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04 16:46:5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8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从军行》是长春版语文第九册第十一板块中的第一课。这一课共有两首古诗:

  其一,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反映了戍边将士保卫边境,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具有昂扬的战斗精神,动人心魄,充满了爱国热情和乐观精神。诗的头两句写景,点出了战争的艰苦环境,景中含情。唐王朝与蕃贵族经常发生战争,由于战争残酷,青海湖上空阴云弥漫,大片大片浓厚的阴云,一直延伸到天边,高耸的雪山笼罩在乌云中,显得暗淡无光。一个“暗”字,以自然景物极力衬托战争的惨烈。远望前方玉门关,显得遥远而迷茫,那大漠间孤零零的城池变得更加孤单了。一个“孤”字说明环境的恶劣、孤立无援,为下文写将士们豪壮的精神面貌,作了有力铺垫。这两句诗,渲染了战争气氛,点出了凄凉艰苦的环境,表达了将士们戍边生活的孤寂与艰苦。

  诗的后两句转入直抒情怀,描绘了战士们英勇杀敌的精神面貌。将士们身经百战,黄沙把金甲都磨破了,可见战斗是多么艰苦激烈,把所有的战斗生活,都浓缩于七个字中,尽管如此,将士们的报国斗志丝毫不减。最后一句写出了将士们的豪壮誓言:不击败敌人,决不回还。

  其二,是一首描写边关将士军旅生活的七绝。此诗格调高昂激越,乐观向上。从描写上看,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

  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前军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这一切,在短短的四句诗里表现出来,王昌龄在构思和驱遣语言上的功夫,怎不令人叹服!

  说教学目标

  本课分两个课时进行,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通过对教材的分析,结合课后的练习题,同时针对五年级小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时,也就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2.了解诗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怀。理解边塞诗歌种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3.通过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边塞诗歌种诗人的怀乡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对比学习诗歌,了解不同作品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和诗歌特色。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充分运用尝试教学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同时运用“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诵诗句”这四个步骤来学习。

  2、学法

  分学习小组。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骁勇善战,猛打猛冲,屡立战功,频频荣升。同时,板书“从军”,同时们怎么理解“从军”(从学生熟知比较感兴趣的话趣人物入手,让学生能够迅速进入情景状态。同时引入学生思考)

  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我们从刚学过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知道:戚家军和其他抗倭**一起,终于解除了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从军行》板书:行。

  (自然过渡,使学生平滑过渡到正课学习,同时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为理解古诗中人物情怀做铺垫)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让说说对王昌龄有多少了解?引入课题。

  (这样设计能使学生初步的了解古诗的特点,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并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三、明诗意

  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让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2、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

  3、让学生看图读前两句,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

  4、让学生齐读后两句,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用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感受古诗内容并设置问题:“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体会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高年级的古诗教学重点在诗意的理解和诗境的感悟上。所以要充分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意、在看中感悟诗意、在思考中感悟诗意。)

  四、体会意境

  1、采用小组读、分男女生读、配乐朗读等诵读的方法体会诗的意境。

  2、品悟诗情

  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更好的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其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进而感悟诗人通过对戍边战士的战争生活的描写及对其杀敌报国壮志的歌颂。)

  五、拓展阅读

  1、幻灯片出示另外五首从军行

  生读这几首诗,根据自己喜好,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句意思,朗读古诗。

  2、课后的拓展与运用

  (设计目的是通过从画面到诗句的训练途径,培养学生阅读、联想、表达的综合能力。)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中班幼儿是好奇、好问、对事物好探究的时期,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建构式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现在是通讯高科技猛进时期,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口语表达能力,所以特选了这个课题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合作。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增强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通讯工具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的:

  1、培养幼儿对通讯工具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愿意和同伴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三、教学重点:

  培养幼儿与同伴亲密交流。

  四、说教法:

  针对本次教育活动的目的,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以看图、故事和游戏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环环紧扣,幼儿情绪高涨,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活动是有组织、有秩序适合整体发展的。

  五、说教学教程:

  1、以挂图和故事提出质疑引发幼儿想象。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利用挂图和故事,引导幼儿情境表演,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3、利用音乐游戏《打电话》让幼儿身临其境的体验打电话的神秘和快乐。

  4、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电话,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5、利用游戏《悄悄话》,增强幼儿与同伴亲密交流的愿望。

  6、总结性小结。

  本次活动整合了语言、音乐、美工等方面的知识,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让幼儿大胆交流,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快乐,真正做到师幼交融,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成功者。

说课稿 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以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从标题来看,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从内容看,学生学习了有价值的数学,教材在创设数学活动的主题与情境中,很自然的渗透人与自然,人与他人及人与自我等关系的价值。

  【教学目标】

  1. 通过事例体会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通过熟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通过估一估、摆一摆等活动对大数有具体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3. 培养学生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感受克服困难与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重点】感受大数,认识千,万。

  【难点】充分感知一千,一万有多大,理解单位之间的进位关系。

  【教具准备】课件 大正方体

  【教法】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在于兴趣。本课数正方体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听为主动探究,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力求借助这些手段节约时间,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学法】学生是主体,本节课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大数,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大数,培养动手能力,体验数感。

  【教学程序】 课标指出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缺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里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将数学活动置身于实施的生活背景之中,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现的机会。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置了如下四大环节。

  一) 联系生活,体验新知

  1.出示数幅图片,感知生活中的大数,激发学生了解探究大数的欲望。第⑴幅图片是全校集会的图片,可以让学生试着估一估大约有多少人。第(2)幅是东方电视塔,让学生读数,先比划一下一米有多长,四百多米也就是大约四百多小朋友小手伸直的长度。紧接着出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让学生读一读,相机渗透爱国情感。接下来出示万里长城和南京长江大桥的长度。让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大数。

  2.象这样生活中的大数还有那些?与同桌说一说。

  3.请同学汇报。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板书课题:生活中的大数。

  二) 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出示:由1000个正方体组成的大正方体,请同学们估一估,数一数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生经历数的过程,出现了100,600,1000的结果,先听学生汇报自己数的结果。不马上否定学生的结论。

  2、屏幕演示数的过程,先出示一列有10个,板书:一列是10个 。课件演示一层又由10列组成。板书:一层是10个10列 100个 演示:一个大正方体又由10层组成,带领学生一起数,100、200、3001000 让学生理解10个10是一千。

  3、认识万 一个这样的大正方体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生:1000个。二个呢?三个呢?(课件出示)九个呢?那么十个呢?生:一万。

  4、进一步理解千万的实际含义。

  1)我们的数学书大约有多少页?生:100页。10本这样的书约有多少页?生:1000页。实际操作一下,让学生比划一下一千页、一万页大约有多高。

  2)出示千人合唱团的图片,10个这样的千人合唱团共有多少人。生:一万。请学生闭眼想一想那个场面。说感受。生:壮观 热闹

  5、填写数位顺序表

  1)卡纸出示没填完的数位顺序表,我们以前学过哪些计数单位?生:个位,十位,百位。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认为第4位是什么位?第5位呢?生:万位。请学生填写完整。告诉学生万后面还有很多数位,以后再学习。

  3)体会相邻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如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他们的进率都是10。

  三) 应用新知,学以致用

  我们运用今天的新知来解决问题。

  1、数一数,说一说,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木块组成。(教材31页的说一说)

  1)请学生先独立数,试做,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数的?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2、红色涂出238个小方格。

  1)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小方格的排列规律。生:用红线围出来的一个大正方形里面有100个小正方形。

  2)涂出238个小方格。要求一眼就能看出来。

  3)作品展示。

  四) 回顾评价

  1.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2.关于大数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

  【布置作业】

  完成一课三练的17页。

  【设计意图】

  综观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让学生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突出了实物感知,动脑数数,动手操作等活动,通过适时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好奇、质疑、讨论、整理的学习情境中,认识了千万,建立了良好的数感。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字刻画出事物。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感知新知能力,板书简洁有效,学生印象深刻。增加了运用,尽量让学生去说数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积极有效的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说课稿 篇4

  课标分析:

  《有趣的名字》是广东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内容。是依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有好奇心,喜欢提问”标准中“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的要求而设课的。在本课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并掌握一定的方法。有一定的好奇心,乐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授课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大力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将自己的发现所得与同学交流,使全班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教学内容分析:

  《有趣的名字》是《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八课内容。本课以生活中的名字为题材,通过爸爸、妈妈为我起名字、生活中种各样的名字、我为小队起名学、起外号讨论等学习活动环节的设计,寓观察能力、探究能力、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生活常识教育、爱亲敬长教育等于儿童的生活现实之中,力求达成儿童热爱生活、学会生活、善于观察探究学习的目的。

  教学目标设定:

  根据《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生活中的问题的兴趣,热爱生活。

  课前,先让学生做好活动准备:1. 让学生回家向家长询问自己名字的由来,做一些简单的资料收集。2. 准备物品的卡片。3. 收集一些有趣的名字。课堂中,通过活动一:从我的名字说起,活动二:身边的“名字”,活动三:“趣味名字”小游戏,活动四:我们也要为自己的小队起“名字”,活动五:谈谈“名字”与“外号”等一系列的活动,来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设定:

  为了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把这课的教学重点设为:结合对名字的探讨,激发学生探讨生活中的问题的兴趣,热爱生活。教学中,通过了解自己名字的寓意,了解身边的“名字”,如:城市的地名(羊城)、大学校名(中山大学)、植物名(向日葵)、物品名(手表、闹钟、笔记本)物件的由来,趣味名字马拉松赛游戏,为自己的小队命名等活动,激发学生探讨生活中的问题的兴趣,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把教学难点设定为:对“起外号”的行为,谈谈自己的看法。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之间有给别人起外号的现象,有时当事人感到了不愉快了,而给别人起外号的同学还不以为然,不知道怎样的外号对别人带来了伤害。教学中,通过实话实说游戏,让知道自己有“外号”的同学站起来,给别人起过“外号”的同学也勇敢地站起来,再采访这些同学的亲身感受,然后说说“名字”与“外号”的区别,最后讨论:“起外号好不好”这一问题,说说自己的看法,先让学生分组展开辩论,老师适时给予引导。

说课稿 篇5

  各位考官,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隐私和隐私权》,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隐私和隐私权》是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框题。它包括隐私、隐私权的含义及内容两个模块的知识。本课在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人格尊严权及其他权利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学习,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理性地认识隐私和隐私权,学会尊重他人隐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教授对象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对隐私有一定的认识,但往往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尤其对隐私权缺乏一定了解。此外,学生隐私经常受到侵犯、学生经常侵犯他人隐私的事实也普遍存在。因此,正确认识个人隐私,从而保护个人隐私,对学生成长十分必要。

  三、说教学目标

  著名教育家杜威指出:“教学目标是一切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步养成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增强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归纳、集体讨论、案例分析,正确辨别侵犯个人隐私权的行为,提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理解隐私内涵和隐私权的内涵及其内容,能够依法保护隐私权。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隐私、隐私权的含义及内容。

  难点:保护隐私的必要性。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学生特点,本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问题导入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面主要采用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阅读讨论法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分为四个环节进行:

  (一)激趣导入

  首先是导入新课环节。古希腊普罗塔尔曾说:“人的大脑不是一只装满水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会严格遵循这一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导地位,在课程开始之前设置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假如别人偷看了你的私人日记或公开了你的小秘密,这时候,你该怎么做?”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归纳导,入情入景地带领学生进入新课《隐私和隐私权》。(板书)

  (二)新课教学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我主要通过三个活动的形式来讲解新课。

  活动一: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利用幻灯片展示生活案例、图片,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谈谈他们对隐私的理解。在学生分享的基础上,老师适时进行点拨并带领学生归纳得出结论:隐私的含义(板书),即公民不愿为人所知,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它包括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领域等。这样的设计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将新课改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落到实处。

  活动二:根据幻灯片中“我们还有隐私吗?”的漫画和隐私调查数据,我会全班按6人分小组进行讨论,合作探究“如果隐私不受保护会怎样,保护隐私的好处”。在学生讨论的过程,我会进行个别指导,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小组分析讨论之后,请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最后我会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板书:保护个人隐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板书),并适时引导学生尊重他人隐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将理论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活动三:引导学生对课本四个案例进行材料阅读、讨论分析。

