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13 17:53: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范文汇总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范文汇总9篇

说课稿 篇1

  礼物,相信每个孩子都喜欢,也都收到过,收到礼物的心情呢?基本上也都是很开心、很兴奋的。这就让幼儿在第一时间对这个故事产生了一些幻想和好感,相信会对接下来的教学活动有帮助。这是一个很有趣且好玩的活动,这不禁让我有很多联想,又何况是天真烂漫的这群孩子呢?

  这一篇语言教材——《老鼠阿姨的礼物》。其中蕴涵了深刻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值得我们的孩子去领悟、去欣赏、去学习。我们可以透过这篇教材,清晰地看到人物形象刻画是鲜明、生动的,故事始终围绕着“礼物”展开,因此,从文学的角度拓展,这篇语言教材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需要。今天我将从教材和学情,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加以说课:

  一、纵横联系说教材和学情

  由于小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觉和推理的基础,能较为正确的来根据感知觉进行简单的说明。小二班的幼儿对猜想游戏十分敏感,所以这个教材较为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的。

  二、三维整合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语言教育的目标是:喜欢与人谈话、交流;注意倾听并能理解对方的话;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大纲中所提语言教育目标的理解,我从认知、情感、技能三个维度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具体目标如下:

  1.学着仔细观察画面的细微处,理解画面内容,大胆猜测故事情节。

  2.通过操作,进一步感知眼、耳、鼻、口、手的作用。

  3.在游戏中体验运用感官的快乐。

  以上三个目标中,第一条为语言知识、技能的培养,第二条为学习能力、策略的培养,第三条为情感能力、积极的个性和社会性的培养。符合“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总的教育目标。

  重难点的分析

  根据对大纲的理解,教材的分析及具体生活目标的分析,确定本次活动的教学重点为目标1:仔细观察画面,大胆猜测故事情节。

  制定依据:小班幼儿注意力的发展较差,理解能力较弱,因此只有仔细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才能使幼儿与歌曲产生共鸣。

  教学中的难点是:在操作中进一步感知眼、耳、鼻、口、手的作用。

  难点制定的依据是:教会幼儿使用感知觉器官并不难,难的是引导幼儿在参与使用中感受和理解感知觉器官的重要和作用。

  三、愉悦赏识说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的分析,依据纲要的精神:语言教育不是用说理的方法,而是通过幼儿对语言绘本的审美感受,陶冶情操,丰富幼儿感情,启迪幼儿智慧,培养良好的个性。本活动意在打破传统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师幼互动,运用形象生动的画面,以游戏,鼓励、赏识的方法来调动幼儿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愉快地投入到整个活动中。

  1.游戏法:在幼儿园的各种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有所收获。在这个活动中,我设计了游戏“猜礼物”。让幼儿也来试试看,幼儿通过对感知觉器官的运用和参与,感知礼物,进行猜测。

  2.图谱教学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通过图片提示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在观察发现中,由难变易,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3.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生活经验和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联系在一起,是解决活动重点和难点的有效方法。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玩玩、听听、看看、想想、动动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

  四、顺应规律说教学理念及教学过程

  一般来说,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过程中,开始部分需要一段具有“唤醒功能”的活动,使幼儿从相对松懈、疲塌的“低唤醒状态”过渡到适中的紧张、集中、振奋的“高唤醒状态”。而经历了新授知识、技能的学习后,又需采用一些具有“恢复功能”的活动,使幼儿从相对疲劳、紧张的状态恢复到相对松弛、舒适的“低唤醒状态”。根据这种理论,本次活动的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都采用了幼儿较为熟悉的内容,以比较有效的产生“唤醒”和“恢复”功能,以顺应幼儿心理、生理的变化规律(适应性原则)。本着发展性原则,作为基本部分的教学活动,则注意迁移以往的知识技能,使得新的学习活动能够建立在旧有知识经验和技能的基础上。

  第一环节:聚焦礼物,激发兴趣。

  第二环节:突显局部,仔细观察。

  第三环节:猜测礼物,感受快乐。

  其次,在语言教学活动中,“积极的暗示,特别是这种暗示来自亲人、朋友或老师,几乎肯定会对孩子在心理和心智方面产生良好的作用。”教师是幼儿感受意境的桥梁。从眼神、姿态、动作、表情、手势,甚至是手指的小小的一个动作都成为表现意境的手段,每一个变化都成为精心设计的教学手段。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在这个活动中肯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我会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在新的教育历练熏陶下,和孩子一起探索,一起成长!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学设计理念:

  我觉得课堂40分钟是十分有限的,怎样用有限的时间去获取尽可能多的收效。我认为我们教师对教材的取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课文3、4自然段内容浅显易懂,根本不用老师多讲。因此,我在这里采取了略处理,通过课件播放第三自然段引出第四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读读第四自然段想想此时科利亚的心情又是这样的,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进而引出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小伙伴们透过气球给科利亚送去的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同学之情,,体会到气球带来的是温暖、同学友谊等等。

  二、说教材:

