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1-06-19 13:42:0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数学说课稿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说课稿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于数学说课稿锦集八篇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05页立体图形复习的第二课时——立体图形体积的复习。

  教材简析:本节课复习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线和面的知识及对简单立体图形特征、表面积和体积意义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积累常见几何体体积计算方法的经验,并有利于促进学生进一步提高简单推理的能力,为今后学习立体图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体积公式的推理过程及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经历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发展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在活动过程中,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好数学充满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倒及相互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柱体教具正方形纸作业纸橡皮泥

  二、说教法

  因为这节课是几何知识的复习课,所以我采用以直观演示法、操作发现法为主,以设疑诱导法、一题多变法为辅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教师决不包办,居于此,我设计如下的学法,课前预习法、独立思考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操作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探究精神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程序

  (一)直接揭示课题

  (二)知识再现阶段

  1、回忆公式

  ①让学生回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公式。

  ②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交流、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还可以用底面积与高的乘积来计算,因为长方体长和宽的积是长方体的底面积,正方体的棱长与棱长的积是正方体的底面积,所以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③我适时补充: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上下一样大且直直的形体,一般都叫做柱体,凡是柱体体积都可用底面积与高的乘积来求得。

  2、公式由来

  由于学生课前已独立对“体积公式的推倒”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学生根据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会从不同角度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对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小组交流发表观点

  每人选择一种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推倒过程在小组内交流。通过交流,可以促进生生互动,培养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的意识。

  ②全班交流查漏补缺

  根据学生的回答,我边作演示。

  长方体体积公式是通过体积单位直接计量而推出来的。

  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有的学生说可以由体积单位直接计量得来;还有的学生说由长方体可以推出正方体体积公式,当长方体长、宽、高相等时,就得到了正方体,因为长方体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所以正方体体积等于棱长乘棱长再乘棱长。

  圆柱体积公式推导:有的学生说把圆柱底面沿着底面半径等分成若干份,通过切拼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他们体积相等,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还有的学生根据长方体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切拼成的长方体的长等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宽等于圆柱底面半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体积还可以用底面周长的一半乘半径乘高来计算。这时,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圆柱的体积还可以怎么计算?”学生通过观察我手中教具不同角度的摆放,在思考、想象、交流中发现圆柱的体积还可以用圆柱侧面积的一半乘底面半径来计算。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是根据圆锥和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关系推导来的。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设计意图: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是复习重点,我通过演示、操作、设疑诱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想象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奥妙。在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中,我挖掘教材,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推导圆柱体积公式,查漏补缺,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三)知识提升阶段

  1、自主探究网络结构

  思考:四个立体图形中,哪个是推导其他图形体积公式的基础?尝试用箭头表示他们之间的网络关系。

  2、反馈交流适时评价

  有的学生说长方体是最基础的图形。因为长方体推出了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长方体又推出圆柱体积公式,圆柱又推出了圆锥体积公式,对于这种想法的学生我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还有的学生认为长方体可以推出圆柱体积公式,正方体也可以推出圆柱体积公式。原因是学生受到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侧面沿高展开得到正方形的影响。我抓住这个课堂生成资源,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从而得出是不可能的,因为转化成的长方体长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宽是底面半径,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和底面半径是不可能相等的。

  设计意图:复习课不仅是对所学知识的简单再现,而且它是学生对已学的内容一种更高层次的再学习。学生用箭头表示图形体积公式推导的网络关系,就是使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四)知识应用阶段

  1、基本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圆锥不要求计算表面积)

  设计意图: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选择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一题学生算出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16平方分米,体积是216立方分米。我适时让学生判断“棱长6分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相等。”学生在判断中比较了表面积和体积的区别。

  2、大显身手

  填空

  ①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则圆柱体积是圆锥()。

  ②如果圆柱体积是圆锥的3倍,则圆柱和圆锥就一定等底等高()。(是非题)

  ③圆柱和圆锥等体等高,则圆柱底面积是圆锥的()。

  ④圆柱和圆锥等体等底,则圆柱高是圆锥的()。

  ⑤把一个底面半径为2厘米,高4厘米的圆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①②③④⑤题的变式训练,使学生对圆锥和圆柱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第5题的训练目的是激活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路,让学生体会到圆柱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体积不变,表面积增加了。

