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1-06-11 09:39: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说课稿 篇1

  【说课】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是新课程标准高一生物第1章第2节的内容,在学习了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认识到细胞是组成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但这个基本单位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及共性却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问题。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细胞的性质有更深的了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着重掌握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细胞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认同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异同及细胞学说的内容。教学中注重比较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总结归纳以及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的能力,培养学生讨论交流的合作意识。本节课是本册书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说明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联系。

  ②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2.能力目标

  ①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②运用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认同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一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②讨论技术进步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③认同细胞既具有多样性又有统一性。

  【教学重点】 ①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比较不同细胞的异同点。

  ②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方法】 诱导启发;动手实验;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本内容安排为2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如下)

  问题探讨 →回忆高中实验中用低倍镜观察过的几种细胞

  ↓

  观察细胞 →尝试用高倍镜下观察几种细胞

  ↓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总结、比较两大细胞类型

  ↓

  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的探索是一个不断开拓、 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结合课本上的问题探讨进行:

  1、请分辨一共有几种细胞?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它们共同的特点有哪些?

  (从图中至少可以看出5种细胞,它们分别是:红细胞、白细胞、口腔上皮细胞、正在分裂的植物细胞和洋葱表皮细胞。这些细胞共同的结构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人的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2、你能从中举出一两个例子,说说造成细胞不同形态结构的原因吗?

  (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结构是因为生物体内的细胞所处的位置(时间和空间)不同,功能不同,是细胞分化的结果。例如,红细胞呈两面凹的圆饼状,这有利于与氧气充分接触,起到运输氧气的作用;洋葱表皮细胞呈长方体形状,排列紧密,有利于起到保护作用。)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

  二、观察细胞:

  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回忆使用初中有关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参考P8图,请各小组讨论使用高倍镜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在已经使用低倍的基础上学会使用高倍镜。

  课前教师要准备好材料,使学生做实验时使用。

  (1)单细胞生物:酵母菌、衣藻、草履虫

  (2)多细胞生物:水绵、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

  学生分组实验(以一个大组为单位,分别制作酵母菌、水绵、叶的保卫细胞、口腔上皮细胞装片)

  1、选材

  2、制作临时装片

  檫拭玻片→滴清水→取材→展平(或涂匀)→盖上盖玻片→染色(滴入,吸水纸吸引)→观察。

  3、使用显微镜观察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认识米 用米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三课时,是“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新课标在第一学段中明确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认识米 用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的基础上又认识的常用的长度单位。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材通过让学生感受到用厘米尺量黑板太麻烦,从而自然地引出米尺。接着又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得出“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的结论。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具体内容,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进行正确的测量。

  2、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数学活动,积累学生测量长度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合作能力,养成细心认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让他们在课堂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验数学的乐趣。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米进行正确的测量是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法

  为让学生掌握1米的长度,学会用米量,我放手让学生操作体验、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进行学习。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则通过观察活动、估测活动进行学习,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合作能力,养成认真细心、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法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演示法。对米尺进行演示,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与学生一起用肢体表示出1米的长度,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说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等实物。

  五、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一起参与互动,共同探究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一段录像:一生拿着10厘米长的直尺在讲台上量黑板边的长度,另一生拿着20厘米长的直尺在教室里量教室到底有多长。他们累的满头大汗,忙得不亦乐乎。

  这样,学生会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不合适”,进而思考“比较长的物体,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呢?”。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这样设计,即能引起学生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例4首先解决认识米的问题。我打算分这样几步完成:

  1、认识米尺

  多媒体课件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1米=100厘米,为估量物体长度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知道米用“m”表示。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6页“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一下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拓宽知识面。

  2、画一画

  在黑板上用米尺画出1米的长度。加深对米的认识,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3、比一比

  (1)从学具盒里拿出自己的米尺,和老师的米尺比一比。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伸开双臂,和同桌的米尺比一比,发现伸直双臂的长度大约是1米。再次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这样设计,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学习习惯,突破了重点。

  4、小儿歌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后,我会和学生来一首互动小儿歌:

  师:伸开你的1——米。(伸出1根手指)

  生:伸开我的1——米。(伸开双臂)

  师:抖抖你的1——米。(抖抖双臂)

  生:抖抖我的1——米。(学着老师的样子抖抖双臂)

  新课标说明:教学活动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知识“人身体上的测量工具”,满足有能力学生的学习欲望。

  5、找一找

  接着,我又设计了找一找活动, “睁大双眼,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使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数学现象的眼睛。

  例4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用米量,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是这样突破重点的:

  小组合作,教师适时指导。

  1、量出1米、2米、3米长的绳子。(第1、2小组合作完成:第1组同学拉绳子,第2组同学量,一对一。然后,第2组同学拉绳子,第1组同学量,一对一)

  2、先估测,然后量出黑板边的长、教室的长是几米。解决课始录像上的问题。(第3、4小组合作完成:第3组同学量黑板边的长,第4组同学观察结果。然后,第4组同学量黑板边的长,第3组同学观察结果。)

  3、先估测,然后量出组里小朋友的身高是1米()厘米,或者说是()厘米。(第5、6小组合作完成:第5组同学给第6组同学量身高,一对一。然后,第6组同学给第5组同学量身高,一对一。)

  最后,学生汇报交流。

  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时,整节课进入高潮。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新课标明确表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课本第8页练习一第4题的内容,我自编了一个数学小故事: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小红在公园跳绳,累了,她就坐在椅子上休息。这时,跑来了一只小猫,依偎在她的脚边。根据故事进展,出示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依次判断一根跳绳、一把椅子、小猫身高比1米长还是比1米短。

  四、总结全课,鼓励学生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米,知道1米=100厘米,会用米量黑板边长、教室长、小朋友的身高,大家学到的本领真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课堂上学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说课稿 篇3

  一、本课的设计思想:

  本课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团结、协作、竞争、欢乐和创新为主题,以游戏练习为主线,创设多种游戏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师语言诱导、激励及音乐渲染等手段,创设和谐、宽松、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自主、独立、互动、尝试、体验,以饱满的情绪,在乐中求学、在学中求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达到新课标要求。(水平一)

  二、说教材

  1、教材内容:发展学生抛接能力。

  2、教材分析:

  持轻物抛接属抛掷类教材,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水平一的教学内容之一。这一内容,从动作方式到所用器材,都很接近儿童生活,其游戏性和趣味性很浓。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抛接方法和挥动、抛掷、转体等基本活动技能及生活实用技能,发展上肢力量及身体协调、灵敏等素质;培养合作精神,体验集体生活和个人活动的区别,以及听从指挥,相互帮助等良好作风;以目标的达成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学生上肢肩带、关节、韧带、腰腹肌肉力量及抛接能力。同时,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运动和心理体验,感受活动的乐趣,学习各种基本活动的动作方法和简单的运动技能,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全面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养成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体育道德,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多种抛接的方法,乐于学习并能理解安全第一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掌握抛接动作,锻炼学生上肢肩带、关节、韧带、腰腹肌肉力量,发展学生抛接能力及灵敏性、协调性等素质。

  (3)情感目标:体验学练中的欢乐和成功,建立自信心,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我、探究、创新及团结协作意识和竞争精神。

  4、教学重点: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创造多种抛接方法和用力的正确顺序。

  5、教学难点:学生练习时容易出现用力过大或过小,动作不协调,导致抛接轻物不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用力均匀适度、动作协调连贯。

  三、说学情

  小学二年级学生个性天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爱展现自我,对新生事物好奇心强。但他们的约束能力和控制能力较差。所以在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采用游戏练习为主线,在教学中注重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新。用游戏引趣、激趣、促趣,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练、练知趣”,不断促进学生的抛接能力。

