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10-17 17:28: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一) 教学内容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33—35页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不仅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切身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还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打下基础。

  (二) 教学目标

  遵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结合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合作意识,了解数学的价值。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 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流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学习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意识。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运用活动教学形态,激发学生展示个性、积极参与、主动求知,这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 说学法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小学生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按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具体感知—形成表象—进行抽象”的过程,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算一算等一系列认知活动,使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四. 说教学手段

  恰当的教学手段能帮助教师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轻松、愉快的理解并掌握教学知识,《新课标》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手段。

  五. 说教学过程

  本着让学生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有所得”的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当数学问题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具体的、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创新的源泉。所以在上课开始,我就创设如下情景:假如今天是小明的生日,我们给他送两件礼物(课件展示礼物),为了使礼物看上去更精美,我们想把它包装成一个正方体和一个正方体,这时我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那至少应该用多大吗,面积的彩色纸来包装呢(课件展示漂亮的彩色纸)?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这一设计意在赋于教材以生活的气息,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 实践探索、获取新知。

  1.独立感知——建立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我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体模型,然后闭上眼睛,摸一摸长方体的各个面,初步感知“表面”的含义,引导学生概括出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这一做法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实物,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2.合作交流——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6个面。通过看一看、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想一想、算一算的方法,结合长方体的基本特征,让学生深刻理解表面积的意义,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期间,我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指导他们的实践,倾听他们的发言,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想出更多更好的方法。

  大约经过10分钟的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观点的交锋和智慧的碰撞后,我就会让各小组汇报,估计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有的小组直接观察立体图,有的小组沿着棱把长方体纸盒展开(课件演示),无论哪一种探究方式,都比较容易发现以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把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相加;第二种:用上下面的面积加前后面的面积再加左右面的面积,从而得到:长方体的表面积 = 长×宽×2+长×高×2+宽×高×2;第三种:上、前、左面的面积和乘2, 从而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课件演示,完善板书)

  接着,我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选择他们最喜欢的方法,并确定最简洁的算法,使计算优化。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培养学生更宽广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从而突破重、难点。

  3.运用公式,尝试解题。

  对于例1,我继续放手让学生从刚才发现的方法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决,让学生初步尝到成功的喜悦,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三) 应用新知,拓展能力

  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接着我巧妙的设计特殊的长方体,即正方体(例2)。引导学生求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通过计算自己会发现,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课件演示,完善板书)

  这个环节中,我把迁移类推的机会留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类推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再创造能力。

  (四) 实际运用,深化理解

  1.一个长10分米,宽6分米,高5分米长方体玻璃鱼缸,计算制作这样一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课件展示)

  2.要涂漆一根长0.5米、宽0.2米、高4米的长方体柱子,要涂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课件展示)

  我先让学生观察、再让各学习小组通过讨论、交流,找出制作鱼缸和涂漆柱子要算的面有哪几个,再进行计算,然后通过评讲,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总面积的情况。紧接着,我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我带领学生走进生活,探索现实中的数学,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我设计的练习,内容紧贴生活,训练由浅入深,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突出在应用中学数学的思想。

  (五) 评价体验,归纳提升

  我让学生畅所欲言,及时梳理知识,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并进行学习评价。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然后,我结合板书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的框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整个教学设计,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生活化,展示数学的魅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目标。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 长×宽 + 长×高 + 宽×高 ) × 2 =各个面的面积相加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各个面的面积相加

  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使学生一目了然,还可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图文并茂的设计,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了掌握。

