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说课稿小学

时间:2021-07-22 09:42:1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汇编6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6篇,欢迎大家分享。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汇编6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一、 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处于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最后一节。从这一章开始利用字母表示数(即符号化),它深刻揭示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显示世界的认识,它的各种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图象法等),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 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应用意识"确定了如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转化、类比的方法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材设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积极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从而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能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对于刚刚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整个过程需要大胆进行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因此发现数学规律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71页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小、学生性格好动的特点,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课题,通过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引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从中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尝试用字母符号表达规律。

  2.讲授新课: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历,然后根据问题探讨日历中的规律。由于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情况,为了突破难点,对于课本的编排从新调整。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①日历中同一行中连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日历中同一列中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③日历中斜着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④用长方形框住的四个数有什么关系?⑤用正方形框住的九个数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用具体的数来回答问题,然后上升到用字母来反映规律。从而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

  教师评价:71页另外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发现、表达、合理解释。

  以上主要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式的方法。

  其次,让学生动手折纸完成课后随堂练习第2题,目的是换一种活动方式。本题主要由学生独立完成。

  最后,通过以上的日历、折纸,对学生分组完成做一做。本题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五。 学情预测:

  优点:问题的层次递进符号学生的实际情况。

  缺点:规律找到但是表达不准或不正确,如去括号问题,另外缺乏验证。

  针对缺点采用的弥补方法是:适当布置有关去括号知识的问题,强调规律探索中的验证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总结反思和理念:

  探索规律要用到归纳、推理,它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史上的一些发现如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是通过探索、总结、猜想而得到的,但是要注意猜想的验证。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一、 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节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与理念,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的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 能力目标:①通过学生猜、测、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②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①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②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为了使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的设计有独立活动、二人活动及分小组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我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谈话激趣设疑导入—— 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程序

  1、 谈话激趣设疑导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刚开始上课,我就以两个三角形的争论为的知识“三为切入点,让学生来评理,当一回公正的法官{激趣},你认为哪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呢?用什么方法知道谁大谁小呢{设疑}?这样,我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2、 猜想: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

  3、 验证{自主探索}: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既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动中,我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怎么动手去验证,让学生做机械的操作员,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具体过程为: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看一看。

  4、 巩固内化: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如:设计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说一说三角形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又如:师说两个角度,学生求第三个角,从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判断有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使学生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从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5、 拓展创新: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后,你知道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请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图形求内角和。这道题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既能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又能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因而对一个问题的解决不是要教师将现成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给学生一把在知识的海洋中行舟的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大胆尝试,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一、 说教材:

  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是七年级《数学》(上)第四章第一节几何图形的第三课时,在本章教材的编排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且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

  二、 说学生:

  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前两节又学习了一些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但初一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弱。

  新课程标准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是:在探索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根据这一要求,结合学生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阐释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即一些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因而这些立体图形可展开为平面图形。

  2、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图形。

  【过程与方法】

  1、在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互相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通过动手观察、操作、类比、推断等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形象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基本几何体与其展开图之间的关系,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方式展开可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着重了解正方体的多种展开图。

  难点:正确判断哪些平面图形是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展开图中,多个面在几何体中的对应位置的判断是难点。

  三、教法分析

  基于学生思维的起点,为了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实践学校倡导的20+25分钟教学模式,在组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探究法和直观教学法。

  (1)发挥多媒体的优势

  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在直观的数学情境中学习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适当的形象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课件,直观地演示了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与教具相比,有独到的优势。

  (2)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正方体的各种展开图的情况,内容一步一步地展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3)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

  数学活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特征。新课标十分重视数学活动的设计和实践,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本节课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先做好的正方体,通过对正方体的展开,发现正方体展开图的形状,让学生在动手中掌握知识,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四、学法指导

  教学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掌握转化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引导他们自己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全日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第一单元"圆的面积"。

  一、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圆是小学阶段的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圆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以及学过了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圆的面积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扇形统计图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从认识直线图形发展到认识曲线图形,是一次飞跃,但从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看,六年级学生以抽象思维为主,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学段中的学生已经有了许多机会接触到数与计算、空间图形等较丰富的数学内容,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归纳、类比和推理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具有了转化数学思想的能力。所以,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圆的面积公式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对“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能力为重,同时也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根据本节课的特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沟通圆与其它图形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渗透极限、转化、以直代曲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深入思考的良好思维品质,锻炼学生面对困难勇于克服、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说教法

  针对六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结合一定的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说学法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的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在一片绿草地上,一匹小马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长2米的绳子栓在一棵小树上,它的主人想考考我们”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并对圆的周长进行复习,引入新课。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内在的需要和好奇心,怀着这份强烈的求知欲望走进学习新知识的课堂。

  第二环节 转化思想,推导公式

  通过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分析,对比各个公式推导过程的共同点就是将要学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接着帮助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分一分、剪一剪、想一想、议一议来认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既充分利用教材,又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教师先将将圆平均分成4份,进行拼图,目的是教给学生由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圆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并没有变。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圆平均分成8、16、32等份拼图,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此时,经过学生的空间想象,他们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的图像,这时显示将圆等分的过程及拼成的长方形的图像,会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证实,他们的思维结果是正确的:将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但面积始终是不变的。运用教具显示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图像的变换过程,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教具的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小学数学说课稿精品优秀篇

