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7-24 02:54: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说课稿范文汇编六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七单元的《小数加法和减法》。第106页至107页。

  一、说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在简单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加减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及学习中有广泛的运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要求,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小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自我研究、讨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加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乐趣。

  依据课程标准和数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利用知识迁移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是一堂计算教学课,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现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提供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掌握程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1、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2、探索新知,发现方法。

  3、深化认识,实践应用。

  4、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5分钟)

  1、首先出示复习题,让三人板演,全班齐练,集体订正。老师让学生说一说每道题是怎么算的。接着问:谁能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引入新课

  以前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设计理念: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使学生懂得知识的连贯性。)

  (二)探索新知,发现方法 (25分钟)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知道了哪些信息?能根据刚才观察到的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然后根据问题列出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相关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2、再让学生根据上面的算式,讨论交流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从现实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数学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教学例1的小数加法时,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尝试用竖式计算,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说各自是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学生可能出现不同的算法,选取不同的.算法板演,让全班交流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列式计算。最终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一样,也要相同数位对齐,而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对齐。

  4、在教学例2的小数减法时。我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设计理念:数学活动中,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例题教学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分析等方法进行竖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5、“算一算”的练习让学生计算后说说自己的做法,然后把计算结果化简,着重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使学生知道小数末尾有0时一般要根据小数的性质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进行化简。

  6、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先在小组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设计理念: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现迁移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自由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序地回忆自己在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做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总结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而且使学生懂得总结、概括的一般方法。)

  (三)深化认识,实践应用 (7分钟)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做“课堂活动”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理解游戏的玩法,在让同桌的两个同学合作,进行游戏。

  2、做“课堂活动”第2题时,先让学生写出每道题的得数,再组织全班核对。全班核对时,教师抽选其中有代表性的口算题让学生口述口算过程。

  3、做“课堂活动”第3题时,先让学生估算,并与同桌交流估算方法。接着让学生用竖式计算,以此来验证自己的估算结果。

  (四)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3分钟)

  引导学生小结所学知识,并谈谈今天的学习收获。

  通过这样的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节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认识。

  五、说板书设计

  小数加法和减法

  24.83+51.6=76.43(元) 小 49.5-32.48=17.02(吨)

  24.83 数 49.5

  + 51.6 点 - 32.48

  ————— 对 —————

  76.43 齐 17.02

  答:李伯伯家应付水费和天然气费共76.43元。 答:大田村比黄桷村多出售小麦17.02吨。

  (设计理念:让学生记住,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纵观整节课的设计,突出了让学生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这样,既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粗浅的设计,还敬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文明的链接》,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第一说教材,第二学情分析,第三说教法、学法,最后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首先我们先来看课程地位。本课选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专题五第一课,用时两个课时,文明的链接是第二课时。本课主要是介绍了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历史。此内容在世界近代史教材中的地位相当重要,起着承上起下的过渡衔接作用。它上承资本主义的萌芽,下起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真正开始融合为一个整体。从此,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如下要求:概述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3、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节课提出了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包括:首先掌握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其次,了解开辟的经过和航线;最后能够比较并正确认识东西方航海史上的壮举以及新航路开辟给不同地区带来的不同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包括:将通过图表分析、引用史料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背景,通过地图动态演示、情境表演、表格归纳帮助学生了解开辟新航路的经过和航线;通过引用史料、讨论(或辩论)、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能正确评价该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是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动机的分析,使学生认识资本扩张惟利是图的本质;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是历史的进步,同时该过程及其结果又充满血腥味和罪恶感。

  4、本节课的重点是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而新航路开辟使人类从分散的历史开始向相互联系的历史过渡,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的标志又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是高一文科班的学生

  2、优势: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3、不足:高一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不足。大部分学生在初中没有学过历史。即使学过的也是以基础知识为主,而高中历史学习更注重思维能力,理解运用是关键。这就造成很多学生对历史定位不准确,没有形成系统的历史思维。