说课稿 篇2

  《学弈》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孟子·告子》。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是从平凡小事中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文章先说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然后写弈秋同时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截然不同,最后指出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异,从而揭示出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中心思想。选编本文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了学习方法,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合本组课文的阅读训练重点,本文体裁的特点,以及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1. 读通、读懂文言文,能够结合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 以学生为本,通过对比、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小学课本上涉及的文言文还很有限,因此,本文在整个语文学习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文言文是古代文明传承的媒介,虽与现代文在用词造句和朗读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从小学开始,在学习成语、古诗词、名言警句的积累基础上,让学生接触一点文言文,初步感知其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道德观点,对加强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很有帮助。但是,与现代白话文相比,文言文在用词造句上截然不同,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从理解课文方面看,本课教学,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学习,学生非常好奇,但遇到困难如何消除为难情绪,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有学习兴趣,达到思维兴奋点是组织教学的关键。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和关键都落在朗读上,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所以,本课教学主要采取读式教学法,通过范读激趣,初读感知,细读探究,熟读成诵等过程,既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同时又激励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是读,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将主要渗透朗读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品读文言文的韵味,感悟文言文所揭示的道理。

  下面重点说说我对本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这篇文言文可以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本课时的教学过程我一共设计了四个环节:

  一.揭题,激学文言文之趣

  首先,我直接板书课题《学弈》,让全班把课题读一读,然后在学生进行了预习的基础上,提问“弈”是何意,再指出本文选自《孟子·告子》,并简单介绍孟子。以这种揭示课题的方式直接导入新课,了解孟子,激发学生对古代文人的敬佩和赞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言文,学校文言文的积极情感因素。

  二.诵读,品文言文之味

  文言文是我们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只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领悟

  其韵味。在诵读这一环节中,我会先向学生示范读,以便让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规范语速。接着,让学生自由诵读,再请学生示范读,在此过程中,我会对学生的朗读做适时指导。最后让全班初步有感情地齐读。要学会文言文,首先要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本环节主要通过教师示范读,学生学着读,教师指导读,全班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音律美,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喜爱之情。同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种形式的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做铺垫。

  三.合作,通文言文之义

  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文言文比较少,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在课后阅读文言文,我会在这一环节中,教给学生两种方法:一是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义法。例如“弈秋”是人名,“通国”是全国等。二是对于一字多义的情况,我会引导学生把对字词的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意思。例如“惟弈秋之为听”的“之”起提宾的作用;“一人虽听之”的“之”是代词,指弈秋的教导等。同时,我会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团结合作,共同疏通文义,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探究,明文言文之理

  通过前面三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确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探究这一环节中,我将引导学生明白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从而顺利实现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时的主要内容,进行课堂小结:弈秋,诲二人弈,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三心二意,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则前者强(胜),后者弱(败)也。

  接着,结合教学目标和课后习题,我会布置如下亮两项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 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最后,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应该简明扼要,形象直观,使学生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本课时我的板书设计贯穿于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两种不同学习态度下的两种不同学习结果,表明做事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学 弈

  专心致志 强(胜)也

  三心二意 弱(败)也

  以上就是我对《学弈》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个预设,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情适时作出调整。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关于可能性这一内容,小学数学教材分两次进行了集中编排。第一次是在三年级上册,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则是不确定的。第二次就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基础上的深化,使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和理解逐渐形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能用恰当的词语(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等)来表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情况。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问题情境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由于学生概括能力较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很大程度上还需要依赖具体形象的经验材料来理解抽象逻辑关系。所以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充分实践,帮助他们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3、教学目标

  我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整合的角度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能够正确使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的过程。能够举例说出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一些事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观察、猜想、实践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正确地描述事件发生的情况。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不同情况下可能性的区别。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 、引导发现法 、观察实验法 。

  学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全课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规律、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人,发现的主人,诠释的主人。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颐和园》是冀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6课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没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看到的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了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本科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的'熏陶。

  2、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写作当中。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景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当小游客,感受风景美语言美。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皇家园林颐和园,想一想当时的场景,谈谈最想在哪里摄影留念并说明理由。

  本环节通过开放式的交流活动,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课间,把语言文字形象化,用图画和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情境。并且从中选择一两个自然段指导学生美读,初步达到有感情地朗读,感受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细读课文,当小导游,体会结构,写作美。