  通过对“明星隐私曝光”案例讨论引出隐私权的含义。

  通过对“住宅非法搜查”案例讨论引出公民的住宅权不受侵犯。

  通过对“小红不愿透露个人信息”案例讨论引出公民有权对个人信息保密。

  通过对“老师拆开或父母拆开信件”案例讨论引出公民有权对个人通信内容保密。这样可以把抽象的内容融合在案例中分析获取新知识,使理论性知识更加生动的呈现出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提升

  再次是巩固提升环节。我会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由学生来判断分析哪些行为侵犯了公民的隐私权?哪些行为是尊重隐私权?并说明其原因。这样既有利于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反馈,又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回顾和提升。

  (四)小结作业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我会带领学生结合板书一起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同时我会立足学以致用的理念,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任务: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分析:“当父母的关爱与自己的隐私权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他们该怎么办?”这样开放式的作业,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体会思想品德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兴趣。

  七、说板书设计

  我采用提纲式板书,线索清晰,重点突出,使学生对教材内容更容易理解。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介绍了水的组成,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又学习了一种新的物质——氢气,并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在课题之后还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水的组成揭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系统知识。

  本节内容是为今后学习元素的概念埋下伏笔,对正确书写化学符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

  ③了解氢气的性质。

  ④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及区别。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是本课题的重点;从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

  4.教具准备

  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小试管、投影仪。

  二、说教法

  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

  三、说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教师的活动,而且需要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方法有:

  1.探究学习

  学生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

  2.多种感官协同法

  化学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需要耳听、眼看、脑想、手写等结合起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应做好以下指导:指导正确使用教科书;指导学生正确听课。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学习情景

  在上课之初,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观看之后,学生意识到人们对水寄予的感情和人们对水的熟悉程度。水是地球上最普通、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不仅江河湖海中含有水,各种生物体内也都含有水。

  [投影]展示下列资料

  生物体内都含有水

  2、实验探究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曾被看作是一种元素。直到18世纪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才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

  [引导学生看课本P45资料(水的组成揭秘)]

  拉瓦锡让水蒸气通过一根烧红的枪管,得到了“易燃空气”,而我们通过电解水也能得到“易燃空气”,并可以揭开水的组成秘密。

  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在做实验之前,提醒学生注意:

  1.提示学生观察两电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有何差异。

  2.为了增强水的导电性,可加入少量硫酸或氢氧化钠。

  实验完毕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得出现象:

  ①通电后,两根电极上都出现气泡,即产生气体,气体都是无色的。

  ②一段时间后,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3、验证实验

  在得出上述现象后,紧接着问:

  两极上得到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呢? 在前一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如何验证氧气的方法,自然会想到用木条去检验。

  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试管1中的气体,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向学生提问试管1和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试管1中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②试管2中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火焰颜色呈淡蓝色。

  教师在学生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讲解试管2中产生的这种无色气体叫氢气,它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且火焰颜色呈淡蓝色,它就是拉瓦锡所谓的“易燃空气”。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共同得出以下结论:

  ①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②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简称负氢(父亲)

  4、讲解总结

  教师向学生提出: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电解水的实验过程中产生了氧气和氢气两种新物质,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那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个变化表示出来。

  这个反应的反应物为水(化学式H2O),反应条件是“通电”,生成物为氢气(H2)和氧气(O2),所以此反应可表示为:水 氢气+氧气。

  由此可见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即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教师向学生提出:电解水这个反应属于前面我们所学过的哪一种反应类型呢?为什么?

  要求学生回答:因为它的反应物只有一种物质——水,而生成物有两种物质——氢气和氧气,满足“一变多”的特点,所以它应该属于分解反应。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气体——氢气,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多少呢?

  学生讨论后得出:

  1.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从网上了解到,氢气是一种新型能源,将会是未来世纪最主要的能源;

  3.查阅资料可知,若是不纯的氢气燃烧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4.氢气名称的可能与它的密度有关,因为“轻”“氢”谐音。

  看来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得还真不少,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

  谁能描述出氢气的有关物理性质呢?

