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三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选自华师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第四册第二章第五节,第二章的教学内容是用计算机制作和处理多媒体素材,主要安排了了解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多媒体文件的收集和处理以及flash动画制作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在学习了flash基本绘图工具和创建简单补间动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遮罩动画的绘制。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教材中本节包含轨道动画和遮罩动画两个内容,根据所带班级学生实际情况,我把教学内容进行了分解,本节课只学习简单遮罩动画的制作。让学生对遮罩动画的原理有所了解,并能够制作简单的遮罩动画,进一步提升学生动画制作技能水平。
二、说学生基本情况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使用flash基本绘图工具绘制简单图形,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补间动画绘制。对学习flash动画的兴趣也更加强烈。渴望掌握更深的操作技能,学习更复杂的动画制作。但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学习习惯,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还有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对理解难度较大和操作步骤较多的学习内容感到害怕,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遮罩动画的基本原理;明确遮罩层与链接层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
掌握遮罩动画制作的基本步骤,能创作简单的遮罩动画作品。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验作品创作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了解遮罩动画的原理、掌握遮罩动画的制作步骤。
2.教学难点
理解遮罩与被链接层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养和计算机操作技能为根本宗旨。运用了“情境教学法”、 “微课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入到学习全过程中,循序渐进的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在突破重难点的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老师提供的教学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展示交流等学习方法,完成学习和创作任务。在不知不觉中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形成勇于探索的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主要包括五个教学环节,即: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观察演示,探究新知;任务驱动,小试牛刀;拓展创新,一展身手;作品展示,评价激励。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的参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播放同学们喜欢看的动画片《猫和老鼠》的片段来创设情境,并通过动画片里使用到的探照灯效果来导入新课—神奇的遮罩动画。学生通过观看动画片,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的同时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有了直观的印象。
(二)观察演示,探究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遮罩动画的原理。这是本节课教学重难点之一。为了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原理,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黑夜”动画实例,让学生直接观察实例中图层设置和图层之间的关系,以及元件“圆形”所做的补间动画类型。为了进一步的加深了解,我用两张图片做演示,一张带椭圆形观察孔的图片放在一张写有文字的图片上面,通过移动上面一张图片,可以从观察孔中看到下面图片上的文字。通过观察和演示,引导学生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1)遮罩动画至少有几个图层?图层之间是什幺关系?
(2)“圆形”图层中是什幺补间动画类型?
(3)遮罩动画的原理是什幺?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探究,学生基本能够了解遮罩动画的原理,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三)任务驱动,小试牛刀
在了解了遮罩动画原理的基础上,学生要掌握遮罩动画的制作步骤。这是本节课又一个教学重点。在这个环节中,我设置了制作完成“海底世界”遮罩动画的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制作步骤。学生通过老师提供的微课视频,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自主学习,逐步完成学习任务。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出制作遮罩动画的基本步骤。
出示任务一:利用微课视频,参考教材,自主学习,完成“海底世界”遮罩动画。
完成绘制后,学生进行操作演示,要求在演示的同时讲解操作步骤。通过微课学习、动手操作、归纳总结和演示讲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了制作遮罩动画的方法步骤,突破了教学重点。
(四)拓展创新,一展身手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学习效果,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掌握了制作遮罩动画的基本步骤的基础上,要求每个学习小组合作创作一件遮罩动画作品。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创作,依靠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创作出优秀的动画作品。
出示任务二:以环保为主题,利用素材文件夹里的图片素材,小组合作完成一件遮罩动画作品。
(五)作品展示,评价激励
各小组拿出本组动画作品进行展示,要求各组派解说员对本组作品的创作思路和制作步骤进行详细讲解。然后进行小组互评,交流心得,分享喜悦。教师根据学生作品的完成情况给予恰当的评价激励。并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
七、说教学反思
