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说课稿

时间:2024-10-26 22:00:12 毅霖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历史说课稿(精选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历史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说课稿(精选15篇)

  历史说课稿 1

  一、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图片,讲述:英国是怎样蕴含了超凡的能量改变了自己又影响了世界呢?导入课题。

  二、新知探究

  第一环节革命的起因

  “新航路的开辟”

  探究:这幅图片反映了什么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对英国有哪些重大影响呢?”

  多媒体展示“英国资产阶级给国王的抗议书”。

  思考: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意识到:封建专制统治,既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也损害了劳动人民的利益,双方矛盾的激化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原因。

  第二环节革命的过程

  让学生自主看书,了解大体经过;

  借助历史插图和史料,对重要大事进行动态展示,强化重点。

  1、阅读“第二目查理一世命丧断头台”,归纳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经过。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是什么呢?为什么苏格兰人民起义成为战争的导火线?

  3、时势造英雄。是谁呢?出示图片。谁能介绍一下?

  4、思考讨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什么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其中哪个原因是主要的?为什么?

  5、英国内战中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什么?。

  合作探究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怎样的特点呢?(长期性和曲折性)这也说明任何事物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

  2、请同学们动脑筋,思考两人对1688年政变的不同观点,分析讨论一下谁正确。

  教师简单评价,鼓励学生形成好的思考学习习惯。

  3、出示史学界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评价

  (三)《权利法案》颁布

  1、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经过长期艰巨的斗争终于推翻了专制统治,怎么确立新的统治秩序呢?用多媒体展示《权利法案》的摘选内容。

  提问:“通过内容可以看出,谁的权利受到约束,谁的权利得到保障?它限制了国王的哪些权力?保证了议会所拥有的哪些权力?”

  2、讲述:这样,英国就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那什么是君主立宪制呢?结合自由阅读卡,请一名学生简明扼要的介绍一下。

  三、拓展延伸

  谁能说说在今天,英国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是谁?除英国外,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不同程度地实行君主立宪制,你能举例说明吗?(日本、西班牙、丹麦、荷兰、瑞典等国)可见历史并没远去,而是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继续关注这些国家的发展。

  历史说课稿 2

  一、教材分析:

  本课出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本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本课和前几课联系紧密。中国在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国门被强迫打开,中国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社会风尚,开始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本课主要从“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这三个题目介绍清末民初社会的变迁,突出了社会生活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进步的特点。内容丰富多彩,都属于实际生活的典型事例,理论性不强,意在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无论在学习方法还是知识的积累上,都有了初步的基础,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这个年龄的学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然相对较弱,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虽然参与意识很强,但却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对生活习俗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而不会对其内涵和历史意义进行深度思考。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照相术,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出现的原因。

  3、了解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确定社会发展变化。以此来培养学生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加工整理所收集的资料,组织开展主题活动汇报会,向全班同学汇报展示各小组探究的结果。

  2、教师在学生汇报活动中,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透过表象看本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入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

  四、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学目标理解及学生实际的了解,我将本课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知道照相,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难点:理解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这时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交流学习

  (基于新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能力与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的要求,确定此教学方法。)

  六、教具选择:

  多媒体

  七、课前准备:

  1、将学生分成三组:科技组、礼仪组、服饰组。

  2、教师帮助学生制定自学提纲。

  3、教给学生整理资料的方法。

  4、推荐资料:《老照片》丛书、电影《西洋镜》

  八、教学过程:

  (一)导课: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二)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检测学习效果。

  (三)成果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2、教师提问,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并总结深化。

  (四)、归纳拓展:

  学生讨论: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教师纠正或补充、深化,提升学生的认识。

  九、练习:中考链接。

  强化训练中考考点。

  十、小结和板书设计相结合。培养学生归纳知识、梳理知识的能力。

  十一、反思:

  优点: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交流的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不足:时间安排前松后紧。

  历史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

  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对比媒体展示的“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教师强调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

  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以完成目标的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结局,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取提问讨论、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和观察图片,了解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重要事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认识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学生合作探索、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构思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显示孙中山画像,学生介绍孙中山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要提示学生,只是简单介绍。)

  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以课本两个大标题为依据,通过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和发展——高潮——结局——历史意义四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组织准备和发展——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用媒体展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创建人、革命纲领以及性质,并指导学生看《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地点》,让学生想象宣誓场景。教师强调: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必然建立。

  2、同盟会的建立: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参照《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学生完成后,教师强调,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政党,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提出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上,把同盟会的纲领阐述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进行活动与探究:

  (1)如何理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和“三民主义”的关系?(提示学生结合第37页小字内容分析)

  (2)(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探究课文第37页的“动脑筋”的问题。

  二)、革命高潮——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武昌起义:

  多媒体展示武昌起义的形势图、教师根据形势图简要讲述武昌起义经过:(不展开讲解)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清朝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的成立: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学生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领导人设问:

  1、中华民国是什么性质的政权?(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2、鲁迅的作品《纪念刘和珍君》中提到“民国十五年”,你知道是哪一年吗?(来了解民国纪年法)

  三)、革命结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等劣迹。并结合视频材料和查询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袁世凯作为一个反动人物,为什么可以窃取革命的果实呢?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的原因。(多媒体展示结论)

  四)、辛亥革命的意义

  指导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结果,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要求学生对比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革命已完成的目标和未完成的目标。进行讨论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并做进一步的分析说明。

  课堂小结:利用媒体展示本课的知识结构,教师简单概括。

  巩固练习:媒体展示习题。

  历史说课稿 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埃及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

  2、结合图片和相关资料分析埃及的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尼罗河在埃及的重要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分析自然环境影响文明产生,进一步认识大河对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了解文明产生的多源性。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尼罗河对古埃及文明形成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深刻体会人类文明的产生有多个源头,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

