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9-16 15:29:3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集合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说课稿集合9篇

说课稿 篇1

  一、考点导航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部分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的词类。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近几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较为稳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之”:①辍耕之垄上 之:作动词,去,往。

  ②怅恨久之 之:音节助词,无义。

  ③天下顺之 之:作代词,代“得道者”。

  ④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悍吏之来吾乡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2、多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相同意义

  例如:依照例句,写三个表示“都、全”之意的词语。

  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咸: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具:问所从来,具答之。

  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区别某个虚词古今义的细微差别。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无条件连词。

  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今义:一个词。

  其实味不同。其实:它的果实。今义:一个词。

  4、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功能。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如是代词要明确它所指代内容,副词要求指出它在句子中的作用,连词要求指出它在句中表示何种关系,助词要区别它属于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等等。

  二、复习方法

  1、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于、然、以、乃”等的一般用法。

  掌握虚词运用的规律,重视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准备文言虚词应试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心中有数。在复习时,对某些虚词有哪几种用法,学习过哪些例句都应烂熟于心,因此要积累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同学们可以按照下面常用虚词的积累情况,在每种用法后再补充一个例句,以便记得更扎实,理解得更透彻。

  (1)乃

  ①连词,“于是,就”,如“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乐羊子妻》)“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②副词,“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③副词,“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④动词,表判断,“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⑤代词,“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2)之

  ①代词,如《<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知识”;《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这”,“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他们(指源中人)”,“闻之,欣然规往”代“这件事”;《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代“我”。

  ②“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句子或词组,充当了全句子的一个成分,不译,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③音节助词,起补充音节作用,不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动词,“至,往”,如“吾欲之南海”。(《为学》)

  ⑤副词,“这么”,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⑥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于

  ①介词,表处所,“在”,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表对象,“对”,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表比较,“比”,如“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④介词,“从”,如“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⑤介词,“由于”,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介词,“给”,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也

  ①“也”,表疑问语气,“呢”,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②“也”,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如“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辩日》)

  ③“也”,语气词,表肯定,不译,如“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④语气助词,表判断,无义,如“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5)以

  ①介词,“把”,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介词,因此,如“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目的连词,“来”,如“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④结果连词,“以致”,如“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⑤假设连词,“如果”,如“以啮人,无愈之者”。(《捕蛇者说》)

  ⑥介词,“根据,凭”,如“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⑦动词,“认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两小儿辩日》)

  ⑧介词,“按照”,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⑨通假字,“以”通“已”,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6)为

  ①表动作,相当于动词“做,作为”,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表判断,相当于“是”,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两小儿辩日》)

  ③有时与“何”等字连用表语气,如“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表示所向,相当于“对”,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⑤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如“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⑥特殊用法,与“谓”相同,如“宋所为无稚兔鲋者也”。(《公输》)

  ⑦与“所”连用,表被动,如“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活板》)

  (7)乎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如“不亦乐乎!”(《论语》)

  ②语气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③语气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如“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④语气助词,表推测,如“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

  (8)而

  ①连词,表顺接,如“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连词,表修饰,“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③表顺接连词,如“而泻出于两峰间者”。(《醉翁亭记》)

  ④连词,表并列,如“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⑤表转折,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则

  ①连词“就”,如“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②连词,“却”,如“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③连词,“那么”,如“然则何为使子”。(《晏子故事两篇》)

  (10)者

  ①代词,“……的人”,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②语气助词,组成“……者……也”式,表判断,如“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③用在主语后面,表判断,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④用于词尾,“……的样子”,如“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⑤表“……的原因”,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其

  ①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他”、“他们”、“他们的”、“那个”等意,有时还可以作“其中”讲。代二僧,如“其一贫”。(《为学》)代“两狼”,如“恐前后受其敌”。(《狼》)代“其中的”,如“其一犬坐于前”。(《狼》)指示代词,“那”,如“问其故”。(《两小儿辩日》)人称代词,“他们”,如“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代词,“这里”,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代词,“他们的”,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代词,“他的”,如“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代词,“他”,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刚刚”,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③加强反诘语气,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④表示揣测,副词,加强反问,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2)若

  ①代词,“你,你们,你们的”。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②动词“如,像”,如“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③假设连词,“如果”,如“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板》)

  (13)虽

  ①连词,“即使”,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连词,“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表示“虽然如此”,如“神龟虽寿”。(《龟虽寿》)

  (14)焉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等语气,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它”,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③疑问代词,“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④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如“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15)然

  ①用于形容词词尾,表修饰,“……的样子”,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②代词,“这样”,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连词,“可是”,如“然往来视之”。(《黔之驴》)

  ④“对,正确”,如“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说课稿 篇2

  《大浪和小浪》这一活动是根据新纲要中对艺术领域的要求而设计的,活动的设计是为了体现教师寓教于乐、幼儿寓学于乐,各领域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整个活动中体现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原则,使活动气氛轻松自由又具有艺术性。总的来说,本次活动可以用三个“快乐”来概括:创设快乐的活动,营造快乐的气氛,引导幼儿快乐大胆地表现。

  一、说教材

  (一)内容的选择

  新《纲要》上说:“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想象。”台州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这里的孩子们都见过大海,能经常和家人一起到海边游泳、玩耍,所以,他们对于大海有着非常丰富的感性经验。特别是海面上此起彼伏的海浪和“哗哗”的海浪声,更是给孩子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我选择《大浪和小浪》这个活动内容。

  (二)目标的制定

  幼儿是在蕴涵丰富审美的刺激中成长起来的,能在适宜的环境中选择并获取适合他们发展的信息,并主动地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以展现他们的个性。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1、辨别音乐的低潮和高潮,通过适当的方法表现音乐不同的.力度。

  2、感受音乐中情绪起伏的变化,尽情地融入游戏情景,在音乐中情绪宣泄得到平衡与满足。

  (三)活动的准备

  根据大浪和小浪的特点,我选取了两段不同性质的音乐:小浪的音乐轻柔、缓慢并以还浪声作背景,听后给人以非常优美、舒适的感觉;大浪的音乐比较急速,听后顿时能激发幼儿模仿,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但一个幼儿都是具有与众不同的天资,都有创造的需求,所以示范要适当,不能只让幼儿单纯机械和模仿,排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更不能排除幼儿对主体对元素的能动发现以及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组合能力。

  (四)游戏法

  大班时期,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幼儿对音乐方面的喜好。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户外活动或

  大班艺术活动《大浪和小浪》说课稿

  与小朋友游戏时,会不自觉的唱起歌曲并随之蹦蹦跳跳,所以我选择了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幼儿可以在玩中学会音乐游戏,这种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使幼儿玩得高兴,学得轻松。

  二、活动流程

  (一)说说海的故事

  激发幼儿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谈话,为下面欣赏音乐及创遍动作做好铺垫。

  (二)欣赏分析音乐

  让小朋友欣赏音乐,老师配合朗诵讲述一段海浪情景,语调与音乐情绪协调。老师运用表情引导幼儿感受音乐力度、情绪发生变化,用手势帮助幼儿理解音乐旋律。

  (三)舞蹈《大浪和小浪》

  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幼儿用自己创编的动作进行舞蹈,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动作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想象。

  (四)游戏《大浪和小浪》

  运用蓝绸进行游戏,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又能让每个幼儿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幼儿的情绪高涨,他们能在游戏中宣泄情绪得以满足。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课本中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只有一个地球",从而形成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第二课时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前地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下面我谈一下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

  2、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类的家园为主线,将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所存在的奉献与获取、建设与破坏、减灾与自护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和内容整合为一个单元。而本课《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则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只有一个地球",从而形成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本课时话题切入口虽小,但知识含量大,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并注意将品德的形成与知识的学习相融合,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知识技能的掌握相结合。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初步学会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3、教学目标:

  识记: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理解:深刻理解、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运用:通过学习,初步学会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情感:培养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难点:深刻理解、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从而培养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本课,根据教材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打算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

  给学生播放一段反映地球美丽富饶的录像,从而创设情境,从直观上激发学生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

  2、启发诱导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头脑里灌输到学生头脑里,教师应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本课的教学,我采用边讲解、边提问的方法组织教学,循循善诱,层层深入,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取新知。如:在学生观看了展示地球美丽富饶的录像后,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生活,说说地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对地球的感激之情,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3、比较分析法

  教学要得法,根本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有的优秀教师说得好:"要把演员的位置让给学生,自己去悉心钻研导演的艺术。"

  而比较分析法则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仅有助于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解开学习中的疑团,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训练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其他星球基本概况(温度,水分,氧气)的资料同地球给我们提供的生存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并展开讨论,从而论证出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采用这种教法,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各有所得。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因此要求教师不仅"供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毛主席也曾作过一个生动形象的描述,他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为此,本节课我打算教给学生大胆质疑、探究解疑的学习方法。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我在课上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质疑。如:我们是不是可以人为地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呢?进而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查阅资料,展开辩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又可以训练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给学生播放一段反映地球美丽富饶的录像。

  ●看到这一个个美妙的画面,你此刻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对地球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以上的设计,既创设了情境,又集中了学生思想,激发了求知欲。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 感悟地球的奉献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生活,说说地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屏幕显示)

  ①、我们身上穿的衣服离不开哪些资源?

