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永远新生》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当代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图点》一书所作的序。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地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间包括异种的不断地引入。本单元是为书写的序。这篇课文写得凝练而有深度
2、教学目标的设计和依据:
阅读教学须以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状态为基本条件和导向。《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学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出发,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为此,结合本单元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简况;
(2).理解标题的含义:中国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使之永远新生;
(3).体会课文以议论为主兼以适当的叙述的写法 。
3、教学重点、难点的设计和依据: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结合本课教学目标,设计了以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能够把握中心论点。.体会课文以议论为主兼以适当的叙述的写法 。
(2)教学难点: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如文章最后一段。
二、说学情及学法:
说学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对象为九年级学生,在新课标理念的熏陶下,他们对新课堂的学习是比较熟悉适应的,已积累了三年的学习经验。但由于所教班级的学生的学习意识、知识基础、自主探究能力仍薄弱,故应充分挖掘其潜力、互帮互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信心,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说学法:课前预习,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根据以上学情和新课标要求,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他们鼓励他们在活动参与中,有意识地磨炼意志,增强信心,学会获取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让自己始终处于学习过程的中心,进而使学习变得更加主动高效。
三、说教学方法:
本文,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指导诵读为主,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文句,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并由此启发带动其他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充分参与,他们可能说得不好,但教师可联系背景,适当点拨,积极鼓励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学习的甜头。
四、说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朗读、疏通字词等。
要求:关键字词是否落实;上下文是否连贯;表达时,口齿是否清晰;仪态是否自然。
目的: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有意识地磨炼意志,增强信心,学会获取知识的能力。这一步骤中,教师要大胆放手,把学生的热情和潜力调动挖掘出来。
(二)导入新课,温故引新:
1、结合课前准备,从检测《课前预习》有关入手,导入正题;
由简介作者入课,创设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带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课堂,在温故引新中,学生与文本又一次亲密接触,为下个环节做铺垫。
(1)作者简介
吴冠中是我国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他志在将中西艺术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世界。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书名来概括,那就是’要艺术不要命’。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最近,他获得’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的荣誉。
(2)、题目解说
本文选自《文艺研究》1999年第3期。这是著名油画家、国画家吴冠中先生为《世界现代艺术图典》一书所做的序。题目’永远新生’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中心词。作者就怎样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只有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三、问题探究
1、指导学生分不同形式朗读,评价朗读的效果;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体会所借之物抒所言之情的内在联系,借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阅读课文,简要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艺术怎样才能做到’永远新生’?
【明确】 此题旨在要求同学们通读全文后,能够把握中心论点。做到了’反传统,反反传统,反反反传统’和’引入异种\’,就能使艺术’永远新生’。
3、细读下列文字,并回答问题。
保管传统的孝子和盲目崇外的浪子都不是创造者,也许回头浪子倒居于优势,既跨越了孤陋寡闻,又立足于土生土长。
(1)这段文字用形象的语言讲了一个怎样的观点?
(2)你能举出实例来支持这个观点吗?
【明确】
(1)这段形象的文字讲了这样一个观点:那些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并学习、引入外国艺术精华的人有可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创新者。
(2)例:著名的画家徐悲鸿、本文作者吴冠中都是扎根于中国绘画传统、又精于西洋艺术的大艺术家,他们的绘画都经历了一个不断反传统的、引入新异种的过程,所以他们都有所创新。
4、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4个自然段,以’艺术生命力’为线索,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论述世界上众多的艺术珍品都 经历了时间的考验与筛选。
第二部分(2):论述艺术传统具有强劲的生命力,是由于不断反传统使这之永远新生;异种的引入是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第三部分(3):表达对《世界现代艺术图典》出版的肯定和支持。
第三部分(4):论述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创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进西方艺术精华的人。
(2)结构图表
┏ 现在的珍品,当时不是 ┓
┏时间的筛选 ┗ 当时的珍品,现在不是 ┛ 是试金石
┃ ┏ 不断地反传统 ┓
┃永远的新生 ┗ 异种的不断引入 ┛ 是生命力
永远新生 ┏ 彼此交往日益亲密 ┓
┃’图典的出版 ┗ 感悟交流逐步深入 ┛ 顺应潮流
┃ ┏ 继承中国传统艺术 ┓
┗ 不断地创新 ┗ 学习引进西方艺术 ┛ 靠浪子回头
四、深入探究
1、怎样理解第二段第4、第5两句话?
【明确】第4句指出’中国的艺术传统无限丰富’是一个大的概念,意思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风格只能说体现了中国艺术的某些传统,而不能说代表了中国的艺术传统。第5句“反”的叠加使用,体现了哲学“否定之否定”规律,概括地反映了艺术发展的现实。
2、怎样理解最后一段?
【明确】最后一段教学设计>文章指出,能够使中国传统艺术永远新生、不断革新的人是那些既继承了中国艺术传统又积极学习,引入西方艺术精华的人。这一段分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批评艺术的猎奇,说’这绝非艺术创造’。第二层是本段的重点,论述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该是怎样的人。这里出现三个对比概念,即’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这三种人无疑是’回头浪子’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艺术,因为回头浪子既扎根于中国传统艺术,又能学习和引入西方精华;而’保管传统的孝子\’是只知继承,不求发展,最终传统艺术不能适应新形势而失去生命力,那些’盲目崇外的浪子’,因为他们眼中只有“外”,就更谈不上继承发展中国传统的艺术。这样对比着论证,既生动形象,又容易说透道理。
3、为什么说不断地反传统才能使传统永远新生?
资料搜集揭示:因为不断反掉的是那些传统中已失去生命力的东西,属于糟粕的东西,这样的东西不断在反掉,剩下了精华,不就使传统更具有生命力了吗?
