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4-30 19:15:2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合集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实用的说课稿合集六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习作:同学们在上节课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都作了简单的自我介绍。本节课让学生能够更加完整的向别人介绍自己。可以说说自己的性格、爱好,也可以说说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总之,要抓住自己的特点来说,要说真话,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自己。

  二、设计意图

  作文应该引导孩子用我手写我心。对于刚开始习作的小学生来说,不宜过多束缚,只需最基本的要求即可。应该给孩子的心灵以广阔的自由呼吸的空间,在习作中放飞他们灵动的心,让他们袒露真诚,说真话,抒真情,恢复语言的活力,做到人文合一。 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所以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习作的自信心,让我们的学生爱上习作,学会习作。

  三、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拓展思路,使每个学生有的写,乐于表达,并掌握自我介绍的方法及技巧。

  2、使学生知道抓住特点,用事例、不拘形式地介绍自己,要说真话,吐真情,能巧妙地介绍自己的姓名及相关特点。

  3、引导学生懂得作文要表达自己的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就是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中想说的话。

  四、教学安排

  1. 创设情境,激发欲望 把学生带入一个快乐的情境中,欣赏情境,通过招聘启事来引出自我介绍。进而了解自我介绍的具体内容。

  2. 简介自己的基本情况。

  3. 用简短、清楚的语言把自己的姓名、年龄、在哪里上学写出来。

  4. 描写自己的外貌特点。从老师的外貌,猜我是谁,同学的外貌引到自己 的外貌。

  5. 介绍自己的性格、爱好或特长,优点或缺点。 让学生按照提示,从给出的十个句子中任选一个,试写片段。给了学生一定的自由选择性。把他们最想写的,最有内容可写得,写出来,教师适时的指导。

  6. 结尾时可以来个画龙点睛,写一两句精彩的语言来总结自己。

  7. 回忆自我介绍的写作过程。

  8. 课后延伸,完善习作

  9. 师作小结:祝同学们都能成功应聘“快乐天使”。

  10.以《快乐星球》主题歌来结束本堂课的教学。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我对教材的理解和对本节课的设计: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随想。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圆的周长》。

  2、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并初步认识了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也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以及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周长的含义,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教学圆的周长可通过化曲为直的方法进行教学。并且知道圆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可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圆是曲线图形,是一种新出现的平面几何图形,这在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上又深了一层。特别是圆周率这个概念也较为抽象,探索圆周率的含义以及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是教学难点,学生不易理解。

  4、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结构特点的分析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知道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理解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对圆周长的测量和计算公式的探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

  (3)初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想方法。

  5、教学重难点:

  为了使学生比较顺利的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索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6、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型圆,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形,线、直尺等。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发和学法:

  (一)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知识水平,多借助实物演示,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独立探讨知识形成过程。

  (二)本节课主要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究,积极参与猜想。讨论。验证,在合作与交流中分析,推理从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

  (三)本节课围绕教学重难点运用了多媒体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愿意合作交流,探究知识的意识。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创设情境,引出问题;自主探索,建立模型;解释运用,深化知识;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激发兴趣。2、认识圆的周长。3、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

  1、激发兴趣。“形象思维比抽象思维更广泛”,根据本节知识认识新概念抽象的特点,在引入新课时我利用多媒体显示小灰驴和小花驴赛跑激趣引入,揭示课题。通过创设一个问题情景,让学生不仅复习到正方形周长的含义,同时,进行知识迁移,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

  2、认识圆的周长。让学生拿出圆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说一说圆周长指的是那部分?通过图画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圆的周长”。心理学实验证明,“理解的知识才能牢固掌握,理解的标志是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让学生观察围成圆的线是一条什么线,这条曲线的长就是圆的什么。通过这个问题揭示圆周长概念。

  3、讨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在揭示了圆周长概念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测量圆形物品,并汇报结果,再说说自己测量的方法。线绕法、滚动法量出圆的周长,教师指导操作要点。这就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化难为易,便于学生的理解。