  本环节我将创设“小导游”带领“游客”游玩的情境,我会这样来创设情境: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大家有的想在这儿照相,有的想在那儿留念,的确,颐和园的景色可真美呀。现在有很多国外的友人来参观,你想不想当一名小导游向世界友人介绍我们祖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让学生结合课件上颐和园的美景,运用一些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抓住各处景物的不同特点,向大家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而将自读感悟、小组讨论、探究作者写作思路、品味语言、诵读积累等整合到这一模拟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语文能力。

  1、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在教学本环节时我会先抛出一个问题:“既然我们要领着游客进行游览,就要与现有一个旅游线路,那么我们的旅游线路怎样制定出来呢,你将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向游客介绍呢”其实就是围绕课后讨论题,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小导游们勾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

  在本环节里面,我将鼓励学生画出旅游示意图,学习作者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为完成课后安排的小练笔引路。

  2、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引导学生画过了旅游示范图,找出了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接下来我要这样引导学生:俗话说“看景不如听景”。要想当好小导游,除了定制好旅游线路之外,向游客介绍景物的时候还要能够抓住景物的特点,用上非常“妙”的词语,是游客在边看变听中达到美的享受。

  接着我将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并与同学交流读书的感受。为当一名优秀的小导游打好语言基础。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将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例如“耸立”、“一排排”、“滑”等字词的妙处。

  本环节我将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对照图画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部分背诵、摘抄。

  3、实战演习,导游游公园。

  作业:你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这幅名为“孤舟”的图片上的内容描写出来吗?

  六、说特色:

  1、两次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说课稿 篇5

  一、设计理念

  略读课文教学讲究“简”、“略”,但也需要有“精”、“细”的部分,最理想的做法是在教学中做到点面结合,粗中有细。精心选择略读课文中需“精”读、“细”读的“感悟点”,引导学生细细品读,使略读与精读互相融合。通过有层次、有取舍、有详略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熏陶、语言感悟与方法习得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下面,我就在以上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

  二、教材解读

  教学目标:

  ①学会本课的10个词语,正确理解“琳琅满目、鳞次栉比、人流如潮”等词,会用一些简单的句式说话,体会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周围景物的方法。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③引导学生感悟“香港”的美丽、璀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学会本课的10个词语,正确理解“琳琅满目、鳞次栉比、人流如潮”等词

  难点引导学生感悟“香港”的美丽、璀璨;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本课我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主要采用品词析句、品读感悟法、移情体验法、整体把握法、想象拓展、延伸生活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

  四、教学预设

  研究了教材、确定了教法、学法,更为了体现我的设计理念,我预设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 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为什么喜欢旅游?学生谈完感想后播放香港风光片让学生领略香港的魅力和风情,看完后,请学生用一个词或句子来描绘看到的景象。学生谈感想后补充课题:香港,璀璨的明珠。(创设这样的情景,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心灵体验,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状态,建立了一种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自主阅读,感悟文本

  1.自主阅读,整体感悟。

  ①自由读课文,碰到生字词多读几次,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思考:课文是怎样介绍香港的。教师巡视,让学生充分地自由读。【丰厚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

  ②交流。通过朗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梳理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都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学习中来解决。)

  2、品读第一段,了解位置。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找找香港的地理位置。交流后明白香港的地理位置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还是购物、美食和旅游的.好去处。教师课件播放并解说。

  3、选择主题,合作学习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根据学生的回答交流:

  1、万国市场:通过让学生找词语谈来感受来体会香港万国市场的繁华,并随机指导朗读。

  2、美食天堂:通过让学生找词语谈来感受及想象有哪些美食等方式来体会美食的繁华,并随机指导朗读。

  3、海洋公园:先播放海豚、海狮的表演让学生说说他们表演的怎么样?再让学生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海豚、海狮表演出色的词,交流后,教师抓住“一会儿……一会儿……、有的……有的……”等重点词,让学生来谈体会,随机指导朗读,之后仿照文中的句式练习说话用“谁表演最为出色,他们一会儿……一会儿……有的……有的……的句式。