  2、通过了解金字塔建造及特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展示丰富资料,吸引学生兴趣。

  2、加入生活化元素,使课堂接近学生,学生融入课堂。

  3、采用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在遇到难题时互相讨论,取长补短,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PPT,古代亚非四大文明古国示意图,人类早期文明最先诞生于亚非地区的大河流域。自西向东,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西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南亚次大陆的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今天我们学习古埃及文明。

  (二)讲授新课:

  一、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

  1、古埃及的自然环境——尼罗河,出示:赞美尼罗河诗歌、尼罗河图片。

  “一旦你的水流减少,人们就停止了呼吸。”。

  教学预设:尼罗河是水源,为人类生存提供条件。

  设问:解释歌词“你用你神秘的方式,带来了肥沃的土壤。”

  教学预设:定期泛滥,利于农业发展。

  小结:尼罗河为人们生存繁衍提供了条件,定期泛滥促进了古埃及农业的发展,为古代埃及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国家的发展历程:

  公元前3500年开始出现国家

  公元前3100年左右初步统一

  公元前15世纪地跨亚非

  灭亡:公元前525年被波斯吞并

  强盛时期:图特摩斯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ThutmoseIII),古埃及第18王朝法老,在古埃及的31个王朝中,第18王朝是延续时间最长,版图,国力最鼎盛的一个朝代,而图特摩斯三世则是这个王朝的集大成者。他在位期间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征服了地中海东岸的迦南和叙利亚地区。通常认为,是图特摩斯使埃及完成了从一个地域性王国向洲际大帝国的质变。图特摩斯三世被认为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之一,被称为“古代世界之拿破仑”。

  古代埃及的衰落: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埃及,古代埃及近3000年的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3、古代及文明成就:

  A、太阳历

  历法:太阳历

  ①制定依据:按照尼罗河的涨落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

  ②基本内容:一年分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节日,一年365天。

  ③地位:人类历第一部太阳历。

  ④影响:罗马历法、今天的公历,都源于此。

  B、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它是一种与事物形状相似的文字,并有一定的读音。

  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

  设问:象形文字有怎样的特点?

  与事物形状相似。

  补充:象形文字一般书写在纸草上,而纸草是生长于尼罗河河边的一种植物。

  小结:象形文字是古老的文字之一,是古埃及人民创造的文明成就。

  C、医学成就:木乃伊

  出示:木乃伊制作过程的图片以及希罗多德关于木乃伊制作的一般方法的介绍。

  设问1:在这个过程中,懂得了哪些医学方面的知识?

  解剖、心脏、消毒、防腐、缝合技术等等。

  设问2:古埃及人为什么要制作木乃伊呢?

  “灵魂不死”……

  小结:古埃及人民深信“灵魂不死”,热衷于制作木乃伊,因此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埃及的医学也在不断的进步。

  二、金字塔: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寝。

  设问1: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等

  出示:想象如何搬运、建造金字塔的?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根据传闻写道:“他(胡夫)所有的人为他做工,……他们分成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都要工作3个月,……金字塔本身的建造用了20年。

  据研究,胡夫金字塔,四边底线误差不出20厘米,与230米的总长度比较,误差在l/1000之内;基底四个直角误差不过3分2秒,四边方位同准确的东西南北方位误差也只在1分15秒和5分30秒之间。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

  反映了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发展较高的水平,是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设问2:金字塔主要是由谁来建造的?你从中能够悟出什么道理?

  教学预设: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小结:金字塔是建筑的奇迹,是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它的建造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历史是由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

  三、法老的统治

  背景:统一的国家、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都要求强化国家统治机构和国王权力。

  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古王国时代的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

  (三)、课堂小结

  古代埃及:建国:公元前3500年,统一:公元前3100年左右,灭亡:公元前525年,科学文化成就:天文学(太阳历)、数学、医学、象形文字、金字塔。这些是古代埃及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所谓文明,指的是埃及在世界范围内最早进入奴隶社会。

  历史说课稿 5

  一、教材分析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是第一单元第4课,它紧承上一课《盛唐气象》,从对外文化交流方面介绍唐朝繁荣的盛况,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因此它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理解,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今天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政策。

  二、学情分析

  首先,从认知能力上分析,初一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他们认识问题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缺乏对事物的深入理解与分析。因此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便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的方向。

  其次,从心理特点上分析,中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爱听历史故事,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师应发挥这些有利因素,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课是科学,学好历史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最后,从生理特点上分析,青少年活泼好动,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直观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精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勇于质疑,让学生热爱课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情况。

  2、记住与交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如:阿倍仲麻吕、鉴真等。

  3、理解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活跃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识记《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唐招提寺》、《鉴真坐像》等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同时建立历史学习的空间感和方位感。

  2、通过对对日本遣唐使来华的自主归纳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将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唐朝时中日、中印的`良好关系,同时通过对中国先进文化对后卫国家的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鉴真、玄奘的优秀品质学习,培养学生为目标而艰苦奋斗、坚持不懈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确定这节课的重点是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普遍不强,认识事物大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能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因而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的理解自然而然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学法

  初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时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根据这些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教法有情景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问题探究法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他们知识不如让他们学会学习。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对比分析法等学法,通过灵活运用这些学法,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西游记》入手,提问《西游记》与现实的历史是否一致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疑导思、讲授新课

  1、遣唐使来华

  提问“什么是遣唐使?他们为什么会来到中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随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寻找落实知识点(遣唐使来华目的、次数、人数、代表人物)。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日本遣唐使来华的原因及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

