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5-30 09:52:4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点、直线、射线、线段的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角。,也是后面要学习的三角形、四边形、圆、锐角三角函数等数学知识的必备基础。因此学习本节内容对后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2、教学目标分析

  国家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学生的学习目标应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行为与创新融为一体,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通过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角的形成,建立几何中的角的概念,掌握角的两种描述以及四种表示方法,会进行度、分、秒的换算(知识与技能)

  2、通过观察、探索、类比、转化、猜想等数学思想,初步培养学生利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揭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把实际问题概括数学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3、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实践的能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交流中获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课堂探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拓展能力。(行为与创新)

  目标制定的依据:

  这样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本节课的教学实际,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了空间和时间。

  3、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生应掌握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以及角度制之间的转换。因此我设计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角度制之间的转换。难点是正确理解角的概念。教学关键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正确理解角的两种定义。

  二、教学程序分析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为了落实这几点,我按以下五个阶段完成本节课: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迎接挑战。复习直线、射线、线段有几个端点,为后面给角下定义埋下伏笔,出示一组实物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中哪种基本的几何图形?从而引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角。那么角有哪些最基本的图形组成呢?试着给角下定义?让学生相互交流,说一说怎样给角下定义。

  教师巡回检查,看看学习参与活动的情况,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角的第一种定义。此时,给学生分析角的组成元素,组成角的两边是两条射线,公共的端点是角的顶点,并介绍角的表示符号。通过学生的活动,就突破了角的第一种定义这个难点。

  来一起看,下面图形中,哪些是角?如果不是,请说出错误的理由。既加深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又渗透了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理解了角的第一定义。

  第二阶段:启发探究,启迪思维。

  教师出示了由一个端点引发的三条射线组成的图形,让学生通过数角,进而探究角的四种表示方法:

  (1)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表示顶点的字母要写在中间;

  (2)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角;

  (3)用小写希腊字母表示单独一个角;

  (4)用数字表示单独一个角。

  并分析这四种表示方法的易错点。在例题的处理中,强化了学生对角的表示方法的理解运用能力,检测出了学生的课堂的学习效果。

  在这一探究活动中,我设计了一组动画,演示了锐角、直角、平角、周角是怎样由一条射线沿其端点旋转形成的过程。这样,从运动变化的观点,给角下第二种定义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动画演示,学生形象的理解了角的第二种定义,也体现了多媒体对课堂教学带来的独特魅力。

  通过教师演示两个度数相近的角,让学生说出用什么方法区别出这个两个角的大小,引入度量角的方法,在这里,我感到非常吃惊的是,学生不仅说出了使用量角器度量角,还说出了重叠法度量角的方法。顺势我就让学生自学教材,学出一度角是怎样得到的,从中引入度分秒之间的换算方法,给学生介绍角度制,并简要介绍弧度制与密位制,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接下来通过一组由浅入深的针对性练习,强化了学生对角度制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的理解。

  角度制是初中阶段中的一个特殊的重要的度量制度。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长度、面积、体积等单位之间的换算,对单位与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对度(°)、分(′)、秒(″)之间的角度制之间的换算还是第一次接触。让学生明确角度制是60进制,区别于10进制、100进制、1000进制是一个关键。

  第三阶段:引导落实,习题检测。

  教师通过出示一组检测题,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变式训练,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在这组习题中,教师重点要强调讲解后两道训练角的表示方法的习题,这是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设计的。

  第四阶段:小结深化,建构认知。

  通过对学生的做题及发言情况进行点评,由此小结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然后,让学生指出教师上课还须改进之处,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五阶段:布置作业,实践创新。

  在课外拓展练习中,我特意设计了一道必做题,一道选做题,一个数角的课外探索题,鼓励学习探索数角的规律。这样设计,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共同的提高。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索式学习、合作学习,采用了启发引导法、课堂研讨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可以从以下二方面得到体现:

  1、通过让学生观察、演示、尝试、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进而达到了教师的教法与学生的学法的有机统一。