  本文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天真活泼的科利亚因患有传染病而被医院隔离治疗,躺在床上的科利亚是多么的孤单,多想飞到伙伴们的身边一起去感受那朗朗的书声,一起去操场奔跑、去欢笑。心有灵犀的同学们感受到了科利亚的孤独,给他送去了一个飘着的气球,气球给科利亚带来了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阵惊喜。通过这篇课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份真挚的友谊,窗前的气球将激动着孩子们的颗颗童心,净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引导着孩子们打开想象的大门,飞向真情的天空。这窗前的红气球,使科利亚的心离开了真没意思的病床生活,回到了小伙伴身边。科利亚高兴地笑了。

  三、说教法

  童心无价。课文给我们捧出了一颗颗活泼、灿烂的童心,老师们在教学时,要融入到学生和课文中去。我教的是第一课时,鼓励学生发现识字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用游戏的形式巩固识字,积累词汇。我认为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读正确、读流利,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感情。重点围绕下面问题进行朗读、感悟。(1)窗前的气球代表了什么?

  (2)同学们通过这个气球,想对科利亚说什么?(3)科利亚看到这个气球,心里会想什么?

  四、说学法

  窗前的气球将激动着孩子们的颗颗童心,净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引领着孩子们打开想象的大门,飞向真情的天空。识字、写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识字方法,我觉得应该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突出学生富有个性化的识字方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空间、时间,让他们自己突破识字难关。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词句感悟课文,朗读课文。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

  2、正确书写4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学会关心同学

  教学重点

  1、会认7个生字。

  2、正确书写4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学会关心同学

  教学难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学会关心同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创设情境

  学生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式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小朋友,你们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吗?(出示:气球)

  想一想,用气球可以做哪些游戏?(踩气球、顶气球、拍气球)气球除了用来做游戏,还可以用来做什么?

  2、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用□勾出要求认识的生字。

  2、今天,我们要认识这么多的生字(媒体出示生字)

  科亚呆始猜拴叽喳逗

  (1)借拼音齐读生字。

  (2)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生字组成词语。

  (3)记一记生字,并给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的。

  (4)抽学生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好记?你是怎样记住的?哪个字最难记?

  (5)用多种方法读生字。

  三.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文

  ㈠体会理解第1-2小节。

  1、课文哪几小节写科利亚觉得没意思?指名读。

  2、最让科利亚觉得没意思的是什么?请你找出有关句子读给同桌听一听。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一听?

  4、真是太没意思拉!谁愿意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1-2小节。

  ㈡、学习3-5小节。

  1、过渡:可后来,科利亚怎么变了?请你们读读3-5小节。找出有关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

  2、指名汇报,揭示关键句体会。论:

  a.突然,一个红色的气球摇摇摆摆地飘上来,在科利亚房间的窗户前停住了。(师导语:这是怎么回事?帮助学生读好设问句)

  b.他好像看见米沙拉动拴着气球的绳子,几个同学站在四周,叽叽喳喳地指手画脚。

  3、你觉得还有什么地方令你觉得特别感动的?再读读课文3-5小节,找一找。(指导有感情读好课文)

  4、课文说窗前的气球,代表同学们问候科利亚,还代表了什么?谁会说。(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5、多么逗人的气球啊!多好的同学啊1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四、总结:同学们的友情是最美好的,生活在这样温暖的集体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幸福的,谁能像课文一样,把班里发生的最令人感动的故事讲给你们的父母听,让他们也来感受我们之间友谊的美好。

  板书:真没意思

  心情好了许多

  高兴地笑了

  教后反思

  年月日

说课稿 篇3

  从选定教材,查找资料,三次试教,以及不知道多少次的修改打磨教案,课件,近一个多月的时间,每一环节,每一句过渡语和总结不知道在我心中回放了多少次。磨课过程中让我对品德课堂转型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有一些困惑。

  一、明确教学目标,有舍才有得

  1. 正确认识学生的起点

  在课前在班中进行了一个小调查,发现孩子们去过云南的只有2个同学,对云南的缺少一定的感性认识,而对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了解也仅限于本单元1.2两课的学习,更缺少生活中的积累和体验,在上课前也做过小调查让学生写写自己愿意了解的少数民族风情,但是发现学生各有所爱,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自主来选择学习内容似乎是不可能的。

  2. 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确定了教学目标

  本课教材内容比较繁杂,云南这么多少数民族,可介绍的内容从民族艺术、服饰、文化等涉猎的内容也可以有很多。如果不会取舍,内容选择过多,那结果一定会使教学目标过多,煮成一锅没有主菜的杂菜。教学过程蜻蜓点水,匆匆而过。如果从仅学生兴趣来考虑,课堂趣味性来考虑,那么民族服饰也许可以列为教学内容,但是仔细研读教材后我发现民族服饰在这个单元的第一课《56个民族是一家》中已经有过涉及,不适合重复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仔细研读了教材,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确定了教学目标。简单的其中之一就是让学生理解民族建筑和民族节日与文字文化之间的关系。舍弃了许多不合适的内容后,明确目标后,教学板块自然也清晰了,聚焦建筑和节日。

