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小学

时间:2024-09-08 16:37:5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汇编九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9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范文汇编九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十单元《圆》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过了平面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教学时,让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本课时的教学是进一步学习圆的周长和面积的重要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很重要。

  说教学方法

  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关键处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法上以演示法、尝试法为主。 采用教师引导下,课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演示与学生尝试相结合、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以多媒体图象、文字、声音,动画的综合运用来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思维,从而深刻的理解新知。

  学法上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尝试的让学生尝试,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教学半径与直径的关系时,主要采用了讨论法,使个人实践与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相结合,学生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说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组织学生发现圆的特征、特性和特质,认识和了解圆心、圆的半径、直径及相互关系;能用圆规等工具进行画圆。

  2、利用学生动手操作和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使学生经历圆的特征、特性和特质的发现过程,并在探索圆的特征、特性和特质及圆心、半径、直径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过程中,培养学生挖掘经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践能力。

  3、在具体的圆的认识活动中,使学生体悟探索发现和问题解决的快乐,进一步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圆的价值,感受圆之美。

  说教学重点

  发现圆的特征、特性和特质,认识和了解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圆的制作方法,并能用圆规画指导大小的圆。

  说教学难点

  正确、合理和灵活地根据圆的半径与直径画圆,并能根据圆的特征、特性和特质,解决有关圆的实际问题。

  说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在活动中学习新知本节课选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多种活动,逐步形成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学生主动参与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体现了“再发现”乐趣。

  2、联系生活,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的圆形的,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练习的设计除了注重趣味性和层次性外,更注重创新性和实践性。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圆,并自己动手创造性地设计一些由圆构成的美丽图案,使学生掌握画圆技能的同时,养成创新知识,增添审美情趣。

  3、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辅助数学,有其直观、形象又生动的特点,有效的使用要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地,突破数学难点,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建立清晰表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图文并茂,使学生获取知识方面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说设计思路

  新《数学课程标准》在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我在设计时注重我让学生在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圆形物体的美,发现圆的一些基本特征,并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探索和应用应用意识。

  说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圆片和含有圆的物体,以及圆规、课件等作图工具,组织学生采集圆的有关信息,自制圆等。

  说过程和意图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演示动画,复习旧知,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感知圆,使学生对圆有足够的'感性认识。教师有意分类,导出圆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从而导入新课。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由学生熟悉的圆形物体引入。再借助实物比照画圆。由实物→图形→特征,符合几何知识教学的结构。

  (二)实验操作,抽象概念。

  1、自主探索画圆的方法,让学生尝试画圆。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学生画圆时,由不熟练到熟练,碰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度指导。由画任意圆到按给定半径长度画圆,再到给定直径长度画圆,循序而渐进。再次借助多媒体演示,感知圆的形成,结合实际操作,关键让学生体会圆规两脚的距离即半径,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有利于加深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圆的画法是本课时又一个教学难点,我采用操作法与尝试法相结合,力求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佳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2、认识圆的半径与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认识圆心、半径、直径。懂得: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半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学生悟出圆的特征,在感性认以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符合认知规律。认识圆的各部分,知道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是本课的重点,也是继续学习圆的知识的基础,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思维与动手密不可分,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等活动,有意识地进行观察,让他们探索、发现圆的特征。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有多少?长度怎样?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如何?以及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知识。引出: 同圆或等圆时也存在同样的关系。这样的安排力争为学生创造一个平等和谐、活跃的课堂学习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在群体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有利于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内化为表象,形成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之后,再用课件清晰演示这些知识点,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综合练习 启智培能

  新授完毕,精心安排课堂练习,以教材为主,在不脱离教材的同时,突出思维训练,形式多样,练习的层次由浅入深。我设计了有利于强化概念的基本题,和有利于拓展思维的动脑筋题。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和谐、有利巩固所学知识,开拓学生思维。