  2、本节课我的指导思想是:体现自主性,不强制灌输,重在引导点悟;体现针对性,不主观臆想,根据学情有的放矢;体现操作性,不笼统抽象,尽量具体直观;体现巩固性,不一蹴而就,而是梯度练习,反复强化,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初一是学生由小学到初中的一个过渡阶段,与小学相比,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难度上,还是在能力的要求上,都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通过指导,让学生改进或完善原来的学法,吸纳和采用新的学法,从而尽快地适应新的学段的学习,促使学习过程形成良性循环。

  本节课中,我始终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发挥主导作用这一理念,寻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我十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性格特征和价值观念,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敢创新,促使学生不仅要“学会”而且要“会学”。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学生的学法进行了指导:

  个体探究与小组讨论相结合,达到独立思考与适当交流的统一;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达到教师讲与学生思、学生练的有机统一;课堂练习与课外拓展相结合,达到学法于课内,提高在课外的有机统一;数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达到数学与生活的的有机统一;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参与小组合作相结合,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品质与团协协作相结合。

  四、教学效果与思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角的两种定义,四种表示方法,说明了我对教材的重难点把握比较到位的。上得到了圆满的解。但是在进行角度制的转换时,个别学生还是不够熟练,但由于本节课只是第一课时,后边还要深入的学习,相信这个问题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让学生经历观察,演示,动手操作,启发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采用启发引导,体现自主性,不强制灌输;通过自主探索,体现操作性,重在引导点拨;通过梯度练习,体现巩固性,发挥主体作用;采用形象演示,体现趣味性,尽量具体直观;学法于课内,拓展于课外,构建数学大课堂。

说课稿 篇2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学情分析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变化”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活动建议。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体现了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而建构模型及模型的理解和应用是高中教学的难点之一。通过两轮的教学摸索,在今年对于本实验的教学有了比较成型的方案,今天与各位教师分享。

  这个实验常用的方法是称取1克干酵母,加入到10 毫升马铃薯培养液或葡萄糖溶液中,28℃连续培养7天。 每天定时取样、计数,最后绘制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在教学过程中我有两点想法:第一,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获得数据、建构模型的过程中。这样就要大量 的取样,多次大量取样会影响培养液的体积,造成严重的实验误差。第二,在一节课完成计数,避免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去计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操作性更强。

  在保证实验科学性的基础上,我的实验方案如下。在此将必修3与选修1微生物实验进行整合,这样处理的原因有两点:第一,解决选修1实验过于集中,学校实验室条件的限制,不好安排。所以将选修1和必修3的学段打通使用。第二,实验中将选修1中微生物的内容融入进来,为了让学生体验模型建构的完整过程。这也体现了北京市一直倡导的整体备课的思想。

  实验的全过程在一节课很难完成,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安排得,前后共6课时。重点是第五课时,收集数据、建构模型。下面我简单的阐述这五课时的内容。

  2.单元实验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完善修正实验方案。并进行干酵母活化,取1克干酵母加入到100毫升的培养液中,培养液是教师配置好的。

  第二课时

  培养基的配制、讲解灭菌的方法。此实验中将马铃薯培养基换成合成培养基,因为合成培养基的成分稳定,有利于教师在预实验过程中对接种量和接种时间的摸索。课下完成培养基的灭菌和倒平板。

  第三课时

  讲解平板划线和稀释涂布法,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将活化了48小时的酵母菌,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稀释涂布或划线。目的是得到单菌落,降低实验误差,这也是进行后续实验的基础。

  课下完成菌种的扩大培养,具体的操作是:挑取单菌落接种到50或100毫升的液体培养基中,在摇床上30℃、150转/分进行菌种扩大培养,培养12到24小时。

  第四课时

  课堂上学习使用血球计数板。

  课后实验操作:向8瓶成分、体积相同的培养液中接种等量的菌种。培养4、8、10、12、14、16、24、32小时,放在4°C冰箱中保存、备用。

  第五课时

  学生对不同培养时间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处理数据,建构模型。在预实验过程中有3点体会比较深,现在与大家一起分享。