  在确定教学目标后所有的教学环节必须为目标服务,去除一些无效环节。在第3次试教的过程中我和我的团队都发现,为了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我设计的一个傣族小导游的带领同学们游民族村的这个环节,太假、太空,而且中间有一个环节对傣家概况的介绍和教学目标无关,所以在今天的课堂上这个环节去除了。另外在原本的教学设计中在聚焦彝族火把节这一板块中还有一个环节是跳阿西跳跃的舞蹈,但是最后也因华而不实,与教学目标无关被删除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再精彩的环节如果不能很好的为教学目标服务,那么即使再闪亮也是画蛇添足。教师有得时候要忍痛割爱,懂得取舍,真实有效才是课堂的生命。教学目标的定位植根于整个教材体系,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并读懂教材,懂得取舍,那么教学目标的确定就会更加准确,教学板块自然也清晰了。

  二、给的适时有效,给的有智慧

  这样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常识性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材料,但是给予也需要智慧。我们需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有智慧的给予。所以我在课堂上注意所有的资料给予都建立在学生思考后有疑问的基础上,例如给学生傣家竹楼和苗族吊脚楼学习的资料是在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资料无法解答疑惑,又特别想要解决自己的疑惑的时候,给资料也并不是学生思考的终结,而是希望学生通过两则资料的比较,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例如猜一猜入彝族人为什么要过火把节的问题,都是希望改变教师给予学生信息的方式,希望学生的思维在与教师资料的碰撞中燃起更多智慧的.火花,同时也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思考获取信息。

  三、点面结合,为学生后续研究服务。

  如果把学习比成学习捕鱼的过程,那么要让学生学会捕鱼不仅要把池塘还给学生,而更重要的时指导学生学会捕鱼的方法。在学生还不会捕鱼的时候,即使教师把池塘给了学生,也许学生也只能在池塘上扔几个石头。同样的在品德课堂上在我们要先给予学生学习的方法,他们才有独立学习的可能性。作为《少数民族之乡——云南》学习的第一课时,我的任务就是给予学生学习的方法。而我对第二课时的设计是,让四人小组的同学在民族建筑、节日或者音乐、文化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进行后续的研究研究,并在课堂上小组汇报,并且模仿一站到底,进行民族知识小擂台。

  于是在本节课教学中,在民族建筑教学中老师们可以看到我以两大楼为重点,以白族民居,和两座佛塔为次重点,努力做到把点做足、做透,真正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探究、研读材料,了解民居和自然环境、民族文化之间关系,努力营造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获取、整理信息、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以其他的特色建筑作为面,希望通过简单了解,让学生对各种民居多一些认识,并且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民居进行独立研究打开学生认识民族建筑的窗口。

  点抓紧,面扩散。点面结合,在教学环节设计中既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知道学生研究的方法。比如在在学习民居中学生可以学习到对比研究法。同时注意面的扩散,让学生能从自己的角度选择自己的研究方向。巧妙地点面结合能让教学既有深度又又:广度,使教学更加有效,同时也能让学生既掌握研究的方法,有寻找到研究的方向。我想如果我的品德课能够给打开 一扇了解云南民族文化的窗口,能过激发去学生想要去云南,想要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欲望,那么我的品德课堂就是让学生有所收获,给学生留下了一点痕迹了。

  当然在备课上课过程对课堂转型也有一些困惑,例如在教学白族民居教学环节是我昨天才临时加上去的,主要想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研究发现民居的特点和与环境文化的关系,但是在设计过程中还是有些保守,给得太多,学生探究的太少,我想知道在这个环节中如何把步子迈得再大些,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另外也想知道如何使两大节日教学更显示他们各自的特点,更加灵动。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小兔请客》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加与减(二)》的第一课时,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过20以内的加减法及其应用,在后面还要学习10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又是进一步学习运算的基础。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认识加减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经历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意识。

  3.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计算整十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二、设计理念

  1.创设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轻松学习,树立学习的信心,产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

  2.将类比、迁移思想渗透其中,在比较中总结归纳。

  3.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在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说教法

  1、情境创设法

  2、比较、迁移、归纳法

  3、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四、说学法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学法指导。

  2、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学法指导。

  3、合作、交流、探究学法指导。

  五、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铺垫

  认计数器、认小棒、认一盘果子

  2、故事导入

  小兔子过生日,请了好多客人……讲故事的过程中揭示并板书课题:小兔请客。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本环节通过创设学生喜欢的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索加法的计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教师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有关果子的数学信息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 “一共有多少个果子”怎样列算式呢?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提出问题,还要学会解决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30=或30+20=

  (3)那么20+30等于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先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之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算法。

  反馈计算方法。

  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可能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这时,可能出现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先摆2捆小棒,再摆3捆小棒,合起来是5捆,也就是50根小棒,所以20+30=50;

  ②因为2+3=5,所以20+30=50;

  ③因为2个“10”加3个“10”是5个“10”,所以20+30=50;

  ④用数一数的方法10,20,30,40,50;

