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合集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方程”一章基础上,安排的三个专题实践活动之一,意在让学生经历一个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规律的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渗透一些简单的函数思想,学会一些数学思考的方式、方法。
一、贯彻课标,突出学习过程——说教材
1、教材简要分析
教材通过让学生用小棒摆三角形的活动,探索所摆图形与所需根数之间的关系。以此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寻找数与图形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每多摆一根三角形,小棒相应增加2根。在联系活动过程和分析数据变化之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去词分析比较数据和发现规律的。
本课主要特点是: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注重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对于具体所涉及到的规律什么,在此不做要求。
2、说教学目标
一是引导学生经历直观操作、探索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所摆图形的规律的方法;二是发展想象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是渗透数与图形存在某种联系的数学思想,培养遇事多思考多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四是提高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培养用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的思想意识。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上所述,我确定以经历、操作、体验等活动过程为教学重点,以体验发现所摆图形的规律的方法为教学难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组织实施教学活动。通过活动来解决问题,获得情感体验和形成能力。
二、立足活动——说教法、学法和教学用具的准备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教法的采用必须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在活动中求发展。
针对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能力水平,本课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活动法、分析比较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讨论法。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贯彻主体性原则,注重引导学生去获得成功的体验。
为了顺利实施教学活动,课前需要准备:PPT演示课件、投影、打印表格每小组一张、小棒每生20根等教学用具。
三、紧扣课时目标和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必须与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为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它应恰到好处地体现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索”的过程模式。本节课主要安排四个教学模块。
一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是组织活动,探索规律。
三是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四是课题总结,升华思想。 搜集整理
从情境导入开始,如同大多数数学课一样,本课也将按照一般的轨迹发展开来: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研究兴趣,初步接触到一些数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并以此生发开来。限于篇幅,本文对于一些常规的教学步骤和程序,在此不再赘述。
接下来,我将重点叙述第二个教学模块——“组织活动,探索规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几个步骤和活动设计。
活动1 同桌合作学习,用小棒摆出课件要求的图形,并在活动中填写好表格。
活动2 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从活动和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样发现这个规律的?”
活动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刚才提出的问题。
活动4 集体汇报交流,反馈小组合作学习及讨论的情况。预设学生会可能会表达以下几种想法和结论:
生A: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就增加2根小棒。
生B:摆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需要5根小棒,也就是2×2+1=5.
生C:摆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需要5根即它比上一次多了2根,也就是3+2=5;摆3个三角形需要7根小棒,又比上一次多了2根,也就是3+2+2=7;我觉得所需小棒的根数刚好就是三角形的个数的2倍多1根。
生D:我觉得所需小棒的根数与三角形的个数有关,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公式:三角形的个数×2+1=小棒的根数。
生E:我们还可以用字母表述数的方法来写这个公式,三角形的个数用a表示,小棒的根数用c来表示,就可以写出这个简单的公式:2a +1=c.
……
活动5 利用规律,拓展思维,解决问题两个思考练习题:1、摆20个三角形至少需要多少根小棒?2、有16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出几个三角形?
四、数形结合——说板书
良好的板书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因此,为了突出新版教材中最鲜明的特色——“数形结合”,故将表格作为主板书,置于醒目位置。表格主要体现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是:第一项三角形个数;第二项摆成的图形;第三项,小棒的根数。具体如下:
三角形个数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教材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例题,另一部分是做一做及练习。教材首先安排了一组有关分数单位的复习题,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做好准备,然后通过三个例题来使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例1是加法应用题,例2是减法应用题,例3是着重为说明计算结果而编排的。
做一做及练习中的1、2题是分别练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第3题进行混合练习,主要是强化计算结果的,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题目要求先计算再根据要求填方框,以加深学生对约分的认识。第4题是应用题,选择了学生喜欢的兴趣小组为内容,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教学目标】
(一) 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正确的进行计算;
(二) 利用所学的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三)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探索,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教学重点】
(一)分数加减法的意义;
(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用具】课件、小黑板。
【教学设想】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并结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我作如下的初步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用“吃蛋糕”这个现实情景引入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努力给学生提供交流和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利用学生熟悉的吃蛋糕这个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提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运用已有的经验探索计算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补充、完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力求尽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有的题尽量让学生说,一些例子让学生举,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努力使自己的角色实现转变,做一回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三、 边学边练,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的好坏,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学生发展的有无,都要通过练习来检验。本课中,依据教学重、难点,分散练习边学边练,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逐步深化。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过生日时高兴么?那你们过生日时是怎么过的?
(生回答)
师:同学们,今天是小红的生日,大家看爸妈为他准备了什么礼物?
(出示挂图)
师:他们是怎么吃的呢?