  师甩动系着绳的瓶盖,形成一个圆,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很明显用刚才的线绕法、滚动法都无法测量,产生矛盾,从而使学生产生去探讨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这就引起了认知的冲突,也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建立模型。

  这部分分为四个环节:1、猜测。2、探讨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3、介绍圆周率的知识及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4、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1、猜测。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关,观察这些圆,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呢?帮助学生掌握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主动探究和实践精神得到培养。

  2、探讨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突破了“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这一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分组做实验,拿出自己准备的学具圆,分别量出它们的周长、直径,并把数据填入书中表格中。通过测量,汇报。学生观察数据,通过对比发现:每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最后师生共同概括。从而得出,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关系,突破了本节的难点。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讨,并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参与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享受了成功的愉悦。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介绍圆周率的知识及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贡献。

  先介绍表示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称它为圆周率。用式子表示:圆的周长÷直径=圆周率(π)板书。再介绍π的读写法。最后结合画像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阔学生的认识视野,增强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同时指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小数,小学阶段取它的近似值为3.14。

  4、圆周长公式的推导

  引导讨论: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推导圆周长公式 C=πd 、C=2πr,通过思考、探索、分析、发现并总结规律,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三)解释运用,深化知识。

  这一程序我主要从基础练习、综合练习、开放练习及解决课始问题等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促进了学生从不同角度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在小结中,不仅关注了本课的知识重点,更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有效的激励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随想

  本节课设计以我校的教研主题为导向,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让学生切实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学习是有价值的。按照“带领学生走向知识”的理念,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经历知识生成的过程,引出学生数学思考,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深刻起来。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依”,这一单元向我们展示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爱情、亲情、友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歌、民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这篇课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是上节课的延伸,更是本单元主题展示。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今天我说第二课时,这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月色的美与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爱。 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3、 体会把握民歌、民谣的内蕴美。借助民歌民谣,插图,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课文内涵。迁移延伸,搜集民歌民谣,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

  (三)说重点、难点

  这课时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

  这课时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突破:

  1、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童年夏夜的美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之情。

  3、以读促悟,加强朗读训练,在满怀深情的朗读中受到感染,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三、说教学步骤

  根据本课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了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设计:

  教学思路: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 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在学生细读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回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

  [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开始展示的场景)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母爱与童心”的感悟。]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拔学生品读。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这一部分的2、3两个模块中的师生互动生成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力求充分体现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建构,在个性化阅读中主动感悟,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的阅读教学理念。]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2、通过小博士提问,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谣。

  3、通过小博士挑战,出示实践性、延伸性阅读练习:继续体会文章意境美,继续收集家乡民歌童谣。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板书设计

  19 月光启蒙

  母亲 我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我认为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回环交融,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课件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说课稿 篇4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规范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同学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议让同学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实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战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这一课要使同学认识热传导的特点,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必需由同学自身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

  在《科学课程规范》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同学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同学认识热传导现象,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同学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同学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同学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热”教学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指导同学认识热传导现象。同学学习后,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同学认识热传导的特点和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送时,只能凭皮肤的触觉感知,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同学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实验只有做胜利了,才干使同学认识热传导的特征。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热传导实验的设计与控制。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同学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同学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同学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科学课程规范》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同学“提出问题→猜测→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同学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根据本课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同学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说课稿了以下三个环节:。具体论述如下:

  (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同学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同学猜测用手触摸不锈钢杯时有什么感觉,接着启发同学对猜测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将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同学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同学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需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以同学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其次,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只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干进行,只有对感性资料综合、笼统、概括,才干揭示事物的实质特征和规律。所以这局部就是通过指导同学从观察入手,亲自实验操作,经过分析考虑,了解客观实际,使同学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为抓重点,破难点,面向全体同学,这一局部布置了两个实验。将演示实验与同学实验相结合,通过做实验教给同学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认识事物。