推理过程剖析:说到底这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问题,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淘尽黄沙始见金,凡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往往是精华。而引进外国艺术的过程也同反传统过程一样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
结论:只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才能有传统的永远新生,永远年轻。
4、写作特点分析
(1)教学设计>文章高度浓缩,环环相扣,登高俯视,立意高远。
作者站在中国艺术发展史的高度,指出:中国艺术传统之所以有极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不断的反传统,才使之永远新生,其中包括异种的不断引入。作者以此来支持《世界现代艺术图典》的出版,给予了高度评价,序文仅七八百字,但环环相扣,极具说服力,乃一派大家风范。
(2)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说理透彻。
文中多处用到比喻论证,使说理更为形象透彻,如’空手回’’一脚踢死\’’绊脚石’,形象地描画出了对本文艺术的一概否定者,论证了引物引入异种并不容易。再如结尾句以’保管传统的孝子\’’盲目崇外的浪子’’回头浪子\’三种人的对比,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人应是怎样的人。
(3)用典型事例证明观点,行文干净利落。
教学设计>文章在叙述事例时,典型而又干净利落,这是因为议论文的记叙是为了证明论点,所以叙事力求干净利落,尽量用点睛之笔直取要害,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
五、小结。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收复新疆》,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四个方面)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国近代史呈现出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中之一就是外国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收复新疆》则是这条主线的一个重要体现,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课标和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
①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史实,掌握新疆行省的设置。
②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海防”“塞防”之争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看《收复新疆示意图》,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历史图表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评价左宗棠,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左宗棠“身无半文,心忧
天下”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因为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我国的西北大门,它的得失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主权,更维系着国家的安全,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以左宗棠为首的爱国官兵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爱国情怀和爱国之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
4、难点:
①“海防”“塞防”之争。因为初中学生看问题往往比较片面,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问题。
②收复伊犁的重要性和付出代价的必要性。因为中国用一大块土地和大量的赔款去换取一座山城,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和理解的。
二、教学方法
本课面对的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历史的能力和方法,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现,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同时又存在着看问题欠周到和重表象等特点。我根据对本课的教材分析和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下的问题情境教学法、史料分析法、分组讨论法和归纳总结法。
三、教学程序
(包括创设情境、新知探索、知识提炼、练习巩固四个环节)
1、创设情境:
让学生伴着熟悉的新疆民歌《我们新疆好地方》那欢快、优美的旋律,欣赏一段表现新疆美丽风光的纪录片;然后让学生介绍新疆的地理位置和风土民情;教师进行简单的总结后,导入本课。
用歌曲和视频创设情景,直观生动,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间的松散状态直接进入学习状态,为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2、新知探索:
(包括新疆危机、收复新疆和治理新疆三个方面)
(1)新疆危机:教师引导学生看书阅读课本并归纳: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疆危机的表现。
这一目的内容条理、清晰,学生通过阅读及思考,可以独立完成。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归纳问题的能力。
(2)收复新疆:包括两个问题:海防、塞防之争和收复新疆的过程。这两个问题,前者是本课的难点,后者是本课的重点。我对难点的处理方式如下:
第一步:屏幕显示中国地图,闪烁新疆和台湾,教师指出在新疆遭受侵略的同时,我国的台湾也受到美、日的侵略,东南西北都处在多事之秋,哪头为重呢?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第二步:屏幕出示两段史料,分别代表海防论者的观点和塞防论者的观点。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学生阅读史料
的能力。
“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李鸿章
“海疆之患不能无因而至,其所视成败以为动静者,则西陲军务也。”——王之韶
第三步: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这两种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质疑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不同的思维火花进行碰撞。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第四步:屏幕出示史料:“海防”与“塞防”并重论者左宗棠的观点。并指导学生阅读,通过阅读这段材料,可以让那些在讨论中走进死胡同的学生,产生一种“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之感。使学生认识左宗棠高瞻远瞩,誓死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观点,才真正符合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加深学生对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正确性的理解。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左宗棠
通过让学生阅读史料展开讨论,然后再通过史料让学生深切体会“手心手背都是肉,东南西北都得要”的道理,达成共识。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文献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攻克了难点。
对于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的过程,这是本课的重点,我是这样来解决的:
第一步:屏幕出示左宗棠的画像及其“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词句。使学生感受左宗棠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并形成感性认识。
第二步:屏幕上出示五个问题,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并依次回答
其中①左宗棠分几步把新疆收复回来的?②在驱逐阿古柏的过程中,左宗棠采取了怎样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方法?结果如何?和③左宗棠是怎样收复伊犁的?着重考察学生阅读能力、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④在收复伊犁的过程中,左宗棠为什么没有采取军事打击的方式而采取了外交途径?着重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要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
⑤通过《改订条约》收复了伊犁,但同时付出了大块土地和900万卢布的赔款,是否值得?是本课的难点之一,攻克方法:
屏幕出示《收复新疆示意图》,教师在图上点明伊犁这座山城位置的重要性,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难点。培养学生用全局的眼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步:引导学生结合屏幕上的《收复新疆示意图》,复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过程。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图表陈述历史事件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
这部分内容是把重点知识分解,设置为若干个小问题,
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每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治理新疆:
由于本目知识简单明了,我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明白两个问题:左宗棠建设新疆和清政府设立行省。使学生认识这些措施为巩固西北边防、防御沙俄侵略起了积极作用。
然后,教师再适当补充西部大开发策略和新疆的发展,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
在新知探索之后,引导学生评价左宗棠。同时教师要指出,这节课我们仅仅了解了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还不是完整的左宗棠,在学完第六课《洋务运动》之后,可以结合前后所学,对左宗棠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知识提炼:
通过板书进行知识提炼。直观、系统的板书设计,能全面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加深学生的整体印象。
4、练习巩固:
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夯实基础,巩固重难点,拓展思维能力,并检查学生的听课效果。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师生共研,达成共识,体现一种多媒体辅助下的问题情境教学特色。
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每个问题之间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3)治理新疆:
由于本目知识简单明了,我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明白两个问题:左宗棠建设新疆和清政府设立行省。使学生认识这些措施为巩固西北边防、防御沙俄侵略起了积极作用。
然后,教师再适当补充西部大开发策略和新疆的发展,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
在新知探索之后,引导学生评价左宗棠。同时教师要指出,这节课我们仅仅了解了收复新疆的左宗棠,还不是完整的左宗棠,在学完第六课《洋务运动》之后,可以结合前后所学,对左宗棠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月有阴晴圆缺》。
《月有阴晴圆缺》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共二课书,分别是《探索月球的秘密》和《月有阴晴圆缺》,本课作为最后一节课,是在同学建立了对月球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对月球的进一步探索。与保守教材相比,本课能够化笼统为直观,同学的学习方式也由被动的接授转变为探究学习,为同学提供全新的探究方法,让同学充沛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迎合了现代教育理念。为今后学习提供感性和理性基础。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同学探究,让同学了解到对于笼统的事物我们也能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并初步掌握这一方法
2、通过探究,使同学对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3、通过同学探究的亲历过程,体验到学探究的乐趣和胜利的喜悦,对天文知识发生浓厚的兴趣。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根据科学课标的要求,把它分为4个局部:
1、创设情景、激发同学对探月相变化的原因发生浓厚的兴趣
2、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提出假设
3、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4、设计游戏、巩固学习。
5、实践活动,课外延伸。每个环节层层推进,有扶到放。主要通过让同学运用游戏的方法和常见资料来“模拟月相的变化”,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比较,并进行积极考虑,建立起“月相的变化是由于月球、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发生的”初步感性认识。将笼统的天文现象变为直观的科学探究,满足了同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培养了同学多方面的能力。
为此我在教学方法上,多媒体教学、同学模拟探究、多媒体游戏相结合,层层推进的方式设计进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同学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对天文现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的主动参与者探究者。而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同学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示应给予充沛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身的教学行为对同学发生积极的影响。而在这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中,同学通过思辩,小给合作、讨论,模拟探究,实地观察等多种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将对月相变化的理解由肤浅走向深入,由笼统走向直观,由感性走向理性。而这种教学方法与同学学习方法的体现,是对天文知识学习的新尝试,也是本课教学的一大特色。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下:
1、创设情境,激趣入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呢?本课开始时,我用幼灯出示一首意境优美的古诗,让同学说一说“这首诗描写一个什么现象”同学通过古诗,注意力马上被联想到月球上,生活中所看到过月球的种种现象立浮现在脑海中,极大的提高了同学对了解月球的强烈欲望。
2、自主合作,讨论交流
同学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有充沛发挥同学的主观能动性,才干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在同学的兴趣被激发后,我适时提出,“你们认为月球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并引导他们进行讨论。通过同学讨论,可能得出一系列的结论猜测。同学可能猜想,月球的一半总是发光,然后自转形成这一现象;月球总是发光,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月球反射太阳光线,并绕着地球运转形成的等等。我和时的将这些猜测板书出来。并进一步引导同学对这些猜想结果进行分析,让同学分组讨论这些猜想的结论中,哪些可能是正确的,并说出自身的理由。由于猜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而一些不太可能的猜想,并不一定都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其是错误的,假如那样做的话,对有效的课堂40分钟时间是不够的,假如同学能够利用一些现象来反证其中的错误,不只能够做到提高探究的效率,同时又能保证探究的兴趣被进一步强化,对下一步的探究有着极大的驱动力。
3、设计实验
新课程理念强调过程与方法,强调以同学发展为主体。因此让同学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是科学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同学完成对月相变化发生原因的猜测后。我提出“要想知道你们的猜测对不对,我们可以怎样做”,同学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之后我适时的引导,“同学们,你看月球离我们这么远,而且又这么大,假如进行实地考查,又不太方便,我们也不能把月球、地球、太阳摘下来做实验,那怎么办好呢?”引起同学对实验设计的反思与考虑,进一步完善实验的方法。通过多方讨论,反复考虑,同学最后决定还是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最符合我们探究的要求。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通过教师有目的,有层次的引导,使同学明白自身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考虑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内容。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使中国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弘扬和传承。而本课围绕“情”字大做文章,让同学们感受到海外华人华侨的爱国心、思乡情,感受到世界华人血脉相连的亲情。
二、说教育目标
针对教材的地位、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拟定了如下教育目标:
1、感受全球华人是一家血脉之情,尊重和关心华人华侨。
2、简单了解我国著名的侨乡和杰出的海外华人华侨代表。
3、初步了解海外华人华侨保护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懈努力。
三、说教学重、难点
尊重华人华侨,感激他们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努力。
四、说教法、学法
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活动体验、情绪调节、活动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引领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体验和课内交流感悟。
在学法指导上,本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学习的原则,我在课堂活动中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身体验,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初读感知。
