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模板十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信息的合理存放》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在初步了解了WindowsXP的资源管理器的基础之上,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文件及文件夹,内容直观、灵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和脑,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教材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如何建立一个新的文件夹,并给它取名;掌握资源管理器管理电脑文件的方法;了解一些常见文件的类型。
2、能力:培养学生合理安排和有序组织计算机软件资源的能力。
3、情感:培养学生做事严谨、有条不紊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协作意识。
教学重点:熟练使用多种方法完成对文件和文件夹的操作。
教学难点:加深对资源管理器树形结构的理解,将文件存储到指定的文件夹中。
二、说学生
首先我们鄂州市花湖镇毗邻黄石,在九八年被洪水淹没之后,这几年的经济发展很快,很多家庭已经拥了有自己的电脑,像我国很多地区一样,这些家里有电脑的孩子把电脑当作了玩具,而并非工具来使用,所以绝大多数学生对电脑知识知之甚少,电脑知识基础薄弱。其次是七学级学生年龄小,比较善于形象化思维。第三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对许多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富有探索精神。因此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教师讲授新知识的'时间约占总课时的30%左右,采用演示法、讲解法、指导法,引导学生探索和实践,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掌握使用电脑的方法比记知识更重要,因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领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所以,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和思考。
2、学法:学生上机操作约占总课时的70%,采用练习法、观察法、发现法等进行独立学习。我在上课之前把学生家有电脑的用没电脑的进行适当的搭配,分成几个小组,让有一定动手操作电脑的学生来帮我教,教师负责组织教学、检查总体、指导个别等,这样既调动课堂气氛,形成竞争氛围,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对电脑的兴趣。
四、说媒体
教具准备:教师机一台,学生机若干,多媒体投影设备一套,教师广播系统一套。在每台电脑的D盘根目录准备文件夹“我的电子书包”和“练习文件”(练习文件中包含若干系统文件、文本文件、声音文件位图文件等,文件名都以字母和数字表示)。
五、说教学设计
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5个环节:
1、新课导入(时间2分钟,老师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习的在WindowsXP资源管理器中所学到的知识,各小组在WindowsXP的资源管理器中,找到上节课中的photo。bmp这个文件,结果学生都了现上节课的文件夹中多出了许多不认识的文件,(教师课前准备的)最后学生找了半天才找到这个文件,都感觉到如果文件乱放的话,会感到查找起来很麻烦。(这样引导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如果纯粹地教学生操作文件和文件夹的方法显得比较机械而带有程序性,创设情景之后,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
2、在资源管理器中对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时间9分钟——老师演示、学生观察)
(1)文件夹建立及文件夹重命名。(采用鼠标右键,提示学生注意文件命名的规则)
(2)在D:盘建立一个名为“我的电子书包”的文件夹。(用菜单方法建立)
(3)用鼠标右键方法,建立歌曲、图库、网页等子文件夹。
(4)在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声音等文件保存到相应的文件夹中。
(5)了解几种常见文件的类型,对于系统文件重点讲解其作用。
3、学生上机操作——(时间30分钟——学生活动、老师辅导)
(1)练习实践
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方法打开资源管理器以及分别采用右键、菜单两种方法完成新建、重命名等操作。(对个别差生老师进行单独指导)
(2)发挥小组作用(每组同一任务)
由有点电脑动手能力的学生带头共同协作完成前面交代的操作任务:在网上找到一些图片、声音、网页等,分别保存到已建立的文件夹中。
(3)让学生上台演示其成果(充当小老师角色,选取两个小组的代表)
4、总结各小组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并作适当讲评(根据优劣评定等级),以此激励学生在学习中勤于动手动脑,充分发挥探索和创新精神。(时间2分钟)
5、课堂小结
总结文件夹的建立方法(两种),文件保存时应注意给文件取个合适的名字。
6、布置课后思考题:在学习了建立新的文件夹之后,如何使用资源管理器来把我们练习文件中的一些系统文件、文本文件及声音文件等进行归类,教师给予一定的暗示,下次课再让学生来总结自己的方法(时间2分钟)。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固体和液体”的第2课、本单元有5课。本课是在上节课认识了固体的性质之后继续对固体放到水里的现象展开研究。学好本课既能让学生了解固体在水里的沉浮、溶解现象。也能通过科学探究注重实证性来进行科学精神、科学品质培养。为下面更好学习科学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1、说教学内容。
本课主要是组织学生研究把固体放到水里后的现象、学生能用语言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乐意与同伴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并能运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去认识和描述观察到的某一固体在水里的一些现象、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语言交流能力。本课具体安排了四个方面内容:
(1)、把常见的固体放到水里、让学生知道固体在水里有的上浮、有的下沉。
(2)、把常见的固体放到水里、让学生认识到固体在水里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3)、把固体从水中分离的几种方法。
(4)、通过结晶分离盐制作彩色树枝的小实验、进一步理解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分离知识(这部分是拓展活动)。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型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并能够用文字、图表等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知道哪些固体放到水里可以沉或者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者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探究的乐趣。认识到科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要学会学科学、用科学、培养科学意识。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年级的学生对固体的沉浮有模糊的认识、对溶解和不溶解都不太了解、大部分学生基本都是根据生活经验去判断、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探究的起始阶段、所以再探究过程中要多加引导。
教学重点:浮沉、溶解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溶解的概念。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对固体在水中有的下沉、有的上浮、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能够描述固体的沉浮现象、但不能够正确描述出溶解现象、对把固体与水分离的现象、学生很少注意到、特别是蒸发分离、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做结晶分离实验学生会感兴趣、但是不能自觉地深究其中的科学道理。