  2、鉴真东渡

  首先,教师讲述鉴真生平,引导学生看书找出相应的知识点,并进行归纳总结。接着让学生观察《鉴真塑像图》和《唐招提寺图》,增强教材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兴趣。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他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唐与新罗的关系(设问学生边阅读边做答)

  4、玄奘西行

  首先,让学生讲述他们所知道的《西游记》,以此来调动他们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然后向学生讲述真实的玄奘西行的故事,并让他们将文艺作品与真实的历史进行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让学生意识到文艺作品与真实的历史是有区别的,以此来培养学生辨别历史的能力。最后,让学生画一幅玄奘西行图,以此来教会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地图的能力。

  (三)归纳总结、全面提高

  首先,老师根据板书设计进行课堂小结,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活跃的原因。之后请学生发言,然后老师点评。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四)作业布置、深化理解

  思维拓展:唐朝对外发展活跃,促进了唐朝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扩大了唐朝的影响,这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什么样的启示?对理解今天改革开放政策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采用图示式板书,以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内在关系与整体结构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同时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为了学生的发展,我将不断地更新我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不断努力!

  历史说课稿 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美苏争霸》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了前面有关二战后的形势变化,又启示后来的国际格局的形成。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美苏争霸的概况,认识美苏争霸的原因及后果。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查找、分析、归纳知识要点的能力以及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精心设计并营造阅读、思考、质疑及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治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与价值观

  首先在合作探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其次正确认识美苏争霸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在历史上落后的国家建成高度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任重而道远,另外对待今日的美国,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它的霸权政策,另一方面还要借鉴它政治谋略的合理部分,这是一个合格的具有民族危机感的社会主义公民应有的理智的分析。

  本节难度大:内容抽象概括,且概念多,观点多,理论敏感点多。

  3、教学重点:美苏争霸三个阶段中苏联的战略意图与美国在第二阶段中的政策调整。因为这两点的掌握对于学生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国际形势有很大的帮助。

  4、教学难点:如何认识美苏争霸中,既有紧张又有缓和的局面。因为教材对此只作概括性的列举,并未具体分析,难以理解。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高二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此外,他们的信息来源较广泛,思想前卫活跃,对美苏争霸多少都有一点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因此要在课堂教学抓住学生思维热点,既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美苏争霸,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分析和理解今天的国际形势。

  三、教学策略

  1、教法运用

  主要采用问题教学法,通过一系列有内在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在主动阅读、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感悟历史。

  2、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法、比较法、讨论法、分析法等来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培养自学能力。

  四、过程设计

  1、导入。地图,显示美苏方位。

  提问(1)战后初期,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主宰的国家是哪两个?

  学生回答:美国、苏联。直接导入本课主题。

  2、破题。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这是任何一节历史课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目的是从破题入手,使学生形成本节教材最基本的历史概念。

  提问(2)什么是美苏争霸?

  指导学生阅读、概括教材有关内容,形成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形式(现象)和内容(实质)两方面对这个概念进行解析。

  3、分析原因。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问题(3)美苏争霸的原因是什么?

  解决这个问题,应建立在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及教材挖掘和分析上,同时也注意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其根本原因。在这里我让学生看一段材料,引导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其原因,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4、梳理过程。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旨在弄清美苏争霸的基本过程。

  方法:通过以下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解决。

  问题(4)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起止时间、双方首脑、代表事例、基本态势?

  这里涉及到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必须下大力气,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这里,我主要是用表格的形式归纳课文中的相关内容。

  而学生在梳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对教材内容提出一些疑问,如:

  在美苏争霸第一阶段的学习中,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会出现"古巴导弹危机"?这里通过古巴导弹危机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古巴导弹危机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结论: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播放视频资料使学生的参与程度得到提高,再现历史情境,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第二阶段的.学习中,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苏联为什么要入侵阿富汗?在这里展示世界地图,指出苏联和阿富汗的地理位置,通过设置如下问题来回答这个问题:全球四大洋,苏联仅有一洋不临,请问是哪一洋?苏联要控制印度洋必经哪里?苏联控制印度洋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至于如何理解美国在第二阶段中的政策调整?这里关系到美国的两任总统及他们的对外政策,只要对杜鲁门主义和尼克松主义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理解美国政策调整的本质了。

  在第三阶段的学习中,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什么是"星球大战计划"?美国为什么推行这个计划?对于这个问题,我预先布置学生收集资料,让有准备同学讲解"SDI"及"NMD"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对80年代美苏两国的经济状况进行分析,就可以知道美国推行这一计划的目的是企图在美国经济复苏而苏联经济陷入困境之时,乘机击垮苏联,夺取世界霸权。

  为什么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的时刻又有剑拔弩张之时?其实说紧张尚可理解,如何看待缓和呢?这是本节的难点,这里采用师生互动讨论的方法,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发掘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根本原因,得出这样的结论:双方的意图在于"以退为进";根本原因是双方军事经济实力的消长。这样做可以深入浅出地解决了本节的难点问题。

  问题(5)战后苏联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苏联在美苏争霸三个阶段的战略意图,因为教材中已经有叙述,可以引导学生制作表格将知识归类。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苏联在美苏争霸三个阶段会有这样的对外政策?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制作表格的时候,将苏联每一阶段政策制定的背景考虑进去了,并且还增加了苏联在斯大林领导时期的有关内容,以便学生复习和将知识系统归类。

  5、合作探究,拓展思维。

  设计一些具有思辩性的问题,分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相互辩论。以此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如:

  问题(6)美苏争霸给美苏两国经济及世界局势带来怎样的影响?从美苏争霸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注意引导学生分别从对美,对苏及对世界局势等三方面分析其影响,学生根据课内外所掌握的知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实事求是地逐一列出美苏争霸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6、板书设计。

  7、总结与反馈。

  主要任务:巩固和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一)小结:

  1、美苏争霸过程中,互有攻守,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双方的经济军事实力的消长。

  2、美苏对华政策的变化是由什么决定的?

