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8-14 02:49: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

说课稿 篇1

  我阅读《赶海》这篇课文,应该说有多遍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怎么学习这篇文章呢?思来想去,感觉这篇文章最主要的还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文字记录自己参与过的活动。

  《赶海》这篇文章文字优美,富有童趣,短短五个自然段,把赶海的整个过程介绍给了读者,尤其第三自然段,写的很具体,很好玩。当然这篇文章还是有难点的,因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去过大海,没有看过大海,当然理解赶海,只能借助这些文字,只能是一种表面的获取。也许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能够给学生建立起一个海的概念,建立起一种美好的愿望,建立起赶海的向往。

  第三自然段写的很具体,这个场景我们可以帮助学生暂时的建立,让学生感受到赶海中最值得记忆,最值得写的过程。所以,这一段,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反复读读,虚构式的享受一次赶海的`美,引领他们走入到这个情境中来。

  三年级的语文学习,其实读还是最重要的,没有反复的阅读,没有大量的阅读,阅读不能走进学生内心,学生是很难走下去的。所以,在学生完成读熟的任务后,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以另外一种形式占有这篇文章。而这种方式,就是引导他们明白,作者是怎样记下这一次赶海的。

  第一自然段与最后一个自然段,前后照映的写作方式,我们不需要过分强调学生去模仿。因为这是次要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认识作者是怎么写中间那三个自然段的。

  从第二自然段中,一个“闹”字,应该说非常有意思的,这个字留在作者的记忆力,是因为作者童年有这种好玩的需求。而每个孩子其实都有这种经历。还有一个词是“兴奋”,这个词也是引导学生掌握习作方法的好词,有了兴奋,才能玩出个所以然来。如果是一种无奈,是一种不高兴、不情愿,肯定写不出这篇文章的赶海之美。所以,学习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两个词,用习作的思维引领学生认识,孩子们会感受到写作其实就是这样“闹”出来的,“兴奋”起来的。

  第三自然段,是本文的中心段,这其实就是兴奋下的内容。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一条条认识这些内容,把内容理清楚。这其实就是引导学生在自己参与的活动中,学会把一些事理清头绪来,这是教给学生有序思考的方法,有了有序思维,孩子在习作时,才能感觉到重点段怎么写。这其实是把孩子往明白人上领。因为好多孩子玩过之后忘记了,参与活动之后,却不知如何下手。当然这一段,学生在阅读中还可以学会如何表达才能更有趣。

  第四段是略写。其中“平静”一词,我觉得最能引导学生认识习作的重要性。我们参与任何一次活动,总会有结束的。总是要平静下来。平静下来做什么?文中是回家,最后是作者写出了《赶海》这篇文章。引导到这一步,学生会豁然开朗,恍然大悟,会真心感触到写作原来如此这么好玩。

说课稿 篇2

  第一板块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国标版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课时,它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必要的理论依据,他们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

  在前三年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前面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也做了一些孕伏。这些都是学生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教学时,采用了不完全的归纳推理。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第二板块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根据我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结合新课程理念要求我将从三方面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3)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积极参与规律的探索,发现和归纳,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第三板块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吧,来说说都喜欢哪些体育项目?

  一、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同学们,气候渐渐转凉了,学校又要组织大家进行冬锻比赛了,冬锻比赛中有些什么项目呢?看,同学们正在紧张训练呢!

  电脑出示情境图,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以课件出示: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紧扣教材中的主题图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指出图中所含的数学信息,并从中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事物的能力,同时也为后续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基本素材。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8+17 17+28

  2.观察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都是来求出参加跳绳的人数,猜猜看结果可能会怎样?(相等)

  3.学生计算,媒体演示,用等号连接。

  4.观察比较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后板书: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5.老师也从这个等式发现了一个规律出示:交换28和17的位置,和不变。

  6.比较老师和你们的两个发现,哪一个发现肯定是正确的?为什么?

  7.交流得出:老师的发现是通过计算证明了的,而你们的发现到底正确不正确还不知道,暂且就把这个发现看做是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

  既然是猜想就需要我们去验证(板书),同学们想想看,我们可以怎样来验证呢?

  8.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再举一些例子。

  9.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追问:现在我们有了几个这样的等式,能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就正确了呢?(学生说还不能)

  10.追问:到底要举多少个例子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呢?(足够多)

  11.达成共识:每个人举3个例子,整个班级就有一百多个例子,这样就比较多了。

  12.学生自主举例,并且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强调一定要把两边的结果计算了以后才能写上等号。

  13.从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来看,都能够证明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这个猜想。有没有找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发生变化的例子?