  (四) 走进圆的世界 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圆

  数学文化应多方面渗透,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有着丰厚的历史沉淀,是先哲创造和智慧的结晶,数学的博大与精深有待我们引领学生通过学习去感受,人类的智慧与文明有待我们带领学生去领略。因此,在课的最后我选择了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圆形物体、圆形建筑,以及运动现象,让学生欣赏“自然中的圆”,欣赏“人文中的圆”,让学生感受圆的神奇魅力。用数学的眼光解释生活中圆的应用,努力使圆所具有的文化特性浸润于学生的心间,让学生的数学成长与美丽同行。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及其所处的位置与作用

  “圆的认识”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内容,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

  2、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圆形物体,在低年级也已经初步认识过程,但都是直观的表象的认识。

  3、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及其内在的联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学会用圆规画标准的圆。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2、会使用工具画圆。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用“情境教学法”,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圆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用“活动探究法”让学生主动探索,实践操作,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具体特征。用“小组合作法”让同学们在小组活动中,相互合作,创造性的以不同方法画圆。如果按照以上的方法实施教学,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会主动尝试,自主探索,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深入地认识圆、了解圆。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教师展示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着实实在在的孩子,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教学思想,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二个主要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复习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二)、突出主体、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圆

  首先我会让学生举举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硬币、光碟、路标、钟面、车轮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接着,我会出示的'两组图形,第一组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第二组就是刚认识的圆,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组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1)找圆心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亲手操作后,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的交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数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 认识半径、直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小组议一议,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能画无数条,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这里因为有半径的知识做基础,我会尝试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直径的知识,引导他们归纳总结出,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也能画无数条,所有直径的长度都相等。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分数的再认识〉

  (34~36页)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结合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能初步运用分数表示一些事物,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知识储备上进行深入和拓展,本节教材通过创设“拿铅笔”、“看书”等具体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丰富学生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教材编写有两个特点:一是突出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二是创设了丰富的情境和活动,教材中创设了“拿铅笔”、“画图形”等丰富的情境和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理解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突出分数意义的建构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深化对分数本质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基于以上理念,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过程,自主思考,总结规律,自我反思,质疑评价是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法,真正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悟数学学习的生命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三、说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课前每个学生准备不同数量的圆片,叫学生拿出你全部圆片的1/2。你拿了几个?是怎么拿的?通过怎么拿圆片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复习要把圆片平均分,拿出其中的一份,是几个,并用语言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根据学生拿出的个数不同,由学生揭出问题,进行本课的设疑,“为什么拿出的1/2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呢?”从而入新课。

  (二)互动探究、学习新知

  通过拿铅笔的活动,让学生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解分数的相对性。分两次拿铅笔,

  首先叫全班学生拿出同样总数6支的1/2是几支?这个活动的'目的有2个。一是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知道是把整体6平均分成2份,一份是3支,6支是整体,3枝是部分,二是让学生感悟整体相同拿出的1/2的数出是相同的。

  然后叫三个学生到讲台前拿铅笔。从拿出的铅笔数结果,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三人拿出来的不一样多?经过讨论交流,然后台上同学拿出铅笔总数进行验证,原来是铅笔总数不同造成的。然后引学生思考得出结论。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接下来是利用对分数的新认识,判断两个小朋友谁看的页数多,笑笑一次能吃完一块蛋糕的1/4吗?

  这部分其实是“总数相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相同”总数不同,同一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的知识点内容的教学,通过学生两次数操作发现,让学生在直观的基础上,形成逐渐抽象的认识,体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理结合这个知识点,及时的练习,必要的巩固和强化,能有效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第下册第33——35页《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我将从目标的叙写、评价的设计、学习流程和板书设计这四个方面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的叙写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它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关系到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落实。为此,在叙写目标前,我认真查阅了标准、教材、了解了五年级学生的知识现状。

  1、基于标准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基于教材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二节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学习,既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下基础。本节课的内容分三个层次:一是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展开图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二是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三是利用公式解决例1和例2等一些实际问题。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本节课学习难点在于学生不能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求每个面所需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正方体或长方体纸盒剪开,通过观察展开图来突破这一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以下两点:

  1、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并归纳出计算方法。

  2、能用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根据学习目标的设计和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本节课学习重点是:

  1、重点:说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解决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

  2、难点是: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学习目标,在本课中我主要采用如下学习方法:动手操作法,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中明白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并归纳出表面积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火柴盒、直尺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