  ②、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离不开哪些资源?

  ③、我们的住房离不开什么资源?

  ④、我们的交通离不开什么资源?

  ⑤、我们喜欢的自然风光有哪些?

  (生交流后汇报)

  ●是啊,地球慷慨无私地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她的确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

  ●(师生同唱《我们的田野》,通过歌词和旋律来进一步感受地球的奉献,并从心底由衷地感谢地球。)

  在以上的教学中,我采用启发诱导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动脑思考、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觉,这样不仅重视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思考能力。

  活动二 论证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我们的地球实在是太可爱了,但由于人类不加节制的开采和破坏,目前,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濒临枯竭。有人说:如果地球破坏了,我们不是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请同学们围绕 "如果地球上资源枯竭了,我们能不能找到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学生拿出自己收集的一些有关其他星球基本情况(温度,水分,氧气)的资料与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条件进行比较,并展开讨论分析:

  ①、月球和火星的温度,大气含氧量和水分状况能否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②、其他星球,如金星、木星等是否适合人类生存?

  以上教学采用比较分析法,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仅有助于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解开学习中的疑团,而且,可以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到目前为止,除了地球之外,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其他星球,谁来救救人类?

  (生质疑: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人为地创造一个适合人类长期生存与发展的第二个空间呢?)

  ①、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大胆假设和想法,其他学生对此提出质疑。

  (展开小小辩论会。)

  ②、教师介绍"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以失败而告终的相关情况。让学生知道,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的,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以上教学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质疑,并主动探究,去寻找答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又可以训练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小结:

  迄今为止,至少在距离地球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科学家还没在找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而且,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也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的,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作为地球母亲的孩子,热爱她,珍惜她,保护她是我们神圣的使命,也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对于这一点,同学们作何感想?请说一说。

  (生讨论交流,谈体会,表决心。)

  最后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谈感想,深刻理解、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从而培养热爱地球、感激地球、珍爱地球的情感。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全文叙述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我一画,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孩子的游戏,在成年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颐,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受。

  【教学目标】

  1、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确立与’情感和态度目标: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以及初一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确立知识和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确立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欣赏──迁移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说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我现在也教我女儿唱这样的儿歌,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情意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从生活走进诛堂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可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力求创新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侣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由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资料搜集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教师过渡语: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白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找到后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艺术熏陶

  教师过渡语: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的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气通过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强了语文课的容量,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也有益。)

  六、口语交流,人文培养

  教师过渡语: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说话,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弦,这也符在合活动原理。)

  七、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结束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进行语文学习,语文课堂的宽度得到延伸。)

  【资料链接】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说课稿 篇5

  一、说课内容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8课《阳光》。

  二、教材分析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单从字面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课文以抒情的笔调,先给我们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它让孩子们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勃勃的世界,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四、教学重点

  识字和练习朗读。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五、教学难点

  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六、教学关键

  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感悟。

  七、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三)赏读课文,激发情感;

  (四)回归整体,内化语言。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谜语。“一个球,热烘烘,落在西,出在东。”是什么?生:(太阳)。

  师:太阳光有什么作用呢?(生:带来温暖,光明……)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阳光》。

  2、板题,读题,8.阳光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阳光给我们带来什么。

  3、看书中图。

  师:在阳光的照耀下,大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来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通过看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要看拼音。

  2、指读语文。

  3、师范读课文。师:字音一定要读准,听老师读。

  4、再读课文。师:再读一遍,看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读得正确、流利。读完后,把课前画好的词读一下。(通过以上四次朗读,不但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随文识字,以便于更好地产生定位联想。)

  5、识字。

  (1)读书中画好的生字词。

  (2)师:我把这些字词请上黑板,看同学们还认识不认识。

  yáng xiàng jīn yě gèng miàn cháng

  阳光 像 金子 田野 更宝贵 河面 长长的

  zǎo chén lā jìn shuí

  早 晨 拉开 跳 进 谁

  (3)说一说应该注意的`字音。(引起学生注意)

  长(cháng) 早(zǎo ) 晨(chén) 谁(shuí)

  (4)读不带音的词。(考考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记忆程度)

  (5)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同学之间互相提示,鼓励学生识字方法多样化。)

  (阳→说结构,并教偏旁“阝”,像→形声字, 金→一个人,他姓王,兜里揣了两块糖,野→里+予=野, 面(面包),早→日+十=早,晨→日+辰=晨,也是形声字,拉→用手拉,进→说结构,区别近,谁,(谁的)。

  (6)生字组词:(开火车组词)

  (7)师生对口令:师说字,生说书中词。

  6、师:下面自读课文,认字以后,相信同学们定会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词不离句,字不离词。这样使生字从文中来,又回到文中去,始终不脱离语言环境,更利于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第三个环节赏读课文,激发情感

  1、齐读题目,并找出文中称赞阳光的一句话。

  生: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1)指读;

  (2)齐读。

  师:阳光与金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金色,宝贵)

  2、师:上文中去找一找阳光比金子更宝贵体现在哪儿?(以课文最后一句话为切入点,提出感悟全文的问题,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师: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

  (1)指生读。

  (2)阳光照向哪里?(板书:田野,高山,小河)

  (3)齐读。

  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阳光给田野,高山,小河都带来哪些好处?

  (2)生1:禾苗更绿了, 师板:禾苗 绿

  生2:山上小树更高了, 师板:小树 高

  生3:河面像长长的锦缎了,师板:河面 锦缎

  师:这时的小河什么样?(金色,一闪一闪,像缎子),(引导学生看图体会)。

  (3)生选择三句之一来读,读出喜爱之情

  (通过自读,指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内涵。)

  学习第三段:

  (1)指读。

  (2)师:阳光给小女孩带来哪些好处?

  生:带来温暖,送来光明

  (3)指读。

  (4)齐读。

  学习第四段:

  齐读这一段,师:阳光属于万物,万物离不开太阳。

  3、说说阳光的优点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光明与温暖杀菌,植物生长,动物生存……

  4、用一句话概括。

  齐读最后一段 (板:更宝贵)

  第四环节回归整体,内化语言

  1、读全篇(男女生接读)。

  2、背诵全篇( 写语言)。

  3、表演全文(自己想象动作)。

  (使学生再回到整体,通过背诵、表演,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板书设计:

  田野 禾苗 更绿

  8.阳光 高山 小树 更高 更宝贵

  小河 河面 锦缎

说课稿 篇6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认识》

  本节课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③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宽、高。

  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1、直观(实物或模型)

  2、概括(特征),抽象(图形)

  3、具体化(应用) 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步: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首先,计算机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讲“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接着,老师出示长方体教具并引导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围成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微机示墨水瓶盒等各种长方体物体,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长方体。然后老师适时提问:“怎样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就能够准确地判断了。”这种利用计算机复习旧知,提问题导课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觉、有意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抓住目标,合作学习,概括长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1.观察实物或模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计算机进行演示,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展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2.师生共同研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我打算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要讨论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我列出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1) 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2)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并用计算机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1) 这是演示让学生数面,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 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组,有规律地数出有12条棱,并验证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 这是显示有8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循序渐进。比如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通过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有规律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并且采用了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3.抽象图形,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准备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并讨论:“你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每个面画出来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有的面画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什么有的棱画成了虚棱?”并运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并与前面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共同构建,由实物 特征 图形,形成长方体的概念,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认识长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计算机演示并讲解长、宽、高的概念,突出强调由于长方体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长、宽、高也随之变化,然后让学生练习实际测量其长、宽、高,加深学生的认识,解决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

  第三步,具体化(应用)内化新知

  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直观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训练与练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 基本练习:深化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 应用练习:要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长的铁丝?

