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1-05-02 13:37: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汇编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汇编10篇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教材使这样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汉语有区别,因此,读懂课文是教学的重点。

  通过以下几点来解决文章重点的。

  1、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学,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后,组织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不懂的问题。

  3、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进行课后阅读。

  在感悟语言上有三个层次:视觉美;韵律美;意境美。我相信班上学生的朗读能力,但也不排除所有同学的水平是一样的,在朗读上出现的层次性就很明显。我就从朗读直观上去感受语言的视觉美:利用小黑板,象诗歌一样抄写文中句段;再通过与白话文的改写比较,感受古典语言的韵律美;通过想象去体会古典语言的意境美。我想通过课文学习后让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化有一些个人的认识,或是喜爱上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再通过课外的兴趣阅读与习作实践,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后的印象。体会古典名著的写作语言特点:

  1、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使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2、将人的特点和猴的特点融为一体。

  从而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本节课上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黛玉很小的时候,母亲去世,父亲把它送到荣国府,与外祖母贾母一起生活。宝玉是黛玉二舅父的儿子,也是贾母的宝贝孙子。

  《红楼春趣》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节选自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七十回,题目为后人所加。课文讲述的是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曹雪芹用变化多端的手法,塑造了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教学中,简要介绍《红楼梦》、作者及写作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放风筝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其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在小组交流中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在交流中使学生懂得多读书、多思考、多借鉴。

  教学本篇课文,要求学生能大致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通过这几个方面对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

  1、学会课文中的“恰、屉”等9个生字,读准课文中难读的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重点语句,通过阅读、想象等策略,大致读懂课文,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品味本文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激发阅读《红楼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大致读懂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形象。抓住文中细节描写,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

  三、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对于《红楼梦》比较陌生,课文又是节选自原文,文中的很多语言艰涩难懂,甚至连读通都不容易;而且学生所掌握的《红楼梦》的背景知识和关于《红楼梦》的生活体验几乎为零,理解更为不易。因此,在教学中要致力于指导学生读通课文,通过课文中的相关描写了解课文描写的场景,感受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取代学生的阅读。”所以,本课时的教学,主要是学生的自读感悟和教师的引导并举,突出学生的自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感悟语言文字。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人物的形象,在感悟的同时,也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重点体会语言、肖像描写。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六、说教学流程:

  1、播放歌曲,激趣导入。

  播放《红楼梦》插曲,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交流并相继导入课题。导入课题后,为学生补充有关《红楼梦》、作者、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感受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提出阅读要求:自由读文,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通读顺,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自学生字新词(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课文中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出来。

  (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激发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3)重点做好学生对课文朗读情况的检查,指名多个学生合作读课文,通过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引导学生把句子读通,把课文读顺。

  (4)指导学生读好课文后,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圈画文中描写的人物,以及人物外貌、语言的句段,在旁边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为了解人物形象做好铺垫

  (5)交流资料,说说读对文中人物的了解。在交流中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文中人物的地位,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了解内容,感受人物。

  (1)为了让学生较快地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首先提出阅读要求: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本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鼓励学生带着问题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阅读要求的提出其实也是为了继续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的良好读书习惯。

  (3)在了解故事内容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知道本文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在概括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句段,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明确本文的产旨,感受他们放风筝的自由欢乐,感受贾宝玉等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4)在感受人物形象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然后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对哪个人物描写最多。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中心人物。引导学生从文中众多人物中挑选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例如,在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中心人物贾宝玉的交流中,结合整个放风筝的过程中,抓住对贾宝玉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看见美人风筝做得十分精致,心中欢喜;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便急得头上出汗,怕被嘲笑等,感受贾宝玉完全没有公子哥儿的架子,十分率直纯真。

  4、通过回顾全文,总结写法,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深入感受他们对自由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总结在阅读中借助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感受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

  5、在拓展延伸环节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中描写“凤辣子”的一个片段,感受作者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的妙笔生花,并仔细品味语言的精彩,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中国汉语言文学在表达形式上,在遣词造句上,在文字表面,在朗读感觉上所特有的魅力;引导学生感受读来朗朗上口的语言风格,感受明清小说“古白话文”特别的语言风味。受到没得熏陶和享受。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