  4、朗读,并谈感受。(这个环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让学生在美的画面、美的语言中感受到一种美的情趣,进入一种美的境界,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大胆想象,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适时进行语言训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积累了语言,而且更生动了课堂教学。

  (三).诵读体验,加深理解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画下来,并背诵,使学生在诵读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和启迪,有助于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四).激趣引申,课外拓展

  1、上网了解香港的过去。

  2、让学生说一句自己最想说的话。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精华的浓缩,它能体现课堂的思路和主要内容,因此本堂课的板书设计力求简练、明了。

说课稿 篇6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启动、编写到实验、总结、推广,已经有六个年头了。六年来,这套教材的使用,无疑为我们进一步转变语文教学观念,真正确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语文教育思想作出了方向性的启示,同时也为我们深化小语教学改革,大幅度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展现了广阔的前景。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声情并茂,字里行间闪耀着美的光彩,蕴含着美的情趣。今天我有幸执教的《黄山奇松》一课,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得黄山更加秀美。就本文而言,由于学生对黄山以及黄山奇松感性认识上的不足,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体会情感出现障碍,对感悟课文内容,读好课文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如何结合本课的实际,准确定位好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教好本节课的立身之本。当初备课时,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可谓下了一番功夫。苏教版小语教材明确提出“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学科定性、定位观。“语文姓语”,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认定了教会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小语姓小”,明确了小语教学的基础性,认准了小学只是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不是要从理论意义上向学生传授语言学的知识,而是要从实践意义上去培养他们最起码的运用水平的语文基本功。从这一思想来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小学生需要学习的是课本中原汁原味的东西,而绝不是关于课本的那些零碎枯燥的东西,基于这一定性、定位观,结合新大纲的精神,从本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及学生存在的认知障碍的实际出发,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品读,在读中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审美的情趣,激发学生对黄山的热爱;

  3、注重积累运用,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会介绍黄山美景。

  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理之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很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我力求体现“以读书为主线,强调读中感悟,提倡活记乐背,注重迁移运用”这一指导思想,下面我想就这四点的教学,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以读为本,将读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实践上的最大误区便是“途径”不明。我们一直未能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儿童语文能力是怎样形成的?语文课上学生语言训练的根本途径和动行机制是什么?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以各种分析和各类知识的灌输来取代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不肯让学生直接充分地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学生学到手的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而是诸如“艰苦朴素”“英勇顽强”之类概念化、标签式的“被榨干了汁水的语言的标本”。为了改变这种错误的语言学习之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按照“初读感知——熟读感悟——品读体会——记忆背诵”四个基本环节进行。首先要求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说说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在整体感知第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循文明象、体情悟道”感悟文中“枝干遒劲”和“饱经风霜”这两个新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练习背诵。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最后通过观赏其它奇松,齐读最后一节,结束新课的学习。这样,通过全程的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以感知为基础,将读中感悟作为理解课文的手段。

  感悟,感知而领悟。感悟,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从新大纲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感悟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如何让学生感悟的呢?

  1、悟其意。

  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侧重于悟其意。如《黄山奇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代表”“象征”的含义。领悟的方法还是先要从整体上去感知:它为什么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为什么象征着黄山?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一代而过,充分让学生自悟,自己理解。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提升对词句内涵的领悟。学生学习的是母语,课文大多数文字一读就懂的,所以要择其需要领悟处领悟之。

  2、悟其情。

  “情”,就是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景或物产生的特定情感。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对奇松的情,主要是从奇上产生的。在引导学生领悟迎客松奇时,我突出重点,防止教学程式化。悟其情的方法,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就是说,鼓励学生议论纷纷,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因此,在学生看完迎客松的图片,读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之后,我就安排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的想法,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侧重领悟迎客松的奇。

