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3-29 11:25:1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范文五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说课稿范文五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五单元编排了四篇宋代散文。教学重点有两个:1阅读重点——鉴赏宋代散文,感悟宋代散文的风格;2文言语法训练的重点——结合语境揣摩词类活用。《石钟山记》是本单元自读课。就文章本身来说,有两大特点:一是《石钟山记》是一篇带有考察性质的游记,缘事寓理,把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融为一体,是宋代杂记的典范之作.。一是文章对石钟山命名依据的探索体现出“目见耳闻”才能了解事物真相,做出正确结论的科学态度,闪现出不可轻信传说或妄加臆断的求实精神。就作为自读课来说,《石钟山记》的教学,应该承担起整合本单元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的责任。

  2、教学要求:

  阅读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培养思维能力,潜在目标是陶冶情操,终极目标在于创造。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从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教材编排的意图和文章本身的特点出发,我把《石钟山记》阅读课的目标确定为两个方面。

  知识目标:

  ⑴借助注释、工具书,盘活知识储备读懂文章

  ⑵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了解其因事说理,前后照应的写法。

  ⑶领会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能力方面:

  学会积累点化旧知,沟通新知。

  初步掌握通过类比触类旁通,整合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

  在自主探究过程中,养成大胆质疑,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培养注重调查、反对臆断的治学精神。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语言障碍不多,内容也不难理解,对词类活用这一知识点,学生在阅读理解课后知识短文的基础上,借助文言知识储备,通过课文自读、就能解决,因而,我把这一目标安排在预习时以练习的形式完成。而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本文的特点及其作为自读课编排体例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定位为把课文作为例子,导之以渔。把重点、难点确定为“一个中心,三个着力点”。“一个中心”,就是以指导学生初步掌握自主阅读的学习方法为中心。这是“教学生会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为今后阅读实践奠定基础,是本节课的难点。“三个着力点”:一是指导学生运用注释、工具书,盘活知识储备读懂文章。二指导同学通过鉴赏、比较理解文章的表达技巧,了解其因事说理,前后照应的写法特色。三是指导同学通过探究,感悟,体会文章体现的哲理。这是教学的重点。因为这是实现本节课能力目标的有效方式。

  二、说教法:

  首先,我遵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在本节课中采用“不求甚解”—“含英咀华”—“触类旁通”——“探究释疑”的四段式导学法。

  “不求甚解”,“含英咀华”立足于文本,

  “不求甚解”在于营造读书的氛围,让学生诵读文章,借助注释,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读通大概意思,引导学生在适度的不求甚解的状况下,注重整体阅读感悟,理清思路。目的在于锻炼学生结合语境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比较的能力,使知识系统化、具体化;在于避免阅读中把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肢解为枯燥无味的语言零件,让学生学会凭语感感悟,为后面的深入鉴赏作好铺垫。

  “含英咀华”是对重点段落的深入鉴赏。通过设置问题,指导学生品味文章的精彩部分,感悟本文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相结合,缘事寓理,前后照应的写法。目的是指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由对文章的模糊的,概括的认识上升到多元的,明晰的、深刻的鉴赏,实现对文章的深层的把握。

  “触类旁通”与“探究释疑”环节是阅读鉴赏的深化。

  “触类旁通”指引导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比较分析,强化对宋散文的共性的认识,感悟不同散文的个性特征。

  “探究释疑”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作者对石钟山命名依据的探索的片面性这一事实和他主张“目见耳闻”的思想。在引导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发展阅读个性,学会自主探究。

  以上四段式教学的设计,依照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这“材”指的是高二学生渴望求知,渴望表现,富有探究精神的心理特征;指的是高二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有较大发展,思维敏捷,世界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年龄特征;指的是高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的学习特征。同时,也体现自读课体例特征和编排意图。

