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七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水旱灾害和印度农业》,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的第七章第三节《印度》,适用于七年级学生学习使用。
首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本节教材属于世界地理分区部分。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条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本课题教材内容是在学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与人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已有的气候知识,来分析水旱灾害频繁与西南季风的关系;接着讲述了印度农业生产的巨大变化,教材还安排了南亚季风图与印度年降水量、农作物及矿产分布图以及三处学生课堂活动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节用意在于使学生避免死记硬背,能够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教材的这种安排,也从农业发展与人口压力、农作物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工业生产布局与原料产地的关系等方面体现了环境-资源-人口这一主线,正确地阐明人地关系。 据此,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认识地形、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理解有关人地关系、生产布局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达到能够利用孟买气温、降水统计图说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理解南亚季风与水旱灾害的关系。
情感目标:通过对治理印度水旱的讨论,激发学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养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要求,确定印度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的关系为教学重点。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既为教学重点亦为教学难点,因为学生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确定印度的农作物分布与地形和降水量的关系为教学难点。
综上所述,我把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关于印度的水旱灾害首先通过媒体报道,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灾害的无情,接着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小组讨论分析南亚季风对降水的影响。关于印度农业部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对比印度的年降水量与农业带的分布等,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方法上,我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教学演示与讲解更为直观,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主要通过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课本所提供的练习和资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让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理解工农业生产布局的原理等,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
1.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
2.分析讲解法:对地理原理和难点,教师运用多媒体及图、表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
3.比较教学法:通过与已知的地理知识的纵向、横向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教学过程
首先是前提测评:复习印度人口特点及印度的地形特点?
接着请学生自读课文“水旱灾害频繁”,说说印度气候有何特点?板书。这一部分内容不多,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转变。
下面师生共同总结:印度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由于受季风的影响,年降水量极不稳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灾害频繁。
多媒体展示印度的水旱灾害,利用图片与新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自然灾害的无情,激发同情心。
水旱给印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影响。为了抵御水旱灾害,印度人民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的?
师生总结: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恒河、印度河流域规模庞大的灌溉系统,南部的防旱贮水池等。
但是面对严重的水旱灾害,印度现有的水利工程依然显得有些不足。是什么因素导致印度水旱灾害频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读课本37页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分析一下受热带季风影响,印度的雨集中在几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几月份?
那旱季与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请同学们前后桌一组,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雨季来临时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到了旱季农田里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频繁的水旱灾害呢?
请同学们读南亚季风图,比较分析1月、7月盛行风向有什么不同?西南季风对印度的降水有何影响?完成P38页的表,以说明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的关系。
多媒体辅助教学,师生共同总结:我国也是季风气候,我国也同样是一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国家,请结合我国的国情,讨论该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灾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导从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借鉴经验。
说课稿 篇2
设计意图:
《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机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幼儿对你探索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气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纸片。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兴趣。 难点: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谁?
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寻找空气:
小朋友们,我们现在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出示气球,让幼儿说出谁住在气球里?(空气)
2、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三)实验操作,探索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
请幼儿伸出一只手,嘴对着手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粉笔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粉笔头放入盛水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四)做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倒不出来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纸片。给玻璃杯倒满水,盖上卡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来吗?成功的和失败的一名代表来演示。通过对比,幼儿知道只有使杯内无气泡(杯内无空气),才能将杯子倒过来。幼儿再次进行试验,直到获得成功。
2.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究竟是谁在帮
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3、将蜡烛点燃请一幼儿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作答,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周围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知道空气无处不在,感受我们的周围充满了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 活动延伸:
让幼儿自己探索风和水等自然现象有什么奥秘,引发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二册《有趣的图形》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课的内容是在第一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这四种简单几何体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平面图形,为以后学习更深层的几何知识打下基础。教材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注重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三点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平面图形、白纸、彩笔、印泥等。
二.说教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一年级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和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教法:
(一)、创境、探究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育应该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负担”。教学中,应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