  3.预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⑴干酵母活化

  用干酵母发面,半小时就可以了。在这个实验中将活化了2个小时的酵母菌,在平板上划线,可得不到单菌落。通过大约10天的摸索,在摇床上培养48小时,才能得到菌落。

  ⑵实验科学性的探索。

  取等量的菌种分别接种到8瓶成分体积均相同的培养液中。同时在相同的条件下培养,培养不同的时间,第1瓶培养4小时,取出放在4°C冰箱中保存、备用。相当于将酵母菌固定4小时的状态。以后依次固定在8、10、12、14、16、24、32小时的状态,最后同时计数。从理论上讲菌种来自单菌落,8瓶中培养液的成分、体积、培养条件都相同,8瓶菌液在相同的时间酵母菌的数量应该没有显著的差异。可能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8瓶培养液是8个种群,这样做科学吗?我也有过这样的疑问,所以我将此方法与常用的实验方法,从一瓶培养液中取样计数,进行了对照,实验结果,红线是一瓶连续取样的结果,黑线是8瓶同时取样的结果。两种方法没有显著差异。还请教了首都师范大学专门研究酵母菌数量变化的教授,并得到肯定。

  改进后的实验方案,对于每一个培养时间,可以多取样,而且对后续的实验没有影响,保证了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实验过程中。4°C冰箱中保存,可以在一节课完成不同培养时间的计数。

  ⑶接种量和培养时间的摸索

  为了能够让实验结果形成很好的“S”型曲线,有助于分析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分析。接种量和培养时间是非常关键的。在预实验过程中,我设置了不同的接种梯度实验,摸索接种量,并以2小时为间隔进行培养时间的摸索。最后确定了每100毫升培养液中接种量45微升,培养时间分别是4、8、10、12、14、16、24、32h。为了让实验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设计了合理的接种时间点早7:00和取样时间点。

  8瓶的培养时间分别是11:00(4h)、15:00(8h)、17:00(10h)、19:00(12h)、21:00(14h)、23:00(16h)、第二天的7:00(24h)、15:00(32h)。

  这个实验中收集数据、建构模型是实验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这个过程我是在一课时完成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概述种群数量增长的“S”型曲线。

  2.能力目标:使用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尝试建构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得出科学结论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四、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包括3个环节:

  1.承上启下,引入课题

  首先回顾整个实验过程。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完成不同培养时间酵母菌的计数、数据的收集、整理、处理和建模的过程。

  2.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将全班同学分成8组,每组5人。每组分别统计不同培养时间菌液中酵母菌的数量。每人对血球计数板中5个中方格的酵母菌进行计数,计数过程中及时将统计结果记录在个人数据表格中,求出平均值。然后将个人数据汇总成小组数据,求出小组平均值。大家注意这里边得到两个数据,一个是每一位同学5个样方的平均值,另一个是5位同学25个样方的平均值。

  下面请看学生实验操作的一段视频。本实验使用微量移液器,取200微升的菌液,保证了计数板上溶液体积的恒定,避免使用吸收纸,因为在预实验过程中教师发现使用吸水纸会造成很大的实验误差。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对于操作中存在问题的同学进行了指导。学生及时将统计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学生将个人数据汇总成小组数据,并计算出小组25个样方的平均值。

  这是实验课上每组得到的相应培养时间100毫升中酵母菌的数量。利用这个数据绘制酵母菌数量变化的曲线。

  3.处理数据,建构模型

  教师利用Excel进行数据的输入,输入2类数据,一类是每个小组5个同学25个样方的平均值,另一类是每组任意一个同学5个样方的平均值。Excel我们常用来对学生分数的分析,这个工具在模型建构中可以将学生统计的数据转化成曲线,描述生物学的规律。

  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教师将汇总的数据利用Excel转化成曲线,黑色的曲线是每组中任意一位同学5个样方的平均值,红色曲线是小组5位同学25个样方的平均值。学生明显感受到,曲线对于实验结果的描述比数据更直观。估算法进行种群数量的统计时,样方越多,实验结果越可靠。学生对于14小时的结果提出了问题:本组的5名同学中,如果有一人的数据与其中4人 的数据相差很大,那么在计算时还算不算入小组的平均值呢?在对全班的曲线进行分析时,学生又提出:今天的实验结果与自己预期的实验结果不相符,大部分学生 预期,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最后会下降,可是本节课的实验结果,酵母菌的数量没有下降。会不会因为血球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不能区分酵母菌的死、活,影响了 实验结果?还是培养时间不够?如果不断的增加培养液的体积和培养空间,酵母菌的数量是不是会不断的增加?