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能变“要我学”到“我要学”。激趣导入板书课题后,指导学生用“金钥匙”中的学习方法猜测课文内容,既是对学法的有效指导,也体现了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也为完成“笔下生花”的选材问题提供了蓝本,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当学生的猜测与课文内容相符时,他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语文课程标准》倡导:“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从教学的一开始就力求体现学生阅读的立体地位,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给予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这也为读通读顺课文,为理解词语及内容,深入体会思想内涵奠定良好的基础。
2、紧扣中心,大胆质疑
课标指出,在对学生进行思维培育时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总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在教学中学生敢质疑,能质疑,是发挥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地重要手段之一。教学中,我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几年,有一个特别受宠的饰物——中国结,以及和之相呼应的文章结尾:中国结不仅中国人喜欢,外国人也喜欢这两处地方,留足时间,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注重及时评价表扬,引导学生梳理出重点问题:中国结怎样受宠?为什么受宠?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再通过有目的地读自己解决问题。
3、以练代讲,感受“受宠”
这两个问题,以第二个问题为主。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紧抓第二自然段中的排比句,通过反复读,感受排比句式对表达文意的作用,进一步体会中国结的受宠与流行;再结合自己生活实际,想想还在哪里见过中国结,模仿句式说一说,达到以读代讲,以说代讲,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语文课标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加强思维训练。这是因为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提高人才素质的关键,同时又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言能力的.基础。此处的读写结合,将文本对中国结的介绍与学生生活中对中国结的认识紧密结合,以宏观的、文化的视野对文本进行俯视、鸟瞰,引导学生从教材向课外延伸,真正实现大语文观。
4、品读课文,感悟深究寓意
第二个问题人们为什么喜欢中国结,注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去理解两个原因:
中国结是民间艺人的杰作和它表现着中国心,包含着中国情。学生在初读感悟的基础上,边读边圈画3-5自然段,这既是对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指导渗透,又是还学生阅读权利,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相机出示一双巧手编结中国结的视频资料和文字资料,中国结有关画面,中国结渊源久远的文字资料,对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容,情感激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加之教师现场示范,学生对蕴含中国结深刻寓意的排比句的拓展延伸,学生观察把玩自己课前搜集的各种中国结等学习活动形式,学生的各种学习感官被充分而全面地调动起来。香港散文大家董桥说:“人心是肉做的,文字也是肉做的。”的确,文字是有呼吸,有脉搏,有生命的。此时,对于文本中那些有情感,有厚度、有力度与质感的字词,再引导学生细心体味,透过词句品味文字背后的情感,引导学生读进去,从语言的表层走向语言的深层,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难点“润物细无声” “水到渠成”的领悟感受。
5、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板书的内容往往是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提炼,好的板书是文化艺术的熏陶在学习到文章的中心段落时,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结是炎黄子孙心连心的象征,将文章重难点内容“心连心”用简笔画展现,并课件播放表达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感情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在歌声之中升华本文所讲述的主题,进一步理解中国结的“头”的含义。
六、说教学评价:
1、评价
在语文新课程实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所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在引导学生求“知”,更要求“法”,不但"好学”,而且“会学”和“学会”,更要“学得有兴趣”中愈来愈彰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评价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不仅要关注共性,更要关注个性;不仅要关注学业成就,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要真正达到《纲要》所要求的评价境界:带动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在课堂中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评价氛围。俗话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堂评价,老师都要全身心投入,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发自内心,以真情动人。对学生的赞赏不仅限于一句简单的“你真棒”“你真聪明”。教师一个充满希望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个鼓励的微笑,拍一拍学生的肩膀,甚至充满善意的沉默,都不仅仅传达了一份关爱,还表达了一种尊重、信任和激励,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评价方式更具亲和力,更能产生心与心的互动,其作用远远大于随意的口头表扬。
2、课堂评价应以学生评价为主体:
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评价的权利。鼓励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和同伴的学习,还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甚至可以评价教材,发表对教材的不同看法,从而让学生打破评价的束缚,塑造创新性人格,增强学习的创新意识。对同一内容的学习,不但要尽可能地让多位同学评价,还要允许一位同学作多次评价。
3、教师要发挥导评作用:
在学生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评的作用,帮助学生矫正学习方向,点拨学习方法,启迪学习思维,化解学习矛盾,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本领。如在读书中评价,可按学习课本的环节进行:
① 初读课文,重在评价正确度和流利度;
② 感悟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情感度,促进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③ 学完课文的朗读,重在评价诵记度,促进学生熟读成诵,丰富语言的积累。
让学生明白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评价要求。又如在同学的思考中,要善于发现同学答案中的独特想法,在同学发言中,要评价同学的表达是否清楚。
说课稿 篇5
各位领导、老师好,我做课的题目是湘版三年级下册《森林王国》。我分别从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法、和教学设计三大版块来进行做课,敬请指教。
第一版块:教学资源开发:
1、教材简析 :
本课是小学三年级美术教材下册第一课,属于一节综合课,集绘画、制作、审美为一体的课业形式。由于学生在学龄前就听说过许多关于动物的故事,看过动画片,对于所谓的森林王国并不陌生。本课设计从学生爱用拟人的方式来看待和画动物的心理特点出发,安排了三个与森林王国相关的活动:(1)、画兽中王;(2)、剪纸动物;(3)、画森林运动会。分三个课时来完成。我这次说的是第一课时。
2、学生及媒体分析:中、高段学生具备了不错的色彩基础和造型基础,感觉有意性和目的性也在逐步发展,但在注意力持续性上还不够,所以直观鲜明而又精彩有趣的可见有助于本课的教学。本课以美术教学课件为主,可以很清晰地展现出各种动物的形象、特征、神态、及优秀作品。
3、三维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把握不同动物的生理特征,给自己心目中的森林之王画个像。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大胆作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掘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不同动物的基本形象特征,来画自己心目中的森林之王。 教学难点:如何鼓励学生抓住动物的威猛特征,将自己心目中的森林之王
画出来。
4、教学准备:教师在课前准备好课件,学生在课前准备好水彩笔,油画棒,
铅笔,画纸等。
第二版块:教学法:
一、说学法:
本课包含了生物学、美术学、自然科学等多个方面的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设备,师生共同欣赏、共同研讨、共同合作,构建自主平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激趣引新、变幻无穷。
2、由静变动、新颖活泼。
3、个性发展、启迪创新。
二、说学法:
1、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通过欣赏动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仔细观察图画,在想象、交流、阐述等形式中,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观察中创新。
2、在学生创作中倡导互相帮扶,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体会到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能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相信自己不但能画,而且能画的最棒!