2、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科学《标准》中提倡的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观察、动手实践的机会、把学生真正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经历“发现-肯定-否定-再否定—再发现”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不断修正的过程、建立物体的“沉浮于其自身的大小、轻重是无关的”这一科学概念。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儿童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又把比较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既能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态度、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A:提出问题——学生猜测——实验验证——结论(固体的沉浮现象)
B:教师实验——学生观察——学生描述——结论(固体的大小、轻重沉浮现象)
C:提出问题——学生预测——实验验证——结论(固体的溶解现象)
D:提出问题——研究方法——实践应用(固体与水的分离)
E:激发兴趣——介绍制作方法——课后思考(结晶分离实验)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水槽、烧杯、玻璃棒;油、糖水和清水分成三杯、干红枣、鲜葡萄、石块和干桂圆
固体材料:蜡烛、苹果、布条、铅笔、瓶盖、硬币、橡皮擦、海棉、面粉、盐、橡皮泥。
三、说学法。
主要是分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预测—观察—提问—思考)一系列的探究学习方式学习科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主要是从生活中入手、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固体、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这些固体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引出课题。
第二环节让学生预测以下带来的固体、哪些能上浮;哪些能下沉。学生分组讨论后把预测结果填写在预测表格栏中。预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通过这样的设计环节让学生对固体进行预测、使学生有明确的目的进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
第三环节是分组实验、对预测的结果进行实验验证。在实验前提出了实验注意的事项、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然后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学生实验过程中方法不局限、可以把所有的固体全部放入有水的水槽中、也可以逐个放入、学生观察、检验猜得对不对、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结果栏里。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学生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认识到固体在水里的沉浮现象;通过精心设计材料、抓住学生好奇这一特点让学生利用原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测、紧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使学生在探究与交流中认识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实验方法各种各样、有一起放、有一个一个放也有两三个一起放、有的观察、有的填写、学生人人参与探究活动之中、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最后把预测结果和实验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让学生明确科学的结论一定要从实验中得出。
第四环节是通过《驮盐的驴》寓言故事、让学生发现问题、除了固体放到水里有沉和浮的现象外、还有什么现象?了解溶解和不溶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和发现新的科学知识。然后让学生分组用面粉和盐同时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表格、在学生记录和汇报的过程中尽量引导清楚的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理解盐在水里的化了的现象就是溶解。此时结合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把固体从水中分离出来的的方法主要有蒸发、沉淀、过滤几种、“通过多媒体播放盐场制盐的蒸发”了解蒸发。通过观察学生之前已经做的“把面粉放到水里的实验”从中认识沉淀。通过多媒体播放洗米的过程了解“过滤”也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方法。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描述——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认识到固体在水里的溶解现象、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动眼观察、动口交流、使学生在探究与交流中认识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并能用科学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第五环节是让学生回去动手制作彩色树枝、通过结晶分离盐制作彩色树枝的小实验、进一步理解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和分离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能从能从板书中一目了然的了解到本堂课所了解的主要相关科学知识。
把固体放到水里
↓↑↙↘↗沉淀
沉浮溶解不溶解→过滤
↘蒸发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非常重要,大家生活在一起,要和睦相处,共同维护社区的环境、社区的秩序。教材首先通过44页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明白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而45页的图片,列举了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引导学生能够对社区生活中一些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进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让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46页的材料讲述了一个老爷爷与一个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小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能够在公共场所对一些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让学生学会反思自己日常的不文明行为,自觉加以纠正。
二、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懂得在公共场所遵守社会公德。
2.能够在公共场所中对一些人的不良表现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看图片、角色扮演、故事体验、动手来做等环节,让学生体会不文明行为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从而养成讲文明的良好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觉维护社区环境,遵守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三、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懂得在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
教学难点:自觉维护社区环境,遵守公共秩序,养成讲文明的良好习惯。
四、说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看图片、角色扮演、故事体验、动手来做等环节让学生来亲身体会社区中的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培养学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养成讲文明的良好习惯,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和睦相处、互帮互助,社区的维护靠大家。
五、说教学流程:
环节一:大家都来说一说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从课本中的图片入手,让对子讨论并汇报,说说这些行为好不好,并说说为什么。这些图片都是来自孩子们身边的环境,来源于我们的社区,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想探究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对这些行为做出判断。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能够很清楚地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文明的,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并且能够说出这些行为带给我们的将是怎样的后果,初步认识到在我们生活的社区中,大家的行为直接影响到我们生活环境的好坏。然后再出示一组数字,让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说话,使学生深入体会到不遵守公共秩序会有怎样惨痛的教训。
环节二:我们都来演一演
建设文明社区,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社区,当我们在社区中看到不文明的行为时要怎样做呢?为了让学生感同身受,我出示四个剧情“乱扔废弃物”、“午休时间打球”、“争抢健身设施”、“横穿马路”,让学生在组内进行角色表演,然后在班内展示。教学情景由学生自己表演,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表演能力。最后又将表演总结为了一首小儿歌,让学生通过读、悟,进一步加深了理解。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能够对别人的.不文明行为做出评价,还能尽我所能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自觉地维护社会环境,让身边的人和我们一起遵守公共秩序,做一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环节三:我们都来做一做
为了让教学更加深入学生的生活,我搜集了一组社区不文明行为的图片,学生结合47页插图观察、发表见解。然后说说在我生活的社区中,是否出现过我们刚才看过的不文明行为,以及还有哪些不文明的行为?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通过讨论,学生发现社区中还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的行为及现象。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文明的社区应该是什么样的,为了有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我们来共同制定“社区文明公约”,并展示给大家看,号召全社区的成员共同遵守“文明公约”,让我们的社区成为文明社区,让我们的城市成为全国文明城市!
六、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本课时,从不文明的行为入手,逐步引导学生发现文明,感受文明,结合实际让学生感受文明给我们社区带来的美。整堂课都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另外,我通过大量的图片资料,让学生感受到社区的美丽、温馨,让学生懂得社区的美丽需要我们来自觉维护,共同创造,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4
《走,我们植树去》是义务教育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它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展现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号召人们积极投入到绿化祖国的活动中去。
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班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很容易理解。但要让学生凭借简洁的语言文字来体会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是有一定困难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自学本课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保意识。其中目标3是重点更是难点。
课文中全诗可分三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先表明在什么季节,以什么样的心情去植树,然后发出“走我们一起去植树”的号召,点明题旨。第2至5自然段,写植树的意义和价值,指出植树的重要性。第6自然段,呼应开头。表明植树造林的决心。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是课文的重点。由于学生没有植树的生活经验,对课文中植树造林给给人类带来的好处难理解和体会,这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较好的实践新课标的理念,抓住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课前请学生亲近大自然,去郊区体会树木的给大家带来的`清新。在为学生创设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探求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我力争在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揭示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然后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个别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我着重对“音符、荒滩、沟渠”进行正音,诗歌的语言很简洁,句子很短,根据我以往的经验,课文中没有特别难读的句子。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选择各自喜欢的内容,美读课文,让学生通过选择性阅读,再次加深对课文了解。最后,我将预留几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渠、栽、版、乖”,我引导学生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的描仿,正确、规范地书写。最后,让学生当堂练字,教师巡视指导。抄写词语。
下面,就第二课时着重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 以“趣”导路,营造氛围
趣味是中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兴趣来学习课文,我精心设计了导入语“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少先队员去植树。”创设课文的情境,产生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情感也被调动起来。再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
二、 以“读“铺路,感悟语言
本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主要体会我们少先队员决心去植树,心情很高兴。先请学生自读一、二自然段,自行感悟到少先队员心情很高兴、决心很大。接着问“从哪儿看出少先队员去植树的决心很大?”(“走”单音词后面的停顿,“我们一起去植树”后面的感叹号)“哪些词句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欢声笑语)再引导想象少先队员在路上行走和植树时欢乐的情景。指导用欢快的语气读有关句子。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是课文的重点。现根据学生的实际经验,让学生说说植树有哪些好处?然后请学生朗读课文三、四、五自然段。根据回答问题,板书:“绿色工厂 增添新绿 绿色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词句,指导朗读。讲解光合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绿色的希望”指什么。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后的景象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哪些用处?指导读好第3、4、5节。