  ⑤在计数器十位上先拨2个珠子,再拨3个珠子,合起来5个珠子表示50,

  所以20+30=50。

  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并把它说给你的小伙伴听一听。

  2、渗透应用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同时提问,你们知道在这个算式中每个数字都表示什么含义呢?鼓励学生尝试回答,通过这个问题,使学生对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初步的简单印象。

  3、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

  老师继续讲故事了,就在他们正要享用这些果子的时候……,前面计算的讲解和练习,学生难免疲惫,老师通过继续讲故事,一方面是让学生得到短暂的休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课件显示第二幅情境图,指导学生说出图意,重点在于同第一幅图相区别。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试着自己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学过程与上面大体一致。

  4.学习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每一个数都和你们一样,有自己的名字,想知道它们的名字吗?这时如果有的学生知道,就让学生介绍。并边说边板书。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做完后组织学生口答,并说出计算过程。“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学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这道题也加深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得高兴吗?你学会了什么?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活动,请你们多多指导。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二年级单杠:支撑单腿摆越成骑撑,还原成支撑(第1课时),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7—9年级全一册。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编写的教案,从教学背景、目标、方法与手段、过程设计等方面作一个说明。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终生体育”为指导思想,以新课标为理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目标,结合初二年级女生的身心特点,从学生和学校的实际出发,创设多种情境,营造主动参与、团结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和练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学练中积极动脑,互相协作以提高她们学习和掌握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初二年级的单杠,在掌握跳上成支撑的基础上,学习单腿摆越成骑撑,前腿摆越还原成支撑。单杠教材的难度较大,对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及上肢力量要求较高,通过单杠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平衡和定向能力,克服胆小、害怕的心理;此教材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加强保护措施,逐步过渡到在帮助下完成。

  (二)学情分析

  1、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女生,她们有一定的认知、探究、归纳、评价能力,求知欲较强、自控能力较差。

  2、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协调性、灵活性发展的关键期,身体素质特别是上肢力量和肩带力量发展滞后于下肢力量的发展,身体的平衡和定向能力较弱。

  3、学习体操内容特别是单杠动作较少,危险性较大,胆怯、害怕、不自信。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动作的结构,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和安全意识。

  2、初步学习支撑单腿向前摆越成骑撑,尝试前腿向后摆越还原成支撑,发展上肢力量和身体的协调性,建立优美的身体姿态。

  3、培养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激发主动参与的热情,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移重心,顶肩推杠。

  难点:摆越和撑杠的协调配合。

  关键词:移、推、摆、撑。

  五、教学设计及资源

  1、教法设计

  “讨论法”、“讲解示范法”、“观察法”、“评价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浅入深逐渐引导,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充分的利用体操棍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学法设计

  根据教材特点和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讨论、相互评价和帮助学习单杠的动作技能。

  3.教学资源

  体操棍、单杠、双杠、标志旗等。

  六、教学思路

  1、开拓教学资源,挖掘教材内涵,以奥运为主题,体操棍为辅助,单杠动作为主教材,积极地参与体验。

  2、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答疑、观摩、交流、参与体验、展示评价,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

  3、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区别对待。

  5、利用体育的载体,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七、教学过程:

  (一)课的开始(2分钟):设置情境用体操棍引导,进行了新颖奇特的小树林的跑动散开游戏,提高了跑的趣味性。

  (二)准备部分(6—8分钟):利用已散开的队形和手里的体操棍做自编棍操,优美的乐曲,给学生带来了新的信息,激发了学生兴趣,并充分利用体操棍做单杠的模仿练习(模仿移重心摆越动作)。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单杠:支撑单腿向前摆越成骑撑,尝试前腿向后摆越还原成支撑。

  组织教学:分组不轮换(将学生分成四组),约20分钟

  (1)分组复习跳上支撑,教师强调动作要领、支撑点的位置及身体姿势。(提示身体成“雀立”的姿势)

  (2)利用奥运主题和体操比赛项目特点,启发引导主教材的学习。

  (3)教师示范,给学生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4)利用挂图讲解要领,引导、启发学生概括并口述要领。

  动作要领:

  (以右腿摆越为例)由支撑开始,重点左移,右手顶肩杠同时右腿经侧摆越后,速撑杠成骑撑;前腿经侧向后摆越,动作要领同上还原成支撑。

  (5)讲解保护帮助的方法,启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个别学生示范)

  ,其他学生看、听、想、记。

  保护与帮助:

  (以右腿摆越为例)保护者站在杠前方向的异侧,一手扶大臂,一手托腿,帮助移重心、

  推手,单腿向前摆越,帮助控制身体平衡,还原时一手扶上臂,一手托摆动腿,帮助完成摆越还原成支撑动作。

  (老师鼓励同学来尝试动作,并配合老师完成保护与帮助的方法)

  要求:保护方法正确,帮助得当。

  (6)分组在双杠上做倒肩、移重心、推杠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A.利用体操棍作限制物指导个别学生做移重心倒肩练习。