  四、说教法

  为了营造一种自主、互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我以音乐、游戏贯穿整堂课,以游戏练习为主线,结合讲解示范法、诱导法、激励法和竞赛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我为什么使用多种教学交叉法呢?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相互合作,大胆竞争等优良品质。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乐于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掌握动作、学会方法、体验快乐,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说学法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本节课我以游戏练习为主线,创设多种游戏活动情境,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学会观察、思考、模仿、想象、创造、练习、展示、比赛,寓学于乐之中。使学生在 “玩中学、乐中练、练知趣”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充分体验到体育的乐趣。

  六、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是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结合本课的任务和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来设计的。我把本节课要学习、要练习的内容贯穿在游戏中,使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爱体育活动,从而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本节课分为激趣热身——育心强体——恢复身心三个部分进行。

  (一)激趣热身

  1、课堂常规:集合、整队、师生问好、宣布本课的内容。

  2、我采用游戏“打尾巴”进行热身,师生同乐,既活动了身心,又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这活跃、欢乐而又紧张的活动中为本课内容创造良好的生理和心理准备。(本节约用6分钟,运动强度“小一中”)

  (二)育心强体

  这一部分是课的主体部分,是解决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关键,是“教”与“学”的重点,我采用音乐、游戏贯穿其中,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感染学生的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一次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练、练中乐,最终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抛接能力的目的。

  1、设疑:日常生活中哪些事情用到抛接动作?语言提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实践。

  2、学生动脑、动手实践。

  3、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利用小布袋做自抛自接游戏练习。(比一比看谁的本领大,看谁能抛得高,接得准?)

  4、学生自由、结伴体验。

  5、教师诱导、启发学生创想多种抛接方法。(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创造的方法更多。)

  6、学生大胆尝试多种抛接练习。

  7、请学生演示,让学生观察、找出问题,师生共议,讲解示范,提出要求,鼓励有创意的学生。

  8、引导、启发、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的队形进行讨论、尝试抛接游戏练习。

  9、学生10人一组进行讨论、尝试练习,展示效果。

  10、教师巡视指导,组织学生开展互评,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要求:积极思考、大胆尝试、相互协作、注意安全

  2、游戏:“寻路探宝”

  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想和老师一起去山里探宝吗?(学生回答:“想。”)但是去山里的路被雨水冲坏,被茂密的树枝覆盖了,我们找不着路,该怎么办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想想办法。

  (1)学生分组讨论寻路的方法;

  (2)教师提示游戏方法和规则;

  (3)学生小组讨论;

  (4)分组进行游戏;

  (5)巡视指导,表扬鼓励。

  通过游戏,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胜利的喜悦和愉快的心情,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本节所用时间约为29分钟,运动强度“大一中”)

  (三)恢复身心

  1、为了消除活动后产生的疲劳状态,我采用“拔萝卜”的放松操,在轻松的乐曲中,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放松,使身体各器官系统机能恢复到相对安静状态。

  2、在简练的提问中小结,表扬好人好事,评说本节课的优缺点。

  3、宣布下课,布置收拾器材。

  (这一部分时间约为5分钟,运动强度为“中一小”)

  本课预计练习密度为35%~40%,预计心率为130~140次/分,心理负荷良好。

  场地器材:

  1、在篮球场上进行。

  2、羽毛球:41个;小布袋:41个;呼啦圈:4个;

  布娃娃:40个;录音机:1台;画图:1幅等。

说课稿 篇4

  一、复习导入

  1、词语

  2、课文内容

  在学生回答完毕,我出示课件,展示老人与海鸥的一张张画面,这时我说同学们这就是那位老人,这就是那群海鸥,看这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通过课件展示,老人与海鸥的画面,能可以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老人与海鸥的浓浓深情,这时我总结,的确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共同走进动人情景,感受浓浓深情,此时板书课题:老人与海鸥

  二、品读感悟

  在这一环节当中,我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重点语句,以读代讲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学习课文15——19自然段。

  1、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我先说,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老人对待海鸥就像自己的儿女一样,但当我们大家都沉浸在老人与海鸥的这份亲情和谐和幸福之中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这时学生齐读第14段,接着我再说老人在世时,说过他的愿望,他说当他离开人世时,希望把他的遗像放大,带到翠湖边,让他再看一眼他的儿女们,如今人们完成了他的意愿,但就在把他的遗像放到翠湖边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时我布置朗读任务,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15——19自然段,看看接下来发生怎么样的事情。想一想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画出感动的句子。