  1.从电解水的实验可见氢气是一种无色的气体,若闻它的气味,还会发现它是一种无味的气体;

  2.试管2内既有氢气又有水,而氢气的体积没有减少,可见氢气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

  向学生展示氢气爆炸的投影。

  氢气具有“可燃性”这个化学性质。那么该如何去检验氢气的纯度呢?你能结合课本图3—3进行描述吗?

  学生讨论并总结:收集一小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灯的火焰。然后移开拇指,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如果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较纯。不纯的氢气不能点燃,需重新检验氢气纯度,直到声音很小表示氢气较纯了才能点燃。

  接着提问:是不是只要空气中混有一点点氢气或氢气中混有一点点空气在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呢?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出结论

  我们知道,世界上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空气中有一点氢气或氢气中有—点空气点燃就会发生爆炸。它有一个限度,我们称为爆炸极限。若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就是氢气的爆炸极限。

  刚才还有同学说到了氢气名称的由来,这确实与它的密度有关。在相同的条件下,氢气是所有气体中密度最小的,也就是说,它是最轻的气体,因此,它的名称为“氢气”。

  在能源逐渐短缺的当今世界,氢气作为一种很有前途的能源而被各国科学家看好。 展示下列资料

  新型燃料——氢气

  现代世界所使用的矿物燃料主要是煤、石油、天然气,它们燃烧后产生较多的气体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寻找一种不会产生污染的燃料,是各国科学家努力的目标。

  氢气作为燃料行许多突出的优点:第一资源丰富、以水为原料;第二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多;第三燃烧产物是水,无毒、无污染,且可以循环使用。所以,氢气被称作绿色能源。

  据报道,1988年,前苏联采用液氢及天然气组成混合燃料,成功地进行了图—154喷气式客机的试飞。日本研制的氢引擎汽车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研制的以氢为燃料的小型客力和货车已经接近实用阶段,大众汽车公司研制的10辆燃氢汽车,已试运行8万公里。1999年2月2日,世界上首辆用氢气和氧气作燃料动力的无污染出租汽车已在美国纽约街头亮相。这辆名为“千年出租车”的环保汽车几乎听不见任何嗓音,尾气排放量为零。

  尽管氢能已在一些国家进行了探索性的使用,但日目这种绿色能源并没有被普通使用,这是由于氢能属于二次能源,需要借助别的能源来制取,加之生产成本高,经济上也划不来,所以尚不能普及。

  科学家们预汁,21世纪氢能将进入越来越多的领域为人类造福,城市空气污染状况将因此显著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将因此进一步提高。

  可见。氢气真是未来世纪主要的能源,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并能为氢气的普遍使用作出贡献。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水电解生成的氧气和氧气的组成与水的组成有什么不同。教师写出氢气(H2) 氧气(O2) 水(H2O),启发学生从元素种类的角度去考虑。

  学生讨论后发现氢气和氧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而水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

  你能说出以下物质是由几种元素组成的吗?

  ①铁(Fe) ②铜(Cu) ③过氧化氢(H2O2) ①高锰酸钾(MnO4) ⑤四氧化三铁(Fe3O4)

  答案:分别是①1种 ②1种 ③⑤两种 ①3种

  对学生讲解化学上我们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如氧气(H2)、氧气(O2)、氮气(N2)、磷(P)等,把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如二氧化碳((CO2)、二氧化硫(SO2)、水(H2O)等。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单质和化合物就是根据纯净物中所含元素的种类来进行分类的,可见分类的方法在化学科的学习中运用的非常的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H)、氧(O)两种元素组成的。我们还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在这个实验中我们看到水在通电的情况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我们还简要介绍了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根据水、氢气、氧气等物质组成中元素的比较,我们还了解了单质和化合物。

  五、板书设计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电解水实验

  现象:①两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②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二、验证实验

  结论:1.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一种新的气体叫氢气。

  水(H2O) 氢气(H2)+氧气(O2)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三、氢气(H2)

  1.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

  2.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

  3.验纯方法:管口朝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若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已纯。