  三、活记乐背,积累言语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新大纲要重视在读中感悟,但更强调语言积累。强调语言的积累,那么究竟要积累什么?积累范文的语言,而绝不是积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阅读教学要重视读书和背诵,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东西。这是我们苏教版一贯倡导的思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注重让学生积累范文语言,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写得多好,不仅把迎客松写得美,写得奇,还写出了迎客松的地位,这么好的句子,不让学生背上,不让学生将范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么能提高?其次重视积累,还包括积累名家名句,名人名言,好词佳句等等。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补充了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并让学生记住,学生很高兴,很乐意地去背了。记得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爬云龙山观景台,便见到一个少先队员一边向上爬一边对他的小伙伴大声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看,这个同学学过的《登鹳雀楼》诗竟在这儿派上了用场。我今天让学生们记住徐霞客的名言,说不准哪一天学生真游玩完黄山后,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那时真有一鸣惊人之感。若是平日这些同学积累甚少,头脑空空,我想即便面对更加绮丽迷人的景色,恐怕也只能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吧!

  四、创设情境,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利用学生对黄山奇松的了解,让学生学会介绍黄山奇松,这不光是很好的迁移运用,更是一个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口头言语交际日益频繁。因此重视说话教学,加强言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也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抓住小学阶段发展儿童口语的最佳期,十分重视说话训练,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安排了相当数量的言语交际和观察表达练习。其中言语交际训练模拟一定的生活场景,要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再造想象,发展言语的交际功能,沉淀言语的交际经验。从这点来看,让学生在家长面前介绍黄山奇松正是为了创设口语表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此外,我在布置课后作业上还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写法,描写校园中三座典型的建筑物,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

  总之,小学语新大纲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昭示我们的语文教改之路,也正是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训练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要求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写促读,提倡活记乐背,增加积累,注重说、写结合,促进迁移运用。一句话,这就是走“以读为本、内化语言”之路。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主观上,我力图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展示苏教版教材的教革方向,努力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客观上,由于本人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说课中的许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恳请各位专家、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7

  1、以境触情

  从时间性来讲,已经过时了。要是正合时节的话,就可让学生从生活中(如去找找秋天,去画画秋天,去写写秋天等一系列的活动。)去体验,去感知。有了生活的阅历,再来上这篇课文,可能更容易些。由于条件的限制,只有我自己尽可能的去给学生创造环境,营造气氛,(整个教学过程设制一个背景音乐,以图片去感染熏陶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让学生在富有诗意的情境中,去学习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的文字,去品悟文章的语言美,去感悟秋天的美好。

  2、读——积累——感悟

  在新旧课标交替过程中,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提升语言实践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读出兴趣与感情、意义与启示,更应该注重的是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语言文字,从读中去感受。这来得很重要。

  (1)注重“积累”

  让学生从读中积累,说中积累,这些过程,在我的课中是这样按排了一些内容:

  如:“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两句在句式上是一样的,学了一句,就等于学了两句。按排一点点时间,让学生选择性的背一背,这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讲到菊花时,让学生来补白,说说菊花的其它颜色,再概括地用一个词来说说这些颜色,学生肯定会用上学过的词语来说。(像今天他们就说出了“五彩缤纷”“五颜六色”“五光十色”)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同时还是对所学知识的形象再现。

  最后让学生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抄下来,去读读,背背,以便今后写作。这又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之前,我还想过放一个让学生写的过程,可以让学生仿写一两句话。但课文写得那么美,那么诗情画意,说实在,我们老师去写也未必能写好,让学生去写就更难了。要去引导写好,我没有这个把握。

  (2)以读带说,以说带读

  以读带说,以说带读去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课文中多数词语是以联系语言环境来理解的。比如第二自然段的“五彩缤纷“,这个成语比较抽象,但是当我们读完了这一段,眼前浮现出黄色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时,就自然而然地,五彩缤纷指的是什么意思了。课文的语言很美,有些句子富有诗意,需要好好体会品味。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先读,再说,说了再读。有了感受去读课文,感觉就出来了。“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理解这些句子一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平时的生活积累;二要反复朗读品味。

  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觉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么美的文章,我在教学时,有一点感触很深:学到用时方恨少。教学时,觉得自己的语言真的太平乏了,需要引导学生去读时,去说时,我没有更多的词汇,更多的语句来表达。看来自己真的该多读读书了!