  2、结合学生回答,逐一品读重点语句,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此时出示课件,教学第一个重点语句,为了使学生理解海鸥对老人的不舍之情,在教学这一句话时,我设计了如下环节,首先提问,海鸥的叫声和姿势,与平时有着怎样的大不一样,引导学生了解海鸥焦急悲伤的心情,接着我再问,这是海鸥焦急的呼唤,悲伤的鸣叫,想象一下它们仿佛在呼唤什么,使学生了解,这是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呼唤,最后引导学生读出海鸥的焦急与悲伤,就这样通过学生的充分理解,通过学生的想象,学生很容易读出海鸥焦急的心情。

  教学第二个重点语句,这时我用这样的语言过度,海鸥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老人却始终一动不动,海鸥总于明白,老人永远的离他们而去,于是在翠湖边上它们为老人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葬礼。这时先让学生读一读,初步感受海鸥的悲伤,接着,在引导学生通过瞻仰一词,海鸥与老人如同亲人般的深情,最后我说那就让我们读出的海鸥对老人的情意,尊敬与爱戴吧。这样以讲促读,以读代讲,学生感情会更加充沛。接下来我再用,还有那句话令你感动,过渡语,引出本课的重点语句。比如,在这语句话的教学中,我用换字法,把哭改成飞,引导学生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深情,就这样我把本课的语句一一呈献给学生,他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深情朗读中,感受到海鸥对老人的深情,这时,我用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个老人,这群海鸥,看海鸥们站成2排,为老人送行,听,海鸥们正在深情的呼唤,呼唤着老人的归来,让我们拿起书有感情的朗读16——17自然段。这时安排学生配乐朗读,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在学生感悟到海鸥对老人的深情之后,我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引导学生回忆老人与海鸥的情意,这时我提问,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使学生理解正是因为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才有海鸥意想不到的举动,看这这样悲壮的场面,使我不禁想起了老人精心喂海鸥的情景,课件出示让学生齐读,接着我再问,除此之外,你还想起了什么,让学生回想起老人呼唤海鸥名字,老人照顾受伤的海鸥,最后总结10多年来每逢冬季来临,老人风雨无阻,老人想照顾儿女一样,老人与海鸥相依相随,共同谱写了美妙的歌声,但如今这确实一首悲壮的歌,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以上就是第二环节品读感悟的环节,在整个环节中,我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老人与海鸥的深情。

  三、拓展延伸

  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写作,我是这样开展教学的,同学们老人心理牵挂的是海鸥,海鸥思念的是老人,这时多门动人的情感,他们之间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后来人们在翠湖边上建立一个雕塑,同学们看老人依旧满脸笑容,海鸥依旧翻飞鸣叫,此时此刻你想对老人说些什么呢,就这样学生在音乐中写下自己的真情。这样学生就由动口到动手,由诵读到用笔表达,一切都水到渠成,有感而发,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实践能力,也让他们真真正正地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下午好!

  一、教材分析

  《交通连四方》是《品德与生活》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的第1课时,这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各种交通方式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交通网络,知道家乡交通方式与网络的发展与变迁。重点是了解家乡各种交通方式,以及通过交通网络所提供的联系。有关具体体验交通事业的发展,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将放在第2课时展开学习。

  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资源的有效利用。

  一、多种调查途径,感受道路的四通八达

  1.学生调查。

  课前,我让学生通过调查,已经了解了爷爷奶奶小时候出行的情况、身边变化较大的路、把海盐和其他城市连接起来的道路等,让学生对我们海盐县的交通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并在交流中感受道路的四通八达。

  2.老师提供。

  除了学生调查到的,我也适时提供了交通资料。如老师去海宁老家做客的亲身经历,让同学们明白祖辈出行的不便。又如我出示了海盐行车示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除了嘉兴大道、东西大道等大路,还有乍嘉苏高速、沪杭高速、杭浦高速等道路,使海盐能通向四面八方。