  14.用语言文字叙说比较麻烦,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呢?在自备本上试着写一写。

  教师巡视,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创意,并让学生解释说明。

  展示后教师小结:看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就是简单!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作a+b=b+a。

  设计意图:教师顺应学生的学情,当学生感觉到用言语表述规律显得麻烦、不便时,教师及时让学生采用 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规律表示出来,很适合学生的胃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5.小结、揭题:刚才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列式计算,发现了规律,又自由列举了很多例子来验证了规律,最后探索出了一条重要规律。其实在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课题运算律)。我们刚才发现的加法中的这条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a+b=b+a表示。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研究出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这一个问题,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2.列式计算,得出等式。

  (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参加跳绳的人数)

  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也就表示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我们一起算一算结果是多少?(68人)

  (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添上括号:28+(17+23)。

  添上括号后表示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跟第一个数相加,结果又是多少呢?我们一起算算结果又是多少?。(68人)

  (3)比较答案,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5.小结:从刚才同学的交流中发现,要用语言来表述这个发现,好像有一定的困难,那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你的发现呢?

  6.交流得出:(a+b)+c=a+(b+c)

  7.这也是我们的发现,同学们想想看,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呢?

  8.让学生举例交流。

  9、比较发现,举出的例子都能够证明我们的这个发现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根据新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淡化规律的表述,让学生体会字母表示规律的好处。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在学生感到用语言表述比较困难的时候,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直接用宇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优越性。

  10.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如果用字母表示就是学生齐读字母公式。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以手势进行判断,用手掌代表加法交换律,拳头代表加法结合律。

  82+0=0+82

  47+(30+8)=(47+30)+8

  (84+68)+32=84+(68+32)

  75+(48+25)=(75+25)+48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第4小题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填空练习。

  (45+36)+64=45+(□十□)

  560+(140+70)=(560+□)+ □

  18+(24+□)=(18+□)+32

  (18+□)+b=18+(a+□)

  小结:看来运算律真有用,可以使计算变得很方便,大家把加起来是100的两个数放到一起先加,这可真是个好办法。

  3.老师这里有两行树叶,上面都有数字,哪两片树叶上的数的和是100,请把他们连起来。

  想一想:什么样的两个数加起来会是100?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时,灵活运用教材上的练习题。第一个练习让学生用手势答题,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第四小题中的等式同时综合运用了两种运算律这一教学难点,加深学生体验。第二个练习让学生进行计算,通过比较计算速度的快慢,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加法运算律的优越性,并结合第三个练习题渗透了简算方法的指导,为后续的加法简便运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这些规律的?教师:是啊,运用这些方式能够找到一些运算中的秘密,这些方法在数学中的用处非常大。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让学生梳理本堂课所学知识和技能,并回顾学习方法,旨在通过反思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整体建构,同时也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为使上述过程能够流畅进行,我将准备挂图,从上述我所设计的教学看,我所采用的教法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学法主要有合作交流学习法。这样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的主导作用。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25—26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尝试精神,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为了让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辅以“情境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法”等,实现师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努力探索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新策略。

  (二)学法《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三、说教具、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自备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一个,剪刀一把。

  四、说教学设计

  一旧知重温铺路搭桥

  口答。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的长度( ),相对的面()。2、正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它的棱(),每个面()。它是特殊的()。3、看图,指出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新知识铺路搭桥。

  二创设情境切入主题

  1、动画演示情境图。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小明买回一张漂亮的包装纸,为了节约纸张,他想先裁下大小适宜的一块再包装,那么至少要裁多大的纸呢?小明该怎么做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导入新课:这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学生观看并思考。2、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生1:必须先知道盒子有多大。生2:必须先算出盒子每个面有多大。……新课标强调,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该应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因此,我对例1进行优化组合,真正使数学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

  三实践操作建立表象

  出示“操作提示”与“我的发现”。操作提示:①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再展平,看一看纸盒展开后的形状。②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标明。我的发现:你发现展开后的图形,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正方体呢?