课后,我设想给学生预留一些和听、说、读、写有关的选择性作业。通过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地位作用与结构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本课是《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本节内容是上承《影响价格的因素》下接《多彩的消费》的部分,因此,在本单元内容中,起着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本节结构内容简析:本节课在结构上有两个目题:“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在第一个目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中要让学生清楚:一般性的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价格的变动对生活必须品与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是怎样的;在互为互补品与替代品的两种商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另外一种商品的影响是怎么样的。在对第二目“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的学习中,要让学生理解:价格变动对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具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阐明理解透价格变动的影响不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者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而且对于个人的生活、民族国家的发展也有着非常大的意义。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2 能力目标:(1)运用价格与供求的曲线图培养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2)运用嘉祥县20xx年---20xx年蒜薹价格的变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要求学生调动和运用有关价格的知识,与案例的有关信息建立正确的联系,理解和分析问题。(3)结合三鹿集团破产倒闭的案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例,提高学生对经济生活的认识,提高他们理解和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尤其是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了解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只有不断努力提高效率才能取得市场竞争的胜利。学习了这些理论,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依据课程标准以及我们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而“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既是本课的重点还是本课的难点,这里要讲清楚价格的变动究竟是怎么样来调节生产、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以及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的。
四、 教法
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本节课具体采用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在总体上是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要指导思想,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经济现象,参与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并提高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五、 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对于本课我认为依然要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是要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除了自主学习以外还要学会合作探究,
确定探究主题:①嘉祥县服务行业的价格变动状况及影响;
②嘉祥镇五千亩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及效益状况调查。
分组合作探究
得出探究结论
六、 课后作业的布置
对于作业的布置我认为既要体现本节课的知识点还要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特点,根据政治学科的特点我认为最好是出一个材料而有多个设问。
我为本节课出的作业是:汽车和汽油是互补商品,汽车价格的下降对汽油会有什么影响?请你举一互为替代品的两种商品的例子,并分析其中一中商品的价格上升,另外一中商品的需求量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滴水穿石的启示》,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苏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六课,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介绍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观,告诉人们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美好的理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本课实际,我设计了以下三维目标:
认知目标:
了解三个名人的故事,理解课文中寓意深刻的句子,理解“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的含义。
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用事实证明一个观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正反说明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组织学生研读三个事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刻理解课文,从而受到启发。
重点:
引导学生凭借课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以文化人。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讨论法和谈话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现有条件,我进行了如下课堂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通过选“火车头”,“开火车”读成语,培养集体荣誉感,通过通过谈理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品读感悟、理解内容
通过观看插图,质疑:为什么微不足道的水滴竟有这么大的力量能把石块滴穿。“水滴的力量虽小,但是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能把石头滴穿。其实我们人类社会也有许多像小水滴一样的人。”由此透过滴水穿石这种自然现象,联系到人类社会中,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学习。第三自然段以并列的方式介绍了古今中外三位名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获得成功的事例,这部分内容更适合学生自主性学习。我让学生通过找关键字词理解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三位名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并由此延伸到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
三、学以导行
学习一篇课文,不仅是了解课文内容,学会语言文字,关键是要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要有所启发,有所收获,要能内化成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剖析和反思,实现既定的情感目标。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我在板书设计上也力求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是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由于我本人不是文科专业毕业,对语文这门课程的了解有限,语文知识比较匮乏,教学中也难免出现诸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同仁能够多多指点。