  B.利用双杠的一侧做推手移重心侧摆腿的辅助练习,学生在杠中相互保护。

  (7)体验后腿向前摆越成骑撑动作,尝试前腿向后摆越的还原成支撑动作,教师个别辅导并纠正。

  (8)互帮互学,分小组讨论:你在练习中最困难的是什么?怎么办?小组讨论,师生共议。

  (9)学生自愿展示,踊跃参加,选拔优秀“运动员”,学生观察,相互评价。

  易范错误及纠正:

  (1)移重心不够,不敢推手,心理胆怯;用体操棍做限制物,提示倒肩。

  (2)移重心推手不充分,不敢摆越或晃杠动作不连贯,可采用在双杠杠端联系和帮助完成。

  (3)动作不够舒展,姿态不美,采用语言、信号提示。

  要求:

  (1)主动参与,大胆尝试,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2)安全和责任意识(前一名保护后一名同学)。

  2、耐久跑游戏:蛟龙游水(8—10分钟)

  结合单杠的学习,为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充分利用体操棍安排耐久跑游戏。

  组织:

  (1)教师利用图解讲解方法、规则和提要求,学生看、听、想。

  (2)小组讨论,尝试练习(慢跑或快走)。

  (3)开展竞赛。

  (四)课的结束(5分钟):师生一起跳校园华尔兹集体舞,使学生在快乐、优美的乐曲中进行身心活动,消除紧张的心理,使身心得到放松。

  创新设计:

  1、以体操棍为主线,一材多用,通过设疑、讨论、交流合作,展示评价,充分利用挂图和辅助练习极大地拓展了多元化的教学空间。

  2、以课的需要定环节、手段,以优美的音乐来调节紧张的学习氛围。

  【案例分析】

  该说课稿思路清晰,内容完整,详略得当,首尾呼应,逻辑性较强。既有动作要领的简明扼要的陈述,又有练习和组织方法的讲解,是一份值得推广的供一线教师学习的范例。

说课稿 篇6

  说目标

  1、在歌曲的学习和演唱中,感受蒙古族音乐独特的风格。

  2、能够用自然、自信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唱会歌曲。

  教学重点:运用自然、流动的声音唱会歌曲。

  教学难点:解决歌曲中五度、八度大跳音程的音准。

  教材分析:《银杯》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采用了五声羽调式构成旋律,旋律悠扬、起伏较大,中速,单乐段结构,在音乐上带有欢快、热烈的情绪特征。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在课堂上的被动,因此,要调动七年级学生的兴趣以及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音乐活动中,又能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备课时候把握的主要原则。本节课以蒙古族饮宴风俗为主线,以“唱”为本,通过对歌词的理解、旋律的分析,体验律动相结合,由浅渐深,使学生感受蒙古族音乐风格的独特魅力。

  说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启发提问法、体态律动法、比较法、听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说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播放歌曲舞蹈视频。

  2)在视频中你觉得这个舞蹈表现的是哪个民族的特点?

  3)你知道这个民族吗?请同学说一说。

  4)简单介绍蒙古族代表性乐器————马头琴及蒙古族民歌概念。

  5)简单了解蒙古族最盛大的节日“那达慕节”。

  6)揭题。

  今天,我们就让一起来学习《银杯》这首歌曲,共同走进蒙古大草原,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魅力。

  (板书:银杯)

  7)聆听范唱。

  要求学生在聆听的同时要思考歌曲《银杯》描绘的是什么样的一个场景?

  (喝酒,聚会,亲朋好友相聚……)

  二、歌曲学习

  1、简单介绍歌曲内容。

  师:同学们,蒙古族人民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当节日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主人家就会在饮宴的过程中端起奶酒,唱起祝福的歌谣,以表示对客人的盛情。这首《银杯》就是一首典型的风俗性宴歌。

  (板书:风俗性宴歌)

  2、学生在歌词中找到自己不能理解的句子,“赛勒日外咚赛”这一句。

  师:同学们读这一句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呢?(拗口…难读。。别扭…)

  3、简单解释“赛勒日外咚赛”的意思。

  师:“赛勒日外咚赛”是来自由蒙语直接音译过来的,意思是“好上加好”,祝愿亲朋好友生活越来越好的祝福词。

  4、完整的聆听歌曲。(让学生感受歌曲旋律的起伏变化)

  5、起伏变化较大的地方同学们找一找,或音很高?。(“赛”字的演唱接“朋友的朋字”之间的八度,“干一杯的杯”字五度)。

  6、分句学唱旋律

  7、难点解决

  ①从音准上解决大跳旋律的演唱。

  (师用钢琴带唱大跳音程,一边更准确的引导学生唱好大跳音准)

  ②从声音上解决大跳音程的演唱。

  (师引导学生用“爆发力”“情绪高涨”、“高兴”的感觉演唱大跳音准)