  3、走进生活

  下面三个立体图形木料,王师傅想削成一个圆锥体,选择哪个几何体加工成的圆锥体积最大。你能帮王师傅选择一下吗?说说你的理由。(单位:分米)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了解“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道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

  (五)课堂总结质疑问难

  通过复习,你对有关体积的知识又有哪些新的认识?还有哪些疑问?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主旨在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课后反思习惯以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概率是高中数学的新增内容,它自成体系,是数学中一个较独立的学科分支,与以往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区别,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对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节内容在本章节的地位:《条件概率》(第一课时)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选修2—3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巩固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为研究相互独立事件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重点是条件概率的定义、计算公式的推导及条件概率的计算;难点是条件概率的判断与计算;教学关键是数学建模。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掌握条件概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思想方法目标——归纳、类比的方法和建模思想

  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根据这两年高考改卷的反馈信息,考生在概率题的书面表达上丢分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因此本节课还想达到:

  表达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严谨和简洁

  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克服“心欲通而不能,口欲讲而不会”的困难,提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

  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采用引导发现法、分析讨论法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启发、设问、归纳、讲练结合、适时点拨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听”有所“思”,“练”有所“获”,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四、学法

  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同时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课堂设计了:

  ①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②类比推导——得出公式

  ③讨论研究——归纳方法

  ④即时训练——巩固方法

  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⑥作业布置——评价反馈

  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首先引入两个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实例1】3张奖券中只有1张能中奖,现分别由3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多少?若第一个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则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多少?

  【实例2】有5道快速抢答题,其中3道理科题,2道文科题,从中无放回地抽取两次,每次抽取1道题,两次都抽到理科题的概率是多少?若第一次抽到理科题,则第二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是多少?

  每个实例有两个问题组成,后一个问题多一个限制条件,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个实例中前后问题的区别和联系,概括出条件概率的定义。

  由于判断事件的类型对选择概率公式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在引入定义后让学生再做一组判断题练习以巩固对定义的理解。

  【练习】判断下列是否属于条件概率

  ⒈、在管理系中选1个人排头举旗,恰好选中一个的是三年级男生的概率

  ⒉、有10把钥匙,其中只有1把能将门打开,随机抽出1把试开,若试过的不再用,则第2次能将门打开的概率

  ⒊、某小组12人分得1张球票,依次抽签,已知前4个人未摸到,则第5个人模到球票的概率

  ⒋、两台车床加工同样的零件,第一台的次品率未0.03,第二台的次品率为0.02,两台车床加工的零件放在一起,随机取出一个零件是发现是次品,则它是第二台机床加工的概率是多少?

  ⒌、箱子里装有10件产品,其中只有一件是次品,在9件合格品中,有6件是一等品,3件二等品,现从中任取3件,若取得的都是合格,则仅有1件是一等品的概率

  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能准确区分条件概率与一般概率。

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方程》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展开的,为下面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的教学作铺垫,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同时,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1、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年少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注意力分散,因此,我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2、学生知识结构: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运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是在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方程知识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编写意图、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知识结构,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 、“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分析、探求的学习激情,强化学生参与意识及主体作用。

  四、重难点分析

  方程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理解方程的含义。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正处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还存在着很大困难,所以将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分析

  1、学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因此,在学法中,让学生通过“感知交流→观察比较→得出概念→分析概念的探究过程去发现新知,从而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

  2、教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采用以小组合作观察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观察探究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在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我将按创设情境→观察探究→知识运用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我首先提供了天平平衡的情境图,通过“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的活动,引出“50+50=100”的等式,激活学生已经积累的关于等式的感性经验。这样,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观察探究——形成概念。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我采用以下几个步骤突出这个重点。

  【感知交流】我提供了四幅天平图,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交流,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通过展示图片,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观察比较】接着,我提出这些式子中“哪些是等式”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和比较,认识到列出的式子中,两个式子是等式,还有两个式子不是等式。而这里的等式与前面的等式不同,它们都含有未知数。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得出概念】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方程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表达,从而得出方程的概念,即 “像X+15=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概括能力。

  【分析概念】这部分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在得到方程概念的基础上,我及时组织学生讨论“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帮助学生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种特殊的等式。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知识运用。

  “试一试”通过列方程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体会方程的思想,并为进一步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一些准备。

