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1 15:11:3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说课稿集合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热门】说课稿集合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别挤啦》是北师大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主题为“地球家庭”的一首诗歌。它通过对人思想感情上“别挤”和严防把美好心灵挤走两方面的抒写,表达了作者向往人间的美好,追求人间真、善、美,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去生活的思想感情。诗虽短小,却给人以道德教育,使读者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诗歌、背诵诗歌并模仿写一节。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意思

  3、通过朗读、理解诗歌,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感受“真善美”的重要,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塑造良好的人格。

  三、说教法学法:

  本课语言诙谐、形象生动,每一句话都能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由于诗歌跳跃性大,所以学习课文时可以利用诗句间的“留白”进行思维拓展,联系实际理解生动有趣的诗句背后意思,即作家呼吁的道德观。

  四、说教学设计:

  1、联系生活,导入课文。

  2、初读诗歌,把握内容。

  为了不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所以在朗读上就要下功夫。学生在联系生活谈自己感受、收获,都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朗读先是“正确、流利”,在细读基础上,把握住作者的情感和在自己理解基础上,再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也就是体现了语文课的“读中感悟”。(但教学中学生还是没读好,可能是学生感悟不到位,也与平时朗读技巧指导有关)

  3、精读理解,感悟表达。

  在揭示课题之前先将第一节的内容分解导读,通过问题提示、“留白”的方式引导学生分句体会诗句意思,并在理解诗句过程中反复品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整个“问题导学”过程里,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为理解本诗做足了铺垫:世界之大,足以容纳所有人的自由。随着作者写作思路的转变,老师跟着将矛盾抛给学生:无拘无束的自由并非真自由,真正的自由是有条件的,需要做出“保证”的。在矛盾激发的同时,揭示课题“别挤啦”,揭示作者的中心意思“不要挤”,学生对它的接受与体会当然就自然且深入了。

  联系生活理解诗歌中的道理,这也应该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一个亮点。学生们只要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所以在细读课文时,我让学生把诗歌中的每一句话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地说、随心所欲的谈,告诉学生把你读这首诗歌时最先想到的说给大家听,一人说,大家补充。学生们把自己身边的不道德行为、社会中的不道德现象甚至关于对世界的和平问题的看法都谈了出来。学生们自己总结了“真诚”“宽容”“善良”“健康”“和平”“和谐”“平等”等词语,懂得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也知道了在生活中自己应该怎样做。

  4、借助背景资料,领悟作者情感。

  5、领悟现实意义,拓展延伸

  “言为心声”、“情动而辞发”,在多元化思维拓展的基础上,当学生对“挤”有了自己的思考,他需要一个表述的机会及交流的平台,所以,就设计了写诗的环节。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表达的需要,又可以锻炼其模仿课文形式进行诗歌创作的能力,还可以使探讨问题的平台延伸到课堂外与教室的墙壁上。但是遗憾的是时间不够没有在课堂上写,只能做为作业回去写。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三年级语文(S版)上册第八单元第二十九课《炎帝创市》。

  一. 关于教材

  小学三年级语文(S版)上册第八单元以“神话传说”为主题,安排了三篇民间传说和一篇神话故事。这些文章内容具体丰富,情节生动有趣。其中的英雄传奇令人神往,先人的智慧让人赞叹,能有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从中感受到文化艺术的绚丽多彩。《炎帝创市》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我国古代传说。讲述的是相传炎帝创立了市,让人们互相交换产品,给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故事按炎帝“为什么创市————怎样创市————创市的结果如何”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适宜小学生阅读。

  二.关于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设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炎帝创市的故事,感受炎帝关心百姓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的精神。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积累好词佳句,培养主动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学习本课要求会认13个生字,会写的6个生字;要求掌握的词语:摆手、兽肉、鼓励、多余、麻烦、反复、比较 欣喜。

  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炎帝创市的经过;难点是感受炎帝关心百姓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的精神。