  第三个环节: 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完成例1、例2,要求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两道例题由浅入深,由数学到生活,由具体到抽象的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第四个环节: 活用新知,扎实练习。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公式,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一层次的练习是以文字题的形式给出半径和直径求圆的面积。第二层次的练习是通过认真分析判断正误。这一组知识运用练习体现了一定的密度和梯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圆的面积的问题必须先知道圆的半径,再求圆的面积。

  第五个环节 全课总结

  让学生回忆一下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通过对全课的回顾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第六个环节 实践运用,拓展练习

  出示一张光盘,这张光盘由内、外两个圆构成。光盘的银色部分是一个圆环。请同学们用想到的方法算一算这个圆环的面积,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圆的面积一节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为核心,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主线,着力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推导、应用圆的面积公式。努力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预计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中有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一、讲讲我对教材的理解:

  《买铅笔》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加减二)的第一课时。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以及10以内加减法,初步感知了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今后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基础。

  教材提供的主题图是小白兔到袋鼠的文具商店买铅笔情景。主题图中已经出示了数学问题: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我认为本课的主题图给出的数学问题太直接,学生没有思维的空间。因此在教学时我把主题图进行了改进。把主题图中袋鼠提出的数学问题改为有15支铅笔这一条件,这样,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主题图,从图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再根据相应的信息提出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从教材提供的例题和练习分析,本课应是学习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但我认为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应该是相通。只要掌握了十几减9、8的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学生就会自然地迁移到所有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上来。因此,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也作了调整,即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

  二、谈谈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有三大一是来自学生的学习需求。即要了解学生的一般特征,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二是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蕴涵着丰富的科学原理,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生活情景中蕴涵的科学原理,并确定体验目标的要素构成与逻辑关联,怎样引导学生将学习成果运用于生活实际,并实现体验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统一,这是教师在制定目标是要重点考虑的。三是来自教材的学习素材。从确定教学目标角度而言,教材的价值及其研究重点在于:1。提供学习内容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2。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认识特点的结合点;3。确定教材所反映的知识结构和逻辑联系同学生现实生活情景的结合点。以学生的全域发展作为标准,教学目标可以分为知识技能,问题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个方面。

  依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我对目标制定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我是这样确立的:

  教学目标:

  1、以十几减9为切入点,在合作交流中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2、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并运用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鼓励算法的多样化,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

  4、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以及善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讨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说说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一)、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算法(单一)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运用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为学生展现一幅幅带有活动情节的画面,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激活学生原有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展开想象和思考,自觉地构建知识,学会计算方法。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教师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章“年、月、日”第一课时。

  2、教材分析

  “年、月、日”是小学阶段接触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在本单元以前,学生已经学过了较小的时间单位“时、分、秒”。以后,学生将会把它们用于实际生活,小学阶段不要求对时间进行再拓展。因此此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本课,学生将认识时间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特殊月、平年、闰年的知识及其判断方法。

  3、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时间单位年、月、日,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理解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掌握判断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天数的方法。

  ②能力目标:经历动手操作,搜索资料,探索知识规律的过程,提高观察、判断、探究能力。

  ③情感态度目标: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时间单位年、月、日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

  突出重点:采取大月歌和左拳记忆法,把抽象的知识概括成有趣的顺口溜与点拳头。简单,学生易于接受。

  突破难点:平年、闰年的判定方法是本课难点,必须让学生独立去观察、猜想、归纳,才能顺利内化成自身的知识。

  5、学情分析

  在低年级,小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逐渐接触了离他们生活较远的时间单位,如年、月。学生在日常活动中越来越多地积累关于较大的时间单位感性知识,“六一”儿童节、每年的生日、元旦、国庆、植树节等让孩子建立年月日的初步时间观念。这些知识是三年级学生学习此课的基础。“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较为繁多。学生掌握起来容易出现混乱。

  二、说教法

  (一)教学指导思想

  1、“开放观察研究”引导孩子自主学习。

  新课标理念之下,教师应扮演主导角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所思考,才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在教法上,我是采用“开放观察研究”的方式进行,放手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寻找教育素材。通过对形式多样,制作精美的年历进行观察、统计、思考、总结,同时在学校生活中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数学交流与数学表达的能力。新课标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从具有浓厚现实意义的年历入手,本章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更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前调查成果”建立“已有的知识经验”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平年、闰年、大月、小月、特殊月、判定大小月的方法、判定平年闰年的方法等等的知识使本课知识密度相对较大。本课在知识连贯性方面稍微欠缺。与单位“时“的联系在庞大的知识体系中显得并不紧密。所以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处理上我采用观察研究方式,唤醒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同时以问题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形成新的“已有的知识经验”。

  3、动画、游戏、比赛多种形式调节课堂学习气氛

  三年级学生的注意力较容易分散,运用多种形式调节课堂气氛很重要。我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媒体动画、游戏和比赛,吸引学生注意力,加强对知识规律的运用,加深印象。