  师:让我们再来听听剩下的几句旋律,(弹完后)请同学们跟着钢琴来唱一唱这几句。

  8、教师逐句开始教唱歌曲。

  9、师用琴带唱,直至学生熟练。

  10、师生互动。

  11、学生代表上台表演,小组表演,个人表演等形式。

  三、拓展

  1、在学生熟练歌曲的同时老师教学生蒙古民族舞蹈中简单动作“拧肩”。

  2、在熟练时将歌曲和“拧肩”动作结合在一起。完整的演绎。

  四、课堂小结

  这首歌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金杯》。这样一首历史悠久的民歌,它的背后必定是流传这许许多多的故事。让我们回去后上网查查有关歌曲《银杯》背后的故事。

  课后背唱歌曲。

  最后:随着歌声离开教室。

说课稿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家在认识客观世界过程中的永不停止的探索精神,激发观察和了解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本文用通俗形象的语言介绍深奥难懂的科学知识的写法。

  3、学习说明文的一些基本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感知科学家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大胆想象的精神。

  2、学习说明方法,了解多层次复杂分类。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理清本文的思路是阅读的重点。全文的基本思路“话题——物质结构的研究和认识的几个阶段——未来的研究”。先理出这个大框架,在依据“探究练习一”理出“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这几个阶段来划分。同时,注意过渡段或过渡句这样的标记,也可以帮助我们划分。利用电教手段,借助直观展现实体模型,先作铺垫,在组织完成此项工作。

  2、多层次的复杂分类,也是本课说明的一个特点。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比如:比喻,举例等,但最主要的是分类别说明。文章的内容是以人们对物质结构探索研究的过程为顺序,说明物质结构 ,介绍了物质结构研究的成果,只有恰当的运用分类说明才能把有关内容说明清楚。而且,许多新的成果是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这个分类的层次就显得比较复杂。多层次的复杂分类,所以能说得如此明白。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关于物质结构组成原理的纪录片。这一环节可增强直观效果。科普读物是学生感兴趣的,为进一步激发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从课题入手,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设计如下问题:先板书“夸克”二字,提问:若不看课文,你知道它是什么吗?知道的请举手示意。(据调查,学生在小学的自然常识课和物理学习中,已接触这个概念。大多数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订阅的科学杂志和其他来源中听到过)。接着再写出“叫三声”,补出全课标题。

  2、根据预习或要求阅读课文,对课文标题进行解释。

  3、提问:课文为什么不换成别的,例如:“关于物质的基本结构”、“介绍一种超微粒子”、“微观世界的奥秘”等。

  二、感知课文

  1、导入部分,已经有感知课文的第一个阶段了。这里,可以请学生讨论“夸克”应当在“盒式结构图”中的哪一个“盒子”里?提示学生用逆向方式和顺向方式相结合的浏览中去发现。这里,学生对课文又作了第二次感知。

  2、提出第一个盒子和第二个盒子应当填入什么的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学生不会花很多时间就会解决 。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不能只停留在结论上,要请同学说出依据是什么。

  3、三个盒子的研究。这是一个难点。因为同学们对物质结构本来就不熟悉,而且一下子又冒出那么多“子”:“质子”、“中子”、“基本粒子”、“新的粒子”、“光子”、“介子”、“中微子”以及用字母命名的“K什么子”、“什么什么子”……通过这一部分的研究,主要是让同学们从具体的语言表述中去发现关键句子和养分词语。例如,文中有一句关键的话:“绝大多数的基本粒子都属于强子”。这样,“原子——原子核——强子——夸克”的盒式结构顺序就基本理清了。

  4、当然,不会是所有同学都很清楚这一结构的。这时,可以出示有关挂图和实物模型,以证实前述步骤中理出的顺序是否正确。

  5、研究文章开头(第1~2段)和结尾(第22段~26段)与中间主体部分的关系。至此,全文基本思路就理清楚了。

  三、研读课文

  1、由学生对本文内容及一些相关问题提出疑问,说说自己还搞不清的问题(注意:允许提出一些专业性的问题,如基本粒子的寿命和不稳定等问题,不能作出不准问这类问题的规定。我们只是解释这些问题不在我们语文课研究的范围内,或不属于现在去解决的)。对问题进行分类,商量解决的办法和时间。

  2、由教师提出几个研究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是在学生提出的基础上形成的更好。

  (1)作者除了向青少年介绍物理学知识外,还有没有别的意图?文中有没有透露出这个意思?

  (2)“夸克模型”是怎样提出来的?科学研究和想像有什么关系?

  (3)你读本文感觉有没有兴趣?如果有兴趣,请说出理由。

  【设计说明】先质疑,扫清一些问题障碍;再提出研究的专题。一堂课应当有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过于浅显的问题不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有些问题学生提不出来,应当由老师提出。

  四、布置作业

  1、根据课文内容,写篇题为《夸克自述》的说明文。

  2、搜集有关材料,谈谈语文课中培养想像力的话

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古诗,学生在初一年级上册已接触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诈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本诗为民歌,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二、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 依据

  新课标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文词句知识,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有所了解,我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语文通俗,所以计划以“熟读”、“背诵”为重点。

  2. 学生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对学生现状的分析必不可少。《木兰诗》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20世纪90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本诗中作者要表达的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层次,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做到兼顾全体---“