  其次,在导学过程中,我把自己定位为主导者、倾听者的角色。这导主要体现在⑴导演:对课堂的环节、学习的目标、阅读的情境、课堂的部分问题进行预设,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随时适度调整。我想这将使本节课松弛有致,收放有度。⑵导师:在阅读过程中采用“点拨法”指导。具体包括,学生在鉴赏思路阻塞时给予思维方法的点拨;再学生理解错误,认知不当时,给予知识性的点拨;在讨论质疑等表达中信心不足、有畏难情绪时,给予心态上的点拨。这节课,更多的时间将是留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探究,甚至是争吵。在这过程中,我将始终怀着满腔的热情倾听,我想这将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性的最好的方法,也应该是当代教育理论中师生课堂关系和谐的极好体现。

  多媒体是本节课的辅助手段,将用于展示石钟山的相关图片和示范诵读和探究问题的设置。使学生对石钟山有更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其阅读与探索的兴趣。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育的启发性原则。在这节课中我将学法确定为以下四种。

  诵读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依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和通过语感整体感知文章的阅读规律,我将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理解大意,体验情感,感知思路,并逐渐形成语感。

  问题探究法。主要运用于深入鉴赏《石钟山记》环节。我将设置四个由浅到深的问题,带着问题细致阅读文章,大脑随时处于兴奋状态,在问题逐一解决的过程中,阅读的期望逐一实现,在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同时阅读兴趣大增。

  比较法。主要用于第三环节。比较《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内容,结构,写法上异同。学生通过比较阅读可更鲜明感知文章特征,使分散、模糊的认识逐渐集中、明晰。是阅读深化极有效的方法。

  讨论法。我在这节课中我设计两处讨论。一是《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内容、结构、写法上异同的讨论,二是如何看待作者对石钟山命名依据的探索的片面性的事实和他主张目见耳闻的思想的矛盾的讨论。讨论对于提高思辩能力,提升对文章的感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将是极有效的。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我将以抑扬顿挫的语调讲述故事“苏东坡‘负荆请罪’”:一天,苏东坡到王安石府上拜访,在书房看到一首题为《咏菊》的诗稿,上面只有“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两句诗。他认为有悖情理。因为在他看来菊花能傲霜,并不落瓣。于是续了两句诗:“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一走了之。后来,苏东坡在黄州,连日大风后,与好友一道去后花园赏菊花,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遍洒黄灿灿的菊花,枝上全无一朵。苏东坡目瞪口呆,后来,苏东坡为乱改菊花诗的事,专程到京,向王安石“负荆请罪”,认错道歉。故事引题增强课堂趣味性,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故事体现了《石钟山记》作者苏轼的求实精神,扣紧文章的精神实质,使主题更鲜明。

  2、诵读——不求甚解、理清思路。

  这是阅读的初步阶段。

  导入新课后,我首先要求学生自由阅读文章,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在课堂巡视中,即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字词。读懂文章内容是鉴赏的基础。经过高一一年的知识储备,学生应该能较顺利地完成。在此之后,由同学诵读,在适度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氛围中,理清思路。通过诵读同学可明显地看出文章采用的议叙议的三段式结构,是一篇带有驳论文特点的考察性游记。这一环节中,自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逐步形成,学生思路将开始活跃起来。

  3、研读——含英咀华、学其写法

  这是阅读的深入阶段。

  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我运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课文配音朗读,接着展示四个问题。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疑问和好奇开始的,这些问题的设计,无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兴趣和参与热情。我将关注学生思考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疏通学生思考过程中出现的疑难点,鼓励学生表达独特的见解,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当学生细品文章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相结合,缘事寓理,前后照应的写作特色后,对宋代散文的感悟也更清晰了。

  4、比较——触类旁通,感知特色,

  这是阅读的横向拓展阶段。

  适时地创设问题情景,将使学生的思维出现质的飞跃。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比较全面的感悟后,我以疑惑的语气提出了一个问题:《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同为游记。两篇文章在内容,结构,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这一问题无疑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三个比较点的确立使学生思维有了明确的方向,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也增强了自主探究的信心。