  4.爆炸极限:4%~74.2%。

  四、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说课稿 篇7

  《声音的产生》一课,是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的第一课。这个单元以声音这种物理现象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为主题,引领学生对展开研究,涉及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三要素(音量、音调、音色)、乐音与噪音等内容。

  《声音的产生》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除了用眼睛看外,声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种重要方式。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第二,想办法制造声音。教材安排了两个造声活动。这两个活动皆限定发声的物体,不限定发声的方法,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想出办法制造声音。在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导出本课的研究主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假设。

  第三,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这是本课的主体部分,务必让学生充分实践、充分感受。由于物体的振动不是肉眼都容易观察到的,因此引入间接观察法,借助于一些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活动分为三个层次:(1)直接观察感受振动。(2)借助于其他物体将物体的振动可视化。(3)反证实验。

  在充分感受、实验后,让学生从中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共同规律: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能用扩散性思维设计出各种制造声音的方法。

  2、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抽象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4、能过通过亲身感受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因为交流的主题是二次备课,所以教学过程就不一一复述了,重点说一说,在二次备课中,对原有教案的修改于取舍,以及修改取舍的原因和依据。

  本次授课《声音的产生》,采用教学参考书中的参考教案,并在此教案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备课的。之所以选用教学参考书中的参考教案,是考虑到它的广泛性,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以参考教案为蓝本来进行备课的,老教师也是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修改,形成自己的特色的。这就是我选择参考教案作为二次备课的蓝本的原因。

  本次授课《声音的产生》,是四年级上册的内容。现在的四年级已经上过这一课,只好选择三年级的学生来上这一课。之所以敢选择三年级的学生来上这一课,是考虑到《声音的产生》这一课是《奇妙的声音王国》这一单元的第一课,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储备,有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就可以了,教学内容中对动手能力要求不多,以三年级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可以胜任的。不足的是三年级的学生在观察能力、归纳能力上略有欠缺,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多加注意,给予学生更好的引导。

  在二次备课的过程中,我保留了原教案中第一部分,即导入新课的环节。我认为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扩散性思维的训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很大的好处,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同时也是完成第一条教学目标的必要过程和手段。让学生在动手制造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声音的产生,对后续的课堂教学完成一种铺垫。

  在第二个模块,“研究声音的产生”中,我将橡皮筋的实验进行了修改。原教案中是让学生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去拨动橡皮筋。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做这个实验时,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皮筋张不开,太松;橡皮筋在振动过程中顺着手指下滑;实验中手指晃动等,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了实验的效果。所以,我选用了橡筋琴,橡筋琴可以很好的固定橡皮筋,避免出现以上问题,同时实验效果也非常好。

  在第二个模块,“研究声音的产生”中,我保留了钢尺的实验。钢尺的实验可以说是“声音的产生”这一课的典型实验项目。钢尺和橡皮筋一样,振幅明显,声音也不弱,学生可以直接观察感受到物体的振动与声音的产生,对于学生认识理解“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非常重要。所以予以保留。但也要注意在实验中提醒学生,不要连续拨动钢尺,不要过于用力,要用力压好钢尺,以避免钢尺反弹与桌面发生碰撞而产生声音。

  在第二个模块,“研究声音的产生”中,我将关于音叉的实验取消了。取消音叉的实验。不是因为音叉的实验有什么问题,其实音叉的实验效果还是非常好的。只是在教学仪器的配置中,音叉的数量不多,不足以进行分组实验。音叉的实验不适合进行演示实验,因为距离的问题,学生难以观察到音叉的振动。虽然有人在实物投影上将音叉放入水中,借助水的波动来观察音叉的振动,但是会有一部分学生听不清或听不到音叉的声音,会影响到实验的效果。在进行反证实验的时候,学生依然难以感受到音叉的振动与声音的关系。所以我认为,如果音叉的数量不能做到分组,那还不如取消。

  将吹塑料瓶实验中的小泡沫球取消了,原教案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小泡沫球的振动,将空气的振动可视化。但是小泡沫球与塑料瓶碰撞产生静电,吸附在塑料瓶上,根本吹不动。同样,使用细盐的方法也不行,细盐也吹不动,所以将小泡沫球取消。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多加引导。

