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09 16:36:3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

说课稿 篇1

  1、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了解氨分子的结构、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②使学生理解氨的化学性质

  ③引导学生探究氨的性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意识;通过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发散思想和创新意识;

  ④通过体验实验模型、模拟实验和演示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2、教学重、难点

  ⑴理解和掌握氨的化学性质;

  ⑵引导学生探究氨的性质。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内容、各种参考资料(相关资料内容、学法指导内容、重难点阐释内容以及思维训练习题等)进行个人和小组(集体)的探究,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发展能力。

  ⑶氨的催化氧化——氨的还原性

  3、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引出研究课题:《氨的性质》

  如,提问:

  ⑴在农业生产上常用哪些化肥?(铵盐、氨水、尿素等)

  ⑵当你接近碳铵或氨水时,有什么气味?(刺激性臭味)

  ⑶说出工业合成氨的反应原理。

  (二)展示《氨的性质》课件资源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课件中所包含的“九大”部分内容,让学生了解网上可用资源和使用方法。

  (三)探究指引

  教师向学生简要介绍探究的内容和方法,并要求学生提建议。

  (四)个人、小组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教材和课件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个人、小组的合作探究、寻疑、质疑、解惑,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自由使用教学媒体和网上教学资源,分析、讨论问题,找出答案。

  3、教师演示氨的“喷泉”实验,学生演示氨与氯化氢反应的实验和检验氨存在的实验;

  (五)小组之间交流

  在个人、小组内探究之后,接着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初步肯定研究成果。教师巡视指导。

  (六)师生交流

  1、教师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给出问题,要求各小组(至少3个小组)的学生代表回答问题:氨的结构特点、氨的物理性质、氨的化学性质等。并用实验验证,教师加以肯定(实际上是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2、教师再给出问题,由学生自由抢答问题,教师点评;

  3、学生提问老师,老师对部分问题进行作答或提示解答问题的思路。

  (七)课堂练习,思维训练和思维创新

  1、让学生熟悉本课件中全部思考问题,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思维创新的问题上,个人和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抽查个人回答或抢答问题。

  (八)课外研究,拓展思维

  1、教师给出两个案例:氨对人体危害和对环境造成污染:

  ⑴氨气事件;

  ⑵氨气超标。

  教师作指导性的知识简介;

  2、教师给出新问题让学生探究:氨为什么易液化和易溶于水?

  (九)教学总结

  教师归纳总结出本课的教学知识要点(提纲),并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

  (十)布置作业

  1、书面练习(有关习题)

  2、预习新课:铵盐

说课稿 篇2

  一、主题的产生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40分钟的课堂学习之外,孩子们都渴望有属于自己充分休息、自由活动的时间,因此,“课间十分钟”就成了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他们渴望下课,盼望着与小伙伴们一起尽情的玩耍。但稍微留意一下,便不难发现学生所进行的课间活动很单调、枯燥,课间活动中存在着一些不当行为和安全隐患,比如在走廊打闹追跑的、横冲直撞的、把楼梯当滑板坐着往下滑的、在地上摸爬滚打弄得满身是灰的等等现象,校园课间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老师们在一起也经常谈到课间活动的安全问题。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益的、安全的、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让学生在玩中有所乐、有所得、有效消除我校课间安全隐患呢?于是,我利用晨会课的时间与班级同学们围绕“你喜欢课间十分钟吗?你们课间玩什么?这些活动安全吗?课间十分钟你快乐吗?”等一些问题展开了一次对话,最后共同讨论确定了“快乐课间十分钟”这个活动主题。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从身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课间活动的搜集及改编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关心爱护他人的思想感情,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4、推广安全、健康、有益的课间活动方案,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消除校园课间存在的安全隐患,规范学生行为,形成文明的校风。

  三、活动程序

  整个活动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课间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第二阶段:课间活动的搜集、改编设计与方案的制定

  第三阶段:课间活动的实践与宣传推广

  四、活动的实施

  (一)课间活动的调查与分析:

  1、组成活动小组、

  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成三个活动组:观察组、统计组、调查组,选出小组长,进行组内成员分工。

  2、确定调查方法、制定调查问卷。

  3、开展活动。

  “观察组”的同学一下课就到各自负责的地点观察记录同学们课间的活动情况。

  “统计组”的同学对各班的不安全活动进行边统计边记载。

  “调查组”的同学到各班分发调查问卷,内容有:你喜欢的课间活动方式、你在课间进行过危险的活动吗、你经常在什么场地进行活动等。

  4、交流展示。

  各小组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展示了他们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观察组”的同学纷纷对他们观察到的课间活动情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同学1:我观察到一名同学打了上课铃才急忙跑向厕所,结果与路上的同学撞到了一起。