第三版块: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是一节绘画课,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我先从欣赏入手,让学生认识不同动物所具有的形象特征,进而让学生总结;再图文结合,学习画森林之王的基本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森林之王。这样思路清晰、条理,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认识到创作,一环扣一环完成整个教学过程。本课可以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一、动画导入、探究之旅
多媒体播放动画片《狮子王》,引导学生观看,并对学生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认为动画片中的狮子王怎么样?有什么特征?通过这个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话题一转:今天,森林王国又到了森林之王的换届选举的日子了,究竟谁能真正做上王位,还得通过同学们的鉴定。问题一出,同学们一定会出主意、想办法,推举出自己心目中的森林之王。由此,我引出本课的课题《森林王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二、欣赏观察、大胆创作
(1)观察分析:多媒体播放《森林王国居民画册》,引导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认真观察分析这些动物的形象特征,并从中找出自己心目中的森林之王,并说明理由,在学生小组交流中,教师穿插其中,对他们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这样能帮助学生增强对不同动物具有的特征的再认识,为绘画表现打下基础。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让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出自己推举的森林之王的理由,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森林之王必须是威猛的,大家都信服的。
(2)表现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学生自主总结确定森林之王的基础上,以狮子的生理特征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形象、更直观的学习到森林之王的画法。针对画森林之王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会多媒体出示并着重讲解:要了解动物的身体结构,以狮子为例,它的身体由头部、躯干、四肢组成,这是勾画动物外形的关键一步,也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质量。还要抓住动物的主要特征来夸张的表现,威武的更威武,高大的更高大,小巧的更小巧,美丽的更美丽。此外,头部可以选择不同发型,还应注意到森林之王的神态变化,把自己心中理想的森林之王的神态夸张的画出来。通过这些具体的演示、讲解,可以提前纠正学生在绘画中的错误,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为学生下一步作画扫清了障碍。
(3)欣赏动物作品,提出作业要求:多媒体出示动物作品资料,引导学生欣赏,使他们开阔思路,为他们作画起一个借鉴的作用。我向学生提出作业要求:外形特征突出,形象大胆新颖,色彩鲜明独特。这样为同学们作画起一个总目标的指引作用。
(4)自主表现:我以小组为单位,向学生提出要求:希望大家在作画的过
程中相互吸取方法,扬长避短,共同解决作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放舒缓音乐,可以使师生情感得到共鸣,活跃了课堂气氛。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式体现了新课标的倡导理念。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很有必要的,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使学生的感觉有体表转向了内心,感觉的体验得到了升华。教师巡视进行多方位的辅导,使作品更加圆满。
三、多元评价、个性表达
1、自评、互评
当学生基本完成作品时,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给好朋友或者周围同学看,并说明自己的创作想法和比较经典的地方。比如构图形式新颖、形象异常威猛、色彩鲜艳等。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成果的展示,另一方面又是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
2、每个孩子都希望达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只要有一点进步我都会给于鼓励的评价:你的构图形式别具一格、你的森林之王看上去真神气、你的颜色搭配得真协调等。我相信这些鼓励的评语能让学生变得更自信。
3、总结评价拓展
同学们都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森林之王,我们的森林有这么威猛的守护着就变得更加安全了。作为森林之王怎样管理好美丽的大森林呢?请森林之王来发表一下内心感言,下节课我们来演讲,推举出最英明的森林之王。课后拓展让学生积极的去动脑交流,自主参与探索过程。
4、板书设计
对于板书设计,我力求准确简练,布局合理得当,能抓住本课的重点。因此,我把表现森林之王的方法和作业要求板书出来。
1、森林王国
2、勾画外形:头、躯干、四肢
一、森林之王的表现方法 1、夸张表现:大更大、小更小?
2、头部特征:不同发型
3、神态变化:威猛
4、外形特征突出
二、作业要求 1、形象大胆新颖
2、色彩鲜明独特
说课稿 篇6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根据课标的精神,口语交际的教学,必须力求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中心,巧妙创设情境,注重双向互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实践,自主发展,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日常口语交际水平。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还处在生长发育期,要训练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学生活泼好动,在交际过程中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使用礼貌用语,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在听后对表述者的表现进行评价。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和交际表演,使学生学会在打电话的过程中怎样与人交谈,掌握打电话的一般技巧,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
3、能把话说清楚、说明白,学习说简短的话。学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重点难点:
创设生活化的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准备:
1、《打电话》的歌曲磁带。
2、两部电话机,奖励的小星星数朵。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情,歌曲导入
1、同学们喜欢听儿歌吗?播放歌曲《打电话》。(学生跟唱这首歌)
2、小朋友,你们都是未来的小小歌唱家!知道歌名吗?板书课题:打电话
3、这节课我们就来聊聊在打电话的过程中怎样与人交谈。板书:与人交谈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播放学生熟悉而喜欢的歌曲,不仅为引出本课课题,更为学生营造出宽松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生活入手,交给方法
1、过渡: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两位小朋友是因为什么事儿在打电话的呢?大伙可要认真听、仔细看哟!(两个学生上台表演)
2、汇报交流,师生及时评议。注意指导学生明确几点:
(1)打电话要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
(2)打电话要把话说清楚,说明白,说话要简短,要有礼貌。
(3)拨号后,如果听到“嘟、嘟、嘟”短促的“忙音”时,说明对方电话占线,稍等再打。师相机板书:说清楚有礼貌 。
过渡:是呀,在打电话的过程中礼貌用语可不能少,小朋友们说说都能用上哪些礼貌用语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说话的自信心。教师半扶半放,交给方法,给学生提供了有话可说、敢说、想说、会说的语言环境,激发了学生交际的热情,)
过渡:丽丽听了大家的建议很不好意思,她认识到自己错了,于是又拿起电话:(两生在次表演)
过渡:瞧,丽丽在小朋友们的帮助下,不仅把话说清楚了,而且还很有礼貌,这都是大家的功劳。你们帮助丽丽认识到错误并改正了错误,心里高兴吗?(高兴)老师也很高兴,想奖励你们一首儿歌,请小朋友们来读一读。
说课稿 篇7
【说教材】
《山中访友》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七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短文。是一篇构思奇特,富有想象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题目《山中访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作者要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但读到文章的第三自然段,读者便会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到画面中,进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更加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适当的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感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本文另一大特色就是想象极其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这一段中,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株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再有如文章第五自然段,想象中,瀑布成了歌唱家,而悬崖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读这篇文章,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时时为作者的童心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童话般的世界”。
