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9 13:06:1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说课稿集合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说课稿集合八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可能性——谁先走》。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可能性——谁先走》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认识等可能性,能判断规则的公平性,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感受不确定现象并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在之前已经进行了初步了解,并且之前也学习了如何列出简单的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为后面研究统计学相关知识,事件发生的概率等内容提供了有力的基础。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也能做出简单的逻辑推理,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原则,判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方案。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合作交流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自主探索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原则,教学难点是: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原则的应用。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讲授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利用大屏幕展示“谁先走”主题图,并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替他们想个办法,决定谁先走吗?”学生畅所欲言,采用这样设疑导入的形式引入新课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课堂中。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在新知探索环节我适时设疑“谁能够想到一种绝对公平的方法来决定谁先走呢?先走小明和小红都有自己的想法,大家来判断一下他们的方法公平吗?”

  组织学生前后桌结成一个小组共同探讨两种方法的公平性,说一说理由,并对不公平的方法进行修改使它变得公平。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我也会走到学生身边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维持课堂秩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小组活动持续约五分钟后,我将会提问小组代表,询问其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会得出小明的方法公平,小红的方法不公平的结论,为了让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对两种方法有深刻的理解,明白两种方法一种公平一种不公平的根本原因。此时我会加以追问引导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问题1:小明的方法为什么公平呢?抛硬币时会出现几种结果?正面朝上与反面朝上的可能性相等吗?

  问题2:小红的方法为什么不公平?投骰子时会出现几种结果?每一个点数朝上的可能性相等吗?点数大于3有几种情况?点数小于3有几种情况?

  通过这样追问的形式,挖掘问题的本质,让班上的每一位学生对事件的等可能性有深刻的理解,接下来我会再次进行设疑“哪位同学能帮助小红对方法进行修改保证该方法对双方都公平呢?并说明理由”

  学生通过刚刚对小明和小红方法的剖析可以顺利的得出修改方案。点数大于3,小明先走;点数小于等于3小华先走。

  为了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多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多角度的解决数学问题接下来我会鼓励学生运用刚刚所学的知识,再设计一个方案使它对双方都公平。对于正确的方法我会给予鼓励称赞对于有瑕疵的方法我也会引导学生挖掘问题的本质进行改正得出正确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理解事件的等可能性这一原则接下来我会利用多媒体出示“扔瓶盖”的小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扔瓶盖的方法来决定哪个小朋友跟着智慧老爷爷去看比赛是否公平”此时课堂进入一半学生的注意力已经有所分散通过播放动画短篇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恰当设疑,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继续学习。

  接下来组织学生小组间进行实际实际操作扔瓶盖的游戏,并对全班的结果进行记录。接下来引导学生对游戏结果进行思考,这个游戏是否对双方公平。最后师生共同总结,虽然扔瓶盖的结果是两种可能性,但是盖面更加重一些,所以盖面朝上的次数更多,导致游戏不公平。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

  我会利用大屏幕展示练一练的题目1,组织学生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加深学生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理解,突破本节课的知识重难点:事件等可能性原则及其应用。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还有什么问题吗?

  通过这样的方式养成学生反思质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并调动学生将所学知识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兴趣。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

  设计一个转盘,并确定一个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规则?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事件等可能性原则及其应用想。

说课稿 篇2

  一、设计意图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要贴近于幼儿的生活。公交车是城市中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大部分幼儿有过乘坐经历。我们也经常看到公交车上有很多危险或不文明行为,有必要帮助幼儿正确认识,提高文明意识。同时正逢今年我们昆山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行动中去。幼儿园纲要也指出: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以此为指导,我设计了本次中班社会活动《送娃娃》。)

  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的作用,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教材分析,我从认知、、技能、情感三方面制定了以下两个目标:

  1.在情境中了解乘公共汽车的基本规则,增强文明意识。

  2.通过扮演角色、结伴游戏,体验遵守规则的乐趣。

  (我把本节课的重点定在:了解乘公共汽车的基本规则)

  二、活动准备

  为了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能更好地服务于本次活动内容,达到活动目标,我从物质、经验两方面做了准备:

  1.物质准备:公共汽车模型一个;斑马线、红绿灯场景;《乘公共汽车》课件;幼儿操作卡片

  2.经验准备:幼儿认识过斑马线、红绿灯

  (精心准备的物质材料为幼儿创设了身临其境的氛围,提前的知识铺垫能使幼儿的参与积极性更高。)

  三、活动过程

  下面我来说一下我的活动过程,共有三个环节:

  (一)自主协商,分配角色?——选选、演演,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情境游戏),了解规则??——(玩玩、说说,感知乘坐公交车的规则)

  (三)(总结提升),(拓展思维)——听听、念念,。感受遵守规则的快乐。

  第一环节,自主协商,分配角色

  (1)首先让幼儿在门口集合,引导语:小朋友们,平时你们是怎么来幼儿园的?,鼓励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2)今天老师请你们来做爸爸妈妈,乘公共汽车送娃娃上幼儿园。(请幼儿两两找朋友商量决定角色,谁做爸爸、妈妈,谁做宝宝)幼儿对自己来园的方式都比较熟悉,从幼儿的经验出发,能更好的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而让幼儿自主选择伙伴也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自主的能力。为下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情景表演(情境游戏),了解规则。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我遵循循序渐进的方法,通过让幼儿了解上车前的规则,在车上的规则以及车上的文明美德,因此,我分了三个部分来进行教学:(以上车、坐车、下车为情节贯穿,重点通过三个小游戏来达成目标。)

  第一部分是排队上车,(体验上车的规则)。事先将汽车模型放好。我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你们有没有坐过公共汽车?公共汽车是什么样的?(重点了解有两个门:前门和后门)为什么要有两个门?乘坐公共汽车应该遵守什么?(规则)请幼儿手拉手排成两列纵队上车。

  (2)师模仿售票员,引导幼儿依次从前门上车,找座位坐好。引导语:各位乘客请注意,请从前门上车,上车请排队,上车后请找座位坐好、坐稳,请照顾好您的孩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完全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和鼓励幼儿大胆讲述。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幼儿了解上公交车前的一些规则,再让幼儿排队上车,(亲身体验排队上车的规则。教师模仿售票员的口吻,使游戏的情境性更强

  第二部分是(观察判断),讨论(了解)在公共汽车上应遵守的规则。

  (1)语言引导:我们在公共汽车上应该遵守什么规则,注意些什么?请幼儿自由讨论,再请个别幼儿说说。鼓励幼儿大胆发言,引导幼儿在自己的已有经验上自主讲述,从而更好的激发了幼儿想说、敢说、有话可说。

  (2)观看《乘公共汽车》课件,幼儿判断对错。依次播放多媒体。通过播放对比镜头,引导幼儿更强烈的感受到规则的重要性,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3)教师小结:乘坐公共汽车,前门上车,后门下车,依次排队,不要拥挤;坐车时不要把手、头伸到车窗外面以免发生危险;不能在车上大声说话和乱扔垃圾、吃东西,一定要遵守规则,才能保证安全。

  (4)幼儿操作。从椅子下拿出小卡片,选出正确的乘公共汽车的规则图,贴在自己的身上。“家长”和“孩子”互相检查。通过幼儿操作小卡片这一小环节,更进一步的巩固了公交车的一些文明规则。

  第三部分是情景表演:让座,引申对他人的关爱。

  (1)中途上来一位老奶奶,(请一名老师扮演)考验有没有幼儿给老奶奶让座。

  (2)讨论在公共汽车上,应该给什么样的人让座。(给老人、孕妇、残疾人、抱小孩的人)幼儿自由讨论。鼓励幼儿根据自身经验大胆讲述。

  (3)汽车到站了,引导幼儿从后门下车,不拥挤,“家长”拉着”“孩子”,依次下车。这一环节让幼儿了解一些车上的文明现象,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美德更应是从小就培养起来。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注重细节,把车上可能发生的现象都考虑的十分周全,并在这一情景表演中把上一环节中说到应遵循的规则都一一进行表演巩固。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始终借用售票员的口吻与幼儿进行间接交谈,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第三环节(总结提升,拓展思维。)