  美苏的对外战略和国家利益。

  (二)从争霸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给学生命制4道左右选择题,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历史说课稿 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川教版世界近代史部分的一节复习课,说课的题目是: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内容

  “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这一复习主题,包括世界近代史(上)第一学习主题的三课内容:英国的新生、美国的独立、法国大革命。

  2、课程标准的要求

  ①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影响。

  ②讲述华盛顿、拿破仑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3、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从世界近代史的整体来看: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确立的历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欧美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跨越,这是人类历史的一次巨大变革。

  这一复习主题主要在讲述“资本主义的确立”部分,属于资本主义确立的“开局之篇”,是世界近代史部分的重点内容之一。

  从教材的第一学习主题来看:

  该主题是讲述“欧美国家的巨变与殖民扩张”。共5课,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讲述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舆论准备和资本主义发展条件环境的开拓;二是“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讲述欧美主要国家反对封建统治和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及资产阶级政权的建立;三是“欧洲的殖民扩张”,讲述西欧殖民者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地区的野蛮掠夺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这一复习主题属于第一学习主题的第二部分内容,属于第一学习主题的“核心内容”,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通过本主题的复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框架,区分易混点;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

  4、教学目标

  今年的这届学生,是我县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一届。我省从今年已开始实行开卷考试,新形势下,“教”重在教方法、能力、思路、规律。“学”重在学方法、能力、思路、规律。在接受素质教育的同时,九年级学生还面临升学的压力,“教”与“学”还要适应“开卷”考试的要求。复习课作为新授课的后继教学,要巩固基础知识,建立知识网络,提高运用能力。

  综合上述情况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①比较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内容

  ②比较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三个文件

  ③客观评价华盛顿、拿破仑

  (2)能力与方法

  通过复习,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复习,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是历史的进步;认识一个民族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和以弱胜强的坚强意志。

  5、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及学生的情况,我确定本节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1)重点:三个文件

  (2)难点:评价人物

  历史说课稿 8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鸦片战争》是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四单元第一课内容,是教材专题四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的开篇章。鸦片战争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是近代中国百年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教材中具有开篇点题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在合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老师制作的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逻辑关系图,并理解战争的根本原因和中方战败的根本原因。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2、能够说出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取得胜利,并知道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第一目与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和在小组的讨论、合作的`基础上,能够尝试理解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通过讲授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的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爱国热情

  2、了解中国人民在鸦片战争中的反侵略精神,通过对禁烟运动的讲授,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三、教材重点与难点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英两国远隔重洋,相距如此遥远,为什么会在十九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而且,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还应进一步明确蕴含其中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还有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已取得了一些权益,那为何还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呢?对此,学生容易产生疑问和困惑。只有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如战争前的中国与英国的形势和虎门销烟,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必然性。)

  2、中国战败的原因(为什么一个号称“天朝上国”的大清帝国会败给一个远道而来的英国呢?这些问题是学生感到迷惑的,因而是个重、难点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观察、猜想,引入课题)

  屏幕展示一个腐烂了的苹果,让学生结合自己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猜想,苹果出现腐烂的原因会有哪些?在生回答后,然后话题一转,假设情景,如果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就像这个腐烂了的苹果,那同学们你能想到它衰败的原因有哪些吗?而这又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由此引出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英形势,导入新课。

  2、探究(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战败的原因是本课重难点,在教学中主要通过看、读、评、析、练来突破)

  (1)看、读: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教材只是一句话带过,而这留给了学生太多的疑问和不解,为了能让学生弄清这一背景,我通过播放关于这一内容的影片资料,让生注意观察,和读课后的阅读与思考提供的材料,然后完成一个巧填数字的游戏和看图说史,让生在观察中自己总结出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以培养他们综合概括的能力。同时过渡到下一个问题,虎门销烟。

  (2)评、析:“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对于这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将它与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相混淆,通过影音资料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设置争议问题,问“有人认为,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那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吗?”让生思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辨证关系,历史发展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同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林则徐是一个伟大的民族英雄,他捍卫民族的利益,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五、课题延伸

  就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影响,记者向列强提问,列强站在自身立场作答,掩盖事实真相,时事评论员对列强的诡辩进行分析和诡辩。

  历史说课稿 9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2、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本节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前承古希腊先哲(人文精神的滥觞)、文艺复兴(人文精神的产生)、宗教改革(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人文精神的成熟),后启资产阶级理性时代的到来。启蒙运动是第二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其重大贡献即确立了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石,具有前瞻性、革命性和进步性。

  3、教学重点: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启蒙运动的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及他们在启蒙运动中的作用)

  4、教学难点:

  因本节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所涉及的四位思想家的主张极易混淆,所以重点解决以下两个难点:

  难点一:分析比较启蒙思想家的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如:思想家的出身、地位、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文化氛围影响等);

  难点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对近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

  5、教学三维目标分析:

  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要学习启蒙运动这么多内容,必须有重点、有中心,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堂课的中心是理解启蒙思想的产生,了解其主要内容及影响。帮助学生认识我们当今社会人文主义精神的源和流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感悟启蒙思想家们的创新、伟大和崇高。根据以上教学要求及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估计确定以下“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

  (1)了解启蒙运动产生的背景、性质、目的和主要内容。

  (2)理解主要思想家具有代表性的主张。

  (3)学会评价启蒙运动的影响。

  能力培养:

  (1)在阅读启蒙思想家的言论资料时,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

  (2)通过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异同,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比较能力。