最后,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公开教学的机会,感谢学校语文教研组对我的指导!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水乡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7单元中的一首诗歌,本单元以自然风光为主题,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水乡歌》全诗共三小节,分别描写水乡的水多、船多、歌多。每一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琅琅上口,以活泼清晰的语言,抓住水乡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勾勒出一幅幅流动的水乡风光图。诗歌每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歌咏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注意力不够稳定,不易持久,容易被一些新鲜奇异的东西所吸引,而孩子对于水乡也并不熟悉,依据孩子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和教材自身的特点,这一课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引领学生进入情境,运用闯关游戏、多种形式的朗读等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孩子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课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指导识字、写字和进行朗读、背诵训练,教学中应以读为主,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课文意境,重点抓好识字教学。根据《课标》要求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认读“荡”、“船”、“飘”、“装”。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通过朗读和想象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水乡美景,感受到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教学:流利朗读课文生字词。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采用多媒体教学,欣赏水乡美丽的风光, 引起学生共鸣, 感受到水乡人民的美好生活, 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流程
(一)、赏——创设情境 ,领略水乡情韵
(二)、品——进入课文意境,品味水乡魅力
(三)、思——创编赞歌,抒发对水乡的热爱
六、教学媒体的设计与意图
1、提供感性材料,激发学习兴趣
2、增加课堂容量,提高学习效率
3、再现课文情景,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七、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文内容相整合,利用多媒体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视频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使学生整节课都兴致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课上,孩子们的小脸都充盈着惊奇和喜悦,使得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在一起,可以促进课堂教学优化发展。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浓浓亲情,动人心弦。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因为有了他的存在,生活才具有了诗性的光辉,生命才具有了永恒的动力。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可是,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远不止于此。这篇散文中,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作者以风筝为描述对象,借风筝抒怀、述志,风筝是情绪消长的线索,也是复杂思想感情的凝聚载体。诗篇以凝练的语言,炽烈的感情,表现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浓郁的诗情、诗境,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二)学情
《风筝》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刚进初中的十一二岁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我班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学习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
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探讨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二)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浓浓亲情的体验上;将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三)课时安排及目标内容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加上农村学生基础差的特点,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满天的风筝>进行对比阅读。这里我重点说明第二课时。
三、说教学方法
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文章,由于他们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一定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通过朗读来感知文本;以圈画重要词句并赏析品读来落实重点,理解主题;通过自主质疑、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同时借助于录音机、图片以及其它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在教学中体现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及策略
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初步感知
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在阳春三月放飞风筝的情景,并配以教师一段声情并茂的导入词:岁月的书签一页页翻过,我们的年龄虽早已离开了童年的范围,但那些关于童年的零零碎碎,总会在空闲时候,或睡梦中,一幕幕重现脑海,即便霎那的遐思,也每每咀嚼出甜蜜,快乐。风筝给单纯的童年带来了别样的快乐,这快乐化成一段长久记忆铭刻于我们的脑海中,同时也铭刻于鲁迅的心中……
好的导入犹如唱戏前的开台锣鼓一样未开台先叫座,自然就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与文本对话落实重难点
轻松的心情利于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朗读全文,既积累了词语,又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我让四名学生美美的来读课文,利用古筝曲《高山流水》做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让学生边听边思考:1全文回忆了一件什么事?你读了有哪些感受?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思考题:
1、哪些地方体现了小兄弟对做风筝的痴迷?学生通过朗读、勾画找出相应词句,从而将课文的学习落实到语言层面。
2、“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哪件事?具体是怎样的?
这一段“精神的虐杀”的文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两个呼之欲出的人物。“我”的盛怒和蛮横。小兄弟的惊惶与瑟缩,两种心境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因而抓住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即兴表演这一情节,把自主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搭建一个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舞台,解放其思想和个性,改变以接受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学中乐”,在“乐中学”。同时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到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希望小兄弟有出息,是恨铁不成钢的手足亲情。从而突破文章的教学重点。
3、我当时为何要这样?现在想来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与悲哀”?
对这一教学难点在学生阅读全文,划找相应词句后,组织学生首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进行赏析和朗读,然后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悲哀”之情。
4、“我”讨弟弟的宽恕,弟弟全然忘记了,这说明了什么?