  5、讨论——探究释疑,理解哲理

  这是阅读的纵向延伸阶段。

  在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发展时,我抓住时机推波助澜。运用多媒体展示在水位下降与上升不同时期石钟山的图像,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由于种种原因,苏轼的考察结论并不完全正确,后人的考察认为,石钟山是由于山下面有石钟洞洞型如覆钟而得名。而今人经考察又认为石钟山是因为形状像钟,声如洪钟两方面的原因而得名。那么,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见解呢?对这问题的探讨正是体现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大纲的要求。

  6、小结

  这节阅读课,我通过四个阅读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自主读懂了《石钟山记》,巩固了对宋散文特色的感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点化旧知,沟通新知。初步掌握通过类比触类旁通,整合所学知识的学习方法。逐步养成大胆质疑,勤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培养注重调查、反对臆断的治学精神。

  根据阅读终极目标和学以致用的原则,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围绕“注重调查,反对臆断”的求实精神写篇读后感。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理解

  对于教材,我们是这样理解的:“5以内的减法”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将减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减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从一个数里“去掉”一些用减法计算,并计算出结果。例题和“做一做”是与加法相对应的减法计算,“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学生之间通过交流自己的想法,体验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减法算式的含义,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目标设计背景

  本课的例题教学减法的初步认识和5以内的减法计算,编排上与加法类似,例题依据场景引出减法算式,使学生从中初步感受减法的含义,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征,最后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几点作为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减法并理解减法的含义。

  2、通过观察操作实践活动,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时候用减法算式,减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理解减法的含义,理解和学会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在观察、操作实践活动中,体验问题情境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时候用减法算式,减法算式的含义。

  三、目标达成策略和方法

  对于目标设计,我是这样思考的

  1、情境教学法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新课开始,我就从学生的日常生活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我拿出4根笔,把其中的一根奖励给昨天作业完成的好的学生,受奖励的学生拿走一根笔。根据刚才的情景引导学生提出我手中还剩几根笔的问题?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启发教学法:为了让学生能直观的了解减法的含义,我手里有4根笔,奖励学生了一根,看见老师这幅图怎么列示?当学生答不上来时,我反复的重复我的动作,孩子们反复的说,然后我问:怎样列示?生异口同声地答道:4-1=3,为什么?生:因为有4根,去掉了1根,还剩下3根。你们同意吗?那这里的4指的是什么?1指的是什么?等号后面的3指的是什么?孩子们对答如流。看着孩子们精彩的表现,我都不知奖励谁呢?

  3、探究交流教学法:出示教材上的主题图是一个小丑娃娃手里原来有4只气球,飞走了一个,根据刚才的已经掌握的情况,出示这幅主题图,让同桌之间说说这幅主题图的含义,相互交流,并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有了刚才的情境作为铺垫,学生能很顺利的看明白主题图的含义,并能顺利的解决这一问题。

  4、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减法的含义。摆小棒,先摆出4个小棒,然后任意拿走几个小棒,让小朋友数一数还剩下几个小棒,进一步建立减法的含义,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列出算式,然后让同学们初步感受减法的意义,并领悟计算方法;学生认识“-”号和“=”,正确读出算式。

  四、重点目标达成的详细设计

  第一层次 认识减法,理解含义。

  这里分两个步骤进行。第一步,通过手中的铅笔演示, 4根铅笔奖励了表现好的学生一根,手里还剩下3根铅笔。然后引导学生提出我手中还剩几根铅笔的问题。提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步,通过出示主题图, 4个气球飞走1个蓝气球,手里还剩下3个气球。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同桌相互交流感受,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说明:4个气球飞走1个蓝气球就是从4里面去掉1,求还剩几的意思。(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去掉) 列出算式。4-1=3,然后让同学们初步感受减法的意义,并领悟计算方法;学生认识“-”号和“=”,正确读出算式。

  第二层次 深入体会减法的含义。

  学生自己动手摆小棒,先摆出4个小棒,然后拿走任意个小棒,让小朋友数一数还剩下几个小棒,进一步建立减法的含义。同桌之间相互说说(两个人一个摆一个说,然后一起列式)。

  意图: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和探究的能力。

  选几组学生在全班展示,一个学生摆小棒,一个学生说过程,列式。(原来有3个小棒,拿走了2个,还剩几个?3-2=1)

  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体会减法含义的同时,提问算式中的数字分别代表什么?