  在第二个模块,“研究声音的产生”中,我将“反证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部分进行了修改。在原教案中,只是在“研究声音的产生”这一环节之后,利用音钹、喉咙发声这两项实验进行反证实验。我则是将反证实验贯穿于每一项实验中,而不是单独进行。我认为,学生在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中,每一项实验从正面证明了物体振动与声音的产生的关系后,立即从反方向证明物体振动与声音的产生确实有这密切的关系,有物体振动就声音产生,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可以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与此同时,将“反证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这一环节中的音钹实验、喉咙发声实验,并入到“研究声音的产生”中去,这样可以更加地突出教学重点,有利于解决突破教学重点。

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文件操作》,我准备从教学背景、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文件操作》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21课的内容。本课文是建立在掌握查找文件基础上的,对“画图”过程中保存的文件进行整理,删除多余、无用的文件,对好的作品进行备份,整理磁盘等操作,同时在操作中学会多选、复制、移动和删除文件,是一节实践性很强的课。这些文件操作技能是学生使用电脑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本课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教学对象分析。

  在学习此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文件夹、文件的类型,会对文件进行一些简单操作如单选文件、查找文件等,在画图中也熟练地掌握了菜单命令的使用,这些都为学习这节课奠定了基础。有个别学生对电脑的操作比较熟练,在课上总能较快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将这些学生分散到各个小组,为小组互助提供了可能。

  3、教学环境分析。

  学生机中预先复制本课所需的文件和文件夹,教师机发布“文件操作自助学习软件”,软件中提供了一些文件操作的动态演示画面,不是每个学生都需要,仅给部分学生提供参考和帮助。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知识目标:学会选定、复制、移动、删除文件的方法;理解复制文件和移动文件的区别;初步认识回收站。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迁移、类推的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对多样化的操作进行选择,使不同个性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处理习惯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道德品质。

  4、教学重点:文件操作技能的掌握。

  5、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移动文件”、“复制文件”的操作技能,形成一套有效的记忆方法。

  因为课堂教学是动态开放的过程,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在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的教学资源,我将考思将其作为本堂课即定目标的拓展。如某些学生会使用拉框的方式选定多个文件等书本没有介绍的方法,我将其定位为本课的生成性目标之一。

  三、设计思路。

  1、主动任务驱动法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是最为广大师生所理解、接受和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存在着各种缺陷和不足,在本堂课中,我一改以往教师提出任务的做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同伴与老师的协助下,共同提出任务,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以及知识的脉络,既培养了学生了创新能力又提升了信息素养。

  2、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搭建学生知识的脚手架。

  文件操作是学生使用电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但初次接触,在掌握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件操作的步骤,形成一套有效的记忆方法、突破教学难点是本节课着重应该解决的问题。因此,本课拟结合生活中与文件操作相类似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文件操作的步骤,沟通信息技术与生活的联系,优化课堂教学

  3、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采用教师演示、自主探究、知识迁移、小组互助等多种学习方法和手段,力求使学生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方法上能够有所领悟,触类旁通。

  下面就结合教学过程具体谈谈我是如何理解和开展课堂教学的。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产生共鸣。

  课始,我设计了一个小朋友奔奔求助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奔奔向同学们讲述着他所遇到的麻烦,在E盘上,他建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文件夹,他想把他画的所有的画都存在这个文件夹中,但由于他的粗心,将文件全都存在了“我的文档”里,现在想把这些文件转移到他的文件夹中,同时想把文件清理一下。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境,很多电脑初学者保存文件的时候,都会发生这样情况,因为系统默认的保存路径就是“我的文档”。奔奔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学生所遇到并想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这样的情境,有利于学生产生共鸣,为授新课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为学生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一个非常卡通化的人物,一个有趣的名字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任务驱动,明确目标。

  根据奔奔的想法,师生共同明确任务。(课件出示)

  (三)探索新知,完成任务。

  1、解决问题一。

  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个任务,我结合生活中移动物体的现象,可以比较夸张地做出抓取物体的姿势,使学生明白在移动物体之前必须要抓住物体,从而理解移动文件之前也要先选定文件,非常自然地引出选定文件。