  第一步:指导同学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送。

  这个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同学定向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该难点。首先,教师请同学们猜测:假如将一根铝丝固定在方座支架上,再将三根火柴抹少许凡士林,并依次粘在铝丝上,接着用酒精灯加热铝丝的一端,那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待同学猜测后,需要实验来验证时,教师提醒同学操作注意事项,并请同学演示实验。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同学发现: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送,并且是从温度较高的局部传到温度较低的局部,在此基础上告诉同学这种传送热的方式称为热传导。接着,教师引导同学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步:指导同学认识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

  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引导同学开展自主性探究式学习。首先,老师请同学们猜测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相同吗?接着请同学利用桌上的实验资料制定各自的实验计划,并进行汇总,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同学设计实验的能力,激发了同学的研究兴趣。待同学选出一种简便的实验方法后,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放手请同学用现有的资料充沛实验,大胆操作,目的是引导同学自身探索、自身获取知识从而享受胜利的喜悦。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同学得出结论: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

  在整个研究活动中,同学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在教师和时引导下,同学自身探索实践中得到了解决,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教师始终作为同学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亲身介入同学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对同学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突发情况和时修改调整,有效地推动同学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既体现了同学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探究的主导,又使同学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加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形成尊重科学知识、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启发同学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热传导的性能。接着再联系教学开始时所观察的不锈钢杯传热的事实,尝试让同学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不锈钢杯进行改进。最后,对同学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了巩固和扩展同学的知识,提高同学的兴趣,在本课最后几分钟还布置了一道考虑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已有概念,同时培养同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为本课说课稿的三个环节。

  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同学充沛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测→实验证呀→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同学谈话、填写实验报告单等多种方法,通过同学的自评和互评,了解同学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和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同学的学习和发展,做同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为集中同学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本课我设计的是图文式板书。图增强了直观性,文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能加深印象,巩固知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说课稿 篇5

  一、 新课标下新教材的特点。

  苏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语文实验教科书》是严格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要求编写的,准确反映了新标准的精神和思想。并且构建了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选入的课文更是注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既突出高雅的进步的精品文化,又注意选入文质兼美的通俗作品。而且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为本,所有编辑设计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完成学习过程,探索学习方法,留足空间,增加弹性,为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创设必要的条件。

  二、 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他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多年驻节在黄河流域所亲密接触的夏。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该文被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该单元前三课分别是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欣赏到了散文优美、精辟的语言,了解了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和写景的层次以及景物描写中的感情。第四课同样是美文,但语言的风格同文章描述的季节一样更加个性和张扬,更加有热烈的时代气息。

  2、结合初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大部分的学生很少读到写夏季的文章,崭新的内容、明快节奏、多彩的画面更加容易接受和领会。

  3、是继第一单元“亲近文学”、第二单元“金色年华”、第三单元“民俗风情”之后的对学生阅读和欣赏美文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 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初中学生在对苏教版新教材的学习中,已经逐步习惯了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且表现欲和竞争精神很强,尤其是在朗读美文这一方面相当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主要以如何有感情地朗读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挖掘。

  四、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3.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体会它的作用。4.体味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五、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朗读,整体把握,深入体会,学以致用”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语言的魅力,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羽翼,在美文中畅游、领悟、快乐。运用点评法正确引导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会,最终领悟到作者赞美夏的真正目的。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声音加画面导入,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清结构、朗读竞赛、品读美点、鉴赏美点、讨论、质疑、积累佳句、仿写句子等方式使学生在郎读中领会、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探讨、在朗读中积累。

  六、 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

  1.听一听,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声音。(播放音效文件)

  (夏季)

  2.看一看,这是属于哪个季节的画面。(播放相应图片) (夏季)

  3.你喜不喜欢夏季呢?为什么?