  同学2:我观察到男生很喜欢在走廊追跑打闹,我觉得这样很危险。

  同学3:我观察到女生比较爱玩游戏,但我认为那么多人在走廊玩跳皮筋不合适。

  “统计组”的同学出示了他们的课间活动统计表并进行了相应的说明。(课件)

  “调查组”的同学展示了他们调查到的课间活动情况。(课件)

  最后同学们对课间活动的情况从安全性、趣味性、知识性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二)课间活动的搜集、设计与制定:

  通过对各班课间活动的调查、分析与讨论,同学们充分了解了各班的课间活动情况,感受到了课间活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知道了课间活动的重要性,对课间活动方案的搜集设计与制定充满了期待。

  1、活动准备

  同学们在这一环节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根据各自喜欢的活动类型组成了“体育活动小组”、“休闲活动”小组、“游戏活动”小组,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出活动的搜集方法,引导他们讨论怎样制定活动方案。

  2、活动的搜集

  每组同学利用各种方法与途径如:网上搜集、与其他同学一起游戏等对课间活动进行了搜集与改编设计。

  3、制定活动方案

  各小组根据他们搜集改编设计的活动特点讨论制定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名称、活动规则、活动方法、参与人数、活动场地、活动的作用等。

  5、汇报展示

  “体育活动”小组的同学是用表格的方式进行展示汇报的(课件),并对活动方案进行了说明。

  “休闲活动”小组的同学出示了他们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演示说明。(课件)

  “游戏活动”小组的同学对他们设计的游戏进行了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欢呼。(课件)

  最后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汇报展示对活动方案评出了“最佳趣味”奖、“最佳智慧”奖、“最佳设计”奖等奖项。

  (三)活动方案的宣传推广

  1、激发情感

  同学们设计的活动方案都非常好,为了让其它班的同学在课间也象我们一样玩的安全、快乐,我们把这些活动方案推广到其它班,让全校的同学都加入到我们的“快乐课间十分钟”活动中来好吗?

  2、讨论制定宣传方法

  ①以班级名义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课件),②加入到其它班同学的课间活动中进行宣传。

  3、活动的延伸。

  倡议各班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快乐“课间十分钟”主题活动在全校延伸,以实现此次活动的价值。

  五、活动的反思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它来源于学生生活、产生于学生生活、实践于学生生活、延伸于学生生活,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生动的、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激发了学生创新欲望,提高了他们观察、调查、分析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他们关心爱护他人的思想感情,课间追跑打闹现象有了明显减少,对消除我校校园课间安全隐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活动的开展实践,我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如下雨天活动方案的制定、男生喜欢的玩游戏较少,怎样设计出更多男生喜欢的、有趣的活动等等问题

  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处于起步、摸索中,我们将不断学习、实践、探究、努力做到开拓创新,使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逐渐走向完善。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我将从教材解读,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五个环节来进行。如能得到各位专家、前辈的指点,不胜感激!

  教材解读:

  本章教材主要是介绍中国的自然环境特征:地形、气候、河流;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性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认识我国的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了解我国气候特征及探讨其影响因素的的重要基础,湘教版教材在这节内容的结构组织上,主要是分为四个部分:正文(即对我国冬夏气温的一个概括: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气温图(一月份和七月份平均气温图)、两个活动题(气温图的判读和讨论夏季南北温差小的原因)和一段阅读材料(探讨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教材对于能力的训练是有计划有步骤的和具有较大的开放性的。

  根据新课程标准:"能够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气温资料地图来认识我国气温分布规律,近一步探究影响我国气温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

  学生始终是教学的主体是新的课程标准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等实际出发,在这里我就学生现状作一些分析:

  学情分析

  针对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知道气温和降水是反映气候特征的两个主要因素。具备了解气候相应的初步基础知识,拥有一定的气候图判读能力以及从地图中提取,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学习的是大尺度空间的气候分布,学生能够从生活周围体验到的感性认识还不直观。

  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于教材的整合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我国冬夏两季的气温分布特点。本节的教学难点则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的主要因素;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基于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实及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出发,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了解气温对于生活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掌握阅读和分析等温线分布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获得和处理地图信息的能力。通过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学会利用已有资料和知识简单分析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方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读图比较法,集体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教法;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则采取了合作学习法和总结反思法。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本课采用情景导入法。

  寒假了,许多同学打算利用假期的时间到全国各地游览一番,领略一下祖国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有的同学想到有这北极村之称的漠河镇去。有的同学想想着飞到天涯海角海南省,感受一下三亚的碧海蓝天,沙滩椰林还有五指山区的黎村苗寨民族风情

  听说漠河和海南的气温和孝感都不一样,有的同学说冬季的时候漠河比孝感要冷的多,而海南比孝感要温暖。同学们在准备行李的时候犯愁了:该准备那些衣物合适呢?