  1、学生动手操作。2、观察发现并完成表格。(每人一张)3、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4、汇报。生1: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相等,前后面相等、左右面相等。……《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想,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对这一理念作出较好的诠释。给予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去发现,解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生建立积的表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自主探究深化主题

  动画演示并讲解长方体拆成平面展开图,引导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1、认真观察并加深理解展开后的图形与原长方体之间的联系。

  2、建立表面积的表象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通过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长方体拆成平面展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再现情境图,提出尝试问题:你能否帮小明算出纸要裁多大?自读课本例1。尝试练习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变”教数学“为”用数学“,同时,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讨论提纲:

  1、你是怎样算的。

  2、正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小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更,宽20厘米,高30厘米。请你帮他算算至少需要多少玻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例子吗?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需要计算哪些面的面积,完成练习并及时反馈。举例子,如计算游泳池的表面积、粉刷柱子等。提高性练习旨在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懂得根据实际来解决问题,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

  五总结评价课堂延伸

  总结评价。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能梳理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课堂延伸。同学们,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课后思考。这个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较好地延伸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课外也动起来。

  五、说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方法一:方法二:6×5×2+6×4×2+5×4×2(6×5+6×4+5×4)×2上下前后左右

说课稿 篇4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 说教材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人教版必修教材中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课七课第一框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懂得了如何创造财富,这就为本框的学习如何对财富进行分配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一框如何在分配过程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本着三贴近的原则,我的教学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主。以学生们最喜欢的电视剧进行导入,接着以导入的例子继续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起到连贯的作用,让知识点没有那么零散。在第二目知识点特别是难点讲解时,我利用学生的家庭成员收入情况进行讲解,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 说学情

  作为高一新生,刚刚从初中阶段过渡到高中阶段,形象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不够,尽管他们对身边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关注,但是对纯粹的经济理论把握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会使学生兴趣不足,所以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使他们获取理性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对身边的分配方式进行理性的分析。

  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分析,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原因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特别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和原因。

  在能力目标方面,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精神。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抓住教材和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的信念,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五、 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按劳分配体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只有掌握了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我国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教学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我确定难点的依据是因为高一的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较为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六、 说教法

  根据教师发挥主导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对本框题充满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状,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情景教学法:我主要采取现在热播的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中肖奈与愚公的工资为何相差如此之大来导入我的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培养学生将生活中的情景与政治课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分析“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要安生产要素分配”等问题的时候,通过探究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回答。

  (三)案例分析法:在讲授“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时,通过询问学生家长家庭成员收入情况的来分析,把教材知识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把事例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 说学法

  人们常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与尊重学生。”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学法上,我设置了以下几种学法:

  (一)小组探究法:在分析讲解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平均分配的知识点时,我主要采取小组讨论探究法,让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分许得出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以此来拓展学生思维。

  (二)比较分析法:在对多种分配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时,最后让学生比较分析出每种分配方式的不同,以加强对知识点理解。

  (三)总结分析归纳法:在对于难点重点的解决上运用总结分析法来对难点重点进行突破。

  一堂课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教学过程,下面我将谈谈我本节课所设计的教学过程:

  八、 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接下来我将从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小结—课后拓展四个环节来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我采用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中的场景,比较肖奈老板与给肖奈打工的愚公两人的工资为什么不一样从而进行导入新课。之所以采取这个导入是因为学生对该电视剧非常喜欢,扣住学生喜欢并且感兴趣这点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又比较生动有趣,又能突出本节课的主题。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的设计主要结合了学生喜欢的明星以及喜欢的电视剧进行导入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突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起到开门见山的作用。

  (二)新课讲授

  在导入新课后我将把本框题所要达到学习目标列举出来,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阅读课本,对课本的基本知识点进行熟悉,构建教材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1. 按劳分配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按劳分配的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同时对导入材料中肖奈与愚公的收入的构成进行拓展进一步的分析,并且让学生根据所给出的一段材料引导学生概括出按劳分配的范围以及基本内容: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中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力(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并且通过“非公有制中有按劳分配吗?”“为什么同样是按劳分配肖奈和愚公的收入差距为什么这么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按劳分配的范围、尺度、以及标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启发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也是以肖奈与愚公的对话来引出我国为何不实行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从而也引出了本框题的重点—按劳分配的必要性。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框题的重点,我采取了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们讨论并归纳出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的弊端,并让小组派代表回答。如按需分配对劳动者的要求较高,而我国现阶段的劳动者只是把劳动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故从中引导学生归纳出,坚持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最后再结合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再补充一点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通过讨论学生们会发现按需分配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可是我们现在的生产力还未能满足,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通过讨论学生还可发现平均分配会挫伤劳动者积极性从而可以引导并且归纳出坚持按劳分配的含义。最后通过按劳分配的意义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积极参加劳动以及坚持按劳分配的信念。