(二)、观察、操作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方式,来亲身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从而达到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课主要指导学生以下三种学法:
(一)、运用学具发现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时,充分利用学具长方体、正方体、三棱柱和圆柱,通过“摸、看、描”来认识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体会面在体上,突破本课难点。
(二)、初步运用猜测———验证的方法
课的开始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测,教师没有作出肯定和否定,学生通过操作,摸一摸,看一看,描一描,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样使学生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小组合作交流法
《课程标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三.说教学流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能力以及养成思想品德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设计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三)、反思明理
(四)、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下面,我就具体讲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多媒体:a冬天来了,天上下起了漂亮的雪花。图形王国的小朋友们可高兴了,它们堆雪人、打雪仗,好玩的不得了。你们瞧!雪地里还来了一群小画家呢!孩子们,你们认识他们吗?来,我们一起和他们打个招呼吧!b小画家们在雪地里跳呀,唱呀,一会儿就画出了各种美丽的图形,你们看—— c孩子们,你们认识这些图形吗?谁来告诉大家。(在学生认的时候,教师就在黑板上贴上相应的图形并且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图形分别是谁画的。)
(2)学生猜测。对于学生的猜测,教师不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童话情景出发,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猜一猜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教师提出要求:孩子们,要知道你们猜的对不对很简单。我们只要把这些小画家们请到我们身边来,大家亲自摸一摸、找一找。
(2)汇报交流
在学生充分活动之后,提问: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面&r
dquo;的主要特点是平。并及时板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面图形。“认识图形”)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
然后,根据学生的发现:长方体画出的是长方形,正方体画出的是正方形,三棱柱画出的是三角形,圆柱体画出的`是圆。(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
(2)学生分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想出各种办法,并及时给予表扬。
(3)然后,全班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这时教师要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培养他们语言的条理性,思维的逻辑性。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游戏:我说你想
孩子们,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我说你想”的游戏。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
这样设计的目的: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说一说
教师谈话引入: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出示课件)谁能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在学生回答后,教师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
教师接着提问:生活中,你还见过 , , , , 吗?请你们离开座位去找一找、摸一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
这样设计的目的: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反思明理
课堂小结我让学生自己起来总结: “我学会了什么”“我是怎样学的?”“我还有哪些不足?”。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反思,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四)、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本节课我设计了趣味练习和开放练习。
1、趣味练习:
摸物体游戏:教师给每个小组发一个百宝袋,里面盛有形状各异的物体。游戏规则是:每个同学听教师的口令在自己小组的百宝袋里摸出指定形状的物体。摸完后,哪个小组的同学摸的对就为胜,摸的不对就为败。(比如先用手摸出面都是长方形的物体,再用手摸出两个面都是圆的物体,最后用手摸出面都是正方形的物体。)
2、开放练习:
用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拼出你喜欢的图案,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拼得图案最多最美。
教师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让学生具体分析它都是由什么图形组成。
以上练习的设计,即有巩固性,又有趣味性,还有创造性,适合不同特点的学生,特别是开放练习,思维空间大,拼法灵活多样,为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了一个施展创造才能的机会,较好的发展个性,同时体现了“人人学好数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大众数学教育思想。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圆 三角形
我的板书设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它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这一阶段的儿童大都经历牙疼或者换牙,这是这一时期成长突出的问题之一,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牙齿的功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护齿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意识。
重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二、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为一年级,他们正处于脱掉乳牙,长出恒牙的阶段,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充满了好奇,在生活中由于缺乏认识可能形成一些不良习惯,这些都急需在实践中改进。
三、教学目标
(1)了解牙齿的`作用以及保护牙齿的重要性。
(2)学会正确的刷牙方法,消除蛀牙。
(3)培养学生早晚刷牙、少吃甜食,保护牙齿的好习惯。
四、教法学法
教法:(1)直观教学法:如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语言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讨论,运用评价、表扬、鼓励,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自尊和自信。
(3)以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帮助学生复习,实践,促进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自我展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谜语的形式导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牙齿,这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好更快的进入教学主题。
(二)、互动
这是本节课的重要部分,为实现教学目标,设计以下五个环节:
(1)导出刷牙保护牙齿。首先讲解牙齿的分类,让学生对自己的牙齿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牙齿的功能和蛀牙王子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到刷牙的重要性,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刷牙是保护牙齿的一种好办法。
(2)学会正确刷牙。首先利用牙齿模型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刷牙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展示自我;然后通过视频引导学生归纳正确的刷牙方法;最后教师积极引导,进一步将刷牙方法编成顺口溜。
(3)深化刷牙方法。首先让同桌两人以比赛的形式记忆刷牙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刷牙方法;然后让学生再次展示,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的掌握刷牙方法。
(4)拓展护齿好习惯。引导学生思考除刷牙以外的保护牙齿的方法,然后通过牙博士视频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护齿好习惯,这在发挥学生主动性,吸引注意力的同时,到达快速掌握的目的。
(5)反思自身习惯。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反思自己生活中所做到的护齿习惯,以及自己需要改善和加强的地方,进一步加强对护齿好习惯的认识。
(三)、小结
(1)通过护齿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目标是拥有一口健康洁白的牙齿,没有蛀牙。
(2)让学生担当家庭小医生,回家检查爸妈的刷牙方法,让学生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的实际生活中。
六、预计效果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积极讨论。
(2)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和护齿好习惯。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孔子与老子》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及儒家思想发生、发展的历程。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宏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处处呈现其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学习本课对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内在联系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历史图片和《论语》、《道德经》摘录材料的解读,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