  三、说教法、学法

  1、根据学生的情况,我设计教法如下:提供知识的支架,通过资料、图片、地图等补充帮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教师负责归纳总结;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通过讨论法、空间思维角度变化等让学生得到理论的升华;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2、学生通过课前搜集资料、情景表演、读图识图、讨论辩论等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这一教法学法的设计既适合了教材内容又适合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根据直观性教学原则,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文稿具有直观、形象、容量大的优点;同时辅以板书,提炼出重要知识点,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四、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以及课标要求,我对本课的教学流程作了如下设计。

  1、首先我将使用图片导入法进行新课导入。给学生展示以下两幅地图,第一幅是15世纪葡萄牙航海地图,第二图是当今世界地图,学生观察比较两幅图的差别发现15世纪的地图是非常不准确不完整的,而当今世界地图则非常清晰准确——此时设问人们从什么时候起对世界有了完整的认识呢?从而导入新课——文明的链接。

  2、在分析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时我将采用支架式教学策略。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原因和条件两方面,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原因的方法是我给学生建立的支架。我将从经济、社会、商业、宗教、思想五方面给学生建立支架。首先,从最简单的入手:通过“想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这一非常简洁通俗学生容易接受的语言,帮助学生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商业原因,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本课的学习。然后,我将向学生展示《马可波罗行纪》中的一幅图片以及当时有关哥伦布的一段材料,指导学生分析新航路开辟的社会根源即追求黄金。其他的就不一一说明了。进一步的辅导学生,师生共同合作,可以归纳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如下所示,包括经济、社会、商业、宗教、思想五个方面。此时,让学生用刚才建构知识的方法,结合教材和我补充的图片自己去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关于新航路开辟的条件。也是先从知识、科技和政治方面建立支架。将向学生展示这幅图,用象限仪测地平线,让学生分析出当时知识的进步的影响,以及地球仪、罗盘、多桅帆船和当时的世界地图让学生概括出当时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即科技的发展。那么学生使用刚才所学的构建知识的方法,结合补充的材料可以归纳开辟的条件如下:即知识进步,科技发展和政治原因。

  在新航路的经过这一模块,我将采用情境教学法。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代表一个船队。第一组同学可以作为迪亚士的船队,来到非洲南端好望角;第二组同学作为达伽马的船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南端;第三组同学作为哥伦布船队,来到美洲;第四组同学作为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这样,自设情境,把学生作为历史事件的行为主体,那么学生就可以非常轻松地归纳出如下表格——新航路开辟的基本经过。

  在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这一模块我将采用空间维度思维教学策略。由于学生进行了航海,成为历史事件的行为主体,可以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我将向学生设问,你们来到这些地方,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做了什么,你们的所作所为对当地人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向学生展示以下图片,各个地区生活生产方式的一些变化,如亚洲、非洲等地,让学生试从西欧、美洲、非洲、亚洲、世界五个角度总结归纳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从空间维度启发引导学生,也是教会学生一种历史分类思维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这一事件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感受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此时,教师要注意向学生强调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影响——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雏形开始形成,世界真正的连为一个整体。(这是对难点的一种突破。)

  3、在对本课学习的基础上,我将用讨论、辩论的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分析和比较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有什么不同,让学生从目的、影响和结果三方面去考虑,得出以下结论。

  4、在本节课的最后,我用板书的形式对本课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本节课从背景、经过和影响三方面对新航路进行了分析。背景包括原因和条件:经济、社会、商业、宗教和思想;知识、科技和政治。主要由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国家的四位航海家进行了远洋航线,对欧洲、美洲、亚洲、非洲乃至世界都有巨大的影响。

  5、作业设计上继续对难点进行突破,拓展思路。有人对新航路开辟持否定态度,也有人持肯定态度。结合目前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整体化,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第 11 册第四单元圆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了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认识圆;

  2 、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3 、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它们认识周围事物的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同一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教学难点:半径、直径、及其关系,圆的正确画法。

  二、说教学方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关键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电脑的演示、练习的设计、学法的指导、讨论的组织,没有教师精心的安排是不行的。