  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学生的问题中对模型进行了分析。

  五、实验教学的体会

  1.通过实验方案的改进,将实验的重要环节、最核心的部分集中一节课呈现给学生。增强了本实验的可操作性。

  2.让每个学生亲身经历尝试建构数学模型的完整过程。

  在课堂上学生对于计数、分析实验结果提出的问题。我相信如果不是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身经历,是提不出来的,正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时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灵感,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

  3.课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预实验,才能对出现的问题处理得当。

  让每个人都绘制一条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并分析个人数据与全班数据的差异,这样对于数学模型的理解会更深刻。

  5.用美蓝进行染色后在计数活菌的数目,实验结果更接近酵母菌的真实变化规律。

  专家评价

  这节课是一节很实在的课,值得全国各地教师借鉴。体现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对于实验教学的理解到位,流露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在对实验方案的改进时 注重了实验科学性和实验效果的探索,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底蕴。这个实验不是几天可以摸索出来的,能够看出平时真的踏下心来做事而且不断地改进、完善着自己的 教育教学工作。

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9课《y w》。

  首先分析一下教材。本课包括五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情景图。天气凉了,树叶落了,妈妈做新衣服给孩子穿。左上圆圈内是乌鸦妈妈捉虫子给小乌鸦吃。图中有两个声母。图画提供学习字母的情景,用以激发兴趣,引入本课要学的两个声母y w。图下是这两个声母的笔顺图示及它们在四线格中的书写规则。

  第二部分是声母y w与表音表形图,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及四声,用以读准它们的音,认清它们的形。

  第三部分是y w的书写,用以指导正确描红。

  第四部分是图与相应的拼音词,用以练读拼音词,巩固所学的声母。

  第五部分是填写声母和连声母图,用以记住23个声母的顺序。

  接着说说我这节课的指导思想。这是一节新授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学习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该扶的扶,该放的放,实现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通过让学生自己总结顺口溜,自己评价书写情况等来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我还尽可能的让拼音生活化。比如:让学生用音节的四个声调组词、扩词。汉语拼音是一个枯燥的内容,结合一年级小朋友刚进校的心理与生理特点都不能把拼音的教学教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应该与游戏,趣味活动相结合为宜。

  根据一年级这个年段孩子的特点,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认知方面:学会声母y w,整体认读音节yi wu yu及四声,能读准音,认清形,了解yu 书写时两点省写的规则,正确书写。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和发现问题的习惯,乐于运用所学的知识。情感方面: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是y w及yi wu yu的发音。难点是正确区分yi y I和wu w u。

  说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抽读声母卡片和韵母卡片。

  二、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出示情景图,问他们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谁和谁?他们在干什么?小圆圈内画了什么内容?

  相机出示y w yi wu。并告诉学生图上画的音节和声母就是我们本课要学的内容。

  三、 授新课

  (一)

  1、教学y的读音。

  (1) 出示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2) 出示声母y,告诉学生y的读音和衣服的衣差不多。

  (3) y和I的比较

  2、y的字形及书写方法

  (1) 让学生说说y像什么,在自己总结出顺口溜。

  (2) 教学书写。在这个环节,让学生自己先看书,然后由学生当小老师告诉大家怎么写,再和我一起书空写。最后描红,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整体认读音节yi

  (1) 让学生上台表演一个小故事。通过小故事让学生知道yi是整体认读音节。让学生表演比我单纯的说效果要好一些。

  (2) 教学yi的四声。

  在这里让学生自己找朋友来巩固四声。还可以用一首儿歌串起来。

  (二)