  (3)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与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理论、追求真理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提供相关图文资料,增强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阅读,结合材料师生共同探讨对话,共同感受、分析启蒙思想家的主要主张及影响。

  (3)通过表格把复杂的问题直观化、简约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蒙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精华积淀之所在,更是近代资产阶级为之奋斗的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仅属于其个人和那个时代,更属于世界、属于全人类。所以,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

  (1)培养人文意识,强化法治观念。

  (2)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真理。

  (3)领悟先进思想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积极汲取启蒙思想精华,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二、说教学方法: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活动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交流和沟通,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的过程。

  教学的成败归根到底是要看学生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1、在备课过程中和教学过程中贯穿着“整体性原则”和“问题式教学法”的教育思想。如本课整合成“启蒙运动的兴起、过程、主要思想家的主张、影响”。

  2、按新课改精神的指导采用启发、合作讨论、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

  3、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4、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具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

  在学习重点难点问题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材料、思考问题。通过谈话、讨论,与学生共同归纳、分析启蒙思想家个性特点及产生个性特点的原因。同时,通过表格的运用,把复杂的历史问题直观化,简约化。其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通过简明的图表进一步认识“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从而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指导

  1、高二学生经过高一阶段的学习,已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思维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知识联系能力较强。加上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观察自主性强,概括性高度发展,并且处于创新思维最佳发展区的前端。因此教学过程应充分利用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以及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及概括能力。

  2、既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建构适合自己学习、研究、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离开校园后都能终身受益。

  3、在本课时,学生时而阅读思考、时而小组讨论研究,让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动口、动脑。从而在知识产生过程中发现规律,进一步把知识纳入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教育学“最近发展区”要求,体现了自我建构知识的现代教学思想。

  四、说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美国三权分立示意图》《新青年》杂志影印本。

  教学导言: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综合国力强大。但对于真正的美国主流精英人士来说,他们的国家最值得为之骄傲的不是其庞大的物质财富,领先世界的科技和教育,无与伦比的军事力量,而是创造这一切的机制,即权利相互平衡与制约的1787年宪法。而这种机制来源于欧洲启蒙思想家们的天才设计。

  近代以来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这也是欧洲启蒙思想家们最先提出和倡导的人文精神。

  那么,欧洲启蒙运动是怎样兴起的?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有什么主要思想主张和重大影响?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感悟启蒙思想家们的睿智、创新、伟大和崇高。

  设计说明:这段话用独特的视角把学生引入深刻的思考,为叩开知识的大门作良好的铺垫。具有“凝神、起兴、点题”之功效。

  (二)教学结构

  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1、概念

  2、背景

  3、性质

  二、启蒙运动的过程

  1、兴起:17世纪发源于资本主义发达的英国

  2、高潮:18世纪中叶,以法国为中心,出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

  3、扩展:德国、康德

  三、启蒙思想家及其主要主张

  1、孟德斯鸠:法的精神

  2、伏尔泰:自由与平等

  3、卢梭:社会契约

  4、康德:人非工具

  四、启蒙运动的影响

  五、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比较

  (三)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一、启蒙运动的兴起

  课堂设问一、阅读课本回答,什么是启蒙运动(概念)

  提示:17——18世纪欧洲兴起的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给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与希望的运动。

  课堂设问二:启蒙先驱们用什么来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相比,此时的反封建斗争有何发展?

  提示:理性主义(理性的阳光);批判的锋芒直指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

  课堂设问三:什么是理性?

  提示:理性即思考和判断,它的核心是要用人的思维去判断,而不是依赖天意或神意,其目的是为了保障人的自然权利。

  课堂设问四:思考什么?怎样判断?

  提示:人的权利;用科学的方法。

  老师总结:说到底是资产阶级宣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推崇普遍和必然的真理,用理性之光照亮欧洲近代社会发展的道路。

  设计说明: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明确“启蒙运动”的完整概念,为后面的学习提供基石。

  课堂设问五:启蒙运动为什么会兴起?(背景)(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请同学们模仿分析文艺复兴和西欧宗教改革背景的方法来分析一下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现实阻碍: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推动力量: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认识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课堂设问五:根据上述条件判断,启蒙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提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导入下一环节:上面我们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进行了分析。谁能由此推断出启蒙运动最早发源于哪个国家?

  历史说课稿 10

  我说课的题目是《科举制的创立》。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过渡语: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将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科举制的创立》是人教版初中历史7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包括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三个子目的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科举制度的确立、健全和完善,以及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本课上承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繁荣情况,下启辉煌的隋唐文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在讲授的时候要重点讲述科举制完善的过程及影响。

  二、说学情

  过渡语:要想上好一堂历史课,不仅要深入分析、研究教材,还要对学情有深入的把握。

  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历史,知识层次,理解能力都不强。但是他们对历史充满兴趣,对历史知识有无限的探索欲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顺应学生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语:新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科举制诞生的原因;列举科举制创立与发展的史实;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归纳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提高归纳、整合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科举制的影响,认识科举制的创立在当时社会的进步性,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四、说重难点

  过渡: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科举制创立与发展的史实。

  【难点】

  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本课,我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谈话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等。通过启发式的教学,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语:接下来,我具体谈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过渡语:众所周知,一堂历史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使他们心怀期待地投入新的学习内容中去。为此我采用生活实例法导入新课:

  我会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所见到的考试有哪些?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问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是什么时候确定的?顺势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采用生活实例导入,从生活入手,拉近了大家日常生活和历史的.距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

  环节二:新课教学

  1、科举制的诞生

  针对这一部分的内容,我主要采取了启发式谈话法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本内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依据是什么?给统治带来了哪些不利的影响?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得出:科举制设立的原因是九品中正制不能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而且不利于中央集权。

  接下来我会出示相关史料,继续启发学生思考:面对这种弊端,隋文帝进行了哪些改革?在隋文帝的基础之上,隋炀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选拔人才?