  1、教法:以演示法、尝试法为主。

  采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演示与学生尝试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以多媒体图象、文字、声音,动画的综合运用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思维,从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2 、学法。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很注重学法的指导。

  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教学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说过程和意图

  (一)复习铺垫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过哪些平面几何图形?旧知识的复习,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教师有意分类,导出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从而导入新课。

  (二)动手操作 探索新知

  1 、感知圆,使学生对圆有足够的感性认识。

  ①举实例

  ②借助实物比照画圆

  ③剪出圆形纸片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由学生熟悉的圆形物体引入。再借助实物比照画圆。由实物→图形→特征,符合几何知识教学的结构。

  2 、实验操作,抽象概念。

  思维与动手密不可分、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有意识地对折痕进行观察,让他们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①认识圆心、半径。懂得: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学生悟出圆的特征,在感性认以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

  A:画半径比赛:谁画的半径最多。(谁画完了吗?)

  B: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为什么?

  当学生通过比赛、测量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②认识直径

  A: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懂得: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B: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为什么?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和机会,启迪学生的思维。

  C:汇报得出: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③认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又是继续学习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与半径又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测量、观察、比较等活动后,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我力争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在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内化为表象,形成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讲清用什么办法得出“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的长度等于半径的 2 倍”这一结果的。

  3 、师生小结圆的特征。

  (三)感知形成 操作画圆

  1 、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向学生渗透圆是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

  2 、让学生自学课本,尝试画圆的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

  ①介绍圆规 ②自学画圆步骤,尝试画圆 ③讨论:怎样用圆规画圆? ④汇报、教师示范画圆。

  让学生尝试画圆,碰到困难时,教师才给予适度指导。如:圆规的正确握法等。画任意圆是不难的,较难的是给定直径长度画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圆的画法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四)综合练习 启智培能

  精心安排课堂练习,以教材为主,在不脱离教材的同时,突出思维训练,形式多样,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和谐、有利巩固所学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1 、基础训练:判断题和练习二十五第五题。

  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巩固圆的特征。

  2 、发散练习:下面图形你看到了什么条件?联想到了什么条件?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 、实际应用: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应装在哪里?

  经学生讨论自己得出结论,再用多媒体演示。趣味性展示了用圆形、方形、椭圆形做成的三种车轮在行进中的优劣,进一步感受到车轮要做成圆的道理。努力把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又使课之将终,而趣犹在。

  (五)总结

  简要总结,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利于系统的掌握知识。

  (六)作业

  1 、练习二十五第4题

  2 、思考:你能想办法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吗?作业布置适度、适量力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把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延续到课外。

  (七)板书设计

  力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在学生眼前。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解简易方程的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的四则运算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学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数知识(如:用字母表示数,求未知数x)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而今天学习的内容又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和列方程解应用题做准备。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等内容时都要直接运用。所以本节课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所以它又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参照课标确定本节课的目标:

  ⑴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方程解和解方程的意义,了解方程解和解方程的区别。

  ⑵理解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⑶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方程的意义及方程解等概念,解决重难点的关键是帮助学生从形象的平衡中认识抽象的等量,结合具体例子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形象思维较好,但抽象思维还需要一个慢慢的训练过程,所以本节课我使用直观演示、观察、比较、启发引导,讲解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一连串的环节中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准备使用天平、挂图等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采用从直观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能力,和善于思考、善于学习的良好习惯。

  四、过程分析

  本节课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加强直观操作,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

  一开始上课,我就直接通过天平演示,使学生利用平衡这一认知基础去认识等式,理解等式的实质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演示,让学生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天平平衡关系,从而认识了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再出示篮球图,学生在观察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主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篮球个数、单价、总价间的关系,有效地丰富了学生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对等式的比较,让学生自主概括出方程的含义

  2、结合实例进行比较,渗透集合思想

  在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的教学中,充分利用黑板上板书的等式和方程,让学生在认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画图,用图来形象直观地表示等式与方程的关系,从而深化学生对方程本质含义的把握,自然地渗透集合思想。

  3、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讲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时,我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它们的含义,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概念能力的培养。