  三.关于教法

  1.通过谈话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

  2.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感情,感受炎帝关心百姓生活的精神品质;

  3.采用“读——议——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关于学法

  采用“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感悟理解能力。

  五.关于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导入新课

  1.了解现代市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了解山区赶集的交易形式;

  3.你想知道山区这种“集市”的交易形式是谁最初创立起来的吗?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帝王叫炎帝,是他创立了“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炎帝创市》这篇课文,来了解炎帝是怎样创市的。

  4.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明确课题意思。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2.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

  要求:(1).借助课文里的注音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把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3.读后想一想议一议:炎帝创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4.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语。

  (三).细读课文 理解感悟

  1.读课文第2.3自然段及第4自然段前两句,了解炎帝产生创市想法的缘由。

  (1).指导学生朗读文中对话,体会炎帝关心百姓生活的品质。

  (2).讨论:炎帝为什么要鼓励大家和别人交换东西?

  a.农家:只会种庄稼,不会打猎.捕鱼,一年到头只吃谷物和蔬菜。

  b.猎人家:打猎,并用兽肉与农户交换,桌上不仅有兽肉,还有一些谷物和蔬菜。

  c.炎帝从中受到启发:拿吃不完的东西,跟别人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真是个好办法!应该鼓励大家都这样做。

  2.读课文第.4.5.6自然段,了解炎帝创市的经过。

  (1).读第4自然段后半段,讨论:为了鼓励大家交换,炎帝又想到了什么问题?

  麻烦——大家交换就没有积极性。

  方便——人们交换的积极性就高。

  (如果规定一个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不是方便了吗?)

  (2)读第5自然段,讨论:炎帝为什么要把交换的时间定在正午?

  a.冥思苦想灵机一动:对呀,把交换的时间定在正午不是很好吗?

  b.这个时刻人们既容易记住,又有充足的时间赶到交换地点,交换后,还能在天黑之前赶回去。

  (3).读第6自然段,讨论:炎帝是怎样规定交换地点的?

  (经过反复比较,他决定每天正午,在人口聚居的中心地带,让人们互相交换产品。)

  (4)说说炎帝创市经过,讨论:炎帝是怎样创市的?

  (炎帝为了鼓励大家交换产品,围绕“方便”二字,想了很多问题(又想.冥思苦想.灵机一动.反复比较),最终决定每天正午,在人口聚居的中心地带,让人们互相交换产品。这样他为人们创立了“市”。

  3 .读课文第7自然段,感受市场的热闹场面,体会炎帝创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1).市场上人们怎样在交换产品?

  (2).老百姓为什么觉得生活方便多了?

  4.回读第1自然段,说说人们为什么非常爱戴炎帝,总结全文。

  (1).你喜欢炎帝吗?为什么?

  (炎帝关心百姓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

  (2).总结全文:当了解到农家一年到头,只能吃些谷物和蔬菜时,炎帝心里很难受。当听到猎人说说:“这些东西是我打猎经过一户农家的时候,拿兽肉跟他们换的”,炎帝马上称赞道“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应该鼓励大家读这样做”。为了人们交换产品的方便,炎帝“冥思苦想”“ 灵机一动” “反复比较”,“决定每天正午,在人口聚集的中心地带,让人们互相就会产品”。炎帝就是这样创立了市,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炎帝关心百姓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精神品质。所以课文开头说“人们非常爱戴他”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拓展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在网上收索有关炎帝的故事读一读。

  (五).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课文中有许多四字词语,比喻“四面八方”,请你再找出几个来,写在采集本上。