  拔高性的趣味练习:两个长方体玻璃筒,要求两学生往里面倒水的形状是长方体,看谁倒的快。这个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开发了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意犹未尽。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纲要信号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突出强调了长方体的特征。(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 6个 长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棱 12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 8个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人教版二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宗旨是让学生明白:有爱,才会甘于奉献;有爱,才会乐于助人。本文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的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读完这首诗,要让学生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都要向雷锋同志学习。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其中“会认12个生字”是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是能力目标;教育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是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目标1、2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通过多读成诵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验,逐渐能够背诵课文。结合本课,我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雷锋的资料,并在上课时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目标3是难点关于难点,通过课件展示资料图片,和课外延伸的小诗入手,使学生明白了要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爱心。

  三、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确定“情景激趣法”、“指导朗读法”、“故事法”、“展示法”等教学方法,以及“朗读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歌唱法”等形式的学习方法来教、学本课。力求紧密结合课文,贴近学生心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我先利用课件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出示图片导入,板书,并随即讲解“锋”“叔”二字。然后,请同学们说说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雷锋的资料,讲讲雷锋的故事。

  2、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利用视频播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听范读,熟悉课文。然后自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勾出生字,标出小节,学生自学课文。然后小组内自学字词。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只重点强调几个易错字的读音:如“锋、曾、泞、荆、莹”都是后鼻音;“曾”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céng;“泞”读第四声,不要读成第二声;“棘”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

  字音读准了,接下来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同桌的小伙伴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好。同桌互相读,互相正音。然后指名读,让学生读出感情。

  最后,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开动脑筋想一想:

  雷锋叔叔到过那里?他在那里做了什么好事?边想边做上记号。划出有关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课文的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迷路的孩子?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年迈的大娘?让学生提出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3、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首先学习第一、二小节。

  学习第一、二小节朗读时,重点指导两个“你在哪里”。讲解第二个比第一个语气加重,语调拖长,要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要根据情感的起伏,读出急与缓的变化。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以后的诗句可适当提高音调。

  边读边想这两小节中,雷锋都帮助了谁?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雷锋叔叔帮助了小孩儿的?体会“蒙蒙”、“冒着”的意思。

  然后学习第三、四小节。

  方法与第二小节差不多。要体会“荆棘”的意思。

  接着下一个环节,听老师的朗读,闭上眼睛做想象,如果你是那个迷路的孩子,或是年迈的大娘,你想对雷锋叔叔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学习第五小节。

  提示雷锋叔叔在长长的小溪边帮助了迷路的孩子;在弯弯的小路上帮助了年迈的大娘。他还会到哪儿呢?我们大家愿意去寻找他好吗?引起学生兴趣后让学生把第五小节读一读。并指导第五小节的第一句的朗读,要注意:读出急迫寻觅的感觉。

  然后突破重点。引读: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讨论: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雷锋叔叔真的会出现吗?这里的“雷锋叔叔”指的是谁?

  播放一段公益广告,展示现实生活中“雷锋”图片,让学生体会雷锋精神一直鼓舞着人们,雷锋就在我们身边。懂得谁为人们做了好事,谁就是“活雷锋”。

  最后,请学生看看书上的学习伙伴,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活雷锋。

  四、巩固练习

  积累“弯弯的小路”、“晶莹的露珠”这样的词语吗。试着用这些词说话,或再找一些这样的词语,再读一读。体会这篇课文中语言的优美。

说课稿 篇8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美术教材第六册第四课《风来了》,我主要从教材、教学过程、教法学法这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神奇的大自然变幻无穷,我们每天亲近她,细细地体味着阳光、冰雪、风雨、雷电带来的温暖、寒冷、凉爽与震撼。本课即以学生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风为内容题材,风既能给人类带来凉爽也能带来灾难,还能运用于生活中,例如风能发电、风能路灯等,所以本课在于引导学生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同时,让学生回忆各种各样的风刮起时所见到的情景与不同的感受,并能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即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对自然界的感知,所以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绘画课。三年级学生逐渐能客观的、实事求是地认识周围事物,并能凭记忆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能加以想象,这样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料对教学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风的表现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像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记忆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学习风的表现方法。

  难点: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大胆地、创造性地表现对风的感受。

  二、说教学过程

  所以,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感受体验——记忆交流——尝试训练——创作表现——交流评价——拓展延伸

  (一)、感受体验

  1、(出示风车)请个别同学玩小风车的游戏。提问:是什么让风车转动起来呢?(回答:风)板书:风

  2、提问:那么你们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么形成的吗?(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并回答,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风的形成过程。将美术学科和自然学科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文化情境,增加了文化含量,激励他们探索自然)板书:来了

  (二)、记忆交流

  1、讨论:你曾经遇到过什么风?你发现了什么?(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深刻与肤浅的区别,认识得越深刻对其表象和反馈就越细腻、具体。本环节力求挖掘学生的深层记忆,并让其全方位认识风,强化学生的感受。)

  2、蓝猫也遇到了风,看看他的经历吧!(播放蓝猫遇台风的卡通片段,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风来到我们的世界,身边的物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来看看自然界的风吧。(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刮风时各种物体形态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培养学生观察力,为尝试训练环节做好了铺垫。)

  (三)、尝试训练

  1、当风来到我们的教室,老师手上的树枝会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分组比赛试塑造塑料树枝,并进行指导。)

  2、当风吹过这里,它们会有什么变化呢(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副画,试着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刮风时这些物体的变化。)

  3、我们的画家也画了一幅有关风的作品,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幅画那些地方很好地表现了风呢?(回答:服饰、头饰、头发、帽子等)

  4、有个小朋友他也画了一幅,你认为它画出风的感觉了吗?(没有)怎么修改呢?(请个别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四)、创作表现(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创造和表现得以提升,表现的过程是练习的过程,更是创新的过程;是知识应用的过程,也是学习检验的过程。)

  1、欣赏作品,提出问题:这些作品中有的不仅画了物体的变化,还画了一些线条,这些线条表现的是什么?(回答:风)那么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作品加一些这样的线条,增加画面效果。

  2、师出示一张画,师生互动,添加线条,强调油画棒水彩画的方法。

  3、提出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象画一副与风有关的画,注意画出风来了的感觉,可以用线画风增加画面效果。

  (五)、交流评价(没有评价的学习过程就象没有罗盘的航行,正确的评价能使我们明确与目标的差距。)

  1、自我评价:认为自己画出风的感觉的同学将画贴在黑板展示区。(发挥主动性)

  2、学生互评:你认为哪副画有风的感觉?(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

  (六)、拓展延伸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既给我们带来凉爽也能带来灾难,人们还利用风能发电、设计风能路灯等,所以只有好好的利用风,利用自然万物,我们才能与自然和睦相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为学生养成健全的心智)

  三、说教法、说学法

  我采用活动教学法,强调学生自己动手,例如我让学生玩风车、塑造树枝,这样将单纯的技能学习变成有趣的竞赛活动,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发挥其主动性。

  我还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刘海粟说过“艺术是熏出来的”。给学生艺术的情境与氛围是成功的美术课堂的一大要素,大量的'图片的展示,是把学生带入意境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更是为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所以我充分运用了此法,如向学生展示大量的“风”的图片、美术作品,并始终以“变幻之风”音乐作为背景,给学生创设了“风”的情境。

  另外我采用演示法,如安排了小训练,让学生找出作品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还有将画添加线条增强画面效果环节,跟学生一起互动等,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还提高了绘画水平。

  为了改变他们的学法,我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比较,例如我不是先教用线画风,而是在学完画物体的变化以后欣赏一些作品,再引导他们总结出“用线画风增加画面效果”的方法,这一方法的改变能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够提高学生作业的水平。

  我还改变了学生的绘画工具,采用油画棒水粉画的方式,这种体验丰富了学生的绘画表现方式。

  四、小结:

  这堂课,我注重营造学习氛围,广泛运用多媒体,将学生的体验和活动贯穿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也变得格外生动、有活力。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有不足之处请多指教。谢谢!

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

  今天我要说的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语文教材中第22篇课文《金子》。课文讲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旨在告诉我们要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课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蕴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及朗读能力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讨论、朗读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情感态度目标: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教学内容中显性存在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在教师的引领下,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教师要努力构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平台,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章,让学生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的同时,还要超越文本,链接生活。

  教学安排:

  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通过图文对照,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理解生字新词,指导两个字“甘”(独体字,注意笔顺)“钱”(左右结构,形声字);引发猜想,建构阅读话题,能基本说出本故事的大意。

  第二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他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彼得·弗雷特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真金的曲折过程,教育学生向彼得·弗雷特学习,培养自己靠诚实、勤劳获得成功的高尚品质。另外,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情感,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本课时我打算分四个环节进行组织教学:

  复习旧知,引导质疑;精读感悟,悟中明理;

  小结板书,揭示“真金”;个性作业,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引导质疑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淘金者绝大多数彼得·弗雷特不甘心附近买地挖掘坑坑洼洼金钱倾盆大雨冲刷平整松软绿茸茸若有所悟装扮美丽娇艳实现

  (“坑”是后鼻音,“盆”是前鼻音)

  2、回顾课文

  课文题为“金子”,你能围绕课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围绕“金子”说几句话吗?

  2、根据课文内容来把大家刚才说的整理一下。

  板书: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扫兴离去

  彼得·弗雷特埋头苦干灰心失望

  偶然发现若有所悟全力培育找到真金

  3、大家看看课文的内容,前后比较一下,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

  (1)为什么绝大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而彼得却找到真金?

  (2)为什么彼得刚开始时埋头苦干,结果是灰心失望,最后却实现梦想,找到真金?