经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了解了遮罩动画的原理,掌握了制作简单遮罩动画的操作技能,还在拓展创新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级设置任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做到关注全体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当然也有极少数学生没能跟上教学节奏,学习效果还不明显,今后还需要继续努力,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2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为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第二册第三章电子表格第四节“函数的使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编写的目的就是通过Excel电子表格实例中求和、求平均值、求最大值和求最小值四个函数的使用,让学生能够利用函数独立完成简单表格的数据计算。本节在Excel这一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Excel的核心内容之一。函数是进行表格数据计算最方便、有效的工具,也是学习Excel的最终目的之一。因此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知识目标:
1、学生了解函数的概念、掌握函数的结构。
2、学生掌握求和、求平均值、求最大值、求最小值函数的使用方法。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管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方面:
1、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3、培养学生尊师重教的情感。
教学重点:求和、求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函数的使用。
教学难点:函数通用格式及单元格范围的选定。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在讲授过程中,如果仅讲授理论知识和例子中的操作,不可避免地会使学生觉得过于沉闷、无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让学生解决与自己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表格,让学生通过表格功能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因此,我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以演示教学法、合作练习法、提问引入法为辅组织教学,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让学生带着任务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知识、形成技能、达到课堂活动目的,让学生掌握电子表格中函数的使用方法。
三、学法指导:
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文字处理基础,但是对于表格的处理可以说还比较陌生。我们的职责并不仅仅要讲授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要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方法。我针对学生都比较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引导学生使用函数对本班“期中考试成绩表”的进行相关计算。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师生互动,学生合作交流,计算自己的考试成绩这一学习过程,再加上其它一些课堂练习,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从感性上认识到了电子表格中函数的用途。
四、教学流程
1、导入课题
“期中考试结束了,同学们想知道自己的成绩吗?成绩表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利用这一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出示“期中考试成绩表”,让同学们利用刚学过的公式法来计算自己成绩的总分,同学们的积极性一定很高!都会忙着去算!但此问题用公式去做会让学生感觉到比较麻烦。利用这一点,教师总结:对于这个问题如果用公式去做,写起来比较麻烦,并且容易出错,引出利用Excel提供的函数完成计算,可以避免这样的麻烦。由此引出课题——函数的使用。
2、新课
提出函数之后,简单描述函数的概念,主要强调一下函数的结构:例如“=SUM(nuber1:nuber2)”,并进行解释。同时让学生注意:(参数的格式要严格;符号要用英文符号,以避免出错。)
活动一(SUM):向同学演示一下求和函数的使用方法!
布置任务:让学生用这个函数去计算一下自己的成绩!并和公式法比较一下哪一个更简单。(教师巡视)
完成之后教师提问:这么多同学的成绩能不能利用自动填充功能简化重复的求和操作?
有些学生会想到利用填充柄进行相对引用填充!这样复习一下EXCEL中的重要工具——填充柄。
活动二(自动求和与粘贴函数): 问题:不用手写能否求和呢?学生可能感到很惊呀?这时教师提出用EXCEL中的自动求和与粘贴函数求和更方便快捷。同时给同学们演示使用方法,然后让同学们去体验一下。(教师巡视)通过实践和比较,同学们切身感受到自动求和与粘贴函数的使用方法更方便快捷。
活动三(AVERAGE):教师介绍学生操作,求平均值函数是AVERAGE,它的使用方法与SUM函数完全相同。并布置任务;打开“期中考试成绩表”请在工作表下面加入“科目总分”及“科目平均分”两项,并且用刚学到的SUM和AVERAGE求出来!也可使用粘贴函数,但要提醒学生注意选择数据区域的问题。让学生去体验AVERAGE的用法同SUM函数一样,同学之间可以交流,看计算结果是否相同,学生操作时教师到下面巡视。
操作中一些同学在用AVERAGE求学科平均时,可能把总分也包括进去。
教师小结:教师根据学生出现的这些错误,强调如何更正,并给学生们演示。这样,纠正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同时学生们会认识到区域选择的重要性。然后让同学们把自己的错误改正,让他们体验自己错在了哪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平均值函数的使用方法。
活动四(MAM与MIN):教师介绍最大值和最小值函数分别是MAX和MIN。并布置任务:在“期中考试成绩表”下面添加“最高分”、“最低分”,然后利用两个函数求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这次学生在实践计算过程中会吸取上一次的教训,注意到区域的正确选择,计算出最高分和最低分。从而掌握求最大值函数和求最小值函数的使用方法。
3、课堂练习。
让学生打开准备好的“第一次月考成绩表”,让学生观察并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所有同学的总分、平均分、学科最高分。看谁算的最快!算出成绩之后同刚才计算的期中考试成绩表比较一下!你的成绩进步了吗?
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体验到常用的几个函数的使用方法。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4、能力提高
教师展示“期中考试成绩表”,并提问:
(1)你能按同学的总分排序吗?
(2)你能根据示例算出其他科目的及格人数和优生人数吗?
你能解决上述问题吗?组织同学们讨论。
之后教师演示解决办法。
教师寄语:Excel给我们提供了十几类不同计算类型的内部函数,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不同的数据计算,对于更多的函数要想学精,还需要专业的学习,初中阶段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有兴趣的同学今后深入学习。
5、小结及作业
回顾本课所学 讨论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通过这两次成绩的计算、分析、比较,你有什么打算?