  “练一练”安排了3道题。第一题采用学生抢答的方式,通过判断题中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引导学生体会等式与方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加深对方程含义的理解。第二题通过让学生写出一些方程在小组里交流,引导学生将已有的对方程的认识用外显的形式表达出来,促进学生自主地建构方程的模型,内化方程的概念。第三题采用全班交流的方式,根据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熟悉列方程的思维特点,又有利于学生对方程含义的理解。

  4.引导小结

  本课的小结采用学生小结的模式,这是让学生学会自己梳理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然后我再对学生的小结进行总结。

  5.布置作业

  为了使所有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我布置了必做题:要求学生每个人写一篇数学日记,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同时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布置了探究题。

数学说课稿 篇4

  第一个环节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

  我先设计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折纸游戏,我用彩色纸折了学生比较喜欢的简单图形,让学生仔细观察我折的方法。让学生说发现了什么?生边汇报,师边演示对折,既形象又生动地让学生体会到轴对称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折出对称图形,从而引出课题【板书】

  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在游戏中渗透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 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蝴蝶、蜻蜓,奖杯、枫叶等图片。首先让学生找出里面的轴对称图形,说一说找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想想,这些图形有什么规律?让学生通过刚才的感知和操作活动初步感知平面图形的对称性,并能感悟和理解“对折”、“完全重合”、“折痕”等关键词,有的学生归纳得出:这些图形都要沿着中间的直线对折,图形的两侧叠起来是完全一样的。而我,则引导学生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表达概念,都要沿着直线对折,[板书] 两侧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而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画)就是对称轴(写)。 通过对称和非对称的直观比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我的适时引导。把美术图形和数学教学有机的整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概括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手来,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的几何图形,折一折、画一画,找出轴对称图形和它们的对称轴,而我,则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重点指导容易判断错误的平行四边形,沿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折,你发现了什么,圆的对称轴,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对折,多试几次,你又发现了什么? 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和动口归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即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第三个环节 综合实践 学以致用

  为了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首先,我安排的直观判断题把一些学生明天大量运用的字母,数字。汉子写在卡片上,只让学生观察,判断,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特点的认识。学生判断后我又引导学生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既弘扬了中华文化,又体现了数学课堂的德育功效。

  接着,我又让学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创造性地体验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先让学生独立创造一个从正面看身体的左右两侧是轴对称图形的姿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摆出了各种呈轴对称图形的姿势。

  而后,我又大胆建议让两位同学或三位同学共同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并鼓励其他同学做个小裁判,大胆的提出质疑。这样做,即激发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大胆质疑的品质。

  最后,我开展了一个小小设计家的活动,我先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展示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各种建筑,天安门城楼、清真寺的门楼,汕头海湾大桥的门楼等等 , 通过信息网络,美术鉴赏和数学教学的3科整合,教会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然后,又利用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新校门的设计,做到学以致用!

  练习的设计,从加深认识到体验创造再到拓展参与,逐层加深,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意识,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增加了学生应用实践的机会。

  【小结】 整节课,我通过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我通过游戏引入,动手操作,交流感受和课外延伸等手段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得到美的熏陶。

  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我摒弃了传统概念教学的板书,力求用简洁的文字将概念表述清楚。把轴对称图片作为教学资源展示出来,充分利用。能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概念和学会欣赏轴对称图形的美。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即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数学计算中的一块重要的基石,它在整个计算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教材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将用乘法口诀求商分为两段学习。在第一阶段,即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掌握用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在第二阶段即在本册的第四单元,学习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着重让学生在熟练掌握用口诀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础上,综合应用表内乘除的计算技能解决一些简单和稍复杂的涉及乘、除法运算的实际问题。因此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二、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7、8、9的乘法口诀进行求商。

  2、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求商。

  3、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会提出除法应用题的问题,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设计意图

  根据本班学生计算能力比较弱的特点,复习部分我首先安排了开火车进行口算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然后安排了根据乘法算式写除法算式,这两题的安排是为本课的新授内容做铺垫。第二题是让学生明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知道求除法的商时要想到乘法,乘法口诀题是为班里的一些学困生设计的。