  学生在此会和情景产生共鸣:那里的气温究竟和孝感有哪些区别呢?又该准备那些衣物合适?

  设计思路: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外出旅游时该如何选择衣物"来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景。营造出活泼、愉快的课堂氛围,同时为后面的教学设置一个悬念,学生带着悬念来探讨、分析我国的气温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是基于新课程 "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的课程理念。

  (二)、读图比较,认识规律

  指导学生读图分析图2-14,并且用多媒体展示出一月份平均气温图的投影,同时在投影上标出漠河和海口的位置,配上两地同一时间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读一月份气温图探讨其特点并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① 一月份0°C等温线主要穿过了那些地区?(指导学生动手在地图册上将0摄氏度等温线画出来,以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加深印象)

  ② 一月份,我国黑龙江省北端的漠河镇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③ 一月份,我国海南海口市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④ 计算一月份的时候漠河和海口的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学生通过读图分析、计算:

  一月份我国0°C等温线和秦岭--淮河一线重合,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气温在0摄氏度一下。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气温在0摄氏度以上。黑龙江漠河镇的气温在零下三十二摄氏度一下,而海南省海口市的气温在十六摄氏度以上。南北气温相差四十多摄氏度,逐步在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南方温暖,而越往北气温越低。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24时记时法”是小学数学国标版第五册49-52页上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和掌握了普通记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24时记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因此,教材突出了所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可能会碰到的小细节入手,开展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利用钟面和彩条的直观图形,并联系生活实际把握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区别,学会两种记时法相互转换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以后学习时间的计算打下基础。

  由于时间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加上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学习基础,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刻,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2、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安排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在学习探究中,引导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正确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教学具准备: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境,用谈话的形式提出疑问,充分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做好铺垫。

  2、直观演示,突破难点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思维,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变静为动,用活动的钟面将一昼夜钟面变化的过程清晰展现,从而让学生自主理解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之间的关系这一难点。

  3、多层练习,内化新知

  练习设计有层次,从简到难,从易到繁,让学生层层深入,逐步内化所学知识。让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互换在练习中牢固掌握。

  4、生活中来,生活中去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的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把书本上的数学问题变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学生最熟悉生活情境入手,变陌生为熟悉,变死板为生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中来。再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充分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星期五的晚上,小明接到哥哥打来的一个电话,说明天7时会来看望他。第二天早上,小明起了个早,等着哥哥的到来,可左等右等一直到了8时也不见他哥哥,这是为什么呢?这一环节的设计,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用谈话的形式提出疑问,充分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通过新年钟声的敲响,建立0时的概念。利用钟面模型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感知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了24时记时法。

  2、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

  多媒体演示小学生一天生活中的10个片段,让学生通过图中钟面上所示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并能在彩条上指出这一时刻的具体位置,如:子夜0时,星星眨着眼睛,小明正在睡觉;上午8时,小明在升国旗;上午10时,小明在上课;中午12时,小明在吃午饭。再让同桌讨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不同。

  下午3时,小明和同学在踢球等等,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相互合作讨论中归纳出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明确两种记时法之间转换的方法。

  三、练习

  1、找朋友

  13张卡片(让拿着同一时刻卡片的小朋友站在一起)让学生首次独立进行普通记时法的时刻和24时记时法的互换。

  晚上12时 上午6时 下午3时30分 下午2时 晚上7时 中午12时

  6时 14时 12时 19时 0时 24时 15时30分

  通过找朋友游戏,进一步巩固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之间的互换,着重理解晚上12时,0时和24时表示的是同一时刻,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新知,突破难点,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苦学为乐学。

  2、谈话:同学们学会了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你们还知道哪些地方用24时记时法来记录时间吗?(同学之间交流)

  课件演示:(各门口写的时刻)

  归纳:24时记时法已经在我们生活中广泛运用,特别是在电视广播、交通、邮电中更是起着巨大的作用。

  3、谈话:你们非常顺利地解决了日常生活中一些有关时间的问题,顽皮的小闹钟也来凑热闹,时钟和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你能把它找出来么?(自己填写、交流)

  4、唐市中心小学辅导组为了让同学们能在学校里了解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大队辅导员老师特地在每周的星期四开展了一个《红领巾广播》,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