  1、教学w的读音

  (1) 指导学生看图并出示声母告诉学生w的读音和小屋的屋很像。

  (2) 老师范读,学生自由怜惜。

  (3) w和u的比较。

  2、w的字形及书写方法

  (1)说说w像什么,在自己总结出顺口溜。

  (2)教学书写。

  2、教学整体认读音节wu

  (1) 讲故事,引出整体认读音节wu。

  (2) 指导读法,指名试读。

  (3) 教学四声。在老师的带领下用四声组词。

  (三)

  教学音节yu及四声。

  1、故事引出yu

  2、练习四声。

  四、 巩固练习

  1、游戏;猜一猜。用游戏的方法复习巩固,学生比较感兴趣。

  2、教儿歌,区别声母、韵母和音节。

  最后说说学法。上课刚开始情景导入,用以激发兴趣,引入本课要学的内容。学生已经对声母有了初步的兴趣,背诵了大量的有关声母的儿歌或顺口溜。教学时要分别用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之间互助合作、互助学习、互助评价,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我觉得这节课整体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基本按课标把课上完。当在把握学生和课堂驾御这块还有待提高。

说课稿 篇4

  以下是小编为您带来的《丁丁的研究报告》说课稿。本篇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叙述了丁丁完成一份蓝鲸研究报告的过程。

  【说教材分析】

  本篇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叙述了丁丁完成一份蓝鲸研究报告的过程。全文共7小节。课文的3、4、5小节具体介绍了制作研究报告的过程。第五节中的“一头钻进,认真地看,一边……一边……”等词体现了丁丁做报告时的认真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只有认真对待,才能做好事情。课文共有生字10个,要求描写6个。

  【说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许多自主识字的好方法,养成了预习的习惯,并能在预习过程中自学生字。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学习生字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预习过程中,学生收集有关蓝鲸的资料,对蓝鲸有了一定的了解,还可以对文中的内容作出适当的补充,更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实际,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认识本课生字10个,积累有关词语,正确抄写6个生字:报,录,份,资,选,族。这些生字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什么难度,“资”“族”是平舌音,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正音。在指导写字时着重指导“录”的下半部分,让学生牢牢记住这里不是“水”。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很多生字,词语,积累词语对孩子的语言,思维发展都有极大的益处,本课让学生积累词语以及一些数量词组,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目标二: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朗读是积累的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途径。朗读课文时做到字字音准,句句通顺,在读正确的基础上,把课文读流利。通过朗读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通过朗读学习表达方式。教师应设计不同形式的朗读,使课堂上书声琅琅。

  目标三:初步认识蓝鲸,收集有关资料。

  由于蓝鲸并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的,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有关蓝鲸的资料,既能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又对蓝鲸有了多方面的了解。

  目标四:初步了解什么是研究报告,怎样制作研究报告,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精神。

  研究报告对于二年级学生是比较深奥,比较新鲜的,本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研究报告的格式和制作过程。教学中应及时帮助学生小结制作方法,并让学生尝试着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制作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说教学过程】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学目标后,我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自己质疑,自己解疑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学习要有疑问。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产生疑问。在学生读了课题后,肯定有不少疑问,如:什么是研究报告?丁丁的研究报告是怎样的?丁丁是怎样制作研究报告的?等等。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研究报告。此时,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把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板书,这些问题正是本篇课文要学生了解的主要内容。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根据出示的三个问题,分别让学生在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时思考解决第一个问题,养成边听边思的学习好习惯。在深入学习课文时,让学生通过轻声读课文解决第二个问题,通过同桌读课文解决第三个问题。教师适时加以小结,板书,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动脑筋解决了疑问,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了起来,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了满足感。

  二、指导朗读,理解句子表达的意思

  朗读是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片课文的教学也体现了二期课改以读为本的精神。第五节中的“一头钻进,认真地看,一边……一边……”等词体现了丁丁制作报告时的认真态度。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找找能看出丁丁非常认真的词语,找到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加上动作读读有关句子,去体会丁丁那认真的态度。然后再一起读句子,再次感受丁丁的认真。通过几次朗读,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丁丁的认真态度,同时也受到了教育,只有认真对待才能做好事情。