【说教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文字优美的散文,传统的分析教学法会影响整体的韵味和优美的意境。因此我采用表情朗读法、联想想象法与仿写写作训练,让学生在朗读想象中去体会文中的优美意境,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从而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
【说目标】
1、积累优美丰富的语言材料,熟练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感悟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体会作者把进山看风景写成“山中访友”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与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
【说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录制课文朗读、安装好音响,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3、一个课时。
【说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闭上眼睛,何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好地方。大家认真听一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地方?(音响放出一段描写山谷情境的纯净音乐,学生闭目欣赏纯粹的流水声,鸟鸣声,进入情境,由此导入课题。)
二、初步感知,动情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再幻灯出示重点字词。
3、放配乐课文朗读,再一次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听读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
⑴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⑵ 作者为什么把进山看风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第一个问题的设置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但是我故意不问作者一共描写了几种景物,而是沿用课文标题的方式提问,这样既为后面的问题做铺垫,也让学生的回答更加富有生趣。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我将朗读的指导与训练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初步感知文章的同时,一边体会作者传达的思想感情。我将描写古桥与树林的两个段落,作为指导的范例。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肯定会提到,那么在这儿我就将事先打好的一段改编的关于描写古桥的文字从课件中投影出来。描写古桥那一段,作者构思巧妙,不是直接描写古桥的,而是采用了人称转换的方式来写的,好象直接与古桥对话。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特点,我就将这一段直接改成对话体,然后指明两个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样的人称转换是有利于感情的直接抒发,显得更加的亲切和自然,就像是与一个老朋友面对面的交谈一样。然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段。
接来的另一段,是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景物描写观照的视角独特新颖,树与“我”融为一体,互诉心声,与自然浑然一体,使人耳目一新。这一段让学生 先想象,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自由发言,集体讨论该如何把握朗读技巧以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开展男生女生朗读竞赛进行朗读训练。
其他的段落,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先说一说这一段落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朗读,再让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体会朗读出来。在此过程中,争取让每一个学生发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达自己的机会。
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就要从刚才的朗读体会中进一步启发引导,经过一轮的朗读训练,学生能初步体会出作者在这其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由此可自然的让学生了解到自然是美好可亲的,我们应该保护她,爱护她,生活在自然怀抱里的我们,如果以一颗真挚的心去呵护她、关爱她,那么大自然才真正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将从她那儿得到无尽的财富与宝藏。加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想象、感悟、表达
1、合作探究,积累感悟: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优美的段落或句子,互相朗读,摘抄在摘抄本上。
2、情境想象,拓展延伸:
放音乐,学生闭目想象课文情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让学生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让学生成为一株株苍天大树、一朵朵山涧小花,一只只飞翔的小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共同营造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口头仿写片段与口头想象作文)
四、总结
大自然是美好的,歌德说过:“她(指大自然)在幻影里得着快乐。谁在自己和别人身上把它打碎,她就责罚他如暴君;谁安心追随它,她就把他像婴儿般偎搂在怀里。”我们应该要关心她、爱护她,她也会关心我们、庇护我们,因为我们是朋友,恰如《山中访友》中所描绘的一样。
五、布置作业
到自然中去放飞心灵,与山川草木、花鸟鱼虫对话,你会发现生活中又多了一个好朋友,以“我有一个朋友”为题,向大介绍一两个你自然界的朋友,说清楚以她为朋友的原因。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及地位
本课是省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五课。主要介绍了在word程序中建立表格的方法,及通过合并单元格、插入斜线表头、调整行宽列高等操作来编辑表格的方法。表格是文字处理中常见的表现形式,而课程表是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表格的一个重要的应用。
《江苏省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信息技术课程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资源、题材和范例组织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因此,课文提出了一个学生熟悉的任务——制作一张课程表,并借以引出在word中建立、编辑表格的方法。课程通过任务的完成,来驱动学生对表格制作方法的学习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能力。
2、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行、列、单元格的概念;2)掌握在word中插入表格的方法;3)掌握合并单元格的方法;4)掌握插入斜线表头的方法;5)掌握在单元格中输入内容的方法;6)掌握调整列宽和行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以探究学习的方式,掌握表格操作的基本知识;2)学会评价作品,交流体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探索的精神;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3、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平时在学习、生活中对表格的接触与了解,我发现,学生对表格中的行、列的概念相对清晰一些,但是对于单元格的概念几乎没有。而单元格恰是在word程序中建立表格的常常提及的一个概念,所以,我认为,需要将单元格的概念作为一个重点,深化学生的理解。此外,根据学生平时接触表格的复杂性来看,学生接触的表格中带有合并单元格和斜线表头的表格比较少,因此,学生在学习上可能出现的盲点和较多的难点。同时,对于行宽、列高的设置时,对学生的鼠标操作熟练度有一定的要求。
综合以上观点,我对重点、难点的设置如下:
重点:1)掌握在word中插入表格的方法;2)掌握合并单元格的方法;3)掌握插入斜线表头的方法;4)掌握调整列宽和行高的方法。