  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出:隋文帝开始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期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

  【设计意图】通过启发式谈话法循序渐进的引出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思考和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

  2、科举制的完善

  这一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但是线索比较清晰,内容也比为简单。因此可以结合史料,采用提纲挈领的方法,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去完善科举制,从而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学生很容易可以总结出:

  唐太宗:扩大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开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优点,一方面能方便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容易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简单而实用。

  3、科举制的影响

  科举制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知识,本知识点理论性较强。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我主要采取史料分析与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史料,然后让学生以历史学习小组为单位来讨论科举制的影响,之后派代表发言,最后我会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作适当的总结点拨。让学生明白科举制的积极影响是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消极影响是科举制发展到后期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并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辩证看待问题的历史思维。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难点知识。

  环节三:小结作业

  1、小结: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认识,巩固知识,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因此在小结环节我采用了师生共同总结本课知识内容的方式来加深同学们对本课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同时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2、作业:我会布置开放性作业,请同学们回去思考,学习本课后,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有什么想法吗?你如何看待考试作弊现象?

  【设计意图】开放式的作业设计,更能够提高大家的历史学习兴趣,让同学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历史课堂的学习中来。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本着简洁、直观、清晰的原则,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历史说课稿 1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基本思路

  A、教师用幻灯和投影展示画面,通过提示画面细节和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产生兴趣并主动进行思考,使单纯的学习和欣赏带有研究性质。学生在看画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多种奇异有趣的设想,这正是他们运用不同方式和多向思维进行观察的结果,老师对于这些奇思妙想应持鼓励的态度。对于画面所表现的历史故事的介绍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内容分三个层面:

  1、展示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2、指出画面内容及形式特点;

  3、不同历史题材画作所隐含的历史文化特点。

  教材所选用的历史绘画有中国汉代画像石、唐宋明清的卷轴画、现代油画(并附有照片作为比较),西方中世纪时期的挂毯和19世纪的法国绘画,作品均以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中心。过去的历史事件已经消逝不见,而绘画及其他历史遗物却成为展现往昔时代的最好视觉图像,这些图像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更为生动直观的方式去了解、掌握历史。

  在成为历史证据的同时,绘画不是直接照搬历史事件,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对历史进行再现。材料的不同、风格的差异,都会对历史的再现造成影响。通过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的比较,可以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其中的差别。

  可以针对作品内容提问,引导学生对作品产生兴趣。如阎立本《步辇图》,可以问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为什么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一些呢?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欣赏绘画,并注意到画面背后的历史。教师在对画面内容进行讲解时,除画面本身的故事情节和形式手法之外,还可以从政治、文化、性别等多种角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面对有限的视觉信息时,能尽可能开阔地扩展自己的想像,并获得更多的知识。

  2、教学目标

  通过对美术作品所描绘的历史事件的解读,获得更多美的体验;能够从作品细节中推断其所再现的历史故事与典故,了解美术再现历史的方式和特点;进一步思考艺术家如何表现历史,从而达到对艺术品更深入的理解。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定依据:引导学生从历史知识和艺术两个角度分析、理解作品。

  4、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知识与技能:学生要在学习中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术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术基本素养。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讨论,丰富视觉审美经验,发展美术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5、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分析《开国大典。在社会学鉴赏方面,有条件的话教师可以到互联网上找来艾中信的一篇回忆文章。比较式鉴赏侧重于画面上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

  关于故宫的资料,可以参考教材上的说明或查找相关资料来完成。比较几件以大卫为题材的雕塑教师也可以找来《圣经·撒母耳记上》中大卫击败歌利亚的故事,加深学生对各种艺术处理的理解。

  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作品,其中又以绘画居多。提高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材质的艺术作品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高中生对艺术品接触较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也相对薄弱,对于文字和绘画中的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所知不多,教师在参照历史故事讲解画面内容之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2、调节的方法指导:欣赏历史性绘画对于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有更高的要求,要培养学生探索画面内容的好奇心。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并得出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围绕本课的主题来讲述,而不要把时间都花费在对某一个着名作品的讲述中。因为围绕这一主题便于教师就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注意提问和引导学生作答。可适当布置作业,要求他们找出课本之外的历史绘画,指出画面内容,并对表现方式做出分析。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依据: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

  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借助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资料进行教学。

  四、教学程序

  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诱发探究

  A、导入

  阅读教材第69页,完成“思考与交流”。(不必太深入,关键是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与历史的关系。)

  B、作品欣赏与示范讲解

  1、通过幻灯或投影仪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

  针对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画面内容以及作品中出现的有趣现象,在不揭示正确答案的情况下要求学生做出猜测或回答。

  讲述《步辇图》历史故事及其发生的历史背景。简要讲述阎立本的生平与艺术特长,唐太宗向阎立本提出的绘画任务,以及魏晋以来人物画的发展。适当放映初唐章怀太子墓中的人物画图像,与阎立本画作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阎立本所在的初唐人物画的了解。也可以放映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出行的画作图像,看不同时代帝王乘坐的交通工具。

  2、欣赏《文姬归汉图》。

  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故事?同样是和亲题材,它跟《步辇图》表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3、欣赏《荆轲刺秦王》。

  要求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构图上的特点,并且思考:为什么能够产生一种紧张的气氛?

  4、欣赏《开国大典》。

  对比美术作品和历史照片,完成“活动建议一”。

  5、欣赏《瑞鹤图》。

  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对该图所表现的意图和历史事件做简要的介绍。

  C、分组讨论

  1、分组:

  第一组:《拿破仑加冕》;

  第二组:《加莱义民》;

  第三组:《美杜萨之筏》(“思考与交流”);

  第四组:《大卫》(“活动建议二”)。

  2、讨论内容:

  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哪些细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立场?