  6、在布置作业环节,推荐学生从《红楼梦》中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阅读,读出《红楼梦》中悠久的历史,读出《红楼梦》中灿烂的文化,读出作者表现人物特点的独到之处。成功的将阅读的视野引向课外是必要的,课文的阅读仿佛是一扇大门,打开了大门,学生就可以从大门走出去,走向更广阔的阅读空间。而大门里的阅读给予学生的是“方法”──读懂人物方法。也正是这方法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让语文课堂最终回归到学生的课余生活中去。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根据学生课堂上自主阅读中对课文的了解和感悟体会逐步形成的。内容简单,概括性强,有助于学生通过板书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主旨。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爱心小学的赵秀华,今天由我完成说课任务。

  【教材分析】

  《梅花魂》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这篇课文生动感人,情真意切。它讲了一位旅居国外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表露了一位老人的中国心。

  全文采用回忆的写法,首先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忆几件具体的事情,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即:教“我”读唐诗宋词;对一幅墨梅图分外珍惜;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起来;离别前把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外孙女;船快开时,又递给外孙女绣着梅花的手帕。最后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

  【学情分析】

  1、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外祖父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思乡的情是一样的,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

  3、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年级学生应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所以识字不应成为教学的重点,在本课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对文章的理解及感悟上,要引导学生充分读书,用心体会,积累书中美好的语言,感受人物美好的情感。

  【设计理念】

  以教材为依托,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充分开展师生对话,在对话中交流,在对话中成长。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课文的内容,品词析句,体会“梅花魂”的含义和华侨眷恋祖国的情怀。

  3、拓展阅读思乡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梅花魂”的含义和华侨眷恋祖国的情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流程】

  本课时的教学分以下四个环节完成:

  第一环节:了解内容,初悟情感: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因此,让学生在学习完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围绕“想象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几件事?魂在课文里指什么?”来认真读课文,在充分阅读整体感知。

  第二环节:品读言语,体会情感:

  此环节重点抓住课文中围绕梅花来写得的三件事,展开学习,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学生汇报,教师点拨。重点读13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和通过梅花寄托的爱国之情,结合所学,举例说说中华民族有骨气的人,让学生产生赞扬并学习这种品格的动机和愿望,也是学生明白外祖父爱梅花即爱祖国的这种感情。从中领会课题“梅花魂”的含义。

  第三环节:激情结课,升华感情:

  为了使学生旁征博引,学以致用,课末以诵读《我的中国心》来激起情感的高潮,激发学生深刻领会外祖父的爱国情和思乡心。

  第四环节:读读写写,积淀情感:

  通过背诵思乡诗来再一次加深学生的感受。

  【说板书设计】

  板书将围绕梅花回忆的几件事一一列出,并在其中体现单元的训练重点,即首尾呼应,同时再现结构,清晰、明确。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草原》这一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上好这堂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我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我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说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

  (一)导读法。

  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

  ②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

  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

  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

  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我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我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我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我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教学过程】

  本课时教学,我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

  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

  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教后总结】

  本堂课,我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设计理念:

  《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主要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户人家中的九岁男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这篇文章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是学生学习文言文一块很好的敲门砖。根据新课标对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建议,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形式,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并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为此,围绕本单元“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性”的教育主题,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学情的把握,学生只有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才可体会杨氏子的巧言善辩,以及富有艺术性的言语表达。这跟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距离。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以情境为线,古文为珠,突出“趣”字,通过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角色体验、模拟表演等方法去融入古文;以“朗读”为轴,通过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情境对读等方式,引领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积累优美语言材料,用优秀的文化甘露浸润学生幼小的心灵。

  二、教法设计:

  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读。所以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如何才能读好,难点是因此才能好读。为此,我主要采取导读式教学法,该方法导语激趣——讲究激励性;初读寻疑——提倡自主性;再读释疑——倡导探究性;细读解析——主张创造性;精读入情——讲究情境性;美读品味——提倡鉴赏性;熟读成诵——主张积累性。这种方法的功能是既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能读书”,又能激励兴趣、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角色体验法、拓展迁移法也是本课教学中两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促进了“导读式教学法”的读,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学法指导:

  学习文言文基本的方法是读,最好的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学习方法是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诵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寻疑——释疑——解析——入情——品味——成诵的过程,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探究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教学全过程。

  四、教学流程:

  流程一、激趣导入,揭题释疑:课前设计谈话环节,旨在激发学生语言表达的兴趣,进而利用揭题导入的方法,激起学生对学习新课的好奇。

  流程二、初读古文,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的设计秉着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以读为主线,自主深入,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1、自由读,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2、示范读:考虑到文言文在停顿、重音、语气、等方面的特殊性,老师进行示范朗读,由此对学生的朗读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3、四人串读:领会、揣摩老师范时的停顿、重音、语气,学生合作串读全文,借此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这三次不同要求的读的训练,使学生读准了字音,读好了断句,读通了课文,逐步感受到文言文的朗读技巧,初步达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的朗读要求。

  流程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文言文教学的读懂,仅仅要求能够“疏通文意”,大致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所以这一环节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反馈交流时引导学生回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利用学法迁移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学生学有困难,还可以用文白对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流程四、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文中的对话,是课文的精华部分,这一环节的设计是立足于语言文字,将理解词句、读透内容、入情体验、感情朗读有机融合起来。主要安排了以下4个教学环节。

  1、体会杨氏子的“甚聪惠”:通过替换练习去感受“应声答曰”的机智。

  2、感受杨氏之子巧答之妙:对答一妙之所在即以对方的姓氏做文章,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答二妙之所在即“未闻”一词隐含的礼貌与委婉。

  3、迁移改文,拓展创新:变换姓氏,内化学生的语言表达。

  4、角色体验,背诵积累:对照古今文,分角色体验人物语言,达到熟读成诵。

  流程五、回归生活,学会交流: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基于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性,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中的杨氏之子,以他为榜样,学会在生活中与人交流。做一个有礼貌且有修养的孩子。

  五、教学反思:

  提到文言文教学,我们就会习惯性的迸出诸如“之、乎、者、也”之类的文字,枯燥之味也油然而生。但是,通过执教《杨氏之子》,让我深切的感受到文言文教学也同样需要艺术。从某种角度来讲,它似乎是在更大程度上去挑战我们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师教书,表面上是在教教材,实际上是通过教材咀嚼生活······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说教材内容】

  《桂花雨》这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七课,这篇课文题目给人以很多美好的遐想,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的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的桂花,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的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桂乐和桂花雨。

  【说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高、香飘十里”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合计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会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说教学重难点】

  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

  【说教法学法】

  1、直观教学法:

  由于对桂花的了解人们很陌生,带领学生亲自找到桂花树让学生对桂花的颜色、形状、味道进行直观了解和感受,拉近了学生和课文的距离,帮助理解重、难词句。

  2、朗读体会法:

  通过学生自读、指定读、听读、演读帮助体会桂花给人们带来的快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进行有效的语感培养。

  3、启发诱导法:

  通过激发语、教学媒体从兴趣出发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悟。

  4、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说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回忆你们的童年生活中,一定有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能给大家说说吗?

  是啊!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板书:7、桂花雨)

  上课一开始激发学生,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二、出示插图,听录音,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看《桂花雨》的插图,放录音朗读,让学生感知作者摇桂花的快乐,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

  三、朗读体会重点句段

  1、自由朗读(2~6)自然段,说说你理解了什么。把自己理解的内容给同桌交流。

  2、提问:

  哪个自然段给你留下的印象深?生回答:“第五自然段”接着出示大屏幕。

  ⑴指定学生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⑵在师的引导下说出作者从迫不及待到高兴,妈妈从沉着到赶紧这一情感的变化,从而进入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⑶让学生演读“摇桂花”这部分,感受作者的快乐。

  3、抓住重点句“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从事实上桂花的香气是一样的,甚至杭州的小山上桂花因为多,更是香气浓郁,这是我们用鼻子来分辨香气的,那妈妈是用什么来分辨的呢?其实妈妈是太喜欢院子里的桂花了,她是用感情来分辨的。同时引出:

  ⑴东西是自己的好。

  ⑵月是故乡明:

  更进一步体会到桂花做的食品(桂花茶……),此时桂花已充满她生活的全部空间,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多读、多背。)

  五、展示学生成果

  (背诵。)

  六、总结全文

  课文用生动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作者童年生活,内容丰富、感情真挚,文中蕴藏着浓郁的乡情,读了后很感人。希望你们能够根据这篇课文写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

  【教学板书】

  7、桂花雨

  香

  摇花落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詹天佑》是义务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清朝末年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事,反映了他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分四段,其中第二、三段是重点段,本课的表达方法是先概括介绍,后具体叙述。