  (1)出示“斑马线”、“红绿灯”。过马路该走哪里?(斑马线)还要看清什么?(红绿灯)

  (2)带领幼儿边走边念儿歌:(今天我们真开心,公共汽车一起乘,遵守规则讲文明,人人都把我来夸!)(老师以)朗朗上口的儿歌(总结本次活动,有助于幼儿加深印象)。

  (3)(引导感受:)幼儿园到了,今天爸爸妈妈乘公共汽车送宝宝上幼儿园,你们开心吗?因为我们都遵守了乘公共汽车的规则、过马路的规则,所以没有发生危险情况。小朋友们在幼儿园也要遵守各项规则,这样我们才会更安全、更开心。

  (4)“家长”和“孩子”再见,引导“孩子”提醒“家长”上班路上遵守规则,注意安全。从应遵守公共汽车上的规则拉回到幼儿生活和学习中应遵守的规则,迁移了经验,(拓展了思维)也使活动具有完整性。

  四、教学方法

  下面我来说一下本次活动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

  1.形象逼真的情景法(情境法):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教师采用的大型教具就是一个自制的公共汽车头的模型,整个活动幼儿都是在这个大模型中进行讨论、讲述、操作等等,也因为教师创设的这个情景(场景),使幼儿(身临其境),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2.轻松互动的游戏法: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以游戏为生命,多游戏,多快乐”。本活动正是以游戏贯穿始终,(幼儿始终扮演着“家长”、“孩子”的角色,老师始终是售票员,使幼儿充分融入情节,)因此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在这个游戏中,幼儿一直都是主体,教师只是作为引导者帮助幼儿总结和提升,促进他们的学习更加有效。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荷花淀》。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过程四个方面对这篇文章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说教材

  1、《荷花淀》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虽为战争的主题,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欣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这篇文章是孙李先生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草纸和墨水写成的。他用诗意的笔触,描写了在残酷激烈的抗日战争里,在一个关系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烟水淼淼风光无限的白洋淀里温柔多情而又坚贞勇敢的青年农村妇女群像,赞美了人民群众爱国爱家的高尚情操。

  作为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现代小说,学生通过学习本文,既能了解孙犁小说的艺术风格,又能体会“白洋淀派”小说的艺术特色,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因此其作用与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2、根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说明,我设置以下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根据语言的建构和运用,确定了解作者孙犁及“诗体小说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根据审美鉴赏与创造,确定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能力和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3、根据文化的传承和理解,确定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小说三要素,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二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欣赏人物形象和语言,所以把通过分析简介传神的对话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把握人物是重点。

  《荷花淀》与一般意义上的战争题材小说有着截然的区别。它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景物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因此,赏析本文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体会“白洋淀派”小说的艺术特色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使用激发兴趣法、朗读法、指导归纳法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并通过PPT,多媒体视频展示,投影仪等教学辅助设施与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特色,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三、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设计了诵读法、欣赏法、小组讨论法、质疑反馈法等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精力集中,身临其境,能细心体会小说对话描写和景物描写的妙处,合作交流分析人物形象。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导入

  战争是残忍的、恐怖的。作家在描写战争时,往往不惜笔墨叙写硝烟弥漫、尸陈荒野的景象。但也有作家用别样的方式来写战争,孙犁便是其中一个,《荷花淀》就是用别样方式来描写战争的优秀作品。

  (二)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

  简介作者孙犁,让学生了解孙犁的主要作品及其代表的“荷花淀派”作品的特色,了解孙犁“诗体小说”的特点。(诗体小说:是诗化了的小说,它选择优美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景物,运用清新自然、富有韵味的语言,勾画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意境,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本文没有复杂曲折的情节,因此,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简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然后用四字短语精要地概括情节就可以理清文章的思路了,基本理解文章的主旨。

  1、学生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2、浏览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节内容。