  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算式中数字的意义。

  在这一过程中有少数学生不太会说减法算式的含义,那么我就启发他摆一步说一步,然后举生活中的实例,比如从他们爱看的动画片里寻找启示,让他们深刻体会“拿走了、飞走了、去掉了、跑了、丢了”以后,还剩多少要用减法进行计算。

  板书设计

  减法

  飞走了几个气球?

  4-1=3

  -减号 =等于号

  读作:4减1等于3

  五、作业设计

  1、“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意图: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减法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一个学生说5以内减法算式,一个学生摆小棒并说说含义。

  意图: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减法算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

  本节课从身边的实际生活问题出发,把握重点,尊重学生的实际,把教学内容在知识点不变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季节以及生活问题呈现出来,使学生感知加法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自主探索,认识减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材在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收集数据与整理的能力的基础上引入平均数。平均数是分析数据的重要手段,教材强调的是求复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统计中,算术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通过操作和思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统计的意义,学会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能运用平均数分析与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统计观。

  3、进一步增强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已经学过的统计知识即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较复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学法:

  由学生喜欢的篮球运动导入新课,通过学生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观察比较等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最喜欢什么球类运动呢?

  生:篮球

  师:同学们知道吗?篮球运动是我校的特色之一,同学们想看看我校篮球队比赛的风姿吗?

  生:想。

  播放段红、蓝两队比赛的录像。师:同学们也许都知道,一个篮球队的水平除了技术、配合等因素外,还有什么也非常重要?

  生:身高。

  出示红、蓝两队运动员的身高测试记录(师挂图出示两队队员的身高记录单)教师提问:1、请大家观察数据,你从中能得到那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知道每个队员的身高。

  教师提问:根据得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学生可能提出

  (1)谁的身高最高?谁最矮?

  (2)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

  二、解决问题

  1、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哪个队队员的身高比较高?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可能想到

  (1)看看哪一队高的人比较多?

  (2)计算两队队员身高的总数进行比较。

  (3)比较两队的平均身高。

  2、比较三种方法,感悟求平均数的必要性,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较高

  3、让学生独立做,先求红队的平均身高。

  4、学生交流

  (1)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60+156+172+……+158=3476(CM)

  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2)红队队员的身高总和:145×2+151×3+156×4+……+172×1=3476(CM)

  红队队员的平均身高:3476÷22=158(CM)

  5、比较上述两种方法的异同,深化认识。

  教师提问: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全班交流。

  6、生独立完成蓝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交流。

  7、集体共同比较两队队员的平均身高。

  三、全课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求较复杂平均数

  红队队员平均身高158CM

  蓝队队员平均身高157CM

  红队队员身高占优势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数学第十册p50

  2、教材分析:地位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了整数的四则计算,了解了自然数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约数和倍数的学习,为后面进一步学习质数、合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作好铺垫,也是以后学习约分、通分,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能结合具体情景探索掌握整除的意义,理解约数和倍数的含义,学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约数和倍数。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分析,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判断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4、重点:理解整除、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难点:理解整除的意义。

  关键:通过分析、讨论,得出整除的特征。相互依存的理解。

  二、说教法

  1、通过直观分析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整除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2、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参与学习过程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口、动脑,以及采用判断、游戏等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使学生的学习不成为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把数学课上得有趣、有益、有效。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讨论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有目的地观察、思考、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的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与学习目标

  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约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学习要求大家做到:①掌握整除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理解约数和倍数的意义。②学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约数或倍数。

  [开门见山将具体清晰的学习目标,呈现给学生,发挥目标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产生积极的学习心向,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复习铺垫:

  复习自然数、整数。同学们已经知道什么是自然数,你能举例子吗?它的单位是什么?