  二、不同呈现方式,感受现代交通的便利

  在这堂课上,我主要采取了文字资料和图片、录像两种不同的资源呈现方式。

  在学生说到新桥路的巨变时,我出示了新桥路的文字资料,它从一条不满一米的黄泥小径,变为一条石块、黄沙铺成的机耕路,再到一条不足六米宽的土公路,又修为一条六米宽的水泥路,如今成了一条宽达三十多米的城区主干道,让学生感受到新桥路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得更大、更平整、更漂亮了,出行很便利。

  在同学们交流到平时经常乘坐城市公交时,我适时出示海盐县城市公交线路图,让学生感受到,城市公交现在发展很快,有很多人乘坐、环保省钱,让自己出行很方便,我又引导学生关注新的人民医院搬迁后,有许多条线路的车子延伸到那儿,就是为了照顾不同的人群,考虑人们出行的便利。

  三、生活资源利用的调整与取舍

  在第1次试教时,我还用上了品德书上36页的上海文字图片资料,但我们课后讨论,认为上海不同的出行方式,学生在交流时能说到,我们只要欣赏即可,所以这部分不作为重点,有些资源舍弃不用了。

  在试教时,学生也讲到了跨海大桥。原来我是用表格呈现,从海盐出发,走两条不同线路到宁波算时间的方式让同学感受跨海大桥的作用。可惜有些孩子没去过,没有地理概念,不能通过对比来感受。所以今天上课时,这部分资源我做了调整,用地图呈现,给两条路标箭头、所行驶的时间,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体会到跨海大桥的建成,极大地缩短了行程,节约了时间,给我们出行带来了方便。

  当然,课堂上也有遗憾。学生在交流出行时选择的不同交通工具时,说到乘坐公交车时出现的困惑,我肯定了这是一种现况,但是没有更好的应对、及时的评价,觉得很可惜。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卡罗纳》这篇略读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卡罗纳》一文,散发着浓浓的爱的气息。打动读者的是人与人之间深厚的爱,是人物关爱他人时无声胜有声的情意,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甚至是一个眼神。因此,教学时,我从卡罗纳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感知文本,到亲近文本,走入文本,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氛围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三、说目标:

  基于这样的设计理念,结合学生实际以及略读课文的特点,预设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认识生字,正确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运用阅读提示,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卡罗纳周围的人对他的关爱,在阅读中感受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重点朗读体会老师对卡罗纳的关爱。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阅读中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难点是通过字面想象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感情。

  四、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课前响起歌曲那清澈的童声)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同学们,母亲,是给我们最温暖呵护的人,母亲,一个最温暖的名字。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小朋友,他,却失去了自己亲爱的母亲。

  【设计意图】熟悉的歌曲和教师深情的话语,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扣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出示课题:卡罗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怎样的?请孩子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到生字词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学生开始读课文)。

  2、反馈生字词语

  (三)、研读不幸

  1、过渡: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怎样的?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用“——”划出文中描写卡罗纳的句子。(生读课文)

  2、交流

  出示句子:

  ▲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两腿站不住,好象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

  ▲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

  ▲他什么也没说,也没有抬起头来,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

  ▲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

  ▲过了一会儿,我发现卡罗纳独自站在一边端详着我,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

说课稿 篇7

  一、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学生。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有初步的造型能力,在家长的帮助下已具备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

  本课选用广东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二册第十一课《神奇的大海怪》。属于造型 表现领域。本课题富有幻想性和创新性。联想是想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意即把两种以上的事物联系起来想,由此想到彼,或由彼想到此,有移花接木之妙,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作力。教材通过欣赏科幻画中机器化了的海底生物,启发学生提出两个以上的物体,说出其基本特征并做有意义的综合,最后采用各种表现方法把它发展成一个新奇而完整的作品。

  三、教学理念

  本课目的是让学生以某一海洋生物的造型主体,添加有特点的其他生物的结构,组合成—个新奇的动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针对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被新鲜事物吸引的特点,我设计了一连串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起来,课堂互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