  本单元训练重点是:认识过渡句与过渡段,理解它的意义;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领会课文中心思想。这是在第一单元借助中心句进行正确领会中心思想训练的基础上,对中心思想的把握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为第5单元的习作训练确定中心、合理想象、续写文章打下基础。准确地把握了课文之间的联系点,有利于充分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教学时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具体说来,本课着力于下面四方面的训练:一是训练语言。着眼于篇,抓住课文中重点语句和段落,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二是发展思维。如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层地叙述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理解课文中设计人字形线路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帮助詹天佑出主意,看看是否有别的办法,以训练思维的创造性。三是渗透德育。本篇课文思想品德教育内容鲜明,热爱祖国的思想、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些都是跨世纪人才所需要的,所以在教学中着意点拔,相机渗透,实现文与道的和谐统一。四是培养能力。

  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语文基础知识方面:会正确读写11个生字,理解藐视、阻挠等词语的意思。

  2.培养学生能力方面:能在认识过渡句、段的基础上,理清段落层次,知道先概括介绍,后具体叙述的表达方法。

  3.思想情感方面:感受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本课分三课时进行教学。

  第1课时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2课时,细读课文,推敲课文的词句。

  第3课时,总结课文,领会本文的写作特点,归纳学习方法和中心思想。

  下面,我着重说第2课时的教学:

  教学目标

  1.细读第三、第四两段,用推敲重点词句和画简图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扩句写段练习。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第3段的内容。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时领会中心思想。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以读代讲法。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练,而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唯有多读,才能理解,才会运用,才能潜移默化地将范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2.品析词句法。本课重在品析跟中心句关系密切的词句,所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紧扣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品析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写。通过词语的比较、句式的推敲、标点的品味、结构的解悟、情感的体会等等品赏评议,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品评之后的积累,就是消化了的吸收,避免了生吞活剥。

  学法: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课重点指导学生用推敲重点词句、画简图和朗读体会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以学生自学为主。努力使学生自觉地获取知识,掌握学法,使学生在自身的语言活动中提高阅读能力。学习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边批注,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幻灯出示口头填空题,回顾本课的中心句与全篇课文内容的关系。设计最近发展区,视学生学习需要复现已知的知识及学法,为新旧知识的迅速联系作准备。

  2.指明学习的目标及探索的方向,让学生从课后题着手,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到相应合理的定位。这样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这是语文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决条件。

  (二)细读课文,把握要点,知道课文是通过哪些具体内容来表达中心的。

  第三段按照工程进展的顺序讲了三层内容,即勘测线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线路,概括要点要准确,这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一大难点。因此,让学生多读多思,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归纳要点,提高概括能力。

  第一步,指导方法,打开思路。第4自然段,这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划出。然后用几个字概括。(板书:勘测线路)

  第二步,学生练习概括第5、6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在书上用铅笔写一写)教师反馈后板书: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三)品析词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表达中心的。引导学生紧扣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品析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部分教学我设计了三个训练点。

  第一个训练点:

  找出詹天佑在勘测线路时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

  1.训练目标

  体会詹天佑严谨的工作作风、科学的态度和爱国思想。

  2.训练过程

  ①读读划划,詹天佑在勘测线路遇到困难时他是怎么想、怎么说的?

  ②做检测题1:为什么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③读读议议,下面这句话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前一句写詹天佑的决心,后一句写修不好铁路的严重的后果,一正一反,中间用否则转折。在读读议议中,使学生体会到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际的勇气和战胜重重困难的动力,都源于他的一片精诚爱国之心。

  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训练设想

  学生从句式的推敲,情感的体验中能够领悟到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爱国思想。引导学生评价人物,从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行动着眼,授之以渔。

  第二个训练点:

  画出居庸关隧道、八达岭隧道和人字形线路的简笔画。

  1.训练目标

  ①理解詹天佑根据两地不同的地质条件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以缩短工期,表现出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智慧。

  ②抓典型、抓要点的写法,使文章精炼。

  2.训练过程

  ①划出写京张铁路在经过居庸关、八达岭、青龙岭时遇到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语句。

  ②画简图,同桌交流。

  边读边想象,把语言文字变成图画。(这样既达到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③在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的施工中,集中反映了詹天佑的()的精神。

  (1)爱国(2)负责(3)虚心(4)创造

  ④修筑铁路要开凿的隧道很多,为什么要重点写居庸关和八达岭两个隧道工程?