通过主题活动的讨论,使学生把握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通过对孔子、老子思想体系的评价,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说重点与难点
1、重点
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
依据:孔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和重要体现。
突破:通过图片和文字材料,让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走进孔子、解读孔子,把握其思想。
2、难点
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突破:通过当前社会的真实事例和形象的漫画,来加强和升华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把握。
二、说学情
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思想活跃,正处于心理情感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随着儒家思想在当今世界影响的日益扩大以及儒家传统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往往又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但他们对传统文化接触较少,且意识形态的内容一般又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多种方式丰富课堂,激起学生探究和学习的欲望。
三、说教学与学法
根据教材和学生情况,本课我主要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围绕把握“传统文化内涵”这一主线,将教学过程分解成三个环节:自我探究、自我感悟和自我告白。这三个环节层层递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情境性教学和主题活动评价法。通过学生“自我探究”,领悟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内涵,领悟做人道理,选择行为方式,实现“自我教育”。 结合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方式,以“话──选──品”三环节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建构自己认识和情感,更为深刻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这不仅培养了学生具有独立、自主的主体精神,而且营造了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介绍)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主题————“纪念先哲孔子,弘扬传统文化,实践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体会传统文化的价值。
讲授新课
一、孔子学说
1、走近孔子
(一)孔子其人
创设情境“孔子2559岁”:2500多年的历史风尘使孔子的面目变得复杂而神秘。由小组成员汇报孔子生平及在中国历史不同时期人们对其认识评价情况,其小组成员配合汇报内容同时展示相应图片。
(二)孔子思想
包括三个方面: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教育思想。以《论语》为
载体,结合简洁易懂的材料,讲授孔子的仁、礼、鬼神观及教育思想。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通过幻灯展示《论语》摘录的材料,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模拟对话、情景体验加强直观感知。
设问一:了解了孔子的思想内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方面?
(学生发表自我感受,教师引导)
设计意图:在本目教学过程中,展示丰富的材料和图片,主要由学生分组自主开展探究过程、自主完成探究结论。有效把握了学生知识建构的自主性,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品读孔子
(播放视频)
设问二:于丹,北京师范大学一位普通教师,仅仅因为在央视开讲《论语》7天而迅即“红”遍全国,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乃至成为一种罕见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一个值得媒体关注和思考的奇迹。对此现象你怎么看待?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主题活动的讨论,引导他们认识《论语》内容的精髓对当今社会的正面意义,深化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过程实现了有机结合,导行相互促进,道德认知的内化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思考:评价孔子的历史地位
在世界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泽被东西”
二、老子学说
1、走近老子
(一)老子其人
简要介绍
(二)老子思想
以漫画形式引导学生把握其道是万物本原、辩证法、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生动的漫画,能激发学生探究和学习的强烈欲望,更好的把握老子抽象的思想内涵。
2、品读老子
教师引言:现代人处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下,心理需要按摩,我们讲《老子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现代人关注身体健康,就讲《老子谈饮食之道》;现代人渴望成功,就讲《老子谈成功之道》;现代人在竞争、职场、人际关系等方面有许多困惑,就又连续讲了老子智慧的一系列的解读和运用。
(出示《道德经》摘录材料)
一件事情,一种东西,一般人注意到正面,老子却看到了反面。
设问三:现实生活中哪些观念能找到老子思想的影子?
提示:老子的虚怀若谷、宽容谦逊的思想,恬淡素朴、助人为乐、反对争名夺利的思想,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思想等,都能在现实生活找到影子。
课堂小结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自由、最活跃、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有人认为孔子的思想有保守之处,老子的主张有消极的地方,你的看法呢?
思想升华
“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技,一打就垮;没有民族精神,不打就垮。” ——杨叔子
设计意图:新课程历史教学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理论化书本知识的学习。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拉近学生与高深文化内涵的距离。感受认识民族传统文化是培育和宏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课堂练习
列表归纳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及历史影响。
教学反思:
1、本课设计能结合图片、文字材料、视频等方式,以“话──选──品”三环节创设情境,展开教学,设计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让学生走进历史,建构自己认识和情感,更为深刻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
2、能准确把握高中生心里特征和思维特点,联系传统文化与社会生活现象,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拉近学生与高深文化内涵的距离。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卖白菜》是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是莫言忆旧系列作品中的一篇,反映的是一段辛酸的往事。
作者以个性化的语言和细节描写,着重表现了母子二人对于卖白菜的不同心理感受,折射出母亲与“我”的不同性格。教学本文为学生写作和做人提供了一个范例。
2、教学目标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的学习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所谓“整体感知”,就是通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包括初步把握整体框架,感受文中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为进一步思考分析做好准备。按照这样的单元教学要求,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从整体感知的阅读方法入手,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章细节描写的作用; (3)分析人物性格,学习母亲的坚强与自尊。
3、重点、难点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一致的。难点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和主题。中职学生平时阅读量少,阅读面窄,缺少这方面的人文素养,因此,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共两课时)
下面对这篇课文的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作具体说明。
二、说教法
职业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高,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不强,因此,主要以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为主,引导学生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本课采用教师导学点拨为主的教法。本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不舍情、自责情和懊悔情,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故以朗读法为辅助教法。
三、说学法
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能够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能够自主学习,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我设计的学法有自学讨论法、发现阅读法。
四、说教学过程
激发兴趣,导入学习
由学生的童年引入莫言的童年。
二、新课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A、 按照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并大致概括出各部分的内容。
B、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C、母亲有哪些性格特征?