  4、范例讲解

  讲解例1解方程时,是根据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解,这样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可以加深对加、减法之间、乘除法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学生容易接受。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说出推想过程,一边板书,一边指出解题步骤和书写格式,然后着重讲解检验的方法及书写格式,并根据课本上的“注意”强调说明虽然不要求每题都写出检验,但都要口算进行检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巩固练习

  本节课我准备安排两次巩固练习。当学生了解了方程的意义和方程与等式的关系后,我让学生完成第“做一做”,目的是通过判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方程意义的理解。教学例1后,我让学生分组完成例1后面“做一做”,其目的是通过练习,巩固新知,掌握好书写格式以及检验方法。

  6、小结

  小结的目的是强化重点,巩固新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向日葵》是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小学美术第三册第二课,本课是以“色彩”为主要取向的课程。本课以学生熟悉的景物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学生的绘画表达能力。本课主要内容是感知颜色及色彩的表现手法。

  2.说教学目标

  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要求,结合低年级学生特点,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色彩,感知色彩是绘画语言之一。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实际表达能力,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

  (2)方法与过程

  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感受现实颜色的美。

  在赏析中,感知颜色的美感。

  在创作中,训练色彩的表现能力及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同学对探索新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以审美之心来感受艺术。

  3.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的重点:学会如何用色彩来表达所观察的对象。

  (2)教学的难点:如何理解艺术家作品中要表达的感情。

  4.课时安排:1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在传统的美术课教学中,教师习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讲典故、说故事、聊趣闻,逗得学生哈哈大笑。但学生终究处于被动灌输的地位,他们不会主动去体会艺术作品的魅力、不能将课堂中学到的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一节课下来,除了大笑外,别无收获。因此本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就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探究知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图:

  生 :初步感知——观察探究——强化巩固

  师 :引导观察——启发点拨——汇总归纳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三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提高对向日葵形和色的认识。学生每参予一个观察,都会思考如何表达的办法,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感受到色彩的魅力,然后在具体观察中感悟,最后在大师作品的指引下升华。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始终以学生的朋友身份出现,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与教师处于平等的地位。在所设计的环节上注意趣味性,以活跃课堂的气氛。

  三、说教学过程

  依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分为七个环节:

  第一环节:实物激趣

  上课前准备好一盆向日葵,上课时带到班上,这样立即引起了他们对向日葵的注意。由此来导入新课主题。

  此设计的目的是:真实的植物绝对比仿真或其他的表现方式,在色彩上要丰富很多,运用大自然的产物,让同学们耳目一新,避免了纯书卷的乏味,多了一些清新,让同学先被这一活物吸引,渲染气氛,再走进课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课堂。

  第二环节:初步感知

  展示向日葵实物及几幅向日葵照片,使同学们初步认识向日葵,对向日葵的形和色有个整体的认识。

  此环节通过老师提问,同学观察回答,让同学们了解到整个向日葵的色彩和谐美(如:黄和绿的色彩搭配很美)。

  第三环节:观察探究

  1.通过对向日葵的花瓣、花盘、花萼的具体观察探究,了解各个部分形色的丰富性。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同学们仔细观察花瓣,通过找颜色游戏,了解花瓣色彩的丰富性以及由此得到只要仔细观察能获得美的享受的情感体验;也通过花萼的深入研究,说一说颜色和形状,了解花萼的美,并巩固仔细观察的习惯;最后通过花盘的观察讨论,教师范画,了解到还可以那样画的心理体验,同时认识到每个人观察到的感受不同,就可以有不同的表现手法,由此突破学生固有的对向日葵的绘画表现。

  2.总结向日葵组成部分,告诉学生“这就是向日葵的结构”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同学们对于结构这个概念有点模糊,通过这个环节,由点及面了解什么叫结构,为经后教师的提问做好铺垫。

  第四环节:出示课题

  前面主要讲的是向日葵的色和局部形,再通过和小白菊的比较,得出向日葵的外形特点——好大的,随即出示课题。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这样设计环节,是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观察方法进行设计的,为了让同学有更清晰的认识。同时,确定本课所画的内容和所画对象的特点。