  六.关于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炎帝创市

  关切.难受

  ———关心百姓生活

  应该鼓励

  冥思苦想

  灵机一动 ———处处为百姓着想

  反复比较

  七.课后反思

  教学这篇课文不是平时我教学时的教法。平时教学此篇课文,一般要用两个教时,先教学生字词,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然后细读感悟。今天参加教学比武活动,如果只按第一教时的教学内容来教学,把教学重点放在落实字词上,老师们必然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是一篇新课文,要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将两节课的教授内容展示出来,必然要有所取舍,我只能将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压缩,但这必定会影响后面内容的学习。因此,我采用了开头谈话激趣的方式,意在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如果学生有了阅读本文的兴趣,那么学习这篇课文就不怎么为难了。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读懂这篇课文,我采用了“读——议——感悟”的方式来教学本篇课文,让学生在读议感悟的过程中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我想这个目标应该达到了。只是学生对课文中的有关字词的了解和把握肯定是有问题的,需要课后学懂弄通。这是我教学这篇课文后的反思。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秋天的雨》。本课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以秋雨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的串起来,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这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

  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因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缤、枚、争、勾、喇、叭、厚、曲、丰”等11个生字。会写“盒、颜、料”等13个字。能读写“颜料、淡黄、丰收、一曲”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所以,制定此教学目标,重在使学生在读中感受秋天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具体的语言文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好课文。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课文中描写的秋天美景,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一)情境创设法

  一位教育家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充分利用一些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兴致高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朗读指导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应达成的重要教学目标,老师必须有策略地对朗读进行指导。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我将合理运用多媒体,以情景助读。

  四、说学法

  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非常适于朗读,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所以,我指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情境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

说课稿 篇4

  一、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执教的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例1及相关练习。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我觉得教材是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衣服的搭配、体育中足球、乒乓球的比赛场次,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电话机超过多少电话号码就要升位等等。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逻辑思维能力及抽象想象能力较差,所以教学时我设定了以活动为主线,加上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方式教学。

  三、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猜测、操作、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规律。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规律。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由于“数学广角”是一册书的最后一章,它是本册知识的归纳与整理。本节课开始,提出到“数学广角乐园”游玩,突出一个“乐”字,以活动为主线,边唱边跳引入新课。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数字1、2、3摆成不同的两位数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此,我设计了两层。第一层,用任意两张数字卡片摆成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找到自信。第二层添上一张卡片,用三张不同的数字来摆。要找到所有的两位数容易出现重复或漏掉的现象。在此,我设定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找到最多的方法。有的小组可能会运用规律找到,有的则不会都找到。所以,我引导同学们最大限度地找规律,并将主动权交给同学,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把数字补充完整。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解决排列组合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应用,深入探究。

  让学生进行乒乓球比赛的安排、握手等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将乒乓球比赛场次的安排放在数字排列的后面,是为了将“有序”和“无序”在学生思维中建立无形的对比。因为,学生年龄小,我们需要加以引导,明确两张不同的卡片可以用调换位置的方法得到两个不同的两位数,而两人之间打乒乓球只需要一场比赛与顺序无关,也为后面的“握手”教学作下铺垫。

  (四)、课堂延伸。

  路线的选择问题是前面知识的综合与提高,为有余力的同学提供发挥的空间。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板书课题)。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设计、课堂学习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生物圈中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它具有与生物体相似的特征,这是生物体在不同水平上的一致性。因此第二单元《生物与细胞》就是引导学生从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讲述细胞的基本知识。第一章介绍的是细胞的基本结构,本章则围绕细胞的生活展开。细胞的生活不仅仅需要物质和能量,物质和能量的变化需要细胞核内遗传信息控制的。而且生物体构造自己生命大厦的蓝图也储存在细胞核内的遗传信息库中。本章内容虽然比较抽象,与学生的距离较远,但是,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来看,研究细胞的生活与人类以及动植物的健康密切相关,对提高人类的是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因此,本节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学习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体现国家对学生在生物科学知识、技术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确立以下三级目标:

  【知识目标】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并说出细胞核、染色体、DNA与基因和遗传信息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课前收集有关的生物资料,初步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