2、交流感受,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让学生勾画描写母亲和“我”的语句,然后分析这些句子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哪些方法,通过这些方法达到了怎样的作用。请学生谈谈个人的看法。
(二)师生合作,初步发现。
1、阅读小说第一自然段并思考:
①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②这段描写刻画了母亲什么样的心理变化? ③小说极力描写母亲下决心卖白菜时的心理变化,有何作用?
2、阅读结尾部分并思考
①母亲为什么流泪?从这里可以折射出母亲什么样的品质?
②小说开头部分写道:“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那时的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却为什么不流泪?
(三)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1、小组学习,圈画交流。
“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 “一张张地数着”这个细节描写表现了什么?
2、当“我”对老太太的挑剔行为冷语相加的时候,母亲选择批评“我”而不是支持“我” ,体现了母亲的和善。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老太太这个形象呢?
(3)学完全文,你认为母亲具有哪些品质?(四)拓展思考
在那个极端贫困的年代,母亲语重心长地告诫“我”做人要诚信,不能贪别人的一分一毛,多么难能可贵。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该怎样坚持我们的诚信?
五、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完本文的收获,老师补充。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设计意图
《纲要》健康领域目标中指出: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现行的《纲要》要求我们所选的教育内容是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来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而《老鼠和钟》就是以故事的形式引出一个有趣好玩的体育活动。非常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游戏是小班幼儿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可是它摆脱了以往死板的“老师讲规则,幼儿遵守规则”的模式。把一个体育活动的规则和要求都隐含在一个故事里,创设出一个故事情景,以故事的形式开展游戏,让幼儿很快的理解并接受。同时也能极大的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
2。根据设计意图我制定了以下目标
A。 感受故事情境,练习慢走、快跑、侧身滚。
B。体验和同伴共同游戏的快乐。
3。本次活动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练习慢走、快跑、侧身滚的能力。整个活动的设计都是以这个重点为主的,主要是通过“老鼠和钟”的游戏,让幼儿学习学习慢走、快跑、侧身滚等能力。。
难点: 锻炼幼儿迅速反应能力。
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他们的反应能力并不是很好,本次游戏最主要是通过听信号,做出反应,以快跑、侧身滚等形式逃回老鼠洞,不被猫吃掉。所以本次活动对于培养幼儿反应的敏捷性有极大的帮助。
4。活动准备
A :老鼠头饰人手一个
B。活动场地布置。
C :录有“滴答”和“当、当”的钟声磁带,
D 用积木搭建的房子。
二。活动流程
开始部分 :教师带领幼儿听音乐做老鼠跑、老鼠吃东西等动作进入活动室。让“鼠宝宝”们围坐在妈妈身边。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幼儿能及早的进入游戏中去。
基本部分 :教师通过肚子饿,要找东西吃引出故事,然后通过提问的方法让幼儿初步了解游戏规则,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幼儿知道什么时候应该轻轻的慢走,什么时候应该快跑,什么时候应该侧身滚。然后再进行游戏,游戏进行两遍,在第一遍游戏结束时,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表现来作出适当的提醒或者指导。为幼儿更好的进行下一次游戏做好准备。
结束部分:带领幼儿做放松运动,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结束游戏,“鼠妈妈”带着“鼠宝宝”到外面找食物去,自然而然的结束活动。让整个活动都是在游戏情境中进行并完成。。
三。设计亮点
1、整个活动都是在游戏情境中完成的。
从开始到结束,教师都是在老鼠妈妈和老鼠宝宝找食物的故事背景下进行的,这样的设计适合小班年龄幼儿的发展特点。抛弃了以往“老师教,幼儿学”的教学形式。
2、配上形象生动的“滴答”“当、当”音乐声。渲染了活动的气氛。
“滴答”和“当、当”是游戏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让游戏更加生动、更加富有真实性的重要因素。我在网上找到了真实的钟声将它录制下来,非常的真实,给游戏的整个氛围增添了亮点。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10-08
《春》说课稿春说课稿05-09
说课稿说课稿怎么写05-16
实用的说课稿 说课稿的内容03-13
实用说课稿说课稿范文02-06
说课稿06-14
说课稿07-15
说课稿02-03
说课稿模板说课稿模板模板01-13
中班美术说课稿 Vegetable说课稿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