  第五环节:感知艺术

  出示凡高的《向日葵》和伍必端的《葵花地》,让同学谈谈感受,并说出感受的理由。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谈感受,体会欣赏绘画作品的心理体验;再通过说理由,引导学生具体仔细观察,找到自己感受的来源,学习大师们的`表现手法,为学生创作出优美的作品提供借鉴。

  第六环节:绘画尝试

  尝试通过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用画笔表现出来,突破原有对向日葵的表现手法。

  第七环节:展示讲评

  通过展示全班作业,使学生有个直观的比较,意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为经后的创作提供借鉴。同时,同学间的互评,培养了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没有板书,把文字直接打在了课件上。

  说课稿《会跳舞的向日葵》

  各位美术,音乐教师,你们好!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一堂课题为《会跳舞的向日葵》的美术课。

  教材分析:浙美版三册(二年级上册)第二课《好大的向日葵》改编的。我抓住“会跳舞”来表现向日葵,从音乐入手,学生在音乐声中体会情绪辅助线条,色彩的设计达到音美交融的效果。

  教学目标分三点:1.初步知道向日葵花朵的形、色及人们赋予它的寓意。2.欣赏、观察、分析向日葵,在视、听中感受它的线、色和情绪。表现心中会跳舞的向日葵。3.让学生体会音美融合作业的快乐。

  教学重点: 体会音乐表现舞蹈的向日葵。

  教学难点:用舞动的花瓣和符合情绪的色彩表现向日葵。

  教学方法:本课以美术的线条和色彩语言为主,配合音乐的体验,使学生更充分地理解,从音乐的角度标绘向日葵舞蹈的线条,还有不同的音乐情绪用来描绘向日葵的色彩。

  音美融合的具体细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为了解决向日葵的舞蹈姿态,听赏了三次莫扎特的《小夜曲》。

  第一次,听赏莫扎特的《小夜曲》,感受音乐的欢快,活泼。从而引到跳跃起伏的线条的选择,听赏音乐为表现线条服务;用跳跃起伏的线条设计舞动的向日葵花瓣后出现了第二次听赏莫扎特的《小夜曲》,让孩子们在这音乐中自由设计舞蹈动作;从音乐中提取向日葵的舞蹈姿态,转化为具体的舞蹈的线条,将其组合成一朵翩翩起舞的向日葵。之后又进行了第三次莫扎特的《小夜曲》的听赏,在听赏中自行创作,完成会跳舞的向日葵的造型设计。

  另外一方面,关于用色也是相当关键的,那么色彩的得来与音乐也是息息相关的。所以,教师提出了假设,“如果,我们在跳激情的热情的舞蹈,那么我们选择怎样的颜色?”“如果,我们在跳缓慢的,柔情的舞蹈,那么你会选择怎样的颜色?”“那么我们跳忧郁伤感的舞蹈,又该穿什么颜色的舞裙呢?”通过这样的假设,把学生对音乐情绪的理解转化为色彩的表现,从而有达到了音美相融的效果。

  最后,在作业的展示环节再一次体现了音美交融的和谐场面。学生即展示了自己的美术作品,又配着音乐释放着自己的情绪,从而也是自己的作品更赋有情感。

  以上,是我的教学设计和自己的思想,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里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向我们讲述了虎大王召集动物们开会,动物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赶来开会,而蜗牛却是坐在袋鼠的口袋里赶来的。课文寓动物活动方式于故事情节之中,符合儿童心理,富有童趣,容易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和表演欲望的课文。

  二、说学情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一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方式以直观、形象为主,根据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结合本单元训练的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这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2、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目标:增强对动物的喜爱和保护。

  重点是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提高学生口语水平。难点是理解动词的含义,了解课文结构相似的特点。