  设计意图:从导入的例子来贯彻,并让学生们通过思考并且引导学生归纳出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并且通过对比平均分配与按需分配,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本框的重点,从而起到了突出重点的作用。

  4.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含义:指在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里所得到的工资等收入存在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5.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是指靠自己或家庭的劳动取得的收入

  6.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7.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的发展。

  对于第二目的知识点讲解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对知识点过渡时我会用“同学们,既然在公有制经济中采用的是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那在非公有制经济下又采取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呢?”从而让学生明白接下来所学习到的多种分配制度都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前提下进行学习的。接着我便随意询问几位学生主要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通过分析学生主要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来对几种分配方式进行详细的解释。在对讲解按生产要素分配时,我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分析,从而让学生明白凡是提到农民通过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菜、水鬼、林木等,获得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因为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经济的典型实现形式,属于公有制经济的范畴。但是如果农民把自己承包的集体土地再转让给别人,获得租金收入,那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土地参与分配。把两者相类似的分配方式来进行对比,更容易进行区分和辨别,从而实现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第二目知识点的讲解我结合学生的家庭成员收入情况进行讲解,使得讲解的知识点回归到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巩固辨别各种分配方式度我用一个表格进行对每种方式在适用范围、体现的关系、在我国分配制度的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把握知识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我利用课本P59的材料,来让学生分析课本中小吴的家庭成员各是什么分配方式,既能练习课本,同时也能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同时结合一道选择题来进行让学生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对比以及课本的例子的实际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总结本框题的知识点,并且练习题用课本的例子,既能回归到课本,又能达到检测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三)课后小结

  本次的课后小结我通过多媒体的方式,采用图表的方式,对每种方式在适用范围、体现的关系、在我国分配制度的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把握知识点,并且让学生一起与我来小结,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在小结时我还为下个框题的效率与公平作了铺垫。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框谈了爱国情操的表现。这实际上是在一个重要方面阐述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努力的方向、追赶的目标。这一框为最后一框讲述为什么“爱国情操一向备受推崇”以及为什么要“立志培养爱国情操”奠定了思想认识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爱国情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爱国情操筑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

  (2)能力目标:让学生学会用爱国情操的多种表现来认识自己在爱国情操方面的状况和存在的差距。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爱国情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是本框的重点,这是因为讲好这个问题,会使学生心理受到震撼,产生向爱国志士学习的强烈愿望,从而会使学生向培养爱国情操的目标不断去追求。同时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有个较深刻的了解。再次为讲述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民族情感奠定了基础。

  (2)难点是“爱国情操是一种世界性的情感”。因为这个问题,不但要从我国角度来理解,而且要从世界角度来理解,而初一学生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了解较少,所以教学上有一定难度。

  4、教材的处理:由于学生对全国的事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而对待教学重点我采取理论和事实结合,做到讲理论用事实、事例来说明,讲事实、事例要从中引伸出所要说的`理论。理论通俗,事实生动,而且详略结合,对教学难点在理论上不一定多讲,而是多举些外国事例来说明。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我把教材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爱国情操是一种世界性的情感;

  第二部分,爱国情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第三部分,爱国情操的种种表现筑成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感。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是门艺术,既需要规范性,更需要创造和有所实践,针对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创造性思维培养法、当堂训练法、演讲法。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对事例、材料的分析,归纳出有关的观点和原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综合能力,同时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针对本课特点,我指导学生用以下学法:分析归纳法、讨论法、知识迁移法。这样有利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本框的教学程序安排如下:

  1、导入新课:歌曲《祖国,慈样的母亲》,并提出问题: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情感?

  2、讲授新课:

  (1)学生回答完,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指出这种爱国情操不仅中国人有,而且外国人也有,这是一种世界性的情感。引入第一部分知识。

  (2)举例说明:波兰作曲家肖邦的例子,同时让学生看投影一:“朝鲜半岛曾被日本殖民奴役了30多年,朝鲜人甚至被剥夺了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权利,每年3月是日本侵朝的月份,8月是日本投降的月份,这两月正是日本的假期,拒绝日本客人给韩国的客运旅游宾馆业带来很大的损失,但韩国人全然不顾。没人号召,更没人命令,无论国营私营,全国一致行动,这一点令人钦佩。”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