  为了检测目标的达成,我设计了以下的评价方案:

  任务1:通过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能说出长方体或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任务2:通过剪一剪,说一说等活动发现每个面的长、宽与长方体长、宽、高的关系,能说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本节课我以“四了”教学模式为宗旨,设计了四个环节,下面我说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流程:

  三年、说教学流程:

  (一)巧设情景,质疑引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以自己的兴趣为转移。本节课我结合小明为妈妈买了一份生日礼物。可他觉得这件礼物的盒子不够精美,你们能不能给小明出主意?想知道这张包装纸的`大小吗?导入新课。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

  (二)自主探究、感悟新知

  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操作活动,经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独立去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动手操作、探究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对于学生来说,长方体和正方体每个面面积的计算已不是难点,难在如何从立体图形中找到每个面所对应的长方体的长、宽、高。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

  1)复习旧知,巩固强化。教师先拿出长方体纸盒对长方体的长宽高,以及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复习巩固为求表面积进行铺垫。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剪开,然后将自己剪开的长方体纸盒展开,标出“上、下、前、后、左、右”6个面的位置。使学生明确表面积的定义: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就是它的表面积。为进一步求表面积作好铺垫。

  3)讨论探究让学生观察展平的长方体图,分小组带着问题进行讨论:A、一个长方体剪开的每个面是什么形状?B、展开后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有几组相等的面?C、上下、左右、前后各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原长方体的什么?让学生通过手动、口说、眼看、脑想发现长方体每个面面积的计算所需数据。

  4)教师课件演示将长方体纸盒剪开,学生说出每个面的算法。

  5)总结归纳用文字的形式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这样使学生从循序渐进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2、小组合作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明确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后,放手让学生通过合作自己去探求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总结出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三)综合实践、学以致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设计了有梯度的三类练习题。

  1、基础练习:

  引导学生练习书本中例题1和例题2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感性认识。

  2、巩固提高

  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不需要算出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我通过两道求5个面面积的练习题(课本33页做一做,35页第6题)进行了巩固。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说说解这种题时要注意什么,并举出在日常生活中,做哪些事与求长方体、正方体的部分面积有关。使学生懂得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思维方法。

  3、拓展延伸

  因学生个体的差异,我让学生同桌合作,测量火柴盒的长、宽、高,并计算做这样一个火柴盒需要多少纸板?学生经过动手测量,体会到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必然联系,同时在量一量,算一算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全课小结:谈谈你在本节课中收获到了什么

  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的肯定。

  (五)说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六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重点内容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和感知所学数学知识,增强识记效果。

  综上所述,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以上是我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个人看法,有什么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万以内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及计算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学段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本节课是“认识几分之一”。新课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简单分数,初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简单理解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二:学情分析:

  小学生从认识整数到认识分数是关于数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中已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用分数来表述。所以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目标:

  每一节成功的数学课,都必须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紧紧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才可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从以下三方面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一的分数的大小。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 情感与态度: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精神,体会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

  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正确读写几分之一。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以及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初步建构分数概念和理解每个分数所表示的实际含义。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结合这节课的具体情况,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根据直观性原则,运用演示法,使学生初步感知几分之一。

  2 贯彻启发性原则,运用讲授法,在课堂上,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按照讲扶放的形式,逐步完成例题的教学。

  学法: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

  我觉得,有效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形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引领学生展开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点,我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 ) 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⑴把4个苹果、2个梨平均分给懒羊羊和美羊羊,每人分得多少?请学生回答。

  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数学上叫做“平均分”。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因为这是分数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

  ⑵把一个西瓜分给他们两个,每人分得多少?

  学生交流,自然引出“一半”。

  “一半”能用我们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把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

  学生无法找到合适的数字来表示半个,教师引出新课:今天我们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这个环节利用学生喜爱的动画形象引入,在学生理解了平均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了一半,通过质疑,学生发现一半不能用自己学过的数字来表示,自然产生了对新知识探索欲望)

  二 )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一) 认识二分之一

  ⑴直观感知,初步认识。

  ① 老师用一个圆代表西瓜。展示对折的方法:对齐,保证是平均分。剪开拿出其中的一份是一半,进行展示。

  (这里要让学生直观的感知一半和一个的不同)

  “一半”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师板书:二分之一,生读一读,

  ②这一份是西瓜的二分之一,那一份呢?