(出示小黑板)
[设计理念]用现实情景引入学习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来。
师提问:1/8表示什么?3/8的分数单位是什么?它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生回答)
师问: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1、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
2、爸爸和妈妈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
3、一家三口一共吃了多少个蛋糕?
4、小红比爸爸多吃了多少个蛋糕?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这些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呢?
[设计理念]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按自己的意见探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探讨,从中解决一些困惑,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放手探索,发现规律
学生自己解答以上问题,做完后小组交流。
三、收集信息,总结规律
精心设计问题:
1、求小红和爸爸一共吃了多少蛋糕,你是怎样列式的?(3/8+1/8)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引出:整数加法的意义对于分数同样适用,都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2 、求小红比爸爸多吃了多少个蛋糕,你是怎样列式的?(4/8-1/8)为什么用减法来计算?(引出:整数减法的`意义对于分数减法同样适用,也就是求爸爸吃的再加多少等于小红吃的,小红吃的是两个数的和,爸爸吃的是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用减法。)
3、为什么3/8+1/8=4/8=1/2?为什么4/8-1/8=3/8?(强调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你能根据刚才做的题概括出计算方法么?(引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己归纳、补充、完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从学生总结的规律中来发现学生思维的漏洞,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
4、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反馈练习
1、课本105页和106页的“做一做”。
2、解决问题
小丽计划一天练习30个毛笔字,实际上午完成了计划的7/15,下午完成了计划的11/15,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五、布置作业。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一、说教材
《7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
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教学的。7的乘法口诀的编排,与一年级(下册)6的乘法口诀类似,包括例题、想一想和想想做做。在例题中编出乘法口诀,在想一想中用乘法口诀算乘法。由于学生在学习1——6乘法口诀时已有编制口诀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教材在这里创设了活动情境,预留了需要学生思考和填写的“空白”,安排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认知规律,结合本课知识特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并熟记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3、在学生自编乘法口诀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并记住7的乘法口诀。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学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旧知 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1——6的乘法口诀是怎么编的吗?(通过提问,激活学生已有的旧知)
2、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7的乘法口诀。
(二)动手操作 自主探究
1、学具操作,用 摆小船,数一数,摆一只小船用几个 ?
2、提问:如果摆2只小船、3只小船、4只小船……7只小船,各需要多少个 呢?你们能完成这个表格吗?
船的只数 1 2 3 4 5 6 7
的个数
3、摆1只小船用了7个的个数的个数 ,就是1个7,摆3只小船是几个7相加?谁能列乘法算式?你还能编出乘法口诀吗?想一想,这句口诀还能计算哪个乘法算式?
板书:3个7相加 7×3=21 3×7=21 三七二十一
4、你还能编出7的其它口诀吗?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展开自主学习)
5、完善7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把口诀补充完整。
6、自己看乘法算式,读乘法口诀。
比较乘法算式和口诀,引导学生发现几个几的积比它前面的几个几多几,比它后面的几个几少几,即“是几的口诀相邻之间的积就相差几”的规律,为学生记忆乘法口诀作准备。
(这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
发展,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在交流时,不仅要让学生积极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过程,还要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优化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练习
1、根据口诀写出两道算式
四七二十八
2、给小动物找家
三七二十一 二七十四 五七三十五 一七得七 七七四十九 四七二十八 六七四十二
7×2 7×1 7×4 7×7 6×7 7×3
4×7 7+7+7|+7+7+7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五七三十五里面没人住)
小兔子住在五七三十五里面,你认为他符合什么条件?
3、有一只小动物只记得口诀五七三十五,四七( )、六七( ),它都不记得了,怎么办?谁来帮帮它?