  [数的整除的生长点是在整数的基础上,所以学生必须理清数的概念。]

  (三)学习新知

  A、初步感知整除

  1、口算(小黑板出示)15÷5=1。5÷5=24÷4=3。6÷0。9=

  16÷3=80÷20=6÷5=23÷7=

  [将课本中的题组适作改变,为紧接着的概括整除概念提供更丰富的感性

  材料。]

  2、学习整除的意义

  ①学生分组自由讨论,汇报各组的分组依据,引导得出:按商的情况:除尽、除不尽可以分成两组。

  15÷5=31。5÷5=0。316÷3=5……180÷20=4

  24÷4=63。6÷0。9=423÷7=3……26÷5=1。2

  ②学生继续自由讨论,对第一组除尽进行分组,汇报分组依据,引导得出:a。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b。被除数、除数、商不都是整数。

  [学生自由发挥,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起到了促进作用。]

  ③观察第一组,说说第一组的特点,得出:a。没有余数;b。被除数、除数、商都是整数。例如:15÷5=3我们就说“15能被5整除”。那么:24÷4=680÷20=4可以怎么说呢?学生试说。

  [让学生模仿举例,并练习叙述这种关系,为抽象概括整除的意义做好铺垫。]

  B、深入学习整除的意义。

  如果用字母a表示这样的被除数,字母b表示这样的除数,那么想一想,整数a除以整数b,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可以说“a能被b整除”。

  看书P28的内容,再齐读整除的意义。

  [借助字母a、b启发学生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意义,使学生的概念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对照教材,使概念更具科学性。]

  C、练习(幻灯出示)

  下面哪些除法算式可以说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为什么?

  32÷8=410÷30=0。335÷0。7=5051÷17=3

  20÷9=2……24。8÷1。2=44。2÷6=0。760÷5=12

  学生回答后,提问:哪些除法算式的被除数能被除数除尽?整除与除尽有什么关系?

  [在这里通过练习,使概念在思维中具体化,也自然地完成了整除和除尽的关系。]

  ②下面的每一组的第一个数能不能被第二个数整除?为什么?

  28和7100和20xx和1015和1

  [让学生用语言表述进行分析、判断练习,使学生对整除的概念逐步达到“掌握”的层次。上面教学过程的展现,主要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概念,训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的思维能力。]

  3、学习约数和倍数的意义

  前面我们讲了什么叫整除,那么什么叫约数和倍数呢?

  ①如果整数a能被整数b整除,那么a就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约数。学生试说黑板上的整除式子。

  ②辨析:能不能说15是倍数,5是约数,为什么?得出: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讲。

  ③指出:在这一单元里我们所说的约数和倍数一般指除0外的自然数。

  ④看书P29质疑

  [学生掌握了整除的概念,对于约数和倍数的理解是水到渠成,所以在这里也不多费周折。而是直接出示了约数和倍数,讨论约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关系,不着痕迹地完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30第3、4题。

  2、下面的说法,对吗?

  3、说说下面的数中()是()的约数,()是()的倍数。

  [加深练习的难度,巩固所学知识,又为后面的公约数、公倍数的学习奠定基础]

  4、游戏,学号符合要求的的起立。

  [临近下课,学生易于疲劳,注意力也易涣散,安排此游戏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五)课堂作业P16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5页到26页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分数除法(一)》是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认识了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中呈现了两个问题,就是把4/7分别平均分成2 份、3份,目的是让学生在涂一涂、算一算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语言,利用已学过的分数乘法的意义解决有关分数除法的问题,从而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并从中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过程,体验其中的成就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法则的推导过程。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对本节课进行教学,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领路人,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分层练习、注重发展

  练习有层次,由尝试练习到综合练习到发展练习,层层深入。

  三、说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的教学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为以下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具体教学环节设计如下:

  (一) 激趣导入——十兄弟的故事

  大虾夫妻生活窘迫,突然有一天,从天上降下来十颗晶石。无恶不作的大帅得知后,欲抢夺晶石。怎么办呢?,大虾夫妻想到了一个办法?把它是吃了吧。妻子将十颗晶石分为两次吃,她每次吃多少呢?