  4.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一看梁先生喜不喜欢夏。

  (二).诵读

  1.范读课文。

  听读要求:作者梁衡喜欢夏天吗?为什么?(从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喜欢。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夏季。

  2.读准字音: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文章,划出不会读的字词和不懂的、有疑问的语句,并进行认真的思考,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与就近的同学讨论解决。(老师巡视、指导)

  芊芊(qiān qiān) 黛色(dài) 磅礴(páng bó) 匍匐(pú fú) 迸发(bèng) 澹澹(dàn dàn)

  3. 读出节奏:诵读文章时,读出轻重缓急,尤其是个别长句要注意停顿适当、轻重适中。

  范读1、2节,要求学生认真听范读,注意老师在朗读时对语调、语速的处理,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例句:好象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这里的“泛泡、冒气”“终于沸腾”都应该重读,但又不能是一样的重读,而应该是由轻到重,“沸腾”一词应达到重读的顶点,以充分体现夏天的热烈。

  小结:准确流畅、停顿恰当、轻重适中。

  4.读出感情:诵读文章时,要在脑海中想象画面,读出感情。

  指名读3、4、5节,评点朗读。(注意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几个方面评点。)评点学生要求示范朗读。

  品味情韵、咀嚼情感,抓住“赞美”。

  小结:朗读时的轻重缓急应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

  5.读清结构:作者为什么要大声赞美夏季呢?夏季有什么特点呢?

  在刚才朗读的过程中,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景美、人勤)这些画面突出了夏的什么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6.朗读竞赛:请男女生各选一段进行齐读,再次感受夏季的美。

  (三).品读美点

  1.学法指导:

  (1).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哪个句子最富有表现力?用笔圈划出来,说说它好在哪里。

  (2).你认为全文在结构和内容上有哪些美点?在品味的过程中,希望同学们能针对课文的内容、结构、语言等提出疑问。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更重要。

  2.学生分组活动:第一、二组完成第一个问题,第三、四组完成第二个问题,每个人只要讲出一点就行,可以相互交流。对美点的鉴赏最好写成优美的文字。

  3.教师巡回指导。适当点拨,组织学生讨论。

  4.学生自由发言,或鉴赏美点,或提出疑问。

  (传神的动词、富有表现力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比的作用、含义深刻的句子等。只要等谈出感受并言之成理,都应予以肯定。)

  (四).积累佳句:

  背诵比赛:

  (1).背出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2).男女生轮流接力比赛。

  (3).不能重复背诵,背的时候也要背出感情,5秒内接不上的一组为输家。

  (五).拓展

  仿写句子:仿照你最欣赏的一句,写出你最喜欢的季节和喜欢它的理由。

  (六).小结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次品味夏季之美。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海伦·凯勒》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语文教材里的一篇课文。文章主要选取了海伦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件事来写:如饥似渴地学习盲文;夜以继日地学习说话,从而成功地考上大学。作者通过对这两件事的详细描写,表现了海伦不屈不挠的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课文开头先介绍了海伦小时候因遭受疾病而夺去了她健康的人生,从此她便与这个有声有色的世界所隔绝,但小海伦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顽强地站了起来与残疾做着常人无法想像的斗争,终于以她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自己虽然身体残疾,但残而不废!她用自己奋斗的一生告诉世人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海伦成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她的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人们面对挫折与不幸,我们始终应该做一个强者,做一个永远“凌驾于命运之上的人”。

  二、 说教学目标: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篇幅比较长,内涵比较深。因为这一学段的孩子不读文上有了一定的速度,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为了强化他们自主识字的能力,我特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文中部分重点词句;

  3、 初步体会海伦.凯勒不屈不挠与命运作抗争的顽强精神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根!为了把这一根抓住,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识字、写字仍然是这一课的重点。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还仅只是十来岁的孩子,而且海伦的生活可以说与他们存在着两个世界距离。他们从未体验过盲、聋、哑的生活的滋味,是很难走近海伦的生活世界的。所以体会海伦.凯勒不屈不挠与命运作抗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还是这一课时的教学难点所在。