难点:1)掌握合并单元格的方法;2)掌握插入斜线表头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电脑的学习已有一年半的时间了,对于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有了一定的熟练度。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也已经学习了word程序的基础操作,对word程序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借助数学课的学习,四年级学生对表格已经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对表格中的行、列概念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可以促进学生对本课的更好的学习。
但是,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说,很多学生的家庭情况不是很好,很多学生平时接触不到电脑,这直接影响到他们对电脑操作的熟练度。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江苏省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采取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形式,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充满快乐体验、充满探究挑战的人生经历。
根据本课的具体情况,我使用到的教学方法有:
1)、任务驱动。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小组合作探究。学生借助小组合作讨论,通过观察,自己发现问题,亲自尝试、合作解决、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教师为课堂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探究活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2、教学手段
实物教学、多媒体光盘、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准备
1)2张实物示例课程表;
2)网络机房。
五、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性学习模式,以此来实现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目的。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建构并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
1、导入: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认识事物过程中产生的良好情绪。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在小学信息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
比较分析导入法具有简洁、直观、省时的优点。
在课程的开始,先向学生展示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课程表,一种是常见的表格化的课程表,另一种是纯文字叙述式的课程表。通过这两种课程表的呈现,向学生设问:你更喜欢哪种课程表?为什么?从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归纳出表格的作用。
2、新授:
课文内容将制作课程表的过程差分为了5个细化的任务,这5个任务并非层层递进式,而是相互并列的关系,其中插入表格、在单元格中输入内容、调整列宽与行高任务相对简单,而合并单元格和添加斜线表头的任务学生理解相对困难。
在学生探究出表格的作用之后,我会以展示的表格化的课程表为例,向学生以集体讲授的方式提示行、列的概念,并着重强调单元格的概念。
接着,我会将学生分为5个小组,每组7-8人。鼓励学生先根据课本内容,借助小组讨论自主完成课程表的制作,当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再停下,然后请各小组汇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课程表制作的最完善。
接着再请有疑问的小组提出自己的问题,以做小老师的方式,请已学会的学生来帮助不会的学生,从而进一步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果,此时,全班同学都遇到了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演示操作,以集体讲授的方式,告知学生操作方法。
当所有小组都没有疑难之后,我会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先去修改各自的课程表。这时由于接受过帮助,学生的操作会相对熟练一些,所以给定的时间要较短一些。然后,当大部分小组都完成之后,再次请每一小组对其的课程表进行展示。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探究本课重点之一:合并单元格的意义,在学生第一次汇报过程中,我会向他们提出这样的问题:1、为什么要合并单元格?2、你再哪些地方合并了单元格,为什么?
也为了更好让学生理解本课重难点之一:斜线表头的作用,在学生汇报过程中,我同样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添加了斜线表头有什么作用?
3、教学评价
学生交流作品,我会从行、列数正确、表格完全、文字大小合适、行宽、列高合适,表格整体协调等方面引导学生互评。评价的结果不再是单一的好和不好,而是用鼓励性活动给予肯定性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辨别的能力,让学生不要单一的只用好和不好,而是说好在哪里。实现主体的多元化,评价结果的多元化,并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总结
引导学生自我阐述学习心得与成果并完成“信息积累卡”的填写。
5、课后作业
制作一张日历。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我的“长生果”》。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我的“长生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一组中的第四篇课文。本组教材以“我爱阅读”为专题进行编排。这篇略读课文通过著名作家叶文玲童年时读书、作文的经历,点明了读写中吸收与倾吐的关系。 课文的教学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作者对书的情感,体会作者所悟出的道理;二是结合实际让学生明白读写间的关系,学习一些读写方法。
二、说学情
通过前面四年的学习,学生已初具赏析和品读一般文学作品的能力,并能结合文本谈自身的阅读体验。但能否将体验升华进行创造,这又是本单元一个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编排意图和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
难点:结合自身体验,畅谈学习本文的感受和收获。理解阅读与写作相辅相成的道理,并能进行创造性的写作。
四、说教法和学法
因为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又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所以我采用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按阅读提示,先让学生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想想作者写了少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然后,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做一些批注,同小组的同学交流体会。最后,明确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并积累文中的好词好句。下面我就说一下这节课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是师生谈话,导入课题。首先我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听说过‘长生果’吗?吃了长生果会怎么样?”并板书“长生果”这三个字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学生会自由发言,谈自己对长生果的理解,然后引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第二部分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一部分共设计三个环节:首先进行过渡,问学生们读了课题以后,会有哪些问题?指名回答后我用课件出示初读课文的要求是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课文读通顺、流利并标好课文自然段的序号。2、把课后的12个生字的字音读准确,读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检查一下生字认读情况。第二个环节就是学生自由读文。最后通过课件出示12个生字来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在这个环节我采用指名读、齐读两种方法进行检测,出现问题及时纠正。
第三部分是细读课文,感情体会。
第一个环节我又一次出示细读课文的要求:先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我的“长生果”是什么?然后看一看作者写出童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哪些道理?找到有关的语句画下来。默读后小组交流讨论答案,最后是全班汇报。通过交流汇报解决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我的“长生果”是书。
(2)读书经历:从小画片到连环画、文艺书籍,最后是中外名著。在这里我会指名让学生读相关的段落,并加以指导朗读。
(3)作者是怎样读这些书的?用了哪些词语?从作者这样读书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会说体会到作者非常喜欢读书。
(4)作文往事,包括两件事,一是《秋天来了》,二是《一件不愉快的往事》,在这里也会指导相关的句段。
(5)作者从作文中悟到了哪些道理?通过读11、14自然段,师生总结出: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要与众不同;要写真情实感;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也要自己创造。