  创设这一情境,是因为《十兄弟》这个电影,大家都看都过。富有神话色彩,学生会感兴趣。在兴趣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分数除法

  为了使故事和所学知识连贯起来,所以我又利用故事来引出新知。展示多媒体:几天后,神奇的事发生了,大虾妻子怀孕还生下10个孩子。十个孩子一夜长大,而且各有本领,由于家里穷没有东西吃,所以大虾的妻子就把一张饼的4/7分给大口九和飞天五,他们每人分多少呢?为了让学生能够动手操作,告诉学生把饼看作成长方形,这样就回归到我们熟悉的图形中了。

  把一张纸的 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让学生自主思考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利用事先准备好的纸,先把纸平均分成7份,再涂出其中的4份,然后再将这4份平均分成2份,将其中1份涂色,最后看看涂上色的这部分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在汇报反馈时,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即分、涂的过程。使每位学生都能在清晰地展示中分享他人的思维方法。通过思考操作学生达成共识: 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个1/7,是2/7。接着让学生列出算式4/7÷2=2/7,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同时理解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2、比较归纳,初探算法

  我继续给学生讲故事,从而引出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到枯燥。大虾妻看看大口九,他一人能吃两个人的饭,又想想,最后决定把这张饼的4/7分给高脚七、飞天五和大喊十,每个人分到多少?

  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如4/7÷3,我引导学生再一次进行探究。为了便于全班统一交流,我选取学生举例中的一道典型算式进一步研究。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此时,先让学生动手分一分、涂一涂,然后再让他们进行小组交流。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就是这张纸的4/21。得到的算式是4/7÷3=4/21。此时我还引导学生发现:把4/7平均分成3份,这其中的一份实际上就是4/7的1/3,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算式是4/7×1/3=4/21。比较两个算式,学生很快发现它们是相等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本环节的设计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体验了“探索——发现——验证——修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完成了知识的自我建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除以整数意义的理解,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

  课件出示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本节课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我先让学生通过涂一涂,进一步感知分数除法的意义,初步感知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然后提出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通过三组算式来验证提出的假设,这样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亲身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四、巩固应用

  我们知道通过形式多样、难易程度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在有层次的练习中巩固本节课的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所以我设计了以下巩固练习:

  1、算一算

  在分饼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十兄弟想考一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教师出示算式,提出要求:口述计算过程)

  学生选两道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此过程我要时刻提醒学生计算的结果,能化简一定要化简。

  2、填一填

  师:学会了知识就要灵活的运用,这道题你们能填上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试一试。

  集体订正。

  从简单的问题要逐渐加深,从填一填的题中可以让学生对计算方法理解充分。

  3、拓展练习

  拓展练习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在计算过程中遇到带分数怎么办?有的学生会想到化假分数,这样即复习了旧知识又巩固了新知识。

  4、解决问题。

  师:为了使我们的校园更整洁,学校给我们各班划分了分担区,这一周轮到第一组负责分担区的卫生,

  老师想把分担区的四分之三平均分给四个人来负责,你们能算出每个人负责整个分担区的几分之几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指生汇报完成情况。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家解决。

  五、课堂总结

  一个新的计算结论必须反复验证。让学生通过实际运算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与验证中,也深刻理解了分数除法的计算算理。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补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教学程序的设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对计算进行探究式教学,也是新理念的挑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操作、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培养了积极的学习情感,三维目标得到了有机的整合。

  六、作业

  作业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再巩固,同时还要联系实际,制定作业是: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回家编几道生活中的问题,明天我们再一起解决。

  七、说教学预测

  在本次教学设计中我们是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体会分数除法转化的方法,并会利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教研组相信学生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而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

【【实用】说课稿范文五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范文

2.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

3.诗歌鉴赏说课稿范文

4.《将进酒》说课稿范文

5. 《雨巷》说课稿范文

6.雨巷说课稿范文

7.《采薇》说课稿范文

8.《化石吟》说课稿范文

9.苏轼水调歌头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