  小结: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请学生和同桌互相说一说二分之一是怎么产生的?

  (这个环节用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知二分之一产生的过程,通过读一读,说一说能够对二分之一的概念进行完整的表述。并明确一个单位1内有两个二分之一)

  ⑵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学生动手折自己的纸片,并给其中的二分之一涂上颜色。学生交流各种不同的折法。

  (这个环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鼓励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即: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也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呢?)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新的疑问引发新的思考,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折的纸说一说。

  使学生明白不同单位1的二分之一也是不同的。

  ⑶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在用纸创造二分之一后提问: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二分之一?

  请生说一说。如: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二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等。

  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到这个新知识广泛存着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感知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4)观察判断,拓展认识。

  下列图形中(图略),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1学生交流,并说明判断理由。

  (这个环节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比较判断,加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只有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才是它的二分之一。)

  2出示三分之一图,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

  不能,你觉得可以怎样表示?生说一说。

  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分别说一说。教师板书。

  (让学生交流三分之一的形成,还是在巩固分数产生的意义。触发学生灵活思维。)

  二 :认识四分之一

  ⑴联想: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生说,师板书。像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六分之一……这样的数就是分数。分数的大家庭有好多成员,今天我们认识的是几分之一。 板书课题。

  ⑵动手操作:请大家折一折四分之一。

  学生自主动手折纸、涂色,表示出图形的.四分之一。

  ⑶展示交流::小组成员交流各自不同的折法,并互相说一说各自四分之一的意义。

  ⑷扩展延伸:想一想:怎样才能得到一个圆的五分之一呢?那六分之一,八分之一呢?请生分别来说一说。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的几分之一。

  (这个环节先动手折出四分之一,然后让学生想象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产生,是想让学生把对分数的理解从直观感知过度到形象思维上来,能以此类推,理解分数产生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判断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如果能,是几分之一?图略。

  (2) 看课本主题图,你能从中找到几分之一

  (3) 说一说生活中的几分之一。

  (4) 折一根绳子,反复折,从而产生不同的分数。

  这四道练习题紧紧围绕本课的重点,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练习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发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既体现了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又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既照顾了全体,也有效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四):知识梳理,总结评价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分数,你觉得你有什么收获?

  这样做,是对整堂课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概括,对重点知识画龙点睛,有利于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有效提高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

  五):趣味探究,拓展留疑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一个西瓜平均分给二个人,每人得到二分之一,可是懒羊羊不干了,他说,不行,我肚子大,我要多吃点,我要吃这个西瓜的四分之一。同学们:你们觉得懒羊羊真的能吃到更多的西瓜吗?请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一下吧!

  呼应本节课的导入,留下一个很有趣味性又极富挑战的问题,让学生去解决,学生会有极大的兴趣去进行积极的探索,这种探索就是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一个巩固,同时,也是对下节课比较分数的大小进行的有效的预习。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客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比较分数的大小是一个难点,我希望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和理解。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板书能突出教学的重难点,为学生理解知识和对知识进行记忆提供直观的参考和有利的帮助。这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简洁明了,重难点一目了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一、说教材。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的计算是本册教学的重点。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与10以内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这里以十为计数单位。例如20+10,计算时想2个十加1个十是3个十,就是30。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相同单位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认识。为后面学习任意两个数相加、减打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整十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创设情境,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

  3、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在这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

  1、学生已经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

  2、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掌握。

  三、说教法

  1、“计算”常与“枯燥”、“机械重复”相连,在教学中,借助带同学们去看花生动情境,把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置入有事物情境、有情节的探索中,使计算含有丰富、生动的具体内容。

  2、在探索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时通过讨论、交流动手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索,显示不同算法,体现了《标准》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的理念。

  3、练习以学生喜爱的游戏、比赛形式进行,淡化“练”的痕迹,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技能,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四、说教材和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创设了看花的情境,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课程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说一说、摆一摆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体验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体现了“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功能。