  问题是针对课文提出的,答案还得从课文中去找,让我们再来细细地读好课文。

  我们要逐步学会通过认真地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第二环节:精读感悟,悟中明理

  (一)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

  这一段中有个词“蜂拥而至”,什么叫蜂拥而至?(像蜂群似的拥挤着来到)说明来的人怎么样?(很多)

  为什么有这么多淘金者“蜂拥而至”?(听说……希望……)

  所以他们——在河床上挖出许多大坑。

  结果如何?(一无所获,扫兴离去)

  2、谁能读好这一段,读出淘金者们从满怀希望到扫兴离去这样一种巨大的心理变化。(指名读,齐读)

  (教学意图:本节教学扣住“听说、无意”明白消息的不确定性,但淘金者们仍“蜂拥而至”,体会他们缺乏理智,盲目跟从。接着抓住“一无所获、扫兴离去”,体会人们怀着失望离开的不幸。通过对淘金者们由“高兴”至“扫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地进一步对比感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第二、三自然段

  1、在众多的淘金者中,彼得·弗雷特也是其中一员。

  指名读第2、3自然段

  2、你觉得他和其他淘金者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同样满怀希望,不同的是,他更吃苦耐劳)

  从哪里看出他更吃苦耐劳?(不甘心、默默地、埋头苦干几个月、翻遍)

  3、结果如何呢?(没有发现一丁点儿、失望、连……都没有、准备离开)

  4、读到这里,你对彼得的遭遇有什么想法?

  是啊,命运真是太残酷了,对这样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却把他的希望完全敲碎。

  彼得·弗雷特开始时不甘心落空,正是因为他相信——

  (像他这样付出劳动,一定会有所收获,一定能实现梦想)

  而事实却敲碎了他的梦想,他不得不准备离开。

  2、具体指导,品读体味。如学生在自读第一、二两句的基础上,

  (教学意图:本节教学,抓住“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理解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说明彼得做出的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但结果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让学生明白上文的传说的不可靠。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彼得由“希望”转向“失望”的失落心情,再次练习个性化朗读。)

  (三)第四-七自然段

  1、命运真的`如此不公平吗?如果彼得就此离去,那么他的命运就会截然不同,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故事。来,我们来读读接下去又发生了什么?自读4-7自然段。

  2、你们知道彼得最后怎么样了?请同学们齐读第7段

  (1)彼得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了唯一找到真金的人,你们觉得他的真金是指什么?(收获鲜花——财富——实现梦想)

  (2)他说话时是怎样的心情?(非常骄傲)

  对,也就是“不无骄傲”。

  3、那他为什么会成为唯一有所收获的人呢?再读读4-6自然段,圈出你觉得能反映彼得之所以成功的原因的词和句。

  学生交流:(发现、若有所悟、全部精力)

  (1)发现

  出示课文插图:彼得发现了什么?描述一下他所看到的情景。

  (2)若有所悟,他悟到了什么?

  你觉得他的想法有没有道理?(很有根据……)从哪里看出来?

  (3)全部精力

  彼得不但是个有心人,而且非常吃苦耐劳,这点我们从上文已经感受到了。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付诸行动。想一想,培育花卉要做哪些工作,他会怎么做呢?

  (不怕辛苦平整土地、精心选择花苗、不分日夜照顾鲜花、四处奔波销售……)齐读4-6段

  你觉得彼得是个怎样的人?(有心人、聪明人)

  (教学意图:本节教学,我让学生读好词语“若有所悟”,并说说彼得“悟”到了什么来具体地展开学习。如“这里没有找到金子”,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彼得本来要离开,是什么使他留下来?留下后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相应的句子,并描述一下彼得看到的情景,体会希望的产生,明白这希望就在这肥沃的土地里,正是这希望使彼得留下来。再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种花的,田地里是怎样美的景象,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彼得所付出的辛劳,这是故事情节转折的关键段落,我让学生自己准备,再同桌练习,然后全班交流的方法组织学习活动,为揭示“真金”的含义打下基础。)

  4、现在你找到刚才我们提出的两个问题的答案了吗?

  (1)为什么绝大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而彼得却找到真金?

  (2)为什么彼得刚开始时埋头苦干,结果是灰心失望,最后却实现梦想,找到真金?

  学生交流(……)

  同学们说的真好,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能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探究解决这些问题,你就是一个会读书的人。

  5、彼得从他的经历中明白了,生活有没有欺骗他?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有没有亏待他?

  现在你对彼得最后所说的话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解?再来好好读第七段。

  (教学意图:本节教学,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彼得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上。让学生思考:彼得从这块土地里究竟获得了什么?你能悟到些什么呢?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彼得并非获得真的金子,而是获得了“财富”。)

  第三环节:小结板书,揭示“真金”

  1、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老师“金子”是什么?(贵重金属)

  2、“真金”指什么?(财富、美好生活、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是的,彼得靠“勤劳和智慧”获得成功,实现了梦想。因此,“真金”在彼得身上指的是勤劳、诚实的好品质。

  3、看着彼得·弗雷特骄傲的笑容,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这样说:

  要想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意图: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通过小结板书回顾全文,将“金子”与“真金”作对比,让学生明白两者的区别,前者指“贵重金属”,而后者指彼得靠“勤劳和智慧”获得成功,实现梦想。因此,“真金”放在彼得身上指的是勤劳、诚实的好品质。最终揭示“真金”是指可贵的品质,如勤劳、勇敢、善良等。“金子”指什么?)

  第四环节:个性作业,拓展延伸

  自选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后,给爸爸妈妈讲一讲这个故事。

  2、观察文中插图,想像彼得是如何付出全部精力来培育花苗并获得成功的,把它写下来。

  3、积累词句(含有“金”字的成语和格言),任选三个抄写下来。翻翻成语词典,找到这些成语,看看“金”在其中的意思。

  (教学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另外,进入中年段以后,阅读教学应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视野,拓展和增加有效的积累,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让学生个性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扫兴离去

  彼得·弗雷特埋头苦干灰心失望

  偶然发现若有所悟全力培育找到真金

  附:成语和格言:

  金光大道金戈铁马金玉良言金刚努目

  金鼓齐鸣金碧辉煌金蝉脱壳金玉其外

  (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实用】说课稿集合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写手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文章代写服务

资深写手 · 帮您写文章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ai帮你写文章
一键生成 高质量 不重复
微信扫码,即可体验

【实用】说课稿集合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实用】说课稿集合9篇

说课稿 篇1

  一、考点导航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部分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的词类。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近几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较为稳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

  例如“之”:①辍耕之垄上 之:作动词,去,往。

  ②怅恨久之 之:音节助词,无义。

  ③天下顺之 之:作代词,代“得道者”。

  ④何陋之有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⑤悍吏之来吾乡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2、多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表示相同意义

  例如:依照例句,写三个表示“都、全”之意的词语。

  皆: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悉: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咸: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具:问所从来,具答之。

  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区别某个虚词古今义的细微差别。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无条件连词。

  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今义:一个词。

  其实味不同。其实:它的果实。今义:一个词。

  4、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功能。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如是代词要明确它所指代内容,副词要求指出它在句子中的作用,连词要求指出它在句中表示何种关系,助词要区别它属于结构助词还是语气助词等等。

  二、复习方法

  1、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于、然、以、乃”等的一般用法。

  掌握虚词运用的规律,重视一词多义的现象是准备文言虚词应试的重中之重。只有掌握规律才能心中有数。在复习时,对某些虚词有哪几种用法,学习过哪些例句都应烂熟于心,因此要积累常见虚词的不同用法,同学们可以按照下面常用虚词的积累情况,在每种用法后再补充一个例句,以便记得更扎实,理解得更透彻。

  (1)乃

  ①连词,“于是,就”,如“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乐羊子妻》)“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②副词,“才”,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

  ③副词,“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④动词,表判断,“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⑤代词,“你,你的”,如“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2)之

  ①代词,如《<论语>十则》中“学而时习之”代“学习的知识”;《桃花源记》中“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代“这”,“问所从来,具答之”代“他们(指源中人)”,“闻之,欣然规往”代“这件事”;《捕蛇者说》中“君将哀而生之乎?”代“我”。

  ②“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语、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句子或词组,充当了全句子的一个成分,不译,如“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

  ③音节助词,起补充音节作用,不译。如“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动词,“至,往”,如“吾欲之南海”。(《为学》)

  ⑤副词,“这么”,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⑥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3)于

  ①介词,表处所,“在”,如“其一犬坐于前”。(《狼》)

  ②表对象,“对”,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

  ③表比较,“比”,如“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

  ④介词,“从”,如“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⑤介词,“由于”,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介词,“给”,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也

  ①“也”,表疑问语气,“呢”,如“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

  ②“也”,语气助词,表陈述,不译,如“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辩日》)

  ③“也”,语气词,表肯定,不译,如“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④语气助词,表判断,无义,如“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

  (5)以

  ①介词,“把”,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介词,因此,如“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目的连词,“来”,如“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④结果连词,“以致”,如“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⑤假设连词,“如果”,如“以啮人,无愈之者”。(《捕蛇者说》)

  ⑥介词,“根据,凭”,如“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翁》)

  ⑦动词,“认为”,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两小儿辩日》)

  ⑧介词,“按照”,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⑨通假字,“以”通“已”,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6)为

  ①表动作,相当于动词“做,作为”,如“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表判断,相当于“是”,如“此不为近者大而远者小乎”。(《两小儿辩日》)

  ③有时与“何”等字连用表语气,如“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④表示所向,相当于“对”,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⑤表原因,相当于“因为”,如“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⑥特殊用法,与“谓”相同,如“宋所为无稚兔鲋者也”。(《公输》)

  ⑦与“所”连用,表被动,如“其印为余群从所得”。(《活板》)