  四、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形象思维,引导学生把熟悉的海洋生物的特征重新组合、错位搭配,尝试用合成的方法创造出新奇的形象,并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不受真实的物体所限,自由想像,随意组织,如万花筒般创造更多新形象。

  3.欣赏作品,自评作品,提高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启发学生联想和想像,以大海怪的构想组合成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难点:在收集到的资料中,综合各种海洋生物的特点画一个大海怪。

  六、课前准备

  教师:1.提示儿童收集有关动物的图片及海底生物的故事书。

  2.准备多媒体课件、纸、彩色笔、油画棒。

  学生:1.准备绘画工具。

  2.收集有关海洋生物的图片资料,海洋的神话故事。

  七、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播放海浪的声音,提问: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海浪声。(课件出示大海的图像)

  师:你们见过大海吗?你们知道大海里都有些什么生物吗?

  2.学生谈体会,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海底生物以及特征。

  3.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扮导游,学生扮游客,通过展示有关海底生物的世界的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海底生物的形状、特点、颜色等特征。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活学生汜忆表象,整合学生积累的海洋知识,让学生搜寻记忆,主动表现。

  4.利用“猜一猜”游戏,设问: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来自海洋的朋友,猜猜看,它会是谁呢? (课件展示合成的“海怪”)

  5.学生自由讨论:到底像什么呢?

  【设计意图】有的为此争吵,整个课堂乱中有序,思维活跃。

  6.教师总结:这位朋友奇形怪状的,就叫它“神奇的大海怪”吧。(出示课题“神奇的大海怪”)

  【设计意图】让学生产生疑惑和好奇,进而敢于质疑,悬念引新。

  (二)、课堂发展

  1.初步探究海怪的合成方法。

  a 设问:刚才同学们看到的这个海怪有什么特点呢?

  b学生思考,小组交流探究结果。(通过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海怪身体各部分的分解图)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启发学生创造海怪时可以运用合成的方法。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鱼尾狮、美人鱼及人头马标志的图片,讲解生活中有哪些动物是合成的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运用。

  a教师出示龙的图片。

  b教师展示数张常见的动物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动物的特征。

  c引导学生分析龙的构成。

  【设计意图】(从分析学生熟悉的合成动物――龙,启发学生创造海怪时可以运用的合成原理。

  d ①根据仿生学原理,人们模仿生物的结构、功能等,用来改进工程技术(如人们根据鸟、鱼等生物的特征发明了飞机、潜水艇)。②近年来各种大型会议、活动、节庆的吉样物设计也用了合成原理,图案具有装饰性。③随着基因工程的研究发展,未来的人类可以改变一下生物的基因,让它改变样子。

  【设计意图】了解合成动物的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创造欲望。

  3.使用动物各部分器官的纸板模型,让学生尝试把动物各部分错位搭配在—起会是什么样子。

  (1)激励学生尝试。设问:试想如果龟有翅膀,不就成了飞鱼吗?海星若有螃蟹的爪子,不就变得凶猛了吗?现在让我们走进海洋王国,动手试一试。(教师每组发一个装有生物器官的信封,让学生动手做一做、拼一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功能和审美两方面去思考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尝试拼摆新形象,比赛哪组拼得多,拼得好。

  (3)每组选—名代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所拼出的合成动物。

  (4)师生共同总结,找问题。

  提示:以某一海洋生物的造型为主体。添加有特点的其他生物的结构,改变主体的头部、肢体与各部分器官的造型,在拼摆时要注意动物形象的整体和谐感。(如动物形象残缺不全,比例搭配不协调,主体不突出)

  【设计意图】分组合作,鼓励学生展开联想、构思。通过拼摆动物形象,让学生探索,直接感受多种组合方式产生的新形象、新感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4.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设问(1):刚才同学们拼摆合成的动物非常有趣,你打算怎样画下来呢?