  (1)选定文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会单选文件,但老师提出要同时选定5个文件,学生在尝试选择的过程中,发现鼠标一次只能选定一个文件,这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知产生了冲突,求知的欲望被极大的提升了起来,

  选定多个文件虽不是教学重点,但也是这堂课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用CTRL配合鼠标操作采用教师演示法,学习效率比较高,且掌握扎实,而用shift选定多个文件则让学生根据书本的提示自行掌握即可,最后两种方法加以比较,指出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2)移动文件。

  移动文件的操作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生搬硬套操作步骤,学生往往因为不理解而使过程僵化。所以,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从宏观上理清脉络,把握方法。中国美术学院院长江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大千世界,凡生动之法,只当神往心摹,融会贯通,方可通透明白。为此,我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制作了两个文件夹,形状、颜色与电脑中的文件夹一模一样,放在黑板的不同位置,并在其中一个文件夹中放入一幅图画,然后指名学生上台把图画从一个文件夹移动到另一个文件夹,学生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观回顾,把这种经验自然地迁移到电脑操作中来,便对移动文件的操作过程有了深刻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把由生活现象总结出的步骤转化为电脑操作步骤,演示菜单命令法,并适时贴出板书,此时学习移动文件的方法,学生进行操作,也就水到渠成了。

  新课程标准强调方法的多样化,于是,在这一环节中,我还鼓励学生去探索其他方法——从其他地方去寻找“剪切”和“粘贴”命令,将“我的文档”中的 “abc”文本文件移动到奔奔的文件夹中。通过对多种方法的探究,一方面开拓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

  这一环节中的两次操作,我都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让学生在互动中对知识的学习过程有一个选择、整合的过程,尤其是让学习较差的学生目睹他人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策略,培养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品质

  2、解决问题二——复制文件。

  这里,我首先通过提出下列问题:你在生活中,听说过或看到过复制的现象吗?所以要完成这个任务,是不是也像刚才那样将文件剪切下来再粘贴过去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复制文件的含义,并结合教师非常形象的口头描述,让学生很容易看出复制文件与移动文件的区别。

  接下来进一步提问:既然不是将文件剪切下来再粘贴过去,那应该怎么办?从移动文件的方法中你能探索出哪些复制文件的方法呢?迁移的思想再一次得以运用,因为复制文件的操作步骤与移动文件基本一样,所以不需演示,学生便能自己完成。

  3、解决问题三——删除文件。

  有了移动和复制文件为基础,删除文件这一任务便可以设计得更为开放。因此,我让学生以自己完成为主,可以借助书本84—85页的内容,也可以利用老师提供的小锦囊,当然,如果有困难,可以向老师或其他同学请教。

  学生的学习中有自己的思维特点,我创设的这样一个开放过程,是尊重学生多样的独立思考方式,并给予每一个学生独立运用知识思考和创造的机会,同时又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的提供多种“脚手架”——书本、锦囊、同学或老师。以此让学生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这里,我还带领学生认识了回收站,了解其作用,了解清空回收站、还原文件等操作,从而让课堂内容更为完整与丰满。

  (四)全课总结 拓展延伸。

  我是通过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对本堂课的知识进行回顾与自我检验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帮奔奔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了哪些文件操作的本领呢?你对你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前段时间同学们也在电脑里存放了很多文件,你也会像奔奔一样去整理它们吗?这里其实包含了三个层次:层次一,对知识的梳理;层次二,对自己学习状况的反思;层次三,对灵活运用能力的综合检验。层层递进,与教学目标交相辉映,关注学生信息技术的综合素养,让学生构建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成长体系。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8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模板

2.《富饶的西沙群岛》说课稿模板

3.《蜜蜂》说课稿模板2篇

4.《狮子和鹿》说课稿模板

5.实用的赤壁赋说课稿四篇

6.实用的赤壁赋说课稿3篇

7.《珍珠鸟》说课稿模板【精品】

8.实用的兰亭集序说课稿4篇

9.实用的兰亭集序说课稿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