  ⑤詹天佑设计了人字形铁路,你帮他出主意,是否还有别的办法?

  第三个训练点:

  第4段的第二句:这件事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1.训练目标

  联系第二段、第三段,推敲体会这个句子的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

  2.训练过程

  ①快速默读第4段,思考课后第4题:课文第4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写了哪几个方面内容,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一边读一边想,理解藐视和回击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通过)这里可以换别的词吗?然后做检测题2。

  ③熟读课文第二段、第三段,划划,议议:帝国主义怎样藐视中国,这件事又怎样回击了帝国主义?

  3.训练设想

  掌握中心思想是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就必须抓住重点句、段来体会。本例设计把前后三段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话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比较、朗读和品味,理解藐视和回击,让学生懂得词语用得准确,能够牵动全文,使文章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从而准确地表达了中心思想,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有藐视,就有回击。修铁路如此,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是如此。所以这两个词语的教学不仅有助于对文章结构的理解,而且恰到好处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四)选读,让学生把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语句或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五)扩句写段练习:先让学生根据自己能力任选一题写,写后交流评议。

  1.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有的说____,有的说____,还有的说____。

  2.如果你站在詹天佑的铜像前,你想说些什么?请你以《我认识的詹天佑》为题写一段话。

  3.看课文插图写一段话。

  这样设计的根据:①读是吸收,写是运用,读写结合对于语言文字训练来说是至关重要的。②创造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提供思维的空间,启发创造想象,身临其境地谈感受,能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说教材】

  《凡卡》这篇小说由俄国著名作家契珂夫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珂夫在父亲的杂货店里,亲眼目睹了父亲对小学徒的虐待,十分同情小学徒的命运。

  《凡卡》这篇课文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命运,揭露了当时社会制度的黑暗。本文表达上的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作者的叙述、凡卡的信和凡卡的回忆三部分内容穿插起来,互相辉映。一是采用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本学期提出了两项阅读的新要求,一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通过前几组课文的学习,学生已有了一定基础,本组课文()应该进行较为综合的练习,而《凡卡》则是难得的例文。由于在第一课时中已经完成了初读感知、整体建构、略读“回忆”和学习生字的教学目标,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生活遭遇,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文章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凡卡》一文篇幅较长,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复杂,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必须突出重点和难点,本文内容很丰富,其中反映文章主旨的核心内容是凡卡写的信,而信中最能集中地反映凡卡生活悲惨和内心痛苦的是第8、10、15自然段,因此,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第八、十、十五自然段的理解感受凡卡生活的悲惨和内心的痛苦。

  本文的表达方法比较独特,学生初次接触,学生领悟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本文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领悟文章所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

  【说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情境教学法,直奔重点,引导感悟。

  学法: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学习法。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初设疑问:

  导入新课,从复习课文内容入手,回顾《凡卡》一文的写作特点,并在学生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追问:凡卡的生活悲惨在哪儿?凡卡的生活为什么这样悲惨?然后引导学生就以这两个大问题为统帅,进行探究、讨论和交流。由于课始有了目标,学习就有了方向,问题由学生自己提出来,探讨也就有了热情。

  (二)读信悟情,解答疑问:

  由于课文篇幅比较长,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复杂,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突出重点,因此我要求学生快速读信,找出内容最重要、感情最强烈的段落。接着直奔最重要的部分,指导学生精读第八自然段,采取自读和交流讨论的方式,弄清凡卡在哪些方面受到怎样的虐待,设身处地地体验凡卡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在此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接着让学生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10。第15自然段,并鼓励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大胆提问,通过讨论探究解决问题,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凡卡的不幸,养成边读边思、读中存疑的良好读书习惯。到此,学生解决了课始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然后解决第二个问题:凡卡的生活为什么这样悲惨呢?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及课外查阅到的资料谈谈,使学生认识到凡卡不幸的命运不是偶然的,而是黑暗的社会造成的必然结果。最后,让学生把信的全部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读到回忆处,停下来想一想凡卡的“快乐”生活,在学生有所感触的情况下,教师质疑:这篇小说一半写苦,一半写甜,这是不是有矛盾?引导学生讨论,领悟作者写凡卡回忆乡下生活的“快乐”,更衬托出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

  (三)再问再议,拓展练笔:

  小说最后写了凡卡寄信和做梦,暗示凡卡希望回到爷爷身边只能是一个甜蜜的梦而已。我要求学生自由读20、21两个自然段,提出问题与同学讨论。并重点讨论问题:凡卡写的这封信,他爷爷能收到吗?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引导学生联系“地址不详”,认识到他爷爷不能收到信。然后我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就算凡卡的爷爷能收到信,他能把凡卡带回去吗?在此基础上,播放最后一节课文录音,让学生领悟:对于凡卡来说,回到爷爷身边只能是一个甜蜜的梦而已。最后,让学生任选一题做课后扩展练习:

  1、课文在凡卡睡熟并做着甜蜜的梦的地方结束了。但梦总是要醒的,想象一下,凡卡睡醒以后,会发生什么事情。

  2、读了课文,你可能有很多话想对凡卡说。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这样,会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得到深化。

  【说板书和作业】

  板书:加上题目只有十个字,简明扼要地将凡卡现实生活的悲惨与回忆中生活的快乐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深入体会小说的思想感情和小说表达上的特点。

  作业: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情真意切。有描写人物外貌的,有描写景物的,也有抒发思想感情的。这些精彩的语句、段落都有积累的价值。因此,我让学生自主选择,把他们喜欢的词句抄写下来。另外,如果教学时间不够充裕的话,练笔也将作为作业留给学生。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一、教材浅释

  《城南旧事》的特点:每一章节表面上几乎都没有紧凑的情节,但在一个不过七、八岁的小女孩眼中看到的小世界,后面却是一个悲惨的大世界。整篇小说作者曾未逾越这个孩子有限的观察,她的天地几乎局限在五十年前北平城的城南一个四合院里。全文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语言特色鲜明。

  选编《窃读记》课文的原因是: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选编的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都紧密围绕着阅读。教材的安排上,目的是要引导学生把握住要内容,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在阅读中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从而激起阅读的兴趣,逐步养成阅读的习惯。

  本篇文章的特点:

  《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画台湾作家林海音小时候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对读书的热爱。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作者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此外,作者还善于用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

  二、明晰学情

  学生与这篇文本之间存在在一定的距离感,包括时间的距离和空间的距离,学生很难理解那时作者所处的年代特点以及她所生活的环境特色。这些都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去渗透的。这篇文章对于学生来说能读懂她的主要内容不难,难在领悟和模仿她借助语言文字的特殊表达方式所营造的情感及画面效果。这是学生需要提升的部分。另外,由于学生们大多数家庭的文化素养不高,家中没有较多的藏书,所以没有多少课外阅读量,语言积累和语言感受力相对就比较缺乏。所以通过这节课的共同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对读书或者某一本书产生阅读兴趣。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圈划描写心理活动、动作的语句,初步感受作者的写作特色,揣摩出人物思想情感变化,并能试着仿写句子。

  2.通过朗读、圈划和讨论等方法,体味窃读的滋味。

  重点:圈划并有感情的朗读窃读时心理、动作描写的语句,了解作者写法上自语式的独白等特点,从而体味窃读的滋味。

  难点:揣摩人物情感变化。

  四、教法运用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带问题细读、散读、默读、让学生感悟作者平实、自然、柔美的风格。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自主合作: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多元评价法: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师随机评价等方法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和自我思考的空间,达成读说等方面的增量。

  五、学法运用

  强调学生自己的感受。

  教材的编排也体现了这种理念,如课文练习的设计,强调学生自己的感受。如“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出了我如饥似渴地读书,抄写这样的句子,并说说感受”,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关注课标,会发现多处带有“自己”这个词的表述,例如:拓展自己的视野、有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通过自己的思考、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等。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心到、手到”,积极读书,抓住文中描写的细节重点。

  2.朗读法:指导学生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六、过程展现及涵盖的理念

  (一)导入

  教师出示《城南旧事》这本书,简单介绍作者的生平然后老师用排比的方式,诗意的介绍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比如:在这本书中有小英子眼中:街道上留下的骆驼队的身影,有她耳中四合院里传来的伙伴的嬉戏声,也有……。同时,课件随即播放作者书中描述的老北京的场景,包括街道,骆驼队,四合院,书店等。

  接着导入本文的学习,老师这样描述:今天,让我们一起跨越时空,走进其中的一篇《窃读记》,随小时候的林海音一起走进书店,去感受她的窃读滋味。

  导入设计的想法在于【语文学习要尊重作品本身,阅读的过程首先是一个还原的过程,所以有必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与作者及文中所提到的环境的距离】