4、( )×7=( ) 5×( )( )
127×( ) 37
整个练习设计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原则,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节实践课,内容选取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寄信活动为素材,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一方面巩固所学的集合、组合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熟悉、了解、巩固所学的邮票组合知识,并通过探究,知道如何确定邮资,会寄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等活动,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本节课的重难点: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如何根据信函质量支付邮资。
二、说教法学法
1)、 以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呈现一些不同的邮票,让学生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认识邮票的作用,为后面探索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作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邮票上的图案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 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凸现教学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出示国家邮局关于新含邮资的规定,使学生了解信函邮资的一些常识,并说明确定信函资费的两大要素:第一,信函的目的地是本埠还是外埠。第二,信函质量。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引导学生填写1克——100克的资费表格,确定100克以内的信函所支付的费用,再确定哪些资费可以仅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支付,那些不能。然后再小组合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只用3张邮票来支付不超过100克的信函)的邮票面值。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在练习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培养创新意识。
练习相似类型的习题,如最多用4张邮票支付不超过400克的信函,,除了用0.8元和1.2元的邮票外,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在练习活动中,先小组合作再独立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2.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你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3.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2、组织活动:
1、出示邮票相关的费用。(课本118页)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 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 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3.不足20g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4.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能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article/
( 1 )不超过去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9页)
(2 )只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 :80分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读者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 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 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3、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硬,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各位评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数的意义》。
首先我将对教材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
《分数的意义》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几分之几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又学习了把若干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用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概括分数的意义,认识分数的单位。为进一步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习分数四则运算以及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材安排了一道例题,例1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每个图中涂色部分,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感受被平均分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从而抽象出“单位1”的概念以及概括分数的意义并认识分数的单位。“试一试”和“练一练”要求学生说明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以及该分数含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使学生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同时,不断巩固对分数单位的认识。练习六的1-5题主要是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根据上述
教材内容与结构的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2、 让学生在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3、 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生的基础,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的意义
难点:认识分数单位以及对单位1的理解
接着我将谈谈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以及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意义,在小组交流中,抽象出单位1的含义以及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进而认识分数的单位,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的学习数学。
为了掌握这部分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动手写一写,动脑想一想,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后我将说说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部分我将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复习回顾,激活记忆
首先,通过谈话问学生“把一个蛋糕分成2半,每半表示多少?”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能很快回答是1/2,然后通过媒体呈现例1
的几幅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并引导学生小组间相互说一说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且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预设学生在填写最后一幅图的分数时,出现“2/3、2/6、1/3”,这时肯定1/3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二、自主探究,概括新知
这一环节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 合作交流,理解单位“1”
先让学生观察思考这几个分数,小组间交流这些分数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后得到的?再全班交流,预设学生能认识到这里分别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的,这时向学生明确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把它叫做“单位1”,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对单位1的理解,同桌间相互说说这几个分数分别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再指生回答。
(二) 概括分数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先让学生说一说把什么看作单位1,再交流这几个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对于第一个物体预设学生能说出把这个饼看作单位1,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中间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学生能仿照第一个物体较容易的说出,对于最后一个由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向学生明确是把这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然后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根据上述对4个分数的讨论,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再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结果适时总结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揭示本节课的课题并板书——分数的意义。全班齐读分数的意义。接着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练习六的第3题各分数表示的意义,并仿照第(1)中的格式相互间说一说,第(3)小题,通过画直观的钟面图,让学生认识到一节课的时间与1小时的关系。在对分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分数单位,接着让学生结合例1完成试一试中的问题,小组里相互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再说一说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期间要帮助那些对分数单位不是很理解的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中,体会对单位1的理解以及认识分数的单位,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内化知识,解决问题
为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我安排了如下的练习:
练一练是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且说出每个分数单位是什么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使学生在例1基础上巩固了对分数单位的认识。
练习六的第1题要求学生先读一读各个分数,再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体会并知道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第2题让学生根据2/3涂一涂,由于被看作1的桃的数量不同,每次需要涂的桃的个数也不同,有利于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对单位1的理解。
练习六的4-5
题作为课堂作业。第4题要告诉学生0到1这一段表示单位1,通过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把握分数与整数的关系,第5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加透彻地理解分数。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仅加深了对单位1的理解,进而内化了分数的意义且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的单位,也为后面学习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准备。
四、课堂总结,全面升华
课结束前,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通过总结,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以上就是我本节课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材简析:《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二、说前测: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学生知道些什么呢?对三年级两个班学生的前测结果统计表明:
关于面积,87%的学生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一词,1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5%的学生对“面积”的含义有错误认识,56%的学生认为“面积”和物体的大小有关,2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关于面积单位,69%的学生表示通过其他渠道或自学课本知道“面积单位一词”,31%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10%的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含义有错误认识,47%的学生认为面积单位和物体的大小有关,43%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
据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难点: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四、说教学准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教具。
(2)学具:两人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纸片若干、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具。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7
一、教材分析:
小数点移动是小数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是小数的又一性质,它主要研究的是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它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依据,也是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来认识事物,并为以后学习小数的乘除法作好铺垫。
二、教学设想: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个知识点教材一共安排了3个例题,例5是根据主题图所提供的材料得到一组数据,通过观察发现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例6和例7是小数点移动的运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根据对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了解,本节课要完成的是例5的学习,通过观察、概括,得出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用。具体的运用、尤其是扩大和乘法、缩小和除法之间的联系及移动过程中位数不够应补0这几个难点放大到下节课学习。
三、教学程序简析:
(一)比较大小,设疑:
在○里填上、或=。
(1)0.540○0.54(2)2.8○2.8000
(3)3.26○32.6(4)6.19○61.9
老师想让第3题和第4题也用等于号连接,你觉得这个想法可行吗?说说你的办法。
部分学生通过预习或其他渠道,会想到采用小数点移动的办法。这时的教师不用深问为什么,只要点出“原来小数点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自然地进入了知识的探究环节。
(二)规律探究: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明确目标。
(1)我要学生先看一个小数点移动的动画:孙悟空的金箍棒由短变长,消灭了妖怪。
小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2)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
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由扶到放,给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1)给学生明确的探究指向:0.0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向哪边移动?移动了几位?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如果直接让学生整体观察,自主探究,那即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思路,也不大可能用新教材中的规范语句加以表述。这样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后,原有的零碎的不规范的表述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自主探究0.9米、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的移动情况与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
有了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方向十分明了,这时可考虑到提问的广度。
(3)既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那你会联想到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又有什么规律呢?