  三、说教学教法

  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创设情境,探究体验,朗读品味,拓展延伸等方法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四、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思维的巨大推动力。为此,我用多媒体展示一幅动物们快乐生活的录像,把学生带入到奇趣的大自然中,不仅激起了学生对动物的喜爱,还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披情入文,紧接着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质疑,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整体感知,随文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至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认真而扎实地教学生字和词语,进行语文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作为基础中的基础,识字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再说,阅读教学讲究“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识字学词与文本理解原本就是融为一体的,是阅读教学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理应成为阅读课堂重要的教学资源。于是根据学情,我将本课的识字教学设计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由课题引入学习新字词,进入情景后,以“你们知道吗?虎大王要请所有的小动物来开会,它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得跟大家商量呢?于是出示虎大王的图片,在课课题中将“虎”和“王”这两个字学完。紧接着提出你知道都有哪些动物来参加吗?这一问题引起悬念,能过快速地查阅,学生对全篇课文有了宏观的把握,并找出许多动物名称,让学生采取自学加合作研读的方式学习生字词,“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不时渗透识字方法的指导,比如问学生:“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再如记“丹”字时,并适时引导学生想象“丹”字里的一点就像丹顶鹤头上那红红的鸟冠,没有了它,可就不美了,通过形象分析和启示的方式让学生加深印象,强化记忆。第二部分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来认识二类生字,创设一个情景,虎大王可跟我说悄悄话了,想知道说什么吗?它说今天的虎王大会可热闹了,如果你想去那就得先过关斩将才行。出示会认词语。先在文中找到将它圈出来,读一读,并把含有这个词的句子也读一读,这样不仅可以在反复阅读中加深了对字的印象,还对阅读教学起到了巩固的作用。在检查识字效果时辅以“变脸”游戏,让学生自己上台操作,可使其产生成功的体验,培养其识字兴趣。

  一年级学生不仅会识字,还应将写字指导落到实处,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采用师范写的方式,并让学生观察,在选取不正确的书写和范字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3、探究体验,朗读表演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捕捉探究点,引导学生去自主研究与发现,在学生认识了生字、词语言后,并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由朗读,并跟组里的同学说说你读懂的内容,还让同学们找出这些动物分别是怎么来的?

  学生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我牢牢把握,并顺势将这过程推进,着重抓住学生的朗读,采取了表情朗读,对比朗读,体会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动词的意思,如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狮子说:我们是跑着来的……”让学生对读课文的同学提意见,适时地引导平时我们跑步后的感受,从而将“跑”字读重点,读出并体会气喘吁吁的感受,引导学生再读再悟,并做适时合理评价。“真是一只守时的狮子,准时趣到了。”“你读得真传神,老师在听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一只气喘吁吁的大狮子。”“咱们都来当一回虎大王,表扬一下狮子先生,好吗?”这些富有导向性、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促使学生向更高的阅读目标努力,不知不觉,学生已在朗读中理解了动词的意思,真正走进了文本深处,倾听了文本的声音,感受了语言的色彩,充分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行为,教学重点得到落实,并为突破难点,做好了铺垫。为及时反馈生学生的学习情况,我还特地设计了一个作业题,做完此题后,我又不失时机地提出:“大象为什么要走着来,而不跑着来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审视动词,并学会正确使用动词。

  4、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完课文后,并不失时机地提出:小蜗牛为什么要从袋鼠的口袋里爬出来?学生会说小袋鼠是蜗牛的好朋友。他不希望自己的好朋友迟到才带它来的,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审视课文,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给学生打开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体现了自由表达的新理念。最后提出:其实,还有很多小动物想来参加今天的虎王会,你知道它们分别是怎么来的吗?请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

  (猴子、马、小狗、小鱼、蚯蚓……)

  我是______,我是________来的,这既是一种说话,也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积淀知识的方式。

  四、说板书

  虎大王开会

  老鹰 狮子 袋鼠 大象 乌龟

  飞跑蹦走爬

  五、说教学特色

  本课的设计以情感为纽带,以课件为辅助,以朗读实践贯穿始终,注重学法指导,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为求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和语文实践环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更加有效的培养,促使这些刚入学的孩子们在愉快的学习中逐渐懂得爱护动物的美好心灵,以到达到爱识字、爱读书,增长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获得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