  课后练习中要求学生读句子,说说这句话写出了什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设计了读句子比较的教学环节。出示两句句子,让男女生分别去读,说说哪一句话让你更了解蓝鲸。学生读了一遍都知道是第二句话更具体,但有些学生说不上来为什么。这时,让学生再去读读句子,想想第二句话写出了什么。理解了这句话写出了蓝鲸的大之后,让学生再来读这句句子,学生自然而然的就能将蓝鲸十分巨大的语气读出来了。

  三、弹性练习,充分发挥潜能

  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是教师应该尽力去做的。在学完了丁丁的研究报告后,学生都觉得丁丁很能干,非常羡慕他。此时,趁热打铁,让学生自己也动手做一份研究报告,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我设计了一个三星题,由易到难,在完成后根据所选的星级奖励相应的星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兴趣选择做哪道题,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得到提高,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得到乐。

说课稿 篇5

  【说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习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习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依据新课标要求和设计理念,再结合教材重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第一课时可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说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温和”说句子。

  3、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教育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说教法】

  低年级阅读教学应把词句训练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合作的精神。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三种教法:

  1、直观演示法。

  通过生生互动演示、师生互动演示,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中参与训练,激活思维,读懂课文的词句。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这节课,我制作了优秀的课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去诱发学生的情感。是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3、鼓励欣赏法。

  在小组中、班集体中的点评,主要是鼓励学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羡慕,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学习的信心。

  【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

  2、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了以上两种学法的指导。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听、说、读、问、评、议等去实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坚持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说教学】

  在此基础上,第一课时充分利用互动的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研读全文。

  一、巧设悬念,初步感知。

  由师生互相介绍自己,引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谁,可是有个小朋友却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们帮他猜猜好吗”?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高度地集中,迫切地想知道谜底。紧接着,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猜出谜底就是“水”。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你喜欢这篇课文吗?将你最感兴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3、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认读生字、新词。

  此环节是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交流,整体感知课文,达到生生互动。

  三、师生合作,小组研读全文。

  1、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向别的小组同学提问。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这个答案必须在书上。

  2、学生自由读课文,准备问题。

  3、小组交流问题。

  4、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根据学生问题随机重点指导。

  5、梳理全文,完善板书。

  6、学到这里,你还想了解哪些课文里没有的有关水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提问。

  此环节,教师并不急于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将问题延伸到课外,并教给学生寻找答案的方法,达到再探新疑的目的。

  四、扩展练习。

  1、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举例子说说,再写下来。

  2、收集有关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和带来灾害的资料。

  3、说说人类想出了哪些办法使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说效果】

  按照上述教学方法施教,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通过生生互动自己就可以解决,对于学生的难点则需通过小组互动和师生互动来解决。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找因数》,我将尝试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本节课的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动手操作”、“有序思考”、“合作探究”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及本课的知识定位:

  本课是新版北师大教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第4课时的知识。本课的知识是在学生经过前三课的学习,理解了因数与倍数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新的知识。通过拼图、画图并结合乘法算式,一对一对找出“1×12”“2×6”“3×4”,这种思路其实就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质数、合数的知识,为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做铺垫,同时为将来学习约分的方法打好基础和做好准备,可见本节课的`知识有着承上起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用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找一个数的因数。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能力目标】

  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从多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准确找出某一个自然数的全部因数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找某个自然数的因数时如何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游戏中要用到的1—60的数字卡片和教学中要用到的12个小正方形,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二、学情分析:

  因数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学生的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已初步具有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和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数形结合是学生掌握知识较好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一)教法指导: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采用学导式教学法,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指导学生学习。

  (二)学法指导:学生作为主体,在学生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玩中学,学中玩,自主中学和交流合作中学的思想。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立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请1—10号朋友拿着自己的卡片站在讲台上,与这十个数字相乘的积是60的,便结成一对朋友。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活跃的气氛,又在游戏中渗透了找因数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我以动手操作---有序思考---合作探究为主线索,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找一找、议一议、排一排等活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我抛出问题: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然后提出要求:请拿出你的学具摆一摆,然后把拼出的图形画在方格图中,当同学们动手操作完成,我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向小伙伴说说自己找出了多少种方法,并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方法。这样将数与形结合起来,既直观又便于学生理解。