  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告

  上午8是20分 新闻快递

  中午12时 儿童歌曲欣赏

  下午1 时 健康教育

  下午3时30分 优秀习作来稿

  5、为小明合理制定星期日一天的作息时间。(用24时记时法表示)

  早上要去锻炼身体,看望生病的张教师,中午想去吃肯德基,下午和哥哥一起去沙家浜,晚上上奶奶家吃晚饭(每人发张表填写、交流)

  时间 事情

  巩固练习阶段,我们设计安排了多层次的练习,使学生在进一步认识24时记时法的同时,了解24时记时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谈话:同学们今天学会了用24时记时法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还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换,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是怎样掌握时间的吗?(多媒体播放“你知道吗”)

  古人在生活和劳动中发明了钟表,就是提醒我们后人要好好珍惜时间,那你们打算怎样珍惜时间?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愿小朋友都好好珍惜时间。(安排一定的时间介绍古代人们各种不同的记时方法,让学生了解和体会古代人类的文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逐步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说课稿 篇5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屈原列传》(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屈原列传》是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中的一篇,它与《记念刘和珍君》《最后的常春藤叶》组成了“生命的赞歌”这一模块。司马迁通过记述屈原的一生,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基于此,我从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两个方面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判断、介宾后置、被动等句式。

  二、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人物传记,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朗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法使学生由读促悟,由读入境。

  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积极的思考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关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圈点读书法”为主,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此外,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一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世间短暂的是生命,永恒的也是生命。那么正值青春妙龄的你们会怎样谱写自己的生命赞歌呢?相信你定会从吟唱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一代“爱国诗人”——屈原身上,收获很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屈原列传》

  第二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本课含有较多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如:“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离”通罹难的“罹”, “齐与楚从亲”的“从”通“纵”,合纵的意思等。

  “秦虎狼之地”中的“虎狼”是名词做状语。还有判断句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等。被动句“为天下笑”等。

  字词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我请数位学生通过逐段朗读结合老师的讲解,梳理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疏通字词和句子后,我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提取圈点出关键词。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此外,对于文本的第12自然段,出现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

  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历来评价屈原的重要文字,所以我以两个问题为线索,请学生重点研读此段。(用多媒体出示题目)

  问题一: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问题二: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问题一学生可以在文本中用原文回答:“盖自生怨也”和“忧思而作离骚”,使学生能够体会屈原受冷遇和排斥的痛苦,以及他面临困难时表现出的高洁品质。

  问题二学生首先通过文本具体句子区分这三种写作方法,进而体会司马迁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在议论中又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接着,我让学生重点研读文本4-11自然段,并出示讨论题:《屈原列传》是屈原的传记,为何却用7个自然段的大篇幅写怀王和其他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洁品质,然后我在加以点拨。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

  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实、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此我的作业为:对本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形式整理归类,并做相关练习。

  四、说板书设计

  屈原列传

  司马迁

  (1)—(2)—(3)—(4—11)—(12)

  任———疏——怨——黜——迁——自投汨罗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洁的将本课的主要内容呈现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同时理清脉络。

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首先我要感谢各位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听我没有级别的课;其次,我要衷心感谢在先后三次磨课过程中给予我帮助、为我出谋划策的领导和老师们,真的感谢你们。第三,我要感谢全塘中心小学领导给了我这样一次展示自己才华和暴露缺点的机会。展示才华,令我信心倍增;暴露缺点让我找准方向,知难而进。今天,我执教的是新课标本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老人与海鸥》。 通读完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后,那一幕幕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人的故事,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次的震撼。《老人与海鸥》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在统领单元的教学中就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本课时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把读与思、读与悟、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后续3篇课文做好学法铺垫。

  本文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一位普通的老人(吴庆恒)在翠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去照顾他的“儿女”。老人去世后,海鸥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阅罢,让我们不得不慨叹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融,原来是那样美好,如此动人。

  课文语言朴实、结构清楚,前半部分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这篇课文安排两课时,今天,我执教了《老人与海鸥》的第一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学习课文的8个生字,能正确地朗读“褪色、撮起嘴、扇动、漩涡”等词语。2.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3.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4.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教学重点: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这节课,我总的设计意图是以生为本,以读为本,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在阅读体验中感悟文本,使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感受”;读中品悟,悟后赏读,在感悟文本之后再进行赏读,读为了促进悟,悟是为了更好地读。尝试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使学生由衷地感受老人爱海鸥,胜过爱自己;老人与海鸥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具体的操作策略如下:

  1、课前通过吟唱歌曲,既营造了宽松、愉悦的氛围,消除了同学们紧张、恐惧的心理,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又调动了学生的口、眼、脑等多种感官,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课堂。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应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每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2、教学思路力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初读课文,把握课文所描写的两幅画面——精读第3自然段,品悟老人喂海鸥时的默契、和谐—— 联系上下文,从“每天”、“十多年”来丰厚这幅默契、和谐的画面,从而探究默契背后的原因,感受老人对海鸥那份无私的爱。——品读描写老人外貌的语句,感受老人的勤俭节约,通过拓展资料,品读老人简朴背后的故事,然后通过小练笔走进老人的内心深处,领悟老人十多年来那份对海鸥永不褪色的爱,那份对海鸥永不褪色的情谊,从而丰满老人喂海鸥这幅温馨感人、默契和谐的画面。

  3、 以读为本,以读促悟。小学语文浙派名师张化万曾说,“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手段,

  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读”应该贯彻整个阅读教学的始终。因此,在本堂课上,我注重学生的朗读,注重读中感悟,读中积累。比如,教学“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这个句子时,先请同学说说,你是从这个句子的什么地方体会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呢?当学生说到从“步行二十余里”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时,我马上追问: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你还从这个句子的什么地方也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爱呢?力求学生读中感悟,以读促悟,引导学生从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赶、只等多角度、多方位体会老人对海鸥的爱。教学“老人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我出示“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和“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这两个句子对比朗读,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积累,从而习得语言,领悟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的用意。

  4、读是为了更好地悟,悟是为了更好地读。当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品悟重点词句畅谈自己的体会后,我十分注重学生悟后赏读重点句,读中品悟,悟中蓄情,力争读出味道、读出感情。比如教学“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这个句子时,当学生理解到位后,我说,这位老人为自己想得少、为海鸥想得多,怎么会不让我们肃然起敬呢?让我们一起怀着对老人的深深敬意赏读这个句子。当教学“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这个句子时,我问:同学们,这句话中有没有“默契”“和谐”这样的词,但你感受到默契、和谐了吗?这就是作者邓启耀的妙笔生花。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和谐朗读出来呢?于是我创设三种情景来品读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

  5、构建活力课堂。我个人认为:活力课堂首先应该是有效的课堂,有效的课堂,首先应该是扎实的课堂。因为只有扎实,才有效;只有有效,课堂才充满真正的活力。

  老师们,人无完人,课无完课。世上没有十全十美,只有残缺的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老师们,《老人与海鸥》这篇文本,在专家、领导、老师的共同帮助下,我是这样解读的,也是这样执教的。我相信,同一篇文本,由于我们每一位老师站的角度不同,思考的出发点不同,因此解读出来的效果也肯定不同。正如有句话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会产生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此,我恳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给我提出批评意见,敞开你们的胸怀,不吝赐教,为我更快、更好地成长助一臂之力,在此我深表谢意!

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八年级下学期第六单元的.课文。大纲要求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和能力。同时要求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提高自身的想象力和对古文化的涵养。

  本诗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所作,很具有代表性,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是历来必考内容之一。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

  A、了解唐朝诗歌发展的基本历程,做到教学上的点面结合。

  B、朗读背诵诗歌,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能力目标:

  掌握初步的诗歌鉴赏方法,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丰富学生古典文化修养,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三)教学重难点:反复诵读,掌握朗读技巧,体会诗人情感。

  二、说学生

  我同时担任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学生的基础也有差异。因而,在备课上应该以备中游为主,兼顾首尾的学习。比如,在诗歌的鉴赏方面,对处后生的要求相对要低很多。而对尖子生,很有必要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因为目前的考试难度逐步加大。而学习诗歌是提高对文学作品鉴赏力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我参考了《中国文学发展史》,采用以时间为线索的方式,启发学生回忆学到过的诗歌及相关的诗人。这样,使学生对唐诗有一个系统性的了解,且便于他们对诗歌的记忆。从中,也就完成了教学目标1。

  2、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景物的语句及关键词语,在理顺诗歌线索的前提下,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来描绘诗歌中的画面。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本诗的写作技巧。

  3、诵读法: “三分诗七分读”,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采用集体读,小组读,个人读。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并且要求他们用一两个词语来归纳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概括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用词准确性的水平。

  4.提问法:以提问的方式把全诗讲析内容带出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希望以此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

  5.合作探究:让学生积极参与各个环节的讨论与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6、想象与联想:通过想象与联想,深切体验诗人的离愁别绪。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到了唐朝已经达到了顶峰。唐朝的诗人就像是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文明古国的晨空。今天,我们不妨来看看,我们所了解的著名诗人到底有哪些。让我们顺着时间的脚步去探寻诗人的方向。一般来说,唐朝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二、学生思考: 这四个阶段各有哪些著名的诗人?