  (7)乎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吗”,如“不亦乐乎!”(《论语》)

  ②语气助词,表感叹,可译为“啊”,如“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孙权劝学》)

  ③语气助词,表疑问,可译为“吗”,如“达于汉阴,可乎?”(《愚公移山》)

  ④语气助词,表推测,如“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

  (8)而

  ①连词,表顺接,如“环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②连词,表修饰,“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

  ③表顺接连词,如“而泻出于两峰间者”。(《醉翁亭记》)

  ④连词,表并列,如“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⑤表转折,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则

  ①连词“就”,如“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②连词,“却”,如“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辩日》)

  ③连词,“那么”,如“然则何为使子”。(《晏子故事两篇》)

  (10)者

  ①代词,“……的人”,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②语气助词,组成“……者……也”式,表判断,如“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③用在主语后面,表判断,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④用于词尾,“……的样子”,如“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⑤表“……的原因”,如“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其

  ①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他”、“他们”、“他们的”、“那个”等意,有时还可以作“其中”讲。代二僧,如“其一贫”。(《为学》)代“两狼”,如“恐前后受其敌”。(《狼》)代“其中的”,如“其一犬坐于前”。(《狼》)指示代词,“那”,如“问其故”。(《两小儿辩日》)人称代词,“他们”,如“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代词,“这里”,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代词,“他们的”,如“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代词,“他的”,如“既出,得其船”。(《桃花源记》)代词,“他”,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

  ②语气助词,“刚刚”,如“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③加强反诘语气,如“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④表示揣测,副词,加强反问,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2)若

  ①代词,“你,你们,你们的”。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②动词“如,像”,如“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③假设连词,“如果”,如“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板》)

  (13)虽

  ①连词,“即使”,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②连词,“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表示“虽然如此”,如“神龟虽寿”。(《龟虽寿》)

  (14)焉

  ①语气助词,表反问等语气,如“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它”,如“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③疑问代词,“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④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如“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15)然

  ①用于形容词词尾,表修饰,“……的样子”,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②代词,“这样”,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③连词,“可是”,如“然往来视之”。(《黔之驴》)

  ④“对,正确”,如“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说课稿 篇2

  《大浪和小浪》这一活动是根据新纲要中对艺术领域的要求而设计的,活动的设计是为了体现教师寓教于乐、幼儿寓学于乐,各领域有机结合在一起,促进幼儿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在整个活动中体现了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原则,使活动气氛轻松自由又具有艺术性。总的来说,本次活动可以用三个“快乐”来概括:创设快乐的活动,营造快乐的气氛,引导幼儿快乐大胆地表现。

  一、说教材

  (一)内容的选择

  新《纲要》上说:“要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想象。”台州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海滨城市,这里的孩子们都见过大海,能经常和家人一起到海边游泳、玩耍,所以,他们对于大海有着非常丰富的感性经验。特别是海面上此起彼伏的海浪和“哗哗”的海浪声,更是给孩子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我选择《大浪和小浪》这个活动内容。

  (二)目标的制定

  幼儿是在蕴涵丰富审美的刺激中成长起来的,能在适宜的环境中选择并获取适合他们发展的信息,并主动地在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以展现他们的个性。本次活动的目标为:

  1、辨别音乐的低潮和高潮,通过适当的方法表现音乐不同的.力度。

  2、感受音乐中情绪起伏的变化,尽情地融入游戏情景,在音乐中情绪宣泄得到平衡与满足。

  (三)活动的准备

  根据大浪和小浪的特点,我选取了两段不同性质的音乐:小浪的音乐轻柔、缓慢并以还浪声作背景,听后给人以非常优美、舒适的感觉;大浪的音乐比较急速,听后顿时能激发幼儿模仿,在音乐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方法,但一个幼儿都是具有与众不同的天资,都有创造的需求,所以示范要适当,不能只让幼儿单纯机械和模仿,排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更不能排除幼儿对主体对元素的能动发现以及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的组合能力。

  (四)游戏法

  大班时期,我们能明显的感受到幼儿对音乐方面的喜好。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在户外活动或

  大班艺术活动《大浪和小浪》说课稿

  与小朋友游戏时,会不自觉的唱起歌曲并随之蹦蹦跳跳,所以我选择了游戏化的教学方法。幼儿可以在玩中学会音乐游戏,这种边玩边学的教学方法,使幼儿玩得高兴,学得轻松。

  二、活动流程

  (一)说说海的故事

  激发幼儿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谈话,为下面欣赏音乐及创遍动作做好铺垫。

  (二)欣赏分析音乐

  让小朋友欣赏音乐,老师配合朗诵讲述一段海浪情景,语调与音乐情绪协调。老师运用表情引导幼儿感受音乐力度、情绪发生变化,用手势帮助幼儿理解音乐旋律。

  (三)舞蹈《大浪和小浪》

  在理解音乐的基础上,幼儿用自己创编的动作进行舞蹈,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动作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想象。

  (四)游戏《大浪和小浪》

  运用蓝绸进行游戏,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合作能力,又能让每个幼儿都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同时,幼儿的情绪高涨,他们能在游戏中宣泄情绪得以满足。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只有一个地球》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课本中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课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内容是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只有一个地球",从而形成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第二课时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前地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从而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下面我谈一下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

  2、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类的家园为主线,将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所存在的奉献与获取、建设与破坏、减灾与自护等方面的辩证关系和内容整合为一个单元。而本课《只有一个地球》第一课时则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只有一个地球",从而形成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本课时话题切入口虽小,但知识含量大,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并注意将品德的形成与知识的学习相融合,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知识技能的掌握相结合。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初步学会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3、教学目标:

  识记: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理解:深刻理解、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运用:通过学习,初步学会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情感:培养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

  4、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到地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难点:深刻理解、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从而培养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方法,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否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本课,根据教材的特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打算采用以下教法:

  1、情境教学法

  给学生播放一段反映地球美丽富饶的录像,从而创设情境,从直观上激发学生热爱地球,关爱地球,感激地球的情感。

  2、启发诱导法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头脑里灌输到学生头脑里,教师应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本课的教学,我采用边讲解、边提问的方法组织教学,循循善诱,层层深入,使学生在积极思维中获取新知。如:在学生观看了展示地球美丽富饶的录像后,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生活,说说地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启发诱导学生去思考,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对地球的感激之情,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3、比较分析法

  教学要得法,根本问题就是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有的优秀教师说得好:"要把演员的位置让给学生,自己去悉心钻研导演的艺术。"

  而比较分析法则可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仅有助于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解开学习中的疑团,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训练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其他星球基本概况(温度,水分,氧气)的资料同地球给我们提供的生存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并展开讨论,从而论证出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采用这种教法,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各有所得。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因此要求教师不仅"供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毛主席也曾作过一个生动形象的描述,他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为此,本节课我打算教给学生大胆质疑、探究解疑的学习方法。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我在课上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质疑。如:我们是不是可以人为地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长期生存和发展的第二空间呢?进而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查阅资料,展开辩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又可以训练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给学生播放一段反映地球美丽富饶的录像。

  ●看到这一个个美妙的画面,你此刻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对地球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以上的设计,既创设了情境,又集中了学生思想,激发了求知欲。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 感悟地球的奉献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衣、食、住、行和休闲娱乐生活,说说地球给我们提供了什么?可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屏幕显示)

  ①、我们身上穿的衣服离不开哪些资源?

  ②、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离不开哪些资源?

  ③、我们的住房离不开什么资源?

  ④、我们的交通离不开什么资源?

  ⑤、我们喜欢的自然风光有哪些?

  (生交流后汇报)

  ●是啊,地球慷慨无私地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她的确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

  ●(师生同唱《我们的田野》,通过歌词和旋律来进一步感受地球的奉献,并从心底由衷地感谢地球。)

  在以上的教学中,我采用启发诱导法,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动脑思考、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觉,这样不仅重视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思考能力。

  活动二 论证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我们的地球实在是太可爱了,但由于人类不加节制的开采和破坏,目前,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濒临枯竭。有人说:如果地球破坏了,我们不是可以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请同学们围绕 "如果地球上资源枯竭了,我们能不能找到适合人类生存的第二个星球。"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学生拿出自己收集的一些有关其他星球基本情况(温度,水分,氧气)的资料与地球为我们提供的生存条件进行比较,并展开讨论分析:

  ①、月球和火星的温度,大气含氧量和水分状况能否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

  ②、其他星球,如金星、木星等是否适合人类生存?

  以上教学采用比较分析法,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仅有助于突破学习中的难点,解开学习中的疑团,而且,可以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到目前为止,除了地球之外,我们还没有找到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其他星球,谁来救救人类?

  (生质疑: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人为地创造一个适合人类长期生存与发展的第二个空间呢?)