  (二)教学准备

  1、课前一周布置学生收集家里和亲戚朋友家里的年历,找出其中连续四年,观察数据并完成“课前调查成果”纸。

  2、教具:年历卡、PPT幻灯片。

  三、说学法

  课前,学生搜寻资料、观察、概括、对比、思考,把生活的数学进行归纳、总结,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提高。课上孩子以儿歌和游戏为桥梁,把客观规律内化成为自身知识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后,大月歌、左拳记忆法等作为知识的载体,将帮助学生解决来自生活和学习的诸多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调查连续四年的年历,完成“课前调查成果”。

  学生手中的“课前调查成果”如下

  年份天数

  1月31

  2月28/29

  3月31

  4月30

  5月31

  6月30

  7月31

  8月31

  9月30

  10月31

  11月30

  12月31

  全年365/366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问题。

  1、一年有几个月?

  2、一个月有多少天?

  3、哪几个月有31天?哪几个月有30天?

  4、二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课堂教学环节

  (一)汇报课前调查结果

  同学们,在上个星期,老师让同学们去收集年历,观察连续4年的年历中的天数。同学们的结果怎样?有什么发现?下面请一个同学来把他的调查结果汇报出来。

  学生汇报如:

  1、一年有12个月。

  2、有的月份有31天,有的30天,还有29天和28天。

  3、有31天的月份是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有30天的月份是四、六、九、十一月,

  有28天或29天的月份是二月。

  4、二月有28天或29天。

  有的年份全年365天,有的366天。

  (二)学习新知

  1、月份和年份

  有31天的月份,我们称为“大月”,有30天的月份,我们称为“小月”。对于天数会改变的、最特殊的二月,我们称它为“特殊月”。(边板书大月、小月、特殊月)

  二月如此与众不同,这里面一定藏着小秘密。同学们想知道吗?我们请数学小博士为我们解释清楚。

  PPT幻灯片播放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动画,并响起数学小博士的声音:“地球总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实际的时间是365日5时48分46秒。为了方便,人们把一年定为365日,叫做平年。这样,每四年就与标准时间相隔将近一天。人们就在这一年的二月份多加一天。就是366日了,这样的年份我们称为闰年”

  2、月份的记忆方法。

  要记住大月和小月,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思考两分钟后提问)

  学生介绍自己记忆的方法,可能是单双数记法、大月歌记法、左拳记忆法等等,只要符合规律,都予以肯定。

  ①单双数记忆法:七月以前单月是大月,八以后双月是大月.

  ②大月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③左拳记忆法:从拳头边沿开始数,凸起来的地方是大月,每个月31天。凹进去的地方是小月,每个月30天,。二月除外。

  3、读一读、赛一赛

  ①全班同学用左拳记忆法一起边做边念。

  ②比赛哪个小组的同学最熟练最响亮。

  ③全班同学读大月歌,且考考哪个小组记得最牢。

  ④数学活动。活动要求:当老师说月份数,是大月时全班男生起立,是小月时全班女生起立。老师依次说出三月、十一月、七月、九月、六月、八月、一月、十二月,二月。

  4、判断平年和闰年

  我们已经学会辨别大月和小月的方法。那么,平年和闰年又怎样区分呢?

  我们仔细想想,闰年就是当年二月有29天的年份。所以,我们只需要看二月份的天数,就可以判断出那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了。请翻开书本49页“做一做”,把闰年圈出来。观察闰年的年份数字,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可能的回答如下:

  ①每四年就出现一个闰年。

  ②都是双数。

  ③都是4的整倍数。

  总结规律:把年份除以4,有余数的是平年;没有余数是闰年。

  我们用发现的规律,猜一猜20xx年之后的下一个闰年。(xxxx)把它除以4检验一下。再找出xxxx年的年历检验一下。

  5、练习反馈,引出疑问:下面请同学们判断一下,1864年、1963年、xxxx年、1900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6、平年闰年判定的补充规定。

  1900÷4=475没有余数,可是它是平年,为什么呢?请听数学小博士的解释。

  PPT幻灯片播放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动画,并响起数学小博士的声音:每四年出现一个闰年,时间差不是整整24小时,而是23小时15分4秒。所以四年一闰,又多加了44分56秒。看起来误差很小,时间长了,误差就大了。每400年就多算了3日2时53分20秒,所以每400年应该少增加3天。为了便于计算,就做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定因此科学家又做了一项补充规定:“年份是整百年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三)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判断题①五月是大月。()

  ②十一月是大月。()

  ③20xx年是平年。()

  ④xxxx年的二月有29天。()

  ⑤20xx年的一月有31天。()

  (四)全班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实用的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汇编6篇】相关文章:

1.数学广角说课稿

2.《数学广角》说课稿

3.数学广角说课稿

4.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说课稿 分数的基本性质说课稿

5.人教版小学数学五下找次品参赛说课稿

6.实用的小学教学计划模板汇编5篇

7.【实用】小学美术教案模板汇编6篇

8.小学音乐说课稿 《故乡的小路》说课稿

9.小学《画》的说课稿