(6)你觉得读书和作文有什么联系吗?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你的启示。
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按老师的阅读要求自己学习、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来理解感悟课文,并重点指导了第三和第九自然段的朗读。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是对写作有非常大的帮助,“我的长生果”的寓意不言自明:书是可以流传下来的,我们通过读书可以知道过去发生的事情,书就像“长生果”一样不老,也像“长生果“一样,对我们有好处。从而来引导学生热爱读书并能像作者那样学会借鉴与模仿。
第四部分是积累语言,交流感受。先让学生谈自己学习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收获?然后把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读给大家听,课下把这课的成语和优美句子积累在读书笔记本上。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长生果”
长生果:书
读书经历: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作文往事:《秋天来了》《一件不愉快的往事》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本课是当代著名作家袁鹰的作品,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通过记叙访问澳大利亚时,照一张照片的经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表达了对自然界及人世的态度和看法,即“枫叶如丹,显示着长久的生命力”;“‘霜叶红于二月花’,经历了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红红的枫叶,显示着它生命力的长久;经霜的枫叶,比初春的红花还鲜艳。经历了寒冷的考验,枫叶才变红了,成熟了,达到了真正美的境界。自然界(枫叶)如此,人生如此,人生亦然。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从结构上来说,文章前后呼应,十分严谨。开头部分由远到近,由浅及深, “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一句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枫叶的有关回忆;结尾两段议论、抒情,既呼应了题目,又深化了题旨。
联想丰富、虚实结合是本文的最大特色。作者由春联想到希望、青春、生命,由秋联想到成熟、收获,由枫树联想到“一位凄苦的老人”,由澳大利亚的红叶联想到北京香山的红叶、南京栖霞山的红叶,由此及彼,此伏彼起,由实及虚,虚实相生,为我们编织与展现了一个既富有诗情画意,又蕴涵着生命哲理的艺术境界。全文将描写景物与抒发人生感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对自然与人生的双向思辨。
文章语言生动,叙议结合。第一部分边叙边议;第二部分以叙为主,先叙后议。能很好地抓住景物和事件的特点,恰当地揭示了景与事中蕴涵的哲理。另外,文中大量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对偶、引用等多种修辞方法,使得文章语言整齐之中又有多样变化,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学生状况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生字、词已经有了很强的自学能力。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学。对于散文这种体裁,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但是,这篇课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作者对自然界及人世的热爱,包蕴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由于年龄及阅历所限,对此,可能不易理解。所以,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同时,抓住学生乐于质疑问难的特点,让学生多问,多交流,老师及时点拨引导,从而让学生通过学习本篇文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养成爱动脑,爱思考,爱提问题的好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至理名言、 心旷神怡 、绚烂、静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
三、说教法学法: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读中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积极思考和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乐。
四、说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激趣导入——选读探究——品读画面——回归主题——积累语言”的教学模式。
(一)激趣导入
心理学研究表明:色彩艳丽的图片或实物更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力。因此,上课时,我出示了一片红红的枫叶,让学生观察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的特点,然后引用杜牧的诗句《山行》揭示课题,释题、质疑——“丹”:红色。整个课题合起来就解释为枫叶好象红色,这样的解释显然是不合理的,疑问在学生的脑中产生,教师抓住时机引导“丹除了可以理解为红色,在这里究竟还有什么别的意思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寻找答案。”
(二)合作探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皮亚杰认为,儿童如果不具有自主意象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因此,本节课我立足于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培养,放手让学生运用读读、划划、议议等学习方法,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自主选择,自主探究
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展开阅读,理解“至理名言、 心旷神怡 、绚烂、静憩”等词语的意思,引导他们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批注自己喜欢的理由,找出不懂的问题,自己尝试解决。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2、互动交流,深入探究
有了自己的一番摸索,学生或者成竹在胸,或者是略有所悟,或者是困惑不解。所以一旦进入合作探究阶段,就会全身心投入。在这里,我让孩子们自己寻找合作伙伴进行探究,给学生自由发展、畅所欲言的空间,在学生思维碰撞、自由交流的热烈氛围中,文本也就不再是一堆堆语言材料了。
3、汇报交流,品读感悟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文本的语言形式,更要让学生领悟文本所蕴涵的情感,实现语言文字与人文情怀的同构共建。让学生在探究中进行感受,在品读中有所感悟。
学生在汇报第一部分时,引导学生反复读、悟,抓住“春、秋”两季的不同,而这众多不同中,学生印象最深的就是:春秋草木的颜色不同,春天播种、秋天收获,由此体会到“绿、丹”两色的不同意义:绿是播种者的颜色;丹是收获者的颜色;绿是是青春,是生命,是希望;丹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自然界中的植物由绿变红经历了哪些季节,每个季节中的植物有些什么变化?”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用实际生活经验来理解文本,又用文本的语言文字材料推动学生的语言发展。
这一部分最后短短的两句话体现作者对自然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高度概括,学生在理解时会出现认知障碍,教师除了让学生读、悟、议,还和学生展开对话,精心诱导,承接上面的教学思路,层层深入“自然界的植物经历了哪些生长过程,人的人生历程又是怎样的?”再次用学生的实际经验去叩击文本,产生和作者相同的认知——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
(三)品读画面,感悟生命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文章的第二部分具有极强的张力,读着作者的这些文字,在头脑中就会出现一幅幅色彩艳丽的秋景图,教学时我重点抓住“走到院里,迎面是株枫树,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这两个句子,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缺少的是什么。再引导学生想象小莉贝卡在枫树下来回跳跃的画面,将两幅画面形成对比,再来体会缺少的是什么。在学生多次读、悟、想的基础上再细细品读13自然段,感悟自然与人世的处处相通,感悟孕育新的生命的颜色之美,感悟经历长大、挫折后的成熟之美。
(四)回归主题,升华情感
在学生学完文章的段落后,再来质疑课题“丹,还是一种怎样的颜色?”联系全文,学生感悟到它也是一种生命的颜色,如果说绿色代表的是生命中的春天,那丹代表的就是秋之生命,是经历风霜后的成熟的生命的颜色,人生也如这红色的枫叶,只有经过长大、挫折后才能真正的成熟。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人生中的挫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五)积累语言
最后引导学生选背文章的精彩段落,体会文中排比、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积累这些句子,能在写作中运用这些修辞手法,体现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
【【必备】说课稿模板锦集10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