  第一部分:夫妻话别

  第二部分:探夫遇敌送夫参军(开端)→探夫遇敌(发展)→助夫歼敌(高潮、结局)第三部分:助夫杀敌

  四)精讲课文,深入探究

  1、分析景物描写。

  作为“诗体小说”的代表,《荷花淀》独具艺术魅力。这个特征主要通过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写来把握。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1-3段,思考这三段中描写了什么景?这些景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又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运用了比喻修辞。创设这种洁白的意境,为全文确定了一个基调,整篇文章都是在这种银白的美景下进行的。为人物提供了背景,烘托了人物形象。“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荷花淀的人如此的勇敢坚强,荷花淀的景也应如此。这里的景物描写对人物起到的一种衬托作用。这两段景物描写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准确的修饰词,写出了荷花淀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人和景。作者让我们在炮火连天的战争生活中,阅读到了诗一般的语言,这是怎样的一种乐观精神。

  2、品味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这么美的景孕育着美的人。前面同学也谈到小说中人美,那么请问,这里的人美在哪里?

  文中主要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反映人物内心,塑造人物性格的。下面让我们走进水生家的小院,去读一读水生嫂与丈夫间的那段对话,仔细揣摩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读:分角色朗读

  二读:比较性阅读。(运用倒装句式能起到很好的强调作用。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性格。,作者用极其准确的语言使这些没有名、姓的女人们在小说中活灵活现,印象深刻,足见语言的艺术魅力。)

  3、研习小说的对话描写和行动描写

  作品中的对话描写简洁朴素,生动传神,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如此,而且能形象的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示白洋淀女人的成长经历,展现白洋淀人民的人情美、人性美,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归纳总结通过前面对景物描写的分析和对人物对话的揣摩,让我们真正领略了本文语言的美,作者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人物鲜明的个性,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残酷的战争生活中,为保卫家园而勇敢杀敌的荷花淀的人们,他们把自己的身躯融入这片土地,把自己的灵魂化作朵朵荷花,永远守护在美丽的家乡身边。

  课文总结对于美的艺术创造,是孙犁一贯的追求。他曾这样说:“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雕刻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也不愿意去回忆它。”《荷花淀》则是最集中体现他追求美的极致的战争之说,是一篇真正的纯美小说。

  五、布置作业

  1、写作训练让学生用诗歌或者对联来总结所学

  “风光无限白洋淀,战火未平民不安。保家卫国匹夫志,巾帼不让男儿汉。”

  2、课外比较阅读鉴赏。白洋淀纪实二《芦花荡》一位年近六十的老人与两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抗击敌人的故事。一是可以实现学生运用课堂所学去鉴赏,实现课内向课外的能力迁移,二是两相参照,便可发现孙李先生给我们描绘了那个战争年代中国的英雄人民的群像,无论是热血男儿,还是老弱妇孺,他们深深的热爱自己足下这片土地,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与侵略者斗争到底的精神令人敬仰折服,备受鼓舞。

  以上即是我对本课的粗浅的认识与理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4

  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二单元,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 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 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 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 感受作者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这也是本科教学的难点所在。

  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新课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翻译理解全文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记传性文体的典范,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二) 分析人物部分。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三)刻画方法部分。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四)课堂延伸部分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五)作业布置

  a.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b.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的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最上方两行分别横写标题“鸿门宴”和“司马迁”。板书重心是项羽、刘邦的人物分析:上半部分左边横写“项羽”,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自矜功伐、为人不忍”,右边对应其形势的转化情况“主动”到“被动”;下半部分左边横写“刘邦”,中间对应其主要性格“能屈能伸、狡诈果断”,右边对应“被动”到“主动”,各自用线相连,上下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板书设计可以突出本文人物传记的特色和人物的鲜明性格及由此产生的形势逆转,是为教学重点的突出服务的。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湘教版地理必修3第一章的第二节、教材由两部分内容构成: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区域发展阶段。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认识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随区域自身发展规律、不断协调人地关系、并根据社会、科技等发展、不断探寻本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2、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区域空间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案例来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分析图、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和析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区域自身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和协调的人地关系观。