  五、说教学过程。

  (一)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根据教材内容的编排和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在研究教材时,我以去花园赏花———参观苗圃基地——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动手摆一摆——奖励喝饮料和吃苹果等环节来展开教学,环环紧扣。

  (由富有情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获取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数学问题,增强了问题意识,激发了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以上的练习设计,既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又能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符合《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 课堂小结,激励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些什么?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7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52至53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的退位减法、两位数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笔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减法的重要基础。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三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情景的创设,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同时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算法的基础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说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笔算三位数不退位减的算理,能正确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说教学难点:理解三位数减三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四、说教法。

  针对本节课抽象性较强,算理比较复杂,而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新知。教师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等,并使这些方法相互交融,融为一体。

  首先出示旧知,以回忆只是为目的,引起大家的注意,之后出示大家熟悉的动画片人物。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8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辨认和区分所学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和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这里主要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一些关系。本课时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拼组。教材通过让学生折一折、剪一剪、做一做的活动,体会和发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过程,如:在做风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把长方形的纸转化成正方形的纸,再把正方形的纸剪成做风车叶片用的三角形,做成的风车转起来的轨迹形成圆形;再如:教材在做一做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怎样把一个圆形剪成正方形,教师在处理这道题时,还可以让学生把剪成的圆形再剪成正方形。同时教材还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的活动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事物。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

  4、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感知平面图形间的关系。

  教法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明的基础。”学生是开放的、有创造性的个体,他们会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和兴趣参与课堂的师生交往;他们会用自己的.猜想、验证来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充满生命气息。因此,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创造,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进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考问题的意识。这正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必须的基本素质。带着这些对新课程的认识,在《图形的拼组》教学中,我采用猜想、验证、操作等方法,具体如下:

  1、运用猜想、验证的数学思维方法:

  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的特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感受,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先大胆的猜想长、正方形边的特征,再运用语言引导学生想办法验证猜想,从而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的思维方法,感知数学的严谨性。

  2、动手操作,积极互动法:

  教师组织学生动手折、剪、拼等,运用多种感官理解图形的特征和联系,在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习,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3、观察讨论、交流合作法: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交流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有序、有目的、有方法的交流,提高交流的实效性。

  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

  出示风车。问:“这是什么?”(风车)“喜欢玩风车吗?”(喜欢)“谁给大家介绍一下做这样的风车需要哪些材料?”(小棒、钉子、纸……)

  “用什么形状的纸呢?”(正方形的纸)。

  (二)探究新知:

  师:“小朋友们说的很对,做风车要用正方形的纸,正方形我们上学期已经认识过了,它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回忆一下我们还认识了哪些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1、探究长方形的边特征。

  “我们先看长方形(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介绍对边)在长方形里上面的边与下面的边相对,象这样的一组边叫做一组对边。找找看长方形里还有哪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一个长方形里有几组对边?”(让学生指出来)

  “请你观察一下,你认为长方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对边一样长)你能想办法证明吗?”

  教学设想:对于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已有感性的认识,这一环节,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先激活学生对长方形边的特点的感性认识。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9

  教材说明

  这是一节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

  学生分析

  学生整体上思维敏捷,在新授课上总是表现出较浓的兴趣,课堂反应与接受较快。

  本节课将要教学的“成数与折扣”,大多数同学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新闻媒体、交往、购物等多少都有所接触、了解。但学生的这种认识还只是凭借生活经验产生的感性认识。如打折,学生都能想到是便宜了,比原价少了,但问其所以然,能解释清楚的并不多。所以对成数、折扣知识概念学生并未真正理解。另外,学生很少会将这种生活中的商业折扣、农业成数与数学、与课本上的百分数数学知识相联系,欠缺知识间沟通互化的意识。所以,需要教师规范、指导形成系统的概念,联系生活实践来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明确成数、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地把成数、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

  3.正确解答有关成数、折扣应用题。

  4.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电脑课件一份,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流程

  一、联系主活,导入新课。

  师:我们刚刚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愉快的寒假结束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过去了,就在春节过后,各商家又会搞些什么样的促销活动呢?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二、在生活情境中,讲授新知。

  1.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成百分数。

  (1)谈话,探学情。

  师:刚才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那么你所调查到的打折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打“七折”,你怎么理解?学生回答。

  师:你们举的例子都很好,老师也搜集到某商场打七折的售价标签。

  (电脑显示)

  ①大衣,原价:1000元,现价:700元。

  ②围巾,原价:100元,现价:70元。

  ③铅笔盒,原价:10元,现价:?