  ①、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的大胆假设和想法,其他学生对此提出质疑。

  (展开小小辩论会。)

  ②、教师介绍"生物圈2号"实验基地以失败而告终的相关情况。让学生知道,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的,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

  以上教学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大胆质疑,并主动探究,去寻找答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又可以训练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小结:

  迄今为止,至少在距离地球40万亿公里的范围内,科学家还没在找到第二个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而且,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也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的,可供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作为地球母亲的孩子,热爱她,珍惜她,保护她是我们神圣的使命,也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对于这一点,同学们作何感想?请说一说。

  (生讨论交流,谈体会,表决心。)

  最后突破难点,让学生通过谈感想,深刻理解、体会"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从而培养热爱地球、感激地球、珍爱地球的情感。

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竹影》是丰子恺散文作品中一篇内涵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全文叙述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在自家的水门汀上游戏,描画映着的竹影,你一笔,我一画,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孩子的游戏,在成年人眼里也许不屑一颐,但在丰子恺的眼里就有了非比寻常的意义。也许,艺术和美就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竹影》为我们指出了只要留心自己的生活,即使看似天真的游戏,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受。

  【教学目标】

  1、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确立与’情感和态度目标: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认识到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以及初一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确立知识和能力目标: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确立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说教学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欣赏──迁移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说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我现在也教我女儿唱这样的儿歌,每当这时,我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设计这一导语,是按照情意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猜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童稚的儿歌,更能激发他们对童年趣事的美好回忆,以此为切入点,从生活走进诛堂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可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二、作者介绍,力求创新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侣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由生活中的发现,进行艺术美的创作的故事。

  (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的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资料搜集的能力。)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轻声朗读,配以轻音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对课文语言及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样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做好铺垫。)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教师过渡语: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白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学生找到后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水平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当学生有了心得之后,读相关的语段感情就要充沛、真挚。教师对学生的朗读应鼓励、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展欣赏,艺术熏陶

  教师过渡语: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多媒体展示,配音乐)

  (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是一个很专一的理论,教师如果过多的解释,反而会越描越黑气通过媒体的视听效果,加以音乐的陪衬,学生凭借自身的审美力、想象力,去感悟艺术的美。同时,扩充艺术的欣赏内容,也增强了语文课的容量,学生得到艺术的熏陶,对自己的终身发展也有益。)

  六、口语交流,人文培养

  教师过渡语: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童年的游戏引发的体验,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在共同的交流切磋中,人人参与说话,互相沟通、互相合作,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弦,这也符在合活动原理。)

  七、课堂小结,归纳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演示板书)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

  结束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学要有所得,通过大家的合作交流,触动了学生的灵魂,就能说出自。己最深的体会。教师的寄语,让课堂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让学生由课堂走入生活进行语文学习,语文课堂的宽度得到延伸。)

  【资料链接】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说课稿 篇5

  一、说课内容

  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8课《阳光》。

  二、教材分析

  “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单从字面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也许会有一定的难度。然而,课文以抒情的笔调,先给我们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景,它让孩子们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没有阳光,就没有生机勃勃的世界,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三、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四、教学重点

  识字和练习朗读。感受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五、教学难点

  理解“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这句话。

  六、教学关键

  采取多种形式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在朗读中感悟。

  七、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几个环节: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三)赏读课文,激发情感;

  (四)回归整体,内化语言。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导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谜语。“一个球,热烘烘,落在西,出在东。”是什么?生:(太阳)。

  师:太阳光有什么作用呢?(生:带来温暖,光明……)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阳光》。

  2、板题,读题,8.阳光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阳光给我们带来什么。

  3、看书中图。

  师:在阳光的照耀下,大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来看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通过看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要看拼音。

  2、指读语文。

  3、师范读课文。师:字音一定要读准,听老师读。

  4、再读课文。师:再读一遍,看能不能像老师这样读得正确、流利。读完后,把课前画好的词读一下。(通过以上四次朗读,不但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随文识字,以便于更好地产生定位联想。)

  5、识字。

  (1)读书中画好的生字词。

  (2)师:我把这些字词请上黑板,看同学们还认识不认识。

  yáng xiàng jīn yě gèng miàn cháng

  阳光 像 金子 田野 更宝贵 河面 长长的

  zǎo chén lā jìn shuí

  早 晨 拉开 跳 进 谁

  (3)说一说应该注意的`字音。(引起学生注意)

  长(cháng) 早(zǎo ) 晨(chén) 谁(shuí)

  (4)读不带音的词。(考考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记忆程度)

  (5)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同学之间互相提示,鼓励学生识字方法多样化。)

  (阳→说结构,并教偏旁“阝”,像→形声字, 金→一个人,他姓王,兜里揣了两块糖,野→里+予=野, 面(面包),早→日+十=早,晨→日+辰=晨,也是形声字,拉→用手拉,进→说结构,区别近,谁,(谁的)。

  (6)生字组词:(开火车组词)

  (7)师生对口令:师说字,生说书中词。

  6、师:下面自读课文,认字以后,相信同学们定会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词不离句,字不离词。这样使生字从文中来,又回到文中去,始终不脱离语言环境,更利于学生对生字的识记。)

  第三个环节赏读课文,激发情感

  1、齐读题目,并找出文中称赞阳光的一句话。

  生: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

  (1)指读;

  (2)齐读。

  师:阳光与金子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金色,宝贵)

  2、师:上文中去找一找阳光比金子更宝贵体现在哪儿?(以课文最后一句话为切入点,提出感悟全文的问题,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

  师: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段。

  (1)指生读。

  (2)阳光照向哪里?(板书:田野,高山,小河)

  (3)齐读。

  学习第二段:

  (1)自读。想:阳光给田野,高山,小河都带来哪些好处?

  (2)生1:禾苗更绿了, 师板:禾苗 绿

  生2:山上小树更高了, 师板:小树 高

  生3:河面像长长的锦缎了,师板:河面 锦缎

  师:这时的小河什么样?(金色,一闪一闪,像缎子),(引导学生看图体会)。

  (3)生选择三句之一来读,读出喜爱之情

  (通过自读,指读等形式,使学生在读中体会文章的内涵。)

  学习第三段:

  (1)指读。

  (2)师:阳光给小女孩带来哪些好处?

  生:带来温暖,送来光明

  (3)指读。

  (4)齐读。

  学习第四段:

  齐读这一段,师:阳光属于万物,万物离不开太阳。

  3、说说阳光的优点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光明与温暖杀菌,植物生长,动物生存……

  4、用一句话概括。

  齐读最后一段 (板:更宝贵)

  第四环节回归整体,内化语言

  1、读全篇(男女生接读)。

  2、背诵全篇( 写语言)。

  3、表演全文(自己想象动作)。

  (使学生再回到整体,通过背诵、表演,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板书设计:

  田野 禾苗 更绿

  8.阳光 高山 小树 更高 更宝贵

  小河 河面 锦缎

说课稿 篇6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认识》

  本节课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体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这是学生比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开始。由研究平面图形扩展到研究立体图形,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几何知识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而这节课又是学生初次较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因此,根据本节课的地位和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③思想品德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为: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和认识长、宽、高。

  教学难点为:形成长方体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实验法,以及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本节课内容属于几何知识中的概念教学。立体图形的教学必须在利用实物模型的直观活动中,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初步概括形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图形。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程序为:

  1、直观(实物或模型)

  2、概括(特征),抽象(图形)

  3、具体化(应用) 分三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步:联系已知、观察实物、建立表象—导课:

  首先,计算机显示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强调“平面图形是由线段围成的”,为下面讲“体是由平面围成的”埋下伏笔。接着,老师出示长方体教具并引导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围成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这样的?”在学生作答的基础上,微机示墨水瓶盒等各种长方体物体,告诉学生这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让学生初步感性认识长方体。然后老师适时提问:“怎样判断一个物体的形状是不是长方体呢?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就能够准确地判断了。”这种利用计算机复习旧知,提问题导课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激起了求知欲,自觉、有意地投入到了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抓住目标,合作学习,概括长方体的特征,抽象图形

  在这个重点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层次。

  1.观察实物或模型,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让学生仔细观察,并用手摸一摸,通过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大脑的分析活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计算机进行演示,然后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概念,使学生对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展开研究长方体的特征铺平道路。

  2.师生共同研讨长方体的特征,解决重点。

  我打算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要讨论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我列出这样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1) 长方体有几个面?你是怎样数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相对的面有什么关系?

  (2) 长方体有多少条棱?你是怎样数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 长方体有多少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并用计算机动态显示验证:大家请看。

  (1) 这是演示让学生数面,并验证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 这是演示把棱分成四组,有规律地数出有12条棱,并验证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

  (3) 这是显示有8个顶点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适当引导,循序渐进。比如在数面和棱的多少时,通过先让学生自已数,过渡到老师指导下的有规律地数,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大有益处。并且采用了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精神。

  3.抽象图形,并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由实物到几何图形,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主要凭借,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准备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并讨论:“你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每个面画出来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有的面画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什么有的棱画成了虚棱?”并运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从实物中隐化、抽象出长方体物体的图形。并与前面学习的长方体的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共同构建,由实物 特征 图形,形成长方体的概念,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认识长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计算机演示并讲解长、宽、高的概念,突出强调由于长方体放置的方式不同,其长、宽、高也随之变化,然后让学生练习实际测量其长、宽、高,加深学生的认识,解决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

  第三步,具体化(应用)内化新知

  数学概念的形成与深化,不仅靠直观感知,还要辅以灵活、有趣、有层次的训练与练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 基本练习:深化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 应用练习:要做一个长方体框架,需要多长的铁丝?