  3、重点难点

  重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难点: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

  二、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地理知识素养和地理分析、比较等的能力。另外、在学习了区域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分3课时完成、本节课为第二课时、通过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历史”这个案例、说明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特征。主要运用了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探究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情景导入

  2、知识回顾

  3、新授课(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发展为例分析总结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1)小组研究讨论

  2)小组展示

  3)教师指导总结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

  4)学生结合课本完善导读单上区域每个发展阶段的特征(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发展状态四个方面比较区域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

  4、课堂小结

  5、课堂检测(抢答题)

  6、布置作业

说课稿 篇6

  新的课程改革改变了原来的讲授式、注入式等传统教学,教师角色由原来的讲述者变为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在实践中学习。下面我对在实践本节课中出现的不足及今后的改进方法进行总结:

  (一)成功的地方

  1、 本节课让老师和学生积极互动起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接受率比较高,从而反映这节课还是比较成功的。

  2、 体现了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3、 时间分配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不足的地方:

  1、 学生在质疑问题上未做到全员参与,讨论比较集中。

  2、 问题考察具有局限性。

  3、 在有些问题引导上缺乏力度。

  (三)需要改进的方面:

  1、课堂中问题讨论应再多一些,力争达到全员参与。

  2、发散思维要更深、更透。

  3、尽量给学生空白点,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总之,要在教学方法上改进提高,达到导与学的和谐统一。

说课稿 篇7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利用幼儿身边常见的、随手可取的“广告纸”作为此次探索对象,设计了“神奇的纸”这一活动,旨在让孩子初步感知纸的承受力。通过给幼儿创设一个能充分探索、尝试、感知的空间,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让人惊讶的科学现象。

  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把本次活动目标定为:

  1、尝试让纸立起来的多种方法,发现纸张形状变化与承重之间的关系。

  2、乐意动手操作和用语言表达,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和实验能力。

  3、在动手探索中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乐趣。

  我认为幼儿园科学活动的主要性质是让幼儿探索事物的具体现象和获得科学经验为目的,因此,我认为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改变纸张形状,发现纸张形状变化与承重之间的关系。难点是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发现怎样的纸张形状才能承重。

  《纲要》学习科学的过程应该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亲自动手、动脑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幼儿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我从开始引导幼儿让纸片站起来到最终一张纸片可以托起许多玩家,引发他们的兴趣,不断让幼儿进行挑战,一步一步带领幼儿进行试验,得出结论,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和动手试验的欲望。

  首先,第一个环节主要从生活经验导入,激发幼儿去探究怎样让纸站起来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接着引导幼儿去自由探究,并鼓励幼儿结合实物大胆地用语言介绍自己的操作方法,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说中学,听中学,从而也顺利进入了下一环节。因为大班的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折纸经验,所以,这个环节对幼儿来说是不成问题的。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已有的经验和具体的动手操作,去发现、去探究让纸站起来的方法。

  第二个环节是用幼儿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材料,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纸上是否能放玩具,初步感受纸的承受力。我先引导幼儿猜测纸的力量能否托起玩具?接着,为幼儿提供材料,让幼儿主动去探索。《指南》中提到要“支持和鼓励幼儿大胆联想、猜测问题的答案,并设法验证。支持鼓励幼儿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最后是交流经验,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鼓励幼儿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后力量变大,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第三个环节,不断让幼儿进行挑战,一步一步让幼儿自己带着问题和强烈的好奇心去实践,鼓励幼儿在自我探究和反复实践中找到答案,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和动手试验的欲望。在总结实验结果时,我采用了记录表的形式,因为《指南》中指出:要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另一方面,老师也采用照相的形式,记录幼儿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来帮助幼儿共同分享交流。让幼儿充分与同伴进行交流感受到了探索带来的成功快乐,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和能力。

  在整个活动中,我以“做中学”的核心理念为指导,整个活动条理清晰,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很清楚很顺畅。让孩子在观察、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本次活动中探索氛围浓厚,活动中的每一次操作,孩子都特别投入,特别当他们操作成功时,可以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脸,。由此,我觉得只有让孩子在探究中自己动手动脑去操作和寻找答案,,他们才会有如此高的兴趣,有了兴趣,他们会更自主的进行探索。