  因为要解决问题才用到计算,计算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新课部分我利用书中的主题图,让学生找出书中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是本课的难点,所以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化解难点,让小组内的好学生带动其他学生。解决第一题采取教师引导的方式学习,其它两题放手由学生独立完成,把学习时间充分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几题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下册P45-46及想想做做1-3题。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平移到指定位置。学生在三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已经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初步体会了平移的特征。以此为基础,教材提供的例题要求学生将小亭子图从方格纸的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为学生利用有关平移的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为今后进一步探究平移知识打下基础。

  教材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平移的认识和经验进一步学习在方格上把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位置,启发学生综合应用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的方法,按要求灵活地把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想想做做”中编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第1题通过观察、描述图形的平移过程,进一步体验图形平移的多种方法;第2题让学生画平移后的图形,掌握平移图形的技巧;第3题则应用平移画平行线,体会平移的应用于价值。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图形平移的直观体验,学会图形平移的方法,并感受丰富的平移运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经在三年级初步体会了平移的特征。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难点:掌握两次连续平移的方法,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四、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设计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二)说学法

  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五、说教具和学具准备

  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方格纸、黄色纸亭、三角尺、学生尺

  六、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三)、操作深化,巩固新知;(四)课堂小结,图案欣赏

  (五)课外拓展,动手创作

  七、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谈话导课同学们你乘过电梯吗?你站在电梯上是什么运动?(板书;平移)

  2、同学们,在三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图形的平移是图形上所有的点沿着平行的方向等距离移动。平移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方向,一个是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它的位置。(板书: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了。)

  3、课件出示:战斗机的平移图

  1.电脑出示图,谈话:这里有一架战斗机,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图形。

  这架战斗机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它向右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师演示小结:

  ⑴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

  ⑵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对新知识的自我构建做好铺垫)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同学们也已经学过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今天我们研究怎样将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和竖直线的位置上。

  (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

  1、请看屏幕,你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吗?

  拿出课前准备的亭子图和格子纸,先动手移一移,再小组讨论设计出平移方案:按怎样的方向平移图形的,怎样确定每次平移的格数的?( 学生活动 )

  2、反馈汇报,师生共同操作讨论,突破难点

  怎样才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

  (1)小亭子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

  (2)小亭子先向下平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

  (3)小亭子向右下平移,斜着过去。

  (教师视学生汇报情况,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并用电脑演示)

  3、指导画法:选择一种方法,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边指边说是怎样平移的?:

  4、归纳提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次用电脑演示,及时小结。

  如选择方法一:先确定几个关键点(图中三角形的顶点和正方形的四个顶点),接着把这几个点分别向右平移6格,再连成图形,这是沿水平方向平移,最后沿竖直方向,用以上方法把图形向下平移4格。

  5、明确画平移图的方法和注意点,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箭头表示平移方向,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

  (设计意图:新知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再尝试动手移一移,画一画,然后交流画的方法,最后归纳总结,这一过程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尝试、交流、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

  师小结:同学们,把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和竖直线上时,可以通过对图形某一点的观察来确定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再改换方向平移几格。

  (三)、操作深化,巩固新知

  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1) 出示小船平移图,谈话:仔细观察小船是怎样平移的,并用手指出小船图的起始位置和平移后到达的位置,看一看先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再向哪边平移了几格?请你自己先在书上数一数,填一填。 反馈交流:你是怎么数的?(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小船平移了几格)

  (3)提问: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达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

  2、画平移后的图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学会看一个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你会吗?(提醒画图注意点)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3)投影学生作品,交流平移的过程与方法。

  3.体验平移的价值。(“想想做做”第3题)

  (1)出示两条直线,观察这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是平行线)

  你怎么肯定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有无办法验证?

  (2)学生默读课本第65页第3题,按书上要求操作。

  (3)提问:观察你画出的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吗?