  一、说教材:

  《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1课,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质写秋天。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本课的的学习,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本课的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小学生作文《秋天的雨说课稿》。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的美好。

  二、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难点品味文中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运用语言。

  三、说教法学法:

  课文的语言生动优美,适于朗读的训练,所以,教学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秋雨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中,积累语言。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读中感悟秋雨的美,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读为主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 谈话导课。

  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秋季)那你知道秋季都有哪些特征吗?(学生发言)老师今天也为大家带来一组秋天的图片,你想欣赏吗?(课件出示,请学生欣赏)

  结合最后一张图片引出秋雨,再请学生说说对秋雨的感觉,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l 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对秋天有个整体感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秋天的美。

  2、 朗读指导。

  (1)、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段落序号。(学生自读课文)

  提问: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2)、谁能给大家读读第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第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提问: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总结发言)(板书:钥匙)

  秋雨是怎样来到我们中间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轻轻地、悄悄地”)

  那我们应该怎样读这一段呢?(引导学生用“轻轻、温柔”的语气来读)

  请同学再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醒他们注意语气。

  l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读来体会秋天悄悄来临,同时学习总结、概括。

  (3)、秋天的大门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学生发言)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看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要求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指名读喜欢的句子,注意指导要点。

  第一句:引导学生理解“五彩缤纷”,并要求进行换词练习。(如:五颜六色、万紫千红、姹紫嫣红等)

  第二句:要求说出是比喻句,并引导学生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第三句、第四句:同上。

  第五句:引导学生说出是拟人句,并指导理解“你挤我碰”。

  第六句:引导学生说出是拟人句,并指导理解“频频点头”,说出省略号的意义。

  和学生共同欣赏第二自然段的美景。(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总结秋雨的特点。(板书:五彩缤纷的颜料)

  l本段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从欣赏中体会秋天的美,同时巩固比喻句和拟人句的特点。

  (4)、秋天的雨除了她的色彩美丽之外,还有其他特点吗?

  引导学生说出“好闻的气味”,并说出所在的段落。(板书:好闻的气味)

  指导学生同桌合作读第三自然段,并注意语气。

  引导学生理解“勾住小朋友的脚是为什么”。

  请学生结合图片边欣赏边读,要求语气更能吸引人,更能勾出大家的脚。

  l 这一段主要借助课件让学生体会秋天好闻的气味,同时感受“勾”的妙用。

  (5)、秋天的雨不仅色彩美丽,有好闻的气味,它还挺关心人呢!不信你听听。(课件出示)

  这是什么声音?(板书:金色的小喇叭)它吹起小喇叭告诉大家什么呢?

  听了秋雨姑娘的话,小动物们在干什么?植物们呢?(引导学生分组读句子)

  l这一环节不但要让学生体会秋雨关心人的特点,而且要了解秋季动、植物的活动情况。

  (6)、秋天的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美丽,带来了丰收,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欢乐,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高声赞美一下她呢?

  指导学生齐读最后一段,注意强调“丰收、欢乐”。(板书:丰收、欢乐)(课件出示)

  l这一环节让学生一起感知课文的中心,同时要学会赞美。

  3、总结。

  和学生一起总结板书内容,然后读中心句。(课件出示)

  l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总结,并会找中心句。

  4、布置作业:

  秋雨美,秋天更美,今天我们来完成一项有关秋天的作业。(课件出示)

  附作业:(任选一项)

  (1)、和家长一起去秋游,把看到的景物画下来。

  (2)、写一写你眼中的秋天,要求用上学过的好词好句。

  l这一环节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布置,让学生能轻松完成作业。

  5、板书设计:

  秋天的雨

  五彩缤纷的颜料

  钥匙 好闻的气味丰收、欢乐

  金色的小喇叭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11课《秋天的雨》的第二课时,《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上在写秋天。有这样一句话“万美之中秋为最”。那如诗、如画、如歌、如梦的秋天,总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一)教学目标:(出示课件)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感受秋天的美。

  (三)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语言,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内化运用语言。

  二、说教法与学法(出示课件)

  1、采用“自主朗读、合作学习、自主感悟、训练实践”的教学方法,架起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的桥梁。

  2、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运用。

  三、说流程(出示课件)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说课稿 篇9

  一、教材简析

  《3的倍数的特征》是北师大版第九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有关“倍数与因数”的知识。学生在已经学习“2,5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继续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发展分析、比较、猜测、验证的能力。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我紧紧抓住猜想→观察→举证→归纳这条主线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有效探究的学习过程。

  基于以上想法,本课设计以下两个大环节:

  探究 深化

  四、教学过程

  一.探究

  这个部分,我为学生提供了四个探究平台:

  (1)猜想

  复习:2和5的倍数特征。猜测3的倍数的特征。

  (2)观察

  在百数表中找出所有3的倍数,通过观察否定猜想。

  借助计数器,在百数表中任意选一个3的倍数,用计数器将它拨出来,并记录下拨这个数用了几颗数珠。再观察记录表,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很快能发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是3的倍数。

  当学生的认知出现困难时,借助计数器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直观地降低了学生观察发现特征的难度,使得所学新知更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如果给你3颗数珠,那你猜一猜在计数器上拨出100以内的数会是3的倍数吗?给出4颗、5颗…….,自己拨一拨,发现了什么?

  经过研究,学生发现100以内是3的倍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是3的倍数,而不是3的倍数,所用数珠的颗数都不是3的倍数。也就是说:100以内的数,如果在计数器上拨它,所用数珠的颗数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举证

  我们之前的研究结论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吗?学生马上会提出研究比100更大的数。

  小组合作:随意想出多个大于100的数,先用计算器算一下,然后记录下来。最后用计数器拨一拨看有什么发现?

  经过合作探讨,交流汇报,学生发现在这些较大的数当中,之前的研究结论依然适用。

  所研究的对象范围越广,代表性越强,研究结论就越可靠。本环节通过“更大的数”和“随意想”两方面,让研究对象范围更广,培养了学生缜密思考的意识和习惯。

  (4)归纳

  现在如果给你一个数,不做除法,你怎样快速地判断它是不是3的倍数呢?咦!我发现有的同学没有用计数器也判断对了,还很快呢!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学生会说所用数珠的颗数其实就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

  “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这种稍复杂的表述方式,由学生在操作中自然归纳得出,突出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深化

  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从0到9的十张卡片,在游戏中解决以下问题:

  (1)你能任意选3张卡片,摆出一个3的倍数吗?用你选的这3张卡片,还能摆出不同的3的倍数吗?一共能摆出几个?

  (2)随意抽取3张卡片,在它的基础上加卡片,使摆出的数还是3的倍数。如果加一张怎样加?加两张呢?三张?……你最多能用到几张?

  (3)当十张卡片全部用上时,我们就得到了比较大的3的倍数,你能快速去掉一些卡片,让这个数依然是3的倍数吗?

  如果要去掉一张卡片,你怎么做?如果要去掉两张?三张?……

  刚才的练习有没有给你什么启发?

  用你们的方法判断下面的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

  36996969336, 1827457874。

  判断数位多的数是否是3的倍数,运用常规方法比较麻烦。如何突破这一难点?通过这一系列的卡片游戏,学生在操作中自然而然地摸索出解题的捷径,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拓展。

  各位老师,刚才我描述的这个教学过程,是让学生在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过程中不但为学生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而且也积淀了基本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逐步领悟到猜想、观察、举证、归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谢谢!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