说课稿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感受活动丰富多彩,体会活动的重要性及各种活动给学校和学生带来的荣誉。

  2、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采访和网上自主学习了解学校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给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学习获取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己参加活动的亲身感受和对学校活动的了解,感受学校生活是幸福的、温暖的、快乐的。从而渗透在史小学习的骄傲、自豪之情。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产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教学重点:了解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及目的,使学生产生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更多的了解一些没有参加过的活动,并产生要积极参加学校活动也为学校争光之情。

  教材分析:《爱我们的学校》从3个方面感受学校,(发展规模、学校活动、爱老师),之前通过采访调查对学校发展规模有了了解,本节课是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从而产生自豪之情,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种类不一样,目的不一样,级别不一样,有的同学参加过,有的同学还没能参加,那要以什么形式展现呢?还要落实品德与社会课的实践性和活动性,并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我通过不断试讲反思,查阅学校保留下来的大量资料,将学校开展的活动进行了分类,一类是学生平时在学校经常参加的,如兴趣小组,同学们已经有了亲身的感受,那就让学生多说,贴近他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班内的小记者将同学们参加的各种活动用照片记录下来,并编辑成视频小片,伴着轻快的音乐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自豪的起立并介绍时,全班同学的注意力一下子被集中了,好像把他们带到了兴趣小组活动中,此时课堂都沉浸在快乐的气氛中。

  还有一类是特殊活动,有的同学没有机会参加没有接触过,学生不了解自然说不出来更体会不到活动的重要性,光靠老师讲解,自然也会枯燥无味,面对这个困难,我安排了网上自主学习了解更多的学校活动的环节,我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搜集的活动资料进行整理、分类(接待外国最高元首官员、接待我国最高领导、学校各团体出访参赛、外国学校来我校交流访问),配有相应的照片和文字说明,做成了网页,供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他们可以上网也可以现场采访学校组织活动的老师,了解所感兴趣的内容,从多角度了解学校开展这么多活动是为了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兴趣,获得了荣誉也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当这些他们不曾参加过的大量的学校活动通过网页充实而精彩的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纷纷表示非常羡慕佩服参加活动的同学自己也要为学校添荣誉。尤其有一名男同学,在看完学校活动网页后情不自禁的对参加活动的学生竖起了大拇指,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举动,我及时进行鼓励并引导他阐述自己观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达到了。

  所以在这个活动安排上,我紧紧围绕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把“挖掘”资料的主动权授予学生,以自己的眼发现、自己的手找寻、自己的脑辨析,但老师要起到引导作用,给他们一定的范围,从而学生才真正摆脱教材和教师的束缚,自主地拥有一片广阔的学习空间。

  整节课通过课件中图片视频的展示、音乐烘托气氛、上网查找、网上交流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扩大知识量,还落实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实践性和活动性即《课标》要求,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同学们感受到学校生活快乐、幸福、温暖,从而感受在史小学习的自豪,更体会到活动的背后,是老师们无私的付出,同学们的努力,家长的支持作为依靠,这也为《爱我们的学校》第三方面爱老师做好了铺垫。

  面对新课程新课改的种种新理念,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自然会产生许多新的困惑,让这门课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是我不断实践和研究的课题,本节课让网络教学进入课堂,很好的解决了我的困惑,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师生可以直观教与学,创设情景,使知识从抽象到具体,从静态转化为动态,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样,给学生的印象会深刻,拉近学生与课本内容,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有关说课稿集合八篇】相关文章:

1.有关《观沧海》说课稿

2.《水调歌头》说课稿集合7篇

3.找规律说课稿集合15篇

4.矛和盾的集合说课稿

5.有关《滕王阁序》说课稿范文

6.有关赤壁赋说课稿4篇

7.圆的认识说课稿(集合15篇)

8.我长大了说课稿(集合11篇)

9.《钓鱼的启示》说课稿集合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