(三)与作者对话感悟主旨
读了本文之后让学生谈谈:“此时如果鲁迅先生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你有错就改,严于自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可能会说其实你对小弟非常关心爱护,非常希望他能专心读书;也可能会说不要再责怪自已了,那不是你的错,而是社会造成的等等。通过想象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他们对主题的理解。
最后教师加以总结:《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叙写了一段人间真情,它似一曲温馨的歌谣,让我们沉浸于自然、和谐、水乳的交融的诗情画意中。最后,在学生欣赏山东潍坊风筝节的喜悦氛围中结束全文。
好的板书不仅起着举纲张目的作用,还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的板书是一只展翅飞翔状的风筝,风筝上压着鲜红的“精神虐杀”,一边是“我”不许弟弟放风筝,一边是弟弟的痴迷风筝,这承载着童年梦幻的风筝展现了浓浓的亲情,而且板书简洁明了,形象地体现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神奇的石头》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课本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大自然的赠礼”中课题一的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审美的眼光重新审视、欣赏身边常见的小石头,感受他们的质朴、自然之美和形态之美。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由浅至深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大胆表现,发展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在教学时则围绕着石头的自然美,对于石头的想象、石头的传说和对石头的创作等进行展开。因此,本课的教学主要是在石头上的添画创作。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赏心悦析身边平凡的石头,了解石头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利用石头的不同形状、质地、颜色等特征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艺术活动,感受石头的神奇、质朴、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不同的石头,体会石头的神奇、自然之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石头的形状、质地、颜色等特征进行再创造,使平凡的石头变为艺术品。
教学用具:一些小石头,水粉颜料等。
二、说学情
本课内容主要针对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四年级学生进行教学。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镇小学,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蓝天白云、山川河流、红花绿叶等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为农村的孩子发现美、欣赏美,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小路、河流、大山中的石头随处可见。而小孩子们天性喜欢玩耍,漂亮奇怪的石头形象亦是他们的玩具。
三、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神奇的石头画是培养学生对于自然的想象能力、发现能力,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作品。所以,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是先要启发学生想象。在课堂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学生看各种千奇百怪的石头照片,照片中的石头具有明显的特性,学生进行想象没有多大的困难。初尝想象乐趣的学生这时一定会对着自己的石头进行联想,进行讨论,进行探究,课的进行也就顺理成章了。
美术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最忌讳学生作业只有一种模式,一种风格。解决好想象的问题后,就要解决好如何绘画的问题。在课堂中,我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思考创作,从构图、涂色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
2、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本课中要做到使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学习观察、体验、探究、发展的一个过程。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始终保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我,则是一个引导者。使学生的创造力在不知不觉中被挖掘、被激发。
作为现代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教学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如:课的开始以歌曲《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为导入,歌声委婉悠长极富感染力,点题和导入一箭双雕,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想象空间。“石头是神奇的,到底多神奇?”我这样问。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播放出神奇的石头图片使得这个悬念瞬息即破。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板书课题)
播放歌曲《有一个美丽的传说》,问:从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生:精美的石头会唱歌。我的预设是:学生能注意到这句话,因为对石头本来就充满着好奇,本来就是自己喜爱的物品,会唱歌的石头则能深深地吸引着他们,让他们由好奇进而想象。接下来的教学就变得顺理成章,荧屏出示五张图片,用以说明神奇的石头会唱歌。
世界上最大的石头:座落在澳大利亚的艾尔斯石,纯天然的,高出地面348米,长3000米,因为它的大而闻名于世。
利智复活岛石像:特大的石头,奇怪的人物,是神秘的石头。
古埃及金字塔:石头建筑,规模宏大、数量之多被世人惊叹为奇迹。
海南三亚鹿回头:我省本土雕塑家林毓豪的雕塑作品。具有海南特色,黎族风情传说色彩的雕刻。
海南南天一柱:座落在我国三亚著名的天涯海角,一块最南端的名石。
石头,自然界中最为普通的东西,在人们的创造和想象中,却散发出神奇的色彩。今天我们就来体验神奇的石头。
2、探究学习,了解石头。
荧屏出示几张图片,让学生比较、观察、合作、探究,说说喜欢那一块?
通过这个环节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一石一木都有美,一山一水都有情。”“美源于发现,更源于创造。”
(1)了解石头,初选石头(板书)
图片欣赏的优点是选材容易,可以选取很多典型的例子,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艺术实践必须建立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上,亲身体验是艺术实践的重要环节。了解石头就是从玩石头和鉴赏石头开始的。
师:老师带了很多石头,仔细观察,哪些石头你认为比较好看?