  拔高性的趣味练习:两个长方体玻璃筒,要求两学生往里面倒水的形状是长方体,看谁倒的快。这个练习既巩固了新知,又开发了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习意犹未尽。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我采用了纲要信号法,简明扼要,一目了然,重点突出,突出强调了长方体的特征。(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 6个 长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棱 12条 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 8个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直观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采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并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效益。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是人教版二年级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宗旨是让学生明白:有爱,才会甘于奉献;有爱,才会乐于助人。本文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的向我们述说着,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读完这首诗,要让学生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都要向雷锋同志学习。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3、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其中“会认12个生字”是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是能力目标;教育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是本课的情感教育目标,教育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目标1、2为教学重点。在教学中,我通过多读成诵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体验,逐渐能够背诵课文。结合本课,我让学生课前搜集关于雷锋的资料,并在上课时交流,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目标3是难点关于难点,通过课件展示资料图片,和课外延伸的小诗入手,使学生明白了要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爱心。

  三、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我确定“情景激趣法”、“指导朗读法”、“故事法”、“展示法”等教学方法,以及“朗读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歌唱法”等形式的学习方法来教、学本课。力求紧密结合课文,贴近学生心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我先利用课件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出示图片导入,板书,并随即讲解“锋”“叔”二字。然后,请同学们说说课前搜集到的关于雷锋的资料,讲讲雷锋的故事。

  2、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利用视频播放《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听范读,熟悉课文。然后自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读准字音,勾出生字,标出小节,学生自学课文。然后小组内自学字词。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只重点强调几个易错字的读音:如“锋、曾、泞、荆、莹”都是后鼻音;“曾”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céng;“泞”读第四声,不要读成第二声;“棘”读第二声,不要读成第四声。

  字音读准了,接下来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同桌的小伙伴读一读,比一比,谁读得好。同桌互相读,互相正音。然后指名读,让学生读出感情。

  最后,请同学们再把课文读一读,边读边开动脑筋想一想:

  雷锋叔叔到过那里?他在那里做了什么好事?边想边做上记号。划出有关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课文的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迷路的孩子?哪几个小节讲的是雷锋叔叔帮助年迈的大娘?让学生提出还有那些不懂的问题。

  3、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首先学习第一、二小节。

  学习第一、二小节朗读时,重点指导两个“你在哪里”。讲解第二个比第一个语气加重,语调拖长,要读出深情呼唤的语气,要根据情感的起伏,读出急与缓的变化。小溪和小路的话,语速稍慢,娓娓道来,“瞧”以后的诗句可适当提高音调。

  边读边想这两小节中,雷锋都帮助了谁?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雷锋叔叔帮助了小孩儿的?体会“蒙蒙”、“冒着”的意思。

  然后学习第三、四小节。

  方法与第二小节差不多。要体会“荆棘”的意思。

  接着下一个环节,听老师的朗读,闭上眼睛做想象,如果你是那个迷路的孩子,或是年迈的大娘,你想对雷锋叔叔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最后学习第五小节。

  提示雷锋叔叔在长长的小溪边帮助了迷路的孩子;在弯弯的小路上帮助了年迈的大娘。他还会到哪儿呢?我们大家愿意去寻找他好吗?引起学生兴趣后让学生把第五小节读一读。并指导第五小节的第一句的朗读,要注意:读出急迫寻觅的感觉。

  然后突破重点。引读: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讨论: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雷锋叔叔真的会出现吗?这里的“雷锋叔叔”指的是谁?

  播放一段公益广告,展示现实生活中“雷锋”图片,让学生体会雷锋精神一直鼓舞着人们,雷锋就在我们身边。懂得谁为人们做了好事,谁就是“活雷锋”。

  最后,请学生看看书上的学习伙伴,他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活雷锋。

  四、巩固练习

  积累“弯弯的小路”、“晶莹的露珠”这样的词语吗。试着用这些词说话,或再找一些这样的词语,再读一读。体会这篇课文中语言的优美。

说课稿 篇8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美术教材第六册第四课《风来了》,我主要从教材、教学过程、教法学法这几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神奇的大自然变幻无穷,我们每天亲近她,细细地体味着阳光、冰雪、风雨、雷电带来的温暖、寒冷、凉爽与震撼。本课即以学生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风为内容题材,风既能给人类带来凉爽也能带来灾难,还能运用于生活中,例如风能发电、风能路灯等,所以本课在于引导学生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同时,让学生回忆各种各样的风刮起时所见到的情景与不同的感受,并能运用线条、色彩等美术语言,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即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对自然界的感知,所以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绘画课。三年级学生逐渐能客观的、实事求是地认识周围事物,并能凭记忆表达自己的感受,还能加以想象,这样对学生绘画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料对教学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风的表现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像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记忆刮风时周围事物和人物的变化,学习风的表现方法。

  难点:运用线条、色彩等绘画语言大胆地、创造性地表现对风的感受。

  二、说教学过程

  所以,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感受体验——记忆交流——尝试训练——创作表现——交流评价——拓展延伸

  (一)、感受体验

  1、(出示风车)请个别同学玩小风车的游戏。提问:是什么让风车转动起来呢?(回答:风)板书:风

  2、提问:那么你们知道自然界的风是怎么形成的吗?(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并回答,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风的形成过程。将美术学科和自然学科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文化情境,增加了文化含量,激励他们探索自然)板书:来了

  (二)、记忆交流

  1、讨论:你曾经遇到过什么风?你发现了什么?(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有深刻与肤浅的区别,认识得越深刻对其表象和反馈就越细腻、具体。本环节力求挖掘学生的深层记忆,并让其全方位认识风,强化学生的感受。)

  2、蓝猫也遇到了风,看看他的经历吧!(播放蓝猫遇台风的卡通片段,在原有的生活经验上,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3、风来到我们的世界,身边的物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来看看自然界的风吧。(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刮风时各种物体形态的变化,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培养学生观察力,为尝试训练环节做好了铺垫。)

  (三)、尝试训练

  1、当风来到我们的教室,老师手上的树枝会有什么变化呢?(让学生分组比赛试塑造塑料树枝,并进行指导。)

  2、当风吹过这里,它们会有什么变化呢(利用多媒体,展示几副画,试着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刮风时这些物体的变化。)

  3、我们的画家也画了一幅有关风的作品,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幅画那些地方很好地表现了风呢?(回答:服饰、头饰、头发、帽子等)

  4、有个小朋友他也画了一幅,你认为它画出风的感觉了吗?(没有)怎么修改呢?(请个别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四)、创作表现(知识的学习与积累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创造和表现得以提升,表现的过程是练习的过程,更是创新的过程;是知识应用的过程,也是学习检验的过程。)

  1、欣赏作品,提出问题:这些作品中有的不仅画了物体的变化,还画了一些线条,这些线条表现的是什么?(回答:风)那么我们也可以把我们的作品加一些这样的线条,增加画面效果。

  2、师出示一张画,师生互动,添加线条,强调油画棒水彩画的方法。

  3、提出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想象画一副与风有关的画,注意画出风来了的感觉,可以用线画风增加画面效果。

  (五)、交流评价(没有评价的学习过程就象没有罗盘的航行,正确的评价能使我们明确与目标的差距。)

  1、自我评价:认为自己画出风的感觉的同学将画贴在黑板展示区。(发挥主动性)

  2、学生互评:你认为哪副画有风的感觉?(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

  (六)、拓展延伸

  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既给我们带来凉爽也能带来灾难,人们还利用风能发电、设计风能路灯等,所以只有好好的利用风,利用自然万物,我们才能与自然和睦相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探索,为学生养成健全的心智)

  三、说教法、说学法

  我采用活动教学法,强调学生自己动手,例如我让学生玩风车、塑造树枝,这样将单纯的技能学习变成有趣的竞赛活动,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发挥其主动性。

  我还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刘海粟说过“艺术是熏出来的”。给学生艺术的情境与氛围是成功的美术课堂的一大要素,大量的'图片的展示,是把学生带入意境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方法之一,更是为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所以我充分运用了此法,如向学生展示大量的“风”的图片、美术作品,并始终以“变幻之风”音乐作为背景,给学生创设了“风”的情境。

  另外我采用演示法,如安排了小训练,让学生找出作品中需要修改的地方,还有将画添加线条增强画面效果环节,跟学生一起互动等,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还提高了绘画水平。

  为了改变他们的学法,我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和比较,例如我不是先教用线画风,而是在学完画物体的变化以后欣赏一些作品,再引导他们总结出“用线画风增加画面效果”的方法,这一方法的改变能关注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够提高学生作业的水平。

  我还改变了学生的绘画工具,采用油画棒水粉画的方式,这种体验丰富了学生的绘画表现方式。

  四、小结:

  这堂课,我注重营造学习氛围,广泛运用多媒体,将学生的体验和活动贯穿其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也变得格外生动、有活力。

  以上是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有不足之处请多指教。谢谢!