  总结:①想;②画主体;③添加(其他动物有特点的器官);④添加花纹(点、线、面装饰也可);⑤涂色。

  没问(2):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联想一下,你心中那个神奇的怪物究竟是什么样子? (播放轻音乐)它能在哪儿活动?根据各种功能它该有什么样的器官,试着给它取个名字。

  5、学生再次作业。 a.学生积极构思大海怪的形状。

  b.展开联想,尝试画出心目中的大海怪。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创作,在创作中发挥创造。启发学生想像,在想像中创造。

  (三)、评价反思

  1、以“未来海洋生物聚会”为主题,展示作业。

  2、欣赏同学作品,发表意见,说出喜欢的作品的特点及原因。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师评等形式)

  3、渗透环保教育。

  【设计意图】成果展示,体验成功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后延伸:1、与熟悉的人说一说海怪的故事。

  2、展出学生的作品。

  板书设计:

  神奇的大海怪

  1、想

  未来海洋生物聚会

  2、画主体

  3、加器官 花纹

  4、涂色

说课稿 篇8

  教材分析:

  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了画师收了三个徒弟,他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三个徒弟画了不同的画,只有小徒弟得到了师傅的称赞。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阐述教学过程时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读文之前,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再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学生将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了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了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

  说教学过程:

  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故事连故事,让学生入情入境,自主学习。

  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学习的精神。或许,很多人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或“自由学习”。我的理解是,自主学习应该是师生互动的、积极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因此,上课伊始,我就用一个故事导入课文,激起学生的兴趣。我在授课之前就布置学生根据古诗“深山藏古寺”画画,上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画,并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告诉学生他们做的是宋朝翰林院的考题,学生顿时兴趣盎然,我马上给学生讲了这个故事,孩子们在听故事和自己亲自绘画的过程中便已明白要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接着学习课文的故事,课后又布置了另外一道作业,翰林院的另外一道考题:为“踏花归来马蹄香”配画。整堂课,学生都在听故事、学故事、用故事来增长知识。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符合他们那种爱听故事的心理,获得一种愉悦的享受。学生会非常自觉、主动的学习。

  二、发掘教材训练点,让学生动脑动口,主动探究。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在发掘教材时,我把它设计成一个思维训练点,故设疑问: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然后引导学生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来说一说这三幅画。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重视学生体验,让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

  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语文,必须加强体验性学习。然而,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不同,体验和感悟也就不一样,学生的理解就显示出多样化的特点。学生如何交流和展示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如何深化对教材的理解与认识?在本节教学中我采用了生生对话、生本对话的形式。

  首先,我利用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小徒弟的画,并让学生读读写小徒弟的画的句子,自己感悟小徒弟画的妙处,并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画。在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后,我又采用生生对话的形式理解师傅为什么会称赞小徒弟。我设计了三个问题:。

  1、看了小徒弟的画,你有问题问他吗?谁愿当小徒弟,你们有什么要问他的吗?

  2、你想夸夸小徒弟吗?

  3、谁能用画师的话来夸夸小徒弟。

  通过对话,学生感受并学习了小徒弟“想别人没想到”的思维方法,并明白画师赞美小徒弟画的真正用意。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得多。

  四、利用课文插图理解词语,让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

  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突破两个词语“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我用鲜明的插图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并通过联系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小徒弟的画与两位师兄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给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后还会走出许许多多的骆驼。这样,既化解了词语理解的困难,又领会了课文内容。在教学“连绵起伏”一词中,我让学生将老师的画与课文插图的比较,当学生看到一座座起伏的山峰,自然就水到渠成地领悟了“连绵不断,连绵起伏”的含义。接着我再让学生理解小徒弟为什么要画连绵不断的山峰。“若隐若现”一词的教学方法也是如此。在理解词语后,我便问学生看着这幅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闭眼想象画面给我们带来的意境。

  在这节课中,我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合作学习,所以在时间的调控上我有点失误,后面设计的两个拓展话题没有讲完,觉得非常遗憾。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颐和园》一课是一篇游记,它以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组课文的训练点“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想象课文描写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这一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优美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写景的方法。