  (二)进入课文的赏学

  赏学设计思路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知道写了什么?真切感受作者笔下窃读的场景。二是让学生了解文本是怎么写?也就是语言表达的特点。感受到作者窃读的复杂的情感体验。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同时也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启智于身边”中的一篇课外推荐阅读——《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起点,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为了达到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我选择了与课内阅读《瘸蝉》同一主题的课外阅读《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

  这是一篇富有哲理,引导人生,使人终身受益的文章。主要讲帝王娥的幼虫只有经过自己的努力,拼劲全力,破茧而出,它的翼翅在挤压中充血,帝王娥才能振翅高飞;靠怜悯之人把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机会,生出来的帝王娥便永远与飞翔绝缘。从而告诉读者:成长的过程需要经历艰难困苦的磨炼。

  二、教学目标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一些学习方法,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课特点及学生实际,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确定为:

  1、默读课文,能够概括主要内容。

  2、能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启示。

  3、在阅读实践中提高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吸收能力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中心问题的探究,能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谈启发,让“我们要做一只奋飞的帝王娥”植根于内心。

  四、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最佳途径,因而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问题探究以中心问题为主线,通过师生共同探究,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3、融情于境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启发学生,架起学生思想与现实的桥梁。

  五、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首先出示《鸟儿展翅翱翔图》,在学生双眼充满赞叹时,我会适时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是不是翱翔于天空的翅膀都是与生俱来的呢?从而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过渡:在学生概括完主要内容之后,为了突破本课重点体会文章内涵,我又设计了问题探究环节。

  (三)问题探究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光,相击而生灵光。”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大胆交流,为学生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

  首先我抓住了中心话题为什么说:没有谁能够施舍给帝王娥一双奋飞的翅膀?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的阅读探究,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各抒己见,一个拼尽全力、不畏困难、自强不息的帝王娥的形象就立体地站立在学生面前了。

  接着在对“鬼门关”的探讨中,通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解读,让学生自己领悟到:困难与挫折是具有双面性的,在懦弱者面前它是“鬼门关”,在勇敢者面前它却是“希望关”、“成功关”。

  当清晰、简明的板书呈现在黑板上时,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就显而易见了,本课的重点也就迎刃而解。在看板书时,我对学生进行了启发引导:黑黑的茧洞之中,还有成千上万只帝王蛾的幼虫,它们正面临着抉择,需要你的忠告,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为了进一步明确本文主题,我又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你想对成长中的所有生命说些什么?你想对生活中所有的呵护者说些什么?

  过渡:在学生深入思考、激烈交流之后认识到:成长中的困难与挫折需要自己独立面对,当身边的人向我们伸出呵护之手时,我们要学会拒绝后。

  接着,为了突破本课难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我又将学生带入了生活。

  (四)生活视角

  现实中,孩子们得到了过度的呵护,他们的抗挫折能力真的令人担忧。基于此种考虑,我选取了生活中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在学生交流中,我鼓励孩子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心声,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家长只能扫除一时的雪,却不能将我们一生中的雪扫尽。家长只能帮我们一时,却不能帮我们一世。人生的路只能靠我们自己来走!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从他人的生活走进自己的生活,直面过去,展望未来: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过?今后有何打算?

  过渡:同主题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且能让学生多角度,全面地体会文章内涵,因而我设计了阅读拓展环节

  (五)阅读拓展

  选取了儿童诗《如果爱,请放手》,在优美的音乐中,在动情地朗诵中,想象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为学生“自立自强”扬帆起航。

  (六)作业

  “让孩子与美文牵手,让阅读成为习惯”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努力追求的境界。在本节课结束时,我推荐给学生相关阅读《急于奉献的爱》,希望阅读能够真正走进孩子的生活,更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一只奋飞的帝王娥!

【五年级语文说课稿汇编10篇】相关文章:

1.《语文》说课稿

2.小学五年级语文《我喜欢》说课稿

3.新课标 五年级下册语文《牧童》说课稿

4.五年级下册语文《金色的鱼钩》说课稿

5.五年级语文下《梦想的力量》说课稿

6.五年级下册语文《舟过安仁》说课稿

7.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说课稿

8.语文荷花说课稿

9.语文《离骚》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