教师总结并布置任务: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四个函数的使用方法,关键是函数的结构的数据区域的选择一定要正确。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利用学过的知识帮助老师完成成绩表的输入、格式化及计算等工作。为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五、板书设计
第四课 函数的使用
一、求和函数
1、函数格式:=函数(nuber1:nuber2)
2、使用SUM函数
3、使用自动求和粘贴函数
二、求平均值函数
三、求最大值、求最小值函数
六、教学评价
Excel函数的使用内容较多,比较抽象,操作比较复杂,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接受还比较困难。但只要把学生身边的事情联系起来,让学生有兴趣,多使用就能掌握熟练,上课时与学生亲切的交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会为每节课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这方面还要注意,要发自内心的去表扬学生,要真情流露,关注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
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装饰你的“桌面”――“显示”属性的设置》,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对这节课的整体设计。
一、说教材
《“显示”属性的设置》这节课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初级中学教科书《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一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这节课是学习Windows 操作系统中最基本的部分,通过学习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控制面版”中有关计算机硬件功能设置的含义,从而理解操作系统的作用。
二、说学情
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但实践操作少;求知欲强,但能力弱。 尽管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一些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知识,但他们在信息技术课上的认知水平、操作技能存在差异。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桌面背景、显示分辨率等概念的含义;了解“显示属性”对话框中的各项设置的功能。
【技能目标】熟练操作“显示属性”对话框中的各项设置。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设置屏幕保护程序的等待时间及密码。
教学难点:设置显示器的分辨率和颜色位数。
四、说流程
(一)激趣导入
上课伊始,我首先请学生欣赏一组精美的图片。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选择了一些他们熟悉的明星偶像、卡通图片等。在学生欣赏完图片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想不想与自己喜欢的人物、动物、风景朝夕相处呢?得到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时我对他们说:“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的愿望可以达成。”这个环节我采用情境启发教学策略,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二)探究操作
这时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我就以兴趣为驱动,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对课堂内容的探究中来。这一环节,我是分两个层次完成的:
1、自主探究。
鉴于教材对基本操作标示出了清晰的操作步骤,所以我为学生创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安排学生认真读书,按照书本上的实例和步骤去操作、尝试,完成以下几个任务:⑴设置桌面背景;⑵设置一个屏幕保护程序;⑶试着调整显示器的分辨率和颜色位数。
2、协作学习。
⑴设置桌面背景。
这个问题浅显易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可以解决,但针对学生在认知水平、操作技能方面存在的差异,我想这样来处理,我会问学生:你是怎样把自己喜欢的图片设置成桌面背景的呢?请给大家操作演示一下。学生根据自己的读书所得,利用广播教学软件为大家示范,有的用已有的墙纸作背景,有的从网上搜集自己心仪的图片作背景,有的用自己绘制的作品作背景。在此基础上,我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没用过的方法进行桌面设置,以达到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目的。此时,学生会急于想表达他们成功的喜悦,所以我安排了展示评价环节。大家请看,这就是学生的作品,可以说是异彩纷呈。当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时,他们的个性,他们的学习成就也得到了充分展现。
⑵、设置屏保程序。
我通过谈话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学习场景:同学们,当我们需要离开电脑一段时间,怎样做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显示器呢?引出设置屏幕保护程序这一教学重点。学生在自主探索、尝试练习之后,部分学生可以知道如何设置屏保以及等待时间和密码。所以我就引导学生展开协作学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操作练习,鼓励操作技能较好的同学担任小老师,为组内同学答疑解难,示范讲解。在此基础上,由各学习小组推荐一名“屏保”高手进行演示。为了规范学生的操作,我特意录制了一段设置屏保程序的视频教程,帮助学生形成知识建构。在突破这一教学重点以后,我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自己的电脑设置一个有趣的屏幕保护程序并设置好等待时间和密码。诸位请看,这是学生编辑的滚动字幕屏保,这是学生从网上下载的热带鱼屏保和青藏铁路屏保。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所学内容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产生学习迁移。
⑶、设置显示器的分辨率和颜色位数。
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向学生提问:你对显示器的桌面分辨率和颜色设置知识了解多少?从知识层面上了解学生的状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完成一个尝试性任务:对显示器的桌面分辨率分别进行不同区域的设置,比较其不同之处。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明白了并不是数值越大就越好,只有合适的分辨率和颜色位数才更适合自己的显示器。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体验到了获取知识的过程,这也恰恰凸显了计算机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
(三)总结构建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信息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方法、思想和意识。由于本课知识点较细碎,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下梳理是很有必要的。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由学生进行归纳小结,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我想这样更利于反馈整节课的教学效果。
(四)拓展延伸
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树立一种发展观,让课堂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这节课的最后,我建议学生运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在课后熟练操作“显示属性”对话框中的其它各项设置。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探究,在实践操作中提高自身能力,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整节课,我利用自主探究、相互协作、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让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热门】初中信息技术说课稿三篇】相关文章:
6.初中语文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