  【情感目标】通过对克隆羊多莉身世的分析,领略生物科学的魅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从对克隆羊多莉的身世的分析来引导学生得出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结论。由于遗传物质在生物科学研究上的特殊意义和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所以把细胞核的主要功能(遗传信息库),尤其是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定为本节的重点,又因为以上这些概念大多是学生初次接触,而且各微观的结构是学生既看不见有摸不着的,比较抽象,故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又是难点。

  二、教法和学法指导:

  1、指导收集资料:教师在课前结合本课内容指导学生收集有关遗传的资料,要给学生提供资料的来源和收集的途径(互联网、报纸、杂志、电视等)通过多种途径查阅资料,并将资料收集粘贴在本子上。在课前几分钟找几位同学上讲台发布所收集的资料,要求学生尽量脱稿,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

  2、指导阅读和交流: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精心思考,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启发讨论,交流,扩大学生思维。取长补短。

  3、指导归纳:在学完几个知识点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知识的内在联系,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学生回忆学过的知识,将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三、说教学程序

  学生发布资料 学生阅读

  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学生表演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遗传物质) 挂图演示

  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 学生阅读

  讨论分析

  小结和练习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发布资料,导入新课:

  学生在课前已经收集有关的生物资料,上课前让几位同学上讲台尽量脱稿发布,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锻炼学生的胆量,在学生发布信息完后,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大家发布的资料就是信息,教师的生活需要这种信息,而生物的生长发育也需要信息,这种信息是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这种信息称为什么信息呢?这样由生活中的信息引出遗传信息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再设疑:那遗传信息存在哪里呢?问题的提出引发了学生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心理,这样就创造了良好的开端,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二)、层层设疑,启发思维,解决重点

  首先设置悬念:到底遗传信息存在于哪里呢,让克隆羊多莉告诉教师。接着指导学生阅读55页有关多莉身世的资料,让学生有初步的.了解。学生阅读后还是很难想象出具体的过程,此时安排四位同学为大家表演多莉诞生过程的小品。此活动要学生自己组织安排,即相关资料的查找,角色的分配,语言的组织和动作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这样,可满足学生的表现意识,培养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并锻炼学生的胆量。对学生的活动要及时加以表演和鼓励。然后用挂图展示多莉诞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观察三只羊与多莉的关系,此时,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多莉由C羊生出,却一点都不象C羊,而和B羊几乎一模一样,这说明了什么?多种活动的开展,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解决重点。

  最后是知识的延伸和扩展:引导学生探讨哪只羊才是多莉真正意义的妈妈。目的是为了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发散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课件引探,突破难点

  遗传信息的知识点讲完后,进入难点知识的学习部分。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以及遗传信息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以上所提的概念大多是学生初次接触。学生要了解这些概念,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为突破这一难点,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用生动形象的图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开展学生讨论、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归纳。具体如下:

  1、“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学习部分此处涉及DNA和基因以及遗传信息的关系。首先提出以下问题:①遗传信息的载体是什么物质?②DNA结构象什么?③DNA、基因和遗传信息有何关系?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对所提到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DNA的结构模型较为抽象,学生通过看书也难以想象出“DNA结构像螺旋型梯子”,这时利用挂图给学生观察,打破空间的限制,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指导学生观察DNA分子片段示意图,让学生找出DNA分子中的“阶梯”部分的四种物质(用四种颜色表示)排列有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分组交流讨论,并以竞赛的形式抢答问题,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再悬挂有关DNA基因和遗传信息关系的图片给学生看,以书本和语言信息,电脑和电脑中信息的关系来解释遗传物质与遗传信息的关系。将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文字转换成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学生熟悉的事物,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器官,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最后还简单地介绍人类基因组计划,目的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引起学生对生物学学系的重视。

  2、“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内容的学习。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挂图展示DNA和蛋白质构成染色体的模式图,学生通过观察找出DNA和染色体之间的关系。再看P57遗传病患者的图片,提示学生找出患者和正常人的染色体有什么区别。