  这时候,我相机提出问题,那同学们认为究竟有几种拼法呢?问题一出,教室里立马分成两派,“3”和“6”的声音此起彼伏。此时我笑而不答,等学生充分议论后,我肯定地告诉学生,通常把形状完全一样,摆放顺序不同的图形归为一种,学生自然总结出正确的方法是3种。依次是:1×12=12 2×6=12 3×4=12 (并把这三个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谁能用前面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说说,在这三个乘法算式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指名学生说。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谁能完整地说出,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会说出12的因数有1,12,2,6,3,4。

  我进一步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让同学们议一议,这里的“议”非常重要,我激发学生用同桌议、小组议、全班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找一个自然数的因数不遗漏的方法:

  (1)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2)我是用1开始,分别尝试1乘几等于12,2乘几等于12,依次相乘下去,当用5试时,另一个乘数不是自然数,就排除掉,当用6试时,另一个乘数与前面的出现重复,就不用再往下试了,这样找到12的因数的。

  (3)老师,跟前面的同学差不多,只不过我是用除法找到的,也是当出现重复了就停止。

  我会对学生的每一项发现及时进行简短的点评与鼓励,肯定他们善于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

  师:从刚才这些同学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不遗漏地找一个自然数的因数的方法。板书:一对一对地找,有序思考。

  我强调:一对一对地找,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说。

  师:那我们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下来:板书:12的因数有: 1、2、3、4、6、12。

  紧接着我问:9的因数有哪些?让学生先写出9的因数,然后用“议一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当因数中出现重复数字时,只取一个。(补充板书:不重复)

  本阶段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序思考的思想,恰当运用排除的思想,启发学生概括归纳的思想,按序排列数据的思想,而这些数学思想恰恰是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法宝。

  第三个环节:练习巩固,逐步提高

  习题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与提高的一个必要过程,也是学生“用数学”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本课时的习题设计时,我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把练习设计为:基本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实际应用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目的与意图,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与方法。我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如拓展练习题,渗透有关公因数的知识,同时建立数学极限思想: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在解决练习的过程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组织者;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使学生个体发展,教师又是帮助者;重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还是引领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学评价

  新课程打破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标准,并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课堂表现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本节课我从学生课堂表现行为、学生学习效果、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方面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通过师生的共同数学活动,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实现思维训练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为将来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上这些,是我在实施本课教学中一些肤浅的认识,不到之处,欢迎各位评委及老师指正!谢谢!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遇酷刑后,不负重担,耗时13年时间,写成辉煌著作《史记》的事,表现了司马迁在遭遇奇耻大辱后,仍不忘使命的坚韧意志与高尚人格,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与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的优秀作品。

  本单元教材赞扬了人类坚强不屈的高尚品德,《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本组的第四篇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司马迁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难点是体会并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教法(一).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我先由学生提的司马迁究竟受了什么磨难,让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是什么原因让司马迁决定一定要写完《史记》、司马迁究竟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这三个问题导入探究学习,然后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研究学习,最终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二).注重联想和模拟的结合运用,在探究上面三个问题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让学生展开联想,想一想,司马迁在13年里都经历了那些困难和挫折,想一想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司马迁和《史记》说些什么?带动学生进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人物感情。

  三.说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一下两种学法的指导:

  (一).培养学生通过自学来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比如要想知道司马迁究竟受了什么样的酷刑,让他想了此残生,那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先去找课外的知识去了解,发掘原因,让他们在不断的自学中提升自己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司马迁内心的悲和愤。

  (二).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取读书-体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所受的奇耻大辱,进而了解人物的悲和愤,然后在探究他写史的动因和发愤的痕迹,这样学生就更能自己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作得精神。

  四.说教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决定采取二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词,理解词语,熟读课文,了解《史记》知识,从课题入手,体会司马迁的精神。

  第二教时

  一、展开想象,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齐读课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历经艰辛,完成巨著《史记》。到现在为止,留在你脑中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师点评)

  二、新授,紧扣“发愤”,引入情境:

  1、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谁来给老师说说“发愤”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师点评:“发愤”就是振作起来,努力去做。那么在这篇课文中“发愤”指什么?(生回答)

  2、同学们,老师昨天布置了二个作业,其中一个是让同学们提出你最想了解,最想知道的的关于文章的问题,我归纳了一下有以下三个问题:

  (1)、司马迁到底受了一个什么样的磨难?