  3、小组形成意见,然后向全班发表,共同参与讨论。必要时教师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

  D、课堂总结

  对艺术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艺术加以小结。教师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提出问题,并大胆对问题做出假设性回答。要求学生在平时留意以历史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品,自己提问并寻找答案。适当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口头回答自己的发现。

  历史说课稿 12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

  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

  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五、说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提炼教材信息:(本环节约8~10分钟)本环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提炼本课的主要信息,为下一环节的展开奠定基础。大部分知识点初中已学过,避免占用大量时间。

  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问题探究讨论:(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

  目的:通过设置探究性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师生、生生合作,互动探究,践行"教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的新课程理念。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探究(一):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有何特点?(突破重点1)

  中央集权制度,要联系韩非子的中央集权理论,实现知识的前后贯通;对于这一概念,只要学生能看到中央集权是与地方分权相对立这一点,就可以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从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三个方面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避免与环节二简单重复。

  探究(二):秦朝为什么要实行郡县制度?(突破重点2)

  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大臣对实行分封和郡县讨论文字(文字详见课本第17页),引导学生从这段史实中获取有效信息,概括王绾,李斯和秦始皇以及淳于越的不同观点,比较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异同和利弊,认识秦朝实行郡县制度是历史的必然。

  在中央集权制度下,郡县只能服从中央,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具有进步意义。

  探究(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突破难点)

  通过学生讨论,结合教材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在当时和对后世是具有进步意义以及消极影响

  (1)对秦朝当时:正由于有一个统一集中的中央政权,秦王朝才能积极开拓疆域,北拒匈奴,南吞百越,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统一发展;正是有一个强有力中央政府,才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才开驿道、修灵渠,从而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

  (2)对后世: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确立,建立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并不断完善与发展。对我国此后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秦始皇专权,进行残酷的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统一的秦帝国迅速土崩瓦解,其暴政也成为历代的重要的史鉴之一。

  引导学生将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不仅要考虑其进步意义,还要考虑其消极影响,不仅看到对当时的影响,还要看到对后世的影响,从而学习历史地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

  (4)问题延伸:

  讨论:学习从汉到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之后,分析其演变的趋势是什么,反映了什么样的特点?

  目的:学生互相讨论,然后回答老师提问,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

  3、课堂小结

  (约1~2分钟)

  秦朝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在历史上不断上演,专制的皇权也越来越强化,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并且也越来越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步的障碍。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有更加深刻地认识。

  课堂小节不仅仅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将知识能前后引申,让学生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为今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约5~6分钟)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

  (一)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秦朝和后世的影响?

  (二)用稿纸写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本环节设置突出对本节课主题的测评,测评

  (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测评,所提出的问题课下或下节课有针对性地解决。

  5、布置作业

  课下小论文撰写:

  以史为鉴是中国传统,依靠强大的力量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短短十一年历二世而亡,成为后世重要的史鉴之一:唐朝柳宗元认为: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柳宗元《封建论》)结合课文,你同意柳宗元的说法?请说说你的理由,200字左右。

  本环节要让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根据所学,归纳整理思路,训练书面表达能力,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表述完整,思路清晰即可,本题目属于课后"思考与探究"栏目问题,考虑到课上时间紧无法完成,所以安排到课下完成。要求学生当天完成收齐,并检查评分,选出优秀小论文下节课课堂表扬,做到有布置有检查,避免放任自流。

  历史说课稿 1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本节课承接本单元的第2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脉络清晰地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同时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揭示了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原因,从而为学生以后学生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奠定了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开展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表达、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学生自身的知识、个性与社会性都比初中有了较为充分的发展,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分析能力、辩证思维也明显增强,而且获得比较丰富的学习策略。对于本课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时接触过,但对它的认识比较肤浅,大多停留在表层,没有形成系统、深刻的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学科蕴含丰富图片、史料资料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动态的、有机的整体。使学习过程成为“感知-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掌握方法、积累经验、发展能力、生成情感的过程。

  (二)学法

  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发学习激情的重要因素。在这一课的学习中,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以下两种学习方法:

  一是观察学习法,充分运用材料作铺垫,引导学生主动地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从各种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期望学生在运用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培养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辨析历史材料的方法;培养“论从史出”,“以史实为依据”的历史学习习惯。

  二是思辨学习法。通过提供相关知识背景,创设各种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开展课堂讨论,形成互动的课堂氛围,在合作与交流中切实体验历史,深刻理解历史。

  四、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带领同学们回顾一下第2、3课学习的内容,因为第2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第3课讲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对这两节课内容的复习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脉络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接下来就通过对胡惟庸案的讲解导入本节课的内容。

  2、问题探究,突破重点、难点

  导入新课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们展示一段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的资料,提示学生大肆杀戮功臣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之一,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问他们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还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而得出明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关于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是引导学生回忆清宫戏中见到的一些现象,通过讨论来总结清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因为最近有关清代宫廷的电视剧比较多,学生们应该都接触过。这是难点“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的解决方案。

  难点“宰相制和内阁制区别”解决方案:著名史学家钱穆在其《国史大纲》曾指出:“(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宰相是“大臣”,握有大权的阁臣只是“权臣”。然后通过课本P17“历史纵横”中张居正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但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比如张居正当时是有皇太后的支持。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张居正死后的下场可以证明这点。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

  难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解决方案: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内阁和明清时期内阁的比较这一探究性问题来认同学们认识到:明朝的内阁是皇权专制强化的产物,它加强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君主对全国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而西方近代的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国的内阁使得中国走向专制、愚昧,而西方近代的内格使他们走向民主、科学。从而引导同学们来总结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3、课堂小结