  ④橡皮,原价:1元,现价:?

  师:动脑筋想一想。如果原价是10元的铅笔盒,打七折,猜一猜现价会是多少?如果原价是1元的橡皮,打七折,现价又是多少?

  学生回答。

  师:仔细观察,商品在打七折时,原价与现价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样的问题,拿出你手中调查到的打七折的标签,可以利用计算器,也可以借助课本,四人小组一起试着找到答案。

  (2)讨论,找规律。

  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并在计算或讨论中发现规律。

  师:说说你们组寻找的方法。

  学生的方法有:利用计算器,原价乘以70%恰好是标签的售价;或现价除以原价大约都是70%;或查书,等等。

  (3)归纳,得定义。

  师:通过小组讨论,谁能说说打七折是什么意思?打八折是什么意思?打九折呢?打八五折呢?

  学生回答。

  师:概括地讲,打折是什么意思?如果用分母是十的分数,该怎样表示?

  师小结:“几折”是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4)练习。

  ①四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②六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是()。

  2.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1:商店出售录音机,每台原价430元,现价打九折出售,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1)出示提纲。

  ①打九折怎么理解?

  ②是以谁为单位“1”?

  ③可以改写成一道怎样的`应用题?

  ④要求便宜多少元?也就是要求什么?

  (2)学生试做,讲评。

  (3)练习,做一做。

  3.教学成数的含义,把成数改写成百

  分数。

  (1)新闻,探学情。

  (电脑显示:一则新闻《毛阿敏八成不能来晋演出》)

  师:看了这则新闻,你想到什么?是肯定不能来吗?从哪儿看出来的?你认为八成表示有多大的把握?

  学生回答。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如果把肯定来晋看作100%的话,八成就相当于80%。这种说法除了日常生活之外,在工农业生产中也经常用到。

  (2)自学,得意义。

  打开书自学课本相关内容。

  学生汇报情况,概括成数的含义。

  (3)练习。

  师:就要单元测试了,能不能用含有成数的句子表达你对这次测试有多大的信心?

  ①四成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

  ②二成五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

  ③七成五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

  ④八成七是十分之(),改写成百分数()。

  4.运用成数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2:小华家承包了一块菜田,前年收白菜41.6吨,去年比前年多收了二成五,去年收白菜多少吨?

  学生试做、汇报、讲评。

  三、巩固练习、应用所学。

  1.判断。

  (1)成数表示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五成八改写成百分数是5.8%。()

  (3)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

  (4)某县今年蔬菜比去年增产四成,这里的四成是把去年看作单位“1”。()

  (5)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

  2.做课本中的相关练习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又知道了什么知识?

  板书:

  折扣

  例1:430×(1-90%)

  =430×0.1

  =43(元)

  答:比原价便宜43元。

  成数:

  例2:41.6×(1+25%)

  =41.6×1.25

  =52(吨)

  答:去年收白菜52吨。

  评析

  这是非实验年级教师尝试用新理念教老教材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商场购物、新闻消息等,创设教学氛围,让学生既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认识到所学数学可应用于生活。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测,积极地讨论,主动地探索,勇敢地尝试,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所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起劲,学得主动。但在成数、折扣应用题的教学上,个别学困生还是有理解较慢的情况。由此看来,教师应在讲授新课前,适当增加对百分数应用题的复习。

【数学说课稿小学】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07-20

小学数学优秀说课稿05-25

小学数学《约分》说课稿05-20

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11-24

小学数学获奖说课稿06-06

小学数学说课稿10-17

小学数学的说课稿优秀09-19

小学数学优质说课稿02-28

小学数学说课稿09-10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