  (2)、司马迁为什么会发愤写《史记》,是什么力量,什么原因让他忍辱负重活下去呢?

  (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他又遇到了那些困难,那些挫折呢?

  今天,老师就尊重同学们的意思,去了解,去探究解决这些问题。

  3、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司马迁遇到的磨难: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课间所发的数据想一想,看看司马迁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

  (2)、出示幻灯片,介绍“酷刑”是一个怎样的刑法。(配合音乐,请同学读一读)

  (3)、齐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4)、同学们自己去读一读,读出司马迁当时的悲和愤。(指名读与齐读结合)

  (5)、师:司马迁几次想到了去死,他在《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记叙。(出示幻灯片,找学生读一读)

  (6)、可是后来司马迁内心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幻灯片)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7)、由第一个问题过渡到原因探究:

  师小结: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促使他发愤写作,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巨著呢?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在相关原因的句子下划上横线,在用一、二个词概括一下所划的原因。

  三、找准句子,探究司马迁发愤的原因:

  1、师找同学说说所划句子是什么,在说说划这个句子的原因。(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

  2、师总结:同学们,司马迁从小生活在黄河岸边,听着英雄的故事,黄河水养育了他,英雄的故事鞭策了他,父亲的临终嘱托时时提醒着他,要建功立业,做出一番事业的信念牢牢支撑着他,所以他要发愤写史记。

  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找到发愤的“痕迹”

  1、师:关于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出示幻灯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2、同学们,整整13年时间啊,那是156个月,那是4745天,是113880个小时啊,课文叙述的太简单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以下三个片段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出示幻灯片,学生4人一小组展开想象和讨论)

  (1)、冬天,寒风刺骨,司马迁……

  夏天,烈日炎炎,司马迁……

  (2)、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个年代的人或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

  (3)、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理解,遇到他人讥讽和挖苦时,司马迁……

  3、找同学读读自己想象到的情景。

  4、师总结:同学们,你们想象下,在当时的环境下,司马迁要整理搜集历史文献,还要忍受内心中多么巨大的哀痛和屈辱,这需要多么大的力量和勇气啊。

  五、出示幻灯片,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师引导:同学们,整整13年啊,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整整2600年的历史,来不得半点差错,这需要怎样的才华和信念的支撑啊,让我们带着感动和激动之情,来读读最后一段。

  2、那么《史记》到底有什么影响与价值呢?让我们一起看段视频。

  (出示视频檔)

  3、同学们,相信此时此刻,司马迁的形象,已经悄然在你们的心中,那么面对司马迁,面对《史记》,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师点评)

  4、出示幻灯片: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六、师总结发言:

  同学们,在我们这节课快要结束时,我想用这样一段话和大家共勉,苦难给一般人带来的是叹息,伤心,绝望,但对于生活的强者来说苦难是一笔财富,让我们坚强的面对苦难,笑对人生,百折不挠,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

  七、作业: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请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史记》中的故事,查查资料去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八、板书:

  崇英雄的精神

  遵父亲的嘱托

  原 因 担史官的责任

  对历史的热爱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研读、整理、搜集

  怎么发愤

  摊开竹简、写下工整隶字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集锦7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模板

2.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3.实用的会议通知模板集锦6篇

4.实用的借款合同模板集锦10篇

5.实用的借款合同模板集锦九篇

6.实用的赠与合同模板集锦8篇

7.实用的聘用合同模板集锦八篇

8.实用的聘用合同模板集锦五篇

9.实用的聘用合同模板集锦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