  小结: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然后把三角尺沿着直尺平移,再沿三角尺的同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样先后画出的两条直线是相互平行的。

  (4)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画平行线,鼓励学生可以画出距离不同的一组平行线。教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5)谈话:你能用这种方法检验刚才观察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吗?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数数、移移、画画等活动,通过具体实践操作,进一步认识平移,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四)、全课总结,图案欣赏

  1、交流学习体会:同学们,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今天我们在活动中进一步学习了平移的知识,你愿意和大家分享这节课中的收获吗? (学生交流)

  2、平移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的,尤其是在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中,它更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艺术家们利用平移设计的精美图案。(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感受数学美,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课外拓展,动手创作

  师:看了这么精美的图案,你是不是也想一展身手,那就行动起来,用平移的知识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来装饰我们的教室吧!(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使学生懂得观察生活,联系实际,体验用数学知识美化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八:说板书设计:略

数学说课稿 篇7

  今天,我很荣幸执教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节数学课,下面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说课: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73页的例题,第54-55页。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2、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

  (三)教学重点:理解“倍”的含义,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五)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2、学具:小棒、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通过复习导入。采用练习的形式,复习已经学过的“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学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2、由于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动手摆小棒让学生感受“倍”,变静为动,让学生直观感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例2就是通过摆小棒的情境让学生先直观地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感受与除法的联系。然后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可以用除法解决该类问题,并且能够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看第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第二个数,进而理解该类问题的实质。然后通过观察、分析、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含义,初步掌握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3,例3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倍”的认识和除法的认识基础上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就是将这两个知识点充分地沟通,使学生顺利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有效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练习,巩固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练习中安排以下练习:1、解决实际问题,2、拍手游戏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4、拓展练习。

数学说课稿 篇8

  教材分析: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和简便算法,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正确、合理、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们大部分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让他们通过亲自探索和体验来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汇报验证等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观察中发现,在探究中交流,在合作中归纳解决问题。具体地说分为以下几种方法:

  1、情景创设法。

  2、活动探究法 。

  3、集体讨论法 。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向孩子们抛出一个问题: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谁能来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学生们会回答: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接着我会让孩子们用数字、字母或者符号等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学生展示后,我进行小结: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同时板书课题。

  在这一环节中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三个定律,一方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以旧引新,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让他们有目标的去思考。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本环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一)小组合作,猜测验证。

  1、用幻灯片出示以下题目。

  2○1.2

  0.4○0.8

  0.5○2.4

  让孩子们猜一猜,每一组算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当然由于是猜测,学生出现的答案很可能会不一样。)

  2、学生自己探究,验证。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得出结论,原来每组算式的结果都是相等的。

  接着我引导学生们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学生们通过观察会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组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举例验证。

  我向孩子们提问:通过上面的一组例子,能否就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孩子们可能有两种意见:能或是不能。

  针对不同意见,我会引导他们:对,单纯的一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下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仿照第一组的例子,也写出三种这样的算式,并验证是否相等。

  (给孩子们充分的时间动手写,验证后让他们进行汇报,尽量多让几组学生汇报,这样例子多了,结论更有说服力。)

  学生汇报的同时,我会有目的的板书几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大家交流结束后,我这样引导他们:刚刚小组同学相互交流后,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发现吗?(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在这一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在头脑中初步感知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然后进行验证,进一步理解每一组算式之间的关系,再次启发学生自己举例验证,让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以及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点拨,决不把规律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猜测、发现、验证。

  (二)灵活应用,解决问题。

  出示例题8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题,看看它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4.784 0.65201

  (1)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写在练习本上。

  (2)指名让学生板演。

  然后我会让孩子们思考:

  第①题中为什么先让0.25和4相乘?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呢?

  孩子们会自然而然的答出:运用了乘法交换律

  接着问他们:

  你们认为第②小题中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会根据以往的知识答出:把201分成200+1,然后用乘法分配律完成。(因为乘法分配率在上学期的学习中就是一个难点,所以这里我也会强调一下,让孩子们体会到先把特殊的数进行分解,然后才能进行简算。)

  然后继续提问: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认真审题,要观察数的特点等。)

  在这一环节里,让孩子们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是数学学习的目的。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想,尝试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激发了他们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欲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的简便性,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第三环节:精心选题,多层训练。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基本题、变式题、拓展题、开放题)。

  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同时强化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用幻灯片出示以下两个问题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位学生充分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他们互评,最后我会表扬全班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在本环节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孩子们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培养了他们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关于数学说课稿锦集八篇】相关文章:

1.关于二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九篇

2.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锦集五篇

3.关于数学生活日记锦集八篇

4.关于数学教学总结锦集十篇

5.《数学广角》说课稿

6.数学广角说课稿

7.数学广角说课稿

8.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5篇

9.兰亭集序说课稿锦集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