  在讲授完本节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力求本课内容当堂消化,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4、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5、布置作业

  历史说课稿 14

  一、打开文本——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本科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红楼梦》、昆曲与京剧艺术。两个字目呈并列关系,集中反映了清朝前期文化的繁荣。

  二、贴近生活—说学情

  再来看我们七年级的学生,学生的情况是只从语文课堂中知道《红楼梦》的作者和其中的几个事件,并未完整的详读《红楼梦》,对于该书的思想艺术特色和思想高度完全体会不到;另外,对于昆曲和京剧的来源与发展,学生更是一片茫然,我们希望通过视频的观看,能吸引学生,让他们与文学、戏曲进行亲密接触,去体会文学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感受市民文化的繁荣。针对课文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我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

  思想艺术特色,知道它不仅是中国古代秀的长篇小说,还在世界文学

  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知道清朝时期戏曲艺术的繁荣,最有影响的昆

  曲由盛转衰、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

  鉴赏文艺作品的方法,培养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质,激发学生阅读文学

  名著原作的欲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情景再现和微课观看,提高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培养审美情趣,激起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三、结合课标—说教法

  教法与学法是一节课能否成功的关键,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们采用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课上让学生通过微课自主学习,实现课堂上的小翻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观看视频、迁移拓展来完成学习目标。

  四、走进课堂—说设计

  (一)【乘趣味先导之舟】

  教师在上课前播放视频“朗读者”,引领学生欣赏董卿朗读《红楼梦》片断,让学生感受《红楼梦》的文学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开起学习之旅。

  (二)【达学而不厌彼岸】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导自我学习之路】老师引领学生看导学案中的任务单,带着任务去自学。【扬自主学习的风帆】开启学生的自学旅程,通过认真观看“微课”学生能够完成自学任务,产生疑问,老师把教材知识解读成图文并茂的视频,调动学生的感官,刺激学生挑错求真的欲望,更认真的自学。

  (四)【点燃学生参与的火种】通过各类艺术形式的视频展现进行测试,一方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提高学生鉴赏文艺作品的素养,激起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

  (五)【让异议焕发光彩】是希望学生能够提出可以适度探究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印象。

  (六)【我们一起写板书】老师出示本课的知识纲要,让学生编写板书,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知识线索,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最后,运用常规的“当堂训练”来检测学习效果,效果怎么样呢?我们现在就来看一看。

  历史说课稿 15

  一、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近代化探索”中的第3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就中国近代化艰难历程的又一段新的历史体验。本课与教材前两课《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下一课《新文化运动》贯穿起来,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所以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

  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搜集资料以及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教学重点:

  同盟会的建立以及革命纲领;辛亥革命的意义。

  重点体现方案: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对比媒体展示的“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教师强调同盟会成立的意义,并通过讨论探究理解同盟会的革命纲领。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析:

  辛亥革命的意义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革命是成功的。但革命果实又被袁世凯窃取,革命又是失败的。因此,学生在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难点突破方案:

  通过对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以完成目标的和未完成的目标,再结合辛亥革命的结局,从而认识到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

  三、说教法

  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课前导学,采取提问讨论、分析综合、、创设情景、对比分析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

  指导学生收集历史证据和观察图片,了解辛亥革命过程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重要事实和取得的重要成果,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指导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认识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问题的设计和提出,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学生合作探索、创设情景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五、说教学构思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显示孙中山画像,学生介绍孙中山是怎样走上革命道路的?(要提示学生,只是简单介绍。)

  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以课本两个大标题为依据,通过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和发展——高潮——结局——历史意义四个环节开展教学)

  一)、组织准备和发展——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用媒体展示《兴中会成立简表》,指出兴中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创建人、革命纲领以及性质,并指导学生看《兴中会会员在檀香山秘密宣誓地点》,让学生想象宣誓场景。教师强调: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必然建立。

  2、同盟会的建立:首先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参照《兴中会成立简表》自己设计《同盟会成立简表》;学生完成后,教师强调,同盟会的成立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政党,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提出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上,把同盟会的纲领阐述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进行活动与探究:

  (1)如何理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和“三民主义”的关系?(提示学生结合第37页小字内容分析)

  (2)(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探究课文第37页的“动脑筋”的问题。

  二)、革命高潮——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武昌起义:

  多媒体展示武昌起义的形势图、教师根据形势图简要讲述武昌起义经过:(不展开讲解)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清朝土崩瓦解)

  中华民国的成立:

  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学生掌握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和领导人设问:

  1、中华民国是什么性质的政权?(资产阶级民主政权);

  2、鲁迅的作品《纪念刘和珍君》中提到“民国十五年”,你知道是哪一年吗?(来了解民国纪年法)

  三)、革命结局——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果实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袁世凯出卖维新派等劣迹。并结合视频材料和查询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袁世凯作为一个反动人物,为什么可以窃取革命的果实呢?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的原因。(多媒体展示结论)四)、辛亥革命的意义

  指导学生归纳辛亥革命的结果,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要求学生对比辛亥革命的目标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革命已完成的目标和未完成的目标。进行讨论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并做进一步的分析说明。

  课堂小结:利用媒体展示本课的知识结构,教师简单概括。巩固练习:媒体展示习题

【历史说课稿】相关文章:

历史说课稿模板06-12

高一历史说课稿02-26

初中历史说课稿12-12

历史说课稿(精选14篇)03-07

高中历史说课稿01-11

有关历史说课稿范文05-15

高中历史说课稿01-11

高中历史说课稿03-08

初二历史《伟大历史转折》说课稿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