  3、巩固提升,知识迁移: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来小结本节内容,并与第一节内容前后联系,出示联系,巩固验证所学知识。

  布置课后练习

  六、板书:

  第二节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一、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二、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

  三、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四、细胞是物质、能量和遗传信息的统一体

  叶绿体和线粒体是能量转换器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生活中各种声音无处不在,到处充满着各种各样奇妙的声音:比如拿个勺子敲敲会发出当当的声音,用铃鼓碰碰会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大班孩子们喜欢这些声音,乐意表现这些声音,他们有了辩听、探索各种各样声音的能力,本次学习活动“奇妙的声音”就是想在幼儿的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给孩子们有个提升,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主动地探索自然中各种奇妙的声音,激发幼儿探索的能力。

  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物体发出的声音。

  活动的难点:让幼儿感知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

  二、教学目标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声音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东西发出不同的声音。

  2、感知声音是由物体相互碰撞震动而产生的,丰富幼儿对声音的感性认识。

  3、对生活中各种现象有探索兴趣。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因此我做了以下准备:

  1、各种声音的录音带。(铃鼓的声音、翻书的声音、筷子的声音、小碗的声音等等)2、提供了多种物品,让幼儿探索。如:打击乐器、书、纸、积木、小鼓、小棍、筷子、碗等。

  三、教学方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教师通过敏锐地观察,能针对地进行指导,还能在观察中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在幼儿寻求声音的操作活动中,运用观察指导法,对他们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困难予以帮助指导,完成活动目标。

  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在新《纲要》中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本次活动有两次的操作过程;一次是让幼儿自由探索声音是如何产生,通过物体的碰撞、震动感知。第二次是通过各种方法模仿声音,感知声音的乐趣。

  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这个方法贯穿在幼儿操作活动的始终。

  四、活动过程

  一、猜测活动,猜一猜,听一听。(指导语:你听见了什么声音?)教师为幼儿设置了一个悬念,通过猜测活动一下子将幼儿的好奇心调动起来,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幼儿猜猜发出的是什么声音,这时老师不作回应。

  二、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声音的形成。(指导语:请你来试一试,看结果和自己刚才猜测的是否一样?)这个环节的分组操作活动是此次活动的重点,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并引导幼儿进行分组探究,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

  1、刚才你猜对了几种声音?(操作后回答)

  2、你用什么东西发出了怎样的声音?幼儿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小结:许多东西都可以发出声音,不同的东西发出的声音不同。

  第二次探索:幼儿自由在活动室内“寻找”声音,再次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操作及发现。

  1、谁有办法让各种东西都发出声音来?(幼儿随意走动,寻找并制造声音,然后说出自己的做法。)

  2、声音是怎么来的呢?(动,振动,)

  小结:物体间相互碰撞、振动产生了声音。

  三、配音游戏活动,感受乐趣。

  1、播放不同的声音,幼儿辨听并模仿这种声音。(鸟叫、风声、马蹄声)

  2、让幼儿利用自己的手、脚和口发出声音(跺脚、拍腿表示马蹄声)。

  3、用准备的材料发出声音(摇动纸张等模仿风声;摇塑料袋模仿下雨等。)。这一环节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让他们对声音产生浓厚的兴趣,把活动推向高潮。

  延伸活动:活动结束给幼儿再次提出悬念:辨别噪音和美妙的声音。让幼儿到生活中去倾听寻找,给此活动留下更多的回味。

【【热门】说课稿集合六篇】相关文章:

1.学校语文热门说课稿

2.小学语文热门课程说课稿

3.《水调歌头》说课稿集合7篇

4.找规律说课稿集合15篇

5.矛和盾的集合说课稿

6.【热门】兰亭集序说课稿3篇

7.【热门】兰亭集序说课稿四篇

8.【热门】再别康桥说课稿三篇

9.【热门】再别康桥说课稿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