知。

  (二)、尝试练习,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通过比比谁最棒,先自己找出12和18的因数,他们的公因数是哪几个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是多少。然后出示集合图,让学生明确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让学生总结出用列举法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接着通过填一填让学生自主探索总结出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的数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通过快速反应让学生找出互质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并让学生小组探究什么样的两个数为互质数。

  (三)、巩固练习、体验成功

  让学生积极汇报自己掌握的方法很快求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并能把它们分类。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中能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在这样的氛围中积极的参与数学活动,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和喜悦,提高了自已的判断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本节课的收获,学生们有的说学会了怎样找最大公因数,有的说我总结出了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学生们能用自已的语言非常清晰的总结出自已的收获,提高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能力提高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必备】说课稿汇总10篇】相关文章:

1.【必备】兰亭集序说课稿三篇

2.【必备】兰亭集序说课稿3篇

3.【必备】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

4.赤壁赋说课稿汇总6篇

5.赤壁赋说课稿汇总8篇

6.兰亭集序说课稿汇总9篇

7.兰亭集序说课稿汇总10篇

8.兰亭集序说课稿汇总6篇

9.再别康桥说课稿汇总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