  优等生吃好,中等生吃饱,次等生吃了”。比如简单的问题,由全体学生同步完成;稍难的,学生间讨论,教师点拨;难点,则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回应学生当堂提出的各种问题,就此展开新讨论,或安排课后的活动。

  3. 确定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知识目标:

  1.文言知识,初步了解一些文言句式。

  2.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其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背诵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定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三、 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1. 学法指导----依据“三有利”原则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2. 教法

  ①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②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

  ③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

  ④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⑤竞赛法: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课分两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北朝乐府民歌;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疏通文意,整体把握诗歌;复述诗歌的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脉络,强化背诵。

  第一环节:导入

  教师给学生唱《红色娘子军》主题歌,让学生结识巾帼英雄-----花木兰。

  第二环节:作品及背景介绍

  将课前准备的文字资料分发给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来的材料,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第三环节: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首先播放课文朗读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投影显示多音字、通假字、形近字及本课新字词。)然后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接着让学生自己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第四环节: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首先让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然后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果有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再将全班分为A、B两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为A组必答题,双号为B组必答题。底分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别纳入小组计分,小组竞赛完毕,教师针对学生回答,酌情点拨。

  第五环节:复述诗歌,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强化背诵

  先选几位同学复述本诗的故事情节,其余同学评点,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总结,画出思路图。然后依据;思路图,背诵思路强化背诵。然后再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指导背诵。(如:教师背上半句,学生背下半句、男女同学竞赛或组与组之间竞赛)。最后全体学生集体背诵。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搜集花木兰的相关资料,将《木兰诗》改写成剧本。目的是让学生强化背诵,通过自编自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迎接校园文化艺术节。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合作探究,就最想解决而自己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求求知的能力。

  第一环节:检查背诵

  通过个体抽查、滚动式背诵、集体背诵的方式检查。

  第二环节:研讨赏析

  先请同学用一句话评价《木兰诗》。任选一个方面,说说它带给读者的美感,教师归纳学生的评价,组织学生一起走进《木兰诗》世界,尽情领略作品展示的奇异美,总结出这篇文章主要是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壮美的爱国情,繁简相宜、详略得当。

  第三环节:合作研讨,探究思考

  先要求学生提出自己最想解答的问题,然后教师归纳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板示,并交给全班讨论解决。学生有可能提到:为什么“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到底姓什么呢?”“木兰的姐姐为什么不去从军?”等问题。有些问题可留给学生课后去自己查找,有些可当堂解决。

  第四环节:说话训练

  要求学生以“我心目中的花木兰”为题说一段话,谈谈自己对花木兰的认识和思考。

  第五环节:小结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在背诵中结束本诗的学习。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把“我心目中的花木兰”整理成文,收集在自己的成长记录袋中。

  2.画出我心目中的花木兰。

  说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我将板书设计成这样,主要是理清课文思路,让学生根据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把课文的故事情节复述下来,强化背诵。

  代父从军

  征战沙场建功受赏辞官还家

  第二课时主要通过研讨赏析,对诗歌进行美点追踪,所以把文章的美点提练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时间像小马车》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二课,教学课时为一课时。这是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歌曲,形象生动地模仿时钟“嘀嗒”走动的声音,感受小马车“由远到近”和“由近到远”的声音变化,体验和表现声音的渐强、渐弱,提高学生的节奏感。通过歌曲的学唱,引导学生懂得人的成长离不开时间,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遵守时间。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程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唱歌曲《时间像小马车》,感受小马车“由远到近”和“由近到远”的声音变化,体验和表现声音的渐强和渐弱,提高学生的节奏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创编歌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懂得时间的重要性,学会珍惜时间。

  过程与方法:采用演唱、乐器演奏、形体表演的艺术形式掌握歌曲的学唱并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学唱歌曲,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歌词;教学难点则是认识声音的渐强与渐弱,并体验和感受其音乐效果。

  二、分析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好学、好动、有强烈的表现欲望,能关注自然界与日常生活中的声音,了解最基本的音乐表现要素,初步感受声音的强、弱、快、慢在音乐情趣的表达中所起的作用。

  三、说教法

  遵循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体验快乐求知的原则,我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

  四、说教法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指出教师应该把学生培养成有自学能力的人,要教给学生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不依赖老师教的目的。本课学习我主要采用几下几种学法:

  1、练习实践法:教学中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给歌曲配上动作这一环节,通过练习实践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

  2、对比听赏法:通过对比,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声音的渐强、渐弱。

  3、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五、说过程

  (一)观赏动画 创设情境

  (1)播放歌曲《谢谢你 小闹钟》,学生跟随音乐进入教室。

  (2)师以谈话的方式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刚结识的新伙伴小闹钟——‘闹闹’吗?今天它和主人老夫子要去旅行了,我们看看他们是乘什么交通工具去的吧?”(通过谈话、观看课件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3)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起来听听小马车奔跑的声音吧!”(播放小马车由近到远、由远到近的声音)