  三、教师明确并在此过程中启发学生一起来背诵学过的相关的诗句。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同时,对学生来说,通过教师的归纳总结,他们对唐诗的了解就更具有系统性了。

  初唐(618——712)这时期出现了“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他们在转变诗风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盛唐(713——765)这时期出现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边塞诗人岑参、王昌龄;田园诗人王维和孟浩然。

  中唐(766——824)这时期更是群星闪耀,出现了自觉发扬杜甫精神与创新技巧的白居易、韩愈、孟郊、贾岛等。还出现了擅长散文的柳宗元和刘禹锡。

  晚唐(825——907)这时期,诗歌也随着时代走下坡路,但诗人们的诗,还残留着盛唐的余响。此间出现的主要有李商隐、杜牧(合称小李杜)。 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教师范读的基础上学生反复诵读诗歌。 要求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试用一两个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明确:离愁,别绪,依恋等。

  五、学生再读诗歌。在把握感情基调的前提下,要求体会古代诗歌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特点和方法。并展开丰的想象,勾勒出一幅幅塞北雪景图,品味着一份份浓浓离别情。

  这个教学板块要求学生1、理解作者“写什么”(用7个字来概括)

  2、要懂得“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等问题。

  3、抓住关键词来鉴赏诗歌。

  4、分析情与景的融合。

  A、 抓住诗歌的线索。(通过让学生找出有关“雪”的词语——飞雪、暮雪、雪满、雪上,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确,本诗的线索就是“白雪”)

  B、 同时找出与四个词相对应的“情”——送别前、饯别中、临别时、离别后。

  C、 依次与学生探讨各部分的景与晴的有效结合。送别前(离愁)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飞雪”——大雪纷飞奇丽景。其中“卷”“折”写出了北风的猛烈,于是才有了下文的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并体会其中运用的比喻手法。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写的是“寒雪”——雪天奇寒戍边人。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出表现“寒”的词句。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的是“厚冰”——瀚海冰封愁云凝。“愁”,即离别的哀愁,为下文设下情感的基调。(学生试背该部分)饯别中(盛情)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写的是“饯别”——中军置酒别故人。让我们想到“劝君更尽一杯,西出阳关无故人”。临别时 (依恋)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写的是——东门雪中送别情。抓住“雪满”一词,既写出了回京之路的艰辛为送别情凭添了一份凄凉,也说明了作者的情深,与其说“雪满还不如说是“情满”。一切景语皆情语。离别后(回味)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的是——别君之后依依情。诗人在友人离去后还站在送别处迟迟不肯离去,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六、学生试背全诗,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归纳本诗的主旨。 诗歌主旨: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瑰丽奇寒的塞外雪景,表达了对友人的诚挚浓厚的送别之情。

  七、拓展性阅读。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默写,加强古诗文的积累。 推荐岑参的另一首诗:《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八、作业 1、 默写诗歌2、 将本首诗改编成500字左右的散文。

  九、板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景) 别(情)

  飞 雪 欲别的离愁

  暮 雪 饯别的盛情

  雪 满 临别的依恋

  雪 上 别后的回味

说课稿 篇8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带给我们丰富的情感;艺术是引人入胜的,它用生动的美的形式装点着生活,音乐教育作为引导幼儿感受和表现艺术的重要活动之一,可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特点,激发幼儿的共鸣,促进幼儿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音乐活动以其生动形象、愉悦性浓,感染力强的特点,成为现在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歌唱教学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园歌唱活动应该是一项轻松、愉快的活动。以往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将歌唱教学的目的与出发点放在教会幼儿唱若干首歌曲,制订计划时常将学会一定数量的歌曲作为教学的重点要求,因此教学形式组织、教具的使用等都为幼儿熟练掌握歌曲服务。还有的教师注重歌唱本身的音乐感与艺术熏陶,偏重于艺术体验、艺术欣赏及艺术表现,将很多教学精力花在提高幼儿的演唱技能上,反复训练幼儿的发音、发声,幼儿优美悦耳的歌声成为教师追求的唯一目标,却很少思考歌唱教学在促进幼儿素质提高上的功能与作用。固然歌唱教学中艺术教育的成分、比重较大,然而如果树立正确的整体发展的教育观念,将培养一代新人作为教育工作者奋斗的目标,歌唱教学也能成为提高幼儿素质的良好途径。

  树立和明确良好的教育意识与观念,最重要的是付诸教育实践,将歌唱教学的教育功能充分而全面地发挥出来,从而达到促进幼儿素质提高的目的。我就以今天的这个歌唱活动《买菜》为实例加以具体论述。 说设计意图:

  幼儿园《纲要》中提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因此,在歌唱教学活动设计中,师幼互动强调以审美感动为核心,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

  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我设计了这一个中班歌唱活动 《买菜》。联系幼儿的生活情节,帮助孩子整合已有的买菜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生活经验,拓展幼儿的思维,运用图谱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新授歌词,运用图谱的方式让幼儿进行主动的探索,引导幼儿初步的学习推理歌词及符号,学会认知策略,在活动中得到迁移和运用。满足每个孩子们的需求和参与活动的热情,在实践中体验到成功,获得满足。

  说活动目标:

  目标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目标进行的。根据幼儿园歌唱活动分类目标,以及中班年龄阶段音乐教学目标,同时注重考虑歌曲对幼儿的可感性和可接纳性,我制定了本次歌唱活动的具体目标:

  (1) 通过活动让幼儿感受菜场里有各种各样的菜。

  (2) 能有兴趣地学唱歌曲并表演。

  活动重点:

  通过本次歌唱活动让幼儿在学习、感受的基础上了解菜场里有各种各样的菜,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积累。

  【分析】幼儿园歌唱教学作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针对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创设语言情境,激活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培养幼儿的歌唱艺术表现力。

  活动难点:

  能有兴趣地学唱歌曲并表演

  【分析】歌唱是体验情感、书法情感,进行情感交流的媒介,具有强烈的艺术性与美感,中班幼儿的认知程度具有感性大大超过理性的特点。因此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对歌曲的理解掌握对幼儿来说极具挑战性,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让幼儿通过努力来完成。 说活动准备:

  1、中班幼儿的理解能力大都还处于具体形象阶段,而幼儿的活动兴

  趣往往会受环境气氛的影响,为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记忆歌词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与教育相适应的活动环境;同时,针对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歌曲录音、手风琴

  说活动流程:

  一个活动的实施过程是活动目标的具体体现,在活动中我更多的会关注幼儿的参与,使整个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引题:到奶奶的新家做客(游戏)→奶奶想请小孙子小孙女吃饭,需要买菜(激活幼儿已有经验)学唱歌曲→完成情境,买完菜回家做饭。 说设计特色: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恰当的选择教学方法,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买菜》这首幼儿歌曲叙述的是寻常百姓最为具体的生活——到菜场买菜,这是幼儿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了,这也就是表现他们自己的生活(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已经体验与操作过)。这一优势为幼儿的歌唱表演活动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鼓励下,每一位幼儿都参加到歌唱和表演中来,并且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积极性。不同层次水平的幼儿尽自己所能努力学习和表现。歌曲中的欢快的旋律和节奏分明的念白,形象生动,朗朗上口,充分表达了清晨菜市场的生机勃勃和热闹非凡,在活动中我采用了视、听、动相结合的方法让幼儿在根据形象的图谱来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演唱,帮助他们迅速有效的记住歌词,对幼儿在学习和表演歌曲上起到很强的感染和教育的作用。

  歌曲的旋律活泼、流畅且具有很强的节奏感,易使幼儿学得较快,掌握较好,且有喜爱之情。我们根据歌词内容所表达意义,指导幼儿演唱,幼儿演唱得十分投入,脸上的表情随着旋律的变化而变化,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每次唱完都由衷地发出舒心的笑,得到了愉快的满足。

  为了较细致而充分地表达歌曲的情感,激发幼儿有表情地演唱,在幼儿进行歌唱活动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自主地对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情绪

  情感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大家各抒己见,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带着自己的思想感情自主地处理歌曲。这样唱出来的歌才真正是他们自己的歌。

  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幼儿的心理特征,是幼儿的工作,游戏就是幼儿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发展的,同时中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处于由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非常短,因此我采用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情境游戏法和直观教学法,用色彩鲜艳的教具和后的情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每一位幼儿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情境中来,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让幼儿通过视觉、听觉和亲自体验感受歌曲情绪和内容,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说活动延伸:

  在歌唱教学中,教师要将幼儿的素质提高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歌唱教学的教育功能,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全过程中有目地、有意识地加以渗透,幼儿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了品德、个性、智力以及社会文化等优良素质的内化,以至于不仅在歌唱教学中,在幼儿园以及家庭、社会的各项活动中,幼儿都能自觉表现出友爱、和睦、积极、向上等优良品质。

  促进幼儿素质的提高需要多种教育手段共同作用。实践表明,歌唱教学是一种寓教于乐、生动形象的教育活动,只要教师充分发挥歌唱教学的各种教育功能,歌唱教学不失为一种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好途径、好手段。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分析:

  《我的第一本书》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是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学生在上了《藤野先生》、《我的母亲》后学习这篇课文,因此,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在前两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以致用,自己学习。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所写的内容离今天的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因此我尽量介绍一些关于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的苦难生活,课前也让学生到图书馆、上网或访问老人等形式查找那个时代的情况,以加深对本课所展示的生活景况的理解,借以去想象那个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进而品味生活的苦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另外,本课浅显易懂而又耐人寻味,因此学生读起来比较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孩子求学艰辛即人们在艰辛的生活面前表现出来的人间温情和生

  活乐趣;

  2、品评重点词句的含义;

  3、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感悟作者的情感;

  2、体会“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1、品评重点词句的含义;

  2、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对苦难生活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悟。

  五、学生状况

  班级小班化,均为30人左右,从上学期的成绩来看,两个班级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优秀率和平均分比前一次考试均提高不少。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小,主要表现两个班级学生语文基础差异较大。四班能力明显弱于五班,学生学习不够踏实,学习习惯不好,成绩时好时坏,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自觉性不强,一定要老师再三督促才能有所改观。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设计问题的明确性,让学生对自己更有针对性。

  六、教法和学法:

  本文比较通俗易懂,涉及的人和事容易理解。教学需要1个课时。作为教师我就从总体上把握课文,教学中突出重点、难点。在这篇文章中,品评重点语句,深透理解作品的人文内涵是重点。我就在课堂上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讨论,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在合作交流中完成对课文的解读,学生在品读中感受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学生自读,圈点批注。

  七、教学过程:

  《我的第一本书》写出了作者对20世纪初中国乡村荒寒、苍凉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牛汉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书尽管只是“一本简单的一组画”,曾经“简直是一团纸”,但沉淀在心底,随着岁月的牵扯却不断地厚重着。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远,今天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蕴涵的意义。为了让生活在阳光下的学生能认识、感悟这份生活,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漫画导入,概括课文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师:我们在漫画中感受到的是轻松幽默,可牛汉先生为什么说他的故事酷似这组漫画却很难笑起来呢?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文章中围绕“我的第一本书”写了哪些事?

  (这一过程中,学生先自主学习探究,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每组派一人上小黑板写出探究结果。)

  PPT明确:

  第一件事是作者小时侯看父亲的书;第二件事是作者考了第二名,第三件是父亲发现他把书裁成两半,一半送给了没有钱买书的朋友;第四件事是父亲让他把那半截书从他的朋友那里要回来,然后装订成两本完好的书;第五件事是他小时候去书房的一些事情;第六件事是他从小的玩伴现在的状况。

  二、品味探究,体察情感

  苦难的生活是牛汉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而牛汉崇敬和赞美的是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二个问题:

  1、文章中写了这么多事,哪件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分小组讨论,以“从_______(事)中看出_________(情感)”的句式,交流完后,每组派一名学生到小黑板上写出探究结果。

  (这一问题教学中,要求学生品读重点语段,方法是进行小组讨论,在讨论中感受作品展示的苦难生活境遇。)

  2、课文中有些语句直接抒发了作者第一本书的情感,请读课文,找出这些语句并快速勾画出来,细细品味,谈谈你的理解。

  (这一问题教学中,要求小组派代表品读重点语句,在品读中感悟知识改变命运的深刻内涵。)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受故事中的温情。既完成教学重点1得任务,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板书:师生情、父子情、同学情、人狗情

  三、拓展延伸,思考人生

  请开启记忆的天窗,回顾难忘的时光,说说“我的第一_______”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这一环节让学生回顾往事,畅所欲言,联系实际,达到了情感教育的目的。

  四、反馈练习

  课后研讨与练习二、第一本书的含义

  这个练习是理解句子含义,安排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检查自己是否完成教学目标任务。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评价手册阅读探究部分。(必做题)

  2、将课堂拓展口头练习整理一下,写成短文,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选做题)

  作业设置这一环节,我才用了分层法,第一题必做题,检查全体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第二题,选做题,希望好一点的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得到训练。设置本题是希望学生阅读课文有所感,有所悟,能调动、激活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并通过写作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课堂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

【【必备】说课稿模板集合9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模板

2.【必备】学习计划模板集合7篇

3.【必备】赠与合同模板集合6篇

4.【必备】赠与合同模板集合9篇

5.【必备】借款合同模板集合八篇

6.【必备】聘用合同模板集合八篇

7.【必备】聘用合同模板集合六篇

8.【必备】聘用合同模板集合九篇

9.【必备】聘用合同模板集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