  四、说学情

  (一)学生对人物故事一类的文章一般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但往往也只喜欢知道故事大致情节,而忽略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经典的词语。

  (二)文学是用文字塑造形象的。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只是个十来岁的孩子,富有同情心和爱想像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唤醒孩子想像力,以使他们更好地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师要很好利用孩子这一特性,创设情境,让孩子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他人,更好地把自己与文本中的人物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这样才能有效地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心灵的共鸣,才能有效理解文本中人物的喜与悲,才能让他们把握好难点,努力突破学习难点,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情境教学法,抓住重点词句,唤起生活经验,走引导感悟。

  学法:自主、探究、朗读、感悟四结合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音乐敲击心灵

  音乐可以抒发人的情感。开课我以音乐烘托人物情感,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海伦双目失明,双儿失聪时的痛苦描写部分。这一情感的体会设计,海伦那痛苦的生活敲击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我抓住学生富有同情心的心里特点,把学生引入对课文的最后一段的理解,在朗读中他们知道海伦考上大学的喜讯,脸上露出了笑容。我抓住时机她的成就靠的是什么?引入新课的重点“不屈不挠”这个关键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新课的学习。让我们捧起书,一起去走近海伦.凯勒吧。

  (二)、抓住关键词、句,走进人物。

  小学生没有可供借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储备,对海伦“不幸”的命运,“艰难”的成长过程和“永远留在世人心中”的“奋斗精神”不容易产生共鸣,因此,让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走进海伦的内心世界,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为了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让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走进海伦的内心世界,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时,我准备采取“情境教学法”、“提纲挈领,自主学习法”、“读写结合训练法”来突破教学重难点。“情境教学法”能使课堂产生吸引学生的巨大魅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提纲挈领,自主学习法”,也是现代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课文第四小节中“她不分昼夜……摸出了血”集中体现了海伦的“不屈不挠”,课文语句凝练概括,要读出其中的蕴含,则需要创设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想象与读写的最佳氛围。

  (三)、唤醒经验引共鸣

  为了避免语文教学中条理分析的情况出现,我将课文3、5、8纳为一体进行教学,我提示学生靠着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海伦学会了“算术”,学会了写字,学会了说话,这是课文主要告诉我们的,我让孩子默读课文3、5、8节,思考:你还发现了海伦的什么?通过我的点拨指导,学生交流发现海伦内心充满了爱。正是因为内心有爱,她才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她才会把世界想像得那么美好,她才会将毕生的精力倾注在残疾人身上。也是心存爱,使得海伦写出了那么多感动世界的文字。随即摘选部分出自《冲出黑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内容,与文章主题相关,以丰富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巩固拓展作铺垫

  1、整体感知我采用给词复述课文的方法。

  2、对于海伦.凯勒的有关资料,孩子们知道的不是太多,尤其是安尼.沙利文老师,他们更是知之甚少,所以为了让孩子对海伦和沙利文两位人物了解的更多,以有效地拓展他们的知识面,让他们课外读一读海伦的书,象《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等都非常值得孩子们一读,通过学习课文,再读一读这些书籍,我想,对孩子心灵的触动一定会更大。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灵魂,是一节课的生命线。为了突出这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使本节课教学有一条明晰的流线,我特设计了如下板书:

  不分昼夜

  拼命摸读

  8、海伦.凯勒 如饥似渴 不屈不挠

  夜以继日

【实用的说课稿合集六篇】相关文章:

1.《钓鱼的启示》说课稿合集15篇

2.实用的赤壁赋说课稿四篇

3.实用的赤壁赋说课稿3篇

4.散步说课稿(合集15篇)

5.《水调歌头》说课稿(合集7篇)

6.实用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五篇

7.实用的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

8.实用的兰亭集序说课稿3篇

9.【实用】赤壁赋说课稿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