  师:“有谁发现刚听到的马蹄声有什么变化吗?”引导学生感受声音是慢慢变化的,说出小马车离我们越来越近时声音变大;离我们越来越远时声音变小;点出音乐知识,了解生活中声音的“大”“小”在音乐中用“强”“弱”来表示。启发学生发现声音的逐渐性,介绍渐强和渐弱两种记号。

  (4)师:“老夫子和闹闹出发前想跟我们做个节奏游戏,你们想玩吗?”介绍游戏玩法:用哼唱法以一组一组加入再一组一组退出的形式唱出XX X | X XX 这条节奏。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其它方式来演示(如用手击拍节奏、用打击乐器敲出节奏)这个环节让学生创造声音,体验声音的渐强与渐弱。

  师:“老夫子和闹闹准备出发了,你们能用自已喜欢的打击乐器为小马车渐近渐远的场面配上合适的声音吗?(播放无声动画)这个环节设计主要是根据二年级学生好学、好动的特点,通过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获得音乐基础知识。

  (二)学学唱唱构建新知

  (1)师:“闹闹和老夫子到达旅游景点‘音乐王国’,他们先到‘音乐吧’参观,刚踏进‘音乐吧’的大门,就传来一首好听的音乐,闹闹和淘淘陶醉在这美妙的音乐中,你们也想听听吗?”(播放歌曲,初步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

  (2)师:“老夫子和闹闹想跟同学们来个比赛,看谁先学会这首歌,你们敢接受挑战吗?”我抓住学生好强、好胜的特点,激发学生学唱歌曲的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首先跟老师按节奏读歌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其次播放音乐学唱歌曲,在学生掌握歌曲后,师范唱(唱出强弱对比的地方)

  5 56 7 | 1 23 4 | 55 | 5 – | 处用渐强的声音唱

  6 54 3 | 5 43 2 | 5 56 7 | 1 – | 处用渐弱的声音唱

  并且激励学生用渐强渐弱的声音唱一唱歌曲,丰富学生的歌唱表现,并加强前面的教学效果。

  (3)师:“除了全班一起唱,还可以采用什么演唱形式来唱呢?”如独唱、小组唱、接龙唱等;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演唱形式来巩固歌曲。

  (4)师:“同学们和淘淘、闹闹都学会了这首歌了,他们还夸我们唱得棒呢!你们瞧!他们手上拿的是什么?(出示打击乐器如:沙锤、双响筒、响板)原来他们想为歌曲配上伴奏,你们想不想也试一试?”分组讨论、合作、分别使用不同打击乐器。通过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增强自信心,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其它艺术形式来表现歌曲,如给歌曲配上动作,演一演,唱一唱。这个环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发挥、展现自已的个性。

  (三)合作创编拓展思维

  师:“老夫子和闹闹开心极了,因为他们学会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接着他们又来到‘音乐王国’的另一个地方——‘创新区’。这里的景色可美了,有翠绿的树林,有清澈见底的小溪,还有一群可爱的音乐精灵,它们可厉害了,个个都是创编歌词的高手。你们瞧!多热闹呀!他们在讨论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引出题目“时间除了可以像小马车”之外,还可以像什么呢?“哦!原来他们讨论的内容跟我们学的歌曲有关呢!你们想加入他们的讨论吗?”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看课件拓展创编思维,引导他们联系自然界与生活中的声音为题材进行创编,因此出现了“时间像河流”、“像小树苗”、“像小花猫”等学生作品,例如“时间像河流”这一作品学生是这样写的:“时间像河流,哗啦啦啦,哗啦啦啦,向前流;时间流走不回来,时间流走不回来;哗啦啦啦,哗啦啦啦,大家爱惜它。”从学生的创编中看出他们巧妙将生活与音乐融为一体。

  (四)导行明理升华情感

  (1)师:“老夫子和闹闹这次旅行的收获可不少呢?学会新歌,模仿歌曲创编歌词,本事可大了!最生要的是他们还懂得了一个道理:时间跑了就不能再回来了,要懂得珍惜时间,遵守时间。聪明的小朋友,你们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了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讨论,交流自已的观点,体会时间的宝贵。

  (2)师;“老夫子和闹闹还给我们带来礼物,你们想看看吗?”(课件出示古诗)原来是一首与时间有关的古诗,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惜时》

  晋·陶渊明

  盛年不重来,一日无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五)评价总结课堂延伸

  (1)评价:在教学活动中我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价,多用鼓励、赞许的语言对学生加以肯定,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2)总结:“你们看,老夫子和闹闹骑着小马车来接我们下课了,让我们带上歌声跟他们去旅游吧!”(出示课件)全班学生在歌声中离开教室。

  (3)延伸:在生活当中能用声音的强、弱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

  本课堂的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拓展思维,巧妙将音乐与生活融为一体,这也是本堂课的闪光点,更是新课标、新理念提出的新要求。

【说课稿范文汇总9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范文

2.体育说课稿大全体育说课稿范文

3.兰亭集序说课稿范文汇总六篇

4.诗歌鉴赏说课稿范文

5.《将进酒》说课稿范文

6.《雨巷》说课稿范文

7.雨巷说课稿范文

8.《采薇》说课稿范文

9.《化石吟》说课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