学生选石头。
选择自己喜欢的石头,从带有玩耍性质的辨别中开始接触石头,并加以自己的理由,这也是进行艺术创造的前提。
(2)观察石头,展开想象。(板书)
老师讲一个旅游趣事。今年,老师到广西参观一个溶洞,导游指着一块块大石头,说这是一只老虎,那是一位放牛娃……老师对这些石头赞叹不已。同学们也来说说,自己手里面的这些石头都像些什么?
生:葡萄、蘑菇……
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教师从旁引导。
师: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让石头更加形象?
生:画、雕刻……
师:今天我们就用画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石头,使它们更加形象化。
看到石头,我们展开了想象,这是创作的源泉。
(3)教师引导,学生创作
引导学生以手里的石头为基础,展开想象,然后创作。
3、训练技能、拓展延伸
1)欣赏、讨论、探究(板书)
教师提供一组图片,拓展学生的创作思路。让学生进行欣赏、讨论、探究。
2)作业
利用手上的石头想象创作一副神奇的石头画。
3)评价——个性展现
(1)教师将学生作品用数码相机拍摄下来,输入电脑。
(2)展示。学生介绍自己作品的创意。
(3)教师小结。
(4)延伸——知识拓展
关于石头的话题有许多,它的瑰伟、它的坚定、它无言的奉献,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可体悟,生活是美好的,泰山之高,非一石之积,高山需要千千万万的一枚枚石头,才能巍巍壮丽。同学们,假如你是一颗小石头,你想做怎样的石头呢?课后写写自己想说的话,在下节课交流。下节课我们将学习“课题二《藏在石头里的画》”
五、说板书设计
神奇的石头画
选石头
外形 色彩
说课稿 篇10
说设计意图:
彩虹在每个人的童年都化为了一个个美好的记忆,而彩虹的尽头为孩子们展开了一段獾与狐狸共同寻宝的经历,两只小动物在奔向彩虹尽头,那充满期待和幻想的历程中,耳闻目睹了不同的“我的宝贝”,绘本借助两只小动物最终的发现,向孩子们传递着“我的宝贝”的信息。
“寻宝”的活动,在彩虹路的吸引下,肯定能充分带动大班孩子的阅读兴趣,让孩子们追随獾和狐狸一起享受寻宝之旅,让他们在期待与追寻中,凭借细致的观察,凭借用心的感悟,得到意外的收获。
说活动目标语重难点:
这个活动借助自主阅读使幼儿自己发现故事其他三个重要的角色,松鼠、鸭妈妈与兔爷爷,引导幼儿发现前两者的宝贝是什么?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再通过集体阅读、结合重点画面的交流,大胆猜测动物间的对话,来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这两个重点目标的解决,伴随难点——由兔爷爷的宝贝引申的对“宝贝”含义的`理解,这个难点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同时也要给孩子一个充足的时间。
说活动准备:
1、 绘本图书人手一册,教师自制ppt,
——p9、p13、p16三个灵活链接画面;
——两只小动物站着、走着、跑着、趴着、爬着、跳着的动态对比画面。
2、有自主阅读经验,初步了解身边的人的“宝贝”是什么。
说活动策略与过程:
一、封面定位(认识主角、封面导读)——经验导入
1、獾与狐狸的关系,引导幼儿在观察中发现与表达。
2、利用幼儿调查,经验交流对宝贝的理解。
3、过渡导入:獾和狐狸要去彩虹的尽头找宝贝,他们会找到宝贝吗?会找到什么宝贝呢?激发幼儿到书里去发现。
二、自主阅读(问题阅读、交流阅读)——优势利用
1、 引导幼儿自主发现獾和狐狸在寻宝路上碰到了谁?他们的宝贝是谁?
2、 引导幼儿重点阅读兔爷爷的宝贝,利用会识字的幼儿优势导入或录音验证,解决幼儿疑惑与阅读难点。
三、集体阅读(重点阅读、对比阅读)——配音激发
1、 引导幼儿观察重点画面p9、p13、p16,猜测动物间的对话,并鼓励幼儿进行配音表演。
2、 借助对比阅读,进一步了解獾和狐狸两位朋友始终在一起站着、走着、跑着、趴着、爬着、跳着……形影不离,从而理解獾和狐狸找到的宝贝就是“朋友”。
3、 播放课件,引导幼儿为故事配音。
4、 说说自己的“宝贝”。
四、延伸活动:
在“幸福拍手歌”的音乐背景下,与好朋友在一起享受快乐,事实上这就是绘本p23页的情境再现,快乐不言而喻!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