  2、过程目标: 在读书、深入读书中,通过合作开放式交流,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3、 情感目标:在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中,激发孩子们对颐和园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优美景色,收到情感熏陶。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境再现法:

  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次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体验教学法:

  让学生走进文本,做颐和园中的一名小导游,为前来参观的游客们进行解说、介绍,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

  设计理念:

  1、叶圣陶老先生说:“学语文的方法很简单,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本节课,我把读定位了感悟美丽的重要手段,在层层深入地读中品味了语言美,记住了景观美。

  学贵有法。亚里士多德说过:“给我个支点,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为了让孩子掌握学语文的一个支点,我在课上注重学法指导,让孩子掌握了一定的学语文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

  (一)首尾连读,以疑激情。

  教学伊始,首先让学生齐读首尾两个自然段,发现“美丽”一词重复使用,再次连读,注意加重音突出“美丽”一词。这样读中作者的喜爱之情以自然通过读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引导质疑:颐和园到底怎样美丽呢?让我们带着乾隆对颐和园的赞誉“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一同到颐和园去看看。以此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全文。

  (二)驻足景点,品味美丽。

  1、学生结合学习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进行自学。(提示如下):

  (1)初读,想想作者描绘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2)细读,你认为颐和园哪处景点美丽,画出能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在旁做批注。

  (3)品读,把自己感悟到的“美丽”读出来。

  2、抓景点,小组合作品味美丽。 首先小组内交流自己喜欢的景点,说出喜欢的原因。然后集体互动交流中抓住体现景点美丽的词句,品词,品句,品描写方法。并辅以景点图片,录像加深感悟。接着利用舒缓的古筝曲,加上范读,配乐读,借助录像导游读等读的形式,利用读释放自己在语言文字中感悟到的美丽。

  *合作学习“万寿山”部分

  1、学法总结。

  2、师述说出合作学习的要求:

  在四人小组中通过合作学习找也最能体现万寿山美的特点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并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这一景点。

  3、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学习所得,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万寿山。

  板书:

  金碧辉煌、耸立

  (这是实现学法迁移的一个点,我觉得在老师引导学完“长廊”这一部分后,再选择一处在小组中合作交流,这样同学之间通过相互帮助,可能会掌握这种方法,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体验成功,自主学习

  1、过渡谈话:

  颐和园简直就是一幅长长的画卷,长廊、万寿山的美还历历历在目,我们站在山顶举目远眺,昆明湖的美又展现在了眼前,下面让我们自学写昆明湖的段落,把你认为写出得美的句段找出来与大家分享。还可以选择你最擅长的方式表达出你体会出的美。

  2、学生自学。

  3、汇报体会:

  板书:

  绿、静

  重点引导体会比喻句以及“滑”字的用字之妙。

  启发学生针对十七孔桥上的狮子的姿态进行发散训练,想象一下可能有哪些样子。

  (这一部分的学习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后进行的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学为主,自已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进行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及想象力。力图体现新课标所倡导的语文教学要着力指导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三)读中领悟,理顺文路,体会结构美。

  本文文脉清晰,结构严谨。为了学生领会这种结构严谨的写法,在感悟到颐和园的美丽后,以设问引领:默读全文,讨论:作者是按怎样顺序游览的,从课文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找到相应的句子画出来,并联起来读。其次将过渡句与景点内容分读,在读中领悟其承上启下,清晰的连缀作用。

  (四)首尾再次连读,读中升情。

  课的最后,设计三次不同形式的首尾连读,在一潮高过一潮的朗读中,表现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六、说板书设计:

  长 廊

  颐和园 万寿山

  昆明湖

  七、说特色

  1、两次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实用】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相关文章:

1.《离骚》说课稿模板

2.兰亭集序说课稿模板集锦9篇

3.散步说课稿集锦15篇

4.【实用】学习计划模板集锦五篇

5.【实用】赠与合同模板集锦八篇

6.【实用】聘用合同模板集锦八篇

7.【实用】聘用合同模板集锦10篇

8.【实用】担保合同模板集锦7篇

9.【实用】担保合同模板集锦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