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

  今天我要说的是苏教版小语第五册语文教材中第22篇课文《金子》。课文讲了彼得·弗雷特在淘金无望,便留下种花,终于获得成功的故事。旨在告诉我们要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想靠意外的收获是不现实的。课文内容简明,情节曲折,蕴含的道理深刻,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培养学生观察、想像及朗读能力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讨论、朗读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坑、附”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情感态度目标:体悟彼得·弗雷特是靠自己辛勤的劳动,终于获得了成功,让学生懂得想要通过意外的收获获得财富或成功是不现实的,必须付出诚实劳动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教学内容中显性存在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中,在教师的引领下,从书面语言中获得信息;教师要努力构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平台,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章,让学生领会到内容中隐性存在的情感、思维和精神的同时,还要超越文本,链接生活。

  教学安排:

  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通过图文对照,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理解生字新词,指导两个字“甘”(独体字,注意笔顺)“钱”(左右结构,形声字);引发猜想,建构阅读话题,能基本说出本故事的大意。

  第二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他们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彼得·弗雷特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真金的曲折过程,教育学生向彼得·弗雷特学习,培养自己靠诚实、勤劳获得成功的高尚品质。另外,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情感,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

  本课时我打算分四个环节进行组织教学:

  复习旧知,引导质疑;精读感悟,悟中明理;

  小结板书,揭示“真金”;个性作业,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引导质疑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淘金者绝大多数彼得·弗雷特不甘心附近买地挖掘坑坑洼洼金钱倾盆大雨冲刷平整松软绿茸茸若有所悟装扮美丽娇艳实现

  (“坑”是后鼻音,“盆”是前鼻音)

  2、回顾课文

  课文题为“金子”,你能围绕课文,按照情节的发展,围绕“金子”说几句话吗?

  2、根据课文内容来把大家刚才说的整理一下。

  板书: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扫兴离去

  彼得·弗雷特埋头苦干灰心失望

  偶然发现若有所悟全力培育找到真金

  3、大家看看课文的内容,前后比较一下,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探究的地方?

  (1)为什么绝大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而彼得却找到真金?

  (2)为什么彼得刚开始时埋头苦干,结果是灰心失望,最后却实现梦想,找到真金?

  问题是针对课文提出的,答案还得从课文中去找,让我们再来细细地读好课文。

  我们要逐步学会通过认真地阅读课文,从课文中发现问题,在阅读中有所收获。

  第二环节:精读感悟,悟中明理

  (一)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

  这一段中有个词“蜂拥而至”,什么叫蜂拥而至?(像蜂群似的拥挤着来到)说明来的人怎么样?(很多)

  为什么有这么多淘金者“蜂拥而至”?(听说……希望……)

  所以他们——在河床上挖出许多大坑。

  结果如何?(一无所获,扫兴离去)

  2、谁能读好这一段,读出淘金者们从满怀希望到扫兴离去这样一种巨大的心理变化。(指名读,齐读)

  (教学意图:本节教学扣住“听说、无意”明白消息的不确定性,但淘金者们仍“蜂拥而至”,体会他们缺乏理智,盲目跟从。接着抓住“一无所获、扫兴离去”,体会人们怀着失望离开的不幸。通过对淘金者们由“高兴”至“扫兴”两种截然不同的感情地进一步对比感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二)第二、三自然段

  1、在众多的淘金者中,彼得·弗雷特也是其中一员。

  指名读第2、3自然段

  2、你觉得他和其他淘金者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同样满怀希望,不同的是,他更吃苦耐劳)

  从哪里看出他更吃苦耐劳?(不甘心、默默地、埋头苦干几个月、翻遍)

  3、结果如何呢?(没有发现一丁点儿、失望、连……都没有、准备离开)

  4、读到这里,你对彼得的遭遇有什么想法?

  是啊,命运真是太残酷了,对这样一个吃苦耐劳的人,却把他的希望完全敲碎。

  彼得·弗雷特开始时不甘心落空,正是因为他相信——

  (像他这样付出劳动,一定会有所收获,一定能实现梦想)

  而事实却敲碎了他的梦想,他不得不准备离开。

  2、具体指导,品读体味。如学生在自读第一、二两句的基础上,

  (教学意图:本节教学,抓住“埋头苦干、几个月、几乎翻遍了”理解从精力上、时间上、工作量上说明彼得做出的别人无法比拟的巨大付出,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彼得是能吃大苦、耐大劳的人,但结果是“没有发现一丁点儿金子”,让学生明白上文的传说的不可靠。在品读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彼得由“希望”转向“失望”的失落心情,再次练习个性化朗读。)

  (三)第四-七自然段

  1、命运真的`如此不公平吗?如果彼得就此离去,那么他的命运就会截然不同,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故事。来,我们来读读接下去又发生了什么?自读4-7自然段。

  2、你们知道彼得最后怎么样了?请同学们齐读第7段

  (1)彼得实现了他的梦想,成了唯一找到真金的人,你们觉得他的真金是指什么?(收获鲜花——财富——实现梦想)

  (2)他说话时是怎样的心情?(非常骄傲)

  对,也就是“不无骄傲”。

  3、那他为什么会成为唯一有所收获的人呢?再读读4-6自然段,圈出你觉得能反映彼得之所以成功的原因的词和句。

  学生交流:(发现、若有所悟、全部精力)

  (1)发现

  出示课文插图:彼得发现了什么?描述一下他所看到的情景。

  (2)若有所悟,他悟到了什么?

  你觉得他的想法有没有道理?(很有根据……)从哪里看出来?

  (3)全部精力

  彼得不但是个有心人,而且非常吃苦耐劳,这点我们从上文已经感受到了。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付诸行动。想一想,培育花卉要做哪些工作,他会怎么做呢?

  (不怕辛苦平整土地、精心选择花苗、不分日夜照顾鲜花、四处奔波销售……)齐读4-6段

  你觉得彼得是个怎样的人?(有心人、聪明人)

  (教学意图:本节教学,我让学生读好词语“若有所悟”,并说说彼得“悟”到了什么来具体地展开学习。如“这里没有找到金子”,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彼得本来要离开,是什么使他留下来?留下后又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读好文中相应的句子,并描述一下彼得看到的情景,体会希望的产生,明白这希望就在这肥沃的土地里,正是这希望使彼得留下来。再让学生观察插图,想象彼得是怎样用“全部精力”种花的,田地里是怎样美的景象,通过语言描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彼得所付出的辛劳,这是故事情节转折的关键段落,我让学生自己准备,再同桌练习,然后全班交流的方法组织学习活动,为揭示“真金”的含义打下基础。)

  4、现在你找到刚才我们提出的两个问题的答案了吗?

  (1)为什么绝大多数淘金者一无所获,而彼得却找到真金?

  (2)为什么彼得刚开始时埋头苦干,结果是灰心失望,最后却实现梦想,找到真金?

  学生交流(……)

  同学们说的真好,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并能通过不断的阅读、思考、探究解决这些问题,你就是一个会读书的人。

  5、彼得从他的经历中明白了,生活有没有欺骗他?他脚下的这片土地有没有亏待他?

  现在你对彼得最后所说的话有没有什么新的理解?再来好好读第七段。

  (教学意图:本节教学,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彼得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上。让学生思考:彼得从这块土地里究竟获得了什么?你能悟到些什么呢?学生通过交流,知道彼得并非获得真的金子,而是获得了“财富”。)

  第三环节:小结板书,揭示“真金”

  1、同学们,现在请你告诉老师“金子”是什么?(贵重金属)

  2、“真金”指什么?(财富、美好生活、明白了生活的真谛……)

  是的,彼得靠“勤劳和智慧”获得成功,实现了梦想。因此,“真金”在彼得身上指的是勤劳、诚实的好品质。

  3、看着彼得·弗雷特骄傲的笑容,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可以这样说:

  要想_____________________,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意图:引领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通过小结板书回顾全文,将“金子”与“真金”作对比,让学生明白两者的区别,前者指“贵重金属”,而后者指彼得靠“勤劳和智慧”获得成功,实现梦想。因此,“真金”放在彼得身上指的是勤劳、诚实的好品质。最终揭示“真金”是指可贵的品质,如勤劳、勇敢、善良等。“金子”指什么?)

  第四环节:个性作业,拓展延伸

  自选课外作业:

  1、熟读课文后,给爸爸妈妈讲一讲这个故事。

  2、观察文中插图,想像彼得是如何付出全部精力来培育花苗并获得成功的,把它写下来。

  3、积累词句(含有“金”字的成语和格言),任选三个抄写下来。翻翻成语词典,找到这些成语,看看“金”在其中的意思。

  (教学意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另外,进入中年段以后,阅读教学应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宽视野,拓展和增加有效的积累,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让学生个性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板书:绝大多数人一无所获扫兴离去

  彼得·弗雷特埋头苦干灰心失望

  偶然发现若有所悟全力培育找到真金

  附:成语和格言:

  金光大道金戈铁马金玉良言金刚努目

  金鼓齐鸣金碧辉煌金蝉脱壳金玉其外

  (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