让学生自己设疑,想到了小数点也可以向左移动,而移动的位置与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完全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三)简单运用:
数学规律的应用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在学习中感知规律,理解规律,在应用中巩固规律。在练习的设计中,我有条理、有层次、有延伸,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准备。
四、教后反思:
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数学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努力使课堂教学形成学习高潮:导入新课时鼓励学生猜想的心理高潮,动手操作时的探究高潮,归纳结论时的思维高潮,综合练习时的活动高潮。
但现实是比较残酷的。新教材中对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规律采用了与以往不同的说法,而我们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听到过“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说法,本节课也想到了要把这种说法改过来,但缺乏了思维的深度,只是让学生跟着说,应该利用好以毫米为单位的整数间的大小关系,帮助学生理解。以致于部分板书成了空摆设。
由于小数点移动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因此在得出了规律后,简单的运用必须跟上。想到了动手操作的必要,于是要求学生在本子上移动,自己也在黑板上做示范(课件不会做),但课后想到了这样的操作显得有点苍白,其实可以让学生准备好数字卡片、小数点卡片,来个实物操作,学生理解移动的效果会更好。
课堂语言有待简练与规范。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8
一、教材
1、教学内容:
《6的乘法口诀》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的第十一课时的内容。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重、难点: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2—5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2—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因此,本课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理解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难点是怎样去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探索,使学生知道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
③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法
根据教学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
1、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里亲自动手操作、探索,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不过如此简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2、游戏教学法。即是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做中学、玩中学”的体现。因为小学生学习活动不再是教师的“说教”,应该更多的时间是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教学,更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3、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组织教学。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互相合作交流的意识,在共同讨论中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音乐是陶冶人心灵的神丹妙药,是调节情绪的有效工具。也为了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乐曲中进行操作。并以“掌声表扬”的方式激励学生多思考、多发表意见。
三、学法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共同讨论,在自主探索中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2、在游戏中运用学习成果,把数学知识利用到现实生活中。
3、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相互交流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具准备
写有算式的卡片、苹果;写有口诀的盒子;主题图、表格、苹果树。
五、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让全班同学回忆“2—5的乘法口诀”。这不但是为了检测他们是否掌握并记忆了,还可以为本堂课的教学做一些铺垫。
(二)设置情境,探讨新知。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三块教学活动:
1、编写口诀。
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地观察图画,探索、归纳出6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加以记忆。根据教材的主题图,我逐一出示小鱼(1条小鱼由6个全等三角形组成,一共出示6条)。学生观察图画,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填表。
鱼(条)
三角形(个)
②根据表格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
③根据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④根据“口诀”还能想出另一道乘法算式吗?
前面已对“2—5的乘法口诀”有了理解和掌握,再通过这一系列的探索,本课的难点就被一步步地突破了。
2、学以致用。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所以我们要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如:
①61页“做一做”,呈现用6根小棒摆成的六边形直观图,以口答“摆2个六边形用多少根小棒?摆……”巩固6的乘法口诀;
②63页第6题,填空题,题目以图文结合形式给出一只蚂蚁6条腿的条件,让学生分别填出3只、6只蚂蚁多少条腿;
③怎样很快地算出在上课的学生的人数(每6人一组,共6组)
3、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和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我又设计了下面一系列相干的“游戏”(播放音乐)。让学生在游戏中有所巩固,有所收获。如:
①开火车:让同组的同学按顺、逆时针的方向,接下去说“口诀”;
②投信:把写有算式的卡片投放到写有口诀的盒子里;
③摘苹果:先说出想要摘那个苹果(6乘几或几乘6),再说出其相关的口诀,说对了就把苹果摘走,否则不能。
(三)结课。
1、结束语(师):
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生答。板:6的乘法口诀]这不仅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概括出本堂课所学的知识,还可以再次唤醒学生对本堂课的记忆,揭示课题。
2、知识伸展。这时,课以接近尾声,为了再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所在。可以这样提问:“你们还想知道什么?”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再次把学生带到另一个高潮。
附: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很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6的乘法口诀
示主题图
示表格
乘法
算式
乘法口诀
另一道
乘法
算式
【数学说课稿小学】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7-20
小学数学《方程》说课稿09-01
小学数学《约分》说课稿05-20
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11-24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11-25
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02-28
数学说课稿小学06-22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06-11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05-24
小学数学经典说课稿模板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